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论文题目
闲情偶寄论文题目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译文
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样,请让我详细地叙说它。
各种花正当时(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象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那部分那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有比它还大的吗?
译文:
百花之中开得时间最短的,一开花就凋零的,是桂花与玉兰花;百花之中开得时间最长,并且越开越灿烂的,是山茶花和石榴花。然而,石榴开花的持久度远远比不上山茶的。石榴的花瓣一到起霜就会凋谢,而山茶花即使在下雪天也仍然开得那么茂盛。这种花具有松树和柏树的品质,含有桃树和李树的风采,历经春夏秋季都始终不变。这不几乎是植物中的极品吗?而且它的种类特别多,从浅红色到深红色,全都具备。其中浅色的,像水粉,像胭脂,像美女的脸颊,像醉酒者的面容;其中深色的,像朱砂,像火,像鲜红的血液,像仙鹤头顶的宝珠。真可称得上是无论深浅浓淡,都达了美的极致,没有丝毫的缺憾。得到这种花一二株,可以抵得上其它花的几十株。可惜我的花园很小,各种花卉都种进来以后,就再也容纳不下了。只好拿一小株种在花盆里,放在假山怪石的一旁。唉,如果你喜欢的好东西却不能享用,讨厌的没好的东西去又不能去掉,那跟傀儡又有什么区别!
狐狸注:傀儡古代又名“郭郎”(或称郭秃、郭公、郭郎、鬼公、傀儡头、鬼头),是傀儡戏中形貌极丑、滑稽可笑的引场者,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卷6)有“俗名傀儡子为郭秃”的记载,云“前代人有姓郭而病秃者,滑稽戏调,故后人为其像,呼为‘郭秃’”,后世丑角戏均称“郭郎”。
《山茶》
李渔
花之最不耐开,一开辄尽者,桂与玉兰是也;花之最能持久,愈开愈盛者,山茶、石榴是也。然石榴之久,犹不及山茶;榴叶经霜即脱,山茶戴雪而荣。则是此花也者,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历春夏秋冬如一日,殆草木而神仙者乎?又况种类极多,由浅红以至深红,无一不备。其浅也,如粉如脂,如美人之腮,如酒客之面;其深也,如?朱如火,如猩猩之血,如鹤顶之珠。可谓极浅深浓淡之致,而无一毫遗憾者矣。得此花一二本,可抵群花数十本。惜乎予园仅同芥子,诸卉种就,不能再纳须弥,仅取盆中小树,植于怪石之旁。噫,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予其郭公也夫!
《闲情偶寄》中国戏曲理论专著,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论著。
清代李渔撰。康熙十年(1671)刊刻 ,后收入《 笠翁一家言全集 》 。
《闲情偶寄》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 、种植 、颐养等8部,内容较为驳杂,戏曲理论、养生之道、园林建筑尽收其内。而涉及戏曲理论的只有《词曲部》、《 演习部 》、《声容部》,故后人裁篇别出,辑为《李笠翁曲话》。
《闲情偶寄》恐怕没几个人喜欢读,因为这世上有趣的人实在不多,尤其要像李渔那样有趣的人,少之又少。这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
大家都觉得人生难免有许多大事可做,要不拘小节,更不可沉湎于风花雪月不可自拔;然而我们的人生总是那般无味,跟嚼蜡一样。大家虽然有些感触,却立刻要被自己的这种想法吓退,以为自己算是堕落了,立刻便警醒过来。
于是这本书在很多人看来便成了奇书,因为它是发他人所不顾之事,叙他人所不屑之状。在我看来,古往今来的凡称得上奇书的,也仅仅是奇而已,大家姑且观之,却是不会信之。
这是当然的事,在我们孔孟之道大行其是的民族,人们虽然觉悟不很高,手段不很了得,却也以“舍生取义”为荣,以“纵横天下”为任。我们总以大德为先,小行次之,倘遇竹肉竞陈的时候,犹洪水猛兽避之不及,纵然内心欢喜得不得了。
君子是不会寄情声色的,但君子是世间最无趣之人。我不知道君子的具体标准若何,却也知道中国的君子,总是板着脸孔不苟言笑的。
李渔毕生独爱声色,所有才情均在这里面显现。照现在的标准,李渔是典型的封建残余,不思进取,把自己的风花雪月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自然,君子的行列里他是算不上了。
他 *** 的小脚,喜狎妓,他游历四方,把四方 *** 的小脚拿来比;与恶趣的士大夫所不同者,是他觉得女人的脚仅仅小巧并不能评定为美足:他于秦之兰州、晋之大同得见女人脚小不及三寸又能步履如飞,觉得惊喜,因为他确信“小脚之累不可有”。书名里有“闲情”二字,内容也确是闲得可以。
