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湘江论文题目
春到湘江论文题目
这是一首由宁保生创作的很有特色的笛子独奏曲,曲调优美抒情,充满活力,乐曲描绘了春回大地,百花盛开,湘江奔流不息,鱼米之乡一派欢腾的景象,表达了人民热爱家园,力争上游的美好心愿
笛子曲《春到湘江》创作背景,演奏风格,艺术内涵
春到湘江是宁保生老师作曲。乐曲表现了湘江两岸生机勃发的春色美景和湘江两岸人民建设家园的火热干劲及对家乡明天激情满怀的美好憧憬。乐曲共分引子、如歌地行板、欢腾的快板、尾声等几部分。乐曲抒发了作者对湘江从心底发出的赞美之情,犹如江水的波涛,时而激扬高歌,时而吟唱低回,与船行江中,摇橹划桨的节奏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生动地刻画出一幅湘江两岸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歌声荡漾的幸福场景。
国内外有哪些关于笛曲《春到湘江》的论文
笛曲《春到湘江》
有什么要求。
经典古典舞音乐
经典古典舞音乐大全
万丈高楼平地起,学好舞蹈必然要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各种古风如醉如痴,而舞蹈基功教学的阐述,真正做到了立根于本,真正的简而不繁易教易学,真是每个舞蹈爱好者尤其初学者的福音!我为大家分享古典舞的音乐歌曲如下:
经典古典舞音乐
古典舞音乐《望江南》
古典舞音乐《朝花夕拾》
古典舞音乐《春江花月夜》
古典舞音乐《梁祝》
古典舞音乐《蝶飞花舞》
古典舞音乐《明镜菩提》
古典舞音乐《莫失莫忘》
古典舞音乐《高雅》
古典舞音乐《水墨丹青凤凰城》
古典舞音乐《冰菊物语》
舞蹈音乐《暗香.林海》
古典舞音乐:《琵琶吟》
古典舞音乐:《夜雨双唱》
舞蹈《青蛇》音乐:《思情》
古典舞音乐:《临安初雨》
古典舞音乐《闲居吟》
古典舞音乐《乡音》
古典舞音乐《忏悔文》
古典舞音乐《良宵》
古典舞音乐《雨打芭蕉》
古典舞音乐《赛马》
古典舞音乐《睡莲》
古典舞音乐《听松》
古典舞音乐《常相思》
古典舞音乐《the south wind》
古典舞音乐《清秋》
古典舞音乐《烛影摇红》
古典舞音乐《天狼星》
古典舞音乐《柳亲娘》
古典舞音乐《追梦人》
古典舞音乐《三宝歌》
古典舞音乐《哭砂》
古典舞音乐《一世情缘》
古典舞音乐《月满西楼》
古典舞音乐《爱与哀愁》
古典舞音乐《云水禅心》
古典舞音乐《相思风雨中》
古典舞音乐《东海渔歌》
古典舞音乐《素还真》
古典舞音乐《武侠帝女花》
古典舞音乐《在水中央》
古典舞音乐《故乡的原风景》
古典舞音乐《梦江南》
古典舞音乐《乌苏里船歌》
古典舞音乐《阳春白雪》
古典舞音乐《牧羊曲》
古典舞音乐《广陵散》
古典舞音乐《水乡船歌》
古典舞音乐《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古典舞音乐《枉凝眉》
古典舞音乐《请茶歌》
古典舞音乐《太湖美》
古典舞音乐《化蝶》
古典舞音乐《梅花引》
古典舞纯音乐《牧羊曲》
古典舞音乐《笑傲江湖》
古典舞音乐《梅花三弄》
古典舞音乐《出水莲》
古典舞音乐《十面埋伏》
古典舞音乐《平沙落雁》
古典舞音乐《汉宫秋月》
古典舞音乐《春到湘江》
古典舞音乐《凤穿牡丹》
古典舞音乐《葬花吟》
古典舞音乐《东风破》
古典舞音乐《春光美》
古典舞音乐《长相依》
古典舞音乐《胭脂泪》
古典舞音乐《烟花三月》
古典舞音乐《思乡曲》
古典舞音乐《梅》
古典舞音乐《静夜思》
古典舞音乐《普庵咒》
古典舞音乐《黄莺吟》
古典舞音乐《醉渔唱晚》
古典舞音乐《鸥鹭忘机》
古典舞音乐《双鹤听泉》
古典舞音乐《古韵吴歌》
古典舞音乐《欢乐歌》
技巧组合音乐《逆转》
技巧组合音乐《半妖》
古典舞音乐《蝴蝶泉边》
古典舞音乐《美丽的地方》
古典舞音乐《多情的巴马》
古典舞音乐《缅桂花开》
古典舞音乐《芦笙恋歌》
古典舞音乐《竹林深处》
古典舞音乐《竹篓情歌》
古典舞音乐《婚誓》
古典舞音乐《星月神话》
古典舞音乐《北国之春》
古典舞音乐《情深意长》
古典舞音乐《葫芦丝》
古典舞音乐《木兰辞》
古典舞音乐《关山月》
古典舞音乐《秦王破阵乐》
古典舞音乐《酒狂》
古典舞音乐《夜来香》
古典舞音乐《捣衣》
古典舞音乐《林冲夜奔》
古典舞音乐《香山射鼓》
古典舞音乐《琵琶语》
古典舞音乐《分飞燕》
古典舞音乐《妆台秋思》
古典舞音乐《泉水叮咚响》
古典舞音乐《寒鸦戏水》
古典舞音乐《夕阳箫鼓》
古典舞音乐《倒垂帘》
古典舞音乐《泉水》
古典舞音乐《天山之春》
民族舞音乐《火把节之夜》
古典舞音乐《百鸟朝凤》
古典舞音乐《陕北抒怀》
古典舞音乐《恋歌》
古典舞音乐《秦腔主题随想曲》
古典舞音乐《花香鼓舞》
古典舞音乐《秋夜》
古典舞音乐:《聊斋志异》插曲
古典舞音乐《四季相思》
古典舞音乐《天才白痴往日情》
古典舞音乐《奈何无缘或奈何》
古典舞音乐《留不住的斜阳》
古典舞音乐《断情殇》
技巧组合音乐:《笑傲江湖》插曲
古典舞音乐《太湖船》
古典舞音乐:《浪迹天涯》
古典舞音乐《何必旁人来说媒》
古典舞音乐《一水隔天涯》
古典舞音乐《梦里》
古典舞音乐《思君》
古典舞音乐:《宫心计》插曲
古典舞音乐《秋雨梧桐叶落时》
古典舞音乐《几多愁》
古典舞音乐《孤星独吟》
古典舞音乐《秋水伊人》
古典舞音乐《采莲曲》
古典舞音乐《送君》
古典舞音乐《山茶花》
古典舞音乐《钗头凤》
古典舞音乐《风尘泪》
古典舞音乐《晴雯歌》
古典舞音乐《秋缘》
古典舞音乐《兰花花》
古典舞音乐《别亦难》
古典舞音乐《红颜泪》
古典舞音乐《三月里的小雨》
古典舞音乐《明月夜》
古典舞音乐《又见雨夜花》
古典舞音乐《红豆曲》
古典舞音乐《红梅赞》
古典舞音乐《渔家姑娘在海边》
古典舞音乐《长亭惜别》
古典舞音乐《牧羊姑娘》
古典舞音乐《荷花颂》
古典舞音乐《望春风》
古典舞音乐《沂蒙颂》
古典舞音乐《伶人歌》
舞蹈《秋忆》音乐:《莲花》(神秘园)
