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摄影论文题目
风光摄影论文题目
生态摄影与自然风光摄影的差异并不大,拍摄自然风光的作品理应被纳入生态摄影的领域中。但从学理上讲,生态摄影与自然风光摄影当有不同,它要求摄影师具有创作层面的生态审美自觉,要求观看者具有欣赏层面的生态审美自觉,还要求生态审美意识在作品的传播解读阶段进行介入和引导。为助推生态摄影的创作实践,不必给生态摄影限定过高的学术基调,以便融入更广泛的大众群体,塑造更深刻的生态审美自觉。
生态摄影的三个生态审美自觉之维
暂且悬搁作品内在固有的特征而转向与作品相关的外围因素,我们从创作、欣赏与传播的角度建构生态摄影的三个生态审美自觉维度,三者协同合作,交错出生态摄影的内涵之网。
被自然风光环绕时,人们心中都会有感动与悸动,凡手中持有相机,必会贪婪地拍摄,定格美好的景致,用来回味和分享,让记忆看得见,让依恋摸得着。生态摄影属于这个特殊的世代,属于大众群体,也是艺术在当前社会历史规定性下诞生的特有产物。从实用价值上看,以艺术的手段对抗生态危机是徒劳的,但摄影对人心的感染力所构建的生态审美自觉,却是其它科技手段无法达成的。我们不必给生态摄影限定过高的学术基调,不如给它自由,放它融入大众,让生态保护、珍惜自然的意识化作拍摄自然风光的冲动。
求一篇风光摄影的论文,字数3000~4000字之间。。。
论风光摄影及构图
摘要风光摄影是以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类别。其特点是讲究意境,重在寻找和
发现,贵在创新和突破,需要寻天时、求地利、谋人和,还要耐心和等待。其构图讲求章法,包括前景的运用和拍摄
角度的选择。
关键词风光摄影概念特点构图
1风光摄影的概念
风光摄影是以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
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类别。其拍摄范围
十分广泛,就季节而言,包括春、夏、秋、冬,
就拍摄对象而言,包括山、水、花、草,日、
月、星、辰,风、雪、雾、霜、雨、夜等等。它大
到名山大川、天际宇宙,小到一花一朵、一
草一木,都可以入镜。从广义上讲,风光摄
影还包括城市风光、建筑风光、工业风光、
农业风光、文化遗产风光等。不过,本文在
这里侧重于讲述自然风光。
2风光摄影的特点
2.1风光摄影讲究意境
意境是艺术境界中的最高峰,是作品
艺术性的最高体现。具有意境的作品必然
具有深刻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它体现
着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作者对客观景物的
感受通过摄影的手段表现出来,再传达、影
响并感染读者,使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风光摄影作品的意境是指,作者的主
观思想和客观景物相融合的一种艺术境
界。具有意境的风光摄影作品是作者通过
观察与思考而创作出来的触景生情、寄情
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它
离不开物对心的刺激和心对物的感应。只
有将感情移入作品之中,才能使作品感染
读者,达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艺术效
果。把自然景物通过相机记录在感光片上
是很容易做到的,但要达到情景交融的意
境却很难。它不是单纯的春花秋月、闲情逸
趣,而是饱含着作者对大自然景物的思想
情感;它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现象的记录和
再现,而是作者在浩如烟海的万物中提炼
的结晶。当然并不是每一幅作品都能表现
出深邃的意境,但一幅成功的作品必然是
画卷、音乐和诗歌的集合体,具有很高的艺
术意境。
2.2风光摄影重在寻找和发现
在这个并不缺少美的世界里,寻找和
发现最为重要。即便是在同一个拍摄点拍
摄同一个景物,你也要能从中发现与别人
不一样的美景,把握住最佳的拍摄时机。寻
找和发现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大到宏观,小
到微观。可以是具体的形状,也可以是粗壮
的线条,可以是绚丽的色彩,也可以是欢快
的节奏;可以是空间透视,也可以是趣味中
心。寻找是一种过程,发现是一种创造。寻
找和发现是个人艺术创作能力的重要体
现。世界并不缺少美,更不应该缺少发现。
2.3风光摄影贵在创新和突破
摄影创作不仅仅是提倡与众不同,更
应该有所创新。风光摄影是一门艺术,艺术
是有规则的,而规则是可以打破的。但规则
首先应该是遵循和掌握,在熟练掌握的基
