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基础论文范文
创业基础论文范文
写作思路:从创业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创业的艰辛,该怎样创业等多方面开始写作。
通过创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我明白创业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事业,一个具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能否最终走上成功创业之路,与他是否相信自己可以在激烈的挑战和竞争中胜出有着直接的关系。实践创业是大学生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组织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实践创业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客体是商业机会和各种为达到目的而需要和可以得到的资源。
大学生实践创业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所以大学生是否自信、能否在挫折和失败中重新振作,对于创业能否成功至关重要。大学生实践创业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了解经营常识、把握经营方向、提高商业能力。
不少大学生创业把握不住方向,很容易走入误区。其实,在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大学生应该首先树立赚第一分钱,而不是一创业就必须挖到一桶金的观念。大学生面向基层创业、就业是大有可为的,特别是在学校为我们提供优惠的政策的情况下,客观上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好的土壤,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畅游一番”,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提高创业实践能力。
由于创业者是发现一个好的商业创意并将之转变成现实的人,因此创业者必须具备一些特定能力,如捕捉机会的能力、领导及合作能力、整合资源能力等。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创业过程中能否正确、高效地整合各种资源对于创业能否成功是很关键的。而在对资源的整合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又是能否与合作者融洽合作。实践创业中的大学生应把握方向、坚持原则,懂得选择、学会放弃。
在市场竞争中,要懂得如何进行放弃和选择体验创业、学习创业与实践创业,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三个连续阶段。事实证明,大学生有益的创业活动,将会成为真正发挥自己的才华、展现创新思想和个性特点以及充分认识社会的一个大好机会。创业大学生所具有的品质、素质,完全可以胜任一般情况下的就业需求。创业和就业是孪生兄弟,能创业者一定可以顺利就业。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在校园里学习到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我们有创新精神,又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我们有着年轻的血液、蓬勃的朝气、已经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些都是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这也往往造就了我们创业的动力源泉。
但光有动力和理论是不够的,在创业道路上,作为刚刚接触社会的大学生,我们往往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对市场营销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常常盲目乐观,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想法上。
所以对于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都会感到痛苦、迷茫、甚至沮丧、消沉。其实成功人士的背后往往有更多的失败,看到成功的同时也必然要考虑到失败,这才是真正的市场,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年轻的我们更加理智,更加成熟。
自主创业除了要做好失败的准备,更要有充足的资金和宽广的人脉做铺垫,如若资金不足,再好的项目中标也是枉然,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创业者本身没有足够的资金或没有可以加快资金回笼的人脉关系,一旦出现项目资金周转不灵就可能造成工期延误甚至于项目夭折。这样不仅赚不到钱,还可能造成前期投入全部付之东流,所以自主创业一定要有坚强的后盾,不能盲目投资。
其次,在有了平和的心态和充足的资金做前提下,创业者也应该选择一个合理可行的创业项目。最好选择父母从事行业或自身所学专业的相关专业,因为这样可以保证不走弯路,同时也可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从而使创业者可以较为容易的拿到第一桶金,对创业者的心态也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尤其是可以让父母当你的领路人,这样不仅不用担心上当受骗,可以少走不少弯路。
同时也可以利用父母多年来积攒下来的人脉,毕竟在这个年代人脉比什么都贵。所以在创业者选择项目时,一定要慎重考虑,一个良好的项目可能会让你在创业的道路上事半功倍。毕竟依靠不是依赖,寻求父母帮助总比血本无归来的要好。
而在有了以上的条件下,创业者如果觉得投入过高或投资风险过大,这时候创业者需要找到一个可以与其分担风险的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创业合作伙伴来分摊风险。在挑选合作伙伴时,首先要看其是否有创业的渴望和激情,其次要看其是否有能力与你合作。
如果对方空有激情没有实力,到最后就算强拉入伙可能也会不欢而散。另外在寻找合伙人时要尽量避免与亲戚合作,尤其是不能与家中长辈合作。否则当亲戚把其亲属关系带入合作关系中会引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说在寻找合作伙伴时一定要慎重选择。
总而言之,在创业的道路上会有许许多多的曲折与坎坷。然而对创业者来讲,这种艰辛的创业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经历,也是一种值得回味的享受。愿所有创业者都可以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也祝福所有的自主创业者能拥有一个美好幸福的未来。
创业基础论文3000字?