古典舞音乐:《踏古》(琵琶曲)
古典舞音乐:《再见故宫》
舞蹈《荷塘莲语》音乐:荷塘莲语
舞蹈《乘风归去》音乐:烟涛
舞蹈《浮花恋影》音乐:天下无双
舞蹈《风》音乐:变幻之风
舞蹈《爱莲说》音乐:落雁,昭君出塞
《孔乙己》音乐:琵琶相,欢沁
古典舞《扇舞丹青》音乐:高山流水
拓展阅读:中国古典舞蹈看舞蹈与音乐的同构关系论文
舞蹈和音乐的结合,共同塑造了鲜明、富有感染力的形象。音乐艺术性的本质,决定了舞蹈的风格品味。研究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同构关系,对创作中的虚实、抒情的表现、叙事的情理等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使音乐具体化、使舞蹈更外化,从而实现舞蹈艺术的生命价值。
1、舞蹈与音乐概述
(1)舞蹈的基本构成。所谓舞蹈,指的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利用身体的动作来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舞蹈具有三大组成要素,即动作、表情、节奏。其中,动作和表情是因为舞蹈是一种有形艺术;而节奏,则是因为舞蹈和音乐存在紧密的关系。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音乐为伴奏,以节奏性的动作来表现。具体呈现包括以下三个方而:第一,动作的强弱、快慢、张弛,都与音乐有关。第二,舞蹈表演者要想顺利的表达出作品中的情感,不能缺少音乐的烘托。第三,舞蹈队形的排列变化、编排创作,都要和音乐的设计相符合。对舞蹈而言,比表演还要重要的是编排。在这个特性下,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在开始创作时就会考虑到服装、灯光、关术、动作、音乐等各个因素。所以,舞蹈形象的树立和舞蹈动作的编排,都不能离开音乐的设计,是舞蹈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
(2)音乐的基本构成。从狭义的角度讲,音乐的构成要素指的是音的长短、高低、强弱、音色等。其中,节奏和旋律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所谓节奏,指的是音乐在运动的过程中音的长短和强弱。旋律指的是乐音按照一定的节奏横向组织起来。除此之外,音乐还包括了和声,包含和弦、和声进行;包括力度,即音的强弱程度;包括速度,即音乐进行的快慢;包括调式,音按照一定的关系连接在一起,但却是以一个音为中心构成了整个体系;包括曲式,即横向的组织结构;包括织体,即不同声部之间的组合形式等。从广义的角度讲,音乐是用来表达人们的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强调的是音乐与感情的相通。音乐品位的高低,能够看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生活情趣、审关意愿等。
2、舞蹈与音乐的关系
(1)共性。舞蹈和音乐的共性体现在两个方而:第一,两者除了拥有艺术特征以外,都是时间艺术,在实践上互相进入对方的艺术领域。在欣赏舞蹈时,音乐作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舞蹈之中。第二,音乐中的乐段和舞蹈中的舞段都是自身艺术上最小的单位,但是却都具有完整的结构。
(2)差异性。音乐与舞蹈的差异性能够直观的感受出来:第一,音乐是听觉艺术,舞蹈是视觉艺术。第二,舞蹈受到场地、灯光、演员的约束比较大,而音乐则没有空间或外界条件的限制。第三,音乐是在塑造抽象的艺术,逻辑组织严密、符号丰富;舞蹈强调具象的表达,能够将音乐中的隐喻信息转化为可视的艺术形象。通过音乐与舞蹈的合成,来展示出音乐的内涵。
3、中国古典舞与古典音乐的联系
中国目前的古典舞,并不等同于古代舞,是对民族传统舞蹈的当代阐释。它在发展过程中依靠许多文化思想要素,植根于古代的文化中。同样的,古典音乐也不是古代音乐,是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思想的熏陶下所形成的。
(1)文化思想联系。在古代,音乐、舞蹈、诗歌是一项综合艺术。从发展历程上来看,最初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等大型的典礼活动中,隋唐时期发展成为宫廷乐舞,明清以后体现在戏曲中的舞蹈,这些都与音乐具有紧密相关的联系。纵观发展过程,舞蹈与音乐是同时出现的,两者同时演出,没有出现过分离的现象。正因如此,舞蹈和音乐在文化内涵上具有一致性。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中一直占据着正统地位,对我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另外,道家思想也对中国文化思想有所影响,中国的古典音乐和舞蹈就是在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影响下发展而来的。儒家和道家思想反映在舞蹈上,其动作形成了拧、倾、圆、曲的形态,具有相辅相成和矛盾对比的运动规律。古典舞的核心是圆,轴心是腰,以内聚劲力表现动作的收放、进退、离合、始返,形成协调、适度的关感。反映在古典音乐上,单音体系的旋律走向欲上又下、强弱穿插,节奏有快有慢,从而塑造出一种清新空灵之感。当代的古典舞和古典音乐,在形式上与古代舞蹈、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区别,但其本质仍然在向外体现着关和文化。优秀的舞蹈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文化为支撑。现代舞蹈或音乐的编排创作,如果以古典形式出现,必须在文化和思想的指导方向上,依赖于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
