维特论文查重
维特论文查重
春风呵,你为何将我唤醒?你轻轻抚摩着我的身儿回答: ‘我要滋润你以天上的甘霖!’可是啊,我的衰时近了,风暴即将袭来,吹打得我枝叶飘零!明天,有位旅人将要到来,他见过我的美好青春;他的眼儿将在旷野里四处寻觅,却见不着我的踪影……”
记忆中莪相的诗歌总是让自己不寒而栗,那种莫名的忧郁与悲伤久久难以摆脱,这是年少时读歌德的成名作《少年维特的烦恼》所攒下的挥之不去的印象。而今经历人生种种,信仰科学理性的我偶尔重读“维特”,在感叹着维特纯真、真挚只应天上有的少年人情怀的同时,抑制不住冲动试图对少年维特之烦恼解析解析。
曾在某报上不经意的瞥见过这样一句颇富哲理的话:在享受爱情所赐予的幸福的同时也要勇于接受爱情所带来的伤痛。爱情本是个会带来烦恼的东西,它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经久不衰的话题,引生了人间多少悲欢离合,也因之成就了多少绝世佳作,却如辨证的宇宙一样有极无极的一直演绎下去,没有天尽头。歌德通过维特这样一个艺术形象,向世人传达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爱情是一种男女双方自然的情感吸引与流露,不掺杂任何外在物质、肉欲的因素。这样一种自然、美好的情感是任何年轻人都会经历的情感体验,因之而引起的情感纠纷与烦恼自然也是每个年轻人不可避免的,因而维特的烦恼绝不仅仅是某个个体的烦恼,它具有社会意义,是人类类烦恼的表征。歌德的伟大就在于把人类爱情的类本质通过维特这个人物传神的表达出来,把少年人想说的通过维特的嘴说出来,把少年人想做的通过维特的活动展示出来,把少年人的心声也通过维特的心里活动表达出来,总之,通过揭露永恒的少年情感而使自己的作品永恒。
当然,作为个体的人总是逃不脱时代的影响,歌德生活的时代,在德国历史上是一个命运多舛的时代,因而歌德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所描写的德国少年维特也受多舛时代的影响而命运坎坷。
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产生于法国大革命之前,当时欧洲的社会、文化、思想正面临着伟大的历史转折,但德国国内却四分五裂、封建割据、战乱连绵,新兴资产阶级虽在经济实力上有所发展,但在政治上却仍然处于依附地位,十分软弱。不同于此的是,德国的文学领域却正在滋生着一股可贵的反叛力量,这就是追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崇尚自然的狂飙突进运动的开始。《维特》作为狂飙突进运动的杰出成果,以浓郁的诗意和强烈的激情宣泄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以其反封建、追求自然和平等而成为形成、低调时期的资产阶级势力的表征。因而维特的烦恼是时代烦恼的镜像,维特的狂热、躁动中有很明显的不安、忧郁与绝望因素在里面,他那纯粹、自然感情的流露与奔腾,不受控制的爱情情感,在窒息人的封建社会环境里带来的是毁灭性的生活结局。这样一个结局也暗示着维特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势力的柔弱与无助。
最后,好走极端的德意志民族思维方式也是导致维特悲剧的因素之一。
我们知道德意志民族是以刚硬、理性闻名的,其爱走极端的特征在希特勒法西斯主义者身上得到了最极端的映证,而讲究中庸、和谐的中华民族作为模糊、整体思维方式的典型代表,其中庸之道在数千年大一统局面的维持和家和万事兴的持家理念上都有很好的贯彻,因而中国人办事讲究四平八稳而德国人却好走极端。
关于三角爱情,中国近代史上同样有一个经典,只是不是悲剧而是佳话:哲学大家金岳霖先生恋着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夫人—一同为建筑学家和诗人的林徽因女士而终生不娶,并与林徽因夫妇朝夕相伴,亲如一家。德意志少年维特却没有如此幸运,他饱尝了可望而不可得的爱情之苦,作为排他性的爱情让他很难接受却又不得不面对绿蒂与阿尔伯特的结合。这对任何人都绝对是一种痛苦的折磨,何况维特本身又经受着社会的排挤与苦痛,再加之好走极端的民族思维方式影响,因而维特与金岳霖相似的爱情却演绎了不同的故事。
“要么你有希望得到绿蒂,要么根本没有。好啦,如果是第一种情况,你就努力实现它,努力满足自己的愿望;否则,你就振作起来,摆脱那该死的感情,要不然它一定会把你的全部精力都吞掉。”这是维特的好友威廉劝说维特的话,也是他们企图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这样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把维特推向了痛苦的深渊,因为他客观上得不到主观上又不愿失去绿蒂,最后只有通过消灭自己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来最终解决矛盾。
