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ar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3-03-08 18:07

ar论文参考文献

  应收账款(Accounting Receivable,简称 AR),该账户核算企业因销售商品、材料、提供劳务等,[1]应向购货单位收取的款项,以及代垫运杂费和承兑到期而未能收到款的商业承兑汇票。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应收账款 论文 参考文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应收账款论文参考文献一:

  [1]夏天.资本结构理论发展历程述评[J].商业时代.2014(09)

  [2]黄正辉,谢智勇.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我国房地产业为例[J].上海管理科学.2013(03)

  [3]刘文海.我国 旅游 业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2(24)

  [4]袁旭.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风险分析与防范 措施 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5]倪仁泉.中小房地产企业 融资 模式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6]马新晖.关于降低机械制造成本的方法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7]钟利红.新 会计 准则对 财务分析 影响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8]张慧.中国旅游上市公司经济效益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9]高金霞,时学成,王道保.基于行业视角的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论坛.2010(07)

  [10]梁伟华.旅游业的资本结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24)

  [11]叶蓓,袁建国.企业投资的行为公司财务研究综述[J]. 会计研究 .2007(12)

  [12]陈德萍,曾智海.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 创业 板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会计研究.2012(08)

  [13]张晓明,周春梅.我国旅游业上市公司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

  [14]霍守花,陆林.旅游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 科学版).2013(01)

  [15]宋卫俊.旅游企业劳资冲突的发生机制与对策研究[D].燕山大学2014

  [16]孙洁.花卉旅游的游客感知价值及开发策略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

  [17]王元元.大数据背景下 旅行 社虚拟价值链模型研究[D].浙江 工商 大学2015

  [18]富琳桦.基于非物质 文化 遗产传承的旅游纪念品开发[D].华东理工大学2015

  [19]霍欣.我国旅游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

  [20]朱彦慧.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管理模式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

  [21]李楠楠.中国旅游类上市公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D].燕山大学2014

  应收账款论文参考文献二:

  [1]高阳.非法集资的入罪及合法民间借贷的 法律 规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4

  [2]张文江.独立担保制度法律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3]李振.浅析独立担保在我国的发展[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03)

  [4]谢婧.金融危机背景下 国际 贸易结算方式的选择[J].现代金融.2009(03)

  [5]陈大艳.福费廷业务发展新趋势研究[J]. 科技 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7)

  [6]孙超.论未来应收账款的转让融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7]艾万泽.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福费廷业务研究[D].西南 财经 大学2006

  [8]李然.论福费廷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9]刘桂丽.浅析承认独立担保国内效力的必要性[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10]王春华.福费廷业务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

  [11]王慧.我国商业银行大力开展福费廷业务的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02)

  [12]戴佳倩.福费廷业务的基本法律问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13]庄乐梅.在金融危机中看金融创新[J].金融博览.2009(07)[1]黄斌,着.国际保理[M].法律出版社,2006

  [14]陈辞.商业银行非标准化债权融资业务立法基本问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4

  [15]蒋军平.建设工程优先权的行使[D].华东政法大学2014

  [16]刘海蓉.应收帐款转让制度之比较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17](美)A.L.科宾(ArthurLintonCorbin)着,王卫国等译.科宾论合同[M].中国大 百科 全书出版社,1998

  应收账款论文参考文献三:

  [1]莫大卫.上海通用 汽车 供应链绿色绩效评估与改进[D].东北大学2012

  [2]姜家华.论企业客户关系管理[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05)

  [3]郭军.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J].现代商业.2009(12)

  [4]李景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客户分层管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5]孙妍.网上银行客户忠诚度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6]巨建辉.航天六院动力厂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

  [7]伍劲峰.中小企业型客户关系管理[D].武汉大学2005

  [8]李丛伟.基于知识管理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9]戴智.唐山联通3G服务客户忠诚度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

  [10]咸晓静,李乃和.客户关系 管理理论 与实践的演变:同步发展[J]. 市场营销 导刊.2008(04)

  [11]杨俐.客户沟通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08)

  [12]陈炯,谢凤华.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06)

  [13]袁杰,张佳.新时期下的客户关系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9(04)

  [14]时潮.HH公司钢材进销存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东北大学2011

  [15]李思聪,陈尚松,俞欢军.基于J2EE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工业控制 计算机 .2008(11)

  [16]高妤.以财务为中心的NE物流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D].东北大学2011

  [17]扶明信.首钢ERP销售与分销子系统优化项目的管理研究[D].东北大学2012

  [18]熊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成本研究[D].东北大学2009

  [19]葛文明.宝钢南方区域工贸一体化软件项目开发进度管理[D].东北大学2011

参考文献学报格式

参考文献学报格式

做人不可以锋芒毕露,肆意的张扬,只会给自己招来无谓的伤害。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参考文献学报格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尽量引用正式发表的文献,以确保读者能找到所引文献。(in press ) 形式的论文可以引用,但校对校样时要核实文章是否已经发表,已发表的应规范引用。

2.采用顺序编码制。依文中出现先后顺序排序号,论文中参考文献的序号根据文献在正文中第一次被引用的先后次序来编号。多次引用的同一文献不重复编号。

3.文献中的'所有作者姓名全部列出,不能“等”或“et al”代替。

4.刊名要给出带缩写号‘.’的正确缩写形式。书名写全名称,并给出出版地城市名,出版商和所引用内容的起止页码。

5. 英文作者姓名均应用“姓的全称 名的首字母”表示,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作者之前无“and”,之后也无逗号。中文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6.同一文献的不同名目用空格分开,比如作者和刊名之间,刊名和卷之间等。

《物理学报》参考文献格式

[期刊] 作者姓名 出版年 刊名 卷号 起始页码

[1] Sun Q C, Wang G Q 2008 Acta Phys. Sin. 57 4667(in Chinese) [孙其诚,王光谦 2008 物理学报57 4667]

