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fcs论文模板

发布时间:2023-03-08 14:51

fcs论文模板

分散控制系统(DCS)应用技术有待完善

摘要:文章分析了DCS系统在现阶段火力发电厂过程控制领域扮演重要角色的原因,阐述了DCS系统在过程控制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对在浙江省内发电厂中应用的几种DCS系统在一些方面作了比较。

关键词:分散控制系统 DCS 应用技术 故障分散

1 引言

DCS(Distributed ControlSystem)系统在火电厂发电机组过程控制中的应用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而且正在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当今流行的DCS系统有C&E的MOD-300,HONEYWELL的TDC-3000,FOXBORO的I/AS,日本横河的CENTUMXL,WESTINGHOUSE的WDPF,BAILEY的INFI-90,SIEMANS的TELEPERM ME/XP。就目前这几家主要DCS厂商所提供的系统来看,在应用上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系统可靠性,实时性,系统组态的灵活便捷性等都有待进一步突破。本文对DCS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分析探讨。

2 DCS系统推出的初衷

DCS系统的推出并逐步发展成为过程控制领域的主角是由于以下一些原因:

(1)现代化的生产工艺系统日趋大型化,复杂化,需要检测和控制的参数大量增加,使得传统的仪表控制系统显得难以胜任,势必得另辟蹊径。

(2)传统的仪表控制系统通常使用多个生产厂家提供的产品,使得工艺生产所需的备品备件品种繁多,为此而化费大量人力物力,并且工艺生产在相当程度上依赖这些仪表生产厂商。这一状况也希望有所改变。

(3)数字电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应用,集成度以及成品率大幅度提高,使得在过程控制中大量使用微处理器在成本上成为可能。

(4)自动化控制理论的发展,特别是连续系统离散化理论,采样理论,这些理论大大地推进了过程控制从传统的仪表控制系统向DCS系统变革的进程。

(5)通讯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在对局域网(LAN)的大量研究过程中,通讯理论和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这方面对DCS系统发展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6)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微软公司的WINDOWS-95这样的操作系统软件的推出,为计算机在过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计算机和操作人员之间有了良好的界面,使不具备计算机专门知识的操作人员乐于接受。

(7)计算机集中控制系统存在固有的一些缺陷如故障集中,因此为了提高可靠性而需要巨大的费用,集中控制系统需要较大规模的计算机,价钱昂贵。相对来说DCS系统所用的微处理器和微机要便宜得多,故障相对分散,并且DCS系统中的微机或微处理器是并行运行的,相对于集中控制系统计算机的串行运行来说处理速度也大大提高,因此具有更高的实时性指标,这些是DCS系统优于集中控制系统而得到迅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以上列举了足以说明为什么DCS系统会在过程控制领域一显身手的主要原因。现在来看看最初推出DCS系统的一些初衷。

DCS系统是相对于计算机集中控制系统而言的计算机(或微机)控制系统,它是在对计算机局域网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过程控制专家们借用计算机局域网的研究成果,把局域网变成一个实时性、可靠性要求很高的网络型控制系统,运用于过程控制领域。专家们把这样的一个网络型控制系统称之为DCS。专家们的初衷应该是,这样的控制系统至少带来以下一些好处:

(1)故障分散。这是推出DCS系统的最大理由,DCS系统就是要解决集中控制系统致命的弱点,“故障集中”。故障分散的理由是DCS系统采用了大量的微处理器,各个微处理器承担一个范围较小的(地域上)控制任务,某个微处理器故障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工作。
(2)缩小控制室尺寸或控制表盘的长度。

(3)大量缩减控制系统所需的电缆。

(4)大量减少控制系统所需的备品备件种类及数量。

(5)减少工艺生产的运行对仪表控制设备厂商的依赖,减少仪控人员培训所需的费用。

(6)提供了控制系统构成的灵活性,具有组态便利和可扩展性。

(7)实现过程实时参数和历史数据的管理,提供性能计算,设备寿命计算功能。这一点是传统的仪表控制系统所望尘莫及的。

3 目前阶段市场能提供的DCS系统的实际能力

从在浙江省电力系统发电厂中应用的BAILEY的INFI-90,C&E的MOD-300以及SIEMENSR的TELEPERM-ME/XP等DCS系统来考察,笔者的见解如下:

(1)关于故障分散。相信大多数DCS系统生产厂商现阶段所提供的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并非想象的那么“故障分散”。事实上,由于DCS系统在应用技术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1台由DCS系统控制的火电厂单元发电机组,因DCS系统的某些故障而被迫停运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一点与传统的仪表控制系统相比后者似乎要优于前者。正因为这样,DCS系统的构成越接近传统的仪表控制系统,即微处理器或多功能控制器所承担的控制任务从地域上越分散,越能做到故障分散。从这一点上看,SIEMAMS的系统做得较好,它的一块控制卡件(带有微处理器,可与其他卡件或通过通讯总线与其他子系统如操作员站工程师工作站等通讯)只承担2~4个电动机或电动门的开环控制回路,或1~2个闭环控制回路,并且这块卡件既承担逻辑控制功能,又承担与这些逻辑控制有关的I/O功能。这样做对故障分散是十分有利的。然而,其它的系统通常把许多过程控制任务集中在少数多功能控制卡件或微处理器身上,把过程控制的输入输出即I/O功能集中在I/O卡件上。这些系统客观上是把过程控制的故障集中起来而不是把它们分散,似乎有悖于“DCS”这个名称。不过SIE-MANS的系统也有问题,它的ETHERNET与ME系统的通讯还有些问题需要解决。SIEMANS的TELEPERM-ME系统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系统,ME系统加上ETHERNET网络就是最新推出的TELEPERM-EM/XP系统(浙江台州发电厂四期两台330 MW机组中应用),因为是新的系统,相信许多应用软件(尤其是那些有关通讯的软件)还得经历时间的考验。如果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则无论从故障分散这个角度还是其它方面例如制造工艺来看,它都占有一定程度的优势。DCS,故障分散,似乎SIEMANS的路子是走对了,因为他们的系统最接近传统的仪表控制系统,控制功能比较分散,要做到故障分散,一定得把控制功能分散。

