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词研究论文
同源词研究论文
1.《释“?”》,《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3期。2.《“臣”字新释》,《中国教育报》《语言文字专刊》第87期,1998年11月10日。3.《金文考释二则》,《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4期;4.《释 ?(求)》,《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10月。5.《说“橹”—兼论“古”的构形本意》,《中国文字研究》第2辑(总第9辑),2007年。6.《解“颐”》,《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7.《“牪”疑》,《简帛》(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瞻”字异构补释》,《励耘学刊》(总第八卷),商务印书馆,2008年。9.《越王差徐戈铭文补释》,《中国文字研究》2009年第1辑,2009年。10.《试释楚简《缁衣》中与“表”字相当的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华书局,2010年。11.《〈楚居〉所见楚王名考释二则》(1万),《清华简研究》第一辑,中西书局,2012年。12.《清华简(叁)“屋”字补释-兼说战国文字中的“虎”字异构》(1万),《简帛》第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3.《姑冯句鑃所谓“冯”字试释》(0.9万),《古文字研究》第三十辑,中华书局,2014年。 14.《“四声一贯”说之我见》,《河北学刊》,1992年第3期。15.《车字古音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3期。16.《楚简所见舜父之名音释——谈鱼通转例说之二》,《简帛》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7.《“出言有丨,黎民所言丨”音释——谈鱼通转例说之四》,《简帛》第七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8.《上博简“臧罪”音释——谈鱼通转例说之六》(0.9万),《古汉语研究的新探索—第十一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14年。19.《“竜”字音释-谈鱼通转例说之八》(1.5万),《历史语言学研究》第七辑,商务印书馆,2014年。20.《清华简“罬”字试释——谈歌通转例说之一》(0.7万),《汉语言文字研究》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21.《也说“有如”——与钱宗武先生商榷》,《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22.《“鞞”字释义》,《唐山师专学报》1991年第3期。23.《“权舆”音义探源》,《辞书研究》1994第4期。24.《西厢记语词校释》,见《首届国际元曲研讨会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25.《“为”义申许》,《古汉语研究》1995年第3期。26.《“牛马走”当为“先马走”》,《中国教育报》1996年10月12日《语言文字专刊》52期。27.《“若”字为什么可以假借为“择”》,《中国教育报》97年2月22日《语言文字专刊》56期。28.《“乱”字声训》,《中国教育报》97年7月29日《语言文字专刊》第60期。29.《上博简〈缁衣〉三解》,《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3月。30.《上博竹书(二)字义札记》,《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7月。31.《郭店楚简字词考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7月。32.《郭店楚简字词考释(续)》,《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一辑,巴蜀书社,2002年11月。33.《五十二病方词语拾零》,《中国语文》,2003年第3期。34.《张家山汉简字词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5期。35.《经籍假借字间诂》,《中国语文》2006年第3期。36.《上博竹书(四)简诂》,《简帛研究2004》,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37.《上博竹书〈周易〉字词考释》,《华学》第8辑,文物出版社,2006年。38.《〈彭祖〉字义疏证》,《燕赵学术》,四川辞书出版社,2008年。39.《〈缁衣〉校释余渖》,《民俗典籍文字学刊》第5辑,2008年。40.《张家山汉简“去(盍)”字补释》,《简帛研究2005》,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8年。41.《〈三德〉零诂(续)》,《简帛》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42.《同源词语音关系答问》,《民俗典籍文字学刊》第8辑,2011年。 43.《同源字以双声孳乳说》,《河北学刊》,1990年第2期。又《语言文字学》1990年第5期。44.《谈谈同源字的定义》,见《中国语言与中国文化论集》,香港亚太教育书局,1993年5月。45.《汉语同源词刍议》,《河北学刊》,1994年第4期。46.《试论汉源语源学与训诂学的分野》,《河北学刊》1997年第6期。47.《论同源词语音关系的双重性》,《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6期。 48.《上古汉语的大名冠小名语序》,《中国语文》,1994年第3期。49.《河北武安话的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见《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出版社,1996年4月。50.《从经传释词到马氏文通——汉语虚词研究的传统》,《马氏文通与中国语言学史——首届中国语言学史研讨会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10月。51.《副词“颇”的来源及其发展》,《中国语文》,2014年第4期。
王贵元的主要学术论文
1、《〈说文解字〉与同源词探索》,《说文解字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2、《马王堆帛书文字考释》,《古汉语研究》,1995年第3期。3、《汉墓帛书字形辨析三则》,《中国语文》,1996年第4期。4、《汉字构形系统及其发展阶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5、《〈说文解字〉新证》,《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3期。6、《马王堆帛书文字拾零》,《江汉考古》,1999年第3期。7、《<说文解字>版本考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6期。8、《出土文献文字的整理》,《语言论集》第四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9、《秦简字词考释四则》,《中国语文》,2001年第4期。10、《战国楚简遣策的物量表示法与量词》,《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3期。11、《汉代简牍遣策的物量表示法与量词》,《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一集,巴蜀书社,2002年。12、《<说文解字>版本问题》,《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五集,巴蜀书社,2002年。13、《张家山汉简字词释读考辨》,《语言文字学》2004年第2期14、《张家山汉简与<说文>合证》,《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2期。15、《浣陵虎溪山一号汉墓竹简字词考释》,《语言研究的务实与创新——庆祝胡明扬教授八十华诞学术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16、《现代汉字三论》,《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2期。17、《汉语言文字学发展研究报告》,刘大椿主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200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8、《马王堆一号汉墓竹简字词考释》,《简帛研究二00二、二00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9、《马王堆三号汉墓竹简字词考释》,《中国语文》,2007年第3期。20、《安徽天长汉墓木牍初探》,《古文字学论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21、《马王堆一号汉墓竹简的“牒”》,《语文研究》,2008年第2期。22、《简帛文献用字研究》,《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23、《十二生肖来源新考》,《学术研究》,2008年第5期。24、《马王堆一号汉墓竹简的“牒”》《语文研究》2008/0225、《简帛文献用字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26、《十二生肖来源新考》《学术研究》2008/0527、《周家台秦墓简牍释读补正》,《考古》,2009/02。28、《读孔家坡汉简札记》,《语言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