[2] Shahverdiev E M, Shore K A 2005 Phys. Rev. E 71 016201

[专著] 著者姓名 出版年 书名 版次 (出版地城市名: 出版商)起止页码

[3] Bloembergen N 1965 Nonlinear Optics (New York: Benjamin) pp12—20

[4] Feng D, Jin G J 2003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Vol. 1) (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 p341 (in Chinese) [冯端,金国钧 2003 凝聚态物理学(上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341页]

[译著] 原作者姓名 译者姓名(translated by) 出版年 译著名 (出版地城市名:出版商)起止页码

[5]Eckertova L(translated by Wang G Y)1986 Thin Film Physics (Beijing: Science Press) pp110—113 (in Chinese)[埃克托瓦L著 (王广阳译) 1986 薄膜物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第110 —113页]

[论文集] 作者姓名 出版年 论文集名称 (出版地城市名: 出版商)起始页码

[6] Hardie R C, Smith F 1983 Collection in Sensory Physiology (Berlin: Springer-Verlag)p13

[会议文集] 作者姓名 出版年 会议名称或会议文集名称 会议地点城市名,会议时间,起始页码

[7] Tabbal A M, Mérel P, Chaker M 1999 Proceedings of the 1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lasma Chemistry Prague, Czech Republic, August 2—6,1999 p1099

[硕/博论文] 作者姓名 年 论文题目 Ph.D. Dissertation/ M.S. Dissertation ( 城市名: 单位名)

[8] Yang K H 2001 Ph. D. Dissertation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in Chinese) [杨凯华 2001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北京大学)]

[9]Guo Z Y 2005 M.S. Thesis ( Hef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in Chinese) [郭哲颖 2005 硕士学位论文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预印本]作者姓名 年arXiv号 [学科领域]

[电子文献] 作者姓名 网址 [引用日期]

[专利] 专利获得者姓名 年 专利号

[11] Plank C J 1978 US Patent 4 081 490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M.R.,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pp.271-313.

[10] Almarza, G.G.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n and ds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50-78.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一、论文正文引用之处用圆括号作夹注,基本格式为“(作者,发表年份)”,同时将该引文详细信息列明在参考文献内。夹注中包含多篇文献时,各作者之间用分号隔开。

二、参考文献类型以字母方式标识:期刊J,专著M,报纸N,学位论文D,论文集C,报告R,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

三、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采用双字母表示: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用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四、参考文献列于文末,以“参考文献:”作为标志,先中文后外文,中文按照拼音前若干字母在字母表中的顺序排列;英文按单词前若干字母在字母表中的顺序排列。参考文献请标明序号,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3]”。

五、对于文献有多位作者的,只标明前三位作者,以“,”分隔,从第四位开始用“等”或者“et al.”代替。

六、外文参考文献格式与中文参考文献相同,标题的首字母及各个实词的首字母大写。

七、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具体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1.期刊:

[序号]作者.文章标题[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1]刘明辉,张宜霞.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2002,(8):51-53.

[1] KANAMORI g without Quaking[J].Science,2002,15(1):12-17.

2.专著:

[序号]著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5-18.

[2]JONES R M. Mechanics of Composite Materials[M].New York: McGraw Hill Book Company, 1975.

3.报纸:

[序号]作者.文章标题[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3]陈毓圭.修订完善审计准则 保持持续全面国际趋同[N].上海证券报,2010-9-20(10).

[3]GUO Ai-bing. Auto Show Revs up Customers' Desire[N].China Daily,2002-06-07(1).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文章标题[D].地点:单位,年.

[4]朱刚.新型流体有限元法及叶轮机械正反混合问题[D].北京:清华大学,1996.

[4]Sun M.A Study of Helicopter Rotor Aerodynamics in Ground Effect[D].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1983.

5.论文集析出文献:

[序号]作者.文章标题[C]//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5]张佑才.繁荣会计理论研究促进会计事业发展[C]//中国会计学会.1996年会计学论文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537-548.

[5]Hunninghaks G W,Gadek J B,Szapiel S V,et Human Alveolar Macrophage[C]//Harris C ed Human Cells and Issues in Biomedical York:Academic Press,1980:54-56.

6.电子文献: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志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文献类型标志/载体类型标志],如“[J/OL]”。对于载体为“OL”的文献,还应标明发表或更新日期(加圆括号,有出版年的文献可不选此项)、引用日期和网址。

[序号]作者.文章标题[文献类型标志/载体类型标志].(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网址.

[6]王军.振奋精神 潜心研究 大力推进会计理论研究的繁荣与发展[R/OL].(2005-01-08)[2006-11-12].

外文文献是什么?

问题一:毕业论文的外文文献是什么意思?是说找一篇外文文献,然后把它翻译成中文吗? 5分 是在知网上(应该是Ebhos罚差不多是这个,具体记不清了)找到一篇与你论文主旨相关的英文文章,然后可以从头翻译或者从当中开始翻译。

问题二:外文文献是什么意思 外文翻译要求:(1)选定外文文献后先给指导老师看,得到老师的确认通过后方可翻译。(2)选择外文翻译时一定选择外国作者写的文章,可从学校中知网或者外文数据库下载。(3)外文翻译字数要求3000字以上,从外文文章起始处开始翻译,不允许从文章中间部分开始翻译,翻译必须结束于文章的一个大段落。

问题三:毕业论文中的外文参考文献什么什么意思?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外文参考文献就是指论文是引用的文献原文是国外的,并非中国的。 原文就是指原作品,原件。即作者所写作品所用的语言。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原文是英语。 译文就是翻译过来的文字,如在中国也可以找到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中文版本。这个中文版本就称为译文 回答者: xffjy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10-22 11:52

问题四:外文文献引证号是什么 我看到有些只写一个数字,期刊号是不是第几期?如[2]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学刊,1998,(3):167-173这里面的(3)就是期刊号,这个是不是这个学术期刊的第3期

问题五:英文文献中et al.是什么意思 et al 拉丁文:以及其他人, 等人。In a study by Rosano et al.,在Rosano等人的研究中