(2)关于控制室的尺寸和表盘长度。这一点所有的DCS系统都做得到。不过与传统的仪表控制系统相比,电子室的尺寸和设备相对增加,这一点DCS系统给我们带来的实际利益并不显著。

(3)关于节约电缆。由于DCS系统所采用的设备器件在现阶段来说仍然是比较娇贵,对现场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例如需要防尘和空调,REMOTEI/O还不能大量使用,因此,DCS系统的主要设备都需要安置在条件比较好的电子室,大量的现场信号仍然需用电缆接到电子室。所以说,与传统的仪表控制系统相比,电缆有所缩减,但效益有限。

(4)关于减少备品备件的种类和数量。备品备件的种类和数量有所减少,并且需要与之打交道的仪表控制设备制造厂商也有所减少。

(5)关于减少机组运行对仪表控制设备制造厂商的依赖,减少仪控人员技术培训所需的费用。由于DCS系统在应用技术方面还不能尽如人意,因此,机组运行对DCS系统生产厂商的依赖不但没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尤其在机组新建成投产期间,DCS生产厂家派往工地的专家服务似乎成了机组投产调试期间必不可少的了。为了用好DCS系统需要培训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有所增加,因此培训所需费用也有所增加。

(6)关于控制系统构成的灵活性,组态的便捷性和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构成的灵活性以及系统的可扩展性,这一点确实是传统的仪表控制系统无法与之相比的。大多数DCS系统的组态也是比较方便的。不过多数系统在在线组态功能方面尚有许多工作可做,好多系统为离线组态,在工程师站编程,然后编译,再下载。并且有些系统这一过程比较费时,在调试期间这一问题尤其突出。关于这个问题,SIEMANS的系统较有特色,它不但在线组态,而且设计有仿真功能,这给调试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

(7)关于DCS系统提供了一些独特的控制功能,如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管理,性能计算等等。这一点是传统的仪表控制系统所无可比拟的,正是由于DCS的这些优势,把过程控制推向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领域。

综上所述,现阶段市场所能提供的DCS系统在应用中带来的益处远没有象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当然,DCS系统解决了现代化大生产中过程控制传统的仪表控制系统难以胜任这一问题,而相对于计算机集中控制来说故障还是分散的,在许多方面有其独特的优点,是传统的仪表控制系统和计算机集中控制系统所无法比拟的。

4 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在的DCS系统在应用技术方面尚有以下一些问题:
(1)故障分散。目前的DCS系统还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故障分散,这一方面是由于目前的器件仍然比较娇贵,因此控制系统在地域上做到分散还不能实现(尽量接近传统的仪表控制系统)。工业控制的现场条件一般是比较恶劣的,粉尘,温度,湿度对现阶段厂商所能提供的远程I/O卡来说仍然难以适应。如北仑电厂1号机有些I/O卡只能相对集中放置在现场,在调试期间也曾经发生过因为这些I/O柜进水而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再如北仑电厂3号机在循泵房设置了远方I/O柜,电缆当然是节约一些,但I/O柜上设置了小空调,费用仍然省不了多少。另一方面,设计上控制功能还不够分散,包括DCS系统本身的设计和工程设计两方面。如MOD-300系统,它的I/O太集中,I/O卡的故障会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另外,机组的辅机控制是由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即PLC系统完成的,它与MOD-300系统之间通讯用了一个GATEWAY,这个GATEWAY成了整个控制系统的一个瓶颈,一旦它发生故障,就会影响机组的正常运行。再如北仑电厂3号机的系统,机组的辅机控制由它的SCS子系统完成,SCS子系统的一个MFP设计了300点左右的I/O卡,并且一块I/O卡16点又设计成用于不同的控制对象,即一个被控对象要用到好几块I/O卡。因此,一块I/O卡故障,要影响好几个控制对象的正常工作,一个控制对象要检修,要牵涉到好几块I/O卡。另外,一个MFP所包含的被控对象也太多,一块MFP卡的故障会影响好些控制回路的正常工作。象这样设计的控制系统,势必对卡件或者系统的可靠性要求很高。

文献〔1〕和文献〔3〕都谈到了目前已有一些厂商在研究或已推出一种称为FCS的系统,即现场智能仪表结合现场总线技术构成的过程控制系统。显然,这样的系统十分接近传统的仪表控制系统。从理论上讲,智能化的控制仪表就放置在被控设备附近,控制功能在地域上可以彻底分散,因此,故障也可以彻底分散。但是,实际上就目前的元器件生产技术水平以及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现状来说,FCS也许同样得面临DCS所面临的困难。首先,FCS得解决工业控制现场环境十分恶劣的问题。其次,现场控制设备空间分布,地域上十分分散,现场总线的连接不是一件易事,通讯上也将面临节点太多的困难。

(2)实时性。过程控制要求控制系统有很高的 实时性。目前的系统由于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限制,在实时性方面仍然有待提高,如早期的MOD-300系统,操作一个阀门,从操作员按键发出命令到在屏幕上看到反馈信号要十几秒时间。后来经过硬件升级,更换成新一代芯片,问题才得以解决。有些系统因为画面打开速度慢,操作一个设备要切换好几幅画面,使得在紧急情况下,操作人员感到很不方便;另外,通讯所需的时间(或者DCS系统响应的时间)恶化了控制对象的特性,使闭环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品质指标下降。