曾昭聪的已发表的主要论文
1.《洞口高沙方言中的三分指示代词及其他》,《邵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2.《〈佛国记注译〉指疵》,《安顺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3.《〈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商补》,《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第1期;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札记》,《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5.《训诂学的开拓性硕果》,《北方论丛》1997年第6期。6.《〈清平山堂话本〉补校》,《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1期;7.《释“管押”》,《辞书研究》1998年第3期;8.《谈〈说文解字〉对声符示源功的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5期;9.《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奠雁”习俗》,《文史杂志》1998年第5期;10.《从形声系统与同源系统的关系看声符示源问题》,《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2期;11.《〈释名〉声训中的声符示源功能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4期;12.《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及其研究意义》,《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1999年第5期;13.《“年龄”探源》,《语文月刊》1999年第11期;14.《〈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再补》,《古籍研究》1999年第3期;15.《“二程语录”词语小札》,《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2期;16.《元明剧曲中“耨”的词义文化探源》,《汉字文化》2000年第2期;17.《释“不间”》,《辞书研究》2000年第4期;18.《黄永武〈形声多兼会意考〉述评》,《语言研究》2000年第3期;19.《王力先生有关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的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5期(2000年9月);20.《〈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指瑕》,《古籍研究》2000年第4期;21.《语言与文化的深层融合——读〈古汉语文化探秘〉》,《台州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22.《黄侃在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方面的贡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6期;23.《从“陆九渊语录”看〈汉语大词典〉的若干疏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24.《〈原本玉篇残卷〉中的同源字问题》,《汉语词源研究(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25.《原本〈玉篇〉中的语源研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26.《宋儒语录二种点校指瑕七则》,《书品》(中华书局)2001年第2期;27.《形声字声符示源现象中的若干特点》,《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2期转载;28.《市语研究的硕果》,《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1期;29.《人名禁忌及其文化内涵》,《华夏文化》2001年第1期;30.《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价值论略》,《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1年第2期;31.《“二程语录”在近代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价值》,《贵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2期;32.《历代万卷楼及其藏书》,《华夏文化》2001年第2期;33.《读〈元本琵琶记校注〉札记》,《古籍研究》2001年第2期;34.《杨树达先生有关“形声字声中有义”之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8期(2001年6月)。35.《〈寒山诗注〉札记》,《书品》2002年第1期;36.《“馒头”的传说及其语源辨正》,《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37.《中国古代的石经及其文献学价值》,《华夏文化》2002年第1期;38.《〈古代汉语〉教改初探》,《大学教育教学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39.《从词源学史看宋代“右文说”的学术背景》,《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2期;40.《〈清平山堂话本〉词语选释》,《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2年第2期;41.《“有请的”、“经纪人”的称谓义》,《辞书研究》2002年第4期;42.《关于声符示音功能研究的思考》,《江苏社会科学》(学术版)2002年第1期;43.《中古佛经词语零札》,《广州华苑》2002年第2期;44.《谈明清俗语辞书在当代大型语文辞书编纂方面的作用》,《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1期;45.《从中古佛经词语看语文辞书的书证溯源问题》,《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46.《同声符反义同源词研究综述》,《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47.《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新创获》,《广州华苑》2003年第1期;48.《中古佛经词语与辞书书证溯源》,《台州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49.《解读故训材料的科学方法》,《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4期;50.《评〈唐宋词常用语释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51.《〈风月锦囊笺校〉词语札记》,《古籍研究》2003年第2期;52.《从汉民族思维特点看声符示源的理据》,《汉字文化》2003年第2期;53.《唐传奇〈玄怪录〉〈续玄怪录〉释词》,《唐都学刊》(社科版)2003年第3期;54.《汉语词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暨南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55.《中古佛经释词四则》,《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56.《〈小学考〉的学术价值》,《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57.《读明清俗语辞书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5期。58.《面对新世纪的训诂学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9期。59.《明代歌曲释词三例》,《中国语文》2003年第6期。60.《〈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简评》,《汉字文化》2003年第4期61.《一部富有特色的中国语言学史著作》,《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12期;62.