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居族论文题目
蛰居族论文题目
浪漫的时代总富于瑰丽的想象,灾难的岁月自然免不了灰暗的色彩,普罗米修斯的千秋功过就这样交替在“恩人”与“罪人”这两极间频繁地晃动着,让人无所适从。
难怪在学养深厚的经典注疏家Martin 看来,研究文献虽汗牛充栋,其实却乏善可陈。 在古老相传的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天火周济凡人,惹得宙斯大为光火,便制造了一个美丽无比的祸害潘多拉,让她为人间带来无穷的灾害,从此世间便有了无穷无尽的“恶”。
而普罗米修斯为了让凡间得到天火,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于是,“知”普罗米修斯者,其唯火乎,“罪”普罗米修斯者,亦唯火矣。
从埃斯库罗斯以来,大多数文人墨客都愿意把普罗米修斯塑造成“恩人”,普罗米修斯怜悯凡人,保护凡人,教化凡人,为此不惮成为暴政的永恒牺牲品。他把象征“不死”的神圣天火赐给终有一死的凡人,让凡人可以用火学会许多技艺,以对付暴虐的自然(实际上就是天神)。
当普罗米修斯自豪地宣称人类一切技艺都是由他所传授时,普罗米修斯就成了凡夫俗子的代言人或人类自身的象征,甚至是他们的“灵魂”。在早期神话中,凡人虽不是普罗米修斯所创造,但这位最恩宠人类的天神对于凡人来说,却无异于“恩同再造”。
后来,凡人虽终不免于大洪水的洗劫,但正是普罗米修斯及其子嗣再次创造了人类。普罗米修斯对凡人的恩典逐步升级,在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的“创世神话”中,普罗米修斯还仅仅只为已然存在的人类分配点智慧和技能,而到阿波罗多洛斯时代(公元前二世纪中叶)的短短两百年后,他就已经变成了人类的造物主:“普罗米修斯用水和土造出了人。”
但就在溢美主义占据压倒优势的局面中,也偶有不同的声音,二十世纪伟大的宗教学家伊利亚德(M. Eliade)对普罗米修斯功劳的非难就很有代表性。在他看来,普罗米修斯逞能用骨头欺骗宙斯,激怒了这位最高神明,使之迁怒于人类,剥夺了凡人用火的权力。
普罗米修斯还让人类开始吃荤,放弃了黄金时代的素食习惯。普罗米修斯接着再次犯下大错,用空心茴香杆盗取了火种,导致一系列更为可怕的后果。
所以,普罗米修斯犯下了弥天大错,他卖弄自己的智慧,全然不顾其严重的恶果。先是主动制造了人神分裂,接着间接导致了宙斯的报复,所有这一切都是普罗米修斯一手炮制的。
具体到盗天火周济凡人来说,普罗米修斯无非是将功补过:宙斯隐藏天火本来就是普罗米修斯造成的,又何功之有?至于因此而导致人类被逐出伊甸园,从此走上灾难深重的轮回之路,普罗米修斯倒称得上“罪魁祸首”。 不过,千百年来这两派定论都大有可商量的余地,普罗米修斯的功过或许都不是如此巨大。
我们从源头处,也就是从最早也最有代表性的记载中,能够找到恰当理解普罗米修斯功过的钥匙。不过,我们对此却不能寄予太大的希望,这倒还不仅仅因为赫西俄德的记载终究不过是一家之言——尽管是后世所有普罗米修斯故事的母本,而在于赫西俄德的叙述中存在很多至今未能解决的疑问。
我们无法简单地看待这位大神的一切,因为它牵涉到其他很多更重要的问题。 赫西俄德两部作品都讲到了普罗米修斯的事迹,其间虽大有差别,也有不少重复叙述之处,合起来不失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分开来亦各自成章。
《劳作与时令》据说后于《神谱》,忠实地贯彻和例证后者的神义论基调,但其间与普罗米修斯相关的叙述却简略得多,也许作者认为此前的《神谱》已经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普罗米修斯的事迹,便转而把更多的笔墨投向了潘多拉和“五纪说”。这种转变本身当然包含深意,其中就已经蕴含着普罗米修斯的功过评价的准绳,因为这几个各自独立的故事都有着相同的寓意和目的。
潘多拉代表着“欲望”,厄庇米修斯即便得到了乃兄的警示,亦终不免接纳了这个“美丽的邪恶”,因为“不死的神明和有死的凡人见到这个十足的诡计时,都惊奇不已,凡夫俗子更是不能自持”(《神谱》,585,588—589页)。而长篇大论的“五纪说”,更是想直接说明凡人持续不断的堕落本属咎由自取,神明的离弃也不过是人性邪恶不可避免的结果。
既然如此,普罗米修斯盗不盗天火,似乎都无关宏旨。 《劳作与时令》中普罗米修斯故事的关键不在于普罗米修斯本人,而在于宙斯。
普罗米修斯在《劳作与时令》中除了盗火,其余无所作为(书中仅仅提到他告诫兄弟勿纳潘多拉这个“人类的祸害”),寥寥几笔叙述实在堪称轻描淡写,不足以支撑什么定论。相反,宙斯在《劳作与时令》中却举足轻重,而且宙斯的行为,包括隐藏火种和下令制造潘多拉,一般认为都是普罗米修斯引起的。
但我们必须仔细检查其间的因果关系。 整个故事的枢纽出现在第42到52行之间的三个“藏”之中,其梗概大致是:“神明们对凡人藏起了生计(bion),否则,……但是(alla),心中愤怒不已的宙斯把它(heisin)藏了起来,因为(hotti),狡猾的普罗米修斯欺骗了自己。
因此(touneka),宙斯(于是)就给人类设计了悲哀,藏起了火。然而(to men),伊阿佩托斯的优秀儿子,为了人类而从智慧广大的宙斯那里把它偷回来(autis)了,没让喜欢雷电的宙斯看见。”
这一连串的。
我最喜欢的古希腊神话人物——————宙斯 宙斯(Zeus) 希腊神话中的主神,第三任神王,是奥林匹斯山的统治者。
克洛诺斯和瑞亚之子,掌管天界;以贪花好色著称,奥林匹斯的许多神邸和许多希腊英雄都是他和不同女人生下的子女。他以雷电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公牛和鹰是他的标志。
他的兄弟波塞冬和哈得斯分别掌管海洋和地狱;女神赫拉是宙斯的妻子。 宙斯是克洛诺斯之子。
克洛诺斯是时间的创力和破坏力的结合体,他的父母是天神乌拉诺斯和地神该亚,他的妻子是掌管岁月流逝的女神瑞亚。瑞亚生了许多子女,但每个孩子一出生就被克洛诺斯吃掉。
当瑞亚生下宙斯时,她决心保护这个小生命。她用布裹住一块石头慌称这是新生的婴儿,克洛诺斯将石头一口吞下肚里。
宙斯长大成人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决心救出自己的同胞兄弟。他娶智慧女神墨提斯为妻,听从妻子的计谋,引诱父亲克洛诺斯服下了催吐药,克洛诺斯服药后不断呕吐,把他腹中的子女们都吐了出来。
他们是波塞冬、哈迪斯、赫斯提亚、德墨忒尔。为了酬谢他们的兄弟宙斯,他们同意把最具威力的武器雷电赠给他。
宙斯对其父的暴政极为反感,他联络众兄弟对其父辈进行里一场战争。宙斯为了尽快取胜听取了兄弟普罗米修斯的建议,放出了囚禁在地下的独眼巨人和百臂巨灵,这六位地母之子有着非凡的力量,宙斯和他的兄弟们终于取得了胜利。
他们的父亲和许多泰坦神被送进了地狱的最底层。伟大的胜利之后到了决定谁来作王,宙斯和他的兄弟们都互不相让,眼看他们之间又要开战,这时普罗米修斯提出用拈阄来决定。
结果,宙斯做了天上的王,波塞冬做了海里的王,哈迪斯做了地狱的王。 宙斯坐镇奥林匹斯山,拥有无上的权利和力量,他是正义的引导者,他对人类的统治公正不偏。
他的劝告不易理解,他的决定不可改变,他的意愿是审慎的,正确无误的智慧的意愿。 宙斯既是众神之王也是人类之王,所以人们往往描绘他坐在精致的宝座上。
肃穆的头部表现出驾御风暴的力量,同时也显示控制星空的魅力。 宙斯的象征物是雄鹰、橡树和山峰;他最爱的祭品是母山羊和牛角涂成金色的白色公牛。
普罗米修斯是地神该亚与天神乌拉诺斯所生的巨人提坦神伊亚匹特士的儿子。看着宇宙间的万物精灵,普罗米修斯也非常希望能有和天神一样的人在大地上行走。他从肥沃的土地上挖了一些泥土,用河水调和,然后把泥土揑成天神的模样。为了能使揑出来的人获得生命,他还从动物身上借来一些善和恶的特征,并把这些都装入泥人的胸膛,世界上第一个有生命的人就这样出现了。