问题六:英文文献中的co-是什么意思 co-表示共同,通常放在元音词根前
C供operation合作(co+operation操作→共同操作→合作)
Coagulate凝结(co+agul凝聚+ate→凝聚起来)
Coalesce联合;合作(co+al=ally联盟+esce)
Coexist共存(co+exist存在)
Cohere附着;粘着(co+here粘→粘在一起)
Coincide一致,符合,巧合(co+in进+cide掉下→共同掉进来→巧合)
Coordinate协调:同等的(co+ordin顺序+ate→顺序一样→同等的引申为平等;协调)

问题七:英文参考文献中的D.E.表示什么? 规定如下: 作者可从下列A、B、C、D、E中选用一种标识码来揭示文章的性质: 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成果报告(科学技术)、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科技);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的文章(包括特约评论); D―一般性通讯、报导、专访等;
E―文件、资料、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注:英文的文献标识码应与中文对应。 [参考文献类型标识码] M――专著 Monograph ;
C――-论文集Collection ; N――报纸文章 News; J――期刊文章 Journal; D――学位论文 Degree; R――报告 Report;
S――标准 Standard; P――专利 Patent;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Article;
Z――其它末说明文献(1)文献类型标识:专著[M];期刊[J];论文集[c];学位论文[D];
标准伐S];报告[R];专利[P];报纸[N];(2)电子文献类型标识: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问题八:外文期刊文献用什么英文字母表示? 外文文献按国内杂志的格式进行标注了
期刊文献就是[J]
其他类型文献字母的如下:
专著(M:Monograph);论文集(C:Collected papers);学位论文(D:dissertation );报告(R:Report);报纸文章(N:Newspaper ar耽icle );标准(S:Standardization);专利(P:Patent literature)

问题九:英文文献中的FigureS2是什么意思 5分 figure是建立图形的意思,

问题十:什么是外文文献?在毕业论文中外文文献的作用是什么?需要在论文中引用原文还是怎么样? 外文文献,就是你毕业论储中所参考到的外国相关文献。不一定要原文引用,比如你采纳了其中一个论点,或者论据都行,总的来说就是参考文献,你引用也好借鉴也好,都行。

急!求一篇生物制药专业的毕业论文 课程有微生物 药物制剂 药理学 有机化学 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等等!谢谢

  阿司匹林抵抗与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阿司匹林抵抗;基因多态性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临床观察显示阿司匹林能减少约25%的心脑血管疾病复发。然而,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从阿司匹林治疗中获益,有研究显示0.4%~83.3%个体对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不敏感,即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aspirin resistance,AR) [1]。阿司匹林抵抗的确切机制不明,遗传可能为其重要因素,本文将近年AR与基因多态性方面的研究作如下综述。

  1 阿司匹林抵抗

  1.1 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 Bhatt[2]等将阿司匹林抵抗分为临床性及生化性。临床性为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后仍发生缺血性血管疾病;生化性为口服阿司匹林后,未能改变血小板功能试验结果。

  1.2 阿司匹林抵抗的分型 有研究[3]将生化性阿司匹林抵抗分为3型:(1)Ⅰ型阿司匹林抵抗(药动学型):口服同样剂量的阿司匹林,体内血栓素(TX)合成和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均未被抑制。而体外富血小板血浆中加入100 μmol/L阿司匹林后可被抑制,提示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有相当大的药动学差异。(2)Ⅱ型阿司匹林抵抗(药效学型):无论体内及体外,口服阿司匹林后,TX合成和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均未被抑制,提示该型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与环氧化酶(COX)的遗传多态性有关。(3)Ⅲ型阿司匹林抵抗(假性阿司匹林抵抗):口服阿司匹林后能抑制TX合成,但不能抑制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该型患者之所以被冠以“假性抵抗”,因为阿司匹林已抑制了TX合成,而不能抑制其他物质如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2 阿司匹林抵抗机制

  AR发生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药物剂量不足[4],环氧化酶1(COX1)及血小板糖蛋白(GP)的基因多态性,胶原,吸烟,血脂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血小板活化路径可由血栓素A2(thromboxaneA2,TXA2)、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 、胶原、凝血酶和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 受体等诱导,而阿司匹林仅能有效地阻断血栓素A2途径。目前,对于血小板活化路径及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56]:(1)血栓素激活途径中编码环氧合酶1 (cycloxygenase1 ,COX1) 的基因多态性。(2)GPⅡb/Ⅲa激活途径中编码血小板膜GPⅢa的血小板抗原1/血小板抗原2 (platelet antigen1/platelet antigen2,PLA1/PLA2)多态性。(3)胶原激活途径中编码血小板膜GPⅠa/GPⅡa的807C/T和873G/A多态性。(4)5二磷酸腺苷受体P2Y1的基因多态性。这些多态性位点有可能影响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现从基因水平分析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

  2.1 环氧合酶基因多态性 COX是前列腺素合成过程中的重要限速酶,它有两种同工酶:COX1和COX2。COX1是花生四烯酸转换为前列腺素G/H途径中的第一个酶,其有两种酶活性,一种环氧化酶活性催化前列腺素G的生成,一种氢过氧化物酶(HOX)活性减少前列腺素G,生成前列腺素H,前列腺素H更进一步被COX催化成为前列腺素和血栓素[7]。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机制主要是使COX1丝氨酸530不可逆的乙酰化,从而使该酶失活,阻断了TXA2的形成。目前已发现多个COX基因多态性位点[8],不同COX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可影响COX的蛋白结构或构象,使其对阿司匹林抑制作用的敏感性极不均一,构成一些病人AR的结构基础。

  Maree等[9]将144位冠心病患者按COX1单核苷酸多态性分为五组[A842G,C22T(R8W),G128A(Q41Q),C644A(G213G) 和C714A(L237M)],均给予阿司匹林口服,发现A842G与C50T完全连锁不平衡。携带含有突变体842G等位基因的患者与野生型A842相比,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激活和血清血栓烷B2 (TXB2 ,TXA2 的下游产物)产生更明显,提示携带突变体842G等位基因的患者对阿司匹林治疗较不敏感。表明COX1的遗传变异性可以影响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病人对阿司匹林的反应部分决定于COX1的基因型。GonzalezConejero等[10]的研究则显示COX1 50T等位基因可能与阿司匹林抵抗有关。