为什么非得要非此即彼呢,世界本来是矛盾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矛盾之中取得一种相对的平衡,象深得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金岳霖先生既没有得到林徽因,也没有失去她,与梁思成夫妇和睦相处,并且做出了他在历史上应该做出的贡献,有什么不好呢?如果维特与阿尔伯特夫妇能像金岳霖与梁思成夫妇那样相处,也许能缓解社会与时代带给维特的烦恼,从而避免悲剧的发生。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而已。
谁能介绍一下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么?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香港及台湾译作维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出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哲学的奠基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于1889年4月26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维也纳,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欧洲钢铁工业巨头,母亲莱奥波迪内,哈耶克外祖父之姑表妹,是银行家的女儿。路德维希在八个子女中排行最小,有着四分之三的犹太血统,于纳粹吞并奥地利后转入英国籍。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本可免服兵役的维特根斯坦作为志愿兵积极入伍,在战场上完成了标志所谓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逻辑哲学论》(英文版:Tractatus Logico - Philosophicus;德文版:Logische - 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的初稿。《逻辑哲学论》后他认为所谓的哲学问题已被解决,于是怀着贵族式的热忱前往奥地利南部山区,投入格律克尔倡导的奥地利学校改革运动,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有着理想主义追求的维特根斯坦在这里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对学生也充满了热情,然而却被无法理解的家长们视为“疯狂的家伙”,他们拒绝了这个古怪家伙提出的收养其中一个或两个学生的要求。1926年,被证明总是与成年人格格不入的维特根斯坦离开了“粗俗愚蠢的南部农民”,结束了乡村教师的职位。
维特根斯坦与《逻辑哲学论》
《逻辑哲学论》这本书给了逻辑实证主义者们极大的启示,其作者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 年)。本段文字对于他的概述篇幅之所以比大多数哲学家都长,因为他有着不同寻常的特质,即他激发了两个哲学运动——逻辑实证主义和后来以“日常语言哲学”之名为人所知的哲学。这两个运动都在 20 世纪主导了分析传统的发展。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后一个运动在很多方面都对前者进行了驳斥。
维特根斯坦出生于一个富裕的、有教养的维也纳家庭。他对物质财富不感兴趣,所以完全放弃了他的继承权。他于 1911 年到英国的曼彻斯特学习航空工程学。他在数学思维方面的天才很快便得到了承认,并且被推荐到剑桥跟随伯特兰·罗素学习。“一战”期间,维特根斯坦回到奥地利入伍当兵。有这样一个传说,他在背包中装了一沓稿纸,并带着它走进战壕。不久,他被意大利人俘虏了,作为战俘,他开始着手写作《逻辑哲学论》。(它和波爱修的《哲学的慰藉》、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起被归入“狱中写成的伟大著作”之列。)
《逻辑哲学论》只有区区百余页,由一系列的七个一组的命题构成。每个命题之后是按次序编号的对该命题的评注,或是对评注的评注,或是对评注的评注的评注。例如,第一页是这样开始的:
1.世界是所发生的一切。
1.1 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事物的总体。
1.11 世界为诸事实所规定,为其全部事实所规定。
1.12 因为事实总体规定那发生的事情,也规定所有未发生的事情。
1.13 在逻辑空间中的诸事实就是世界。
1.2 世界分解为诸事实。
1.21 每项事情可以发生或者不发生,而其余一切事物仍保持原样。
2.所发生的事情——一个事实——就是诸事态的存在。
维特根斯坦认为,因为关于世界我们可以说出真实的东西,所以语言的结构一定以某种方式反映了世界的结构。这就是他在命题“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事物的总体”中所表达的那部分含义。那么,组成世界的事实是什么呢?用罗素的术语来说,它们是“原子事实”(atomic facts)。它们是能够被陈述的最简单的事实,其他一切更为复杂的真理都可以被分析为这些简单真理。在《逻辑哲学论》这本书里,维特根斯坦并没有确切地说出这些事实是什么,不过,这些事实正是实证主义者们试图建构基本句和证实句时所寻求的事实。
实证主义者们也喜欢《逻辑哲学论》的其他一些方面,并且特别赞同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哲学概念:
关于哲学问题所写的大多数命题和问题,不是假的,而是无意义的。因此我根本不能回答这类问题,而只能确定它们是无意义的。
哲学中正确的方法是:除了可说的东西,即自然科学的命题——也就是与哲学无关的某种东西之外,就不再说什么……这个方法将是唯一严格的正确方法。
这些段落似乎完整地表达了逻辑实证主义者中强硬派的意见。因而不足为奇,他们会把维特根斯坦视为自己中的一员。然而,《逻辑哲学论》中的某些令人费解的表述使维也纳学派的成员们深感焦虑。例如,维特根斯坦写道:“本书的全部意义可以概括为:凡是可以言说的东西都可以说清楚;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应该保持沉默。”所以,实证主义者们想把维特根斯坦的话解释为:“形而上学家们,闭嘴!”但维特根斯坦本人似乎对他所谓的“沉默”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并对此作出令人难以理解的暗示。在命题 中他写道:
我的命题应当以如下方式来起阐明作用:任何理解我的人,当他用这些命题为梯子而超越它们时,就会终于认识到它们是无意义的。(可以说,在登上高处之后他必须把梯子扔掉。)他必须超越这些命题,然后他就会正确地看世界。
在这里,维特根斯坦承认他自己的命题是无意义的,但看起来是某种特殊的更高级的无意义。这更高级的无意义是什么呢?维特根斯坦继续写道:
世界上的事物是怎样的,对于更高者来说是完全无关紧要的。上帝并不在世界中现身。
神秘的不是世界之中的事物是怎样的,而是世界存在着。
时空中的人生之谜的解答在时空之外。
维也纳学派渐渐在惊骇中明白了真相。维特根斯坦是个神秘主义者!他比形而上学家还要坏。
有一段时间,维特根斯坦对《逻辑哲学论》似乎是满意的。这本书回答了一切可能被合理提出的哲学问题。
正如他写的那样:“如果答案不可言说,那么问题也就不可言说。谜是不存在的。如果一个问题可以提出,那么它就可能得到回答。”
维特根斯坦脱离了哲学。他到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当起了小学老师。但他并未从这份新工作中获得快乐,他的思维也并没有停止。罗素带头行动,把维特根斯坦请回剑桥,并将《逻辑哲学论》作为维特根斯坦的博士学位论文通过答辩。维特根斯坦被授予摩尔退休后空出来的教授席位。此后,因为维特根斯坦重新回归哲学,哲学界发生了很多令人兴奋的事情。
然而,很快就有传言,维特根斯坦现在关于哲学所说的东西,并不是人们之前预期他会讲的东西。但人们很难确切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因为古怪的维特根斯坦对他的新观点深藏不露,并且他还坚持要他的学生也这么做。尽管如此,他讲座的学生笔记的一些油印复印件开始流传开来。他这个时期的工作直到他死后才以《哲学研究》之名出版。但在这部著作出版很久以前,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发生重大转变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了。无论这是好是坏,《逻辑哲学论》中的实证主义和神秘主义都不见了。可这两本书仍有共同之处,哲学仍被视为在本质上是与意义有关,并仍然属于语言学的转向。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曾写道:“我的语言的界限意谓我的世界的界限。”在《哲学研究》中,他仍然坚持这个观点,但与在《逻辑哲学论》中相比,语言本身的有限性似乎要弱很多。