树立全新的教育目标在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的工作当中,我国的高等教育就是以培养就业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而且还要求学生们被动的去适应这个社会。在这样的目标下,只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和模仿,以及对知识的反复练习,从而会忽视对知识的再次发现,这样的模式也忽视培养了学生们的批判思维以及批判能力。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一些国家的教育比较灵活多变,而我国的教育比较按部就班。一些国家的教育注重主要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我国学生也正是缺乏自信心。”按部就班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必然缺乏主动性和缺乏创造性,所以创业意识也会缺乏。高等学校要适应我们的教育发展方向,我们必须实现由就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向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而且还要改善学校的教学方法,要传授知识逐渐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因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是一项全新的活动,所以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再加上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和推广,所以首先去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就非常的重要。在创业之中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我们也不要对创业者有过于苛刻的要求,创业者的失败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对创业者的评价不要单纯看其业绩的高低,更应该看他们是否能够培养出吃苦耐劳的品格和百折不挠的意志,这是最重要的!大学生要想创业,单凭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想要成功的创业,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可以说,只要掌握的知识越多,创业的过程才能够有效的进行下去,我们还需要具备广博的非专业知识,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正确的分析形势的发展趋势,我们把握全局才能实现自己的创业目标。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创业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考验综合能力的事业,大学生创业最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创新,创新是我们创业的灵魂,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才能够赢得优势。就目前来看,大学生的创业的成果并不是十分乐观的。在所有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中,首次创业成功率是很低的。有统计显示,我国整体的创业成功率达30%,而创业成功率仅为3%,只占到了成功创业的一成。从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说明大学生创业确实存在着问题,现在我们应该去积极的寻找到自身的问题,努力的改正问题,并且强大自身,为创业打下基础。
创业基础论文3000字?
20世纪90年代末,全球性的学生创业热潮开始波及中国,成千上万的高校学生投身其中。特别是1999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在校学生李玲玲在获得武汉世博公司风险投资10万元后,注册创办了武汉天行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她当时成为全国在校大学生获得风险投资的第一人。一、狂热背后是浮躁大学生创业热的始作俑者是1998年5月清华大学的“创业计划竞赛”,大赛云集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天才们”的114份创业计划。“创业计划竞赛”在当时被誉为“比尔·盖茨的孵化计划”,一时间被各大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同时也激起了无数大学生的创业理想,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学生创业风潮。1999年3月,由团中央主办的全国高校首届创业计划竞赛轰轰烈烈地展开;1999年底,高校云集的上海开展了首届“亿唐杯MBA创业计划大赛”;2000年初,国家教育部宣布大学生、研究生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这些都无疑为正在涌动的大学生创业热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把创业简单化。学生几乎到了人人想创业的程度,当时清华大学的情况是“碰到两个人,其中就会有一个人说想要创业”。学生普遍意识不到创业资金的困难和创业风险的压力,反而对创业的期望值很高,觉得只要开张就会马到成功。(二)追逐互联网泡沫。在大大小小各方举办的创业计划大赛上,参赛的大多是网站创业计划。最为突出的是在上海举行的“张江杯”创业计划大赛中,首期征集的创业计划居然有90%以上是网站创业计划书,原因是学生认为“方便、来钱快”。二、挫折过后显理性以2000年4月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大幅下滑为标志,中国大学生创业也滑入低谷。之后,经过失败、苦闷、放弃、坚持的自我调整,经过大浪淘沙般的洗礼,学生的创业心理渐趋成熟,学生创业也进入到平稳健康的理性时期。(一)创业激情依旧。而这种激情已经不是当初那种缺乏理智的激情,而是经过冷静观察与思考后迸发出来的激情,是成熟型的激情。就在2000年年底举办的第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就收到全国24个省份132所高校学生提交的作品462件,专家们认为“这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对创业的渴望与信心”。 华东师范大学对上海高校540名本科生进行的调查报告显示,有77.6%的学生表示有创业意向。辽宁省近两年来已涌现出2000多人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群体。