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杨志文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8 19:14

杨志文毕业论文

浅谈现代科普创作的基本理念论文

摘要:本文从科普创作的概念、基本范畴、科普作品的基本要素出发,阐述了在信息时代,科普创作和科普作品必须与时俱进,更新理念,应根据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公众需求不断创新。

关键词:科普创作;理念;更新

科普创作是凝聚智慧和奉献的创造性劳动,是一个需要动员成千上万人参与和接受的庞大系统工程,是科普的教育形式和传播形式的重要基础。

一、科普创作的概念

科普创作是为了普及科学技术的目的,在科普语境下,将科普内容转化为可以通过某种载体有效地呈现给公众的创造性科普劳动。

二、科普创作的基本范畴

科普创作创造的是科普新作,呈现的形式或内容是原始形态的,是过去未曾有过的。科普创作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广泛。如:科普展品、科普剧、科普小品、科普图书、科普挂图、科普小说、科普游戏、科普讲义、科普广播稿、科普影视、科普教具、科普玩具、科普动画、科普漫画、科普卡通、科学幻想等。

三、科普作品的基本要素

第一,科普作品的题材。科普题材是指科普创作者从自己积累的科学素材中经过选择、提炼、加工后,成为科普作品所阐述或描绘的具体科学技术内容以及产品所体现的思想内容。

第二、科普作品的主题。科普主题就是科普作者通过题材所要表现的贯穿始终的主要观点、思想。

第三、科普作品的语言。科普语言是指科普作品内容呈现给公众的感官形式。一般有文字的,如书、刊、报;有声音的,如广播、录音;有形象的,如图画、模型、多媒体等;还有综合的,如影视、展品等。

第四,科普作品的结构。结构是科普作品的骨架,是表现科普作品的内容,显示科普作品的主题的重要手段。

第五,科普作品的体裁。科普作品的体裁主要是说明和叙事文体,也有一部分是运用文学艺术体裁或新闻体裁,把叙事、说明、描写、抒情和议论不同程度地结合在一起,正在形成多种多样的科普文体。

四、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知识化、学习化的社会现代科普创作和科普作品必须与时俱进,更新理念,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创作理念

1.1科学性是科普创作的生命。科普作品担负着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启蒙科学思想、传授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的职责,要使公众理解科学技术,就更应该保证科学性。失去了科学性的科普作品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对于科普作品的创作者而言,应尽力发掘自己的专业所长,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开始,用全面发展的观点,把成熟的、切实可行的科学技术内容介绍给广大公众。

1.2思想性是体现科普作品内在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作风和科学精神。科普作品在向公众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公众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让人们深刻地理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这就是科普作品思想性的体现。

1.3科普创作必须确立科学和技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融合的科学文化观念。当今时代,是体现人自身价值与尊严的知识经济新时代。人不再是科学技术的奴隶,而是科学技术的主人。面对多元选择的社会现实,大到国家利益、民族经济,以及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小到个人择业,生活方式的倾向,每一个选择的价值取向,都关系到科学抉择,这就要求国民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求真、务实、不迷信、勇于探索和创新,以及以人为本,关心人类发展的前途和命运的科学人文主义精神。

2、以公众为中心的创作理念

科普创作必须贴近公众,贴近公众生活,必须围绕公众的生活和生产取材,围绕社会所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等科学问题选材,围绕科学家的新发现、新创造,一切围绕公众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公众的'兴奋点、兴趣点,采用人本的、快乐的、非灌输式的创作手法进行创作,以人为本,以公众为本,只有这样,科普创作才会不偏离科普方向,这样的科普作品才能够在公众中产生共鸣,得到公众的认同。

3、开拓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创作理念科普作品必须要反映时代的呼唤。在世界进入高科技时代的今天,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新发现以及新学科、新技术的产生,都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这就要求科普作品能充分反映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新信息和新知识,同时要做到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通俗性。

五、现代科普创作的环境与传统科普比较起来,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1)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每天都有新的科技成果问世。

