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的主题论文
罪与罚的主题论文
罗加原本是一位大学生因为缴不起学费而休学家教工作也丢了,房租也有好几个月没缴。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罪与罚》读后感7篇,欢迎借鉴参考。
《罪与罚》读后感一
黑夜已深。
窗外交错的树影如同鬼魅一般,摇曳不定。
开灯,昏黄的灯光照映在翻开的书页上。书页上行行的铅字在我的眼中渐渐
模糊了。我开始寻找脑海中些许残存的记忆碎片。
一个孤独的灵魂在黑暗的深渊里拼命挣扎,但在黑色的迷雾中,他无法寻到出口的方向……我一点一点走近陀思委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走进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世界。
这儿的彼得堡只有灰蓝的天空,一派暗无天日的景象。干草广场上聚集着眼
睛被打得发青的女人,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自尽的女工,喧闹的街头横躺着被马
车轧得浑身鲜血的小官员……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老马被主人抽打得哀哀惨叫,最后断了气。在拐角的别墅里还有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正瞪大贪婪、凶狠的双眼,渴望榨干穷人的最后一滴血汗……
拉斯科尔尼科夫生活在这种社会背景中,他为了摆脱痛苦与折磨,追求光明
与美好而踏入了一个可怕的梦魇。
在那昏暗的月夜, 那孤独的黑影, 进入了老太婆的家里。在清冷的月光下, 他用那双干净、颤抖的手举起了一把晃着寒光的利斧,向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脑后狠狠地抡去。那时,他也许不仅是对老太婆,更是对社会无边的黑暗砍去。他渴望能撕破黑暗与痛苦的幕布,使人们能看到光明与希望的展台!
可当黑影看到倒下的老太婆汩汩流出的鲜血,看到被红色液体浸染的尸体,
看到自己被血迹溅到的裤脚时,他行凶成功的骄傲消失怠尽,只剩下满心的懊悔、惊恐和手足无措。
他意识到自己干了一件最卑鄙、恶毒的事——夺走了一条鲜活的生命,把自
己推向了犯罪的深渊。他的手再也无力握住那沉重的斧,只得任斧落下,发出刺
耳的闷响……
拉斯科尔尼科夫本为着追求美好,本为着自我的救赎,但现在却被自己所折磨,一步一步走向毁灭。灵魂深处的孤独和罪恶感压迫着他,正义和良知无情鞭打着他,他觉得自己就像儿时见过的那匹垂死的马,承受了所有的奴役,还要遭受孤独与痛苦的嘲笑。他脆弱的精神崩溃了,他陷入了一种神经质的、敏感的病态中。但即使这样,当他看到悲惨的马美梅拉多夫一家时,他仍倾尽全力地帮助他们,只因本性的仁爱和善良。
读到这儿,我为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糊涂与无知而流泪,为他的善良与博爱而
感动,为社会的丑恶与肮脏而愤怒。因为黑暗而动荡的社会扭曲了他本性的美好,
使他变成一个集中了理性与非理性的,罪恶与善良的,性格孤僻、阴暗而暴躁的,
却又渴望与人倾诉,向往光明、平静生活的矛盾人格者。他在对立的世界中挣扎
徘徊,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力量。但这矛盾者在心中爱和信念的感召下,终于自
首赎罪,重获新生。看到这儿,我含泪地笑了。
我领悟到,人类以肉体犯罪,受到上帝最严厉的惩罚的却是他的心灵。孤独、痛苦和惶恐时刻包围着他,折磨着他,甚至将其吞没。这种心灵的拷打是人救赎的必然,而人类灵魂深处善与爱的激起才最终使人获得新生。
是的,正是人类自身的信念、希望以及仁爱与善良的存在,才让我们的存在变得合理,使人成为不可磨灭、征服抑或是战胜的生物,因为肉体永远不可能超越人性和理性的闪光点……
合上书,我停止了我的随想。
天隐约破晓,
《罪与罚》读后感二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与列夫·托尔斯泰并峙的俄罗斯文学双峰之一。鲁迅曾说他既敬佩又爱的作家一是但丁,二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出走,在阿斯塔火车站的站长房中逝世时只带着两本书,一本是蒙田的《随笔集》,一本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在德国哲学巨擘海德格尔早年大学的阅读书单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也赫然在目。毋庸置疑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深深影响的这几位先贤也深深地影响着全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
作为法律人,陀思妥耶夫斯基丰厚的文学遗产中,最会关注的应该是《罪与罚》。笔者最初看到这部著作的名称,是在初中阅读《中文自修》杂志的时候,当时的感觉是作者的名字够古怪(因为此前还未曾接触过俄罗斯姓氏),书名却呈现出几何式的对称。认真阅读这部著作,却是在工作十五年后。
罪与罚,与其说是一种几何式的对称结构,不如说是一种戏剧式的推进。本来,人生如戏。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是一位废除俄罗斯农奴制度的拥护者,一位接受过西方正式科学训练、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自有知识分子,也深受沙皇专制的迫害。但他的父亲被农奴杀死后,他就成了沙皇、东正教的虔诚信徒,一位泛斯拉夫主义者,但同时他又是一位博爱主义者。双重的性格气质让他的著作,包括《罪与罚》在内,具有更多的对抗性和戏剧性。
《罪与罚》读后感三
陀思妥耶夫斯基将《罪与罚》的背景设置在19世纪60年代的俄罗斯圣彼得堡。19世纪60年代,正是彼得大帝一心将俄罗斯引向西方发展道路的年代。在这样一个年代,有一批以《罪与罚》里的卢仁为典型的“60年代人”。他们崇尚自然科学,在人类有限的理性和智慧中寻找精神指点,即使是对艺术,他们也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指明人生前进的道路。他们信仰合理的利己主义,这是他们的辩证法。将他们的“合理的利己主义”发展到极致的是车尔尼雪夫斯基。
《罪与罚》里的卢仁曾经大言不惭,煞有费事地推介他的爱情辩证法:“科学告诉我们,你爱人,首先只要爱你自己,因为世上一切都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你只爱自己,那你就会把自己的事情安排好,你的套褂才能保持完整。经济学的真理补充说,社会和人的事业办得越多,也就是所谓完整的套褂越多,那么社会的基础就越巩固,社会上的公共事业也就办得越多。所以我个人发财,也就是为大家发财,从而使得亲友得到的就会比一件破套褂更多的东西。这已经不是个人私下的馈赠,而是社会普遍繁荣的结果……”
在这个年代,俄罗斯社会弥漫着自由主义、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浓雾。在这层浓厚的迷雾中,仍然有着俄罗斯民族传统的注重和谐、相互信任、倚重道德和集体的精神习惯。这两种在社会转型时期截然对立的精神特质,构成了《罪与罚》的时代基调。而圣彼得堡,则是彼得大帝一心学习西方,奋发图强的标本,连城市的命名都是西式的。
彼得大帝希望旧有的俄罗斯洗心革面,成为“新荷兰”,以西式命名方式命名的圣彼得堡自然成了俄罗斯接纳欧洲各种新思想的窗口,自然也就成了需要突出戏剧性、对抗性的《罪与罚》的标配舞台。
《罪与罚》读后感四