础上,有意识地去变革,才可能有所创新和
突破。因此,学好技术、掌握技能是创新和
突破的前提,而创新和突破则是技术过硬、
技艺精湛的良好结果。
“喜新厌旧”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审美心
理,求新必须求变,变法才能出新,创新才
能突破。非常规的拍摄观念和方法是求变、
求新的重要手段,创新和突破是摄影创作
的精髓。
2.4风光摄影、要寻天时、求地利、谋人和
“天时、地利”就是人们常说的运气,
“人和”则是主观努力。在风光影摄中有句
不成文的行话,叫做“三分拍摄,七分运
气”。
寻天时是指天气、光线的选择。例如,
张家界、黄山等景点,只有下雨或下雪后才
最容易出现云雾和云海,就可以通过天气
预报和卫星云图来了解天气的变化,进而
选择拍摄的时间。阴沉或下雨的天气虽然
拍不出阳光明媚的景物,但适合拍摄温馨
和色彩丰富的景物,可以通过改变拍摄主
题来适应天时的效果,这就叫随机应变,顺
应天时。求地利是指拍摄点的选择。古人说
“山形步步移”,同一座山,远近高低的视觉
效果截然不同。拍摄同一景点,常常需要尽
可能多地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比较,然后
做出最佳选择。
2.5风光摄影需要耐心和等待
耐心是风光摄影家的基本功。因为理
想的光线是“等”出来的,绝不可能轻而易
举地获得(当然不排除偶然性)。当你发现
或认为某一景物值得拍摄,而拍摄条件又
不理想时,这时你必须耐心地去等待,直到
合适的拍摄时机到来。例如,我国名摄影家
袁毅平拍摄的《东方红》,从发现到等待到
拍摄成功,经过了几年的时间,这幅作品早
已成为摄影名作而载入摄影史册。
3风光摄影的构图
构图就是以最佳的布局方式把景物安
排在画面最恰当的位置,即把构成整体的
那些部分统一起来,形成画面的特定结构,
以实现创作者的表现意图。
摄影构图有一个被公认的普遍原则:
画面简洁,主题突出。画面简洁并不等于画
面简单,更不等于画面内容越少越好,而是
多一点会使画面显得臃肿,少一点又可能
使画面太单薄;简洁就是恰到好处。画面简
洁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题。
摄影构图中的另一个规则是“黄金分
割法”,也称“九宫格构图法”,即在画面中
画一个井字形,四个交叉点及其附近就是
主体所处的最佳位置。所谓最佳位置就是
最符合人们视觉观看习惯的位置。但是人
们审美视觉经常会疲劳,所以需要以新的
最佳布局来调整人们的审美习惯。
3.1风光摄影构图可分为四个阶段
(1)构思。摄影师通过对被摄景物的观
察、比较、酝酿、思考,确定表达主题。
(2)艺术处理。摄影师如何运用摄影造
型手段,包括构图的形式、光线的运用、色
彩的搭配、拍摄时机的把握等等,对拍摄对
象进行形象塑造。
(3)完成拍摄。把握最佳瞬间,特别是
光线复杂、变幻莫测的情况下,尤其要坚决
果断地按快门。
(4)后期制作。在制作照片的过程中,
可进行第二次构图,即通过对画面的剪裁
来弥补前期构图中的不足。同时可运用数
码技术修整影像,使照片更加完善和完美。
3.2景深在摄影构图中的运用
景深在风光摄影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和
重要。拍摄时对焦清晰点为焦点,焦点前后
的清晰范围就是景深。景深就是被摄景物
成像清晰的范围。景深大,影像清晰的范围
就大,在一般情况下风光摄影要求景深越
大越好。景深小,影像清晰的范围就少,小
景深易产生较强烈的虚实对比,这也是风
光摄影中的比较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3.3影响景深的因素
(1)光圈的大小。光圈越大,景深越小;
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焦距的长短。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3)摄距的远近。摄距越近,景深越小;
摄距越远,景深越大。
3.4超焦距在摄影构图中运用
超焦距在风光摄影中的运用更为广
泛。所谓超焦距是指当镜头对焦至无限远
时,景深的最近清晰点至镜头的距离。运用
超焦距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景深。其方法
是:首先确定使用的光圈,随后将镜头调焦
环上的无限远符号调至与景深表上所确定
使用的光圈数字相对应即可。拍摄时无需
对被摄景物对焦,因为你所拍摄的景物都
在景深清晰的范围之内。运用超焦距最适
合风光摄影,如果使用短焦距的广角镜头
拍摄,画面景深范围更大。
4风光影摄的前景运用
前景是处在主体的前面,靠近画面四
周的景物。构图中经常充当前景的物体有
树木、花草,石块等等。在风光摄影中常有
