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毕业论文
人性论毕业论文
关于人性的本质问题,我想从中国先秦时代的先贤们就有了很打的争议,这里就罗列一下,希望楼主能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的自我剖析,结合自己的需要,作自己的文章……
冯友兰先生曾说:“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枣确切地说就是人性的本质是什么?枣向来是中国哲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
性善论-----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恻隐和羞恶是人的一种心理常态,孟子说“人皆有之”,即认为这种心理常态是人人具有的,无一例外,以此是带有普遍性的。普遍存在的,也就是天然所固有的。无一人能够例外,非个人能力所及,于是就成为一种绝对,一种极致。所以孟子说性善“人皆有之”,又说“我固有之”。孟子认为,这种人心所固有的心理常态就是仁义的萌芽之所,是仁义礼智的本原。
既然人是性善的,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充分施展人的这一性善本质,也就是如何依据性善而实践的问题了。
孟子认为,虽然人的本性是善的,但是每一个人的作为都有善有不善,并非可以不加努力完全自动地依据本性去行善。遵守性善的人,就是顺受其正,就得天之助,得人之心,就是正命,就得以成功。不遵守性善的,就不得天助,不得人心,就非正命,就要逆天而亡。有行之者,有不行之者,孟子学说最后的关键是聚焦在“取舍”一点上。所以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强调一个“求”字……
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之命在天,“无天地,恶生?”(《荀子·礼论》)天地者,“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荀子·天论》)既然人是由天而生的,人情也就出于天情,同于天情。出于天情同于天情的人情就叫做“性”。所以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荀子·正名》)。�
荀子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荀子·天论》)又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荀子·正名》)荀子和孟子一样,认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但是,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孟子不同。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荀子·荣辱》:“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执注错习俗之所积耳。汤武存则天下从而治,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如是者岂非人之情固可与如此,可与如彼也哉?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
《荀子·性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荀子认为:“故虽为守门,欲不可去;虽为天子,欲不可尽。”性、情欲都源于天,因此人对于性、情、欲最多只能是“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荀子·正名》)。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天能生物,不能辩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天不能治人,叫做“天人之分”。既然有“天人之分”,就可以有人治,有人与天情、天性的对抗。所以,荀子学说最后的关键是聚焦在了“天人之分”一点上。�
《荀子·正名》:“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伪即为,意即人类的作为。性和情是天生的,人不可干涉,也不应该干涉。但人的后天选择、思考、学习、行事,却完全取决于人,应该由人自己承当,“天”也同样不可以干预人事。“伪(为)”与“虑”与“学”与“行”,正是荀子思想中所最终强调的部分。荀子著《劝学》、《修身》诸篇,并以此作为《荀子》全书的开始,是有着特殊含义的。�
荀子认为,礼义是出于圣人君子之伪(为)。《荀子·儒效》:“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积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伪(为)是建立仁义、消化性情的关健,是在否定了孟子之后,礼义和人治赖以重建的新的根据。“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荀子说:“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为也。”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为与不为。《荀子·性恶》:“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能行,能止,能为,即是君子。小人循性而不知为,君子明天人之分,化性起伪,不舍于性而求有为,性与为既是有区别而对立的,又是一致而并存的。性虽具有欲望,但性本不怎样恶,不加以节制才乱,才恶。所以荀子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礼论》)……
参考资料:
人性是后天的结果----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下,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墨子虽然是以所染喻王者之成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到,人无非愚贤善恶,只在乎“所染”而已……也就是说,环境对人的行为和后天的性格习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人性本功利……
墨家也强调人性的功利性……所以墨家提出的一切主张都是围绕着“实用主义”这一原则展开的,就自我学派的推销也是这样的,告诉人们,怎样做才会获得最大的利益……!