书本中最吸惹人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拉斯科尔尼科夫犯法前后的心理描述。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典范的存在双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个心肠仁慈、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正义感的青年,但同时他的性情阴郁、孤僻。他在公园碰见被人骚扰的年青女子,他用他自己仅剩的多少个钱为她付车费送回家。在马尔美拉陀夫被马车撞伤的时候,他把他送回家,看见他们连举行葬礼的钱也拿不出来,又拿出母亲今天刚寄来的钱送给他们一家孤儿寡母。要知道那些钱是来之不易的,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母亲以养老金作典质向别人借的,是他所有的钱。但同时他又是一个让人难以揣摩的人,阴郁、孤僻???他让贫困给压垮了,他欠了女房东一身债,怕和她会晤,甚至畏惧见到任何人。老是像猫儿样从楼梯上静静地从前,偷偷溜掉,让谁也别看见他。这个年轻人心里积累了那么多愤懑不平的怒火,他鄙弃所有,所以只管他有青年人特有的爱体面心理,有时十分留神细节,可是衣着这身褴褛儿外出,却涓滴也不感到不好心思。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有名的批评事实主义作家。《罪与罚》是他的一部出色的社会哲理小说。与很多的俄国当代小说一样,作者在《罪与罚》反映了俄国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探讨了贫穷与犯罪等一些社会问题。
《罪与罚》是一本社会意理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具备不可替换的位置。小说以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展示了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杀杀放高利贷老太婆和老太婆的妹妹后矛盾的内心世界。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感到读不下去,但是缓缓地就会发明,里面充斥了玄机,让人感觉压抑,想要大声的呐喊。
《罪与罚》中写的最多的就是罚,“罪”只是仅仅占了全书的前面两章,而“罚”贯串了大半。不是身材上的惩罚,而是比这更严格的道德的处分。所以法律只是咱们一种惩戒犯罪的一种道路,而另一种就是人心坎心灵深处的谴责。有时候法律不能使人意识大自己所犯的罪,而心灵深处的谴责则会让人更清楚自己所犯下的过错。
越日清晨,拉斯科尔尼科夫收到警察局的传票,惊骇万分,后来得知是为追交欠款时才松了口吻。他在分开时无意入耳到警官念叨昨晚凶杀案,百丽官方购物网站,缓和得昏厥过去,引起一警官注意。他苏醒后回到家里就卧床不起,几天不省人事,后来病情有所好转,但内心却处于更痛苦的抵触抵触中。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尽管没露痕迹,然而却无奈解脱内心的胆怯,他感到自己本来的一切美妙的情感都随之泯灭了,这是比法律惩罚更严厉的良心惩罚。他意识到自己的“实验”失败了。他怀着疼痛的心情来到索尼娅处,受到索尼娅宗教思惟的感召,向她说出了犯罪的本相与念头。在索尼娅的劝告下,他向警方投案自首。拉斯柯尔尼科夫被判处8年苦役,来到了西伯利亚。未几,索尼娅也来到了那里。一天凌晨,两人在河边相遇。他们决心虔信上帝,以懊悔的心境蒙受一切苦难,获取精力上的新生。
小说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住在贫民区一家公寓的五层楼小房里的一个穷大学生,他因交不起膏火而辍学在家,靠母亲和妹妹从拮据的生活费中节俭下来的钱保持生涯。他已经良久不交房租了。房主太太不仅结束供应他伙食,而且催租甚紧。他阅历了一场苦楚而剧烈的思维奋斗――他要断定自己是属于能够随心所欲的不平凡的人,九阳豆浆机哪款好,仍是只配做不平凡的人的工具的一般人。“我正要下决心做一件什么样的事件啊,但却惧怕一些微不足道的琐事!”这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原话。他知道从那幢房子的大门出来要整整七百三十步,在走神的时候曾经数过。他又一次去了那幢大屋子把他父亲的一块扁平的旧银表典当给了放高利贷者,他细心的察看了高利贷者的习惯,跟房间的陈设,他在为那件事做筹备,为那件还没决议的事做预备。他既不能用言词、也不能用感慨来表白本人的冲动与不安,在他觉得压制和不安的极其讨厌的时侯他遇见了小公务员马尔美拉陀夫。马尔美拉陀夫因失业而陷入绝境,长女索尼娅被迫当了街头妓女。拉斯柯尔尼科夫不愿像马尔美拉陀夫那样任人宰割,他终于下定信心盘算用“试验”来证实自己是一个很“不平常的人”,醉逍遥外挂。就在第二天,他得悉放高利贷老太婆的妹妹晚上6点到7点不在家,他晓得机遇来了,当天他就假借典当之名又来到印子钱老太婆的房子,用斧头砍死了她,又把她所有的钱财拿走,就在这时老太婆的妹妹外出回来,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忙乱中又杀逝世了她,他逃出后把货色都放在了一块石头底下。糊里糊涂的回到了住处。
名义上看来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作为一个救助者呈现在马尔美拉多夫的家中,他先是把受伤了的马拉美拉多夫护送回家;在其死后又出资赞助其孤儿寡母部署葬礼;在索尼娅受到搭救时又助其洗清冤屈。卡捷琳娜甚至将其当成家里的靠山和救星,指望着他可能辅助她创办女子寄宿学校,从而彻底摆脱贫穷悲惨的运气。而实际上马尔美拉多夫一家才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援救者。当拉斯科尔尼科夫救助重伤的马尔梅拉多夫后,之前痛苦不堪的心灵却因一个恻隐和救助而有了全新的感觉,心中发生了一种性命感和力气感,认为自己的生命并未和那个老太婆一起死去。而索尼娅恰是他终极取得救命的“圣母”。
《罪与罚》读后感五
《罪与罚》这本书是大一的时候就很想看,一直拖到现在,上周才终于完全读完。
俄国小说的人物名字都还挺长的,所以以下男主就简称为拉丝。
这本书简单来说就是讲了拉丝杀了俩人,且由他的“超人理论”来说自己的行为没啥不妥。在经历了很多事情后,思想发生了转换,决定自首,重新做人,最后被发配到了西伯利亚接受改造的故事。
小说没有体现天网恢恢,只充满走投无路的主旋律。
《罪与罚》读后感六
刚好之前读完了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纳,这两个人都是堪称小说界的四大天王之一。
相比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利宁娜,罪与罚是十分入味好读的,罪与罚读起来就像在看一个情节紧凑,跌宕起伏的侦探故事,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纳真是半天才能翻一页纸,常常一个普通情景的描写有红楼梦细节描写般的繁琐冗杂即视感,里面的主要出场人物传说有150位,而且名字加上姓非常长,看起来不把读者给淹死不罢休之感。但是读完后真个画面感非常震撼,给人以深刻的思考。由于罪与罚里面男主角具有像分裂人格般的双重人格,自然而然对罪犯的心理和人性描写也比较多,总体而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语言功底还是比托尔斯泰要扎实。
两者的共同点我想就是把故事放在第一位,没有考虑太多语言上的问题。刚好也读到了毛姆对这两位作家的描述:’人们总就写作分风格小题大做,我们想要写的再好一些,我们努力把文章写的简单,清楚,精炼,我们力图句子的平衡,有节奏。大声朗读,看它们听起来好不好。然而事实上,从古至今,最伟大的四个小说家: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作的时候根本不关心语言,事实证明,如果你会讲故事,创造人物,设计情节,而且如果你真诚,具有激情,那么你的语言如何根本无关紧要。’当然,我觉得毛姆也是一个把故事放在语言形式前面的作家,但是同时他的语言也非常简练,生动得令人喜爱。