(3)组态的便捷性以及必要的权限保护。关于系统组态,现在的DCS系统大都采用计算机窗口技术,一般来说是方便的,但在在线组态方面仍然有需要研究的地方。多数系统在工程师站进行组态,然后下载到控制子系统或者说控制卡件中去,而一般这个过程是十分费时的,尤其在调试过程中,组态的修改是经常性的事,需要寻求一种既方便又安全的在线组态方法。

(4)制造工艺和安装工艺。影响DCS系统正常使用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制造工艺和安装工艺。有时就是因为一个小小的插件质量不好,接触不良而酿成了重大的故障或事故。有些系统提供的硬件制造工艺不能令人满意,提供的卡件、接插件做得不够可靠,一些卡件故障,有时去拔一下,插一下,或者摇几下故障就消失了。这方面是DCS生产厂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如果所提供的系统在工艺上都不能满足可靠性的要求,那么原理上再吸引人也难以令人接受。另一方面是安装工艺,这也是DCS系统应用技术要加以研究的一个方面。

(5)应用软件的可靠性、成熟性。DCS系统由于应用的实践还处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许多应用软件还不是很成熟,它的可靠性还有待时间的考验。这方面DCS系统生产厂商应加强研究,使已付诸使用或即将付诸使用的DCS系统软件具有足够的可靠性。

5 结论

以上从推出DCS的理由以及DCS为什么会成为过程控制领域的主流的原因出发,进而提出了现阶段市场能够提供的DCS系统在应用技术方面尚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1)有关故障分散方面的;(2)有关实时性方面;(3)有关组态的便捷性以及必要的权限保护;(4)有关制造工艺和安装工艺方面的;(5)有关应用软件的可靠性方面的。可归纳为设计的问题,元器件生产技术的问题,工艺的问题。DCS系统应从过程控制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自身的不足,无论在结构上、所采用的器件上,还是所采用的技术上,不断地提高和发展。使DCS系统在应用技术方面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王常力,罗安主编.集散型控制系统的选型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2〕 Wany H.Smeallie.Microprocessor-Based Distributed ControlSystems in the Modern Power Plant.Babcock&Wilcox Operat-ing&Maintenance Experience Conference,Oct.1983.

〔3〕王金全,方忠华,仲未央.工业控制系统的现状与展望.中国电力,1998(4).

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自动控制技术主要内容的论文

自动控制技术是能够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附加装置(自动控制装置)使生产过程或生产机械(被控对象)自动地按照某种规律(控制目标)运行,使被控对象的一个或几个物理量(如温度、压力、流量、位移和转速等)或加工工艺按照预定要求变化的技术。它包含了自动控制系统中所有元器件的构造原理和性能,以及控制对象或被控过程的特性等方面的知识;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综合;控制用计算机(能作数字运算和逻辑运算的控制机)的构造原理和实现方法。自动控制技术是当代发展迅速,应用广泛,最引人瞩目的高技术之一;是推动新的技术革命和新的产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是自动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动控制技术有很强的应用背景,无论是在炼钢、轧钢、化工、石油、电力等工业上,或是造纸、纺织、皮革和食品等工业上;无论是在航空、航海、汽车和铁路运输工业和国防工业上,或是图书资料的管理、实验室技术设备上都得到广泛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研究原子能的应用,研究飞机和导弹的空气动力和结构强度也是有用的。没有应用背景的“控制理论”就缺乏生命力。如何巧妙地运用控制的基础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和研究控制理论本身不同的另一种创造性工作。

近年来自动控制技术发展迅猛,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和通信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使人们籍助于许多使能技术的进步和一些开发工具的扩大,将人们构思的自动操作得以付诸实现。如网络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器等均属于自动化控制技术中的使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正向着网络化、集成化、分布化、节点节能化的方向发展。

自动控制技术领域为广大用户提供的科学数据主要包括自动控制理论和方法、自动控制系统、控制软件技术、自动控制设备、可靠性技术、功能安全技术等6个数据集。

自动控制理论与方法数据集:主要包括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其中包含决策分析和博弈、多级递阶和分散控制、稳定性和鲁棒性、决策支持系统、自适应、自学习、自校正等数据。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智能计算与控制均有大量基础数据。并且提供了自动控制最新理论与方法,其中包含基于网络的控制、对象模型不确定系统和鲁棒性、协调控制相关数据。

自动控制系统数据集:主要包括自动控制系统体系结构,技术规范,系统集成及典型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基于现场总线的控制系统(FCS)、可编程自动化系统(PAC)、数据采集和监督控制系统(SCADA)相关数据,在典型系统中我们采集了每个系统的应用实例及一些国际知名厂商的典型产品,为用户提供最新、优质、全面、可靠的技术规范。

控制软件技术数据集:包括了常规PID控制和先进控制软件:多变量模型预测控制、专家系统、模糊控制及人工神经网络控制组态软件相关基础数据。详细介绍了制造执行系统MES,包含制造执行系统概述、制造执行系统有关的国际标准、实用的制造执行系统软件等数据。

自动控制设备数据集:包括可编程序控制器、嵌入式控制器、工业控制计算机、分布式I/O、变频驱动器以及运动控制和伺服控制设备的体系结构、性能参数、技术参数及工业控制用编程语言,并且提供典型产品的基础数据。