看来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并没有因为经历严冬而消退。(二)创业理性增强。据智联网针对大学生的调查,65%的人考虑30岁以后创业;21%的人认为大学毕业后至少要工作1至2年再创业;9%的人认为创业风险太大,要慎重;还有4%的人说没想清楚,另有1%的人表示无论如何都不考虑创业。这表明,虽然多数人准备创业,但对创业的时机、风险的认识比较清醒。三、在引导中更加成熟大学生创业心理由浮躁变为理性,是非常可贵的变化,我们必须珍惜和保护。因为对大学生创业不能以一时成败论英雄,而是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和看待,今天的失败可能意味着明天更大的成功。可以说,美国硅谷就是和斯坦福大学、学生创业公司以及美国的风险投资公司一起成长的。没有在车库里的学生创业者,也就没有惠普公司、苹果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等今天世界著名的高科技公司,也就没有今天世界第一流的斯坦福大学,更没有今天神话般的硅谷。因此,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的正确引导,是每个高校应尽的职责。(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业的含义。首先是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创业的深刻含义。要使大学生懂得,创业既不是头脑发热的“下海”,也不是普通的专业性比赛或科研设计,其实质是要求学生能结合专业特长,根据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开发出自己的创新成果,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由知识的拥有者变成为社会创造价值、作出贡献的创业者。创业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更是一种素质;创业不是个人行为,是合作和表率;创业不是牟取私利,是奉献与无私;创业者是坚定的爱国者,是富有激情的实践者,是艰苦创业的实干家。(二)引导学生具备经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大量事实表明,许多学生在创业之初,雄心勃勃,往往在实施过程中,因为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这样或那样的困境,而最终灰心败北。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是否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卓越的管理才华,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四、结 语理性的创业心理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基础,学校要通过引导,使大学生的创业心理更加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远的将来,在社会创业的舞台上,会真正涌现出一批批的大学生创业英雄,会流传一个个大学生创业的传奇故事。
大学生自主创业论文范文_大学生创业论文(2)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摘要: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开设多层次的创意创新课程、多措施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多维度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颇具特色。 总结 台湾龙华科技大学的先进做法,对比分析常州几所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查找不足,分析原因,以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龙华科技大学;借鉴和启示
在大力弘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坚持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框架下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为高校的工作重点。国内许多高校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和考核 方法 、创新创业实践、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其中,台湾龙华科技大学的三创教育颇具特色,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台湾龙华科技大学三创教育简介
为顺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以创意带动经济成长,以创新能力提高技术研发与软性创意的附加值,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很早就开始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2009年8月,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创新创意创业发展中心(简称“三创中心”)正式成立,中心旨在将本校创意与发明成果商品化或产业化,鼓励师生将创新、创意研发成果转化为专利等知识产权,进而开展技术转移和自主创业,藉此强化校内师生的创新能量,提升创新产出。龙华科技大学三创中心的功能可以归纳为:创意实践、创新转化和创业辅导。①创意实践属于普及教育层次,强化学生创意过程体验、重在学生内化提升,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和积极思考,涌现新想法和新点子,通过创意实践普遍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②创新转化则是将在创意实践阶段产生的有价值的创意和点子具体化和可视化,将创新想法和创意通过有形的设计和产品表现出来,以产生创新创意产品为本阶段的目标;③创业辅导则依托创新转化阶段产生的新产品或新服务开展创业实战,学校通过场地、资金、人力、政策等各要素支撑,促进具有价值的新产品市场化,产生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三创中心的功能定位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浅及深的发展规律,满足了大学生 思维训练 、创新体验和创业实战的需求。龙华科技大学三创中心具体职能可用图1来概括。
2台湾龙华科技大学三创教育的做法及启示
2.1开设层次分明的创意创新教育课程