在天宫的众神中,智慧女神雅典娜非常欣赏普罗米修斯的智慧,当他的泥人揑好后,雅典娜向这个仅有生命的泥人嘴里吹了一口气,泥人便有了灵魂。
普罗米修斯造出了最初的人,并且不断繁衍遍布大地。但是这些人还不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四肢以及头脑思维,只是在大地上漫无目的的生活着。普罗米修斯决定帮助他们。他教人们观察星辰的升降,教给他们计算的方法,教他们用牲畜代替人的劳动。在教授人类的同时,普罗米修斯也在逐渐进步。他为人类找到了医治疾病的药,发明了海上航行的船和帆,他给人们解释了先兆和梦境,引导人类勘测地下矿藏,并加以利用,他让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为了防止人类的势力不断扩大,代表天庭利益的宙斯要求人类敬重神灵,并以此为保护人类的条件。宙斯决定在希腊的默科涅举行一次人和神的聚会。普罗米修斯出席了这次会议,在会上,他要求众神不要给人类增加过重的义务,显然,他就是一个人类的保护者角色。
对于普罗米修斯的要求,众神们并没有给与认真的关注。为了惩罚这些自私的神灵,普罗米修斯决定愚弄一下众神。他以造物的名义杀了一头牛,把宰杀后的牛分成两堆,一堆是牛肉,内脏和脂肪,用牛皮遮盖的非常严实,牛皮上放着牛胃;另一堆是牛骨,非常巧妙地裹在牛油下,显得比另一堆要大很多。然后,普罗米修斯让众神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堆。
普罗米修斯的诡计并没有瞒过宙斯的眼睛,但宙斯还是沉着地说;“尊敬的朋友,你瞧你分的多么不公平啊。”普罗米修斯以为宙斯中计了,因为宙斯故意选择了牛骨上盖有牛油的那堆。揭开牛油之后,宙斯又故意气愤地说;“可恶的伊亚匹特士的儿子,我看你是永远也改不了骗人的伎俩了”。
为了惩罚普罗米修斯的欺骗行为,宙斯拒绝向人类提供实现文明所必需的火种。面对宙斯的有意刁难,聪明的普罗米修斯想了一个办法。他找到一根粗壮的大茴香枝,来到天的尽头,等太阳神阿波罗快要落山时,他把大茴香枝往阿波罗的太阳车上一杵,茴香枝立刻燃烧起来,普罗米修斯就带着这个火种回到了地球。看到人间升起的熊熊大火,宙斯暴跳如雷,他再也没有办法剥夺人类使用火的权力。于是,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
宙斯命火神赫淮斯托斯造出一个少女的石像,取名为潘多拉,意为:获得一切天赐的女人。此时的雅典娜也开始对普罗米修斯的智慧产生了嫉妒,她亲自为少女穿上了华丽的衣服,奥林匹斯圣山上的众神们都对潘多拉加以装饰。美丽的潘多拉被带到了地球上,并被送往普罗米修斯弟弟厄庇墨透斯之处。普罗米修斯警告弟弟不要接受宙斯的任何礼物,但他弟弟禁不住潘多拉的诱惑而接受了她。直到灾难降临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轻率。潘多拉的魔盒给人类带来了肆虐的疾病,死亡的阴影随时笼罩着人类。
人类遭到的灾难并没有减轻宙斯对普罗米修斯的报复之心。他命火神和两个仆人把普罗米修斯押送到中亚细斯库提亚的荒山上,用永远不能开启的铁链把他钉在悬崖绝壁上。为了加重普罗米修斯的痛苦,宙斯还派一只鹫鹰每天啄食他的肝脏,当伤口快痊愈时,这只鹫鹰会再次把他的肝脏叼走,普罗米修斯的这种痛苦要一直忍受到有人愿意替他受死之前。
数百年过去了,一天大英雄赫拉克勒斯为了寻找金苹果来到高加索山,当他看到这个可怜的人被吊在悬崖上时,一箭射死了那只正在啄食普罗米修斯肝脏的鹫鹰,解开锁链,把自愿放弃生命的半人半马喀戎作了普罗米修斯的替身,然后带走了普罗米修斯。为了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宙斯让普罗米修斯永远都戴着一个铁环,以证明这个倔强的人依然被锁在高加索山上。
读了普罗米修斯盗火,使我深有感触: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不惜自己的生命为人类偷取火种,让我们人类从此有了光明,在黑暗中就像一盏灯,为人类照亮着方向,照亮美好的生活。而普罗米修斯自己却被宙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让普罗米修斯经受狂风暴雨的折磨,不仅如此,心狠手辣的宙斯还派了一只最凶猛的就鹰去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不过当普罗米修斯的肝脏被啄食后,又会奇迹搬的复原,普罗米修斯每天要承受这样的痛苦,普罗米修斯心甘情愿,因为普罗米修斯为我们人类偷取了火种,普罗米修斯很自豪。
好人有好报,当赫拉克勒斯来到高加索山的悬崖上,看见凶残的就鹰正在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赫拉克勒斯早就听说过普罗米修斯这位大英雄,便拔出利箭瞄准凶残的就鹰,只听嗖的一声,就鹰被射了下来,赫拉克勒斯把普罗米修斯救了下来,普罗米修斯获得了自由。
回味*暧昧*滋味 11级 2009-05-18 举报 在希腊神话中,人类是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创造的。
他也充当了人类的老师,凡是对人有用的,能够使人类满意和幸福的,他都教给人类。同样的,人们也用爱和忠诚来感谢他,报答他。
但最高的天神宙斯却要求人类敬奉他,让人类必须拿出最好的东西献给他。普罗米修斯作为人类的辩护师触犯了宙斯。
作为对他的惩罚,宙斯拒绝给予人类为了完成他们的文明所需要的最后的物品——火。但普罗米修斯却想到了个办法,用一根长长的芦苇枝,在烈焰熊熊的太阳车经过时,偷到了火种并带给了人类。
于是,宙斯大怒,他吩咐火神给普罗米修斯最严厉的惩罚。带到高加索山,用一条永远也挣不断的铁链把他缚在一个陡峭的悬崖上,让他永远不能入睡,疲惫的双膝也不能弯曲,在他起伏的胸脯上还钉着一颗金刚石的钉子。
他忍受着饥饿、风吹和日晒。 但是火神很敬佩普罗米修斯,悄悄地对他说:“只要你向宙斯承认错误,归还火种,我一定请求宙斯他饶恕你。”
普罗米修斯摇摇头,斩钉截铁地说:“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火神只好把普罗米修斯带到高加索山,用一条永远也挣不断的铁链把他缚在一个陡峭的悬崖上,让他永远不能入睡,疲惫的双膝也不能弯曲,在他起伏的胸脯上还钉着一颗金刚石的钉子。
他忍受着饥饿、风吹和日晒。 此外,宙斯还派一只神鹰每天去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但被吃掉的肝脏随即又会长出来。
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屈服。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直至一位名叫海格力斯的英雄将他解救出来为止,他一直忍受着这难以描述的痛苦和折磨。 现在我们常把普罗米修斯比喻成为了他人而宁愿牺牲自己的人。
普罗米修斯,希腊神话故事中的英雄,名字的意思是“先知”。
他是被宙斯放逐的古老的神苰族的后裔,是地母盖娅与天父乌拉诺斯所生的伊阿佩托斯的儿子。 普罗米修斯与智慧女神雅典娜共同创造了人类,并教会了人类很多知识。
当时宙斯禁止人类用火,他看到人类生活的困苦,帮人类从奥林匹斯偷取了火,因此触怒宙斯。宙斯将他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每天派一只鹰去吃他的肝,又让他的肝每天重新长上,使他日日承受被恶鹰啄食肝脏的痛苦。