可靠性技术数据集:包括可靠性概述、可靠性有关国际标准、故障诊断、可靠性设计数据,为技术人员进行产品设计提供重要参考数据。

功能安全技术数据集:包括其基本概念、电气/电子/可编程电子安全以及行业适用的功能安全国际标准及风险评价、安全性设计、网络通信安全等数据。

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它以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以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为主要工具,面向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及各行业、各部门的自动化。它具有“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并重,软(件)硬(件)兼施”鲜明的特点,是理、工、文、管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工科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从事自动控制、自动化、信号与数据处理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工作。就业领域也非常宽广,包括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大专院校、金融系统、通信系统、税务、外贸、工商、铁道、民航、海关、工矿企业及政府和科技部门等

自动控制技术是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科研、生产乃至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自动控制的例子是很多的。工业生产设备的自动化,可以改善劳动条件,增加产量,提高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军事装备的自动化,可以提高武器的精度、速度和战术技术性能;在许多人们无法接近的场合,自动控制将是解决问题的惟一的技术手段。
近年来,随着电子元器件和电路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应用,为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为了普及自动控制知识,满足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以及自动控制人员岗位培训的需要

本书主要讲述自动控制电路的设计、制作与调试,从基本知识讲起,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常用传感器、基本单元电路和终端执行机构等的原理和应用技术。在此基础上,介绍自动控制电路的一般设计思路、分析方法;以及设计自动控制电路时应注意的问题。最后详细讲解温度自动控制、灯光自动控制、时间自动控制、液位自动控制、湿度自动控制等自动监控类电路的特点、原理、识图方法以及实例分析。学习这些典型实例,可以开拓读者的设计思路,从中得到启发,并可作为实际制作时的参考。.

自动化控制(automation control ),广义来说,通常是指不需借着人力亲自操作机器或机构,而能利用动物以外的其他装置元件或能源,来达成人类所期盼执行的工作。更狭义地说即是以生化、机电、电脑、通讯、水利、蒸汽等科学知识与应用工具,进行设计来代替人力或减轻人力或简化人类工作程序的机构机制,皆可称之。

自动控制是相对人工控制概念而言的。指的是在没人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使被控对象或过程自动地按预定规律运行。自动控制技术的研究有利于将人类从复杂、危险、繁琐的劳动环境中解放出来并大大提高控制效率。
自动控制是工程科学的一个分支。它涉及利用反馈原理的对动态系统的自动影响,以使得输出值接近我们想要的值。从方法的角度看,它以数学的系统理论为基础。我们今天称作自动控制的是二十世纪中叶产生的控制论的一个分支。基础的结论是由诺伯特·维纳,鲁道夫·卡尔曼提出的。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毕业论文如何写呢?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不难的。之前也不怎么会弄,还是寝室同学给的文方网,写的《基于单片机的智能电力系统故障录波仪浅析》,帮忙做了分析和实验,靠谱啊

  DMS-2002型轮机模拟器船舶电力系统故障模拟的研制与实现
  宁夏电力通信行政交换综合业务系统的组成及安全性分析
  ZigBee通信技术在电力安全领域上的应用——变电站刀闸、地线锁态控制系统
  舰船综合电力系统负载稳定性分析
  电力系统仿真软件DIgSILENT简介
  轨道交通电力运行安全支持系统集成方案
  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精度研究
  基于MSP430单片机的高压电力设备温度在线监测系统
  CAN总线在船舶电力推进仿真系统中的应用
  基于FCS的电力推进船舶的综合监测系统
  电力电子系统CAD算法研究与软件设计
  电力系统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探析
  嵌入式电力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舰船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
  动态数据复制在分布式异构电力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高速铁路与普速铁路电力系统分析与比较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综合防御体系框架
  浅议电力系统规划
  基于电力集中监控管理平台的线损综合分析管理系统
  开放型电力系统
  企业应用中电力系统与继电保护基本概念的分析与探讨
  电力系统几个基本概念的分析与探讨
  我国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系统发展现状探究
  电力系统分层快速分解法状态估计程序设计
  基于NIOS-Ⅱ+μC/OS-Ⅱ的电力谐波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
  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B/S架构下GIS电力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实现
  电力系统GPRS数据传输安全性研究
  电力系统智能控制
  电力系统暂态故障模拟再现系统
  农村电力系统自动化前景展望
  组态王电力版在电力调度系统的应用
  电力系统的稳定问题
  人工电力系统与复杂大电网的运营和管理
  简述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研究
  RSViewSE在电力系统动模实验室SCADA系统中的应用
  电力系统自动监视和控制(连载之四)
  如何加强电力系统安全管理
  用于电力系统通讯的会议电话设备——DH系列电力系统会议电话设备简介
  电力二次系统数据备份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简述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研究
  轨道交通电力系统运行安全之我见
  电力系统防雷工程设计浅谈
  红外测温技术在电力系统消除缺陷中的应用
  远动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
  基于低压电力载波远程集中抄表系统的研制与实现
  对电力营销信息系统升级风险的研究
  电力系统谐波检测方法的研究
  地区电力系统供电能力评估