为满足学生项目体验、创业模拟和创业实战等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需求,龙华科技大学三创中心遵循创业教育循序渐进、由浅及深的发展规律,构建了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①面向大二学生开设“创意思考”课程,且作为必修课程,学习内容为创意思考技法心智图及创意性发明方法TRIZ。②面向大三学生开设创新管理课程,要求学生组建创新团队,承担实务专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创新课题研究,以产品设计或创意 报告 完成课程任务。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课程学习中,一定要求学生组建团队,不允许学生个人单打独斗,让学生明白创新创业一定是一个团队互相协作的过程。③面向大四学生开展创业经营课程,鼓励学生在大三实务专题制作成果的基础上,基于自己的产品开展创业经营。目前,大陆部分高校也逐步构建了以“职业素质训练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体系,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系统化设计、模块化实施,逐步形成“普及教育+项目体验+创业孵化+创业实战”的“四纵”培训教育体系,但仍需进一步明确各层次的培训目标和内容。普及教育以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为宗旨,通过课程、活动、培训等对全体学生进行创业通识教育;项目体验旨在通过 创新思维 训练、专业技能拓展、科技项目孵化等方式让学生参与、策划和运作创业项目;创业孵化主要依托校内创业孵化平台,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体验创业艰辛、了解创业风险[1];创业实战旨在引导孵化成熟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工商注册,参与市场竞争,让学生在实战中丰富创业经验,提升创业素质。
2.2丰富教师评鉴维度,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
教师在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项目成功的运行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优势在于知识储量,然而教师限于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对指导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为鼓励教师主动承担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工作,龙华科技大学在教师评鉴及激励方面大胆创新。龙华科技大学将教师升等(职称晋升)划分为4种类型:一是学术升等,以SCI发文量为主要指标;二是教学升等,以教学质量评估为指标;三是实务升等,以产学合作案及资金作为主要指标;四是学生辅导升等,以辅导学生竞赛、创新创业等为主要指标。教师可以选择自己的升等路径,这让在指导和服务学生方面有特长的教师找到了有效的方式,调动了教师的指导积极性,学生很多专利申请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大陆地区高校为做好大学生创业指导和服务,也非常重视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并且分类建设了指导团队,包括:①校内专业导师,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专业技术问题,协助创业者使用校内研究实验室和设备。②创业导师团,组建由职业经理人、行业专家、专业教师、法律专家、 财税 人士等构成的大学生创业导师团,提供大学生创业咨询、项目论证、财税、工商、法律等一系列咨询服务。③ 企业运营 问诊帮扶团,依据行业和产品特点,选择类型相同或相近的园区企业作为大学生创业企业导师,提供帮带辅导,问诊大学生创业难题。导师团队建设相对完善,但相较台湾地区高校最缺乏的是激励机制,如何充分调动这些创业导师的积极性,将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落到实处仍需探索和思考。
2.3多维度支持优秀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龙华科技大学三创中心为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开辟专门的创业场地,但由于场地较小,进驻门槛高,比如,入驻项目必须有自己的产品,且一定是技术研发产品,简单的贸易类企业,实践基地一般不考虑引入;同时,申请入驻的项目必须通过“获利能力、就业机会、税收、扩充性”四个指标的全面考核,只有优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才能入驻专门的创业园区。而一旦通过评审,学院将对其提供多维度的扶持,涵盖项目论证、资金配套、 财务管理 、法律咨询、专利代理、课程活动、模拟实战等多要素帮助,比如,入驻项目可以直接申请300万台币的创业圆梦基金、指导教师可帮助其申请政府扶持资金、参加创业类竞赛。大陆地区高校也不断整合资源,力求从场地等方面助力大学生创业。比如,大部分高校均启动了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打造“零规费”的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项目可免费或缴纳较低场地租金入驻。相较台湾地区高校,大学创业园硬件支持是优势,而包括资金、项目、指导在内的软服务较为薄弱,随着国家对大众创业的引导和支持,围绕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支持政策陆续出台,而高校对政策的理解与运用并不充分,需要充分利用相关政策,为创业大学生申领各类创业和社保补贴,制定创业基金管理制度,为大学生创业投融资提供更广泛的渠道[2]。
2.4整合资源,成立专门管理和服务机构
为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和服务能力,龙华科技大学整合院系和行政资源,成立创新创意创业发展中心,全面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机构的工作内容包括:①开展创意与创新教育;②提供创意创新资源;③提供创业实践基地及配套辅导;④协助开展专利申请及相关咨询;⑤协助研发成果的技术转移、商品化;⑥组织参加或开展各项创新创意竞赛及学术活动;⑦协助专利技术与企业对接合作;⑧承办创意创新产品研发或展览活动等。专门管理和服务机构的成立有利用资源的整合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推进。随着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校和示范基地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陆地区部分高校成立了由学院主要领导负责,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力争形成统一部署、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良好态势[3]。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该领导小组为非常设机构,工作由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兼担,这势必会影响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力度,尤其相较于社会上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器,专职、专门人员的缺失成为深入开展相关工作的制约因素。
