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喜剧性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8 00:23

喜剧性研究论文

浅谈表演中的喜剧小品论文

摘要: 喜剧小品是时代的产物,喜剧性和丰富性是喜剧小品的主要特征,喜剧给予我们的生活阳光和色彩,喜剧小品作为喜剧的一种表现形式,活跃在大大小小的舞台上,为我们带来了无数的欢声笑语,为生活平添了许多光彩。而在表演中,喜剧小品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喜剧小品对我而言十分重要,本文从喜剧小品的定义,技法,作用等方面入手,浅谈表演中的喜剧小品。

关键词: 喜剧小品;表演技法;自信;紧张;语言;形体

许多人都爱看喜剧小品,然而却不甚了解。广义上说,喜剧小品是喜剧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话剧的衍生品。或称小品,短剧,是最短小的戏剧作品。具体说来,喜剧是指由一两个演员以至多人表演的、短小的(一般十五到二十分钟左右)戏剧段子。有简单故事情节,通过对话、动作,完成一两个喜剧效果即结束,通常在舞台或者电视上演出。比起其他艺术形式而言,喜剧小品更像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剪影,舞台上发生的故事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影子。

喜剧小品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其表演技法具体体现在四大方面:

(1)语言:喜剧小品的语言必须具备行动性,性格化,感情充沛和生活凝练四个特点。嗓门要大,口齿要清晰。做到音质悦耳动听富有感染力,使人得到美的享受,甚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要善于表现单句。掌握台词的节奏和语言的性格化技巧。节奏读句。哪里重音,哪里停顿,一定要合乎逻辑;

(2)形体:我们常说演员在在舞台上最基本的三要素便是真听真看真感受,要真实的和对手交流,活在舞台上,那么,形体便是最好的手段之一,然而,舞台上的形体动作,不仅要接近我们的生活常态,还要区别于生活而具有舞台真实感。既要有造型感,富有表现力,又不能有固定的程式;

(3)表情:表情虽然微小却无比重要,丰富的面部表情能使表演更加完美,对于观众来说,脸是他们在欣赏节目的时候注视时间最长的一个部位。比方说,优秀的喜剧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即使观众听不见台词,也能知道剧情的发展,如此说来,表情的功劳便不言而喻了;

(4)歌唱:作为表演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喜剧小品在表演时如果能够按照剧情的需要,在某些情境下使用歌唱的方式来代替语言,往往会收取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不仅丰富了演员的表现方式,也使观众有了更多的听觉艺术享受。

喜剧小品的神奇之处便是如此,轻松诙谐却异常深刻。对观众来说,喜剧有了效果,固然是件好事,但对于演员来说,喜剧带来的教育是其他表演形式所不能给予的,主要体现在:

(1)喜剧小品能使演员突破自我,建立信心,使表演风格多样化,演员能否塑造出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而自信就是最基本的因素。显然,喜剧小品就是使演员克服病态的自卑心理的一剂良药。喜剧所创造的轻松愉快、欢乐引人的氛围,是其他剧种无法比拟的。在这样的气氛之下,演员的信心便会自然而然的建立。有了自信,突破了自我的约束,才会有可能全面发展,实现自己风格的多样化;

(2)喜剧小品能使我们克服在表演中的过度紧张情绪。紧张,是人在心理上、机体上情绪上的一种不缓和不松弛的表现。在表演中,演员出现紧张是常有的事,然而,只有在松弛的情况下演员的表演才是自然的,才能随心所欲的调动和运用自身肌体的个部分器官,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一旦演员因过度紧张造成感觉系统失控,就会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被动局面,其行动就只有依赖剧本或导演对角色行动的规定和处理,去机械的完成,这是万万不可的表演的禁忌。喜剧小品以它明朗的格调,夸张的表现手法,给表演者提供了一个自由而轻快的表演环境,是大多数演员克服紧张的一个有效方法;

(3)喜剧小品还是是锻炼演员的有效手段。戏剧表演区别于正剧和悲剧。它自成一体的特殊风格是诙谐夸张,但夸张绝不意味着演员可以盲目的、随心所欲的胡乱夸张。坚实的根基是由信念产生的真实感,制约的准绳是演员的心理依据和全局的总体风格。因此,怎样能既保持真实感,又有充分的心理依据,还要在吻合全局总体风格的情况下恰到好处的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喜剧人物来,对演员来说绝非易事。喜剧小品表演艺术的创作任务要求演员创作的舞台人物形象具有审美价值,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这是创作者和观赏者共同的要求。