我们先来看一下意义的问题,并由此进入对《哲学研究》的讨论。从柏拉图到《逻辑哲学论》这段哲学史,意义的主要模式是指称模式和命名模式。例如弗雷格、罗素以及《逻辑哲学论》的作者等哲学家,即便在他们对“指称”和“意义”作出了区分的地方,“指称”仍然被赋予了优先地位。维特根斯坦认为,历史上赋予命名以优先地位,以之为意义的主要方面,这产生出遍布整个西方思想的形而上学图景,然而它是错误的。柏拉图认为语词必须是永恒不变地存在着的事物的名称,而在可见世界中并没有这样的事物,所以他提出了超世俗的理型理论。亚里士多德认为,语词是对此世界中的不变事物的命名,即对实体的命名。在中世纪,唯名论者也认为语词是名称,但认为它们并不命名事物。所以他们的结论与埃科(Eco)的小说《玫瑰的名字》里最后一句话很相似,即“我们只有名称”。经验主义者坚持语词是对感觉材料的命名,任何不这么做的语词都是不可信的。实用主义者认为语词是对行动的命名。而实证主义者、罗素以及早期维特根斯坦则认为语词是对原子事实的命名。
后期维特根斯坦与这种传统彻底决裂,并宣称“一个词的意义是其在语言中的用法”。他写道:
想一下工具箱中的工具:有锤子、钳子、锯子、起子、尺子、胶锅、胶、钉子和螺钉。——词的功能就像这些东西的功能一样,是多种多样的。
(而两者之中又都有相似性。)……这就好像我们往机车的驾驶室里张望,看起来所有把手差不多都一样。(自然,因为所有的把手都是用来进行操作的。)但其中的一个是曲柄把手,可以连续地运动(它用来调节阀门的启闭);另一个是转换把手,只有两个有效位置,或开或关;第三个是制动把手,推得越猛,刹车刹得越紧;第四个是气泵把手,它只在往复运动时才有效。
像工具或火车头里的机械一样,语言也能起作用,而且其意义就在于其所起到的作用。设想有两个人正驾车飞快地驶向某个目的地,因为前灯撞坏了,所以他们拼命想赶在日落前抵达,司机说道:“唉,真倒霉!日头刚刚落下。”这时,如果那个乘客带着一脸的优越感说:“现在我们知道了太阳是不会‘落下’的,产生这种错觉是地球自转所导致的”,他说的话有任何意义吗?当然没有,因为在这个语境中,他的话并没有起作用。(如果在另一个语境中,同样的语句或许会有作用。)事实上,把这种科学事实应用到上述语境只能说是发了疯。下面的场景同样是疯狂的:如果这个乘客在汽车储物箱里发现一把锤子,他拿起锤子就敲打司机,同时还解释他的行为说:“锤子是用来敲打的。”是的,但不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无论什么东西都加以敲打。语言也是如此。
不过,一件工具能有好几种功用。在某些情境中,一把锤子既可以用作武器又可以用作镇纸。而语言呢?它只有如逻辑实证主义者所提出的两种用法(一种是表象的功能,一种是表征的功能)吗?维特根斯坦问道:
那么,一共有多少种语句呢?比如说,陈述句、疑问句和命令句?——有无数种:我们称之为“符号”、“语词”、“句子”的东西有无数不同的用法。而这种多样性并不是固定的,一旦给定就一成不变;我们可以说,新的语言类型,新的语言游戏,会产生出来,而另外一些则逐渐过时而被遗忘。
这个评论体现了维特根斯坦的意义理论的另一个方面,这个方面与其“意义是用法”的主张有关。他写道:“‘语词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就类似于‘象棋中的棋子是什么’……我们说棋子的意义就是它在游戏中的作用。”维特根斯坦把他的主张总结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一种“语言游戏”。让我们仔细考虑一下这个观点。所有的游戏都要遵守规则。游戏中一个棋子(或一个筹码,一张纸牌,一只棒球手套)的意义源于其根据规则所定的作用。什么是卒子?一个除了第一步可以走两格之外,只能向前走一格的棋子。它向两边走时,可以吃掉对方的棋子,当走到对方的底线时转变成皇后。语词、短语和表述也与此类似——都要遵守规则,它们被赋予的意义源于语言游戏规则。有很多种规则决定着语言的用法:语法规则、语义规则、句法规则以及一般被称为语境规则的规则。其中一些规则非常严格,一些非常灵活,还有一些则是可以协商的。在不同的游戏中,规则的这些差异确实存在(象棋的规则就比“丢手绢”要严格),甚至在同一个游戏中,也存在这些差异(规定卒子怎么走的规则比较严格,而对卒子的大小规定就是灵活的)。但即使是灵活的规则也是规则,如果违反了规则,就有相应的结果。当语言游戏的某些给定规则被以微妙的方式破坏时,像维特根斯坦说的,“语言休假去了”,产生的一个结果就是某种哲学(例如形而上学),另一个结果是某种疯狂(如《爱丽丝漫游仙境》)。