3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思考
基于理念、课程、平台等维度,笔者对比了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和常州几所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可以发现大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①尚未充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由于对通过课程教学来提升大学生创意创新和创业能力而心存质疑,因此创新创业教育长期未纳入正式的学分课程体系,而只是以公选课、短期培训课的形式开展。
②课程体系尚不完善。目前,常州几所高职院校均陆续开设了技术创新方法TRIZ、创新创业基础等课程,以及GYB、SYB等创业培训,而这些课程大多以网络教学、专题讲座、集中短期授课等形式开展,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和联系,完整的课程体系尚未建成。
③师资建设较为薄弱。目前,常州几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大部分由辅导员兼任,专业师资团队严重缺乏,另外,相较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常州几所高职院校并未充分肯定教师在大学生创业工作中的绩效,导致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④大学生创业氛围不浓郁。麦可思近几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常州几所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率为3%左右,这与台湾地区大学生的创业率尚有一定差距。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借鉴台湾龙华科技大学的先进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改进:
①进一步统一创新创业教育大纲,完善课程建设。各高校应统一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并成为大学生必修课,使学生对创新技法、创业基础知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整合零星散落在各阶段的创新创业培训课程、公选课、网络课程,按照年级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将创业实践纳入到大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出台相应的考评制度,建成理论和实训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
②多元评价创业指导教师工作,鼓励专业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应出台多元化的教师评价制度,如专业教师指导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取得优异成绩,可将指导工作量冲抵教学或科研量,其获得创新创业职业资格证书后,可享受与相应职称同等待遇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热情,提升创新创业指导和服务质量。
③在大力推动创业基地等硬件建设的同时,强化资金、项目、指导等维度的软服务。高校应与政府相关部门紧密联系,协同用足国家扶持政策;应积极与银行、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解决大学生初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加大对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力度,整合多方资源,助力大学生创业。
④加强机构建设,责任明确,推动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持续发展。高校应学习社会上青年创客空间、大学生创业孵化器的做法,设置专门部门、安排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遴选、孵化、融资、金融等多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强化大学生创业服务,包括项目论证、 市场营销 、风险规避等一系列专业服务,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质量。
4结束语
在社会鼓励青年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今天,大学生应承担起创新创业的历史责任,而作为人才培育摇篮的高校,应主动思考如何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如何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曹剑辉,周合兵,罗一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195-198.
[2]何婷婷,高彦怡.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6):27-29.
[3]马慧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位一体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2):12-14.
[4]吴光明.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问题与解决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4):65-67.
[5]缪宁陵,吴云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2(35):19-21.
[6]李丹虹.辅导员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方法[J].学理论,2015(14):237-238.