没有欢声笑语的日子就好比是默片时代,即使经典却仍然会惨遭社会的淘汰,对于我们来说,这个时代是充满光明并且进步的,作为大千世界里的一份子,我们不仅要接受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同时还需要用艺术来充实自己,喜剧小品的出现时间虽然不久,但观众和舞台都需要喜剧小品,都需要这或可不缺的一部分,喜剧小品已然成为表演艺术和这个时代的主流之一,即将从事或者要从事表演艺术的我们,更需要通过喜剧小品来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我相信,喜剧小品终将会在艺术的长河中留下辉煌灿烂的一笔。

论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喜剧精神

论文关键词:狂欢化 喜剧精神 喜剧思维
  论文摘要:巴赫金植根于中世纪诙谐 文化 和拉伯雷创作实践的狂欢化理论,蕴含了丰富的喜剧美学思想,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把握住了喜剧精神的本质和精髓,使“狂欢化”成了喜剧的一大特点,体现了一种喜剧精神,具有很强的喜剧意识。他对狂欢式“笑”的双重性的思考和阐释,具有哲理深度和积极的建设性,有助于我们全面、辩证地理解和把握喜剧的实质和审美功能;他的狂欢化理论所体现出的相对性思想,揭示了喜剧思维的重要特征。
巴赫金被世人誉为文学批评的奇才,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及《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等著作中阐述了著名的狂欢化理论。尽管他在后一部著作中声称不打算提出“较为宽泛的一般的美学问题,尤其是诙谐的美学问题”。但事实上,他的狂欢化理论及对拉伯雷的研究,蕴含了丰富的喜剧美学思想。美国学者约翰.巴金(JohnBarkin)的著作《20世纪幽默理论家》将巴赫金作为20世纪六大幽默理论家之一,与柏格森、弗洛伊德等并列。苏联美学家包列夫也指出:“巴赫金对‘狂欢’状况的理论分析是如此出色和透辟,以至作者虽然仅仅考察了一种形式的笑,然而他得出的判断却能够包括以前谁也没有发现的喜的若干重要的一般审美特征”。巴赫金对“狂欢式的笑”的复杂性的揭示,均触及喜剧美学的一般理论问题,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
  一、狂欢化理论的喜剧精神
1.狂欢化理论的提出
“狂欢化”理论是巴赫金通过对拉伯雷和中世纪民间诙谐文化(笑文化)的研究而提出的一种诗学理论。巴赫金是从文化整体发展的角度观照特定历史时期某一文化现象和文学现象的,这种文化诗学的研究 方法 ,为我们理解和把握喜剧本体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域。在巴赫金看来,文学是“文化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不能脱离文化的完整语境去研究文学。不可把文学同其他文化割裂开来,也不可把文学直接地(越过文化)与社会、经济等其他因素联系起来。这些因素作用于文化的整体,而且只有通过文化并与文化一起再作用于文学。ff[I](Pd03)正是由此出发,他的植根于中世纪诙谐文化和拉伯雷创作实践的狂欢化理论,避免了形式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偏颇,真正把握住了喜剧的本质和精髓。巴赫金立足于文化诗学的研究,将特定的喜剧对象同孕育、滋养它的民间诙谐文化联系起来,从人类文化发展的渊源上来思考问题,所以他看到了 其它 研究方法所遮蔽的东西,看到并揭示了狂欢节所具有的“重要的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世界观内涵”,他认为狂欢的节庆活动“应该从人类生存的最高目的,即从理想方面获得认可”。[z](PIO,由此出发,他的狂欢化理论体现出一种非常强烈的自由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众意识。
2.狂欢化喜剧的实质
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拉伯雷的创作吸收了中世纪狂欢节和民间诙谐文化的喜剧特色,使“狂欢化”成了重要的喜剧特点,也体现了一种喜剧精神,具有很强的喜剧意识。巴赫金深人研究拉伯雷的民间源头,找到了开启拉伯雷创作宝库的钥匙。巴赫金认为,民间诙谐文化是一股生生不息的毁灭和再生力量。在这里充溢的是人民大众的笑和欢笑的人民大众。笑是民间诙谐的生命所在;笑本身意味着亲昵化,它能消除严肃、僵化、刻板,拉近距离,取消等级,促成人们的平等交往;巴赫金指出,狂欢式的笑是全民性的、包罗万象的、双重性的,尤其强调其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与自由不可分离的和重要的联系”。[z]<PIO3’这的确相当深刻地把握住了喜剧意识的实质。喜剧意识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它的萌生、发展和演化,都与人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密切相关,也可以说,喜剧意识的核心与精神实质,就是对自由、平等的向往和追求。
另外,巴赫金对狂欢式笑的双重性的思考和阐释,具有哲理深度和相当积极的建设性,有助于我们全面、辩证地理解和把握喜剧性的实质和审美功用。在巴赫金看来,“真正喜剧性的(笑谑的)东西分析起来所以困难,原因在于否定的因素与肯定的因素在喜剧中不可分地融为一体,它们之间难以划出明显的界线。ff[3)<P61’他在民间诙谐文化诸多现象中发现了“形象形式中的辩证法”,指出怪诞的事物,“本质上是双重性的”,狂欢式的笑也是双重性的:“它既是欢乐的、兴奋的,同时也是讥笑的、冷嘲热讽的,它既肯定又否定,既埋葬又再生。m[2](P14,巴赫金从大的时空观念和整体文化发展的角度出发,看到了人类社会生活生生不息的未完成性,因此,他尤为看重民间诙谐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宇宙更新”精神,认为这种双重性的狂欢式的笑所具有的摧毁一切和变更一切的“解放力”和“再生力”,能够使生命经过再生而“更趋完善”,因而有益于“人类年轻化”、“文化的年轻化”。[2]<P472-473)0我认为,这种上升到人类整体发展高度和哲学、宇宙观层面的喜剧观念,具有非常乐观的色彩和相当积极的意义。它启示我们,喜剧性根源于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来自于人类自身生命发展的矛盾运动。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要经历一个由新生到衰亡的过程,某事物在走向圆满、成熟之后,就会趋于静止、僵化而变得陈旧。旧事物提供了滋养和孕育新事物的土壤和条件,新事物则在旧事物的消亡中诞生。喜剧性的因素便深深地蕴涵在这生生不已的、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的新旧交替之中。由狂欢式的笑否定与肯定并存的双重性来看,喜剧的审美功能理应是既是解构,又是建构,解构是手段,建构才是目的。破中有立,推陈出新,死亡与新生不断更替、更新,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才会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立足于此的喜剧意识,才真正是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