这里提到《爱丽丝漫游仙境》是不无理由的。《爱丽丝漫游仙境》这类书是维特根斯坦最喜爱的书,这无疑是因为它们是语言玩笑手册,它们展示出语言的某些方面的作用被误解时所导致的疯狂。请思考以下情节,当白国王让爱丽丝往下看看路面并问她有没有看到人时,爱丽丝说:“我看到没有人在路上。”国王回复说:“我真希望我有这么一双眼睛,能在这个距离之外看到没有人!”这里有什么不对头吗?这个玩笑建立在被某些“日常语言哲学家”称为“范畴错误”的基础之上,这源于对某些语言事实的不当归类以及由此得出的荒唐结论。(根据“范畴错误”这个术语的发明者吉尔伯特·赖尔的看法,笛卡尔犯了这种归类错误,导致了身心二元论问题。笛卡尔把“心灵”归入和身体相似的范畴,使心灵成为“思维的事物”——幽灵般的精神性存在者,这便使心灵以某种方式与物质性存在者相同,但没人能明白这种方式到底是什么。)
或者考虑一下白王后这个例子,她许诺付给她的侍女们“每周两便士,以及隔天(every other day)一桶果酱”,但她后来却拒绝给果酱,因为今天永远不会是任何另外一天(other day)。可以肯定,在这种情景下,语言去休假了。
实证主义者们探索实在的最简单的成分,以便在其上建立科学大厦,他们的情况如何呢?维特根斯坦问道:
但是,组成实在的那些简单构成部分是什么东西呢?椅子的简单构成部分是什么呢?——是做椅子的一小块木料?还是分子或原子?——“简单”意味着不是组合的。这里的关键是:在何种意义上是“组合的”?谈论“椅子的简单部分”是根本没有意义的。
以上就是对于原子事实的探究。
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写道:“哲学家们的大多数命题和问题,都是因为我们不懂得我们语言的逻辑而产生的。”他在《哲学研究》中仍然或多或少坚持同样的观点,但到那时他对“我们语言的逻辑”的理解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哲学家的工作不再是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逻辑,而是揭示蕴含在日常语言之中的逻辑(由此有了“日常语言哲学”这个术语)。哲学家要表明无法掌握这种蕴含的逻辑会导致“用语言来蛊惑我们的理智”,并且表明,倘若无理由地干涉我们思考和谈论这个世界的日常方式,就会导致“语言的休假”,正是这个“语言的休假”产生出大量笑话,构成了我们大部分的哲学史。维特根斯坦说过,“(我的哲学旨在)给捕蝇瓶中的苍蝇指明出路”。当然,在维特根斯坦的故乡维也纳,我们很容易便能做出一个普通的捕蝇瓶,只需往醋瓶子里放些蜂蜜就行了。
在愉快的飞行途中,苍蝇会因闻到蜂蜜的味道而偏离它的路线,飞进瓶子。它要么在这黏黏的、甜甜的东西里淹死,要么嗡嗡叫着等死。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大多数哲学都像嗡嗡叫着等死的苍蝇。“给捕蝇瓶中的苍蝇指明出路”不是去解决哲学问题,而是去消解哲学问题,指明这些问题是由于背离日常语言才产生的。这个比喻说明了维特根斯坦思想中保守的一面。他认为:“哲学不应该以任何方式干涉语言的实际使用;它最终只能描述语言的实际使用。因为它也不能给语言的实际使用提供任何基础。它让一切如其所是。”
此处明显的自鸣得意让人联想起摩尔。但是对他们两人的这种比较,虽然在某些方面是好的,但某些方面却很糟糕。维特根斯坦的内心处于持续的骚动和困惑。他和他的思想中带有某种沉思的忧虑,这掩盖了上文所言的弗美尔式小市民的自我满足。
谁有关于 少年维特之烦恼 的论文
试论少年维特的人生追求: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
[内容提要] 《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使青年歌德一举成名,并立刻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维特热潮”,
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18 世纪德国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维特的形象。维特的烦恼主要是理
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引起了广大青年的共鸣。本文认为维特与当时的现实产生巨大撞击的人生追求可以概括
为: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