“一步一景”之说,即在很小的变化中就会
产生新的景点,这种变化既包括拍摄点的
移动,也包括前景的选择和运用。
4.1前景的特点
(1)成像大、色调深的景物,特别是大
场面和远景常常需要前景来点缀。
(2)烘托主体,因为前景的存在而使主
题更加突出。例如,拍摄秋景时用红叶或黄
叶作前面,秋意更浓,并将人们的视线引向
主题。
(3)加强画面的空间感、透视感和纵深
感。前景由于成像大色调深,与远景形成明
显的大小和色调深浅的对比。有前景的画
面有起伏,因为前景的存在使主体和背景
有了参照物,从而使画面产生空间感和透
视感。
(4)均衡画面,增强画面的装饰美。用
一些有规则排列或形状美的景物作前景,
能使画面生动活泼,别具一格。有时画面中
有空缺或不均衡的时候,也可利用来均衡
画面。
4.2运用前景时应注意的问题
(1)运用前景的意义在于丰富画面的
语言,增强画面的效果。切记前景不可滥
用,可有可无时宁可不用,以求画面的简
洁。
(2)前景的形状、线条、结构、色彩要尽
可能优美,与主体联系紧密,成为整体的一
个部分,能帮助主题表达思想,否则宁可不
用。
5风光影摄拍摄角度的选择
风光摄影的构图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拍
摄点的选择来确定拍摄角度。照相机位置
的远近、高低决定画面的构成形式。在具体
拍摄过程中,拍摄角度千变万化,即使是面
对同一景物,拍摄角度也是见仁见智,各有
不同。这里主要阐述和展示最基本的构图
方式———平拍、俯拍、仰拍。
5.1平拍
平拍是指照相机的拍摄角度与被拍对
象基本处在同一水平位置上。绝大多数摄
影作品都是平拍的角度拍摄,因为它最符
合大众的审美习惯。
(1)平拍的特点:容易使人亲近自然,
画面易接受;画面容易被地平线平分,景物
易被压缩和重叠,特别是使用长焦镜头更
是如此。
(2)平拍时应注意的问题:在拍摄中要
尽量避免画面被地平线平分,因为它不太
符合黄金分割的规则,画面显得呆板。但是
如果构图需要也是完全可以的,例如在临
近的水面拍摄将会产生十分有趣的倒影,
这时可有意强调上下对称,天水相映;为避
免景物被压缩和重叠在一起,在构图时要
把景物安排得错落有致,也可稍站高一点
拍摄。
5.2俯拍
俯拍是指照相机的拍摄角度高于被拍
对象,从上往下拍摄。俯拍时地平线上移,
地面上由远至近的景物在画面上的表现是
由下至上依次展开。
(1)俯拍的特点:有“会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的感觉。登高望远,给人一种纵深
辽阔的感受;有利于展示景物的纵深感,表
现景物的层次、线条、图案、地形、地貌、位
置、距离、数量以及景物的整体感和结构
感;如果说仰拍重在写意,那么俯拍则重在
写实。因为仰拍的夸张作用明显,而俯拍的
记实作用显著。
(2)俯拍时应注意的问题:构图时要注
意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选择适合表现主题
的镜头,不要过度地使广角镜头;登高望
远,安全第一。不少摄影家在登高俯拍时一
不留神照相机或人掉落,损失惨重。
5.3仰拍
仰拍是指照相机的拍摄角度低于被拍
对象,从下往上的拍摄。仰拍时地平线下
移,被拍对象下部分大,上部分小,具有夸
张的效果。
(1)仰拍的特点:高度差别越大,被夸
张的效果越明显;被拍距离越近,被夸张的
效果越明显;镜头焦距越广,被夸张的效果
越明显。
(2)仰拍时应注意的问题:仰拍的夸张
变形效果能给人强大的视觉冲击,使人耳
目一新,视觉感受比现实生活要强烈得多。
镜头离被摄景物越近,变形越明显,因此在
运用这一拍摄手法时一定要符合所表现的
主题;仰拍具有较强的写意效果。但如果运
用不好也会产生很大的压抑感。因此拍摄
时不要过度的靠近被拍摄主体。
参考资料
1颜志刚.摄影技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
版社,2005
2姜锡祥.摄影基础[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0
3张苏中,薛华克.摄影技巧[M].杭州:浙江摄影
出版社,2000
4张韫磊.风光摄影[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7
急求一篇摄影作品赏析论文
王宝祥作品赏析 王岳松 管理与财富 2008/01
2 心灵与自然叠加的光影——何庆良风光摄影艺术作品赏析 熊怡 今日重庆 2008/01
3 最美夕阳红——霍汝素摄影作品赏析 任君 中国人才 2008/03
4 最美夕阳红——霍汝素摄影作品赏析 任君 中国人才 2008/02
5 2007奥赛创意作品赏析 许坚 数码摄影 2008/01
6 用眼睛描绘的诗——韩延松风光摄影赏析 金宣 中国金融家 2007/12
7 佳作赏析 邹毅 旅游纵览 2007/11