3.狂欢化的喜剧精神
喜剧精神既是一种文艺观,又是一种世界观,有着丰富的内涵:
作为世界观,喜剧精神是一种轻蔑感和优越感的结合。前者指主体对一切压抑个性生命力自由发挥的文化霸权、殖民主义意识形态、权力话语、等级制度、私有观念、文明说教和道教禁忌等异己因素的轻蔑;后者指主体由对自我心性良知与生存价值的自我肯定而产生的内在优越感。喜剧精神崇尚的是自由、快意的游戏化生存状态。
作为文艺观,喜剧精神指创作者和接受者将喜剧世界观渗透到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接受中的一种艺术观念。每个时代都会有占统治地位的霸权主义意识形态,那些有权力制定社会的游戏规则而自己却不一定遵守的人,总是压抑着大多数没有权利制定和更改游戏规则的人,以致处于权力体制之外和边缘的人要么成为“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语),要么与权力话语“共谋,’(萨特语),巴结权力,以权力的腔调说话,丧失天良,成为权力的“乏走狗”。但在这二者之外,还有两种精神状态的存在,一种就是“放言自废”者,直接与权力话语和等级制度唱反调;还有一种人将反叛权力、挑战权威、蔑视道德说教的强烈冲动和对等级制度、私有观念的强烈仇恨掩饰在表面柔顺服从的假相下面,它往往寄生在主流意识形态体内构成内在的颠覆力量,并逃过严密的监视网络的惩罚和报复。这后两种精神状态是喜剧精神产生的基础。也就是说,喜剧精神与来自自我以外的“他者”的意志和等级化社会强调整体性的收编企图是绝不肯合作的,喜剧精神必须奠基于个人独立而充沛的主体意识,即个人意识形态之上。
  二、狂欢化理论的喜剧内涵
鲁迅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就是指主体不被事物的表象迷惑,能够取笑一切即将失去合理性的东西.即使对现实中造成很大破坏性的悲剧,具有喜剧精神的人亦不至被其吓倒,而同样能以轻蔑待之。尼采说人生的顶峰是“笑一切悲剧”,因为“从整体看,短促的悲剧迟早要归人永恒生命的喜剧,无数的酣笑的波流终于要把最伟大的悲剧也淘尽。”这就是在张扬主体永不泯灭的自我优越感。
主体超越个体所能见证的有限时空,提前看到失去合理性的事物必然毁灭的命运,因而才能保持不屈的主体精神的内在优越感。这也正如马克思所言“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能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呢?这是为了人类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告别。ff[3]CP603)