但是对功利主义的强调,法家的人士才是至始至终围绕的主题……
法家商鞅代表一种典型的功利主义的立场.他认为,任何事物的价值都要用它所能够导致的后果或效果,即以它是否能够富国强兵来衡量.商鞅认为刑罚的唯一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富国强兵,国家应当利用重刑、暴力与恐惧来防止人民犯罪.
人性本就是趋利避害的,所以以国君的威严用法律形式规定明确的赏罚措施才能富国强兵,将国家治理妥当……
事实上,这一思想正是利用了人功利主义的本性倾向,所以,法家的思想和措施最终帮助秦国一统六国,不可不谓是对人性本功利的一个有力证明……
诚如管仲说言:做棺材的人希望人多多的死去,不是因为良心太坏,是利益所在而已……
求一篇论人的社会化毕业论文,怎么写呀?谢谢了
帮你找到一篇关于人性的论文,希望对你的论文有所帮助
论恶与人性
从古典的希腊时代,到近代的苏格兰启蒙时代,在西方的思想史中对人性的存在一直是十分肯定的。人性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圣·奥古斯丁、奥勒留、西赛罗、亚当·斯密、爱德蒙·柏克笔下经常出现的字眼。其中苏格兰启蒙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大卫·休谟把对人性的研究推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后西方人性思想史上的一个顶峰,这就是一七三九年至一七四0年间在伦敦问世的三卷本《人性论》。3 在书中,休谟认为,人性的研究是对人的一切(科学、道德或宗教)研究的基础。各门具体的人文社会科学,只是研究人性的一个方面。休谟不反对人性的存在,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们承认人们有某种程度的自私;因为我们知道,自私和人性是不可分离的,并且是我们的组织和结构中所固有的。”4他还断言,人们普遍承认,在各国各代人类的行动都有有很大的一律性,而且人性的原则和作用乃是没有变化的。英国辉格党的早斯理论家柏克在人性问题上继承了休谟的观点,主张人有实在的不变的本性。他在致斯密的信中写到:“人的本性总是一成不变的”,他坚信,人的本性,不是我们所能修改的,它与天同久,日月同辉。5
否定人性的最早苗头,出现在大革命前法兰西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趋向中。由笛卡尔的怀疑主义为之铺垫认识论基础的理性主义并不直接否定人性的存在,而是提出通过理性的运用可心对人性加以改造的命题。既然人性的内涵可以更换,既然人没有一成不变的本性,那么,这就意味着人没有自在的、不为外界所改变的本性。理性主义的这种人性可变论为后来的激进主义政治运动改造人性的努力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诱导出后来的存在主义思潮对人性的彻底否定。
对“人有本性”命题的另一个有力挑战来自洛克所倡导的经验哲学。洛克的思想中有一道奇怪而有深度的断裂。洛克的政治哲学鼓吹人的自由、幸福、平等和财产权,且不反对有实在人性存在的命题。但他的经验哲学则从根本上动摇了对人性及其政治哲学的的上述价值。洛克的经验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与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是对立的,经验论不能为把握实在的“人性”提供经验的证据,也不能为与人性相关的价值,如自由、尊严、平等、正义、博爱、权利、宽容等提供经验的论证。他的著名的“白板说”更是为后来的理性主义者、科学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和经验主义(社会)科学家否定人性的存在提供最富有误导性的灵感。
其实,经验的方法不能为人性及相关的价值,如自由、尊严提供论证。把凡是经验的方法不能论证的东西视为不存在的东西。而且,现有的经验方法不能证明“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因果关联。可是这并不表明两者之间就不存在因果关联,也不表明未来的经验方法永远不能证明两者间的关系。
以美国的斯金纳(B·F·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试图的确凿的经验科学结论来否定人的本性。他本人用对白鼠行为的研究结果来证明,人的行为与白鼠一样,完全由环境支配,人根本就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与动物有着根本差异的本性。因此,人象动物一样没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就无道德可言。其隐含的结论是,自由与尊严对人类不仅是无益的,而且是多余的。他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他进一步声称,人类已经拥有关于机器的科学技术,现在需要的是关于人类行为的科学技术。要发展出这一方面的技术,我们就必须抛弃关于自律人,即拥有自由意志的人的幻想。生活中,自由意志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环境。当我认为自己是“自由行动”时,我们并不是真是自由了,而只是由于种种“正强化”在起控制作用,我们感受不到而已。所以,在斯金纳看来,所谓的自由,并不是免于控制的自由,而只是免受某种控制的自由。6
由于不承认“人性”在存在,斯金纳并不试图对人的本性提出什么看法,而只是试图为人的况境提供一种解释。斯金纳的决定论犯了化约主义的错误,他把人类事务的一切表现都化约成人的行为,他还把政治、经济、社会等科学都化约成一种心理现象,对科学法则的认识变成对正负强化等操纵和制约行为规律的认识,人被化成了“斯金纳箱”中的老鼠和鸽子。斯金纳否认了人的先天特质,因而也就否定了人的本性。
存在主义则代表了当代左翼学者从哲学本体论的层而来否定人性的另一种尝试。存在主义把人看作一个不断流动、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人无时不在变化之中,因此也就没有作为一定之规的人性。人性存在主义否定先于个人的普遍人性的存在,世界上并无所谓人之本性的东西,没有一般的人,只有许许多多单个的人,即存在于历史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的许多单个的集体的人。正如萨特所宣称的:人性是没有的,因为……人就是人,我们无法在每个人身上找就可以称为人性的普遍本质,人先于一切而存在,当然也先于人的本性。7