单凭这一个“闲”,这本书要被许多人从正经书的书目里删去。我们常听的一句话,就是“我哪有空读那闲书呀”。
这样的标榜有时候真令人难堪。殊不知,闲情得之实属不易;风花雪月,非人人可以讲得,更非人人可以讲得好的。
要闲,你先得心安理得。世间心安理得者实在是少得可怜,所以这第一个条件就不合格了。
第二,还须知足。知足者当然也不多,所以这第二个条件符合的人也就寥寥得很。
第三,还得真的超凡脱俗。我所说的超凡脱俗,并非清高,而是说能在极平常的生活中活得极快乐的一种心态和才情,这自然要有一双非同寻常的眼睛,看出非同寻常的美来。
——其实我也列不出太多的条件,只觉得这些是至少要的。这些必要条件中最难达成的恐怕是第三条。
这又使我想起我们常常谈论的艺术家来。我向来对那些一套套搬理论而竟然被称为艺术家的人嗤之以鼻,他们固然是高高在上的,然而正是高高在上令他们丧失了成为真正艺术家的资格。
我们古人对于隐者有一句话说得极好:“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这句话的意思可以套用到艺术上来。
在声色犬马中都悟出艺术来的,才令人钦佩。李渔在《闲情偶寄》的凡例里说自己著本书有“四期三戒”。
一期“点缀太平”,一期“崇尚俭朴”,一期“规正风俗”,一期“警惕人心”。其中“点缀太平”和“警惕人心”是旧时著书人的行话,我们不必理会,而“崇尚俭朴”和“规正风俗”则是确然可见的。
最能见出李渔的有趣来的,正是在“崇尚俭朴”四个字里。用李渔的话说:“凡予所言,皆贵贱咸宜之事,既不详绣户而略衡门,亦不私贫家而遗富室。”
其实李渔在书里,更多的是在眷顾贫者,苦中作乐的意见随处可见。在卷六“颐养部”里,分“行乐”“止忧”等六个章节。
关于“行乐”的意见,李渔把人生可能有的几种境遇都写在里面。“贫贱行乐之法”中述一故事:一显者旅宿邮亭,时方溽暑,帐内多蚊,驱之不出,因忆家居时堂宽似宇,簟冷如冰,又有群姬握扇而挥,不复知其为夏,何遽困厄至此!因怀至乐,愈觉心烦,遂致终夕不寐。
一亭长露宿阶下,为众蚊所啮,几至露筋,不得已而奔走庭中,俾四体动而弗停,则啮人者无由厕足;乃形则往来仆仆,口则赞叹嚣嚣,一似苦中有乐者。显者不解,呼而讯之,谓:“汝之受困,什佰于我,我以为苦,而当以为乐,其故维何?”亭长曰:“偶忆某年,为仇家所陷,身系狱中。
维时亦当暑月,狱卒防予私逸,每夜拘挛手足,使不得动摇,时蚊蚋之繁,倍于今夕,听其自啮,欲稍稍规避而不能,以视今夕之奔走不息,四体得以自如者,奚啻仙凡人鬼之别乎!以昔较今,是以但见其乐,不知其苦。”显者听之,不觉爽然自失。
明眼人很容易看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精神胜利法”,是阿Q 的两百年前的鬼。如果李渔的意思仅限于此,还没有什么了不得的。
他对此事的看法是:“由亭长之说推之,则凡行乐者,不必远引他人为退步,即此一身,谁无过来之逆境?……‘执柯伐柯,其则不远。’取而较之,更为亲切。”
李渔是深知精神胜利是人类的本性,然而人们总是用不得法,相较者总是为他人居多。李渔的。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译文 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样,请让我详细地叙说它. 各种花正当时(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象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那部分那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有比它还大的吗?。
我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一篇,自己对到原文看李渔的《闲情偶寄 芙蕖》翻译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样,请让我详细地叙说它。
各种花正当时(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
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
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