  2.2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基因多态性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是细胞黏附受体整合素家族中的一员,含有纤维蛋白、纤维连接蛋白、von willbrand factor(vWF)等黏附蛋白的特异结合位点,参与血小板黏附和聚集。AR可能和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的多态性有关,GPⅡb/Ⅲa受体是血小板活化的最后共同通路。编码GPⅡb/Ⅲa的基因具有高度的多态性。GPⅡb/Ⅲa基因(包括编码GPⅡb和GPⅢa的基因) 突变、缺失或插入导致表型改变,进而引起血小板功能改变。迄今已发现C157T、A1163C、A1553G、T1565C等多个GPⅢa多态性位点,较为常见的是外显子2第1565位氨基酸的突变,即T1565C(Leu33Pro) ,编码Leo的位点称为PLA1(HPA1a),编码Pro的位点称为PLA2 (HPA1b)。关于GPⅡb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较少,主要有GPⅡbMax/Max +(G2603A,V837M),HPA3a/3b(T2622G,Ile843Ser) ,GPⅡbG1063A(Glu324Lys) 等多态现象,其中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的是GPⅡb残基843位Ile/Ser的变异,它与人类血小板抗原3 (HPA3) 相关。

  大量证据表明,GP受体多态性是动脉血栓形成的遗传危险因素,它能造成黏附受体成分的表达、功能和免疫遗传学的多样性。血小板激动剂(如TXA2)通过细胞内信号激活GPⅡb/Ⅲa受体,介导纤维蛋白原及其受体结合,然后促进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通过干扰COX非依赖性细胞内信号转导并使GPⅡb和GPⅢa分子乙酰化来抑制GPⅡb/Ⅲa的活化。尽管还未完全弄清,但目前所知的COX非依赖性信号转导途径可能包括跨膜蛋白受体、磷脂酶、Ca2 +释放、腺苷酸环化酶、鸟苷酸环化酶和蛋白激酶C等。某些弱的激动剂(如ADP、肾上腺素和胶原蛋白)导致的GPⅡb /Ⅲa激活可被阿司匹林部分抑制。在PLA2基因型存在时,抗血小板作用可以因这种替代途径减少而降低。

  Agnieszka Slowik等[11]研究发现PLA2等位基因是男性患者大血管病变所致卒中独立的危险因素。该研究分别选取92例大血管病变所致卒中患者及184例对照者,103例小血管病变所致卒中患者及206例对照者,182例心因性卒中患者及182例对照者。结果显示小血管病变及心因性卒中患者与对照者相比,PLA2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相似,无统计学意义;而大血管病变所致卒中的男性患者PLA2出现频率高(39.7% vs 23.0%;P=0.003 ,OR=2.51;CI为1.21~5.20)。Grove等[12]检测了1191例健康人和1019例冠心病患者的PLA2频率,在这些患者中529例以前有过心肌梗死史。结果健康人中28%为PLA2基因型,28%的冠心病患者(除外心肌梗死患者)为PLA2基因型,35%的心肌梗死患者为PLA2阳性。健康对照与心肌梗死患者之间PLA2基因频率有统计学差异。因此,他们认为斯堪的纳维亚人PLA2基因型与心肌梗死而不是冠心病的危险增加有关。Szczeklik A研究的结果提示与PLA1相比,PLA2等位基因更倾向于促进血栓的形成从而参与了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Papp E等[13]研究也发现,阿司匹林抵抗患者中PLA2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要明显高于那些对阿司匹林有良好反应的受试者,而且该研究中所有PLA2/A2 基因型患者对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反应均不良。这就提示PLA2等位基因可能与阿司匹林疗法反应的不充分、不敏感相关。然而,Macchi等[14]的研究发现PLA1等位基因更容易对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发生抵抗。

  2.3 血小板糖蛋白GPⅠa/Ⅱa受体基因多态性 GPⅠa/Ⅱa (整合素α2β1 )位于连接血小板与胶原纤维(Ⅰ、Ⅱ型)或非胶原纤维( Ⅲ、Ⅳ型)的二价阳离子键的中间。在正常个体与那些先天遗传存在α2基因的四个等位基因的个体中,其血小板表面表达的GPIa/Ⅱa是不同的。GPIa基因位于第5号染色体上,对于这一基因的一些相关研究,揭示它的一些有症状或无症状的多态现象,以及由此引起的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及血小板表面的GPⅠa/Ⅱa受体多拷贝间的差异。α2GPIa多态性—807CT(phe224)和873GA(Thr246)已被证实与血小板表面受体不同的表达有关。基因型807TT(873AA)与受体的高密度表达有关,而807CC(873GG)则与低密度表达有关。杂合子则与中间受体表达的水平有关。第三种多态性是由于1648位点上G到A被替换所致,这同时也引起505位点(Br系统)上Glu/Lys被替换。同时,GPIa807C/T与Glu505 lys之间存在基因相关,且Br的多态性与位于核苷酸环化酶837(CT)上的一个稀有多态性相连结,携带等位基因I(807T/873T/873A /Brb)者表现出高水平的GPⅠa/Ⅱa,而携带等位基因Ⅱ(807C /837T/873G/Brb)和Ⅲ(807C/837C/873G/Bra)者则表现出低水平的血小板整合素。胶原是一种重要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血小板胶原受体血小板膜糖蛋白Ⅰa/Ⅱa密度增加可能是血栓形成的潜在危险因素和阿司匹林抵抗的原因,血小板膜糖蛋白Ⅰa/Ⅱa基因多态性可以增加血小板膜胶原受体的密度[15],从而降低阿司匹林疗效。

  2.4 ADP受体P2Y1基因的变化 ADP是血小板聚集的重要介质,ADP的调节作用是通过与血小板表面G蛋白偶联P2Y受体相连接而实现的。迄今为止已有8种P2Y受体亚型被克隆,对P2Y1和P2Y12的研究较清楚。Gαq偶联P2Y1受体与ADP结合,使钙离子释放,改变血小板形状,使血小板聚集。另一种主要的受体P2Y12与G蛋白Gi偶联,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活化磷酸肌酸激酶3,活化GPⅡb/Ⅲa受体。任何一个受体的抑制均会引起血小板聚集的显著减少。