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的存在,反对普遍的本性,这样不仅把单个的人与社会的人或整个人类对立起来,而且把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割裂开来。实际上,存在与本质也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因此任何人都不能离开人的一般特征。萨特把存在主义说成人道主义,但没有人性,也就不可能有人道,因而反对人性的学说就不可能是人道主义的学说。
象存在主义那样,在哲学上对人性存在的怀疑可以展现出怀疑者的批判力,而在对人性的否定之后甚至感觉十分轻松。但是,政治哲学对人性的否定,一旦落实到政治实践上,就有可能产生十分轻松、甚至是可悲的后果。哲学与政治哲学不是一回事,哲学与政治更不是一回事。阶级性的人性论则是试图从政治行动的属性来为改造和否定人性提供理论武器的政治学说。指人性为阶级性的观点,不仅使人因阶级属性不同而在恶的含量上不平等,而且为阶级斗争的学说和实践提供了人性论的基础。
当然,尽管人性的存在不可否定,但为人的本性寻求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也是十分困难的。正如弗洛姆所指出的,其障碍在于下面的困境地:倘若一个人把某种实体假定为人的本质,那么,他就被迫处于一种非进化、非历史的境地,它意味着自人类诞生伊始,人没有发性根本性的变化。这种观点很难同这样的事实相一致。即我们发现,在我们大多数最不发达的祖先和出现在最近4000年6000年的文明人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区别。8
人性到处是一样的。它为不同文化的不同习俗所隐蔽,但不能为它们所磨灭。人性的天然构成是相对稳定的,不是由社会条件决定的。那些被社会、文化所决定的或改变的东西,并不是人的本性,只是人性的表现方式而已。尼采说过,人是“尚未被确定的动物”。但这种不确定性并不能理解成是人性的一个缺点,更不暗示,人能够而且将会在某一天获得确定性。与动物不同的是,人在本质上就是不确定的,即人的生活并不遵循一个预先建立的进程。大自然似乎只造就了一半就让人上路了,并把另一半留给人自己“和社会”去完成。9人类不断地追求对自己及其世界的确定性,但在获得了小小的确定性的同时,给自己带来大得多的不确定性。
那么,人性内涵究意是什么?要素有那些?在恶的来源中,情欲、理性和自由意志作为积极的自由与人的本性有关;个人的自由、生存则与人的环境有关。人的本性正在于其情欲、理性和自由意志。它们都交织在零星的内核之中,并且共同指导着人的行为,这意味着它们并不是三个相互独立的东西。从这一点看,人性是情欲、理性和自由意志的复合体。而后三者则是人性的实体,固定不变的。所以这三者的结合意味着人类道德和政治生活的开始,而不能把人性与人的行为混淆起来。人的行为会因为受到不同环境的刺激产生出种种变化,但其背后所反映的人性致函是始终不变的。
说情欲、自由、理性是人性的要素,或者说人是自由、理性且充满情欲的动物,并不意味着情欲、自由、理性是人性中的善或恶的象征。历史上,人们常把理性、自由与善等同起来,因此得到了人性善的结论。实际上,理性或自由不是恶,更不是善,它们只不过是善与恶的源泉而已。所以,在这里,理性、自由在价值上是中性的,如果考虑它们充当了有助于实现人类生存的固有手段的话,那么,它们充其量只能被视作形上的善,非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善。所以,说人是自由理性的动物,并不是对人性的一种规定(prescription),而只是一种描述(description),同时也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总是同等的自由、理性,更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总是那么自由、那么理性。人的理性与自由本身就充满着巨大的局限性。
人的本质论文1500字
摘要:
我们通过学习哲学史知道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早就进行了。根据前人的观点和自我梳理得出主要有一下三种本质说:先天人性论,就是把人的本质看做是与生俱来、先天形成的。例如讲“性本善”、“性本恶”;自然人性论,即片面强调人的自然属性(人的各种欲望)决定人的本性;抽象人性论,即超越阶级和历史发展谈论人的本质的趋同性、永恒性。这三种本质说法,都没有科学地揭示出人的真正本质。在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黑格尔等前人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下,创造性地从人的对象性活动、人的社会关系及人的需要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探讨,从而使人的本质有了科学的界定。
关键字:本质,全面发展,统一性
“劳动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本质作出了详细论述,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这里面的人的类特性指人的本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则是指劳动,换言之,人的本质就是劳动。这正是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性活动即劳动来探讨人的本质。我们可以从这文献资料中看到,马克思对人的对象性活动进行了论述,认为人是一种“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人不是抽象的存在于世界之外的东西,人的发展离不开他所生存生长的自然界,离开了自然便不复存在,应该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来看人的本质属性。“劳动是人的本质”是马克思提出的重要问题,是对人类主体性活动本质的深度概括。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从这里看出,马克思是立足社会关系去探讨人的本质。这一论断的提出,就意味着马克思开始着手从历史的、现实的社会角度去探讨人的本质。因此,马克思给我们后人提供了立足实际生活中去分析人的本质的思路,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人的本质必须从各种“社会关系”中去探寻,不能直观猜测和主观臆断,只能通过反思、实践、再实践的形式去把握和理解,人的本质不能离开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来空谈,它不是由社会关系的某一个方面决定的,而是由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这里是马克思从人的需要探讨人的本质。