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向论文800字

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趋势
今年是中国加入WTO第十一年,这期间,中国经济从全盘接纳“全球秩序”到与美国和欧盟比肩跻身世界三大巨头之列,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是最好的佐证。然而,面对全球制造业的产能不断扩大、劳动力成本上升、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利润率下降、消费者需求更加苛刻等难题,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呢?
一、走向智能化
装备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保障,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我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问题依然突出。智能制造系统最终要从以人为主要决策核心的人机和谐系统向以机器为主体的自主运行转变。例如发展智能化产品(聪明机床);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工业自动控制技术和产品(传感元件、自动化仪表、PLC、DCS、FCS、现场总线、数控系统)、远程监控、检测、诊断等。
中国也是农业大国,农用机械的智能化对中国制造业影响很大,关注“三农”,扶持发展先进适用农用装备,按照先进、适用、经济、安全等原则,鼓励100马力以上大马力拖拉机及关键零部件、配套农机具,农作物移栽机械,农业收获机械,牧草收获机械,节水灌概设备,以及沼气设备等的发展。
智能制造装备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方向之一。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近年来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考虑到智能装备的战略地位,以及在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持续加大对智能装备研发的财政支持力度,并且将建立首台(套)装备示范项目保险机制。智能化非常重要:产品装备实现数字化,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智能化工具,从而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二、打造自主品牌
长期以来,数控机床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短板,高档数控系统与重型、精密机床,一直被国外厂家垄断。经过“十一五”期间的系统攻关,以华中数控(15.540,0.42,2.78%)“华中8型”高档数控系统为代表的国内高档数控机床取得了可喜的突破,为数控机床配套的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自给率达到了60%,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2万小时。此外,大型飞机科技重大专项进展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支线ARJ—21飞机正在进行试飞,预计今年将开始批量交付。“嫦娥工程”及“载人航天”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十一五”期间,机械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由2005年的80%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的85%以上,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来钢铁、采矿、水泥、石化等行业的高速发展,也推动了相关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目前,1000万吨级钢铁企业常规流程成套设备、2000万吨级露天矿成套设备、日产4000—10000吨级熟料干法工艺水泥成套设备已能自主提供。30万吨/年合成氨设备实现自主化,百万吨乙烯装置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和乙烯压缩机等关键“三机”也已研制成功。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为电力、石化、冶金、铁路等行业提供的主要装备,关键技术依赖引进。用于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足,原创性技术成果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产、学、研、用结
合不紧密,产业共性应用技术研发缺位,公共试验检测平台缺乏,社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基础制造水平滞后,长期以来,为整机和成套设备配套的轴承、液气密元件、模具、齿轮、弹簧、粉末冶金制品、紧固件等基础件,泵、阀、风机等通用件,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仪器仪表等测控部件,质量和可靠性不高,品种规格不全;特种原材料长期依赖进口;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落后,专业化程度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除中小型普通机床制造、交联电缆行业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外,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热衷于仍然热衷于新上项目、铺摊子,在国家严格调控“两高一资”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形势下,纷纷将投资重点转向装备制造业,导致一些新兴行业投资过热,出现产能过剩隐优,过度竞争风险加剧,如风力发电设备、大型盾构机、大型压力机等。如不及时加以调控,不仅将使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难,还将影响产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步伐。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制造业打造自主品牌的瓶颈。
三、转向服务型制造 过去十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局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然而在未来十年,如何能从大而不强跻身真正的世界制造业强国,面临系列挑战。正如中国经济学家樊钢所指出的,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并非单纯的放弃原有产业,转而去做高科技,在企业转型升级背后,必须要与其关联的要素市场相配合。
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向《中国联合商报》表示,未来十年,中国装备制造业需要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发展包括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工程承包、设备租赁、远程诊断服务、回收再制造等现代的制造服务业。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也令企业在价值链高端缺席。他说:“为用户提供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工程承包、远程诊断维护、回收再制造、租赁等服务业未能得到培育,绝大多数企业的服务收入所占比重低于10%,国外已经超过50%,我们主要业务是属于价值链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
事实上也证明,中国制造企业重构商业模式、向服务业务转型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提供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从总体上提升客户的产品拥有体验;二是提供脱离产品的专业服务,利用企业在研发、供应链、销售等运营能力上的优势,为其他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湖北富邦科技和其他一些中国制造企业已经开始重构商业模式的有益探索,主要是为客户提供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以保留自身原有的产品制造优势,减少变革风险。
服务制造是制造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桥梁,中国当前的制造业虽然有“世界工厂”“制造大国”等美誉加身,实际上更多的企业是在给西方发达国家“打工”。有关专家给出的解释是,中国制造企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竞争,纷纷搞价格战,无力争夺高端市场,这使得企业的利润率极其低下。而现代制造业作为一个整体产业链,早就脱离了单纯的产品、生产线和流水线的局限,它包含了研发、品牌、行销、物流、金融、谘询、文化、客户管理、会展、培训、设备改造、设备租赁、供应链管理、产品回收、商标专利等诸多方面。服务制造是在服务业和制造业不断融合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为了实现制造价值链中各自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进而达到一种高效创新的制造模式,也是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它包括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两个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制造与服务的深度结合,一大关键因素是企业本身要具有核心产品或者说核心能力,围绕核心产品或者核心能力进行创新,与服务业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只有
围绕着它的核心产品,客户才认可它的整体解决方案。因此,“服务制造”对于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制造业的信息化
信息技术与中国制造业的融合朝着深度、广度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的重点包括发展智能工具、构建数字企业、实现节能减排、促进转型升级、做强信息产业、催生新兴产业等六个方面。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机床业进入了以数字化制造技术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时代,而数控机床就是代表产品之一。行业规模不断壮大,中国国产高档数控机床明显进步,国产中高档数控系统取得重大突破,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国数控机床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在数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数控机床的质量也在追赶世界的进程中不断加速。同时,作为数控机床核心技术的国产数控系统同样取得重大突破。制造业与信息技术、高新技术融合,能够促进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国的制造业信息化已经发展到了共性和个性全面共同促进的时候。面向诸多的企业,系统集成商、社会中介机构、服务实施单位把共性的平台去和每一个企业的个性结合起来来组织实施,这样才能够良性互动地推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未来,集成与协同将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主旋律。如何来实现?在空间跨度上,从企业的集成到企业间的集成,走向企业间产业链、企业集团甚至跨国集团这种基于企业业务系统的集成;在时间跨度上,从侧重于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走到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集成过程;在集成和协同的重点上,从多年来以信息共享为集成的重点,走到了过程集成的阶段,正在向知识与智能发展的集成阶段迈进。在集成和协同的关键技术方面,现阶段的企业很多都集中在单元技术的应用,从发展的角度,会由这些单元技术产品通过集成平台,形成企业的信息集成平台系统,并朝着企业综合能力平台发展。