然而普罗米修斯始终坚毅不屈。几千年后,海格力斯为寻找赫斯珀里得斯来到悬崖边,把恶鹰射死,并让半人半马的肯陶洛斯族的喀戎来代替,解救了普罗米修斯。
但他必须永远戴一只铁环,环上镶上一块高加索山上的石子,以便宙斯可以自豪地宣称他的仇敌仍然被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 在西方文学中,普罗米修斯成为“伟大的殉难者”的同义词。
盖娅的故事 【圣母的救赎】 传说青铜时代以后,地上的人类变得愈来愈堕落,愤怒的天神为了保持世间的纯洁,于是决定用洪水将渺小的人类灭绝。
一时间生灵涂炭,千千万万的生命在顷刻间化为乌有,只有普罗米修斯的后裔杜卡立翁和他的妻子皮拉侥幸逃到了位于海平面之上的帕尔纳索斯山上。当洪水退去,两人看到漫山遍野的尸体时不禁为人类的濒临灭亡而忧虑不已。
杜卡立翁搀扶着精疲力尽的妻子走进一间破落的庙宇,两个人伏在地上,祈求神明的指点。这时从上空传来女神庄重的声音:“我是大地女神盖娅,人类是我的子女,我不忍看到他们受到这样的劫难,就让我来拯救苍生吧。
土地是万物之母,石头就是我的骨骼。你们披上面纱,脱去衣服,拾起地上的泥土,将其撒在庙宇外的土地上。”
于是两人照着女神的旨意将泥土抛在了身后的大地上。只见泥土渐渐变得有形,成为了血肉,而石头也变成了柔软的骨骼,石头上的纹理则变成了经脉。
杜卡立翁抛出去的泥土变成了男人,而皮卡的则成为了女人。新诞生的人类学会了劳动和生产,从此和天神相安无事。
这就是第二代人类的起源。 【盖娅赐子】 作为地球之神与众神之母,盖娅给予地球一切生物以希望和福祉,地球上的生命能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全都依赖盖娅的神力。
相传古代雅典国王埃勾斯一直到中年仍旧没有儿子,而他的兄弟帕拉斯则有50多个儿子。帕拉斯野心勃勃、生性暴虐,而且一心想登上王位。
这令埃勾斯头疼不已,他担心一旦帕拉斯加冕,老百姓必将陷入暴政的痛苦之中。于是,他向雅典的保护神波赛冬祈祷,海神拿着三叉戟对他说:“我不能让你得到孩子,但是我可以让你拥有更强的军队,更广阔的国土。”
埃勾斯没有接受,因为他认为战争只会给自己的臣民带来灾难。神母盖娅知道了埃勾斯的选择以后深受感动,为了感谢埃勾斯的良知,盖娅决定让他的妻子埃特拉怀上孩子。
果然,埃特拉后来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埃勾斯将他取名为忒修斯,意为“神灵的恩赐”。十几年以后,忒修斯成长为一个健壮英俊、智勇双全的男子汉,他挫败了帕拉斯他们一伙的阴谋,成为了雅典的国王。
普罗米修斯 天和地被创造出来,大海波浪起伏,拍击海岸。
鱼儿在水里嬉戏,鸟儿在空中歌唱。大 地上动物成群,但还没有一个具有灵魂的、能够主宰周围世界的高级生物。
这时普罗米修斯 降生了,他是被宙斯放逐的古老的神只族的后裔,是地母该亚与乌拉诺斯所生的伊阿佩托斯 的儿子。他聪慧而睿智,知道天神的种子蕴藏在泥土中,于是他捧起泥土,用河水把它沾湿 调和起来,按照世界的主宰,即天神的模样,捏成人形。
为了给这泥人以生命,他从动物的 灵魂中摄取了善与恶两种性格,将它们封进人的胸膛里。在天神中,他有一个女友,即智慧 女神雅典娜;她惊叹这提坦神之子的创造物,于是便朝具有一半灵魂的泥人吹起了神气,使 它获得了灵性。
这样,第一批人在世上出现了,他们繁衍生息,不久形成了一大群,遍布各处。但有很 长一段时间,他们不知道该怎样使用他们的四肢,也不知道该怎样使用神赐的灵魂。
他们视 而不见,听而不闻,如同梦中的人形,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却不知道发挥自身的作用。他 们不知道采石,烧砖,砍伐林木制成椽梁,然后再用这些材料建造房屋。
他们如同蚂蚁一 样,蛰居在没有阳光的土洞里,觉察不了冬去春来夏至;他们做样样事情都毫无计划。 于是,普罗米修斯便来帮助他的创造物。
他教会他们观察日月星辰的升起和降落;给他 们发明了数字和文字,让他们懂得计算和用文字交换思想;他还教他们驾驭牲口,来分担他 们的劳动,使他们懂得给马套上缰绳拉车或作为坐骑。他发明了船和帆,让他们在海上航 行。
他关心人类生活中其他的一切活动。从前,生病的人不知道用药物治病,不知道涂药膏 或服药来减轻痛苦,许多病人因缺医少药而悲惨地死去。
现在,普罗米修斯教会他们调制药 剂来防治各种疾病。另外,他教会他们占卜,圆梦,解释鸟的飞翔和祭祀显示的各种征兆。
他引导他们勘探地下的矿产,让他们发现矿石,开采铁和金银。他教会他们农耕技艺,使他 们生活得更舒适。
不久前,宙斯放逐了他的父亲克洛诺斯,推翻了古老的神只族,普罗米修斯也出身于这 个神只族。现在,宙斯和他的儿子们是天上新的主宰,他们开始注意到刚刚形成的人类了。
他们要求人类敬重他们,并以此作为保护人类的条件。有一天,在希腊的墨科涅,神只们集 会商谈,确定人类的权利和义务。
普罗米修斯作为人类的维护者出席了会议。在会上,他设 法使诸神不要因为答应保护人类而提出苛刻的献祭条件。
这位提坦神的儿子决意运用他的智 慧来蒙骗神只。他代表他的创造物宰了一头大公牛,请神只选择他们喜欢的那部分。
他把献 祭的公牛切成碎块,分为两堆。一堆放上肉、内脏和脂肪,用牛皮遮盖起来,上面放着牛肚 子;另一堆放的全是牛骨头,巧妙地用牛的板油包裹起来。
这一堆比另一堆大一些。全知全 能的神只之父宙斯看穿了他在玩弄伎俩,便说:“伊阿佩托斯的儿子,尊贵的王,我的好朋 友,你把祭品分得多不公平啊!”这时,普罗米修斯越发相信他骗过了宙斯,于是暗自笑着 说:“尊贵的宙斯,永恒的众神之祖,你就按自己的心愿挑选一堆吧!”宙斯心里很气恼,却故意伸出双手去拿雪白的板油。
当他剥掉板油,看清这全是剔光的骨头时,装着直到现在 才发觉上当似的,气愤地说:“我看到了,伊阿佩托斯的儿子,你还没有忘掉你欺骗的伎 俩!” 宙斯受了欺骗,决定报复普罗米修斯。他拒绝向人类提供生活必需的最后一样东西:火。
可是伊阿佩托斯的儿子非常机敏,马上想出了巧妙的办法。他拿来一根又粗又长的茴香 秆,扛着它走近驰来的太阳车,将茴香秆伸到它的火焰里点燃,然后带着闪烁的火种回到地 上,很快第一堆木柴燃烧起来,火越烧越旺,烈焰冲天。
宙斯见人间升起了火焰,大发雷 霆,他眼看已无法把火从人类那儿夺走了,便很快想出了新的灾难来惩罚人类,以便抵消火 带给人类的福社。他命令以工艺著名的火神赫淮斯托斯造了一尊美女石像。
雅典娜由于渐渐 妒嫉普罗米修斯,也对他失去了好意,她亲自给石像披上了闪亮的白衣裳,蒙上了面纱,头 上戴上了花环,束上了金发带。这金发带也是出自赫淮斯托斯之手。
他为了取悦他父亲,细 心制作,金发带造形精巧,带上饰有神态各异的动物形象。众神的使者赫耳墨斯给这妩媚迷 人的形体传授语言的技能;爱神阿佛洛狄忒赋予她种种诱人的魅力。
于是宙斯给这美丽的形 象注入了恶毒的祸水,他给她取名为潘多拉,意为“具有一切天赋的女人”,因为众神都馈 赠给她一件危害人类的礼物。他把这个年轻的女人送到人间,正在地上自在取乐游荡的众神 见了这美得无法比拟的女人都惊羡不已。
她径自来到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的面前,请他收下宙斯给他的赠礼。埃庇米修斯心地善良,毫无猜疑。
普罗米修斯曾经警告过他的弟弟,不要接受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的任何赠礼,而要立即 把它退回去。可是,埃庇米修斯忘记了这个警告,很高兴地接纳了这个年轻美貌的女人。
直 到后来,他吃了苦头,才意识到他招来了灾祸。在此之前,人类遵照普罗米修斯的警告,因 此没有灾祸,没有艰辛的劳动,也没有折磨人的疾病。
现在,这个姑娘双手捧上礼。
求助 有关论文 5个题目选1个
4,谈谈中国传统符号如何在现代设计中运用呢?