  ADP通过P2Y1和P2Y12受体刺激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这些受体的突变与止血异常有关,任何一个受体的抑制均会引起血小板聚集的显著减少。阿司匹林以协同方式减少这些情况的发生[16]。P2Y12和阿司匹林的复合拮抗作用已在临床上被证实可显著减少血栓事件的发生[17]。因此,ADP受体P2Y1基因的相应功能变化能够改变ADP的信号功能,并且能降低对阿司匹林(包括P2Y12抑制剂,如噻氯匹啶和氯吡格雷)的反应性,导致血栓前状态的产生和对阿司匹林的反应性降低。

  Fontana等[18]在98名健康研究对象中发现了P2Y12受体5种多态性,其中4种是完全连锁不平衡。这导致两种单倍体产生,H1 (86%)和H2 (14% ) 。携带H2单倍体的受试者使用较低浓度的ADP (2 μm) ,血小板聚集增多。纯合子H1 (H1 /H1)平均聚集率为34. 7% (n= 74) ,有一个H2等位基因(H1 /H2,n= 21)聚集率为67. 9% ,在有2个H2等位基因(H2 /H2,n=3)聚集率高达82. 5%。这提示P2Y12多态性在阿司匹林抵抗中可能起作用。近来发现P2Y1 受体A1622G多态性与血小板对ADP反应不同相关。携带少见的G等位基因对ADP反应更强。Jefferson等[19]在332例男性有心肌梗死史的患者中研究发现阿司匹林抵抗患者与P2Y1基因C893T多态性密切相关。携带杂合子C893T等位基因患者与携带常见纯合子C893等位基因者相比阿司匹林抵抗率高出3倍,机制尚不清楚。

  以上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关系的研究结果。由于没有国际公认的对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多数研究样本量较小,研究结果间还存在很多矛盾,迄今为止遗传对阿司匹林抵抗的作用并不确切。所以仍需继续开展大规模和不同种族人群中的前瞻性研究来证实这些基因多态性与AR有关。

  【参考文献】
  [1] Lordkipanidze M,Pharand C, Palisaitis DA, et al. Aspirin resistance:truth or dare[J].Pharmacol Ther,2006,112:733743.

  [2] Bhatt D, Topol EJ. Scientific and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antiplatelet therapy[J].Nature Rev,2003,2:1528.

  [3] WeberA A, Przytulski B, Schanz A, et al. Towards a definition of aspirin resistance: a typological approach[J]. Platelets,2002,13:3740.

  [4] Lee PY, Chen WH, Ng W, et al. Lowdose aspirin increases aspirin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m J Med,2005,118:723727.

  [5] Zczeklik A , Musia J , Undas A , et al. Aspirin resistance [J].J ThrombHaemost,2005,3 : 16551662.

  [6] Horiuchi advance in antiplatelet therapy: the mechanisms, evidence and approach to the problems [J]. Ann Med,2006,38 : 162172.

  [7] CambriaKiely JA, Gandhi PJ. Possible mechanisms of aspirin resistance [J]. J Thromb Thrombol,2002,13:4956.

  [8] Ulrich CM, Bigler J, Sibert J, et al. Cyclooxygenase 1 (COX1) polymorphisms in AfricanAmerican and Caucasian populations[J].Hum Mutat,2002,5:409410.

  [9] Maree AO, Curtin RJ , Chubb A, et al. Cyclooxygenase1 hap lotype modulates platelet response to aspirin[J]. J Thromb Haemost,2005,3: 2 3402 345.

  [10] GonzalezConejero R, Rivera J, Corral J, et al. Biological assessment of aspirin efficacy on healthy individuals: heterogeneous response or aspirin failure [J] . Stroke,2005,36 : 276280.

  [11] Agnieszka Slowik, Tomasz Dziedzic, et al. A2 alelle of gp3a gene is a risk factor for strok caused by largevessele disease in males[J]. Stroke,2004,35:1 5891 593.

  [12] Grove EL , Orntoft TF ,Lassen JF , et al . The platelet polymorphism PLA2 is a genetic risk factor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 J Intern Med,2004 ,255 :637644.

  [13] Papp E, Havasi V, Bene J, et al. Glycoprotein 3A gene (PlA) polymorphism and aspirin resistance: is there any correlation[J].Ann Pharmacother,2005,39:1 0131 018.

  [14] Macchi L, Christiaens L, Brabant S, et al. Resistance in vitro to low dose aspirin is associated with platelet PlA1 (GP 3a) polymorphism but not with C807T (GP 1a/4a) and C5T Kozak (GP 1ba) polymorphisms[J].J Am Coll Cardiol,2003,42:1 1151 119.

  [15] Kunicki TJ, Orchekowski R, Annis D,et al. Variability of integrin α2β1 activity on human platelets[J].Blood,1993,82: 2 6932 703.

  [16] Andre P, LaRocca T, Delaney SM, et al. Anticoagulants ( thrombin inhibitors) and aspirin synergize with P2Y12 receptor antagonism in thrombosis [J].Circulation,2003,108: 2 6972 703.

  [17] Steinhubl SR, Berger PB, Mann JT , et al. Early and sustained dual oral antiplatelet therapy follow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AMA,2002,288: 2 4112 420.

  [18] Fontana P,DupontA, Gandrille S, et al. Adenosine diphosphate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P2Y12 gene sequence variations in healthy subjects[J].Circulation,2003,108: 989995.

  [19] Jefferson BK, Foster JH,McCarthy JJ , et al. Aspirin resistance and a single gene[J]. Am J Cardiol,2005,95: 805808.