寻找毕业翻译英文论文(模具相关的论文)

120 kHz带宽、低失真隔离放大器 中文字数4595, 页数7 英文字数2918,页数10
EDA技术及其应用 中文字数8537, 页数8 英文字数5068,页数11
P89LPC9321单片机 中文字数9430, 页数18 英文字数5788,页数19
RS-485 数据接口 中文字数3388, 页数6 英文字数1895,页数7
多通道线路的应用 中文字数4876, 页数11 英文字数2990,页数12
internet信息管理系统 中文字数11901, 页数29 英文字数8283,页数38
高层建筑供配电系统的设计 中文字数5291, 页数7 英文字数3353,页数10
继电保护技术 中文字数4704, 页数4 英文字数2772,页数6
惠普电源和关于IspPAC10的介绍 中文字数6187, 页数10 英文字数3766,页数13
利用虚拟仪器在实验室测量 中文字数4222, 页数9 英文字数2489,页数10
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中文字数4749, 页数5 英文字数2737,页数6
温度控制 中文字数4791, 页数5 英文字数3145,页数8
发光二极管如何工作 中文字数3292, 页数4 英文字数2318,页数7
继电器 中文字数2113, 页数3 英文字数1178,页数3
网络性能测量 中文字数5027, 页数5 英文字数3058,页数8
计算机辅助制造 中文字数2851, 页数5 英文字数1771,页数5
基于数据采集卡的虚拟频谱分析仪 中文字数7718, 页数12 英文字数4450,页数15
利用超声波增强高速水射流 中文字数3989, 页数4 英文字数1819,页数5
直流发电机 中文字数3341, 页数8 英文字数1932,页数7
智能控制及其应用 中文字数2895, 页数6 英文字数1767,页数7
组合机床 中文字数2804, 页数4 英文字数1650,页数6
滚压机设计影响喂料系统的压应力 中文字数3567, 页数8 英文字数2235,页数15
数据库管理 中文字数5112, 页数6 英文字数3406,页数10
数字图像压缩的研究 中文字数4849, 页数6 英文字数2922,页数10
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 中文字数3303, 页数5 英文字数2065,页数6
网格与 Web 服务的结合 中文字数4103, 页数7 英文字数2260,页数10
新创造的轮式督导机制移动机器人 中文字数2902, 页数9 英文字数1941,页数10
液压传动介绍 中文字数3096, 页数4 英文字数1760,页数7
在SQL Server数据库里存储Session 中文字数3729, 页数9 英文字数2387,页数9

基于短程无线通信技术的红外温度测控系统 中文字数1233, 页数2 英文字数719 ,页数2
基于互联网的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和发展 中文字数6894, 页数9 英文字数4484,页数11
刮板输送机断链故障分析及防范措施 中文字数2307, 页数3 英文字数1525,页数4
工作面刮板输送机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文字数4433, 页数7 英文字数2783,页数8
钢绞线带式输送机的发展 中文字数4487, 页数7 英文字数3031,页数12
带式输送机的调试及对其液压自动拉紧装置的研究 中文字数2601,页数3 英文字数1580页数4

沉积铝掺杂ZnO薄膜的射频磁控溅射和它们的表面性能研究 中文字数3658, 页数6 英文字数2353,页数8
恒压恒流电源和在系统可编程模拟电路中的电桥测试 中文字数5825, 页数14 英文字数3853,页数16
开发一个远程访问实验室:直流电动机控制实验 中文字数8692, 页数10 英文字数4978,页数13
一种基于电力线载波的红外温度监测系统的设计 中文字数1912, 页数2 英文字数1102,页数3
英特尔IXP42X网络处理器和IXC1100平面控制处理器 中文字数4757, 页数12 英文字数2744,页数10
半导体交流调功器和传感器新技术的发展 中文字数4669, 页数6 英文字数3025,页数8
在线转动的单片机监控系统工具的设计 中文字数3636, 页数4 英文字数2448,页数7
变频器的控制电路及几种常见故障分析 中文字数4062, 页数5 英文字数2463,页数7
基于Ptolemy II的电机调速控制器的优化设计与仿真 中文字数2948, 页数5 英文字数2051,页数6
基于RS-485总线的小型集散系统设计 中文字数2083, 页数4 英文字数1376,页数6
基于Windows-native的三维塑料注射模具设计系统 中文字数4831, 页数10 英文字数2892,页数12

设计和发展一种基于双处理器的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应用于电动车辆中 中文字数3087, 页数6 英文字数1937,页数8
一个改进的梯形逻辑图解和Petri网络对顺序控制器设计在制造系统内的评估 中文字数3874, 页数5 英文字数2350,页数7

测量技术 中文字数5030, 页数10
单芯片CMOS光学显微分光计 中文字数4545, 页数5
一种互信息的逼近方法 中文字数4303, 页数16
有序的XML分支模式的高效处理 中文字数5424, 页数5
正则坐标下的双通道信号处理 中文字数7273, 页数9
寻找搜索算法:在元搜索中的试验 中文字数12109, 页数18
建立有效的评价方法研究电子学习 中文字数13478, 页数17
制定和鞅定价理论 中文字数4955, 页数8
图像分割和边缘增强稳定逆扩散方程 中文字数9239, 页数15
城市生活垃圾厌氧发酵产生氮 中文字数12121, 页数15
关于用AT89C52微控制器来控制PWM 中文字数2519, 页数7
先进机床中线性伺服电机的运动控制 中文字数11940, 页数27
发电厂电气系统综合自动化 中文字数3303, 页数4
PBT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水辅注塑成型的实验研究 中文字数:5884,中文页数:15

