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学术造假问题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7 19:59

学术造假问题论文

【题目再现】

阅读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近日,许多人批评一些教材造假,特别是名人故事编造痕迹明显。有考证者认为,爱迪生用镜子反光原理照明帮助医生为妈妈做阑尾炎手术的故事不符合当时的科技事实,还有陈毅探母、苹果砸中牛顿脑袋等故事都是缺少依据的。一些编造的名人名言被广泛引用,甚至被放到高考题中。

对造假持批评态度的人认为,榜样应该是客观真实的;但也有人认为,故事和名言不代表事实,没必要在细节上过于追求真实。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文体特征鲜明。

【写作指导】

一、围绕着材料展开,明确态度,对于“教材造假”到底怎么看,要观点鲜明。在此基础上,再适当拓展。切不可直接谈“诚信”“细节”的重要性。

二、无论哪一种观点,都要说出必要的依据:

1.“不朽的是精神”“不必拘泥故事的真实”“造假未必就是错”;

分论点可有:

①历史从来就没有最客观、最真实。只是相对而言,这是历史、故事的本质。

②一些名人受人敬仰,其励志故事更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只要能弘扬美德,能给人以力量,能抚慰心灵,即使是假的,也有正面意义。

③让儿童觉得未来美好可期,有足够的理由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憧憬未来,修身养性。

④尽信书不如无书。阅读中形成良好的素养,形成基本的判断。我们要在指引下懂得生活学习的方向,而非在盲目崇拜中迷失自我。

⑥每一个民族、国家、个人的每一段历史,都是埋在心中的一粒种子。只要向上向善向美,那就让他长成参天大树吧!

2.“还我一片真实的蓝天”“独爱真实”

论点:榜样应该是客观真实的,失去了真实,就会妨碍我们认识真实的世界 。

真实不应该被掩埋,人们应该看穿虚假的外衣。

分论点:

①真实是我们客观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培养理性的必要条件。

②虚假影响我们队问题的正确判断,是一种精神上的欺骗与奴役。

③构建理性、真实、客观的社会环境,才能使我们免受虚假的侵扰。

④教材担负着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重担,自身都虚假,何以教人?一个民族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是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⑤教材造假,是为愚民;学术造假,是为欺世。

⑥叫人单纯,叫人善良,步入社会,叫人失望,叫人牢骚不平。钱钟书劝人不要让孩子读《伊索寓言》,就是不让孩子学的太过幼稚,不能适应社会。这些虚假的东西,到底要引人走向何方呢?

三、语言要干净,有文采;看问题抓住关键,引材料要准确新颖。

四、字数一定要超过800字标志,卷面必须干净漂亮。

【优秀习作】

揭开造假的面纱

不惟科技事实,歪用原理给爱迪生作假;毫无依据,探母心切为陈毅造假;滥引乱用,高考试题误导莘莘学子,给中华之未来造假……面对学术上的造假与苟且,吾民不可欺,亮出批评这把利剑,揭开虚假的面纱。(材料整合加工,引出主题,并鲜明有力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于开头便可窥探该同学语言之成熟、犀利。)

一个文化上虚假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因为它没有了希望。名人故事,教学材料之造假使下一代处在假象中,还原事实真相,将这“苟且的放过”扼杀于摇篮中。(站在民族的高度上,揭示学术造假之危害。)

“文字不可轻作,轻作则流为‘猾’,流为苟且;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文坛领袖胡适之如是说,胡适之以严谨治学著称,做人在疑处无疑,做学问在无疑处有疑。因为学术是庄重的,学术上造假则一国历史造假,一国世代造假,胡适之秉承严谨治学的作风孕育了清华北大一代又一代国家栋梁,正是胡适在学术上如此认真的态度,才使之享誉文坛,如此计较,是为真爱。

温源宁曾说:“梁漱溟多滑,胡适之多肉,梁漱溟应位儒林,胡适之则入文苑。”能与胡适之比肩,就是因为梁漱溟真实可信的态度,有人说,没有梁漱溟,清华就不是清华。一向以厚德载物著称的清华,总是给人以厚重精华之感,殊不知清华厚重踏实的本分源于梁漱溟做事的认真,上课永远是那样稳重,说话总是那么有分寸,不肯说错一句话,生活中总是千篇一律循规蹈矩,但只要是学术问题,梁漱溟定要追究到底。(紧扣学术造假举例论证,从正面阐释学术需要严谨认真的态度,来不得半点造假。)

所以说,清华的真,源于胡、梁的真;而反观当下,颂扬民警之英勇,“撼”卫祖国河山;传承高洁之精神,却濯清“廉”而妖。试问,这种倡导如何能够使一民族以其文化之敦厚而经久不衰?如何能够形成严谨敦实的.治学之风?面对一些人“没必要在细节上过于追求真实的舆论”,“文化上绝不苟且”即是有力回击!(反面事例简洁精炼,反问句式增强气势。)