8 生命的飞翔——电视片《远离尘嚣——边缘摄影作品赏析》艺术阐释 朱晓文 声屏世界 2007/09
9 佳作赏析:《桦甸秋色》 德治 旅游纵览 2007/10
10 天堂回声——张西蒙的摄影作品赏析 中国卫生产业 2007/09
11 祥和温馨 质朴无华——席宏光作品赏析 赵绍虎 书画艺术 2007/03
12 摄影批评的本质 郁剑 中国摄影家 2007/04
13 快乐摄影作品赏析 何星 数字生活 2007/04
14 北戴河碧螺塔酒吧公园摄影大展评选侧记 旅游纵览 2007/05
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2)
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篇二
摄影中的创新技术问题
英文摄影Photography一词是源于希腊语Φωphos(光线)和γραΦι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η 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摄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有人说过一句精辟的话:摄影家的能力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1.摄影的类型
1.1记录摄影。
摄影诞生,是为了记录。它诞生以后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的记录功能。这是其他技术或艺术所无法比拟或取代的。因此,从广义上说,摄影就是记录。
1.2艺术摄影。
随着摄影的发展,人们在摄影中不断地增加艺术元素,开始产生艺术摄影。它与记录摄影的区别在于艺术性的多少与高低,而无绝对的界限。例如:我们去照张相做身份证或留个影,一般照相馆拍摄的照片,最多有点资料或记录价值。可是,齐白石先生的人像,多年过去了,至今仍是世界20幅最优秀的人像作品之一。其中的差别就在于艺术性的高低。
1.3画意摄影。
画意摄影的唯美的画面语言及美好的设计内涵一直是人像摄影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19世纪后半叶,英国摄影家雷兰达拍摄出了曾被预言为“摄影新时代来临了”的作品——《人生的两条路》,在摄影还被轻视的当时,这幅作品就以其劝勉性的主题和油画式的构图,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极高评价。可以这样说,雷兰达对推进摄影被承认为一门艺术功不可没。从此,画意摄影逐渐成为摄影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
1.4水墨风格摄影。
和传统的水墨画一样,目前出现的水墨摄影作品,按题材,可以分为风景和花鸟,对应国画中的山水画和花鸟画;按手法和意境,可以分为抽象和具体,对应国画中的写意和工笔。水墨风格的摄影照片虽然少不了Photoshop等软件的后期加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扭曲原照片。好的水墨摄影作品要尽量少地修改原照片,它考验更多的是摄影师的构图和捕捉光影的能力。
1.5全息摄影。
全息摄影是指一种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摄影技术。普通设摄影记录物体面上的光强分布,不能记录物体发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失去立体感。全息摄影采用激光作为照明光源,并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经被摄物的反射后再射向感光片。人眼直接去看这种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纹一样的干涉条纹,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过底片就能看到原来被拍摄物体完全相同的三维立体像。一张全息摄影图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也可以重现全部景物。全息摄影可应用于工业上进行无损探伤、超声全息、全息显微镜、全息摄影存储器、全息电影和电视等许多方面。
2.摄影技术的创新
摄影艺术的追求与科学技术的追求不同,科学技术的追求总有新的领域去探讨和追寻。摄影艺术的目的即在于激发观众的智慧和感情。它的新领驭就在于摄影艺术家内在的探讨。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般,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摄影艺术家独有的个性和表现就是他能追求而带来的新领域。