狂欢化作为喜剧范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植根于民间诙谐文化,以狂欢式的眼光看世界.这种诙谐因素“显示的完全是另一种,强调非官方,非教会,非国家地看待世界、人与人的关系的观点”,[2](P6)f它强调“颠倒看”,正面反面一起看,以这种视角观察世界,可以看到许多过去看不到的东西。同时,狂欢节是“与官方节日相对应,狂欢节仿佛是庆贺暂时摆脱占统治地位的真理和现有的制度,庆贺暂时取消一切等级关系、特权、规范和禁令”。[2]CP110)在狂欢节中暂时显现出平等和民主的气氛,这种气氛是在非狂欢节氛围中所不能感受到的,但平等与民主却是人与生俱来的追求目标,也是人性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2.人人身处其中的全民性。在狂欢节中,人人都是参与者。狂欢节参与者以独特的方式组成一个整体,暂时脱离于所有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等各种组织,把这些组织在狂欢节期间悬置起来。
3.生活本身与表演合二为一。“狂欢节不是艺术的戏剧演出形式,而似乎是生活本身现实的(但也是暂时的)形式,人们不只是表演这种形式,而几乎实际上(在狂欢节期间)就那样生活。……总之,在狂欢节上是生活本身在表演,而表演又暂时变成了生活本身。狂欢节的特殊本性,其特殊的存在的性质就在于此”。Cz]ces)在这种表演即生活,生活即表演的时空里,现实生活与乌托邦式的生活再生成了一种自由的、完美的理想形式。