里面和安娜卡列尼那一样有很多宗教的问题,关于人性与救赎的主题是换汤不换药。 但罪与罚比较侧重的是探索一个人的灵魂。主角拉斯科尔尼科夫有一点人格分裂的倾向,他内心是非常善良的,但是他的行为体现出来有时候让人觉得他的躯体是被恶魔占领着的。他的善良体现在:他明明非常贫穷,但是却可以去救助寡妇卡捷琳娜,他也会为了救火,烧伤自己也要去抢救一个小生命。所以以至于他杀了债主老太婆都是那么显得那么冠冕堂皇,因为老太婆常常压榨穷人的钱财,因为他家中有着贫穷得不得不牺牲自由,要嫁给一个狼心狗肺的彼得洛维奇的妹妹还有为了要让他顺利完成学业不得不砸锅卖铁的老母亲,刚好他也病得厉害,神志不清,他毫不犹疑拿了斧头砍死了老太太,老太太的无辜妹妹偶然遇上这一幕,也被他砍杀了,杀了后。他以为可以拿到很多钱,可是老太太只有很多珍贵的首饰和珠宝,他抢到了又不敢拿去换钱,只好藏在一个石头底下,然后接下来一直都活在惶惶不安的日子中。故事有他和警察波尔菲力斗智斗勇,还有他发病起来陷入噩梦中的各种光怪陆离的世界里,善良的朋友拉祖米欣怎么照顾患病的他,还围绕着和他一样贫穷的阶层发生的故事(遇上贫穷得不得不卖淫的妓女索非亚,帮助她并爱上了她),最后,在亲友灌输了一些列的宗教教条下,不信教的男主角还是去自首,获得最后的安宁与救赎。
首先让我感叹的是,恶与善真是一念之间的选择,而不是一个人固有永恒不变的性质。男主角在常人看来是非常善良和崇高,以至于连警官波尔菲力在面对一些很明显指向凶手是男主角线索的时候,他都觉得是自己的问题,是自己怀疑错了,所以最后即使他已经知道男主角是凶手,他也只是劝他去自首,因为他是从心底觉得男主角是个很善良正直的男人。其实,现实中很多变态杀人案件里面有很多在亲朋好友看起来是老实淳朴的人,绝不可能做这件事的人。所以,也许,善不能保持在一个比较连续的状态,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善良的人不可能偶尔做出一个在常人看起来非常’恶’的事情。那如果一不小心冲破了那条线呢?就要否定以往全部的善了吗?所以这也大概是为什么法律之外还要有人去审判,有人文关怀在这里面吧。
人间苦难至极,这里作者提供了两种的造福人类的方法:1.改造社会。2.完善自我。主角拉斯科尔尼科夫憎恨社会的贫富差距过大,厌恶社会的不公,决意亲自改造社会。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在一个杂志上发表了一套理论,在他看来,历史由两类人创造,一种是超人,他们通过流血建立新的一个社会新的秩序,而让社会上另一种人,常人,去遵守,常人的义务就是遵守规范。比如历史上的拿破仑就是属于’超人’,他在血流成河的土地上建立新的国家,他的功绩无疑是被后代人所歌颂和赞赏的,虽然可能他手上沾满了无数无辜人的鲜血。主角拉斯科尔尼科夫觉得自己也是属于像拿破仑一样的超人,他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冲破社会常规道德的束缚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但是,冲破那层社会所强加给人的约束的代价是沉重的,其实一个人在社会道德规范下能够做的事情很多,个人的发展空间很大的,如果一开始拉斯科尔尼科夫能从自身出发改造自己,而不是去改造社会,或许他一想从自己的缺陷着手也许会有一个更好的结果。
主角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恶不是像通俗的人一样的本性的恶,他是思想的恶,他做恶首先是本着一个美好的愿想,但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就是,无论是出于善还是恶的目的,都不能去做恶,因为在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虽然由那套自己自以为合理为善的准则去做恶,没有受到任何一点良心的谴责,但后面的罚无疑也是存在的。爱他的人时不时守着煎熬,还有无辜的人作为他的替罪羊,他最后进监狱导致母亲病逝。为了制造善而引发一系列的恶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主角最后从沉湎幻想回归现实生活的历程就是他最后的救赎。他从‘改造社会’走向‘完善自我’。
我会给这本书80分的书,不读也没什么损失。
《罪与罚》读后感七
说到世界文学名著,就不得不提到列夫·托尔斯泰,说到托尔斯泰,就不得不提到与他同一代时同在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说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不得不提到同学们开始变得昏昏欲睡的神情……
我想,我们长久以来由于被动读书而造成的对“世界名著”的恐惧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我们。塞万提斯、狄更斯、司汤达、巴尔扎克……这些名字总让我们感到难以仰望。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却不一样。著名作家格非在提到这部作品时说,即便把《罪与罚》和其它畅销书放到一起,它也可以是一本毫不逊色的悬疑小说。如果我们排除如上所述的感情色彩和对俄国拗口人名的不习惯,重新审视这本小说,就会发现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罪与罚》的情节布置得十分紧凑,而且悬念设置十分到位。就以开头来说,“七月初,天气特别热的时候,傍晚时分,有个年轻人走出他在C胡同向二房东租来的那间斗室,来到街上,然后慢腾腾地,仿佛犹豫不决地往K桥那边走去。时间,人物,然后就是事件,没有大段的风景描述,也没有写这个“年轻人”的衣装身着,只说他“仿佛犹豫不决”,也就是说,他有心事,是什么心事呢?作者并不急于说破,慢慢开始传达关于这个年轻人的各种信息,到了第三段才说,他决定要做一件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让他想到都会感到恐惧的计划,是什么计划呢?作者又打住了,只是说他去抵押东西之事。吊足了我们的胃口之后,作者转向叙述他遇到醉汉和家信,导出另外两条重要的线索。直到我们的耐性消磨待尽,作者终于说,他是要去杀人!于是我们马上打起精神来,想要看看一个品行并不算差的大学生(即主角拉斯科尔尼科夫)怎么去杀人、能否成功……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小说里,被情节本身所吸引住,从而读完这样一本“世界名著”。
当然,如果仅只是情节具有吸引力,那么《罪与罚》也算不上伟大。《罪与罚》所表现的对于小说中人物行为的评价是前所未有的,他对人物的评价是:没有评价。对于主角拉斯科尔尼科夫,作者同时把可怜、正义、凶残、软弱各种性格集中到了他的身上,而且从始至终没有对他是正是邪作出论断。这与我们通常所看充满了正义与邪恶对抗的小说是不一样的,与讽刺小说是不一样的,与颂扬小说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对生活稍微思考,就会发现它的真实面目就是如此,我们几乎不可能对身边的任一个人物作出其是正是邪的判断(如果你足够公正的话),也就是说,这样一部小说不再是对我们进行教化,而是反应出我们生活最真实的状态,然后带着我们一起去思考,生活中的某些事情,究竟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最终我们会发现,生活中的事总是复杂万分,难言是非。意识到了这点,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成长。
作《罪与罚》论文
罪与罚是我的代表作!