省略号〔……〕:
它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文中的省略部分。(2)表示思维的进行或跳跃。(3)表示话语的断续。(4)表示心情的矛盾。(5)省略号的前面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时,一般可直接用,如:A.“汪老师……”B.“汪老师,您是……”(6)省略号的前面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时,一般要先在句末注上标点符号,后用省略号,如:A.“学校已放学了。……”B.“今天,阳光灿烂。……”(7)省略号的后面一般除了可用引号外,不再用别的标点符号。(8)用省略号表示省略时,如果用了省略号,一般不要再用“等”、“等等”;反之,用了“等”、“等等”,就不要再用省略号。(9)省略号还可以表示语断意留。(10)省略号又可以表示语音含蓄或状态延续、声音的断续或延长、声音被打断等。
括号〔()〕:
一般多用来表示文中的注释或补充。如:A.朱熹,字元晦,南宋徽州婺源人(现在江西省婺源县人)。B.结果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鲁迅全集》第二卷《朝花夕拾》,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破折号〔-〕:
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意思转换或递进;(2)表示对前文的解释和说明;(3)表示中断或插说;(4)表示语言停顿;(5)表示提示下文;(6)表示声音的延长。
顿号〔、〕:
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顿号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小,一般用来隔开并列的词或者并列短语。并列的词之间用了“和”、“或”之类连词,就不再使用顿号。顿号与“和”的作用是一致的。多个词语并列先用顿号,最后一个用“和”。如果并列词语结合得很紧,没有必要在行文中用停顿来突出它,则可以不加顿号。并列词语中又有并列词语时,大并列用逗号,小并列用顿号。顿号运用方面常见错误如:
张三,李四,赵五经常到阅览室学习。(两个逗号应改为顿号)
市一中学的校长、主任、第三中学的校长、 主任都来开会了。(此句混淆了并列词语的大小层次。第二个顿号应改为逗号。)
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 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此句用了“和”,前面的顿号应该删去。)
逗号〔,〕:
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其主要用法有:
a.用在较长的主语后面。 如:这个演员表上排列在最后一名的小角色, 却赢得了观众最热烈的掌声。
b.用在需要强调的简短主语后面。 如:北京,祖国的首都。
c.用在句首状语的 后面。如:在一个明媚的早晨,他登上了去石家庄的列车。
d.用在较长的宾语前边。如:我不得不承认,他的实力比我强得多。
e.用在插入语前后。如:我来北京,往少里说也有十几次了。
f.某些句中关联词后面有时也用逗号。这往往是出于强调的需要,一般民政部下是不必停顿的。如:劳动很艰苦,可是,我们根本不怕。
g.用在复句内部的分句间。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h.用在次序语后面。如:第一,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必须加劲干; 第二,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
i.用在倒装句中间。如:多么美丽,这一朵朵鲜花。
分号〔;〕:
表示一句话里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只有一重关系的复句,分句间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如果分句内部已用了逗号,分号之间必须用分号。如:白天,战士们坚守着已得的阵地;夜里, 战士们向敌人发起新的攻击。
在多重复句内, 并列分句之间必用分号。如:依照客观规律去办事,国民经济就能够均衡地、顺利地发展;违反这些原则,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就快不起来。
并列的分句出于分清结构和突出名单的需要, 即使分句内部没有逗号,分句之间也可用分号。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分界处也用分号。如: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也用分号。
冒号〔:〕:
用在提示语后面,表示提起下文或总结上文。运用冒号时要注意其提示范围。冒号提示的内容的末尾用句号。如果一个句号前的内容不全是冒号提示的,则这个冒号用得不正确。如:这种惊人产事实证明:人如果老想着钱, 看不到敌人的腐蚀进攻,就会走入歧途,可见这些事实是可以作为活教材的。(句中冒号只提示到了"歧途",不包括后边,所以用错了。应把"歧途"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
没有特别提示的必要就不要用冒号。如:他表示:一定要来参加会议。(冒号应该删去)
比赛的结果出人预料:老年队竟打败了青年队。 (冒号应该改为逗号)
在句子万分内部,不能用冒号。如:老师说了一声:“下课!”就走了。 (句中不能用冒号,应删去。)
“某某说”、“某某想”等后边常用冒号。 但有时不想强调提示语,或不直接引述别人的话,则不用冒号而用逗号。
如果“某某说”是在所有引文的后边,“说”后用句号。
引号〔“”〕:
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引号有双引号和单引号两种。一般用双引号,引文内还有引文,就用单引号。双引号和单引号反复使用。直接引用别人的话,用引号;间接引用别人的话,不用引号。连续引用几个文段时,每段开头都要用前引号,只在最后一段用后引号。
引号的作用主要有:
a.表示引语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d.表示否定和讽刺
引语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成语、格言、诗词等, 也包括拟声词、音译词。特定称谓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以及纪念日等。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
使用引用时,引文末尾标点的位置要注意。 凡是把引用的话独立来用,末尾点号放在引号里边。如果引用的内容是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引文没有独立性,引用部分末尾不用点号(问号、叹号可保留),整个句子该停顿处则停顿,该用何点号则用何点号。
括号〔()〕:
表示文中注释的部分。注释或补充说明句中某个词语的叫句内括号。它必须紧紧跟在被注释的词语之后,被注释的词语后面需要停顿,点号要放在后括号后面。括号内的注释语如果带有标点,其最后一个标点(问号、叹句除外)应省去。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的叫句外括号。句外括号内的注释语如果是一句话,那么句末点号应该保留;如果不成句,就不句末点号。
破折号〔---〕:
表示对上文的词语的解释或表示语意某种变化。破折号的第一作用是对上文进行解释。这种用法与括号相似。 它们的区别是:括号里标明的语句仅是对上文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读的时候不必读出;破折号标明的语句坚前文的解释说明,同时又是正文的一部分,必须与上下文连读下来。所以,对上文进行注释要注意到两者的区别,注释部分若是正文,就用破折号;若不是正文,就用括号。行文中表解释说明通常只用一个破折号引出,这类语句若插在句子中而且较长,可用双破折号,即注释语前后各一个。破折号的第二个作用是表语意的递进。这种情况下,通常能看出破折号前后在时间上的推移、在意思上的推进、在空间上的转移、在情节上的变化。破折号的第三个作用是表语意的转换,批语言表述中一个意思突然转到另一种意思上去,破折号前后不是同一方面的内容。第四个作用是表示声音的中止、停顿、延长。另外,破折号还用于连接歇后语,标明文章副标题和词、诗、文的作者及事项列举分承的各项之间。
省略号〔......〕: 表示文中省略的部分。主要用法有:
a.表示引文的省略
b.表示列举的省略
c.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d.表示语意未尽
e.表示沉默不语
并列词语在句中作定语时, 省略时只用"等"不用省略号。使用省略号要注意它和前后标点的关系。省略号前边如果是完整的句子,此句点号照用;如果不是完整的句子,一般不用点号。省略号后边一般不用点号。省略号后边有时用点号,目的在于分清结构,表示不与下文相混。
书名号〔《》〕:表示文中出现的书名、报刊名、诗文名、歌曲名、戏剧名、绘画名、电影和电视片名等。书名与一般用双层尖角号表示。书名号内还要用书名号时,里面的用单层尖角号。
着重号〔.〕:标明要求读者特别注意的文字。着重号用小圆点表示,点在被强调的文字下边,有多少个字,就点多少点。
连接号〔-〕:表示把意义密切相关的词语连成一个整体。它是一个小短横,高低居中。它一般用来连接起止时间、相关数字、两个地名等。
间隔号:标明词语的分界。它是一个小圆点,放在隔词语的中间,高低居中。它用在并列的词语构成的标题中;用在词牌名与题目间;用在书名与篇章名之间;用在外国人或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部各部分之间;用在表示年月日的数字之间。
专名号:表示文中人名、地名、朝代名、团体名等。它是一条横线,村在专有名称下面,目的在于使之与一般词语区别开来。它只用在古籍或某些文中著作里面。
我如帮你写 你就是抄袭 这么多资料自选
作者落雪的资料
笔 名: 西谛、郑源新、落雪
性 别: 男
生卒年月: 1898~1958
民 族: 汉族
简介
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生在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同时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上海大学教师,《公理日报》主编,1927年旅居英、法,回国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世界文库》主编,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主编《民主周刊》,1949年后历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1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翌日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
著有专著《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偻集》、《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短剑集》、《困学集》、《海燕》、《民族文话》、《蛰居散记》,译著《沙宁》、《血痕》、《灰色马》、《新月集》、《飞鸟集》、《印度寓言》,《郑振铎文集》、《郑振铎选集》,编辑《中国短篇小说集》、《北平笺谱》(与鲁迅合编)等。其中《猫》入选人教版初中教材。