(2)韵律联系。音乐对于舞蹈的作用,最直接最基本的表现在于音乐能够配合舞蹈在过程中完成情绪的表达,性格的体现,气愤的烘托,动作的组织。也就是说,舞蹈需要音乐来强化和激发,没有音乐,舞蹈在情感的表达上就会丢分。中国古典舞的韵律,强调的是人体运动的划圆轨迹,强调划圆运动中的反倾向,强调以腰为轴的原动力。因此,动作元素需要气韵引导、形神兼备。而古典音乐的韵律走向与舞蹈有很多契合点,一般情况下,音乐中的强弱拍具有弹性节奏和点线结合的特点。具体在节奏上的呈现就是附点或切分,中间和两端有神有赶。在这种节奏下,动作就会形成动静、缓急、刚柔。因此,古典音乐的动律特点和韵律感,与古典舞蹈的身韵特征十分类似。这种相似感,使舞蹈和音乐产生了贴切的联系。
4、结语
音乐与舞蹈在文化上、情绪上、感情上、画而感上的同构,一方而发挥了音乐情感的特征,观众能够随着舞者的动作去体会音乐中的情味;另一方而,通过舞蹈音乐获得空间上的再现,观众通过视听来联想现实,从而形成多层次的审美体验。
谁知道“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理想如何实现
——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青铜峡市一中 夭夭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明确要求。所以,怎样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使之成为师生学习的得力工具,让现代信息技术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实施新课程对我们每位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巨大挑战。另外,从总体上看,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围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思想展开的,这样,以这一思想为出发点,指导我们在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就不至于使多媒体只是一个形式和花架子了。二者结合,不仅能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而且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作用,增加课堂的活力。 下面,就自己的一些做法和尝试来谈谈对此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的活力,使课堂生动有趣起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不仅是因为生动有趣本身就是课堂活力的外显特征,同时,它还意味着学生的自觉参与和主体性的真正解放。”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去,从中获得自主的情感体验,建立学习体验。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编有三个单元的诗歌,根据本人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对诗歌根本不感兴趣,所以,从拿到教材起就头痛,不知近半个学期的课堂教学时间该如何“打发”。但当我参加完新课程、课标培训,学完《新课程的教学观》后,终于有了灵感一一就利用一下这个“多媒体”吧!意想不到的效果来了,它让我兴奋难抑,不吐不快,才有了现在这篇东西。 第一课舯乙园春·长沙》的教学就让学生兴趣倍增。教学取得了成功。这节课是边放著名播音员方明深情并茂的朗诵,边欣赏毛泽东的书法艺术,边浏览“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画面。当放第二遍录音的时候,教师原来只是想再听一遍而已,学生却情不自禁的跟着小声吟咏起来。教师乘兴第三遍放起录音,学生竞跟着一起高声朗诵起来。因为这样的诵读课件,音、像、画一体,比教师的范读更直观、更具感染力,学生在听“范读”的过程中,已经积累起一种对于朗读的期待,产生出一种期盼体验朗读的情绪。同时,教师没做任何正音、释词的工作,没有疏通文意,学生当堂就完成了朗读背诵的学习目标,课下完成的“赏析短文”也是见仁见智,令人刮目。据专家研究,好的朗读不仅可以读出文章的感情、气势,还可以读出它所蕴藏着的意义,以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而多媒体诵读课件正是最“好的朗读”。 这一节课的成功,鼓舞了我的“士气”,一鼓作气,接下去又制作了其它篇目的多媒体课件,学生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在《再别康桥》 这一课件中,不仅有朗诵,有与诗句风格、意境一致的画面,还有截取自反映徐志摩一生的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的同诗题歌曲演唱的视频和英语朗诵。学生在看、在听、在读、在唱,,亦汉亦英,虽无足蹈,却人人“神采飞扬”。手舞头动不已。不断地要求“再放一遍”。一节课下来,满走廊都是《再别康桥》的歌声与“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吟咏之声。