关于《罪与罚》读后感8篇
《罪与罚》是一本由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罪与罚》读后感8篇,欢迎借鉴参考。
《罪与罚》读后感(一):
罪与罚一部大部头的书,看了一些书评,关于犯罪心理学,对俄罗斯贫富不均的丑陋社会的无情揭露等等等等。下面我写一下我的看法,不是科班出生,勿喷。
在看小说后半段的过程中,让我最纠结的莫过于这个老太婆该不该杀。一方面,正如主人公所说,他是一个虱子,杀了她还可以造福无数人。但另一方面,她作为一个普通人,即使再卑鄙龌龊,我们似乎也没有权利去结束她。但是,假如一个人真的能够成为拿破仑,那么,这样的纠结不知道还会不会继续存在下去。好在小说在结尾给了我们答案,无论这个答案是否符合每个人的观点看法,这毕竟是作者最终在人性的罪与罚间作出抉择。
小说最吸引我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拉斯科尼福本人,他本人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心怀理想,但这种理想符不符合实际我们又不得而知。志向远大,但我们也不知道这种志向是不是年轻人的年少轻狂。他既是一个善良的人,又是一个自私的人,即使一个自尊的人,又是一个虚荣的人。但这似乎才是一个现实的人,不是小说的人。吸引我的第二个方面便是小说紧张的节奏和人物双方之间步步为营的对话。尤其是拉斯科尼福与波尔菲力之间的几次对话,真的是让人紧张到了极点。像这样的节奏,小说中比比皆是。
我一直认为一部小说或是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下一步会是什么,而最让人欲罢不能的地方则在于,你永远无法知道她的结局会是什么。
这部小说中,会有一切你喜欢的人物,各种性格的,而且,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非常喜欢大团圆形式的结局的。
《罪与罚》读后感(二):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真的是细腻到了极致,看着主角的癫狂,不安,痛苦与自我折磨,竟愿意原谅和宽恕这个可怜的罪犯。
读过不算太多陀氏的作品,总感觉他在用文学传道。我不太了解俄罗斯的文化与书中的时代背景,只看到书中的所有人物都是病态,神经质的。有时我对书中所描述的世界感到深深的绝望,可是就是这么病态的人在某一瞬间也能让你看到人性中散发的善意。主人公是一个辍学的法学大学生,也许曾是一个优秀的青年。却策划了一场谋杀,从此以后自我折磨,自我惩罚。可是就是这么一个人,在看到很悲惨的一家人后,愿意把身上所有的钱拿出来。晚上做梦梦到被折磨的小马,会无比的同情与怜悯。我也不知道这个病态的人,到底是善是恶。只愿最后他能正真得到救赎。
《罪与罚》读后感(三):
或许是翻译的缘故,我觉得这部小说词汇文采很平常,大段的对白和心理独白好像口头语,但是强烈的震撼让我意识到原来内容才是一切。第一感觉是现实主义,我在读书时多次落泪:在酒鬼跟男主角讲自己家的故事时;在男主角解读母亲的来信时;在索尼娅跟男主角第一次对话时…
这些都是口语白话,却让我泪如雨下。可同时这部作品有充满了理想主义:男主角那位忠实能干的朋友;索尼娅的悲惨命运本身似乎就是理想化的悲剧;尤其是结尾男主角和索尼娅的爱情,竟然成了这一切的出路!现实和理想交织之下,是对罪的思考,男主角杀死一无是处的老太婆以解救自己和妹妹,甚至天下人,到底是不是罪?如果没有上帝,作者还会有答案吗?我怀疑多少中国人(或者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逻辑严密地回答这个问题?对生命的尊重不是答案,否则为什么杀鸡、打仗、报仇?
《罪与罚》读后感(四):
首先,我为自己的不自量力感到汗颜……
之前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时的感受已经相当模糊了,但可以确定的是,绝对没有本书的这么复杂…好像我贫瘠的脑子里只能想到“复杂”这个词了……压抑、震撼、愤怒、迷惑等等等等,《罪与罚》是在我读书生涯中出现的让我感觉最不舒服的一本,我甚至都开始怀疑我会不会第二遍去翻它……
人性似乎是极恶的,那些隐藏在每个人心底里最黑暗最邪恶的恶魔、那些甚至连我们自己都不会承认的恶念,当把它们拖出来并真正的付诸实践,我想那一定会让人发疯。
贫困、疾病、耻辱以及一个不幸的家庭,那种让人提起都会呼吸困难的绝境,真会实实在在的要了人的命的。每一节读的都让人那么艰难而又欲罢不能……
我不知道一个人的宗教信仰能产生多大的力量,我也不知道“上帝”会给人带来多大的心灵安慰与福祉,我只觉得人的生命是极其脆弱的,人的灵魂同样是极其脆弱的,可总归因为信仰,在故事的结尾让我看到了新生的希望,拉斯科尔尼科夫最终还是活了过来……
我甚至都不知道该如何为这本书记录点什么……就像某位文学评论家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研究人的灵魂的学者……
可是,未免也研究的太透彻了吧……
《罪与罚》读后感(五):
对于《罪与罚》,一直想理一理来着,那么恢弘的一个故事,那么酣畅淋漓的阅读感受——在几个星期之后,那感受依然在我脑子里团状团状的涌出,我知道,它传达不了这本巨著冰山一角的精华,我也试图照旧摘出一些妙不可言的句段,但面对我整篇整篇的标记,以及这本书丰富的故事型哲理表达,摘抄根本连它的皮毛都无法再现。且略微整理一番我的感受吧。
一个理想主义者如何面对贫穷呢?一个因付不起学费的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躺在棺材般狭窄的房间里,无止境的幻想,区别人和人价值的等级,粗劣的饮食、寒酸的衣着,丝毫不会让他在意。大家眼中他孤僻、自闭,莫名其妙的自负实则都是他自觉自己与他人不凡的区别,他嘲笑那些只会畅想的凡夫俗子,他相信自己就是拿破仑一类伟大的人,敢于把毫无价值的虱子一般吸血的人,代替审判者判处死刑,他敢于踏过他们的尸首,做“全人类的恩人”!于是,他有预谋的将一个自私邪恶的放高利贷的老太太用斧头劈死,连同突然出现的老太太的妹妹。
他收到了母亲的信顿时怒不可遏,他不能接受妹妹为了自己而嫁给一个从信里就看得出来道貌岸然、内心猥琐的男人,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贫穷,于是杀人计划再也不能拖下去了。他觊觎老太太的钱财,也要证明自己的英雄精神,但他并没有如计划一般那么无所畏惧,他怕了,惊恐的把赃物放在别处,一边坚信自己并无罪过,一边在各类调查中恍惚躲闪,被疑心病折磨的心智混乱。
他的母亲和妹妹来了,他们之间那么浓厚的亲情,为对方考虑、温柔地说话,让人相信,贫穷和高雅并不冲突。拉斯柯尔尼科夫是智慧的,他完全清楚妹妹的未婚夫是什么品格,他就是要利用别人来彰显自己,无论是谈论一件事、还是追求一个未婚妻。他让这桩原本喜闻乐见的婚事泡汤了,他打算再也不给他的母亲和妹妹负担了,他说要和她们断离关系,但他托付他的朋友拉祖米欣照顾她们。
对面越来越多显露的证据,拉斯柯尔尼科夫从不对自己的行为懊悔,虽然他内心忌惮无比,但他和警察玩起了斗智斗勇,甚至认为这样精彩的辩论博弈也在论证自己的不平凡。可是他是痛苦的,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思考的人如何躲得过!而真正的惩罚只有在他清晰的认识到自己所犯下的罪过,只有从那一刻开始,惩罚才是惩罚,而这份漫长的自省都是因为一个叫索尼娅的妓女。
索尼娅,因为对人生绝望,一味沉溺在痛苦中酗酒的父亲、骄傲落魄的继母、三个无血缘关系的弟弟妹妹窘迫的难以生计,便做了妓女,她无私的爱着她的亲人,向他们奉献自己的全部。苦难和贫穷,还有世人尖锐的讽刺,都不能让她真正坠落,她虔诚的向上帝忏悔自己的不洁,她不仇恨、不反抗、她对更弱小的生命充满怜爱。就是这样一个姑娘,才让拉斯柯尔尼科夫开始了悔恨和救赎之道。
他所幻想的理想人生,为全人类解惑指点的非凡人生终于破灭了。他自首了,被流放西伯利亚。在这8年流放中,索尼娅一直陪着,起初,破灭的理想让他心无所依,他真正感受到了所谓的惩罚,在流放的队伍中,此时的孤僻再也无法自命不凡,他知道那是被人嫌恶和不屑。而当他终于用收获的笑脸拥抱了索菲亚,这漫长的罪与罚便结束了。
拉祖米欣是一个可爱的男人,从他见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妹妹第一眼开始就喜欢上她了。他热爱眼前的生活,不论是努力翻译挣钱还是和舅舅一起办聚会,他对杜尼娅的爱热情、谨慎又无微不至。或许可以从男人对女人的态度上就能看得出来,他们拥有的本性——谁是虚伪自私的利己主义,谁是拥有对人真诚的奉献主义。
书里揭露妹妹未婚夫的篇章,实在过瘾!让一个体面的、代表上流社会的绅士一点点显露自己的粗鄙、恶俗、毫无论点,惊慌的如同泼妇一样撕咬,真是太畅快!所以,要小心生活里这类“救了你”、“会对你好”的人。
还有一个人,思维德里盖洛夫!坦荡荡的小人,一生癫狂张扬,真正无所畏惧,他也爱杜尼娅,和拉祖米欣相比,他的爱禁忌、背德,不顾一切。但传统的杜尼娅决不允许自己爱上这样狂妄的人,若他需要救赎,她倒是能真心的帮他。他自杀了,如他所言,他和拉斯柯尔尼科夫很像。只不过支撑两个人杀人、和对庸俗世界态度的理念不同,本质上嘛,都自诩非凡!