(1).文章的义理;文章的内容.《汉书·扬雄传下[1]》:“今 扬子 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於圣人.”《晋书·后妃传上·左贵嫔》:“言及文义,辞对清华,左右侍听,莫不称美.”《南齐书·陆澄传》:“ 澄 当世称为硕儒,读《易》三年,不解文义.”(2).亦作“ 文谊 ”.文字的意义.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竟有只顾串合,不询文义之通塞,事理之有无,生扭数字作曲名者,殊失顾名思义之体.” 清 俞樾 《诸子平议·吕氏春秋一》“救守不可取”:“ 毕氏 沅 校本,不解前后文谊.” 章炳麟 《文学说例》:“是‘乐相乐’为当时常语也.斯二者必求其文义,则窒阂难通,诚以韵语异於他文耳.”(3).文辞.《晋书·李玄盛传》:“通涉经史,尤善文义.”《宋书·颜延之传》:“时尚书令 傅亮 自以文义之类,一时莫及,延之 负其才辞,不为之下.”《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寄儿 睡去,梦见身为儒生,粗知文义.”《明史·刘显传》:“ 刘显 ,南昌 人,生而膂力绝伦,稍通文义.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辈讲论文义.《谢道韫咏絮》。
选文 蔬食第一 …… 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
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草衣木食①,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跛②。
是犹作羲皇之民③,鼓唐虞之腹④,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果,是则谬矣。
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 【注释】 ① 草衣木食:以草为衣,以木为食。
② 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跛:羊,代表肉食。全句意为:不使腹中蔬菜受肉腥践踏。
③ 羲皇:即伏羲氏,古传说中“三皇”之一。 ④ 唐虞:即唐尧、虞舜,皆为古传说中的“五帝”。
笋 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
《记》曰:“甘受和,白受采。”①鲜即甘之所从出也,此种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园圃者,得以有之,城市之间卖菜佣求活者,不得与焉。
然他种蔬食,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至于笋之一物,则断断宜在山林,城市所产者,任尔芳鲜,终是笋之剩义。
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但将笋肉齐烹,合盛一簋,人止食笋而遗肉,则肉为鱼而笋为熊掌可知矣。
购于市且然,况山中之旋掘者乎? 食笋之法多端,不能悉纪,请以两言概之,曰:“素宜白水,荤用肥猪。”茹斋者②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
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以之伴荤,则牛羊鸡鸭等物,皆非所宜,独宜于豕,又独宜于肥。
肥非欲其腻也,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笋则不见其甘,但觉其鲜之至也。烹之既熟,肥肉尽当去之,即汁亦不宜多存,存其半而益以清汤。
调和之物,惟醋与酒。此制荤笋之大凡也。
笋之为物,不止孤行并用各见其美 ,凡食物中无论荤素,皆当用作调和。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但不当用其渣滓,而用其 *** 。
疱之人善治具者,凡有焯笋之汤,悉留不去,每作一馔,必以和之,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者在也。 《本草》中所载诸食物,益人者不尽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求能两檀其长者,莫过于此。
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不知能医俗者,亦能医瘦,但有已成竹未成竹之分耳。 【注释】 ① 甘受和,白受采:出自《礼记》,意为甘美的的东西容易调味,洁白的东西容易着色。
② 茹斋者:吃斋饭素食的人。茹:吃。
蕈① 求至鲜至美之物于笋之外,其惟蕈乎?蕈之为物也,无根无蒂,忽然而生,盖山川草木之气,结而成形者也。然有形而无体,凡物有体者必有渣滓,既无渣滓,是无体也。
无体之物,犹未离乎气也。食此物者,犹吸山川草木之气,未有无益于人者也。
其有毒而能杀人者,《本草》云以蛇虫行之故。予曰:不然。
蕈大几何,蛇虫能行其上?况又极弱极脆而不能载乎!盖地之下有蛇虫,蕈生其上,适为毒气所钟,故能害人。毒气所钟者能害人,则为清虚气所钟者,其能益人可知矣。