4.主体与客体、笑与被笑者不断易位。狂欢节上小丑和傻瓜被人愚弄,又愚弄别人;他们既是讥笑嘲弄别人的主体,又是引人发笑的客体。他们的笑是大众的笑、全民的笑;它包罗万象,笑世间一切可笑之事;这种笑是双重性的,既欢乐兴奋,同时也是冷嘲热讽,既否定又肯定,既埋葬又再生,这是典型的狂欢式的笑。
5.独特的狂欢化语言。“独特的‘逆向’、‘相反’、‘颠倒’的逻辑,上下不断易位(如‘车轮’),面部和臀部不断易位的逻辑,各种形式的戏仿和滑稽改编、降格、液读、打浑式的加冕和脱冕,对狂欢节语言说来,是很有代表性的”.[2](P13)在狂欢化的语言中,日常禁语被打破,在插科打浑和讥笑嘲讽中,骂人的脏话和狠液语言可以脱口而出,导致了“降格”和“贬低化”倾向。所谓“降格”和“贬低化”就是“把一切高级的、精神性的、理想的和抽象的东西转移到整个不可分割的物质肉体层面、大地和身体的层面”,也就是说,“把所讨论的问题转移到强调粗野的物质肉体(饮食男女)的领域”,C2]cPZ4’把高尚的精神性情趣,降格到物质的肉欲的层面,把关注人的思维内容转移到人体的“性”趣方面。由此,出现了人们常说的“荤话”、“荤 故事 ”、“荤内容”等。巴赫金所揭示的中世纪文学中的喜剧特点在拉伯雷的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三、狂欢化理论的喜剧思维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所体现出的相对性思想,揭示了喜剧思维的重要特征。巴赫金认为,狂欢式的笑“是包罗万象的,它针对一切事物和人(包括狂欢节的参加者),整个世界看起来都是可笑的,都可以从笑的角度,从它的可笑的相对性来感受和理解”。[2](P14,这就是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有局限的,带有某种自我否定的因素,因而从其相对性的一面来看,都可以成为笑的对象。所以,喜剧思维不可把事物绝对化,而应以一种相对性的目光来观察事物,从而发现和揭示其可笑的局限性。
喜剧思维作为一种从“相对性”角度提示事物内在矛盾的 思维方式 ,既不同于“绝对主义”思维,也不同于“相对主义”的诡辩思维。喜剧思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思维,它既不离弃现实,而又能超越于现实矛盾之上,因而能够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游刃有余地看取事物,既揭示出事物的可笑的相对性、局限性,但并不把它绝对化,而旨在暴露事物的自我矛盾、内在矛盾,并通过事物新旧交替的矛盾运动,自然而然地扬弃自我否定、自趋毁灭的旧事物,孕育并催生充满希望的新事物。喜剧思维从“相对性”的角度来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新旧交替、不断发展变化的矛盾运动之中,因此,“人面临的不是一个绝对真理,而是一堆相对的互为对立的真理”。[4](PS)任何事物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局限性,因而在其自身之内就先天地蕴含着某种自我否定的因素,而当这种内在的矛盾被鲜明地揭示出来,形成各种“不协调”的对比并昭之于众时,事物就往往成为引人发笑的、喜剧性的对象。
深刻的喜剧性植根于事物的内在矛盾。所谓狂欢化的思维,实质上是喜剧思维,是一种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从相对性的角度洞察并揭示事物自身矛盾和局限性的思维方式。它脱冕神圣,对抗权威,颠覆专制,消解“非人的必然性”,使人在狂欢化的笑声中,获得身心的解放和思想的自由,回归到人自身,使世界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如黑格尔所说,喜剧性必须“以事物自身中所存在的矛盾为根据”,否则的话,“喜剧就是肤浅的,就是没有根据的”。阿里斯托芬在喜剧《云》中对苏格拉底的嘲弄之所以具有让黑格尔也“钦佩”的“深刻”,就是因为作者“认识到苏格拉底辩证法的消极方面,并且用这样有力的笔触把它表达了出来”,揭示出“苏格拉底在作道德的努力时惹出了与他的目的正好相反的东西”,由其自身的矛盾构成了性格的喜剧性。因此,如何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事物的内在矛盾,就成为喜剧思维的关键。巴赫金所谓“从它的可笑的相对性来感受和理解”事物的思想,可以说抓住了喜剧思维的关键。

范进中举是悲剧还是喜剧喜剧议论文800

写作思路:根据《范进中举》整个故事,联系范进不得意的前不生和中举之后发疯的事件来描写是悲剧还是喜剧。

范文如下:

无论剧中排场如何之大,场景如何热闹繁华,剧中人如何顺风顺水乘风扬帆,它的精神内核始终沉淀在外衣之下,蕴含在文字的背后,隐藏在社会的大框架中。《范进中举》虽然是写范进中举后的飞黄腾达,但其实却是隐射繁华之后的凄凉,于大悲大喜中见社会和人的悲哀。

先看范进中举前后众人的变化。其中最“亮眼”的当属胡老爹了。范进中了相公,胡携酒带礼奔驰而来明面为庆贺,暗里却是来教训范进。“我自倒了霉运,所以带个酒来贺你。”范进考了35年中个相公,是人生晚年得志,实属不易,而胡老爹一通话,一个“带携”便把功劳全划到了自己名下。

可回忆当初自己的嘴脸:“坏了规矩,脸上无光”,“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不带一个脏字,却极尽讽刺之能事,实乃骂人“高手”。范进无法反驳,第二日进来借钱,以参加乡试,然胡老爹竟一口哫到他的脸上,还大骂范,好一个凶声恶煞,粗鲁无趣的屠夫形象跃入眼帘。如此尖酸刻薄的亲人,如此冷漠无情的亲情,以一推多,社会莫不如此,又怎能不是悲剧。

再看看胡老爹的嘴脸。在范进中举后,他迅速掌握川剧精髓——大玩变脸,成为名副其实的变色龙,一条没有骨血的变色龙!说“把女儿嫁给好人”与先前“骂范进没钱”形成鲜明对比,直看得读者张口结舌。

再来看看范进发疯的原因,好端端的中了进士,成了老爷,怎反而疯了?激动的!为何至此?这是一个要探究的原因。试问一个人酒足饭饱,丰衣足食,妻儿和睦,过着“游人把酒且只从容”的闲适生活,如何能被一个喜帖“惊”疯?想来答案已经揭晓。