残疾人创业指导论文(2)
残疾人创业指导论文篇二
农村残疾人公共服务主体分析
【摘要】随着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但现存的农村残疾人组织方式已不能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文章从农村残疾人公共服务主体―政府、非政府组织及农村残疾人进行了问题探讨,寻求组织方式的契点,以实现农村残疾人组织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残疾人 组织方式 主体 内驱力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党的指出:要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要大幅提升,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所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健全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刻不容缓。如何使农村残疾人更好地享有和推进农村公共服务,是当下急需探讨的课题。因此,农村残疾人公共服务现状与期待存在哪些差距,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
政府:重公共政策制定 责任落实权责不清
惠残政策不理想。作为社会中的每个公民都想拥有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成就一番事业。但作为农村残疾人,因身体缺陷和外界条件的限制,且不说干一番事业,就是想要拥有一份工作,经济上达到独立都是不易的。为此,我国各级政府针对残疾人尤其农村残疾人自身的特点制定了相关的惠农惠残政策。如:《残疾人就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二十一条、二十二条提及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为就业困难的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服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所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免费为残疾人提供相关的就业服务,同时,国家鼓励其他就业服务机构为残疾人就业提供免费服务。但现实中,农村残疾人一旦离开户籍所在地找工作困难重重。即便他们遇到阻力,可以向政府组织或非政府组织求助,但鉴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政府业绩的考量,各地方政府往往会倾向于先保障本地残疾人就业率。而《条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各地政府或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所提供的就业服务信息受惠对象局限于本地残疾人,更没有说,非本地残疾人就不能享有这些就业信息的知情权。不管户籍所在地是哪里,只要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中国公民,有劳动能力的,各地方政府就有义务为他们提供就业的信息,选择的权利应归于残疾人和企业双方。
究其原因,政府在制定惠农惠残政策时,忽视了政府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政府是人民的委托代理机构,追求的是社会最广大人民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政府肩负制定惠农惠残政策责任的同时,还应细化自身的职责,达到权责匹配。而且针对农村残疾人这一特殊的群体,政府的主观责任尤为重要,尤其是政府委托代理人―公务员的责任感。只有强化政府对农村残疾人主观责任和强调公务员对农村残疾人的责任感,才能更好地解读和推行惠农惠残政策,实现政策制定的初衷。
政府组织资源配置不合理。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口抽样调查,农村残疾人数6225万,占残疾人总数的75.04%。面对这样大的人口基数且贫困程度较深,诉求复杂的特殊人群,政府很难及时提供公平有效的资源。虽然各级政府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惠农惠残政策,但因政策过于抽象且缺乏配套措施造成执行困难,亦或因受各地方财政能力限制而易于流于形式,导致资源配置过于集中或分散,对农村残疾人贫困问题的解决是杯水车薪。2010年全国残疾人状况监测表明残疾人虽然整体有较大改善,但社会差距仍然明显。西部地区残疾人贫困问题更是我国残疾人事业的难点、重点。西部地区残疾人口基数较大,残疾人事业发展根基薄弱,农村残疾人更是生活艰难。
究其原因,我国可用资源有限,国家的惠农惠残政策不能满足所有地区农村残疾人的需求。且助残政策资源主要集中于中央政府,而中央政府获取残疾人意愿的信息渠道过长,导致接收到的信息缺乏真实性,中央政府往往根据一些抽样的数据和对形势的研判制定政策。且政府本身亦存在自利性,因此会基于政府的出发点,制定相关政策,在无意中忽视了和弱化了残疾人自身的意愿。如:国家在下达残疾人就业培训任务时,对培训项目与残疾人的契合度考虑不详,即定每个项目培训和支助的人数。
政府组织惠残政策覆盖窄。政府是在一定的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残疾人自身的弱势和农村居住特点制定惠农惠残政策,内容涵盖宽泛。但在政策执行中,许多农村残疾人是没有享受到惠残政策的。而且城乡间的惠残政策也存在差别,农村残疾人生活困难补助金标准低。如:福建省2014年以前生活困难补助人群不包括听力、言语和多重重度残疾人。城乡重度残疾人生活困难补助金差20元/月/人,20元看似不多,但对农村消费水平低的农村,是可以改善其生活水平的。在医疗救助中,综合训练、截瘫肢体综合训练、作业疗法、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言语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9项针对残疾人的医疗康复项目也没有体现在新农合保障范围内①。