还有索尼娅的继母、思维德里盖洛夫的妻子、斯柯尔尼科夫的母亲、索尼娅一家人办丧事请来的宾客、酒馆里卖唱的女子、聪明的警察、愚蠢得警察局长……就是这些人,就是这个故事。就简单理一理罢。关于平凡和生命、爱情和阴谋、惩罚和救赎,善良和作恶——就是这些人告诉我们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读后感(六):
人生的全部意义是否就在于过舒适的生活呢?
“目前只有空洞和毫无意义的忧虑,将来只有一无所获的、不断的牺牲,——这就是他在这个世界上面临的命运。八年后他只不过三十二岁,还可以重新开始生活,这又有什么意义呢!他为什么要活着?有什么打算?竭力追求的是什么?为了生存而活着吗?可是以前他就甘愿为思想、为希望、甚至为幻想成千次献出自己的生命了。他一向认为,单单生存是不够的;他总是希望生命有更大的意义,也许只是由于他抱有希望,当时他才自认为是一个比别人享有更多权利的人吧。”
在曝光过度的夏日午后,一切都那么明亮那么干净,一切都铺满了阳光,过于强烈明亮的光线让人视线模糊,乍一眼看过去整个世界都是深浅不一的白,铺满了花,花香充斥着房子,但是你却隐隐约约感觉到不对,太干净太明亮了,让人不得不起疑心,终于走进房间,那里躺着一个小棺材,棺材里躺着自杀的少女,14岁还是15岁?她的脸是一张受了欺辱的脸,因为承受不了这份侮辱,而在寒冷的冬日里投井自尽。。。然而屋旁摆满了花儿,那一束束的水仙,花香充斥着房子。。。
这是斯维德里盖洛夫的梦,我真不知道他为何要做这样的一个梦,译序里说他和卢任一样,是个反面人物,代表着压迫和剥削的人,卢任我能懂,斯维德里盖洛夫我不懂。说起来他对这个世界似乎也有爱有同情,他帮助索尼娅,帮助那三个孤儿,但是最多的钱还是给了那个可爱的小未婚妻,但是他又玩世不恭,放荡不羁,从不工作,是个赌棍,也是个不择手段毫无心肠的色鬼,为了得到杜妮亚,忍心毒死相伴七年的玛尔法,然而毒死了玛尔法也并没有换来杜妮亚。为什么再最后他没有狠下心来呢,他想要得到杜妮亚的爱,是吗?和杜妮亚在屋中争执那段我看的真是目不暇接,高潮连连,“我不能听到你衣服窸窸窣窣的声音”放我耳里真是极动人的情话,可惜杜妮亚贞洁高傲,是不欣赏斯维德里盖洛夫这种轻浮人物的。
“枪里还有两颗子弹一颗火帽,还可以再开一次枪,他走了出去。”
这种段落结束的方式,张力十足,悬念充分,当然这也是因为我已经对这个人物产生了好奇。通览全书,我喜欢的人物并不多,两个大学生一个神经质一个少个筋,命运走向十分明显,对我来说缺乏吸引力,而卢任那样的人物在陀哥笔下总是可怜可笑可恨可耻,至于索尼娅又太软弱了,杜妮亚我怎么只觉得主要是托了主角光环的福,稍稍有点玛丽苏的感觉。。。
最喜欢的,是里面各种各样的梦,开始时大学生梦到驽马被鞭打的那段,天啊,真是,看的我要崩溃了,那种激动的,痛苦的,难以忍耐难以克制的心情,怎么可以这样,怎么可以这样!!之后梦到老太婆那段,“一轮像铜盘样又大又圆的火红的月亮径直照到窗子上。“这是由于月亮的关系,才显得这么静,”拉斯科利尼科夫想,“大概现在它正在出一个谜语,让人去猜。”他站在那儿等着,等了好久,月亮越静,他的心就越是跳得厉害,甚至都跳得痛起来了。一直寂静无声。 ”正出了一个谜语,让人去猜!哥,这本书是想让我跪着看完吗?这是我所见过的最好最真实的勾画出那种月亮照着十分寂静的氛围的句子了,看到这里很有种想哭的冲动,大师与常人的差距就在这里吧,真的不懂,为什么斯维德里盖洛夫后来要做那个小女孩的梦,不懂为什么π的名字是从一个法国游泳池而来,不懂齐格为什么要留一个奶妈头。。。。但是就是这些东西,怎么就那么和谐呢,甚至为他们添光加彩,让他们更加深刻更加丰富更具有一种持续的感染力。。
书里各色配角的性格,顶有意思的一点是女人们的幻想,酒鬼老婆的幻想,大学生妈妈的幻想,在她们的世界里,酒鬼是个好样的,大学生是个好样的,虽然有少许缺点,但终究瑕不掩瑜,是最可爱的人!她们怎能不那样想呢,那是她们的一切啊,她们唯一的依靠唯一的指望。。。有趣的不单单是人物的心理,且包括人物为何产生这样的心理,怎能不这样想呢?不这样想日子怎么过下去呢?书里描写妈妈隔了三年终于再次看到罗佳的时候,妈妈心里想着他和杜妮亚可长得真像啊,但当然还是罗佳最漂亮,哈哈,真是,还有最后那里,最后一次与妈妈的相见,罗佳很开心终于可以和妈妈单独呆一会,妈妈你以后还会爱我吗?即使我做了不好的事情?这一段描写的妈妈的各种反应实在是太太太真实太太太强烈了。
索尼娅,索尼娅这个小废物,“索尼娅天生胆小,以前她就知道,要毁掉她,比毁掉任何人都容易,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几乎不受惩罚地任意侮辱她。但在这以前,她还是觉得,只要她在每个人面前都小心谨慎,温和而且顺从,就可以设法避免灾难。她的失望太严重了。她当然可以忍气吞声,几乎毫无怨言地忍受一切,——就连这件事也能忍受。不过在最初,她实在感到太痛苦了。尽管她获得了胜利,证明她是无辜的,可是当最初的恐惧和惊吓已经过去,当她清清楚楚明白和了解了一切以后,一种孤单无依和受辱的感觉还是痛苦地揪紧了她的心。”仔细想想突然觉得索尼娅有点像曾经流行过的小白女主,除了善良一无所有,牺牲奉献毫无怨言,最后大学生通过她的爱情得到了救赎,得到了新生,看到那里,我的心也揪紧了,然而终究是有点幻想的成分,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始终保持着这样的身心状态怎么行得通,正如斯维德里盖洛夫所说,你这样是行不通的,你这样在这个世界上是活不下去的,一个穷人,她才18岁,在女性拼死拼活也只能当家庭教师和助产士的世纪,她是一个小小的妓女(当时应该还没有可行的避孕措施吧,如果怀孕了怎么办呢,生意都做不了。。),她还有三个弟弟妹妹要照顾,再这么天真,这么善良,这么软弱可欺,这怎么行得通呢。。。
对于杜妮亚和拉祖拉欣没太多话想说,主要是认为人物有点理想有点片面,对于太光明太完美的人物我总是缺乏兴致,也就杜妮亚曾经想教导斯维德里盖洛夫那段我感兴趣一点,哈哈,女人啊女人,总是妄想着改变男人,“而当一位姑娘心里产生了怜悯,那么,当然,这对她是最危险的了。这时一定会想要‘救’他,想要开导他,使他获得新生,要求他有较为崇高的理想,开始过新的生活,从事新的活动,嗯,大家都知道,会有多少这一类的幻想。我立刻明白,小鸟儿自己飞进网里来了,于是我也作好了准备。”喜欢斯维德里盖洛夫对女性心理的把控,当然也就是陀哥对女性心理的把控,尼玛,太懂女人了,哈哈,当然,他简直懂一切,洞察一切。。。
顶好奇的一个配角人物是大学生的女房东,她怎么来的钱,怎么当的房东,她似乎很喜欢男性,又很害羞,她总是坐在家里,那她到底干什么呢?似乎又有一些莫名的渠道和人际关系,好神秘啊。。。
书里结局大学生通过爱得到救赎,我心情有点郁闷,身为本小说主角,他是个英俊,慷慨,聪慧,善良的年轻男性,他还有机会通过爱情得到救赎,但是那些连这些都没有的人呢,比如穷人里的那位小官员,脑子不好使年纪也大了,个性懦弱迂腐,外形绝谈不上美观,除了一片情意真的就啥都拿不出来了,这样的人物呢?甚至连情意都拿不出来的,天生就是没有心的人物呢,真真挑不出一点好的人呢,这些人是否不该存在这个世界上呢?这样的人物要怎样才能得到救赎呢?