《当代权威词典应重视明清俗语辞书》,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6期(2003年12月);63.《解读〈孟子〉同义词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2期;6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例释》,《汉语史学报》第四辑(2004年1月);65.《〈文史文献检索教程〉(介绍)》,《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2期;66.《〈古辞辨〉在古汉语同义词研究方面的成绩与不足》,《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4年特刊;67.《汉语成语的佛教渊源》,《嘉应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68.《释“诅”》,《广州华苑》2004年第1期;69.《〈风月锦囊笺校〉补议》,《陇东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70.《关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论争回顾》,《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第2期;71.《佛经音义研究的力作》,《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7期;72.《〈尔雅·释诂〉郭璞注中的双音词》,《古籍研究》2004年卷上(总第45期);73.《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的辨释价值》,《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74.《汉译佛经与汉语词汇》,《华夏文化》2004年第3期;75.《〈慧琳音义〉中的词源研究》,《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第10期;76.《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词源学史述略》,《暨南学报》2004年第6期;77.《当代大型辞书书证晚出词条举例——以见于明代歌曲中的词语为例》,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9期(2004年10月);78.《近代汉语研究的世纪总结》,《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11期;79.《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80.《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方法刍议》,《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七辑,2004年12月;81.《面向应用语言学的汉语词源研究刍议》,《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82.《话说“凤凰”》,《文史知识》2005年第1期;83.《中古佛经中的字序对换双音词举例》,《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1期;84.《中古佛经词义抉要》,《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85.《中古佛经中的委婉语考析》,《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6.《墓志的语言学阐释》,《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4期;87.《〈齐民要术〉有关“得名之由”的探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8.《郭璞的语言学成就》,《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9.《中国古代宗庙称谓词义辨析》,《广州华苑》2005年第1期;90.《王力〈古代汉语〉教材指瑕》,《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91.《〈酉阳杂俎〉中的词源探求》,《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3期;92.《“牵砻”小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3期;93.《魏晋至唐五代笔记杂著中的词源探讨略评》,《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94.《郭璞〈尔雅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95.《古代的“巫”及相关职业》,《华夏文化》2005年第3期;96.《〈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南方草木状〉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97.《〈颜氏家训〉中的词源探求》,《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98.《历史上的汉语教科书——读〈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书品》2005年第6辑;99.《一种特殊的文化词语——数词词素参与构成的詈词特点及其语源分析》,《汉字文化》2005年第4期;100.《〈抱朴子内篇〉词语零札》,《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6期;101.《面向海外兼读制研究生的古代汉语教学研究》,《暨南高教研究》2005年第2期;102.《十年来道教典籍词汇研究综述》,《滁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二作者);103.《杨树达先生汉语词源研究述评》,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辑,2005年1月;104.《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的词源探讨述评》,《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05.《佛经词汇研究的重要成果》,《汉语史研究集刊》第8辑(2005年12月);106.《佛经音义研究的最新成果》,《书品》2006年第1期;107.《关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断想》,《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2期;108.《〈汉语缩略研究〉读后》,《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109.《宋代笔记〈云麓漫抄〉中的语言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二作者);110.《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新尝试》,《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二作者);111.《魏晋至唐代经注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北方论丛》2006年第3期;112.《理据——语言研究的新课题》,《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113.《〈古辞辨〉简论》,《辞书研究》2006年第2期;114.《专书词语考释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宿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115.《〈抱朴子内篇〉词语小札》,《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116.《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暨南高教研究》2006年第2期;117.《〈南村辍耕录〉与汉语史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九辑,2006年12月 (第二作者);118.《“打牙祭”探源》,《黔南民族师院学报》2007年第2期;119.《品读〈语文丛稿〉》,《书品》2007年第3辑;120.《颜师古〈汉书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2期;121.《玄应〈众经音义〉中的词源探讨述评》,《语文研究》2007年第3期;122.《汉语词源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3期;123.《让辞书更完善——读〈汉语大词典商补〉》,《贵州文史丛刊》2007第4期。
古代汉语方向的毕业论文的题目?