他认为,任何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存在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个人存在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满足生命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人的生命活动得以维持的前提,也是人进行劳动活动的动力。而人要进行劳动活动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必然要在实践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与上述两个人的本质的界定是具有密切关联的。满足人的需要的劳动造成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以及人们在分工中又会受到所处地位和条件的限制,从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换、消费就成为必然需求,进而形成了社会关系。
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和最终探索的目的。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整个“人类”和“个体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而在这方面重点是讲个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一是人的体力与智力的充分发展;二是人的个性自由充分发展(如性格、才能、品格、气质、情感、志趣、等非智力因素)。另外,人的全面发展又是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曾提出了人的发展有三种形态,即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自然经济阶段,即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个人没有独立性,个人直接依附一定的社会共同体。2、商品经济阶段,即“资本主义物的依赖关系”,是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独立性阶段。个体的人,虽冲破了人身依赖,却陷入了对物的依赖之中。3、自由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
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又是什么呢?有学者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的素质和潜能的普遍提高与充分发展。“既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的均衡发展,又包括个性心理、性格、兴趣、意志、气质等非理性因素的健全发展。”[3]而前人从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经济学手稿》等著作中所阐述的思想再提炼,得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1、人的生活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2、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3、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4、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5、人的潜在能了的充分施展。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基本涵盖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叙述。它们内在的统一于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整天命题之中,缺一不可。
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统一性
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内在统一性。具体表现在一下方面:
认识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人的全面发展又会促进劳动的极大提高。一方面,马克思透过主体实践的对象化活动的劳动揭示出了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和实践性,这是人同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而劳动包括三个要素:劳动主体、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因此马克思从劳动的三个方面即主体、对象和工具对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进行阐述。人的解放和发展过程是人首先作为自由的人,来自由自觉地从事创造性活动,从而满足自身的需要,实现人的本质要求,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一种活动,是人的生存需要和存在方式,无论人的对象性活动,还是人的社会关系都统一于实践。因为实践是人的实践,动物没有目的性实践。因此,有能动性的人能在实践中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就能更好的作用于实践活动,从而使人的本质随之改变。当人实现了全面发展(即体力、智力极大的发展及各种潜能充分的发挥并且能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时,人的实践性的劳动变发生了改变,这是由于人作为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要素已经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且人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方式的改进,劳动效率和生产力也随之提升,因此整个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劳动就更上一个层次,对人的本质也产生了影响。