[关键词] 狂飙突进;人生追求;自然;纯真;自由平等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07)09-0060-02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是德国近代杰出的诗人、作家、
学者和思想家,是继但丁和莎士比亚之后西方精神文明最卓
越的代表。恩格斯称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伟大的德
国诗人”、“真正的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而使其一举成
名的就是他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问世以后,几乎立刻在欧洲掀起了
一股强劲的“维特热潮”,彻底改变了德国被视为“没有文
学的野蛮国度”的可悲状态。小说中的主人公维特成为当时
年轻人竞相模仿的对象,社会上甚至出现了维特式的自杀。
为什么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勃兰兑
斯作了深刻的论述:
“《维特》是本什么作品呢?下任何定义都不能确切说
出这本富有想像力的杰作无限丰富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简
要地说,这篇描写炽热而不幸的爱情的故事,其重要意义在
于,它表现的不仅是一个人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个时
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主人公是出身市民阶级的青年人;
他在艺术上有天赋,为消遣而画画,职业是公使馆的秘书。
歌德不由自主地使这个青年具有他年轻时期的看法、感情和
想法,赋予他以他自己的全部丰富卓越的才智。这就把维特
变成了一个伟大的象征性人物;他不仅代表了时代精神,而
且代表了新时代的才智。他的宏富伟大的程度几乎和他的命
运不相称。”
勃兰兑斯的上述评论可谓一语中的地道出了维特形象
的所具有的典型性和真实性正是这部作品恒久魅力的关键
所在。这种真实性并不仅仅体现在作品的某些情节几乎就是
现实的翻版,而更重要的是作品中抒发的感情的纯真自然。
小说主人公维特的烦恼,即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冲突所造
成的内心的痛苦是非常典型的青年人的烦恼,以至于今天的
青年读者读来仍然能够产生强烈共鸣。那么维特的人生追求
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大致可以概括为:自然、纯真和自由
平等。
一、自然
维特出身市民家庭,他思想敏锐、感情丰富、才识过人,
是一代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资产阶级关于“个
性解放”、“感情自由”、“平等、博爱”等的思想意识,
无不渗透进他的言行举止之中,而具体化为对于“自然”的
无限信仰和崇奉。他热情讴歌自然,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的
怀抱里,视自然为神性之所在,以“自然的儿子、朋友和情
人”自居,甚至渴望成为“无所不在的上帝的一面镜子”,
这里的上帝正是他崇尚的大自然。他对自己的心负责:“我
这颗心是我唯一的骄傲,只有它才是一切的源泉,一切力量,
一切福佑,一切灾难的源泉。” “我所知道的,谁都能够
知道。——只有我的心才为我所独有。”
维特对自然有着特殊的敏感,他热爱自然风光秀丽的小
村子——瓦尔海姆,“在这里感到很惬意。在这天堂般的地
方寂寞是一剂治心灵的良药,而这韶华时节正以它明媚的春
光温暖着我常常寒颤的心。”他甚至“想变作金甲虫,遨游
于芳香馥郁的海洋中,尽情摄取种种养分。”将自己的身心
完全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因为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他
将自己的艺术也抛到了一边:“我是多么幸福啊,我的挚友,
我完全沉浸在宁静生活的感受之中,以至于把自己的艺术也
搁置在一边。我现在无法作画,一笔也画不了,和以往相比,
此刻我是位更大的画家。⋯⋯每当后来我眼前暮色朦胧,我
周围的世界以及天空像情人的倩影整个都憩息在我心灵中
时,我往往便会生出憧憬,并思忖:啊,你要是能把这一切
重现,要是能将你心中如此丰富、如此温馨的情景写在纸上,
使之成为你心灵的镜子,犹如你的心灵是博大无垠的上帝的
镜子一样,那该多好!”