摄影常常被人称为“视觉的语言”,相机则被形容为“第三只眼睛”。如果我们认真地看待它,“第三只眼睛”所看到的将是独具慧眼的观察,而“视觉的语言”所表达的将是独特的个人情感和思维,那么摄影作品的价值就不再是任何先进的科技所能够取代或者复制的了。
2.1作者本身的气质素养决定了作品创新的个性。
文化孕育了个人艺术的气质和修养,作者本身的文化气质和素养就是作品创新的度量衡。随着世界文化的进一步交融,摄影的创新需要对世界趋势的高瞻远瞩,需要对优秀作品的借鉴学习,需要对大胆另类作品的批判容纳。摄影作品的生命力,反映了摄影者的创新思维和学习激情。摄影者必须不断拓宽视野,并将新知识新理念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创新才会在作品中有更深刻的体现。可以这样说,创新既是衡量摄影者对世界认知和包容的尺度,又是摄影作品容纳百家所长获得的认同。
2.2注重细节表达是摄影创新的基本手段。
我们在进行摄影创作时,要对作品有清晰的概念和准确的定位,除了熟练地运用摄影技术技巧和造型语言之外,还要善于倾注情感,渗透更强的情绪,创作中更要注重细节的表达和细节的处理,以展现生活中最具代表意义和最美的一面,从而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人们都说梵·高的画是世界绘画史上的一次创新外,除了画风创新,人们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梵·高在画里画出了无形的风。摄影也一样,需要用细节传递摄影者本身的情感,需要通过细节来探索和发现。
2.3突破个人思维局限,对题材进行深层挖掘是作品创新的重要环节。
摄影作为个体的视觉造型艺术,首先注重的是个性化的张扬,而创新则从作者个性的逆反思维开始。逆反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反传统思维。这种思维锐意求新,完全不羁于传统的摄影理论和法则。
由于作品代表的是摄影者的个性,而个性的表现则是作者进行思考和接搜新思路的体现。个性的创新包括作品在内容上的丰富和在形式上的新颖。标新立异的创作思维往往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尽管后来可能会引起竞相模仿,但是人总是认同第一次出现的事物。有时候拍摄同样的内容,作者别出心裁同样会使作品有别于其他的特质,这就是一种创新。
关于这一点,我在风光摄影的时间上有很深的体会。摄影考验的是摄影者对题材观察的细心、等待的耐心和不厌其烦踩点的决心。有了这“三心”,才能发现在不同时间空间之下同一景物呈现的不同状态,并在瞬间的快门中捕获鲜为人知甚至不为人知的细节。这样做的收获是:作品最终能够以新的形式表达自然景物最富表现力的一面。
3.结语
总之,摄影的创新不但需要对题材进行细节的“微距”观察,而且需要对世界艺术氛围的“广角”观测,更需要作者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它是摄影者对摄影艺术的义务和对艺术的更好的诠释。作为新一代的摄影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在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上创新,而且要在作品四项内容上大胆创新,创作出内容丰富、思想性强、富于时代精神、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1]夏洪波.浅析创新思维对摄影作品的影响.文学与艺术,2011,(5).
[2]尹秋颖.浅析摄影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8).
[3]刘军杰.探究摄影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教导刊,2010,(36).
看了“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的人还看:
1. 浅谈摄影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2. 大学生摄影技术论文
3. 浅谈摄影相关论文范文
4. 浅谈摄影的艺术论文
5. 浅谈摄影技术艺术研究论文
摄影与美2000字论文,求大神指点!有范文最好!谢谢!
摄影是什么?
有人说,摄影是一门科技。有人说,摄影是一门艺术。
优秀的照片让人知真假,懂善恶,而且令人感美丑。
美与丑,这是美学探讨的问题,也是摄影应该探讨的问题。然而,实际状况又如何呢?