“我还要告诉您:我深信,彼得堡有许多人走路的时候都在自言自语。这是个半疯狂的人的城市。如果我们有科学的话,那么医生、法学家和哲学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作一次极有价值的调查研究。难得找到这么一个地方,像在彼得堡这样,对人有这么多忧郁的、强烈的和奇怪的影响。单是气候的影响就令人吃惊!然而这是全俄罗斯的中心,它的特征应该在一切事物上都反映出来。不过现在问题不在这里,而在于,我已经有好几次对您冷眼旁观我已经有好几次对您冷眼旁观了。您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在昂着头。走了二十来步,您已经低下头,把双手背在背后了。您在看,可是无论是前面、还是两旁的东西,您已经什么也看不见了。最后,您嘴唇微微翕动,自言自语起来,有时您还伸出一只手,作着手势。这很不好。说不定,除了我,还有别人在注意您,这可就对您不利了。其实,对我来说,反正一样,我不会治好您这个病,不过您当然明白我的意思。”这段描写很容易让人想到北京啊,这样的城市,性格强烈的城市,虽然我从没去过北京,但它就是给我一个这样的印象。。
“低矮的天花板和窄小的房屋会让人的心灵和头脑憋得难受!噢,我是多么痛恨这间陋室!可我还是不愿走出这间陋室。故意不想出来!整天整夜足不出户,也不愿意工作,连饭也不想吃,一直躺着。娜斯塔西娅给送来,就吃一点儿,她不给送来,一天也就这样过去了;因为心里怨恨,我故意不跟她要!夜里没有灯,我就在黑暗中躺着,却不愿挣点儿钱来买蜡烛。应该学习,我却把书都卖光了;我的桌子上,笔记本和练习本上,现在都积了一指厚的灰尘。我最喜欢躺着,想心事。一直在想,……我一直在作梦,一些奇怪的梦,各式各样。。”多么亲切,多么熟悉,这不就是我吗?哈哈,不过我要在乎身体一些,我不愿意让自己受苦,但是痛苦根本无法避免,所谓的奋斗和努力,我觉得也也只是让你多了一点挑选痛苦的权利。。。为什么,为什么我不可以就一直这样下去呢?我真什么也不想做,我只想躺着,各种幻想,各种白日梦,微风吹拂,不知不觉的睡去,多好啊。。。这种个性,根本不适合做人吧,做人需要主动性积极性,我都做不好。。。“不过他也记得,往往有这样的几分钟,几个小时,甚至也许是几天,支配着他的是一种与以前的恐惧恰恰相反的漠然态度,——很像有些垂死的人那种病态的冷漠。总之,在这最后几天,他似乎有意竭力避免完全弄清自己的处境;有些迫切需要立刻得到解释的事实尤其使他感到苦恼不堪;如果能摆脱某些忧虑,能够回避它们,他将会感到多么高兴啊,然而处在他的地位上,忘记这些让他担心的事,就不可避免地有遭到完全毁灭的危险。”最后还是没能避免。。过着一种臆想的,情绪主导的生活。。理性是如此的不可靠。。。
“也许已经预感到自己和自己的信念是十分虚伪的了。他不理解,这种预感可能就是他生活中未来转变的预兆,就是他将来获得新生、以新的观点来看待人生的预兆。
而且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呢,一切痛苦都已经过去了!现在,在最初的感情冲动中,一切,就连他犯的罪,就连判决和流放,他都觉得好像是某种身外的、奇怪的、甚至仿佛不是他亲身经历的事情。不过这天晚上他不能长久和固定地去想某一件事,不能把思想集中到某一件事情上去;而且现在他也并未有意识地作出任何决定;他只是有这样的一些感觉。生活取代了雄辩,思想意识里应该形成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东西。
整整这一天,她心里也很激动,夜里甚至又生病了。但是她觉得那么幸福,几乎对自己的幸福感到害怕。七年,只不过七年!在他们的幸福刚一开始的时候,有时他们俩都愿意把这七年看作七天。他甚至不知道,他不可能不付出代价就获得新的生活,还必须为新生活付出昂贵的代价,必须在以后为它建立丰功伟绩……”
嗯,等待着他们的,除了不可避免的痛苦,也有无穷无尽的幸福。。。
2014年7月24日,闷热的夜晚,阅书观影,闲极无聊,草述心意
《罪与罚》读后感(七):
主角有时候很矛盾暴躁,但是,他很有魅力。读到一半,后面就可以很通畅地读下去了。主角情绪爆发的那几段很好看(原谅我只会用这个词来形容),带入感很强。
有时候觉得他好暴躁,好几次怕他一不小心暴起伤人←_←文中有很多我记忆深刻的人物(名字都不太记得了),主角妹妹,基友,女友,还有一开始就猜到真相的警官,外加后面自杀的那位老爷,性格很鲜明。还有环境渲染得非常棒,人物心理描写非常到位。就是作者一长串政治论点,我好晕读过之后,就觉得个人的价值观真的很重要,影响深远。主角的价值观决定了他的行为,也是行文的脉络。女房东的行为是他一个穷学生心怀不满→杀意起→纠结中→酝酿杀人手段→种.种因素使他执行了这一计划。
本来是天衣无缝的犯罪,却因他心中承认自己有罪而有了缝,也有了后面一系列情节。女主真的是真善美的代表,看书的时候,每每被她的柔顺坚强震撼到。我得承认:作者突破常理地选取了一个拥有那种职业的女主,提升了整本著作的格调——人于世间,赤子之心更重要。
《罪与罚》读后感(八):
如果人类可以分为两种人: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而人也确实可以分为两类:轻易跨过良心的人,和跨不过良心的人。把这一点和前面那种分法结合起来,无疑还可以这样划分:平凡的跨过良心的人,平凡的跨不过良心的人。不平凡的跨过良心的人,不平凡的跨不过良心的人。
这后两者不平凡的人中,前者的代表是拿破仑,后者的代表,恐怕唯有圣经中传说中的耶稣。
而这前二者平凡的人,几乎就是这本书的主题。拉斯科利尼科夫和索尼娅,无疑都是前者,平凡却跨不过良心。
而斯维德里盖洛夫和卢任无疑是后者。拉斯科利尼科夫杀了人,始终没有跨过自己的障碍。而斯维德里盖洛夫和卢任,他们没有杀人,却跨过去了(玛尔法彼特罗芙娜的死亡是有疑点的,姑且认为这不是斯维德里盖洛夫干的。)无论在卢任的那套利己主义观点,和斯维德里盖洛夫对道德的毫不在乎,都明确显示出这一点。即便在如今这个世界上,良心也是很容易被踏得粉碎,小到在微博上肆意攻击他人,大到各种不法案件,他们无以在不同程度上把这件东西踏在脚下。
而拉斯科利尼科夫和索尼娅,显然是不同与以上二者的人。拉斯科利尼科夫虽然好似非常坚持他那人类分类法的观点,实际上,他的潜意识无时无刻不在对他进行拷问,他认为自己是罪恶的,不配被人关心,不配被人接纳,唯有孤零零的活在狭小的空间。至于索尼娅,她是绝对不会有逾越之心,也更不会进行这样的事情。我见有评论说索尼娅是天使,这个评论挺恰当。
同时,我从此书中,似乎嗅到了一丝逃避的气息,就如同托尔斯泰的复活一样,以宗教来逃避无奈的现实。正如拉斯科利尼科夫说的,索尼娅无论如何信任上帝,她的贫苦境况依旧无法改变。啊,即使是斯维德里盖洛夫的那所谓的善行,又算什么呢(何况他还有目的)?