编辑本段青年时代曾回故乡
郑振铎虽然生长在温州,后来升学到北京,从铁路管理学校毕业后到了上海,长期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但是,他和故乡亲人却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回过故乡。茅盾在1921年10月15日致启明(周作人)的信中就曾提及“振铎回乡葬祖去了”(见《茅盾书信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出版)。据研究郑振铎的专家陈福康博士考证,这次经福州到长乐葬祖的时间有一个多月。这里的“回乡葬祖”,自然是回到祖籍地长乐首占村老家了。1995年初冬,长乐首占村为纪念郑振铎征集有关的文物,征集到一件珍贵的资料——首占郑氏残缺的“讣告”,在一张八开纸上,尚能见到具名者共36人,其中有“缌服侄曾孙振铎”等字样,分析起来,这是郑振铎的曾伯祖或曾叔祖丧葬的“讣告”,这正印证了他有“回乡葬祖”之行。另据首占郑氏族亲追忆,那个年代,首占“岱阳郑氏宗祠”内悬挂有许多反映郑氏先辈事迹的匾额和介绍,正中挂有明嘉靖名臣、刑部尚书郑世威(1503~1584年)亲书的“世培忠厚”的祖训……这一切,使郑振铎对先辈的业绩和可贵的品质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故乡增添了深厚的感情。因此,他虽然长期在异乡生活、学习、工作,但是,他却始终是关心和热爱故乡的。
编辑本段与故乡人民心连心
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福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福州,各校学生曾先后两次集会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追悼被反动军警殴打致死的北京大学闽籍学生郭钦光;在厦门,青年学生举行集会示威游行,后来又发展成为有各界人士参加的国民大会,愤怒声讨军阀政府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五四的烈火,在八闽大地燃起,然而,日本帝国主义者却先后派军舰到厦门、福州,实行武装威胁,在福州甚至开枪逞凶。在北京的郑振铎闻讯,就积极参加组织旅京福建省学生抗日联合会,成为该会领导人之一。他参加编印《闽潮》,奔走呼号,声援故乡的反帝爱国运动,始终和故乡的人民心连心。原籍福建长乐的著名作家冰心,当时就读于北京协和女子大学预科,她就是在这次声援活动中认识郑振铎的。时隔60年,冰心对他的爱国爱乡热情和感慨激昂的发言,还有深刻的印象。
编辑本段热情接待故乡学子
郑振铎虽然长期在京沪一带任职,但凡是故乡有人来访,他总是热情接待,并仔细了解故乡的情况。由于历史上长乐属福州府辖,所以从概念上说,故乡的范围自然是比较大的。1939年夏天,福州一位文学青年———三山中学高中生陈洪海(“青青文艺社”社员),因为听说暨南大学文学院在院长郑振铎主持下,教授阵容很强,他很想越级报考该院。经当时在福州供职的著名文学家郁达夫(1886~1945年)介绍,到上海去拜访郑振铎,受到其热情的接待。郑振铎看完介绍信之后,先了解郁达夫在福州的近况,接着又详细问及:陈仪(1886~1949年)主持福建省政府有些什么“措置”?省教育厅厅长郑贞文(1891~1969年)在治理教育方面有哪些成绩?因为那时正值郑贞文进行本省教育改革,省立县立学校停换教员校长的时候,他从报纸上已看到一些报道。他认为“郑贞文也有郑贞文的苦衷”,他特别关切地问:日本帝国主义者在福州横行的表现、福州的建设、文化事业进展、故乡失业人数和群众生活的情况怎样?……陈洪海介绍了有关情况之后,他感慨地说:“大概民国十七八年时代,福建人最来得乐观!”最后,郑振铎说,曾在福建出版的一本文学杂志上看到陈洪海的作品,颇为赞许。故乡的文学青年往访郑振铎,当然不止一个,黄骏霖先生在《忆西谛郑师》(载《榕花》1981年第一期)一文中,也谈及他在燕京大学求学和上海执教期间,受到这位“大同乡”亲切接待和关怀的情况。这些事例说明,郑振铎当时虽然没有到福州,但对故乡的情况却有所了解,并且极为关切。当然,他对故乡情况了解的渠道也是多方面的。
编辑本段不忘故土乡情深厚
郑振铎不忘自己祖辈生长的故土,还表现在他的乡情上,他总是公开标明自己是福建长乐人,有时撰稿编书,还特意署上“长乐”二字,例如《清人杂剧初集跋》结尾时,就署“一九三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本集印成,长乐郑振铎跋”他编的一本书名就是《长乐郑氏汇印传奇第一集》,在此书的序文后,也署名:“一九三四年七月七日长乐郑振铎序”,甚至在他的印章中,也使用“长乐西谛”。“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直至他遇难的前十天,在“最后一次讲话”中,还说“我是生长在温州的福建人”。
郑振铎虽然自幼生长在温州,但因家庭生活环境关系,却能说福州方言,他和家里人日常谈话都是用福州话。1931年冬,郑振铎在《纪念几位今年逝去的友人》(载清华大学《文学月刊》第二卷第一期)一文中,提及他和胡也频(1903~1931年)在上海会面的一些情况时写道:“他和我见面的时候不少。他那生疏的福州话,常使我很感动,我虽生长在外乡,但对本地的乡谈,打得似乎要比他高明些。”这就是说,他们二人虽然长期在外地,但是郑振铎的福州话,要比胡也频说得好些。在饮食爱好方面,郑振铎也是保留着家乡的特色,以富有家乡风味的闽菜,招待文朋好友,显然,这是郑振铎所感到自豪的。他宴请鲁迅、冰心等人,席间吃的就是其母亲亲手烹调的福建菜。郑振铎还很喜欢福建的水仙花,曾把家乡人送去的水仙花特意赠给鲁迅。
编辑本段乡情流露在作品中
从郑振铎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感情之深。1926年,郑振铎到莫干山避暑期间写的散文《月夜之话》,通过月下乘凉的絮语,非常自然地流露出他对福州民歌的喜欢和赞赏。高梦旦先生向他介绍了三首福州民歌,他都一一抄录下来,并把福州方言民歌译成普通话,加以解释,通过自己的作品介绍给读者,的确像《真鸟仔》这样的福州民歌,“恐非‘非福州人’所能了解”,郑振铎因为懂得福州地区方言,才能够把原意译出。
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工农群众和革命知识分子。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他撷取了赴欧途中的一个生活片断,写了《海燕》。他凭借对故乡的了解,用工笔的手法描绘家乡在万物峥嵘、春意盎然的景象中,由南方回来的逗人喜爱的小燕子,任情地横掠斜飞,飞倦了就返回一年前的旧巢安身。他写道:“燕子归来寻旧垒”,“这便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可爱活泼的小燕子。”在“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的海路上,“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他从内心抒发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对祖国和故乡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
因此,郑振铎长期在异乡,却能够乡音不改,在生活、饮食、爱好等方面,保持福州的特色,甚至反映到其作品之中,不但是从其家庭长辈接受了影响,还因为他和闽中文化人士常有交往。值得一提的是,1921年5月,他到商务印书馆工作之后,得到该馆编译所所长高梦旦的赏识,并于1923年与其小女高君箴(蕴华)结婚,感情十分融洽。高梦旦(1870~1936年),原名凤谦,常用笔名崇有,籍贯也是福建长乐,他是26岁才离开故乡的,老家就在与郑氏祖居地首占一田之隔的龙门乡,这样,郑振铎的一家仍然保持着家乡的某些特色,也是很自然的。而高梦旦学识丰富,谙熟闽中民间文学、方言和风土人情,也使郑振铎得到不少教益。
代表作品有:《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偻集》、《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短剑集》、《困学集》、《海燕》、《民族文话》、《蛰居散记》,译著《沙宁》、《血痕》、《灰色马》、《新月集》、《飞鸟集》、《印度寓言》,《郑振铎文集》、《郑振铎选集》,编辑《中国短篇小说集》、《北平笺谱》(与鲁迅合编)等。其中《猫》入选人教版初中教材,《唯一的听众》选入六年级课本
编辑本段福州之行收获巨大
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曾回到福建。1954年春,他在文化部任职期间,参加“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于2月27日到达福州,慰问驻福建前线三军。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作为慰问总团代表之一,曾在前线某部大会上讲话慰问驻军并作过报告,以具体的事实,生动地说明了祖国在总路线照耀下四年来各方面建设的辉煌成就,给广大指战员以极大鼓舞;他和代表们登山越海,深入前线进行亲切的慰问活动,受到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在此期间,他还和文艺界人士举行座谈,进行了参观活动。他对福建发展的大好形势,有着很深的印象。3月4日,他在给友人刘哲民的信中写道:“福州市面很繁荣,土特产不少,因为交通不大方便,有的东西便无法运到外面推销。像漆的筷子,最为精良,但运到外边的却不是上等货,纸张也很好,水果极多,将来当能大大交流也。”信中还提到“工作很忙,不能有时间写信;但有些故事是应该写出的,不知在什么时候写?回北京后,又要大忙,恐更不容易动笔了。”4月1日,他在信中又写道:“这一月多的慰问,收获甚大,或将写几篇文章出来,正在仔细打腹稿;不知能否写好?”的确,他此行收获很大,故乡的山山水水,许多生动感人的事迹,在他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然而,由于他返北京后公务繁忙,终未能及时动笔。1957年他又因公来福州,关心问及清道光年间福州才女李桂玉所作的长篇评话《榴花梦》收集的情况。这部巨著,全书360卷,483万字,比《红楼梦》长4倍,他亲自查阅此书,建议由福建省文化厅,福建师大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珍藏。令人惋惜的是,郑振铎虽然对故土情深,但终因身负重任,工作繁忙,对外文化交流又多,不仅在来福建慰问一个多月里,他以公务为重,未曾回过长乐首占。1957年来榕以后,也未能再回故乡!
爱国爱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事实说明,郑振铎对故乡的感情很深,但这种乡情并非出于狭隘的家乡观念,他不论到哪里,总是积极投入于当地的爱国运动。他不论是在温州、在北京,或者在上海,他总是和当地文化人士一起,提倡新文化,并且积极投入反帝斗争和抗日救亡运动。他虽然能讲福州话,但与家乡来访的文学青年陈洪海等人谈话时,却是讲“国语”(普通话)。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他就主张“中国之知识界应一律说国语,如知识分子一直因循下去说他的方言,则国语永无普遍的一日。”显然,他虽热爱故乡,但他总是从整体来考虑,把对祖国的爱摆在前面的。而他为祖国的早日富强而忘我工作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追怀!