(2)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相互渗透日益明显。

(3)媒体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以及多媒体出版物的闪亮登场,使传统的纸媒体出版物受到严重的冲击。

(4)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正在发生变化,出现了各种个性化需求。如:电子书、有声读物等,面对这样的形势,科普创作惟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科普创作的创新首先要在题材上创新。目前科普创作要把注意力放在新的题材的发挥和创作上,放在比较薄弱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宣传和普及上。在内容上,要关注科技的最新进展,并在介绍这些知识时,融合各学科的知识,发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在联系,并借助文学、艺术的技法,使科普作品贴近生活、贴近现实。

科普创作还要探索新的创作方法。电视的普及,互联网、多媒体的问世,对于一向习惯于用笔从事科普创作的人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重视形象思维、交互性以及各种新技术手段在科普创作中的应用,都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例如:科普游戏就是应用虚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进行的科普创作,它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有强烈的吸引力。科普工作者不仅要认识到内容的创新,也要认识到表现形式上的创新。例如:科普剧,科普小品等,科普创作者应该自觉熟悉新的创作领域,探索这些新的创作方法。

参考文献:

[1]黄牡丽.论网络社会科普方式的转变〔J〕,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24(4)[2]杨志文,郑念,楼伟,等.现代科普基础教程[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214—218.

[3]翟杰全.科技传播事业建设与发展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20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学生成绩

2015年高考本一进线率72.98%,本二进线率97.65%,无锡市文科第一名在省锡中。国际部澳洲方向毕业生全部达澳洲四星大学录取标准,美国班同学全部进入全美100强大学。同学们在各类比赛中捷报频传,在五大奥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作文大赛、全国历史写作大赛等比赛中,数百名同学获奖。 2008年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获奖证书 姓名 论文 等第 刘仲夏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浅析》 一等奖 丁海燕 《用好高三英语教材扩展阅读写作训练》 二等奖 林火生 《探究式教学何以可能》 二等奖 章惠英  边洪伟 《探究式教学在政治课的应用》 二等奖 陈春芳 《一道题的错解引发的思考》 三等奖 崔旭凤 《让数学课堂因学生的主宰而精彩》 三等奖 胡凤娣  李铁 《走进高中物理课堂观察》 三等奖 胡俊峰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 三等奖 李勇琴 《例谈情景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三等奖 钱桂荣 《用好数学新教材开展探究式学习》 三等奖 沈星 《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略谈》 三等奖 徐沂 《历史美育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方法》 三等奖 杨丽 《学生音乐实践的试验田》 三等奖 张广宏 《找准最近发展区巧点物理问题》 三等奖 朱可君 《“堰塞湖”来了高三语文怎么办》 三等奖 参考资料: 2009年江教育论文获奖情况作者 论文题目 获奖时间 获奖等级 发证单位 朱晓芳 关于元话语观念的课堂教学用语分析 2008.12.31 一等奖 江苏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 朱可君 “堰塞湖”来了,高三语文怎么办 2008.12.31 三等奖 江苏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 王桂林 《函数的奇偶性》 2009.2 三等奖 惠山区教育局 郑菲菲 《函数的零点》 2009.2 一等奖 惠山区教育局 杨志文 高中数学新教材探究性学习中期研究报告 2009.2 二等奖 无锡市教科所 钱桂荣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探究 2009.2 一等奖 无锡市教科所 钱朝晖 新授课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2009.2 二等奖 无锡市教科所 张广宏 弹力定义之我见 2008.10 全国一等奖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物理学会 张广宏 找准最近发展区巧点物理问题 2008.12 省三等奖 省教育学会 胡风娣李铁 走进高中物理课堂观察 2008.12 市三等奖 无锡市教研室 庄勇飞 问题设置的有效性 2009.5 市二等奖 无锡市教研室 李纯 “学案指导合作探究”式课型 2008.12.12 无锡市二等奖 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 刘仲夏 中学历史教学策略论 2008.12 省一等奖 省教育学会 胡俊峰 谈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 2008.12 省三等奖 省教育学会 徐沂 历史美育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方法 2008.12 省三等奖 省教育学会 李勇琴 例谈情境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2008.12 省三等奖 省教育学会 倪仲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课堂历史教学 2009.5 市二等奖 市教育学会 张雪亚 《让“节外生枝”真正成为“无法预约”的精彩》 2009.5 市二等奖 市教育学会 何群山 《因人制宜——关于生物二轮复习如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点思考》 2009.5 二等奖 无锡市教育学会 王琼 生物案例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初探 2009.5 二等奖 无锡市教育学会 秦洪敏 新课程背景下我校高中羽毛球选项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 09.6 省一等奖 省教研室 林火生 探究式教学何以可能 2009.1 省二等奖 省教育学会 章惠英边宏伟 探究式教学在政治课中的应用 2009.1 省二等奖 省教育学会 宋喜霞 成功心理学 2009.1 省二等奖 省教育学会 吴文鸿 让教科书因教师而生动 2009.2 全国特等奖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课程教材研究所 参考资料:

重庆邮电大学的知名校友

杨小伟:2001年毕业于管理工程系,现任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杨廉斯:1963年毕业,中国通信行业专家,北京首信集团原总裁,现任邮电部北京通信设备厂厂长。周泽和:1964年毕业,原中国广播卫星总公司总经理,中国卫星通信集团首任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唐刚斗:1981年重庆邮电学院硕士毕业,航天部第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长峰科技集团副总裁、总经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黄成芳:1963年毕业,原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十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参与中国第一颗弹道导弹、第一颗同步卫星、第一颗洲际导弹的研制与开发。刘有虞:1963年毕业,原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参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发,1999年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飞行试验突出贡献奖。杨志文:1970年毕业,原贵州省邮政局党委书记、局长。邢海英:1984年毕业,重庆市通信管理局局长,国家高级工程师。许楚国:1987年毕业,中国通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吴国平:成都市副市长,市人大常委副主任徐正宪:1988年毕业,湖南省长株潭两型办常务副主任(正厅级)、党组成员何锁柱:毕业于重庆邮电学院,任西安邮电学院院长。杨胜万:1965年毕业,空军指挥学院原副政委,空军少将。1988年被授予空军大校军衔,1996年晋升为少将,成为毕业生中迄今为止唯一的将军。陈德泽:1965年毕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原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复东:1964年毕业,邮电部第七研究所所长,浙江邮电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高级工程师。李关树:1970年毕业,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教育技术中心主任,享受副军级待遇。杨汉超:1991年硕士毕业,曾任华为集团常务副总裁,现吉大正元集团总经理。代小权:赛龙通信技术(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唯一:1968年毕业,中铁电气化集团原董事长,高级工程师。周毅:1984年毕业,中国移动江西公司总经理。王志:1985年毕业,中国联通贵州公司总经理王宏:1988年毕业,中国电信海南公司总经理秦大斌:1987年毕业,中国移动重庆公司总经理李晓华:1988年毕业,中国电信西藏自治区公司总经理戴忠:1991年毕业,中国移动西藏自治区公司总经理赵麦庆:中国电信河北公司总经理张续农:1986年毕业,中国邮电器材西南公司党委书记叶海峰:1988年毕业,广西区邮政储汇局局长周亚平: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西藏分行行长刘向荣:重庆邮电大学无线电工程专业毕业,三级警监,现任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邬贺铨:重庆邮电大学荣誉校长,第一届董事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李德明:2002年毕业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职研究生),现任贵州省通信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何华杰: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联通宽带在线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林:长江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力: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青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组成员李红五: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产品创新部、信息安全部总经理何士友: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芈大伟: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贵州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谢林岩:中国民用航空西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党委书记魏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南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上一篇:毕业论文预期价值

下一篇:广西大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