读书|《罪与罚》——无处逃遁的人性之罪和命运之罚
拉斯科尔尼科夫,一名大学生,穷苦潦倒,交不起学费,暂停了学业,住在一间狭窄的斗室内,交不起房租,被房东逼债。
阿廖娜·伊凡诺夫娜,一位老太婆,放高利贷,凶恶吝啬,立下遗嘱要在死后把钱全部捐给修道院,仅用于永久追荐自己的灵魂。
穷困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再次来到阿廖娜这里,在抵押了母亲的东西后,这次他要抵押掉父亲最后的遗物:一块银纸手表,只抵押到一个半卢布,阿廖娜不会给他更多了。自然,拉斯科尔尼科夫不会感激她,可是他也没有表现的那样厌恶她。他是一名聪明的大学生,平时搞翻译,做家教,偶尔还会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尽管这些收入不足于维持学业,但作为一名大学生,不会为一个半卢布憎恨一位老太婆,然而他还有一种理论,按照这种理论,杀死这位丑恶的老太婆也不算犯罪。该理论认为人分为两种,一种是“超人”,他们创造历史,过程中会杀死很多人,却是合法的,另一种是普通人,只能墨守成规,接受命运。
杀死她的念头早就在拉斯科尔尼科夫隐秘的潜意识里活动了,可就像妻子怀孕,你会突然在大街上碰到许多怀孕对妇女一样,他听到路人这样说:她就是一只虱子,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给修道院用来追荐自己的灵魂,自私鬼,那样没有任何好处,那怕捐出一点给穷人也要好的多。这句话说出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声,也坚定了他的决心,他可以杀死这只虱子,劫取钱财,改变命运,创造历史。与此同时,上天给了他实施这种坚决的绝好时机,同样是从路人嘴里,他得知阿廖娜的妹妹丽扎韦塔今晚不在家,也就是说他可以躲开善良的丽扎韦塔,杀死丑恶的阿廖娜,这个机会千载难逢。
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向妓女索菲娅坦白自己的杀人动机时给出了三种解释。第一是他想象自己就是拿破仑,如果拿破仑处在他的处境,为了摆脱贫困,开启自己的事业,杀人是值得的。第二是他为了他的母亲,他的妹妹。他母亲含辛茹苦,供养他上学,她妹妹忍辱负重,为了钱财许身与人。第三是他为了自己,他是个自私鬼。
不论动机如何,他实施了杀人计划。他在外衣内里缝了一个绳圈,用来挂斧头,在看门人的房间里偷了一把斧头,挂在绳圈里,用手从口袋里稳住,怀着一颗恐惧紧张但又不得不继续的心情,走向了深渊。
在斧子砍下去前,时间定格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看到阿廖娜没扎头巾,头发上搽着油,编成辫子,用牛角梳盘成一个发髻,斧子砍了下去,阿廖娜倒在血泊当中。但拉斯科尔尼科夫并没有完全得手,阿廖娜有大量的钱财和贵重的抵押品,他本可以满载而归,却没能做到,紧张地在阿廖娜身上搜索后所获甚微,他想到钱物一定锁在某个箱子里,他找到了那口箱子,而后又重新到阿廖娜身上找钥匙,拿到一串钥匙后,哆哆嗦嗦的他无法找到合适的钥匙打开锁子。这时,丽扎韦塔出现了,这个善良的人竟然回来了,原来他因为紧张,进屋后没有关门,看到血泊中的姐姐和持斧向她逼近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她无助的像个孩子那样睁大了惊恐的眼睛,没有发出任何声音,斧子又一次砍了下去。
丰满的理想和窘迫的现实撕扯着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灵,把他逼到悬崖边上,让他没有别的选择,要么继续穷困潦倒,在绝望中走向绝望,要么奋力一搏,一跃而起,将命运扳回正轨,开启美好的前途。按照他的理论,杀死丑恶的阿廖娜是情有可原的,至少对于改变命运,对于他的理想是值得的,杀死一个丑恶之人这种的罪过,他自负的认为自己可以背负的起。然而,命运恰恰是不可违逆的,丽扎韦塔的出现便是证明。善良的丽扎韦塔是阿廖娜的妹妹,一个掮客,为人热情周到,却被姐姐欺压,她的出现宣告了拉斯科尔尼科夫计划的彻底破产。已经杀了人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在面对目击证人的时候,可以想象,是穷凶极恶的,杀死丽扎韦塔不可避免,可是杀死一个善良的人让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奋力一搏看起来像是纵身一跃,跳下了无尽的罪恶深渊。
命运有时候像滔天的洪水,蛮不讲理的推倒和淹没一切,有时候又不屑的留下空白的一瞬间,蛮不讲理和不屑都来自命运那主宰一切的傲慢。杀死阿廖娜姐妹后,门口就来了两位预先约好的客人,多次按铃无人应答,门又被反锁,客人意识到主人并未外出,于是一位客人去找门房,另一位客人留守。长久没见门房上来,留守的客人也不耐烦了,下楼去了,留下这一个空白的瞬间。拉斯科尔尼科夫抓住机会,从四楼溜到了三楼,三楼正在装修,上来时有两个油漆工,这时他们居然不在,他躲了进去,待客人和门房上到四楼后,他从这命运的一瞬间里溜之大吉了。
但他并没有溜出命运,罪恶的深渊足以吞噬任何倔强的灵魂,结束这种吞噬之苦的最好方法也许就是死亡,对于拉斯科尔尼科夫来说,当场被捕是最好不过了,而现在他逃了出来,折磨则刚刚开始。他开始惶惶不可终日,高热,梦魇没日没夜纠缠着他,作为心理描写的典范之作,陀爷放弃了任何心理描写,只有拉斯科尔尼科夫神经质的动作。他坐卧不宁,躺下又起来,起来又再次躺下,将鞋子反复擦拭,将衣服上带有血迹的地方撕下来,撕出很多毛边,将证物塞进火炉却没有点火的火柴,又拿出来和赃物一起塞进墙角的破洞里。他反复回想着整个犯罪过程,检查每一个细节,寻找任何可能留下证据的地方。等到他扔掉所有证物,将钱物压在一块无人问津的大石下后,才确信可以暂且安心,像平常一样面对这个世界了。
然而,他无法面对朋友。他的朋友拉祖米兴真是个好人,乐观、热情,对拉斯科尔尼科夫青睐有加,他知道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才华,无私的把自己的翻译工作介绍给他,他只能无地自容的拒人千里之外;拉祖米兴相信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善良,对其不离不弃,却经常得到胡言乱语的回应,他只把这解释为拉斯科尔尼科夫受疾病和高热引起的神经错乱。