编辑本段郑振铎的爱情故事
郑振铎,生于1898年,祖籍福建长乐。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运动时,他是北京铁路学校学生领袖,1919年,与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11月,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
恋爱
郑振铎的初恋并不顺利,那时,他正在北京读书,北京的福建同学组织抗日联合会,经常聚会。他自然是每会必到,到则必慷慨陈词。当时,全国最著名的女子高等学府——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战国“四公子”自许的女高师“四公子”中,就有3个是福建籍。其中,有一个叫黄世瑛,出身于有钱人家,家里既有恒产,又代代做官,她的父亲此时正任教育部的主事,像她这样的小姐,居然也参加爱国活动,还担任了校学生自治会主席,而且长得很漂亮,在爱国学生运动中,郑振铎对她很有好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觉得只要几天不见黄世瑛,便仿佛定不下心来。有时,他正好有关于学生运动的事,便闯进女高师红楼去,当时,因五四运动的冲击,女高师当局已被迫放宽了原先如同监狱看守般的门卫制度。遗憾的是,由于黄世瑛的犹豫和她父母的反对,郑振铎长时间处于无可奈何的痛苦中。
1921年上半年,经沈雁冰介绍,郑振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编务之外,他还到商务出资办的神州女中兼课。这时,他的学生、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高梦旦先生的小女儿高君箴,闯入了他的生活。
1922年12月8日,他主编的《儿童世界》上发表了高君箴译述的童话《怪戒指》。她非常兴奋地对他说,今后还想再投稿。他似乎受到了鼓舞,但初恋的失败,使他变得格外谨慎。同事郑心南与他和高梦旦都是福建老乡,郑心南便找高梦旦去探探底。高梦旦一听心南的话,立即就高兴地同意了,还说,只怕自己的女儿配不上他。什么“门当户对”,什么亲戚议论,他老先生一概不管。梦旦早就看中了郑振铎人品好,有才华,认为如果有这样的东床佳婿,将是自己和女儿的幸福。高梦旦很快把君箴叫来,问了她的想法,并嘱咐她多与郑振铎接触,谈谈书,谈谈文学。
过了一段时间,也就是1923年4月,梦旦又让女儿与他一起去杭州旅游,好好谈谈。 结婚
经过一段时间后,郑振铎与高君箴的爱情成熟了,他们的婚礼定在这年的10月10日,在上海一品香饭店举行。
这时郑振铎的母亲和祖母,已搬到上海来了,母亲多么希望她惟一的儿子早点成家啊。然而,在婚礼的前一天,郑振铎忽然想起母亲没有现成的图章。这可怎么办?因为按照当时“文明结婚”的仪式,结婚证上必须盖上男女双方家长、介绍人以及新娘新郎的图章。他少年失父,因此母亲的章是万不可少的。
他急中生智,马上请人送信给好朋友瞿秋白,他是刻印章的高手。送信的人回来了,带来秋白的一张便条。打开一看,上题“秋白篆刻润格”,内开:石章每字二元,七日取件;如属急件,限日取件,润格加倍;边款不计字数,概收二元。他知道秋白很幽默,以为秋白这个“润格”是表示实在太忙,无空刻。
怎么办呢?哦。对了,请雁冰刻吧,雁冰也会一手的。那时已是举行婚礼的前夕,雁冰便连夜赶刻起来。
第二天一早,雁冰将新刻的图章送到郑振铎家时,忽然秋白派人送来一封红纸包,上面大书“贺仪五十元”。“啊呀,秋白真是,何必送这样重的礼呢�”郑振铎正在说,雁冰便将那纸包打开了。一看,哈哈,却是三方图章,一个是郑振铎母亲的,另外两个一对,是郑振铎与君箴的。
郑振铎与君箴的对章上分别刻有边款“长”“乐”各一字。这真是巧意双关,一是祝他们白首偕老百年长乐,二是他们两家都是福建长乐人。雁冰和他一算:润格加倍,边款二元,恰好是五十元。秋白这个玩笑,出人意外,他和雁冰都忍不住捧腹大笑,更增添了喜庆气氛。自然,雁冰便将自己刻的那方图章“藏拙”了,因为秋白刻的高明得多。
出国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上海市总工会召开市民抗议大会,郑振铎不但参加了聚会和游行,还与胡愈之等人联合写了一封给国民党的抗议信。在信中他们悲愤地说:“党国大计,纷纭万端,非弟等所愿过问。惟目睹此率兽食人之惨剧,则万难苟安缄默。弟等诚不忍见闸北数十万居民于遭李宝章、毕庶澄残杀之余,复在青天白日旗下,遭革命军队之屠戮,望先生等鉴而谅之。”最后署名,郑振铎是领衔者。
此信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后,影响很大,反动当局恼羞成怒,通知浙江军阀按名搜捕。4月28日,郑振铎最崇敬的李大钊先生,在北京被奉系军阀残酷杀害。在这种白色恐怖的形势下,作为岳父的梦旦先生,坚决要他出国避难,妻子、母亲和祖母,虽然不放心他一个人在外飘泊,但在家实在太危险,她们竟都装出很高兴样子,反而鼓励他出国,要他在外读书。
1927年5月,他离妻别子,远赴法国。
在国外,他用自己裁制的小本本,记简单的日记,隔一段时间,他便根据这简单的原始日记,改写成详细、生动的日记,寄给妻子君箴。他后来出版的《欧行日记》就是其中保存下来的一部分,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妻子的深深思念。
他还从事译著工作。从1928年3月号起,《小说月报》开始每期连载他的《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中的恋爱故事》。
分离
家庭的幸福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此后,郑振铎与高君箴与整个民族一起又经历了许多风雨沧桑,终于迎来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然而,他们没有想到,1958年10月17日成了两人永诀的一天。
这天,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将率一个文化代表团出访。他起得比平日更早,同平时一样,匆匆记了前一天的日记。随后,又匆忙给在上海的朋友靳以写信,他说:“我就要动身到阿富汗去访问。先到莫斯科,再转塔什干,然后换机直飞喀布尔。麻烦的是,四季的衣服都要带齐。虽只有三天的旅程,却似整整地过一年…… ”
紧接着,为赶时间,他便大口大口地吃着早餐,吃完,跟家里人说他要走了,便由儿子陪着赶往机场。因天气不好,航班暂停,又与儿子一起回了家。下午,他接到可以起飞的通知,便又跟母亲、妻子告别:“我走了,这次是真的走了。”不料,他含笑而别的话,竟成谶语。
10月20日清晨,人们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惊悉:由北京飞往莫斯科的客机失事,我国文化代表团团长郑振铎等同志不幸遇难……
编辑本段梁羽生谈郑振铎
(选自梁羽生《笔·剑·书》,“郑振铎与商务”)
第一个因飞机失事而死的名作家是徐志摩,第二个是郑振铎。谈徐志摩的甚多,我来谈谈郑振铎吧。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日,他担任“中国文化团”团长,往阿富汗与阿联访问,飞机在苏联境内的卡纳什地区失事。他的死是中国文化界的一大损失。
“五四”时期,对中国新文化运动发生极大影响的两个文学团体,一个是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组成的“创造社”;另一个就是郑振铎、沈雁冰(茅盾)、耿济之、叶绍钧等人组成的“文学研究会”。前者着重在创作与文艺思潮的介绍,后者着重在文学名著的介绍、研究与古典文学的整理,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可说是各有千秋。
“文学研究会”成立于一九二一年,得到商务印书馆的全力支持,说来和郑振铎颇有关系。原来郑的妻子高君箴乃是当时商务元老高梦旦的女儿。郑振铎留学英国回来,便因岳父的关系,进了商务当编辑。
郑、高的婚礼是当年上海文化界的一件盛事,瞿秋白代表宾客致贺辞,“他便用‘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这个题目,讲了又庄严又诙谐的一番话。大意是妇女要解放,恋爱要自由。满堂宾客,有瞠目结舌者,有的鼓掌欢呼。”(见茅盾的《回忆录》)这些说话,现在看来,当然平常之极,但在当时(半个世纪以前的上海)还是足以震世骇俗的。虽然当时的上海,已是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了。
不过郑振铎虽因岳父关系而进商务,却不能说他是“因人成事”,只能说是“相得益彰”。商务的藏书对他提供了研究的便利,而他对商务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年以上的知识分子大概还会记得商务出版的两种杂志——《东方杂志》与《小说月报》。这是中国在一九四九年解放前质量最高的两种杂志,作者都是第一流的名作家。郑振铎便曾当过《小说月报》的编辑。
但《小说月报》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名重士林的,它初期是由鸳鸯蝴蝶派作家恽铁樵主编;一九二一年后,茅盾接编,全盘革新,始成为新文艺的阵地。其后再由郑振铎接编,杂志有了更大的发展,这才是《小说月报》蜚声全国的黄金时代。郑振铎那部著名的《文学大纲》就是先在《小说月报》上连载的。
不过,他虽然主编了当年最出名的文艺刊物,“盖棺定论”,与其说他是名作家,却毋宁说他是名编辑、名学人、名藏书家。因为他在这三方面的贡献,实在要比他的创作大得多。他写过一些短篇历史小说和取材自希腊神话的小说,给读者的印象似乎并不怎么深刻,但他所主编的刊物,却无一不是曾发生过重大影响的第一流刊物,除《小说月报》之外,如《儿童世界》可说是儿童文学的启蒙,叶圣陶著名的童话《稻草人》便是在《儿童世界》发表的。以前在香港大学教过书的许地山,也曾将它谱过几支儿童歌曲。另外,如《新社会》、《文学》、《文学季刊》、《文学复兴》以及《时事新闻报》的副刊《学灯》等等,无一不是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起过重大作用。
另一个重大贡献,足以与他的编辑工作相提并论甚或超过的,是他对中国文献的搜罗和保全,他逝世之后,献给国家的藏书,就有九万册之多,其中珍本无数,贡献之大,可以想见。
他对于书籍的热爱,尤其中年时代,对文献的搜罗、保护,费尽心力,那是非常之令人感动的。他自己在《劫中得书记新序》(一九五六年版本)也曾经说过:“我曾经想到两块图章,一块是‘狂胪文献耗中年’,一块是‘不薄今人爱古人’。虽然不曾刻成,实际上,我的确是,对于古人、今人的著作,凡稍有可取,或可用的,都是兼收博爱的。而在我的中年时代,对于文献的确是十分热衷于搜罗、保护的。有时,常常做些‘举鼎绝膑’的事。虽力所不及,也奋起为之。究竟存十一于千百,未必全无补。”“狂胪文献耗中年”出自龚定盫诗。从序言中,可见他搜罗文献的苦心。
1953年全力筹备第一届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郑振铎任主任,庞薰琹任展览筹备会副主任。展览会得到中央领导的关心与肯定。
郑振铎
笔 名: 西谛、郑源新、落雪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898-1958
民 族: 汉族
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生在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同时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上海大学教师,《公理日报》主编,1927年旅居英、法,回国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世界文库》主编,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主编《民主周刊》,1949年后历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1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翌日因飞机失事突然遇难殉职。
著有专著《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偻集》、《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短剑集》、《困学集》、《海燕》、《民族文话》、《蛰居散记》,译著《沙宁》、《血痕》、《灰色马》、《新月集》、《飞鸟集》、《印度寓言》,《郑振铎文集》、《郑振铎选集》,编辑《中国短篇小说集》、《北平笺谱》(与鲁迅合编)等。其中《猫》入选人教版初中教材。
修改病句练习题及答案
一、语序不当