计算预算中通过奥得河口的氮,磷和BOD5 中文字数8488, 页数10
基于非线性滤波的新型超声波波形形成方法 中文字数3496, 页数11
基于机器视觉的驾驶员监控应用的方法 中文字数10536, 页数15
一类非线性四阶变化的广义Camassa-Holm方程的行波解 中文字数2700, 页数13
中国商业银行绩效比较:分析、研究结果与政策导向 中文字数16399, 页数17
控制工业电动机的微控制器8 XC196MC 中文字数3366, 页数13

运用CAD的功能对有3,4,5,6个线性传动肢的空间平行控制器进行运动分析 中文字数10463, 页数14
探索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与产品电子代码网络对企业与企业之间移动电子商务的影响 中文字数15259, 页数22
电流和电压单相交流直流功率因数校正变频器中的减少对重复功率和固有输入电流的控制 中文字数3536, 页数5
修正静电力的多晶硅扭转微镜动态特性与ANSYS有限元建模得到结果的比较 中文字数3411, 页数12

影响发展中国家采用国际会计标准的因素分析 中文字数4081, 页数4
城市和竞争力 中文字数3627 ,页数3
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化背景下所面对机会,威胁和措施 中文字数3119,页数4 英文字数1780;页数5

PLC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中文字数: 3060,中文页数: 4 英文字数: 1725,页数:6
PLC发展概况 中文字数: 2309,中文页数:3 英文字数: 1322,页数:6
PLC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中文字数: 4172,中文页数:5 英文字数: 2323,页数:8
PLC控制系统应用的抗干扰问题 中文字数: 4461,中文页数:6 英文字数: 2780,页数:9
PLC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文字数: 3126,中文页数:4 英文字数: 2780,页数:9
PLC自动提高控制系统可靠性的方法 中文字数: 3542,中文页数:4 英文字数: 2042,页数:5
气动移载机与PLC控制 中文字数: 3297,中文页数:4 英文字数: 1518,页数:5
数控机床维修改造技术 中文字数: 3297,中文页数:4 英文字数: 1518,页数:5

机器控制的开放式体系结构 中文字数: 3487,中文页数:4 英文字数: 2028,页数:7
精密机器制造系统 中文字数: 7288,中文页数:8 英文字数: 4680,页数:12
西门子S7-300 PLC在双电梯协调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中文字数: 4298,中文页数:7 英文字数:2841,页数:8

通过神经网络实现人脸识别 中文字数:1481,中文页数:3 英文字数: 672,页数:2
CDMA和通讯网络 中文字数:3259,中文页数:4 英文字数: 1560,页数:5
GSM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中文字数:4967,中文页数:6 英文字数: 2855,页数:6
X-射线数字实时成像系统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 中文字数:3174,中文页数:6 英文字数: 2003页数:8
多波长光络管理和控制 中文字数:3223,中文页数:7 英文字数: 1773页数:8
下一代蜂窝区系统的反向链路接入计划比较 中文字数:9651,中文页数:14 英文字数: 5847页数:21
移动通信的介绍 中文字数:3920,中文页数:5 英文字数: 2264页数:6

螺杆压缩机转子加工中刀具磨损的几何计算方法 中文字数:3682,中文页数:9 英文字数: 2131页数:9
模具工业发展趋势综述 中文字数:3204,中文页数:4 英文字数: 1801页数:5
液压支架自动化成功的途径 中文字数:5425,中文页数:5 英文字数: 3041页数:7
变频器-PLC在供水控制系统的应用 中文字数:1939,中文页数:3 英文字数: 1632页数:6
变频器的控制电路及几种常见故障分析 中文字数:4062,中文页数:5 英文字数: 2463页数:8
在线转动的单片机监控系统工具的设计 中文字数:3636,中文页数:4 英文字数: 2447页数:7

来电显示:基于DSP的解调的实现 中文字数:3581,中文页数:6 英文字数: 2212页数:7
采用表面微加工技术制造微型行星齿轮减速器 中文字数:3066,中文页数:4 英文字数: 2099页数:8
超高速行星齿轮组合中内部齿轮的有限元分析 中文字数:2835,中文页数:7 英文字数: 1796页数:9
液力传动钻机驱动分析 中文字数:4407,中文页数:7 英文字数: 1781页数:6
注塑机液压系统设计的方法和注意问题 中文字数:2420,中文页数:3 英文字数: 1481页数:5
8051 开发工具 中文字数:3217,中文页数:6 英文字数: 2285页数:8
大型风电场的瞬时稳定和模拟 中文字数:3293,中文页数:9 英文字数: 2299页数:12
成组工艺和CAPP 在编制工艺规程中的应用 中文字数:4158,中文页数:5 英文字数: 2355页数:8

信贷危机是全球经济的转折点 中文字数:2130,中文页数:3 英文字数: 1157页数: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中文字数:2866,中文页数:4 英文字数: 1286页数:4
营销管理 中文字数:3055,中文页数:4 英文字数: 1604页数:5
信贷简介 中文字数:2540,中文页数:3 英文字数: 1444页数:5
美国保险市场营销制度评价 中文字数:2994,中文页数:3 英文字数: 1800页数:5