只有和处于自然纯真状态的人在一起,他才觉得快活。
“当地的下层老百姓”“很喜欢”他,“尤其是孩子。”而
每当他们“只能一起走一小段路”,他“就感到难过。”他
还仰慕来自民间的诗人荷马和莪相,向往荷马史诗和《圣经》
中所描述的朴素自然的先民生活与平等和睦的人与人的关
系⋯⋯
当维特第一次在绿蒂家的前厅里与绿蒂相遇时,他就被
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吸引了。他眼中的绿蒂“那么聪敏却那
么单纯,那么坚毅却那么善良,那么勤谨却那么娴静”,简
直像块无瑕美玉似的保持了一个少女全部可爱的自然本性,
难怪维特称她是“一位天使”,一见钟情,并一往情深。而
他对绿蒂的感情也不只是“喜欢”,更不是“想占有”,而
[收稿日期]2007-07-04
第9 期 刘娟:试论少年维特的人生追求: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
61
是“全部知觉和全部感观都充满对她的倾慕。”绿蒂成为维
特关于自然的理想在人身上的最完美的体现。
他最鄙夷上等人的虚伪做作:“某些稍有地位的人对老
百姓总是冷冰冰地采取疏远的态度,他们似乎以为接近老百
姓有失他们的身份;还有一些浅薄之辈和捣蛋的家伙,他们
做出一副降尊纡贵的姿态,好在穷苦百姓面前更显得鹤立鸡
群。”对腐朽的贵族阶级生活,维特进行了尖刻的揭露和批
判。他看到“为了追逐等级地位,他们互相警觉,彼此提防,
人人都想捷足先登”。与善良淳朴的下层劳动人民相比,
“表面的光彩掩盖着他们的精神贫乏和空虚无聊!”
歌德在《莎士比亚命名日》这篇短文里曾经赞叹莎剧人
物准确地再现了人的本质,维特心目中的自然“意味着人的
性格的完整性,一如宇宙的统一性,但也是对善与恶的二元
论概念的扬弃,抛弃天神的启示和救世的诺言,承认生老病
死的人的命运”,这种自然,“不单纯是山川风光,而是一
种哲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概念”。维特对自然的无限崇仰,
体现了青年歌德本人的世界观、宗教观、社会观、道德观和
审美观,生动形象地阐发了卢棱和斯宾诺莎的理论,而且更
为重要的,是曲折地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变革社会现实的要
求。
二、纯真
维特是一个心思细腻、品德高尚的青年。他怀有美好的
理想,深爱着这个世界,有着一颗纯真的童心。每当感觉到
他的“心贴近草丛中麋集扰扰的小世界,贴近各种虫豸蚊蝇
千差万别、不可胜数的形状时”,他“就感受到那个他自己
的模样创造我们的全能的上帝的存在,感觉到那个飘逸地将
我们带进永恒快乐之中的博爱天父的呼吸”。他向往的世界
是能使人的一切自然本性包括感情、欲望、才能、智慧等得
到充分表现,充分满足,充分施展的世界。他热情奔放,独
立不羁,不愿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他像个天真单纯的孩
子,自由自在。
维特喜欢孩子,孩子们也喜欢他。孩子们之所以喜欢他,
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纯真的童心。他认为“那些像孩子一样无
忧无虑的人最为幸福,整天带着玩具娃娃东转西跑,给娃娃
脱了穿,穿了脱,瞪大眼睛在妈妈放甜面包的抽屉周围悄悄
转悠,要是一下拿到了心爱之物,便将嘴里塞得满满的,鼓
着腮帮吃掉,并且嚷嚷:‘还要!’——这样的人是幸福
的。”维特第一次见到绿蒂时,绿蒂与年幼的弟妹们和谐相
处的一幕可谓人间乐景,这个情景给维特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应该说正是维特的童心使他对美丽善良的绿蒂着了迷,
又是亲近小孩子的共同点拉近了他们间的距离。他天真自