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人的社会关系不断丰富,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有充分的认识,便能够促进人与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因为人的基本属性是自然属性,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所以人的本质不仅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更离不开人与社会的关系。又因为人是社会中的人,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关系而独自存在和发展,所以人的全面性指的是他的自然关系、社会关系的全面性,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其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关系的不断提高、不断融洽和不断突破。我们知道,人的关系的普遍性最初主要体现在物质交换关系上,然后在物质交换关系基础上建立起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思想的、道德的、法律的、民族的、宗教的关系等,它们共同对人的本质产生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极大提高,交通的发达逐渐的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使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广泛和深入,更加凸显出个人的主体地位。在社会关系中认识人的本质、发展人的本质,促进现代人社会性的全面发展,并且以每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互动,有利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当人实现了全面发展,人的全部社会关系就会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完善。人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等等,都得到了全面发展,使得人们之间各种权利和社会地位的相对平等,不再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现象,人的社会关系就会得到空前的丰富和发展,进而影响了人的这一本质。
需要是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满足了人的各种需要。需要是人进行各种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是活动的最后目的。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社会中的个人都是从自己出发的,为自己的目标进行活动。他们为了追求自己的本性即需要,为了求得满足自身发展的方式,所以他们之间发生相互关系是必然的。这种相互关系包括各种社会分工、物品交换和消费等,我们从马克思对需要的界定可以看出:需要不仅具有目的性和普遍性,而且具有永恒性和能动性。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就是人的需要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不断改造和发展的过程。离开人的需要,人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无从谈起,都会变得毫无目的,所以人的本质的需要性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和最终的目标。当人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时,人的发展就会越全面。反过来,当人实现全面发展时,人的各种需要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即体力、智力极大的发展及各种潜能充分的发挥和精神的极大提高,因此人的需要包括生理、心理及其他社会需要会因为人的全面发展而得到充分的满足。不仅如此,人的劳动和人的社会关系也会随着人的需要的满足而不断发展。由此可见,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在统一的。
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内在的统一的。既然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就应该去充分的认识、研究、发展这一理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另外,“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既然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那么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个统一性,利用这个统一性深入认识人的本质以及更好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同心戮力,这也是对人的本质和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我们应充分抓住机遇,利用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最新理论成果,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理论力量。
上一篇:我设计研究论文
下一篇:设计毕业论文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