岳父的欺压嘲讽,嗷嗷待哺的小儿,凝重殷盼的妻女,半生的煎熬挑读,满头的银白……如今苦难即将成为历史,喜极而来的是京报连登的荣耀,金玉满堂的富贵,呼风唤雨的权位。如此大的反差,才让他的承受不堪之重。

如若我是范进,也定会喜极而疯!然而正是这大喜中的大悲,大悦中的大哀,更加叫人无法名状,在参透了其中滋味,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后,如何不叫人彻骨的悲凉。

然而,文学从来不是架空于虚无之上,没有痛彻心扉的生活体验,作者也无法写出这样的经历。而本书作者吴敬梓正是故事中范进的一个影子。出身地主家庭,早年丧母,随后丧父,家境发生变化。

他为人豪爽,好施舍,不懂如何过日子,没几年就家道中落了。早年曾考中秀才,算个儒林士,晚年家中却“无米做炊”,被人当成反面教材告诫子孙。写《儒林外史》时,他心中当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痛楚和孤独落寞吧。在这样风云骤变的社会,这样独特清醒的作者怎么会去用喜剧麻痹自己呢?

哪位知道自考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论文答辩题目有哪些??

分为好几部分,如教学类的,文学类的等等,每部分题目不一,大约在交论文前一个月,他们会给你寄一本书,当然题目并不一定必须从这里面选。题目太多,不方便一一输入,转发几个相关题目吧~