柴油发动机新技术论文

  柴油发动机是燃烧柴油来获取能量释放的发动机。我为大家整理的柴油发动机新技术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柴油发动机新技术论文篇一
  柴油发动机燃烧技术及汽车新能源

  摘要:汽车无疑是21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机械。近几十年来,面对地球能源的日益短缺和环境保护的严重形势,人们对车用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更加重视,节能减排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针对近年来柴油发动机燃烧技术以及其他汽车替代燃料的新能源开发应用进行了介绍和评论。最后对柴油发动机燃烧新技术的今后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了汽车科技在21世纪的发展方向,即改善燃烧技术并且研发应用新能源。

  关键词:柴油发动机 燃烧技术 燃料 新能源

  0 引言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全球石油能源临近枯竭。同时,排放法规日益严格,要求大幅降低汽车尾气中NOx和PM等排放。因此,燃油的经济性、节能减排受到广泛关注。改善燃烧技术,研发汽车新能源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汽车的动力来源于发动机气缸内燃料燃烧所放出的热能。传统的汽车发动机根据所用燃料种类区分,可分为柴油发动机和汽油发动机。近年来,由于世界能源短缺和环保低碳的要求,人们开始开发新型清洁燃料,如甲醇、乙醇、液化石油气(LPG)、压缩天然气(CNG)等。现在又大力开发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电动汽车、电容电动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

  1 柴油发动机燃烧技术

  柴油机汽车因压缩比高,燃油消耗平均比汽油机汽车低30%左右,所以燃油经济性较好、热效率较高。但是传统的柴油机燃烧过程,是采用高压喷射将燃油喷入气缸,形成混合气,并借缸空气的高温自行发火燃烧。如果燃烧不充分,极易产生NOx 、PM。随着排放标准的提高,政府对节约能源与减少排放日益重视。为达到排放法规和降低油耗的要求,应该加强新的燃烧方式的探索,开发出高性能低成本的先进柴油机。近些年应运而生的先进的燃烧技术有:均质充量压缩点燃(HCCI)和低温燃烧(LTC)等。他们与传统的燃烧模式相比有很多自身的优势,有足够的提高效率和降低排放的潜力,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讨论和完善。

  1.1 均质充量压缩着火(HCCI)燃烧

  自20世纪70年代末,均质充量压缩着火(HCCI)燃烧这一新概念被报道,国际上学术界和工业界一直高度重视这一燃烧技术,是世界内燃机燃烧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

  均质充量压缩着火燃烧,就是柴油机在着火前像汽油机那样形成均质混合气,消除扩散燃烧,采用较高压缩比,压缩可控着火,实现近似等压燃烧;同时要具有良好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效应,实现低温火焰快速燃烧,燃烧持续期短,燃烧效率高,可以同时保持较高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达到高效、低污染的目标。与传统的点燃式发动机相比,它取消了节气门,泵气损失小,混合气多点同时着火,燃烧持续期短,可以得到与压燃式发动机相当的较高的热效率;与传统柴油机相比,由于混合气是均质的,有效的解决了传统均质稀混合气燃烧速度慢的缺点,燃烧反应几乎是同步进行,没有火焰前锋面,燃烧火焰温度低,可以同时降低NOx 和PM排放。另外,实施HCCI燃烧模式可以简化发动机燃烧系统和喷油系统的设计。因为HCCI燃烧的着火和燃烧速率只受燃料氧化反应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控制,受缸内流场影响较小,同时均质预混的混合气组织也比较简单。HCCI的优点还包括它的燃料灵活性高,它能使用包括汽油、柴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LPG)、甲醇、乙醇、二甲醚以及混合燃料等多种燃料。

  HCCI这一燃烧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已在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燃烧控制、负荷拓展等多个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不过,业内多数研究机构认为该技术成熟至少应在2015年后,要想实用化在还技术上还存在很多弊端。这些弊端主要包括:均质混合气的制备;CO和HC排放的降低;低负荷下的燃烧不稳定和失火;高负荷下的燃烧粗暴;着火相位和燃烧速率的控制等。

  1.2 低温扩散燃烧

  对于柴油机来说,燃烧技术的关键是同时降低微粒和 NOx 排放,基本思想是加速燃油与空气混合,尽量燃烧“均匀”混合气,同时还需要降低燃烧温度,实现“低温”燃烧。柴油机低温燃烧,就是控制缸内燃烧温度低于NOx和碳烟的生成温度,从而有效降低NOx和碳烟排放。均质充量压缩着火(HCCI)燃烧属于低温燃烧,另一种低温燃烧技术是低温扩散燃烧。

  与均质充量压缩着火(HCCI)燃烧不同,低温扩散燃烧的着火仍是由燃油喷射来控制。着火时,缸内存在燃空当量比大于1的区域,因此也就存在扩散火焰,燃烧速率受控于燃油空气混合速率,其较低的燃烧温度是通过采用相当大的冷却EGR率、低压缩比以及推迟喷射定时等措施来实现的。

  1.3 富氧燃烧技术

  发动机气缸内燃料的燃烧是靠空气中的氧气来助燃的, 因此改善发动机燃烧技术可以从进入发动机气缸助燃的空气入手。发动机富氧燃烧就是用比通常空气(含氧21%)含氧浓度高的富氧空气为发动机进气的燃烧。富氧燃烧可增加发动机的功率密度,提高柴油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降低碳烟、CO和HC的排放,它是一项高效节能的燃烧技术。

  早在 20世纪60年代末Karim等就已经开始了对柴油机富氧进气燃烧的研究[2]。我国于80年代中期开始富氧技术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通过研究人员的大量研究,富氧燃烧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进展。

  由于富氧燃烧提高了柴油机的燃烧速率,优化了燃烧过程,提高了燃料能量释放率,所以使柴油机具有更好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富氧燃烧降低了碳烟、CO和HC的排放, 却增加了NO的排放。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更为先进的燃烧技术――膜法富氧燃烧, 膜法富氧技术其基本原理主要是扩散和溶解,利用供应的气体分离膜两边的压力差以及各气体组分对于特定高分子膜的相对通过率不一样,而实现渗透和分离,获得某种高浓度气体[3]。

  对于柴油发动机来说,膜法富氧不但可以提高发动机动力性能,最重要的是能够降低NOx和碳烟,达到降低排放的目的。膜法富氧技术被称为“资源的创造性技术”。   1.4 当量比燃烧