究其原因,政策执行中缺乏有效监督,政策未得到严格的贯彻。各级政府的政策执行都有其相应的监督部门,但目前监督体系更多是强调外部监督,但外部监督的主体对政策的本体又缺少详尽的认知,对于政策信息又没有充分掌握,所以,他们只是局限于一点或一面去思考,而非全局,监督效力不大。内部监督的主体又缺乏主动性,致使监督力度不够。
政府组织惠残政策方式偏差。我国现行的惠残政策仍以“输血式”为主,“造血式”为辅。虽然输血可以舒筋活络,解决残疾人生活窘境,见效快,但缺乏后劲,难以真正实现残疾人自力更生,与惠残政策初衷相违背。我国农村残疾人普遍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送钱送物只能应一时之急,而且很多扶贫项目粗放“漫灌”,只输血不造血,针对性不强。帮扶工作既要输血式扶贫治标,更要造血式扶贫治本。一味地采取输血式扶贫,只能解决群众眼前暂时的困难,还易滋长他们“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如:2015年8月,笔者到XX县农村调研,发现许多人认可靠最低生活保障金来维系生活,也不愿参加县残联组织的技能培训项目,自寻生计。
究其原因,政府组织农村残疾人目的是明确的:改善农村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培养农村残疾人自给自足的能力,形成“造血式”的脱贫致富,但是方式待进一步推敲。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较晚,初期针对尽快解决农村残疾人生存问题,所以选用了“输血式”的助残方式,使其生活得到基本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继续采用“输血式”的助残方式,农村残疾人只能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累赘”。政府高额的补助金,只能暂时缓解残疾人生活面临的困境,并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其生活质量,反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非政府组织:重公共政策执行 组织协同志愿偏差
践行惠残政策,非政府组织缺主动性。我国非政府组织是政府组织的有效补充。在残疾人领域,作为非政府组织,各级残疾人联合会承担了践行公共政策的职责。当下,各基层残联主要的工作是执行上级单位下达的任务和指标。如:我国农村残疾人就业培训主要依靠残联推动,模式化培训过多、培训内容与就业岗位脱节,缺少针对性;培训重过程,轻结果;培训方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且缺乏有效监控,培训质量无法保证。如:2015年8月,笔者到XX县农村残疾人养殖业种殖业培训现场调研时发现,县残联培训通知中明确年龄条件:16~60岁,但是在参与培训的人员中仍然有5%的年龄超过了60岁,且只用2个小时就完成了培训内容。试问,如此简短的培训如何能保证培训质量和培训目的的实现,作用只有一个,就是这些人曾经参加过培训。
究其原因,基层残联工作缺乏主动性。各级残联在组织农村残疾人培训前,应该对本地的农村现状、产业结构、市场需求和农村残疾人的情况做基础性的调研和论证,寻求农村残疾人与就业的契点,然后再确定可操作性的项目,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进行有效地培训,向培训一批落实几人就业的理想状态努力,可尝试探讨订单式培训。同时,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师培队伍或依托相应具有培训资质的机构,以便项目实施后的跟踪指导,只有项目具有持续性,才会提高人们参与的热情。
推行助残创业,非政府组织缺创新性。地方各级残联在落实上级惠农惠残政策时,习惯性把指标分解,逐级完成政策中所涉任务。基层残联在下派任务,协助农村残疾人选择就业项目时,往往受自我意识的影响,用老眼光和经验主义进行指导,忽视现代化技术的项目,重点关注基础性的就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以传统农牧业为主,局限于成功就业创业经验的范式项目,缺少开拓创新精神。如:在目前机械化大规模运用的时期,因农村残疾人没有购买现代化机械的资金,且所在地又没有农机合作社,所以仍有大量的农村残疾人无法利用现代化机械。
究其原因,基层单位在组织农村残疾人就业时,思想禁锢,致使项目选择受限。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对科技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创业项目已不能给农村残疾人带来满意的经济收益。基层残联助残思想亦应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
辅助福利企业,非政府组织缺协作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一些为农村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的福利企业往往在技术人才、管理水平、生产规模、产品质量等方面处于劣势,残联对福利企业的辅助措施不到位,致使不少福利企业生存艰难,无法为更多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和岗位。如:黄石市政府在2007年对福利企业确定了3.5万元的额定优惠政策后,每年却在增加残疾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从350元/月涨到750元/月。而且企业为残疾职工缴纳的各种保险也在逐年递增,但每个残疾职工的免税额并没同步增长,结果是福利企业的运营成本越来越高,致使本来就是微利状态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或亏损边缘。据统计,政策调整前,2005年黄石市福利企业157家,安置残疾职工高达4000人左右;政策调整后,2010年仅为75家,到2011年,仅安置残疾职工1838人。为保障组织农村残疾人集中就业,福利企业急需补助措施,提高盈利②。