“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一代怪杰辜鸿铭是时代的反抗者,更是良心的反抗者,面对造假,面对苟且,他要批评,他要骂,要痛骂,他骂的也痛快!他毕生忠实于传统文化,精真于传统文化,他硬是咬文嚼字,宁可做真小人,也绝不做伪君子。(辜鸿铭一例没能抓住其“批判”,“痛骂”“造假”、“苟且”之处,因此议论空泛。)

教材造假岂可恕?名言编造岂可恕?高考出题错用岂可恕?孔子曰:是可忍,孰不可忍?文化的纯美可以删除每个人脸上的浮躁和冷漠;文化不“纯”,社会便浮躁,民族便将倾,揭开造假的面纱,用纯美普渡众生。(结尾点睛之笔,揭示出了学术求真、求纯的意义。)

不朽的是精神

(对谢冕“富有的是精神”一句改造,充分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近日,针对教材引用的某些名人故事或言论是否客观真实,人们产生了争论。有人认为此事无可厚非,有人认为榜样理应真实。而在我看来,榜样本身是真实的,这毋庸置疑;而榜样之所以为榜样,根本在于他们不朽的精神。只要精义能够传达,细节上的修饰又有何妨?(在绝大多数同学对造假持批判态度时,该同学却将立意定义为“不拘细节,汲取精神”,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爱迪生用镜子反光原理照明帮助医生为妈妈做阑尾炎手术的故事,被人指出不符合当时的科技实情,但爱迪生长大后成为“发明大王”却是不争的事实;剑桥园里根本不曾有过哪颗苹果砸中了牛顿智慧的大脑,但这也不根本妨碍他成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大科学家。即便这些流传的故事、名言有所失真,但这些伟人们依旧有资格成为我们的榜样。无论有没有这些细节上的纰缪,故事对后人的影响却是始终存在的。这种影响,或像一盏明灯,点亮后人前行的道路;或像一口大钟,音韵优美经久不歇启人心智。所以,榜样所留给后人的最有价值的事物恰在于那不朽的精神。(分析材料,为自己的论点张本。)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古训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圣人。单着并不妨碍榜样的存在,也不能剥夺这些轶事存在的权力。某些善意的修饰恰恰造就了美丽的谎言。谁能说丢失的假项链不是对马蒂尔德一次精神的洗礼?说能说一千根琴弦的谎言换来的不是小瞎子的重生?或许瓦特从没有从顶起的壶盖中得到灵感,但却吸引无数后辈从平凡的小事中创造伟大的不平凡;也许爱因斯坦也不曾说过“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将最多再存活4年”的言论,但这句流传的名言却激起无数环保人士对小小昆虫的关注。(当许多同学喊着缺乏素材时,这位同学给大家一个很好的提示:到我们的教材中挖掘素材,为我所用。)

钱钟书曾说小孩子不宜读《伊索寓言》,因为那样会把小孩子教的太单纯。那么,榜样的过分美好会使后人在追索中迷失吗?非也。寄托在这些榜样身上的是人们对美好人生的希冀,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人们对自身发展的信心。这些流传不止的奇闻轶事点缀在历史长河的画卷里,使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向往着美好的未来,并创造着美好的未来。(认识的高度决定了立意的深度。)

这样的故事,不朽的是精神,为什么不让它流传呢?(再次点题,反问句引人深思。)

浮沫涤尽现真实

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广为流传:“哪里有天才?我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罢了。”此言已成为教人勤奋努力的不二之选,但极少有人关注,此句还有另一半:“但喝咖啡的时间也是很必要的。”鲁迅话中想要表达的,绝非仅仅“勤奋”这一项,但被很多人断章取义,妄加引用,这种现象引人深思。

如今是一个“榜样”遍布的时代,工作上有绩效榜样,道德上有精神榜样,但在“全民榜样”的浪潮中,编造和虚构的屡见不鲜却在昭示着“真实”的缺失。榜样应是人们动力的源泉,“榜样”若存虚假、编造,建立在其上的力量便如浮沫,未有切实根基,一吹即散。(由大家熟知的鲁迅名言引入,可读性强,此时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又有说服力。)

韩寒曾在接受来访时笑言:“现在微信、朋友圈里很多心灵鸡汤会注出处是韩寒,但一看就知不会是我说出的话,这时候若看见自己的朋友忘情地点赞,心情真是百感交集。”这样编造痕迹明显的名言,却因为要博得关注度与点击率被胡乱编出。若不加以辨认和区分,那么现代人正如生活在巨大的虚假骗局中,要辨真假、步履维艰。(论证层次一:被动接受信息的民众难辨信息真假。)