一、自考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南
(一)、美学
1、论自然美
2、生活丑与艺术美关系研究
3、论优美
4、论崇高
5、悲剧理论研究
6、市场经济与美学研究
7、文学作品美学风格研究
8、丑的美学意义研究
9、应用美学研究,如园林美学、书法美学、服饰美学、广告美学等
10、中国古代美学专题研究,如古代美学思相家,美学范畴注变,某一美学著作等
11、西方美学专题研究
12、喜剧性研究
13、艺术品与非艺术品关系研究
14、审美时尚研究
15、审美趣味的个性化研究
16、审美教育与完美人格培养的研究
17、美的民族性研究
18、美的历史发展性研究
19、中西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如人物比较、范畴比较等
20、中国当代美学思想的研究
(二)、文学理论
1、市场经济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研究
2、文艺政策研究
3、文艺与现实生活关系研究
4、文学语言研究
5、文学风格研究
6、文学欣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7、艺术灵感研究
8、论艺术欣赏的主体性
9、文学作品的理论反向
10、中国文化专题研究
11、西方文论对中国文学影响研究
12、中西文论比较研究,如文论家、理论
13、艺术真实性问题研究
14、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15、当代文学与西方文化关系研究
16、文学作品与宗教关系研究
17、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研究
18、关于文学与人生的研究
19、文学社会效果研究
20、目前文学理论热点研究
二、外国文学论文选题范围
1、荷马史诗研究
2、古希腊戏剧研究
3、古希腊文学对后代文学影响研究
4、但丁研究
5、莎士比亚喜剧研究
6、莎士比亚悲剧研究
7、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思潮研究
8、弥尔顿诗歌研究
9、古典主义戏剧研究
10、歌德研究
11、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12、拜伦研究
13、雨果研究
14、普希金研究
15、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16、《红与黑》研究
17、《人间喜剧》研究
18、狄更斯研究
19、果理研究
20、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
21、易卜生研究
22、托尔斯泰研究
23、海明威研究
24、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25、卡夫卡研究
26、圣经文学研究
27、《沙慕达罗》研究
28、《一千零一夜》研究
29、《源氏物语》研究
30、泰戈尔研究
31、川端康成研究
32、大江健三郎研究
三、现当代文学选题目录
1、鸳鸯蝴蝶派再认识
2、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论略
3、论《春明外史》的“野史”特点
4、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5、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形象
6、《啼笑因缘》与《秋海棠》比较研究
7、论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
8、还珠楼主武侠小说论
9、王度庐“鹤一铁”系列武侠小说
10、金庸武侠小说简评
11、回顾与瞻望:新派武侠小说的过去与未来
12、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
13、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14、鲁迅小说中的忏悔意识
15、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世界
16、《伤逝》再解读
17、《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18、鲁迅小说 中的童年叙事
19、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
20、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批判比较
21、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22、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23、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24、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
25、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
26、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
27、萧红《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
28、郁达夫小说艺术论
29、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
30、废名小说艺术论
31、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32、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手法运用
33、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
34、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
35、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
36、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
37、《围城》新论
38、孤独与梦想——重读《边城》
39、郭沫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40、《女神》浪漫主义风格论
41、胡适与中国现代新诗
42、周作人散文艺术论
43、朱自清散文艺术浅析
44、冰心“小诗”简论
45、徐志摩散文艺术论
46、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
47、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
48、卞之琳诗歌“非个人化”倾向论
49、穆旦诗歌中的“自我”
50、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
51、茅盾小说中的“现代女性”
52、《腐蚀》的心理分析艺术
53、巴金《寒夜》新论
54、郭小川诗歌论
55、贺敬之诗歌论
56、李瑛诗歌论
57、论闻捷的爱情诗
58、论李季的诗歌
59、公刘诗歌论
60、艾青新时期诗歌论
61、论艾青国际题材的诗歌
62、论艾青的创作道路
63、论舒婷的诗歌
64、顾城诗歌论
65、论“朦胧诗”的产生
66、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67、“第三代”诗人论
68、论“朦胧诗”与“第三代”区别
69、论赵树理的《三里湾》
70、论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
71、信纸柳青的小说创作
72、论柳青的《创业史》
73、《创业史》艺术论
74、论建国后战争题材的小说
75、茹志鹃的小说创作论
76、论吴强的《红日》
77、论《保卫延安》的思想与艺术
78、论王蒙的小说
79、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
80、蒋子龙小说创作论
81、高晓声小说创作论
82、张洁小说创作论
83、论新时期军事题材的小说
84、贾平凹小说论
85、张炜小说论
86、论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小说
87、论杨朔的散文艺术
88、论刘白羽的散文艺术
89、论秦牧的散文艺术
90、论新时期的文化散文
四、古代汉语论文题目
1、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综述
2、《论语》句法研究
3、《孟子》中的“之”字
4、《孟子》中的“其”字
5、《左传》被动句研究
6、先秦“是”的用法及其发展
7、《韩非子》中的被动句
8、先秦双宾语句的类型
9、“被”字的词义演变
10、从《韩非子》看先秦的副词
11、从《庄子》看先秦的宾语前置句
12、《苟子》副词研究
13、先秦修辞方式研究
14、《战国策》中的“是”字
15、《国语》中的判断句
16、《国语》中的被动句
17、试论词义的演变类型
18、词义引申的原则和方法
19、试论汉字形体演变对字形结构分析的影响
20、古今修辞方式的比较
五、古代文学及近代文学题目
1、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
2、《诗经》燕乡食诗的场面描写
3、《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4、《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
5、《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
6、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7、《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
8、《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
9、《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
10、宗玉赋试论
11、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12、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
13、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14、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
15、论蔡邕的碑体文
16、曹植诗风的衍变
17、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
18、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19、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
20、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
21、《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
22、《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
23、邺下文人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24、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
25、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
26、谢灵适山水诗的摹象特点
27、宫体诗的女性描写
28、论《文选》对诗的分类
29、论《子夜歌》
30、《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
31、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
32、王维诗中的禅趣
33、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
34、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
35、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36、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37、岑参边塞诗初探
38、论李白的梦诗
39、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40、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
41、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
42、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
43、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
44、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
45、苏轼黄州诗试论
46、论陆游的爱国诗
47、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48、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
49、柳永词的语言特点
50、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51、贺铸词的艺术个性
52、论诚斋体
53、宋末逸民诗初探
54、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
55、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56、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57、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
58、《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
59、《水浒传》的忠义观
60、《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61、猪八戒形象分析
62、“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描写
63、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
64、《金瓶梅》的家庭生活描写
65、《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
66、《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
67、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
68、元代散曲的情感企向
69、宋江形象分析
70、《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71、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
72、“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
73、李贽“童心说”的文学价值
74、论《西游记》的谐趣
75、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
76、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
77、《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78、《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79、大观园的文化意义
80、《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
81、《长生殿》的爱情观
82、狐鬼花妖尽世情
83、《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
84、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85、论林黛玉
86、论桐城义法
87、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
88、花间词的艺术成就
89、《红楼梦》中的丫环群象
90、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
91、归有光的散文创作
92、《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93、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
94、江西诗派宗杜论
95、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影响
96、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
97、论明清小说题材的邅变
98、《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
99、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
100、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论的影响

我们是研究性学习,课题是《相声与小品的对比研究》,现在要结题,请帮忙写一个结题报告!!!谢谢!!!