1.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2.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3.定语与中心词语序不当 4.定语、状语位置错乱 5.相关联的并列词语或短语语序不当 6.主语与关联词语语序不当 [例题1] 1.一位优秀的有30多年教龄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多项定语语序不当) 改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位有30多年教龄的优秀的教授。 2.为了写好老师布置的论文,在阅览室里许多同学近几天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多项状语语序不当) 改为:为了写好老师布置的论文,许多同学近几天在阅览室里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3.他跳下池塘,来到池边,很快就游过去了。(分句间次序不当) 改为:他来到池边,跳下池塘,很快就游了过去。 4.我们认真研究听取了大家的意见。(词语可能反映承接先后、轻重主次等语意。词语的顺序则必须符合这一客观要求。此例中“研究听取”,颠倒了承接的先后关系。应改为“听取研究”) 5.学生、领导、老师都参加了开学典礼。(应改为“领导、老师、学生”) 6.试看山花烂漫开遍了原野。(应将“山花烂漫”改为“烂漫山花”才能与后面“开”配搭) 7.故宫博物院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这“文物”究竟什么时候“出土的”?按原句表述,则为“两千多年前”,实际上不是,这就因语序不当前导致了表意的错误,应将“新出土的”移至“展出了”后。) 8.这个村很好执行了党的富民政策。现在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公粮,而且还不吃国家救济了。(递进关系不当,应改为“不但不吃国家救济粮了,而且还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公粮”) 9.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应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高考经典试题分析1](语序不当) 1.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94年) 2.通过检查,大家讨论、发现、解决了课外活动中的一些问题。(95年上海) [课堂巩固训练]下列病句错在哪里? 1.美国联邦调查局逮捕了职业间谍埃姆,揭开了美国情报史上特大的在职情报人员为外国提供绝密情报的丑闻。 2.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中的许多传世杰作不仅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97年上海) 3.不但他爱下围棋,而且精于围棋发展史的研究。 二、搭配不当
1.关联词搭配不当 2.定语与中心词(主宾)搭配不当 3.动宾搭配不当 4.主谓搭配不当 5.主宾搭配不当 6.动补搭配不当 7.状语与中心词(谓语)搭配不当 8.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题2] 1.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改善。(主谓搭配不当,应将"改善"改为"提高") 2.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 3.沙沙的浪声和银光闪闪的海面构成一幅多么好看的画面。(“浪声”和“海面”均为主语,其中“浪声”不能与谓语“构成”形成主谓关系,应去掉“沙沙的浪声”或另构成主谓关系) 4.这个县的水稻生产,由于合理密植,加强管理,一般长势良好。(“生产”与“长势良好”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应将“生产”删掉,使“水稻”作为主语) 5.每当回忆起和他朝夕相处的一段生活,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诱的教导,又重新出现在我面前。(“教导”和“出现”构成主谓关系不当,可去掉“循循善诱的教导。”最好可再加“又在我耳边响起”与之构成主谓关系) 6.《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等人的英雄事迹。(“塑造”与“事迹”不能构谓宾关系,可将“事迹”改为“形象”) 7.战士们冒着滂沱的大雨和泥泞的小路快速前进。(“冒着”与“小路”不能构成谓宾关系,可在“泥泞小路”其前后分别加上“在”和“上”) 8.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老山英雄的报告。(联合谓语中“注视”不能和宾语“报告”相搭配,可予删去) 9.农民耕种的符合政策规定的自留地是一种正当的劳动。(主宾搭配不当) 10.规规矩短的两条平行线始终是两条可望而不可及的端点。(判断句中主宾意义不属同一范畴造成了主宾意义上配搞不当。此例中“两条平行线是端点”明显地配搭不当,可将“端点”改为“直线”等) 11.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工业和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此句宾语是由一个主谓短语充当的,但这个主谓短活的主干是“工业和农业成为国家”,主宾意义明显不当、可将“国家”改为“行业”等) [高考经典试题分析2----A](搭配不当) 1.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92年) 2.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地攀登到顶峰。(93年) 3.应用这种罗盘,无论在阴云密布以及早晚看不到太阳的时候,也不会迷失方向。(92年上海) 4.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97年) [高考经典试题分析2----B] 4.某工厂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不断致力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制开发。(95年) 5.你知道每斤蜂蜜中包含蜜蜂的多少劳动吗?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要采集50万朵的花粉.(93年) [高考经典试题分析2----C] 7.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95年) 8.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93年) 9.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
三、不合逻辑
1.概念范围不清 2.自相矛盾 3.多次否定引起混乱 4.主客颠倒 5.关联词语用错 [例题3] 1.夜晚,远远望去,整个楼漆黑一团,只有一个房间还灯火辉煌。(自相矛盾) 2.既然来了,但他还是不安心。(关联词语用错) 3.数学对于我不感兴趣。(此句中主体是“我”,客体是“数学”,应改为“我对于数学”) 4.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可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不陌生的”) 5.八百多人,几千条胳膊,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八百多人”怎么有儿千条胳膊呢?应将“几千条”改为“千多条”) 6.他发愤苦读,用三年时间就学完了大学所有课程。(“大学所有课程”浩瀚之极,“仅用三年时间”学完是不客观的,可去掉“所有”) 7.当你伫立岸边,放眼无边的大海,眼前会涌现出一幅我们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壮丽图画。(既然“放眼大海” ,后面所呈现的图画应是大海上的情景,此句表述所看到的是土地上的情景,前后矛盾。可将“大海”改为“辽阔的大地”等) 8.今年,我校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都参加了“志愿者突击队”。(“都”表所有,而前面限定为“有百分之九十”,前后矛盾,应去掉“都”) 9.谁也不会否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不否认”即“承认”,“承认”的是“长江不是向东流的”,明显不符合客观事实,可将“否认”改为“承认”,也可去掉第二个“不”) 10.难道你能否认你不应该刻苦学习吗?(反问句的答案在句意的反面,此句如不用反问句,否定是恰当的,但用了反问句,语意恰好相反。可将“不”去掉) 11.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无时无刻不”即“任何时候都”,句子表述刚好相反,可将“忘”改为“在”) 12.出席这次铁路职工代表大会的有青年工人、老工人和妇女。(分类列举不当。“青年工人”和“老工人”,是同一标准划分,而“妇女”是不同标准,不能与前二者构成并列关系,可去掉“妇女”) 13.全体共青团员特别是中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特别”一词加以强调的对象应是前面所提概念的部分,与前面形成范围的大小关系,而“中学生”与“共青团员”只能是交叉关系,应将“中学生”改为“中学生团员”。) 14.我上街买了牙膏、牙刷和日用品。(“牙膏”、“牙刷”、“日用品”间不是并列关系,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表述,应将“和”改为“等”) [高考经典试题分析3](不合逻辑) 1.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94年) 2.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98年) 3.在古代,这类音乐作品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95年) 4.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2001年) 5.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加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2000年) 6.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99年) [课堂巩固训练]下列病句错在哪里? 1.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2.近几年来,王芳同志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 3.我们青年人缺乏的就是理论水平不高和时间经验不足。 4.经过刻苦努力,期末考试,他六门功课平均都在90分以上。 5.下了晚自修,教室里没有一个人,只有小王还在教室里打着手电在偷偷摸摸地搜索着什么。 6.在这个边远的小城里,一家为顾客提供各类用品、服装、文具、家电的大型超市即将开业。 7.据初步统计,目前有近20%左右的人将储蓄视为未来的养老保险金。 8.10年间,图书年出版品种增加了一倍多,而总印数基本持平,说明图书的平均数下降了一倍多。
四、结构混乱
1.两种不同句式杂糅 2.反客为主 3.中途易辙 [例题4] 1.学校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班,大家都有光荣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杂糅) 2.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中途易辙) 3.就学生的课业负担而言,老师们一年四季埋在作业堆里,太辛苦了。(反客为主。前一句没有说完,就被第二句打断了,换成了另一个话题) 4.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后半截是“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两句式的杂糅,可将“从”改成“以”) 5.古往今来,谁也不否认有伟大成就的天才,都是具有刻苦勤奋的精神。(谓语部分是判断句和陈述句杂糅,可在句末加“的”,形成“是……的”强调型结构,也可去掉“是”) 6.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是主谓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杂糅而成,可去掉句末的“作者”) 7.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是反问句和陈述句杂糅,应去掉“可想而知”并在“成绩”后加“呢”) [高考经典试题分析4](结构混乱) 1.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93年) 2.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96年) 3.如何才能让大家都富起来呢?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财富的贫乏,财富的充足往往是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的。(2001年春季) 4.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2001年) 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表现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99年) [课堂巩固训练]下列病句错在哪里? 1.善不善于发现和使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往往有着重要的作用。 2.20世纪末,人类能否和平迈入新的世纪,取决于西方资本主义对世界走势的清醒判断和理智使用自由力量的能力。 3.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是一个关系到能不能真正地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的重大问题。 4.他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成绩,是他刻苦努力、顽强拼搏取得的。 5.当上级宣布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时,我们大家有一种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真是难以形容的。 