先看美学研究者的态度。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是高等院校使用的美学教材,厚厚的几百页,没有“摄影”二字,仿佛说,摄影与美学无关。北京大学著名美学家,宗白华教授的《美学漫步》提到了摄影。他认为“轻易的、表面的、虚假的东西”不是艺术,例如摄影,这位美学大师不仅看不到摄影有美学,而且看不到其中有艺术性。
我认为,大师们不了解摄影,自然也不懂得摄影有美学。
那么,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摄影人自己的态度。
1、关于摄影美学
“美学”的定义,即使有不同的说法,但如果你说它是一种反思的哲学,应该不会有异议。所以说,“美学”不是“被指导”的学问。你不能说朝哪个方向才是摄影艺术最好的发展方向,也不好说要成为摄影家,必须如何如何来构置画面。我不反对人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张,我只觉得不应该认为这些主张就是“美学”。
举个例子,有ABC三个摄影家。A专门拍水墨山水画风格的作品,而且认为这才是唯一有艺术价值的摄影。而B呢,一贯“创作”那些谁都不理解,拍的是没人能看懂的作品,然后罗列出诸多艰深的理论,证明他的作品才是“纯粹的艺术”。C呢,则专门把镜头对准街头,美其名曰,摄影的天生使命就是“写真”。三位“专家”,都自诩为摄影领域的创新者,坚守着自己的“主义”,无论他人讲什么,总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工作方向。假设来个大辩论,那结果大概是,甲说甲的“摄影的艺术性”,乙说乙的“摄影的本质性”,最后没有结论。
假设这三位有朝一日怀疑起自己的工作,开始学会退一步反省自身的立场,这时候如果能有所突破,就不能没有“摄影美学”这个抓手,以对过往进行系统的批判研究。真能这样,A也许会发觉,一味在摄影作品中追求绘画的笔法不免偏颇;B也许会注意到艺术作品避不开“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协调问题;还有C也许会恍然大悟,原来被自己一直忽略的地方,也还隐藏着微妙的审美空间。
现实中,美学不但被很多人以各种形式“权力滥用”,而且还有众多“美学专家”不顾及现实艺术世界,只管将自己编织进抽象的理论大网里,自顾自地满足。我以为,中国在编纂自己的精神科学时,太多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理论,所以对美学不免有些过于偏爱。作为摄影作品的创作者,需要具备美学方面的反思态度。因为再伟大的美学专家的学说,即使完全构成体系,在实际操作者看来,也只是“常识的集成”而已。理论最多只是为你的想法搭个脚手架。
2、摄影美的特征
从广义上讲,作为审美鉴赏对象的摄影作品,种类繁多。从日常报刊上的新闻报道照片到艺术至上主义的“创意作品”,其间还有街头摄影、商品摄影、肖像、风光摄影等。大到国家级建设项目的摄影,小到随身装饰品的广告摄影,统统算进。不用说,这些作品,均追求一定的“摄影效果”。正是这些被追求的“摄影效果”里,往往包涵了一定的审美价值。每一个作品里都有“摄影的美学”。而且,每一个摄影部门所追求的审美价值标准都不一样,想要从中挖出某种“共同原理”,的确有些勉为其难。如果实在要找点什么出来,最终能找到的也许只有片鳞只爪。事实上,要弄清这些作品的存在价值,必须向每一个摄影部门一一去求证。
不仅如此,就摄影作品本身而言,其审美价值还会随着作品创作时所应用科技手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比如,同样是拍一个风景,用普通摄影和高空摄影,以及自然摄影和角度摄影,所得到的审美性质截然不同。最近,德国就运用以上四种不同的摄影方法,分别拍摄了国内的风景名胜,并编辑成不同的画册,供人们欣赏。通过欣赏这些摄影集,人们可以真切感受到科技给“摄影效果”带来的巨大变化。
这样看来,仅就风景摄影而言,所谓“纯摄影之美”,就有好多种。所以,必须分门别类,以不同的标准给予相应的价值评价。这是“摄影美学”特有的性质。
3、摄影作品的审美标准
摄影作品的审美标准,必须根据摄影类别的不同,以及所用科技的相异等,做出复杂多样的区分。在我们的摄影家之中,有一些人过快肯定自己的尝试,这种现象的出现,恐怕源于以下三种条件。
其一,摄影的种类和技巧太多,可以尝试的空间太大。本来仅仅的“尝试之作”,很快,也很容易就被误认为是“具有一定价值的艺术品”。
其二,看看摄影创作者的数量,会发现大部分是非专业人才。而且,不同于别的艺术,摄影不需要常年一点一点的训练才能学会,入门比较容易,那些本来觉着“好玩”来尝试一把的人,往往容易被误以为是“艺术家”。