教材、名人故事是儿童认知世界,塑造个人价值观的第一步,编者应恪守“真实”的宗旨,使他们对世界有一个建立在客观与真实之上的认识。因此不论是名人故事亦或名人名言,都应再三验实才可投印。作为知识的传播工具,教材书本向人们展示的,应是更为真实客观的内容。(论证层次二:教材、名人故事等信息事关儿童价值观形成,需恪守“真实“原则。)

作为传播消息,塑造榜样的大众媒体更应持真实精神,否则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作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乞孩”江立维,被媒体誉为最独立坚韧的代表。但事后却被人证实,他的情况并不是节目中那样糟,这是节目为播出效果而故意为之。此消息一出,曾为其捐款的人们纷纷大呼上当,其实人们真正在意的,并不是捐出的款,而是付出信任却落空的失望,是对榜样原是一场欺骗的愤懑。这样的结果,无论是中国媒体或是中国人之间的信任度,都是极大的震撼。(论证层次三:作为传播消息,塑造榜样的大众媒体更应持真实精神。论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韩寒、微信圈、江立维等无不显示该同学关注当下的视角,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古人有言:“繁华落尽见真淳。”而我却说:“浮沫涤尽现真实。”虚构与编造再合理,也代替不了真实。

我们不惧怕赤裸,只惧怕虚无。(“赤裸”、“虚无”下得好,于轻描淡写中,发人深思。)

谈谈对学术造假的看法800字

中国有许多方面名列世界前茅,比如食品造假案的数量、被双规的贪官数量、偷税漏税者的数量、电信诈骗数量等等。还有一个世界之最,那就是学术造假的数量了。许多报道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学术造假的重灾区。这方面的惊人大案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国内对学术造假的处罚

2014-04-17《中国青年报》消息: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纪检监察审计监督局副局长陈越披露,从1999年到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立案调查学术不端案件204件,即每年20件。当然,肯定还有更多的造假事件没有被发现。而近年来,光网上曝光的学术造假案例每年就有数百起。

那么,针对这些假造者,有什么处罚?

在204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立案调查学术不端案件中,受处罚的共有318人次,其中终止撤销项目的有100人次,69人次受到书面批评,58人次受到内部通报批评,19人次受到国家自然基金委“最严重的处罚”——通报批评,也就是网上公布。鲜有被纪律处分,更不用说到法制层面。即使处分,往往也是只打小苍蝇不打老虎。

例如:2003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教授首先号称发明了“汉芯一号”(后来证实是造假),并借助“汉芯一号”取得的名誉,陈进又申请了数十个科研项目,骗取了高达上亿元的科研基金。陈进利用中国亟待研发高性能芯片的期盼,骗取了巨额资金和荣誉,使原本该给国人带来自豪感的“汉芯一号”,变成了一起让人瞠目结舌的重大科研造假事件。

国家发改委决定终止陈进负责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执行,追缴相关经费。上海交大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和程序,经研究决定:撤销陈进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职务;撤销陈进的教授职务任职资格,解除其教授聘用合同。

外国如何处理学术造假案例

案例一: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前助理生物医学教授韩东杓(Dong-Pyou Han)在2008年的科研成果“发现兔子体内产生艾滋病病毒抗体”被学术界认为是重大成果,也因此获得美国卫生研究院1000万美元研究经费。后来人被揭发,确认韩东杓将人体免疫球蛋白G注入兔子血清伪造实验数据。韩东杓被校方辞退。美国负责调查NIH基金学术不端的科研诚信办公室,更禁止他在未来三年接收联邦基金资助。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美国《联邦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政策》规定了三种行政处罚方式,其中最重的是终止资助、禁止申请国家课题项目。换言之,韩东杓所受惩处是研究诚信办公室对普通造假骗资金行为所给予的最重处理。然而,事情还未结束。

2014年6月,韩东杓因伪造研究数据、提交不实报告以获得政府资助等联邦项重罪被起诉,最终获刑57月,罚款720万美元,出狱后还要接受3年的管制。

案例二:2006年,美国伯灵顿市佛蒙特大学医学院的副教授艾里克·波赫尔曼,因申请NIH基金使用了虚假数据,被伯灵顿地方法庭判刑1年零1天。

案例三:2009年,科隆检察机关公布了德国近100名涉嫌学术造假的教授名单,指控他们为不合格学生获得博士学位提供方便,最后,众多教授被判处3年半有期徒刑。

案例四:被大家熟知的则是韩国黄禹锡干细胞造假事件。“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不但被解除了教授职务,还因欺诈、挪用公款罪以及违反《生命伦理法》等,被判处有期徒刑18个月、缓期两年执行。