明显相声是用“说话”来表演的艺术节目,一般是采用两人到三人,用对话的方式表演,而小品就可以加入一定的剧情。而小品就可以多人参加,并加入动作、表情和一定剧情来表演的短剧。

相声

中国北方曲种。以语言为主要表演手段的一种喜剧性曲艺艺术。含有相声艺术因素的文学形式,可以追溯到先秦时的俳优,后来经过复杂曲折的发展历程,吸收了众多的艺术营养,如魏晋时的笑语、唐代参军戏以及宋金杂剧里滑稽含讽的表演等,明代称为“象声”的隔壁戏和笑话艺术的普及,都孕育了相声的诞生。至于兼备说、学、逗、唱艺术形式的相声形成于何时 ,已难以确考 ,但至迟不晚于18世纪中叶 (清乾隆时期)。最初流行于北京和天津地区,以后逐渐遍布大江南北,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
相声的特点是寓庄于谐,即运用轻松诙谐的形式表现严肃的主题。它的特殊表现手段“包袱”,是根据促使人们发笑的心理作用和艺术手法而组织起来的笑料。讽刺是相声的主要艺术功能,既可以揭露鞭挞腐朽的事物,也可以讽刺人们的落后现象,亦能歌颂真善美。所以,干预生活,评议时政是相声的优良传统。1949年后,成立了北京相声改革小组,剔除传统相声的不健康成分,使语言更加净化,更好地发挥它幽默多变 、含蓄精练 、朴实高尚 、明 快犀利的艺术特长。相声表演方式分单口、对口 、群活3种 ,这几种艺术形式具体运用时可以时有交叉。一段相声,由“垫话儿”、“瓢把儿”、“活”、“底”几个部分组成,即是常见的一人逗哏、一人捧哏的表演。相声登上舞台后,作为并不固定即兴表演的“垫话儿”已不多使用 ,于是“ 瓢把儿 ”成了引子;“活”才是一段相声的主要内容;“底”则是用以结束全段表演的“包袱”。
现存传统相声约300余段,其中,单口如《连升三级》、《糊涂县官》等,对口如《改行》、《歪批三国》、《戏剧杂谈》等,群活如《扒马挂》、《四字联音》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精品,至今仍盛演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创作了一些新段子,如《夜行记》、《买猴儿》等,更获得人们的喜爱。在相声艺术的发展中,朱绍文、李德锡、焦德海、张寿臣、马三立、侯宝林等,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小品
short and simple theatre creation

最短小的戏剧作品。又称戏剧小品。在种类上可分为话剧小品、戏曲小品和电视小品等。最初是一种用来进行表演和导演基础训练的形式。如表演训练中的单人小品、交流小品、集体小品、生活观察小品,导演训练中的事件小品、画面小品、音响小品、成语小品、主题小品等。目的在于通过这些不同的练习,使开始学习表演或导演的学生掌握表演和导演的最基本元素。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舞台演出或利用电视进行转播的演出形式,成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品种。
小品的特点是小,但它仍应具有戏剧作品主要的因素 。它应该有一个中心的事件;有矛盾冲突,而且一般来说矛盾冲突应该有开始,有发展,有高潮,有结束;同时还要有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由于小品的篇幅小,演出的时间一般在15分钟左右,所以要求事件比较单纯,主题明确,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简练、生动、幽默。小品虽然短小,但仍然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去开掘生活中国小农具的种类和用途修剪绿篱墙、草坪的内涵,真实、深刻地去反映和评价生活,并揭示出深刻的思想与哲理,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小品亦可有不同的风格体裁。如喜剧小品、正剧小品、悲剧小品、荒诞小品等。在中国舞台与电视中的小品大多是喜剧小品。

简易来说:相声必须是两个人,小品就不一定了,
相声讲究的是说学逗唱,小品主要以搞笑为主

上一篇:论文的本体研究

下一篇:教育博士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