而实际上,这一课并不要求背诵。但我相信,学生们会永远记住这动人的诗句,动听的音乐和美丽的画面,定会使他们“内心澄明、视界敞亮”,定会相信“康河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一条水”,“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课件中,我为诗歌朗诵配上了一幅幅不同构图的长城的画面。学生在不自禁的跟着录音诵读的同时,自发地搞起了朗诵比赛,男女分声诵读等。那深情并茂的“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的诵读之声,可让天籁之音为之逊色三分。尤其是男女分声朗诵,事先并没有作过演练,却配合地那样默契、那样和谐。心之灵犀就这样轻松自然地被点化了。 在《我愿意是急流》的背景音乐结束近一分钟时,学生还沉浸在那纯美的意境中“悠然神会”,久久地品味着“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崖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这人世间最圣洁最美好的情感。 、一周的教学结束后,那一周的周记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用了诗歌的形式来写作。一个单元的教学结束后,学生自发地组织了一次诗歌朗诵会。这应该是“怦然心动”的最佳境界吧!我想,这样的教学形式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了吧! 其次,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多媒”性,引导学生接受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去感悟民族传统文化的美。 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人是精神和情感的主体,从发生论的角度看,人有爱美的天性。因此,凭借“多媒体”引导学生用充满诗意的眼光和饱满的激情去欣赏诗词的同时,品味传统艺术而获取美感,应该是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的一大重要手段。 在学习古诗词单元时,结合诗的意境,在课件中链接了各种民族风格的演唱,如在《琵琶行》和《扬州慢》中,柔媚优美的苏州评弹,把白居易和琵琶女遭贬、沦落的凄凉、郁闷和姜夔为山河破碎、人民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感到三弦、琵琶、月琴加吴越软语,是对白居易“同情”“伤感”之泪和姜夔的“黍离之悲”的最完美的诠释。而只有京剧中的铿锵雄壮的鼓、锣、铙、钹和婉转优美的京胡、二胡、笛子、唢呐才能把波澜壮阔的长江的非凡气象、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英雄豪杰的气宇轩昂、丰功伟业与《赤壁怀古》中的诗人的壮志难酬的苦闷,镶嵌、焊接得天衣无缝:才能表现出《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忧愤深广、作者要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和作者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沉缓的幽幽之音,如水一样泅漫开来,如泣如诉,古老而又神秘的古埙把《雨霖铃》中缠绵悱恻“迢迢不断如春水”的离愁别绪阐发得入木三分,令人魂悸魄动,“心有戚戚焉”。在其它篇目中,结合诗词内容,又欣赏了《高山流水》、《阳关三叠》、《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队《广陵散》、《彩云追月》、《梅花三弄》、《平湖秋月》、《春到湘江》、《鱼舟唱晚》等等古典名曲。无论是演唱形式还是曲调曲谱,让学生尽享了一次民族精神大餐,让他们的心灵接受了一次民族文化的洗礼。无需再拚命呼吁,大肆宣传,民族音乐的灵魂,传统文化的精髓,就这样渗透到了每个人的骨子里。 实际上,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同时轻松地完成了大量的背诵任务。因为学生“心动”之后,就要“行动”。在学诵、学唱中,轻而易举的就记住了学习的内容。记歌词可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强项。把这些称为“寓教于乐”也好,“快乐学习”也罢,总而言之,学生是在有诗有画、有景有乐的情景中,既接受了传统文化美的熏陶,又实现了学习目标。如此完美的学习形式,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让学生的学习自主、自觉、轻松起来,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实现一种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因为,仅仅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育环境、建立学习体验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它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有力工具,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再被动、单一,费时费力;而是轻松、主动。