一、文字部分 《说文》部首的文化学研究(贝部研究、女部、玉部) 《说文》部首研究 《说文》省声研究 《说文》中农业文化探讨 《说文》重文研究 《说文解字》“女”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尸”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心”部字研究 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 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 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 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汉字考释方法述评 汉字前途讨论述评 汉字析形方法研讨 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 假借字与通假字 古今字和异体字 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 江永“女书”源流研究 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 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论汉字的性质 论汉字的音义联系 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浅论《说文解字》一书的历史价值 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 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 试论词义引申的规律与方式 说会意 说假借 探求本义的方法种种 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形声字起源试论 形声字声符说略 形声字义符说略 许慎六书说论评 义符表义与声符表义异同论 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二、词汇研究 《论语》(某个或某些)代词研究 《论语》常用词汇研究 《孟子》(某个或某些)语气词研究 《世说新语》第二人称代词研究 《儒林外史》某类虚词研究。 《诗经》叠音词研究 《诗经》连绵词研究 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 词义引申的原则和方法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 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原因\规律) 同义词和同源词浅说 先秦偏义复词研究 先秦同义复词研究(《左传》、《论衡》、《墨子》等) 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专书的词汇研究 汉语词汇双音化动因研究 三、语法部分 “是”的用法及其发展 《韩非子》中的被动句 《老子》(某种)句型研究 《论语》句法研究(判断句研究、祈使句研究、疑问句研究) 《孟子》中的“其”字 《孟子》中的“之”字 《史记》(某种)固定结构研究 《荀子》副词研究 《战国策》中的“是”字 《左传》“焉”字研究 《左传》“之”字研究 《左传》被动句研究 《左传》判断句研究 《左传》祈使句研究 《左传》疑问句研究 《左传》中语气词“也” 被”字的词义演变 词类活用问题探讨(起源\新说\评价) 从《韩非子》看先秦的副词 从《庄子》看先秦的宾语前置句 从唐宋元明清的白话作品切入考察近代汉语语法的有关问题 古代汉语“把”字句研究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处置式考察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综述 古代汉语词序研究 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古代汉语活用现象研究 古代汉语兼语式研究 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古代汉语连动式研究 古代汉语判断句研究 古代汉语省略现象研究 古代汉语使成式考察 古代汉语双宾语考察 古代汉语重叠词研究 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近代汉语代词研究 近代汉语量词研究 秦双宾语句的类型 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唐诗句法研究 指代性“见”字词性研究 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主谓间“之”字探源 专书的语法研究 四、音韵研究 专书的用韵研究 学习音韵学的心得体会 陶渊明用韵研究 论音韵学在古籍阅读中的作用 联系古音考察现代汉语方音问题 汉语语音演变规律考察 联系汉语语音史研究现代汉语语音规范方面的有关问题 古代韵文用韵考察 五、方言研究 方言词汇研究 方言语法研究 方言音系研究 方言保存的古代汉语特殊成分 六、训诂学研究 标点研究 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试论“据文证义”的训诂方法 试论“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 校勘研究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注释研究 反训研究 七、修辞研究 《左传》的外交辞令研究 杜甫诗文修辞研究 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 《红楼梦》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左传》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水浒传》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古今修辞方式的比较 《孟子》论辩艺术研究 《战国策》外交辞令研究 八、其他相关研究 辞典学理论研究 中学文言教学研究 《说文》释义方式研究 古代汉语字词典释义辨正 总之选题尽量对专书、专人进行词汇、语音、语法研究。
上一篇:理想国主题论文
下一篇:美术创作论文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