  最近几年,为了适应更加苛刻的环保法规,柴油机产品上都使用了尾气后处理器,使柴油机的成本增加,也降低了可靠性。为降低后处理成本,Reitz等人[4]-[6]开展了柴油机当量比燃烧的研究,以便使用三元催化器。在一台单缸机上进行了试验。研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柴油机当量比燃烧可以实现极低的NOx和碳烟排放,二者都在0.2g/(kWh)以下。柴油机当量比燃烧研究的开展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已经显示出很好的低NOX和PM排放性能。如果能够改善经济性,当量比燃烧在柴油机上的应用奖充满期望。

  2 汽车新能源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柴油、汽油等燃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石油日益枯竭,柴油、汽油等价格上涨。同时汽车尾气污染也日趋严重,在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枯竭和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环保要求的双重压力下,寻找新能源将是今后汽车行业的主要任务。

  2.1 燃气汽车

  燃气汽车主要有液化石油气汽车和压缩天然气汽车。燃气汽车由于其排放性能好,运行成本低、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当前最理想的替代品。天然气作为一种储量丰富干净可靠的清洁燃料,兼备汽油柴油的优点,具有抗爆性好、自燃温度高、排放特性好等特点,非常适合作为内燃机的代用燃料使用。与柴油相比,颗粒物和NOx排放非常少,而与汽油相比,HC、NOx和CO2排放较少。因此,加强对燃气汽车的研究,对缓解石油能源危机,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保障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2 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电动汽车最大的优点是只要有电力供应的地方都能够充电。但是蓄电池单位重量储存的能量太少,还因电动车的电池较贵,又没形成经济规模,故购买价格较贵。目前电动汽车上应用最广泛的电源是铅酸蓄电池,但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铅酸蓄电池由于比能量较低,充电速度较慢,寿命较短,逐渐被其他蓄电池所取代。正在发展的电源主要有镍镉电池、钠硫电池、燃料电池、锂电池、飞轮电池等,这些新型电源的应用对环境影响相对传统汽车较小,其前景被广泛看好,但当前技术尚不成熟。

  2.3 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是指在原有的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基础上,同时配以电动机来改善低速动力输出和燃油消耗的车型。混合动力主要以发动机驱动行驶,利用电动马达所具有的再启动时产生强大动力的特征,在汽车起步、加速等发动机燃油消耗较大时,用电动马达辅助驱动的方式来降低发动机的油耗。混合动力汽车最大的优点就是“零”排放,而且采用混合动力后可按平均需用的功率来确定内燃机的最大功率。

  2.4 甲醇HCCI燃烧

  均质压燃的燃烧方式本身具有热效率高、NOx 排放低和几乎零PM排放的优点。甲醇来源广泛,着火界限宽,其气化速度快和易于形成混合气的特点,能更好地适应HCCI稀薄燃烧及分布式多点着火的工作方式。具有较高的抗爆性能,可以提高发动机的压缩比和热效率。将HCCI燃烧技术运用到甲醇车用发机上可满足节能减排的要求,但是目前还未能满足实际运用的要求,如对甲醇发动机HCCI燃烧过程的进行控制、拓展其负荷范围的方法等。

  由此可见,汽车科技在21世纪的发展方向就是改善燃烧技术并且研发应用新能源。在大力改善燃烧技术的同时,积极降低替代燃料的生产成本、使用价格,使新能源发展为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Karim G examination of the cnmhustion processes in a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 by changing the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in the intake charge[C].SAE Paper 680767.

  [2]李胜琴,关强,张文会等.汽油发动机富氧燃烧分析[J].内燃机,2007(1):51-52.

  [3]SangsukLee,i-ometriccombustioninaHSDIdieselenginetoallowuseofathree-wayexhaustcatalyst[C].SAE Paper 2006-01-1148.

  [4]Lee,S.,GonzalezD.,M.A.,Reitz,sofengineoperatingparametersonnearstoichiometricdieselcombustioncharacteristics[C].SAE Paper 2007-01-0121.

  [5]Chase,S.,Nevin,R.,Winsor,R.,Baumgard,K.,StoichiometricCompressionIgnition(SCI)Engine[C].SAE Paper2007-01-4224.

  [6]黄喜鸣.浅谈汽油机稀燃层燃技术[J].装备制造技术,2006(4):174-175.
  柴油发动机新技术论文篇二
  现代柴油发动机节能减排新技术

  摘要:文章主要对传统柴油发动机与汽油发动机的优缺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从高压电控共轨技术、冷却式EGR技术等几方面介绍了现代柴油机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所采用的一系列节能减排的新技术,以提高柴油机的综合性能。

  关键词:柴油机;节能减排;冷却式EGR技术;高压电控共轨技术

  中图分类号:U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0-0135-03

  近几年来,随着发达国家柴油轿车在全部轿车中所占份额的不断增加,电控汽车柴油机开始异军突起,技术也有所突破,特别是出现了改变传统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特征的高压共轨系统,并且为了符合国际的排放标准及节能标准出现了各种各样

  的节能减排技术,使得柴油机的发展越来越好。

  1 柴油发动机的优缺点

  1.1 柴油机的优点

  柴油机与汽油机相比,主要有三大优点:

  (1)扭矩大。相同排量下,柴油机力气更大,扭矩更大。

  (2)省油。首先柴油的能量密度含量比汽油高;其次柴油机的热效率高。一般柴油机的油耗要比汽油机的低30%~40%。

  (3)环保。由于柴油机的富氧燃烧,所以柴油机的CO、HC和CO2排量相对于汽油机较低。

  1.2 柴油机存在的问题

  柴油机的性能虽然在很多方面比汽油机更有优势,但是也存在着很多关键性的问题需要解决。

  (1)尾气排放问题。虽然较汽油机来说,柴油机的CO、HC和CO2排量较低,但是颗粒和NOX的排放比较难控制。

  (2)油耗问题。虽然柴油机的油耗要比汽油机的低,但是为了实现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降低油耗也成为柴油发动机所要克服的问题之一。