6.当前,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跨国经营十分引人注目,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它的巨大作用。 7.鸟类的迁徙,往往受到外界各种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 五、表意不明 1.费解 2.歧义 3.指代不明 [例题5] 1.在三年的高中生活中,我的进步很大。因为老师对自己都是严格要求的。(“自己”究竟指老师,还是指“我”不明,根据语境可将“自己”改为“我”) 2.在老校友聚会的那天,张青和王捷一见面,他就说:“你还认识他吗?”(“他”究指张青呢还是王捷呢?可将其改为“张青”) [高考经典试题分析5](表意不明) 1.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94年) 2.某人接到一学术会议秘书组来函,信上说: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91年) 3.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96年) 4.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都被挂在走廊两边的墙壁上。(2000年春季) 5.今年年初美英两国曾集结了令人威慑的军事力量,使海湾地区一度战云密布。 6.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理化呢?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7.他在班上的表现到底怎么样,据他的科任老师反映,真正的情况并非如此。 [课堂巩固训练]下列病句错在哪里? 1.不准在车站、码头、机场、公园和商业区以外的地方设立广告牌。 2.如何迅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特别关心的问题。 3.部门领导对他的批评是有充分的准备的。 4.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皮包。 5.记者否认外星人光临W国N城是有根据的 6.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道德还要不要?在义与利面前如何选择?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7.李秀成被清兵抓住砍头时是不是表现得很英勇呢?从一些历史记载来看,并不是这样的。 8.一个产业的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刚开始发展的时候,这个产业就会处在快速上升的阶段,成为一个朝阳产业;反之,则成为一个夕阳产业。 9.搜集史料比容易,鉴定和应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文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六、成分多余或残缺
1 成分多余 1.主语同谓语的一部分相重复 2.谓语同宾语重复 3.谓语和它前后的修饰成分相重复 4.定语同中心语相重复 5.状语同中心语相重复 [例题6-1] 1.应聘的外国专家正式工资一般应高于或维持试用期工资而不能低于试用期工资。(已有“高于或维持”来限定,明白地排除了“低于”的情况,再用“低于试用期工资”,是重复,应删掉) 2.五星啤酒厂决定给陈新瑶等二人留厂察看两年处分,受处分期间每月发生活费,并免发奖金。(第二个句子前面己说明“只发生活费”,己排除了发放奖金,再说“免发奖金”,重复啰嗦,应删掉) 3.雪莲牌衬衫,无论在款式上、质量上。还是包装上,都可以堪称全国一流。(“堪”本是“可以”之意,前面再用“可以”,重复啰嗦,应去掉“可以”) 4.从他微弱的呼吸着,他没有死,还有一息尚存。(前面已说"微弱"、“没有死”己含有) 5.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主语多余“原因”与后“因为”重复,因去掉“的原因”或“因为”) 6.老舍的写作风格总是和人民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应去掉“风格”) 7.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谓语多余“进行”多余,应去掉) 8.篮球场上十位队员正在激烈地打比赛。(“打”多余,应删去) 9. 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以毕生的精力完成了小说总集《人间悲剧》的编写。(宾语多余“的编写”多余,应去掉) 10.今天,我来到扬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钓鱼台和五亭桥等风景点。(“的地方”多余,应去掉) 11.那里有肥沃的土地,有丰富的各种矿藏,有布满无数珍宝的山村。(附加成份多余“的各种”多余,应删掉) 12.开学前,我们搞了一次军训,负责军训的教练是连队的大胡子和小眼睛。(“负责军训”多余,应删掉) 13.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一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是否”多余,应删掉) 14.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水果:梨呀、苹果、柿子……(“漫山遍野”与“到处”重复,最好删掉“到处”,因“漫山遍野”更有强调意味) 15.为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一些”与前“略加”重复,可其删掉) [高考经典试题分析6--A] (成分多余) 1.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到学术会议上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时,就变得分外活跃而健谈多了。(97年) 2.凡事要依靠群众, 否则单靠自己, 什么事也做不成。(88年) 3.昨天是转会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中国足协又接到25名球员递交的转会申请。(98年) 4.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2000年春季) 5.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课堂巩固训练]下列病句错在哪里? 1.在学习中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是当前全国各类体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2.听了父老乡亲们的介绍,看了家乡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心里感到由衷的钦佩和欣慰。 3.对于那些知法犯法的党政干部,我们必须依法给以严厉的法律制裁。 4.这句话的后面,包含了多少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 5.中央对棉花生产是十分重视的,指出“棉花生产要有个大发展,速度要加快”的指示。 6.会议期间,我们还参观了红旗镇采用“内引外联”的办法发展起来的几个乡镇企业的经验。 7.自然科学发展加速的第三个原因是,科学领域集中了社会上最优秀、最富有创造才能、最勇于探索精神的人才。 8.习惯势力使他们对公安局无端抓人拘禁感到熟视无睹。 2成分残缺 1.主语残缺 2.谓语残缺 3.宾语残缺 4.修饰语残缺 5.中心语残缺 [例题7] 1.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使我很快有了进步。(因多用介词或介宾结构使原来的主语变为状语,全句缺主语情况是主语残缺的主要表现。此句应去掉“在”和“下”,或去掉“使”) 2.《王老虎抢亲》中江南才子周文宾男扮女装,被王老虎抢回家,把他送到妹妹王秀英房中。(由于句子较长,暗中更换主语也是造成缺主语的重要方面,此句前半部分的主语是一“周文宾”,而后半部分转换为“王老虎”,应在末句加上“王老虎”这一主语) 3.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多次受到省市教委的表影。(因误把偏正短语中偏的部分理解为中心语而后面句子缺主语的情况也值得高度重视。此句的前一分句主语是“成绩”,而后分句误解为第-个分句主语的是“学校”,故错误地承前省略,应在第二个分句前加主语“学校”) 4.南堡人民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一道四米高、七百米伏的拦河大坝巍然屹立在天目湖边。(因句子较长而说或写到后面忘记前边结构而致使缺谓语,是谓语残缺的主要原因。此例中前面主语是“南堡人民”,后面没有与之相呼应的谓语,应在“一道”前加上“使”等) 5.商业部门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大张旗鼓地向群众宣传教育,出售产品的重要意义。(应在“出售”前加“讲清”) 6.我们学校的学生在深入开展人生意义在于奉献的讨论后,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应在第二个“学校”前加“使”等) 7.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或去掉“的生活”,使“吃不饱、穿不暖”作谓语,或在“吃”前加“过着”) 8.校党委讨论了发动全校师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句子稍长而说或写到后面忽略了与前面成分呼应,是造成宾语残缺的重要原因。此例末没有与谓语“讨论”相呼应的宾语中心词,应在其末加上“的问题”等) 9.《创业史》是描写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长篇小说。课文写的是当时互助组刚成立,梁生宝为实现稻麦两熟计划去郭县购新稻种。(应在其末加上“的故事”,与“写”这一谓语呼应) 10.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应在“敢博”后,加“的精神”,与谓语“发扬”相呼应) 11.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就会造成表意不严密等情况。此例仅“付出劳动”是不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应在“劳动”前加“艰苦且有效的”限制语) 12.一开春,小麦就长得很好,获得了可喜的收获。(应在“获得”加“秋后”以限制时间) [高考经典试题分析7](成分残缺) 1.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养猪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97年) 2.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93年) 3.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93年) [课堂巩固训练]下列病句错在哪里? 1.从大量观测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掌握天气的连续变化,最好每小时都进行观测。 2.看到老师傅认真负责地工作,忘我劳动,使我很感动。 3.罗马尼亚艺术家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4.回顾“文革”对教育战线的破坏,确实很严重。 5.发射试验通讯卫星取得圆满成功,表明我国已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成、研制、发射、跟踪、测控和试验地球同步通讯卫星工程体系的能力。 6.这些杂交水稻由于产量高,而且比国外进口的再教育水稻更高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颇受当地农民的欢迎。 7.炊事员老朱在去炮兵阵地的路上,突然有一个打扮成游客模样的人迎面向他走来。 8.国家工商局、技术监督局负责人近日强调:必须把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特别是制造假酒这人命关天的非法行为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 9.中科院李院士的报告使我们更加坚定了为在2005年以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10.当民族危机的时候,只有人民才能担当起拯救民族危亡的命运。 11.李国英教授又设计出了两套高难度的自由体操。 12.中国强烈要求所有核武器国家同时谈判并缔结一项无条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及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地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
七、分类不当
1、不是同一类的词语放在一起当作同一类的; 例:《中国少年报》和《科学画报》这两种报纸我都爱看 2、范围大小不同的词放在一起。 例:秋天到了,地里的庄稼和稻子成熟了。 3、分类标准不一样的词放在一起。 例:参加这次劳动的有工人、农民和青年等。
上一篇:五四讲话论文题目
下一篇:论文申请题目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