我国对学术造假处罚的两种观点

如何处罚学术造假者?中国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严惩派:这一派认为,花费国家的税收进行学术造假,除了道德败坏外,它已经是对公共财产的侵犯,其性质与小偷、贪污相同。除此之外,学术造假还有对人类的长期危害,因为假论文被他人引用后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比如,一种假的治疗方案可能会危及病人的生命。所以,中国应该像西方国家一样,严惩学术造假者。不但要追回他们浪费的国家经费,还要加倍罚款,情节严重的要动用刑法。

宽容派:这一派人认为,学术造假纯粹是道德问题,应以教育为主,重一点可以进行通报批评,情节十分严重的可以降职或者撤职。

有专家认为,司法对学术的干预要非常慎重。对学术上的是非曲直,不宜也不应由法官作出评判,而应由被赋予惩处权的学术共同体或学术委员会处理。

还有人提出,国家培养一个学术人才不容易,我们不能因为对方有学术造假就一棍子将其打死,而应该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小结

中国虽然已经成为经济总量的世界第二强国,但中国的科研还相当落后,这需要我们国家投入更多的人力与财力进行科技攻关。而学术造假的出现让我们的科研经费浪费了不少。另外,它还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即造假者比诚实者更容易得到升职、加薪、出名。所以,扼制学术造假的势头无疑将有利于中国科技的发展。但这个势头好像有加重的趋势。怎么办?希望大家在下面的留言中建言献策。

一篇被引2300次的开创性论文竟涉嫌造假!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篇被引2300次的开创性论文竟涉嫌造假,其实这指的是神经科学家Sylvain Lesné的一篇论文涉及学术造假被通告。其实这就是science杂志的一场学术不端事件,这也就意味着老人痴呆症也就是所谓的阿尔茨海默病也许并不存在可以解决的机制。

其实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是近年来我们屡屡听到的一个名词,然而这个名词并不意味着只在某些高校的学生论文里面出现,某些大科学家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近年来神经科学家Sylvain Lesné发的一篇论文就已经被人扒出来存在学术造假的情况。按照这种设定来说,其实这对于老人痴呆的研究也许会陷入一种泥潭当中,毕竟研究的基本机制都是不存在的,这也就更别说基于此机制而研发出来的药物了。

一、一篇被引2300次的开创性论文竟涉嫌造假

在某个教授的披露之下,他在研究知名神经科学家Sylvain Lesné的论文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该论文在发表的时候里面的头像是存在着复制的痕迹的。经过几次比对以及科学团队的认证之下,他的论文确实存在着问题,这一篇论文在science里面被引用了2300多次,这是一个相当夸张的数据,而且也是一个重量级的造假。

二、这其实就是一场大刊物的学术不端事件

其实这就是一场science杂志的学术不端事件,神经学家Sylvain Lesné在发表论文的时候得到了自己老师的支持,而且他的老师还在社交平台上鼓吹着老人痴呆症的治理机制以及发现的相关物质是存在着关键性作用的。但是随着这种谎言被揭露,而且老人痴呆症的治理机制也是不存在的,这也就意味着目前市面上所有基于此研究而研发出来的治疗老人痴呆症的药物都是海市蜃楼,同时对患有该病的患者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损害。由此可见,这不仅是学术不端事件,而且也是该领域的一场大地震。

名校副校长学术造假,被撤15篇论文,这名学者到底啥来头?

经过调查显示这位学者是我国湖北科技学院的校友,这位学者在后来到法国和德国的一些大学中进行深造之后,长期留在美国工作,并且在这些年期间,确实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取得了相当不错的进展,但是这位学者如果从一些之前在国内的宣传和这一次被曝光的这个学术造假被撤销论文或许看出,他在学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比较多的,这次事情爆发出来之后,遭到了网友的强烈吐槽。

当我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是非常震惊的,作为名校的副校长,居然存在这么多的造假行为教育,一直是我们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这几年在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是非常多的。他前段时间发生了非常多的教材问题,后期又出现了各种乱收费的现象,现在又出现了校长论文造假的事情。讲这些事情,让很多学生家长非常的担心学生在学校能否学习到知识。评论区可以看到非常多的学生家长的留言,让我非常的难过。可以看出他们的失望可以看出他们的无奈。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孩子前程的担忧。

希望我们相关部门对于这种造假的事情进行严厉的打击,这样才能够起到很好的警戒作用,同时也希望我们相关部门对于教育这个行业进行整改,尤其对于我们高层领导一定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工作。因为对于孩子来讲,老师和领导是非常关键的人物。如果他们身上有任何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生的。作为学生的家长,我希望大家不要过度的焦虑这种事情,它只能够代表少部分人,但不代表所有的老师和学校。希望家长能够在平时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正确的引导孩子的价值观,不要让孩子受到不良影响。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老师,但是家长的作用更关键,作为家长要从身边的事情一点一滴的引导孩子,同时作为家长也要做好自己,因为自己是孩子模仿的榜样。

上一篇:论文查重删公式

下一篇:文秘策划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