然,甚至于在乡村舞会上“暗暗起誓”,永远不让这位他心
爱的、渴望得到的姑娘“同别人跳华尔兹”。他的这种任性
的举动不仅不可笑,反而更让人觉得纯真可爱。
三、自由平等
维特十分推崇天才,他追求感情自由,要求平等和个性
解放。他说自己“不大喜欢听人差遣”,认为“一个人只是
为别人而去拼命追名逐利,而没有他自己的激情,没有他自
己的需要,那么,此人便是傻瓜。”他明知绿蒂已经订婚,
仍然不由自主地爱上她,并不顾一切追求她,成为尴尬的第
三者。当他对绿蒂的爱情受挫后,他曾想通过发展事业来摆
脱爱情失败带来的伤痛。然而他所生活的那个封建专制的时
代却是个束缚天才的时代,他的天才在这样一个因循守旧的
环境中根本无法施展。出身市民阶层而又具有强烈的反叛精
神的维特在上流社会的圈子里显得格格不入,以至于重新回
到绿蒂身边,更深地陷入无望的三角恋爱中。维特对绿蒂的
恋情自由而奔放,执拗而强烈,像飞蛾扑火一样义无反顾,
终于走上自杀的绝路。
维特对封建专制社会等级制度的不平等有深刻的认识,
最令他气恼的便是市民阶层的可悲的处境。一些贵妇人甚至
宁肯带着她们的丈夫退场,也不愿跟他一起参加晚会。然而
这些贵族其实只是一群“傻瓜”,他们拘泥刻板、因循守旧、
虚伪愚蠢、空虚无聊、尔虞我诈,一心追逐等级地位,对老
百姓却总是冷冰冰地采取疏远的态度,“他们似乎以为接近
老百姓有失他们的身份;还有一些浅薄之辈和捣蛋的家伙,
他们做出一副降贵纡尊的姿态,好在穷苦百姓面前更显得鹤
立鸡群。”对这些狂妄自大的家伙,维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和强烈的谴责:“我知道,我们并不平等,还不可能平等;
但是我却认为,那些以为必须远离所谓群氓以维护自己尊严
的人,同那些因为怕吃败仗、所以见了敌人就躲起来的胆小
鬼一样,应该受到谴责。”
维特以一颗纯真炙热的童心深爱着整个世界,然而这个
世界却以冷酷的现实来回应他,将他的理想击个粉碎。正因
为他崇尚自然,所以他痛恨“及早地筑起堤防来遏止天才的
洪流激涨”的绅士们,厌恶迂腐刻板的官吏和矫揉造作的贵
族;正因为他有纯真的童心,所以他才为上司的不赏识和朋
友们的不理解而痛苦,为遭情人的遗弃而心碎;正因为他追
求自由平等,所以他深深同情失去遗产继承权的农家和失恋
的青年农民,为多灾多难的下层穷苦劳动人民鸣不平。
歌德在谈到自己这部作品时曾说:“我像鹈鹕一样,是
用自己的心血把这部作品哺育出来的。其中有大量的出自我
自己心胸中的东西、大量的情感和思想,足够写一部比此书
长十倍的长篇小说。”“使我感受到切肤之痛的、迫使我进
行创作的,导致产生《维特》的那种心情,无宁是一些直接
关系到个人的情况。原来我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关键
就在这里。” 作者歌德将自己青年时代的人生追求融入了
《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中,使维特的自然、纯真和自
由平等的人生追求具有了现实意义,这种狂飙突进式的理想
与德国社会现实的格格不入导致了维特的自杀悲剧,也正是
这种纯真美好的理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共鸣。即使是在现代
社会的今天,尽管维特以自杀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让人无法
认同,但维特的人生故事仍然能够以真情打动人,这也正显
示出《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不朽名著的永恒魅力。
上一篇:感恩的议论文题目
下一篇:榜样人物论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