其三,因为摄影是新兴艺术,它不像绘画那样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伟大的先行者和严肃的传统。即使有“摄影艺术”一说,其中的“艺术”的含义,很容易被轻视,甚至被认为和所谓商业艺术、街头艺术没有两样。
以上三个条件,如果正面运用,那么会使摄影具有特别的优势。反过来,如果被误解,会造成艺术价值水准的深跌。这就要求我们培养自己超强的批判精神,不断对种种新奇的尝试给予严肃的反省。不仅仅停留在理念和口号上,而是要切切实实去付诸实践。为了这种反省,我们还要加强自己与摄影相关的其他艺术的修养,学会在与其他艺术的比对中思考问题。
结语
摄影的优势在于,它能在完全保持审美功效的前提下大量生产,需要的时候,谁都可以很容易地得到。摄影的这一强项,是不能否认的。而且,这一强项可以直接带来重要影响,那就是摄影所具有的社会效应,它肩负着相当重要的社会作用。
————————————————————————————————————————————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和美学本质体现在摄影这一整个过程的完成中,从摄影师对于生活的体验和观察;对观察到的事物在脑海中的加工和整理;运用摄影技术将美的事物记录下来的过程;以及最终欣赏者对于摄影作品的鉴赏才完成了对于摄影的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骤都包含着美学对于摄影艺术的影响和引领。
一、摄影艺术创作前期的体验阶段
摄影艺术的创作过程实质就是摄影师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对审美认识的表现过程。因此摄影艺术的创作是从创作主体的生活体验开始的。
生活体验即是摄影创作者在观察或接触生活中,被生活所感动,从而产生饱含感情的深刻的感受和难忘的记忆和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心潮起伏,形成物我同一、主客体交融的境界。简单的说就是摄影师发现事物或主体内在美,发现万物之次序与节奏,轮廓与线条,层次与空间,把一般人容易忽略的角度,处理成审美主体。
在这个创作的前期或者准备阶段,对于世界和生活的体验阶段,无不要求摄影创作者必须具备发掘美和欣赏美的基本素养。首先摄影创作者必须有发现美的目光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独到的感受力,这就要求摄影师本身要懂得什么是美的本质,并具备自觉的乃至下意识的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和捕捉所需要的艺术创作的素材的能力和习惯,对这些被观察的对象的审美特征能迅速的把握住并产生深刻的感受。由于摄影创作者是带着自己丰富的审美经验,带着自己的艺术思想、情感、不同的心境去观察和感受他所认为的美的事物,对生活中美的体验也有所不同,因此被体验或观察到的客观事物必然受到创作者主观审美目的、态度、情绪的影响。才会出现同一景物,不同的摄影师,却能创作出风格、意境完全迥异的作品。
二、摄影艺术创作的构思阶段
摄影创作的构思阶段是摄影师在既定的艺术心理定势和创作目的的指引下,在对客观事物的体验的基础上,发挥主观的艺术想象力,对美进行加工,从而在头脑中孕育出一个全新的审美意象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摄影师对生活体验和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这一过程是将摄影师对生活的体验和自身思想情感高度融合的典型性过程。
首先摄影艺术的创作过程并不是单纯刻板的将客观事物重复性的记录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摄影师必须发挥其审美特质,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加工,使得这按下快门的决定性瞬间,包含了内心的感动,在静止的图像背后有创作者主观的情感体验。决定性瞬间的展现并不是美好景物的无序罗列和摆放,摄影师必须发挥主观情感、审美体验、审美认知对美好的事物进行审美再创造,在头脑中发现客观事物的次序与节奏、轮廓与线条、层次与空间、色彩与明暗,并按照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规律,经过审美的加工改造,构思出具有典型性的艺术意象,这个典型性意象既具有鲜明独特、丰满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普遍的代表性和概括性。例如在人物摄影中,摄影师往往抓住一个典型性人物的动作、或者表情的一瞬间来表达一群人的思想和面貌。这就需要摄影师在前期对拍摄主题的生活进行深刻的体验,他要掌握和理解他所要表达的这一群体的生活面貌和生活细节,从而在这生活细节中提炼出值得记录的瞬间,对这许多个瞬间进行选择、提炼、集中和虚构,最后抓住最有典型性的瞬间进行记录。这个构思的过程是摄影师对生活的审美发现和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三、将意象物化,记录瞬间的阶段