他无法面对家人。他的母亲和妹妹千里迢迢前来探望,他却表现的异常冷漠和焦躁。母亲的心灵被儿子的异常言行深深刺痛,母亲的直觉告诉她,儿子一定经历了什么,这经历让儿子拉斯科尔尼科夫经受着非凡的苦难和考验。同样出于母亲的本能,她深切的同情和怜爱拉斯科尔尼科夫,给他无限的信任和鼓励。然而,拉斯科尔尼科夫拒绝了,他向母亲表达了无限的爱并要求母亲答应不再见他,他把母亲和妹妹交给拉祖米兴照顾,独自去面对他的命运。
他无法面对警察。即使是一次简单的债务案件的问询,也让拉斯科尔尼科夫神经异常紧张,他和警察开始了心理博弈。他想,警察这样问话是否掌握了有关的犯罪证据,这些证据是否指向他,如果指向他,他该怎么回答,他绞尽脑汁力图不在任何一个细节上犯错,然而,如果没有证据指向他,警察只是怀疑他,那么他们会不会在重要细节上设置陷阱,让自己漏出破绽,他确信自己对细节的回答天衣无缝,但如果警察知道罪犯会针对细节早早设计好天衣无缝的回答,那么他的回答是否恰恰又是破绽呢?就这样,每次平安的走出警察局,他依然惴惴不安的揣测着警察的心理,不断回味自己的回答,这几乎是一种罪犯的本能,也是一种人的本能,即:可以坦白,但不能被戳穿,可以接受惩罚,但不能被愚弄。有几次他想自首,可能也是被这种自负的本能控制,没有成功。
他被罪责压的喘不上气,并且生病了,持续的发着高烧,不吃不喝,整日整夜的昏睡,分不清现实和梦境,有时在梦里的大街上游逛,有时在现实的桥上出神,那是自杀念头的驱使,他甚至回到犯罪现场去。有一次,他在大街上亲眼目睹一起交通事故,一辆马车扎死了一个酒鬼,这位酒鬼便是索菲娅的父亲,名叫马尔美拉多夫,一个九等文官,酗酒丢了工作,挥霍掉家里所有的钱,妻子带着三个幼小的孩子嫁给他,可他不工作不劳动,整日喝的醉醺醺,谁也养活不了,于是,善良的索菲娅开始操起皮肉生意,赚钱供养母亲及幼小的弟弟妹妹们。失魂落魄的拉斯科尔尼科夫面对车祸,没有丝毫犹豫,社会栋梁一般的指挥起马尔美拉多夫的抢救工作,他差人报警,找医生,一边组织人员将马尔美拉多夫抬回家中,可是仍然不治身亡,他慷慨的将母亲寄给自己的所有钱财交道索菲娅母亲手中,好让她安排亡夫的后事。
由此,拉斯科尔尼科夫结识了妓女索菲娅,在他拒绝朋友,远离亲人之后,走近了一名妓女。然而,他并没有非分之想,只是觉得索菲娅和自己同命相连,他们同样卑微,都是罪人,而且内心是柔软和善良的。他接近她是为了坦白,只有面对索菲亚,他才敢于坦白。拉斯科尔尼科夫向索菲娅坦白了一切,希望她和他远走高飞,但索菲娅并没有答应,而是要求他去自首,她愿意陪他一起去受苦役!
他自首了,尽管没有任何明证可以让警察治他的罪,尽管偷听到他所有坦白的斯维德里加以洛夫也自杀了,他还是选择了自首。
拉斯科尔尼科夫被流放,承受苦役,索菲娅跟随着他,来到了寒冷的西伯利亚。拉斯科尔尼科夫开始认真劳动,可是苦役好像并没有赎清他身上的罪孽,让他轻松一点,反而与日俱增的乖张起来,时而冷漠,时而暴戾。索菲娅找了洗衣服的工作,时常去监狱探望,为犯人们写信寄信,捎带亲人嘱托的钱物,渐渐的深受犯人们喜欢。
拉斯科尔尼科夫似乎还是那样愤恨自己和世界,似乎对他的罚不是因为杀人之罪,而在于其内心与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来自于他的理论,一种革命的理论,一种创造的理论,一种自负的反抗整个世界的理论,这种理论是颓废潦倒的根源,是为非作歹的根源,这种理论以甚于苦役数倍的痛苦惩罚着他。
他为索菲娅提供的三种解释还成立吗?如果他是超人,为何承受不了这点罪过?如果他是为了母亲和妹妹,为何他无颜面对她们?如果他是个普通人,那么为何要宽容地判处他流放,他认为自己应该去死,而不是过如今这样毫无意义的生活。相比于自己的虚无,他面前的这个人儿,索菲娅,是那样的真实、可爱、神圣,他那正确而强大的理论也显得虚伪脆弱。
一天,索菲娅和拉斯科尔尼科夫一起看夕阳,他突然跪倒在她怀里,泣不成声,他内心坚硬的冰山瞬间融化在她温柔的怀中,她抱紧他,并知道他是真心悔过了,是属于她的爱人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年轻时参加一个革命小组,因聚众朗读《致果戈里》被捕,执行枪决前五分钟得到沙皇特赦,改为流放西伯利亚。苦役期间,陀爷完成思想转变,皈依宗教,也形成了《罪与罚》的构思。
《罪与罚》的阅读体验不同于任何一本书,与其说是阅读一本小说,不如说是观看一部话剧,书中充满人物对话,没有对话,话剧就会冷场,因为对话,人物便活生生的呈现在舞台上,更因为对话,全书都是高潮。陀爷高超的技巧,让人物充满激情,像进行演说一样进行长篇的对话,这种对话让陌生的读者感到冗长,但细细品来,便能感到人物的赤热之心,他们事无巨细的,东拉西扯的诉说不致人厌烦的原因便是这颗赤热之心,语言似乎要将内心所有的情感和思想全部倾泻而出,由此构成的冲突一直推动高潮前进,让读者没有喘息之机。抛开《罪与罚》所讨论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权力,信仰与自由等主题不论,单单陀爷的叙述便让《罪与罚》成为一部艺术佳品,不可不读。
供点关于《罪与罚》的“罪”与“罚”的论文资料?
罪与罚在我不知道的地方
发生着什么,有着什么?
战争与歧视
强者炫耀着恶意
维持错误不断流传的悲喜剧
世界没有任何改变
即使正义站在这里也要忍耐吗?
没有力量的人们
生存,放弃
如果无力就是罪恶的话
那么力量就是正义?
是世界
错的不是我们
人,人类
是追求幸福的存在
可那样的誓言
又有谁有那样的资格?
但是,可是
无论是谁
无论是否愿意
都不得不和别人和世界关联而约束自我
注定自我的命运
那么让个人的思念高于世界的意识的话
就只是个随波逐流虚无渺茫的存在而已
罪与罚
命运与审判
阻挡在世人面前的
是自己造就的过去
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仇恨
即使如此
现在也应该感恩吧
对,至少
对于人类是追求幸福的存在这一事实
一丝的希望
隐约的期盼
乃是由绝望而生
上一篇:英国毕业论文中文
下一篇:十诫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