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生本教育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7 21:45

生本教育研究论文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生本教育的核心是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摘要:以人教版选修模组“盐类的水解”的教学为例,阐述了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着眼于学生实际,尊重学生的特点,围绕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来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做法和思考。

关键词:生本教育;思维;认知;盐类的水解

生本教育是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生本教育的核心是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而行为观上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就学生的心智而论,学校为学生所能做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他们思维的能力。如何使生本教育理论落地,转变传统的课堂模式,理顺“教”与“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以人教版选修4模组的“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谈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一、将学生的已有认知作为教学的起点

要帮助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概念,就是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这两个已有知识基础上,在微粒观和平衡观的指导下,建立起水溶液中某些离子的相互作用这一分析问题的视角,分析平衡间的相互影响。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难点,顺利理解核心概念,我们设计了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来切入,通过他们感兴趣的实验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再设定认知冲突将问题引向深入。我的设计以这样的情境开始:大家知道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什么物质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吗?因为是学生已知的、熟悉的知识,很容易回答出是酸!于是我演示了向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铝溶液的实验,这是泡沫灭火器的原理,也为后面讲盐类水解的应用埋下了伏笔。实验的效果非常明显,学生的兴致很高。我话锋一转:“可是大家看我加的是硫酸铝溶液,是盐溶液,不是酸啊!”于是便产生了认知冲突,我顺势引导:“那大家预测一下硫酸铝溶液的酸碱性。”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出:酸性!我继续引导:“科学是以事实为依据的,你们的预测对不对怎么知道?”学生自然知道下面的任务是动手实验验证了。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接下来的教学便是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二、通过情境和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化学学科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巨集观看现象,微观找本质。既然已经知道盐溶液可以呈现出一定的酸碱性这一现象,那下面便顺理成章地进入问题本质的探究。本着对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尊重,我通过情境的设定,用一系列问题将学生已有知识串联起来,引导他们的思维逐步深入。

以水的电离作为分析的起点和核心。学生在前一节刚刚学习过水的电离,对此记忆犹新,兴趣盎然。为了对复习保有新鲜感,也为了我们的探究不枯燥,我在复习水的电离时用了大量的比喻。比如形容水的电离十分微弱,水的离子积常数有多小时,我打了个比方:全国人民选出两个人,一个当主席,一个当。把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相等比喻为一个香蕉的肉和皮。这样的设计同样体现出对学生已有认知的尊重,并建立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络,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以醋酸根离子的“搅局”为背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醋酸根离子进入水中,直奔谁去?氢离子。为什么?异电相吸。会结合为醋酸分子吗?会。为什么?醋酸是弱电解质,聚多离少是它的自然规律。氢离子被醋酸根“吃了”,由于常温下它与氢氧根离子浓度乘积是不变的这一自然规律,水的电离平衡将如何变化?其结果如何?经过引导,学生不难得出醋酸根与水电离的氢离子作用,促进了水的电离,使溶液呈碱性。

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水解实质和规律。分析NaClO、NH4Cl、NaCl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并通过实验验证,组内交流、补充,组间评价。这一环节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丰富了课堂评价方式,鼓励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通过对比分析醋酸钠加入水中、对水加热和水中加碱几种情况下水的电离平衡受到的影响,进行新旧知识联络,强化对问题本质的理解。这三个例子选的很有代表性,醋酸钠对水是掠夺***H+***式的促进其电离,对水加热是挑拨离间***H+和OH-***式的促进其电离,而水中加碱则是OH-入侵式的抑制水的电离,都使c***OH-***增大,原因却不一样。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很好地强化对盐类水解的本质的理解,并且自主建构水解的概念、实质、结果和表示方法。

课堂练习环节通过基础题巩固新知,例如用铝盐水解方程式的书写来呼应本课开头的实验;而“观察桌上的硫酸铜溶液,你看到了什么?”这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发挥想象,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鼓励创造性。这样的设计也充分体现了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尊重,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鼓励他们思考。

三、通过问题再从化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

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对水解的本质有了基本了解,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水解的认识,并帮助他们从科学回到生活,以科学的眼光重新审视生活现象,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对学生思维的一个升华。从巨集观现象探究微观本质,再到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思维能力在不断地提升,我们看问题的视野也在不断地扩大,我们不仅从生活中的现象和经验获得了知识,还可以用化学知识丰富和改进我们对现象和经验的理解与运用。像“纯碱溶液为什么能去油污?蜜蜂叮咬后涂抹肥皂水为什么能减轻痛苦?”便是很好的例子,也有助于学生思考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实践表明,学生对于有悬念的课堂是很着迷的,像对“本课开头实验中为何能放出气体?”这一问题的思考为后面进一步研究水解平衡的移动埋下了伏笔,引发了学生课下的思考和争论,这样以“教”引“学”的目的便达到了。