究其原因,残联组织在福利企业发展过程中,没有做到积极的配合与协助。福利企业是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的特殊企业。福利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残联的补助措施,残联组织农村残疾人集中就业离不开福利企业的支持。残联缺少对福利企业的补助措施,会使福利企业在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福利企业的数量减少,农村残疾人就业率低。
农村残疾人:重享受惠残政策 参与内驱力缺失
家庭保护,农村残疾人加入组织积极性受阻。残疾人在家庭中被置身于“另类保护”状态,多数残疾人家庭都不会指望残疾人有什么发展,能为家庭和社会做什么贡献。残疾人家庭从一开始就对残疾人持有放弃的态度或“保护照顾”,只要健全人能做的事情,就很少让残疾人去做,没有给他们尝试做的机会,残疾人渐趋也就不会想去做什么了。由于他们身体的障碍,在与外界交往中与健全人相比存在着诸多不便,他们的矛盾心理左右其对问题的认识,而且社会中一些人对残疾人存有偏见,双重作用下,残疾人在心理上常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压抑感,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不愿加入农村残疾人互助组织。
究其原因,农村残疾人具有严重的挫折心理。他们在群体活动中,无法克服别人对他们的歧视,战胜自卑。因先天遗传或意外事故导致某种身心缺损和功能丧失的残疾人,丧失了健全人的生活能力,他们不能够正确和乐观地看待自己身体残疾,往往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经常会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被社会瞧不起,因而不愿与人交往,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逐渐走向意志消沉,最后丧失了生活信心。与此同时,部分生活热情度高的农村残疾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寻找工作时,常常会遇到被另眼相待,不被理解,甚至拒之门外。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在助残工作中,由于面对群体之大,个案之强,偶尔也会出现忽视个别残疾人的诉求,使其心理感到备受冷落。
身体障碍,农村残疾人参与工作契合度偏低。社会市场化的进程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变化,造成了农村残疾人就业的岗位障碍。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变化导致岗位要求的提高,客观上拉大了与农村残疾人就业能力的距离,影响了农村残疾人就业。此外,全社会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也造成农村残疾人的失业率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强势群体”就业需求现有很大缺口,更不用说体力无法满足企业高效生产需求的农村残疾人。
究其原因,农村残疾人自身的劣势所决定。农村残疾人和健全人比较具有双重劣势:作为农村人在经济上、受教育程度上的劣势;作为残疾人在身体或心理上的劣势。农村残疾人在身体或心理上存在不足,导致农村残疾人即使勤奋的工作,工作效率也难与健全人相比,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残疾人自身落后的技能,无法适应岗位需求的提高,在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条件下,农村残疾人就业、再就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教育程度低,农村残疾人对组织方式的认知受限。农村残疾人对新事情的认知能力较弱,缺失参与农村残疾人群体组织的动因,对农村残疾人组织方式的内涵和作用没有清晰的把握。他们参与一个群体或一项活动,首先考虑的是这个群体或这个活动能给他们带来什么物质利益,最为理想就是马上就能见到收效。而对究竟是以何种方式,为何目的,需要他们协同做些什么一概不关心。这样也就导致即便因为受各方力量支持,成立某个农村残疾人经济合作社,但是随着他们对这一组织的认同和归属不清,会造成组织在发展中出现诸多变量。
究其原因,农村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低。我国城乡的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的教育水平要远远落后于城镇。而作为生活在农村的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更是不理想。农村思想比较落后,认为残疾人天生就存在缺陷,能平安地度过一生就足以,只是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更有甚者是什么活都不做,认为学习文化根本是浪费家里为数不多的积蓄。而且,目前农村随班就读实现得不理想,特殊教育学校又相对集中。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残疾人知识文化欠缺成为他们融入社会的障碍,就业创业的绊脚石。因此,要实现农村残疾人自愿组织或加入群体,共同走向富裕,是需要教育作强力支撑的。知识的累积,可以激发出农村残疾人的内驱力,而内驱力是农村残疾人组织方式目的实现的关键。
(作者分别为长春大学行政学院副教授,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教授;本文系2014年教育部“春��计划”中日合作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JB306W08)
【注释】
①《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扶残助残工作的意见》,
②何其宏,熊晖:“黄石市福利企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及建议”,
看了“残疾人创业指导论文”的人还看:
1. 残疾人创业论文范文
2. 残疾人创业指导案例分析
3. 残疾人创业论文赏析2篇
4. 残疾人创业故事 残疾人创业励志故事
5. 残疾人需求调研报告
上一篇:毕业论文经验分享
下一篇:论文查重标红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