意象物化和记录阶段是摄影创作最决定性的阶段,是摄影师运用摄影语言,将构思成熟的意象记录为可供审美和鉴赏的摄影艺术作品,其实质即是摄影创作者的一种审美表现活动。和其他的艺术创作相同,这也是摄影创作最重要的环节,是形成摄影作品的最具有决定性的阶段。在这个记录、物化的过程中,摄影师必然要借助照相机等一系列摄影器材,也必然更加需要发挥其艺术想象和审美思维,将艺术意象进一步具体化、明晰化和完善化,同时运用摄影师独到的审美素养,构造最具有美感的摄影语言,将最终的艺术形象记录下来。这期间,摄影创作者要将美学元素发挥的淋漓尽致。
对于画面的构图即是这个阶段摄影师应用美学元素的体现。在摄影构图中,按美学原理就有很多种讲究。
1、平衡,一幅摄影画面中,往往有多重事物组合而成,客观事物如何组合,取舍是最后画面有和谐美感的关键,因此在将摄影意象物化的过程中,摄影师必然要应用平衡的构图法则,对取景器中的所有景物进行细致主观的删选和组合,使得最后画面能呈现出视觉上的平衡之感;
2、对比,在画面中难免会出现客观事物虚实、明暗、粗细、大小、方圆的对比等,此时摄影师为了表达其主观的创作目的,就会巧借画面中的对比,突出主题。例如为了突出颜色的醒目,可以采用万绿丛中一点红,这是颜色的对比,为了表现客观物体的高大,可以用极具反差的低矮来衬托,从而达到摄影创作的主观目的;
3、虚实,虚实交互应用,是中国画的特色之一,但摄影中常用的清晰与模糊,留白等等也都与美学上的虚实观念有关。画面中什么地方应当留有空白的空间,什么地方应当满满当当,都看创作者想要突出的主体以及其表达的情感主题。虚实相生的手法也常被摄影师用来构造画面的空间层次。
4、比例,画面中的部分与整体以及各个元素之间都存在着比例关系,这就需要摄影师发挥其审美想象和审美思维,将画面中各个元素展现的比例,大小恰到好处的展现出来。
5、和谐,和谐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准则之一。和谐建立在统一及类似的原则之下,同时也蕴涵着平衡,构图过分规整,则会缺乏生气,此时就需要或加强对比,或利用虚实来增强画面的活力。而相反的,若是过度变化,则又会显得画面散漫无章。因此在摄影构图中,美学就如同一把尺,平衡着画面中的各种元素,使得画面呈现出生动而不显杂乱,又有章可循的和谐画面。
四、摄影艺术作品的鉴赏
摄影艺术的意象物化,最后形成了可供欣赏的摄影作品,这还没有完成摄影创作的最后步骤,摄影作品的形成以及摄影创作的最终完成是以观众对于作品的鉴赏为标志的。在这个鉴赏的过程中,由于受众要形成自身独有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理,要运用自身的情感、思想和经历去解读作品,在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中,美学同样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首先,当鉴赏者或者观众看到一幅摄影作品,会先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与作品进行交流和对话,其次,这期间受众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决定了这幅作品对于鉴赏者产生的影响。由于鉴赏者的人生阅历,受教育程度以及审美习惯和趣味的不同,其对同一幅作品产生的审美效果也是各有不同的,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在审美态度的影响下,受众还会以自身的受教育程度、艺术的理解、生活的经历和阅历以及充分发挥其联想和想象解读作品中包含着的情感和寓意。
综上所述,从摄影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看,美学都始终指引和影响着其每一个步骤的完成,要创作出优秀的摄影作品,就必须要将美学元素充分的融入进摄影创作的点滴中。
上一篇:论文查重中的表格
下一篇:研究生安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