四、几点思考

1. 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要以生为本

尊重并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环境、能力层次等等情况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以此为起点设计符合他们的教学。我们的设计要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要以学生熟悉的事实、已有的知识、感兴趣的事物引入新课,抓住他们的兴趣点,在此基础上逐步诱导。而不尊重学生实际、以师为主的教学必然会招致学生的反感,课堂推进困难,效率低下。

2. 始终把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第一任务

知识的获得应该是最浅的、最低阶的学习,能力的提升特别是思维能力的提升才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人比其他动物高阶是因为人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善于思考,拥有智慧。思维力是学生智力活动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教师有意识的培养才会使他们的思维水平更快的提高,因此,教师的教学从设计到实施到评价反馈都应该围绕着这个中心来展开。

3. 建立多元化的课堂评价机制

课堂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以使评价起到好的导向作用,注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课堂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评价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可以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也给予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引导他们对学习进行反思、总结,客观评价自己的优缺点,自觉调控自己的学习。教师也可在各种评价中找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4. 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得有一桶水。各种知识、资讯、理念日新月异,教师只满足自己已有知识,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逐渐被淘汰。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深自己对知识的认识程度,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永葆青春与活力,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魅力,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之,立足学生来进行教学设计,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我们教学的核心目标,才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使课堂更加高效,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庄重.以学生为本理念教学之我见[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2***:16

[2]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7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关于生本教育的作文不少于600字,亲,急啊

生本教育研修学习心得体会
生本教育认为, 教育的本质是实现生命的提升, 而生命提升最终和基本上是依靠生命自身. 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一切为了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的深层意义是,以生命为本。生本教育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实现生命的 升,而生命的提升最终和基本上是依靠生命自身。所以生本教育强调学生是教育的真正主体。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我国的基础教育多年来一直沿袭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师本教育,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贯彻“生本理念”.课堂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获取者。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研修后,我认为,在具体的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落实生本教育的理念,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关注前置性作业
前置性作业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前置性作业是生本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前置性学习就不是生本教育。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效课堂更加要求我们再次认识前置性作业的重要性。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这是基础教育的的要求,这种要求落实主阵地在课堂,而大容量、参与度广的课堂必须要求学生的积极配合,填鸭式的课堂已非常不适时宜,也扼杀了学生的本性。而前置性作业可以让学生提前发现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帮助学生扫清听课学习的知识障碍,可以加强听课的针对性,课堂上能跟老师积极配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合作讨论,真真正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听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感受英语学习的快乐,为终生学习打下基础。可见,前置性作业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学习的效率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注重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在经过前置性作业,学生有了先学的基础,带着问题回到课堂,就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有很多优越性。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传统的班级教学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新的特点,如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不再看学生后背,而是面对面围桌而坐,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和奖赏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为主等等。
小组合作交流之后,还要在班级层面上展开交流,生本教学的课堂实践表明,经过小组的初步研讨,学生提高了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会大大提高班级研讨的质量。
三、教师角色转换,适时点拨
生本教育的课堂中,教师应转换角色,更新观念,即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时间留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把书本还给学生,真正的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
合作学习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合作,但不能认为教师只是旁观者。作为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适时点拨,教师点拨被称为课堂教学最后的安全系数保障。而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需要经过一个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过程,循序渐进。学生的合作讨论自控能力存在欠缺,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既关注局部,又顾及全班;既把握讨论题的讨论进度,又把握讨论题的中心。对讨论有困难无序或偏离主题的要及时进行适当有效的引导,但又要放手让学生大胆讨论。课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小组合作活动,发现小组合作中出现教师期待的好的行为,要及时进行表扬,并向全班说明他们受到认可的原因,无形中使他们成了其他小组模仿的对象,合作学习不只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生本教育是科学的教育理念,迎合了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与邯郸市“强力提师能,创建新课堂”的号召有着相通的理念精髓,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学习、落实生本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思想,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激扬生命”,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奋力拼搏,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再添一抹亮色!

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论文范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论文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全方位学习的交互环境,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优化课堂结构,培养学生信息化的数学素养,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在新课改不断改革的今天,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全方位学习的交互环境,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优化课堂结构,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学生信息化的数学素养,最终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一、合理运用微课嵌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新课程理念指出: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巨大动力。微课具有短小精悍、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三维演示、人机交互等生动性特点,这些功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微课的生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教师通过微课生动、形象地讲解分数是如何产生的,并以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微课的导入会给传统教学注入一股活力,给学生带来新鲜血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课堂教学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二、合理运用移动终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移动终端技术的运用,将教师从讲台上解放下来,使手持平板电脑的他们可以走近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进行指导。教师还可以随时在平板电脑上操作和演示教学内容,通过对学生操作过程的抓拍、录制视频,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亮点及不足,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可以将自己做的'题目拍照上传到大屏幕上与大家分享,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数学教学中运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最大的优点在于客观题的检测能及时得到反馈。教师可以适时监控所有学生的任务完成进度,对学生的完成情况一目了然。当学生做完任务提交后,系统会自动计算出全班的正确率。这样,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和进度,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从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1]