古语说“在做中学得最好”,所以,有些课,我们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比如可以让他们自己上网查询搜集下载有关资料,写一些能阐明自己观点的小论文,甚至可以让学生也来学习制作有关课件,实施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 在学完了高中第二册教材时,我让学生写过《有关序》的小论文。第三册写过《毛泽东的诗词创作》、《陶渊明其人其诗》。这些论文可不再是传统观念上的常规形式了,它们是文字、声音、图片、视频齐领风骚,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作品。学习《神奇的极光》、《空间和时间的旅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制作相关课件,要求是变课文的抽象说理为形象理解。学生据此制作了《霓裳羽衣一一千姿百态的极光》、《航天器——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巨龙飞天——驰骋天地“任我行”》等课件。在重现作品时,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学习过程:课件上有“材料搜集人”、“材料整理人”、“制作人”、“讲解人”等等。相信学生在此学习的过程中,一定是时时都会“擦出思维的火花”,“感受发现的欣喜”。 实际上,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实现的不仅仅是“全程参与”和“轻松、主动”,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学会学习知识”的终极目标,“达到培养大批21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即创新人才)的目的”(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专访》),这就是我要谈的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的第四个方面的效果。 在查询搜集下载整合信息资源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充分利用电脑这个工具。去研究、去发现、去解决问题,而且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即形式是写“论文”,做“课件”,但实质上是“学习”。因而,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论文”与“课件”,而是强调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学会学习,如何增强能力。具体来讲,它实际上是利用多媒体这个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亲身参与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在全方位的实现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同时,在“论文”写作和“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们是分小组进行的,小组内成员又是各司其职,最后合作的。直至在交流和表达时,这一过程方告一段落。所以,学生们直到最后才能获得有关知识内容的完整信息,这时才分享了合作的果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走出教室,进入社会”,从课堂教学走向了社会生活,让学生切身体会出他们将怎样在未来的社会中学习、生活、生存、发展。 总之,把多媒体应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不仅仅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可以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意识和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它提高的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自由度和练习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它的整合度和延展度。因为新的课程观告诉我们:“真正的学习从来就不只是纯粹的智力增长,学习的重要意义取决于学生发展的课堂体验”,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存和发展”,而这些高难的目标,在多媒体环境下都得到了圆满的实现。 当然,这些做法还只是些初探,现阶段发达地区的“网络教学”,尤其是“网络作文教学”的巨大功能更是不敢小觑。不过,我想,只要有了上面的认识,我们虽处边远地区,也照样可以迎头赶上,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欢乐与创造的快意”。 2003.6.16 (注:引文除注明出处的两处文字外,其余均引自“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
上一篇:坑爹的论文题目
下一篇:发研究生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