  (3)升功率问题。柴油发动机本身的质量和体积也影响了其各方面的性能,所以为了使得柴油机进一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如何提高柴油发动机的升功率也成为了柴油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4)比质量问题。柴油机由于采用压燃的方式,所以其材料要求较高,且其压缩比较大,也使得

  柴油机相对于汽油机在同等排量的情况下其质量较大。

  2 现代柴油机新技术

  2.1 高压电控共轨技术

  高压电控共轨式燃油喷射系统的出现,基本上改变了传统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特征。高压电控共轨系统的最大特征就是燃油压力的形成和燃油量的计量在时间上、在系统中的部位和功能方面都是分开的。燃油压力的形成和燃油量的输送基本上与喷油过程无关。根据电控单元的指令控制每个喷油器,使得每个喷油器可按所要求的精确的喷油正式从共轨中“调出”具有所要求的精确压力和精确循环的燃油。改善了燃烧过程,提高了燃烧效率,降低了燃烧噪声和排放。该项技术已普遍在柴油车上使用。

  2.2  冷却式EGR技术

  采用冷却式EGR系统,在EGR气体流动管上安装冷却装置,当EGR气体进入进气管前先降低其温度,故燃烧温度比一般的EGR系统明显降低,且因进气密度高,进入燃烧室的气体量多,使得燃烧更完全,故也可减少PM的排放。

  2.3 均质燃烧技术(HCCI)

  在均质燃烧方式下,柴油和空气在燃烧开始前已充分混合,形成均质预混合气。混合气被活塞压缩并发生自燃,并呈分布均匀、稀混合的低温、快速燃烧,从根本上消除了产生NOx的局部高温区和产生PM的过浓混合区,从而能大大降低NOx和PM的排放。

  2.4 NOx排放控制技术

  (1)AR(吸附还原催化剂)。在稀燃阶段将NOx吸附储存起来,而在短暂的富燃阶段,NOx释放并被排气中的HC还原。

  (2)SCR催化转化器。它是一种剂量系统,系统将还原剂(尿素)导入排气中,混合后再经过催化,可减少NOx的排放。

  (3)NSCR。它是在去氮催化器中,用碳氢化合物作还原剂,将废气中的NO3还原。

  (4)采用碳素纤维加载低电压技术。碳素纤维具有催化活性,能促进废气中的NO与C或HC进行氧化还原反应,随着电压的升高,可使NOx排放明显降低。

  2.5 颗粒排放控制技术

  (1)颗粒捕捉器。颗粒(PM)是柴油机尾气主要成分之一,对人体的危害也非常大。颗粒捕捉器能够将尾气中的颗粒物过滤掉,可以达到90%以上的净化效果。

  (2)氧化催化器。氧化催化器是利用催化器中的催化剂来降低废气中的HC、CO和颗粒中的可溶有机成分的活化性能,使这些成分能与废气中的O2在较低的温度下发生反应,从而降低柴油机的有害物质排放量。

  2.6 多气门技术

  多气门发动机是指每一个气缸的气门数目超过两个,即两个进气门和一个排气门的三气门式;两个进气门和两个排气门的四气门式;三个进气门和两个排气门的五气门式。气门布置在气缸燃烧室中心两侧倾斜的位置上,是为了尽量扩大气门头的直径,加大气流通过面积,改善换气性能,形成一个火花塞位于中心的紧凑型燃烧室,有利于混合气的迅速燃烧,提高柴油机的经济性。

  2.7 增压中冷技术

  增压就是增加进入柴油机汽缸内的空气密度,中冷则是将压缩后的空气的温度降低。最终是提高进入气缸内的空气量,能够在不改变发动机排量的基础上提高柴油机输出功率,降低其升功率。

  2.8 轻质量设计技术

  在柴油机设计上,由于轻质量技术的应用以及材料和制造水平的提高,使得柴油机的比质量也有所下降,由汽油机派生出来的柴油机总质量约为汽油机的110%。

  3 柴油机技术发展趋势

  从当今世界各主要汽车与发动机公司开发的新一代柴油机的技术变化看来,尽管柴油机各有特点,但大体上反映了以下发展趋势:

  3.1 优化结构设计

  优化结构设计,减少摩擦与附件功率损失,提高机械效率。柴油机的有效效率等于指示效率与机械效率的乘积,因此,柴油机的燃油消耗率也直接受到机械效率的影响,国外在致力于完善缸内工作过程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减少摩擦损失和提高机械效率的研究。此外,以德国MTU公司为代表的可变排量技术也是一种有效手段。

  3.2 发展各种代用燃料

  代用燃料大多是二次能源,常用的有植物油、天然气、醇类燃料、氢和燃料电池等。各种代用燃料一般都有降低环境污染的效果,并且都有较为可靠的来源。

  3.3 降污的柴油添加剂

  研究节能降污的柴油添加剂,改善燃料的燃烧性能,对已投入使用的车辆来说,是较佳的技术处理方法之一。

  4 结语

  先进柴油机技术的应用使柴油机的综合性能有了极大的提高,因此柴油机在市场上的占有量正逐步提高。特别是在欧洲,柴油轿车的销售量已占轿车总销量的1/3以上,并且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长。在我国,先进技术的柴油机汽车将得到广泛的采用。

  参考文献

  [1] 何林华.车用柴油发动机的发展趋势[J].客车技术与研究, 2004,(3).

  [2] 李棠, 李理光.柴油机HCCI燃烧的均质混合气制备

  [J].汽车技术,2004,(5).

  [3] 周玉明. 减少柴油机NOx排放的机外措施[J].柴油机,2001,(1).

  [4] 邓元望,朱梅林,向东.柴油机微粒排放控制方法评述

  [J].柴油机,2001,(5).

  [5] 廖梓珺, 陈国需, 陈淑莲.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J].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9,(5).

  作者简介:王晓慧,女,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助理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看了“柴油发动机新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柴油机新技术论文

2. 柴油机共轨新技术论文

3. 电力机车新技术论文

4. 农业机械技术论文

5. 关于机械化的论文

上一篇:3d检测论文阅读

下一篇:小班的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