三、合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生本教学理念有效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并且已经成为了课堂的必需品。在生本教育的教学模式下,交互式电子白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库存功能,可以逐渐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时,学生根据数据信息在白板上制作统计图,既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又亲身感受了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教师巧妙地将电子白板与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既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教师教学的难度,又增进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白板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让趣味生活融入数学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只有在课堂中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架起寻找与生活经验联结点的桥梁,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富有情趣且贴近实际生活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在课前播放了小明进超市购物的情景。学生对乱摆乱放和分类摆放两种不同场景的观后感受,认识到分类的必要性,从而引发自己分类的欲望。此时,再出现需要分类的画面,学生就会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边操作边根据不同物品进行合理分类。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

五、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力求优化课堂结构

一节好课的关键在于整节课的教学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手段是否新颖。教师将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应用在数学课堂中,不仅可以将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化,抽象问题变得具体化,而且可以让学生轻松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最终实现教学最优化。例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已学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动手实践、生生互相质疑、归纳总结。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边讲解边演示教学内容,并与学生操作相结合,将抽象变为具体,启发并诱导学生主动思考,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教师在讲解1立方米的正方体大约能站几个人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选取一个小组的学生,用三把米尺组合成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让学生进去亲自体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直观、形象地显示出主题,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生架起了一座由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数学课堂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与源泉。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适时、巧妙发挥其独特作用,提供丰富的信息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形成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教师只有合理、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才能打造理想、和谐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史晓艳.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3.

[2]张长利,张宏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与学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5(03):127-129.

什么是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在祖国内地、香港、澳门等地100多所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等进行实验,成效显著,获得了意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生本教育的儿童观
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
生本教育的教师观
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2]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
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生本教育的评价观
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生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生本教育的德育观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的、素朴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在生本教育实验期间,郭思乐教授撰写了《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谛听教育的春天》(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等学术论著)。他主持的研究团队在《人民教育》、《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报刊刊登多篇论文。生本教育研究和实验连续三届在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获一、二等奖,2007年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典型经验之一,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编的《新时期素质教育案例选编》。由《人民教育》记者采写的通讯《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见《人民教育》2008年第21期),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生本教育研究也引起了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原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关注郭思乐教授的研究成果”;广东省人民政府宋海副省长批示:生本教育理念及相关实践体系“是广东本土原创性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对创建我省文化大省、教育强省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9月,广东省教育厅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中启动生本教育实验,确立了首批15所实验学校,目前实验正在进一步推广中。(转摘自《人民教育》2008年第21期《生本教育简介》)

生本教育是谁提出的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在祖国内地、香港、澳门等地100多所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等进行实验,成效显著,获得意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生本教育同时是一片肥沃的思想土地和智慧田野。
生本教育特点
1.突出学生 从矛盾论的关点来分析,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按照这个观点,在教与学这对矛盾关系之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规定每堂课老师讲话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 2.突出学习 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身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1)课前的学习准备;(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比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 3.突出合作 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生本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强调学生小组学习。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 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郭思乐教授简介
郭思乐 ,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础教育学博士点负责人。研究方向基础教育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89-90年作高级访问学者留学苏联教育科学院。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组基础教育学科组成员,全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理事,广东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指导中心主任,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博士点指导组召集人,博士生导师,西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他所倡导的生本教育,在全国和香港、澳门具有重大影响,被认为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方式。近年来着重研究生本教育的体系、相关哲学、课程、教材等,特别探讨生本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教育均衡的理论与实践。 在国内出版的专著有《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思维与数学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数学素质教育论》(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中学数学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本体教育模式论》(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数学思维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归纳.猜想.证明》(广东科技出版社,1962)等,在俄罗斯莫斯科出版本人用俄文撰写的专著《数学思维素质》等,译著有《数学真理论》(M.克来因)等,主编《现代教育科学实验学》等多本著作。主编及主笔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本教育实验教材小学及初中语文、数学共42册。从1999年起至今在《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各一篇,《教育研究》杂志发表论文(长文)10篇。在《课程教材教法》发表论文5篇,中国教育报论文1篇(头版),多年来发表论文100余篇。 1985年至今,多次主持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科研论文获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专著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两项,论文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持项目获首届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成果一等奖,著作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以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及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科研成果突出立功证书

上一篇:毕业论文主题选择

下一篇:左传焉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