异步传输模式 中文字数:5399,中文页数:6 英文字数: 1732页数:5
一种新颖的方式,保密通信的基础上语音信息隐藏技术 中文字数:2066,中文页数:3 英文字数:1232页数:4
一台多元化的直线离子陷阱频谱仪中发生的界限和共鸣排斥 中文字数:1871,中文页数:2 英文字数:1165页数:3
虚拟设备--正是软件设备所欠缺的 中文字数:2336,中文页数:2 英文字数:1371页数:3
数字滤波器的介绍 中文字数:1097,中文页数:1 英文字数:646页数:2
锂离子电池充电器的解决方案 中文字数:2251,中文页数:5 英文字数:1666页数:7
CDMA技术的发展 中文字数:1989,中文页数:3 英文字数:1075页数:5
PBT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水辅注塑成型的实验研究 中文字数:5884,中文页数:15 英文字数:5042页数:10
电压、电流和功率 中文字数:2273,中文页数:3 英文字数:1460页数:5
负载运行的变压器 中文字数:2504,中文页数:4 英文字数:1570页数:4
传感器新技术的发展 中文字数:2785,中文页数:3 英文字数:1816页数:4
变电站系统过电压防护技术 中文字数:4129,中文页数:4 英文字数:2346页数:7
基于FCS火灾监控报警系统 中文字数:2954,中文页数:5 英文字数:1605页数:5

AZ91D半固体镁合金三维注坯模型仿真 中文字数:7376,中文页数:14 英文:PDF原文件
CAD-CAE集成注射模设计系统 中文字数:8114,中文页数:18 英文:PDF原文件
CAD三维知识基础辅助注射模设计系统 中文字数:6316,中文页数:12 英文:PDF原文件
U形铣削沟槽在注射模具冷却的应用 中文字数:8202,中文页数:13 英文:PDF原文件
案例型推理在压铸模具设计上的应用 中文字数:6546,中文页数:7 英文:PDF原文件
并行协同模具设计导航系统 中文字数:5403,中文页数:10 英文:PDF原文件
薄形工件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研究及相应机构 中文字数:6016,中文页数:8 英文:PDF原文件
大型注塑机优化设计的多目标表现 中文字数:5821,中文页数:14 英文:PDF原文件
多孔冷却模具的设计方法 中文字数:3440,中文页数:9 英文:PDF原文件
多孔氧化铝陶瓷注射模具 中文字数:4156,中文页数:9 英文:PDF原文件
塑料注射模的自动装配模型 中文字数:3206,中文页数:6 英文:PDF原文件
多目标优化的注塑成型工艺 中文字数:13061,中文页数:26 英文:PDF原文件
高效模具铣刀用于模具加工 中文字数:5956,中文页数:7 英文字数:3850页数:11
关于降低直接金属激光烧结模具中的脱模力 中文字数:5336,中文页数:9 英文:PDF原文件
关于直接金属激光烧接技术在模具中的应用 中文字数:5282,中文页数:15 英文:PDF原文件
关于注射模费用智能评估系统的研究和主要技术 中文字数:5814,中文页数:13 英文:PDF原文件
光学介质制造过程传递功能发展 中文字数:6807,中文页数:9 英文:PDF原文件
基于仿真网络模型的注塑模具的复杂性计算 中文字数:8139,中文页数:9 英文:PDF原文件
基于奇异频率解耦的鲁棒PID控制器设计 中文字数:3234,中文页数:9 英文:PDF原文件
基于数值模拟的虚拟注射成型系统 中文字数:8087,中文页数:16 英文:PDF原文件
基于注塑模具钢研磨和抛光工序的自动化表面处理 中文字数:3643,中文页数:8 英文:PDF原文件
考虑凸轮-阀门系统动态特性的优化凸轮外形设计 中文字数:4891,中文页数:15 英文:PDF原文件
可编程控制震动式切割机在切削硬化模具钢方面的发展 中文字数:5289,中文页数:20 英文:PDF原文件
快速注塑模具共形冷却设计的台架结构 中文字数:8268,中文页数:12 英文:PDF原文件
拉深模设计中拉深壁起皱的分析 中文字数:5554,中文页数:6 英文:PDF原文件
模具长度在拉挤成型方面对拉力和合成物质量的影响 中文字数:6355,中文页数:17 英文:PDF原文件
模具设计过程中的计算机辅助工作 中文字数:4902,中文页数:12 英文:PDF原文件
纳米复合材料和木纤维塑料在微孔泡沫塑料注塑中的应用中文字数:5688,中文页数:11 英文:PDF原文件
喷射成型模具的制造 中文字数:3371,中文页数:11 英文:PDF原文件
三维快速实现初步设计塑胶射出模具 中文字数:4989,中文页数:5 英文字数:3012 页数:13
深孔冲压过程中的变形 中文字数:5303,中文页数:12 英文:PDF原文件
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中文字数:5204,中文页数:7 英文字数:3801 页数:11
塑料注射模的自动化装置 中文字数:7668,中文页数:16 英文:PDF原文件
塑料注塑加工自动选择浇口位置 中文字数:5909,中文页数:11 英文:PDF原文件
塑料注塑模冷却系统的铣式沟槽嵌件的设计和有限元分析中文字数:6646,中文页数:10 英文:PDF原文件
田口法在塑料注射模具设计中防止翘曲的作用 中文字数:7147,中文页数:21 英文:PDF原文件
微型粉末注射成型:加工过程的描述和模拟 中文字数:5147,中文页数:10 英文:PDF原文件
虚拟制造在汽车覆盖件模具制造中的应用 中文字数:6463,中文页数:6 英文字数:3744 页数:9
旋转浇铸中模型压力的控制 中文字数:6443,中文页数:15 英文:PDF原文件
压铸铜电动机转子:模具材料及处理成本效益制造 中文字数:6231,中文页数:11 英文:PDF原文件
应用于塑料注射模的加工沟槽插入方法的设计和有限元法分析 中文字数:9862,中文页数:20 英文:PDF原文件

上一篇:毕业论文生成软件

下一篇:研究网购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