世人辨之原有法,苟非有毒,食之最宜。此物素食固佳,伴以少许荤食尤佳,盖蕈之香有限,而汁之鲜味无穷。
【注释】 ① 蕈:伞菌一类植物,无毒的可供食用,如香茹、蘑菇。 莼① 陆之蕈,水之莼,皆清虚妙物也。
予尝以二物作羹,和以蟹之黄,鱼之助,名曰:“四美羹”。座客食而甘之曰:“今而后,无下箸处矣!” 【注释】 ① 莼:又称:“莼菜”、“水葵”,水生宿根草本植物,春夏采的嫩叶可做“莼羹”,味鲜美。
明代袁中郎有文记莼说:“其根如荷,其叶微类初出水荷钱,其枝丫如再珊瑚,而细又如鹿角菜,其冻如冰,如白胶,附枝叶间,清液冷冷欲滴。其味香粹滑柔,略如鱼髓蟹脂,而清轻远胜。
半日而味变,一日而味尽,比之荔枝,尤觉娇脆矣。” 菜 世人制菜之法,可称百怪千奇,自新鲜以至于腌糟酱腊,无一不曲尽奇能,务求至美,独于起根发轫①之事缺焉不讲,予甚惑之。
其事维何?有八字诀云:“摘之务鲜,洗之务净。”务鲜之论,已悉前篇。
蔬食之最净者,曰笋,曰蕈,曰豆芽;其最秽者,则莫如家种之菜,灌肥之际,必连根带叶而浇之;随浇随摘,随摘随食,其间清浊,多有不可问者。洗菜之人,不过浸入水中,左历数漉,其事毕矣。
熟知污秽之湿者可去,干者难去,日积月累之粪,岂顷刻数漉之所能尽哉?故洗菜务得其法,并须务得其人。以懒人、性急之人洗菜,犹之乎弗洗也。
洗菜之法,入水宜久,久则干者浸透而易去;洗叶用刷,刷则高低曲折处皆可到,始能涤尽无遗。若是则菜之本质净矣。
本质净而后可加作料,可尽人工,不然是先以污秽作调和,虽有百和之香,能敌一星之臭乎?噫,富室大家食指繁盛者,欲保其不食污秽,难矣哉! 菜类甚多,杰出者则数黄芽。此菜萃于京师,而产于安肃②,谓之“安肃菜”,此第一品也。
每株大者可数斤,食之可忘肉味。不得已而思其次,其惟白下之水芹乎?。
这段议论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根据题目写出一个观点,再加以阐述说明,重要的是要有说服能力,三要素缺一不可,仔细看看下面的具体介绍,以后就可以多试着写作,这样作文才可以有长进。此外,还要多记一些名言警句和名人事例,以便在作文中更好的应用。总的来说,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证明”的问题。
杜书瀛的主要论文
走访昔阳,《汾水》1977年第1期悼何其芳,《四川文艺》1978年第1期生活·诗意·独创(何西来,田中木合著),美术,1977年5期解放思想 繁荣创作(何西来,田中木合著),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4期重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何西来,田中木合著),文学评论1979年4期是“黑线专政”,还是红线主导?,文史哲 ,1978年 01期试谈形象思维——学习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国戏剧 ,1978年 02期生活的教科书——评刘心武同志的短篇小说,社会科学战线 ,1979年 01期艺术典型与“多数”、“主流”及其他,文学评论 ,1980年 01期李渔论戏剧导演,文艺研究 ,1980年 04期质朴·简炼——漫谈《小镇上的将军》的艺术特色,语文教学通讯 ,1980年 07期艺术特性三题,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 03期党性原则与艺术规律——重新学习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文学评论 ,1981年 05期论艺术的对象,文史哲 1981年 06期艺术形象(续),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2年 1期艺术典型的真实性、哲理性和倾向性,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2年 01期艺术形象,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年2期坚持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思想的科学原则,文学评论1982年3期艺术形象的真实性与倾向性,学习与探索,1982年04期社会主义文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学评论 , 1982年 06期论艺术对象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 03期李渔生平思想概观,文史哲 , 1983年 06期说“朦胧”,文学评论 , 1983年 06期青云谱记——访八大山人纪念馆,《星火》1983年第5期欣赏对象与欣赏主体的矛盾关系考察——兼谈艺术欣赏的特质,学术研究 ,1984年 03期何其芳的“创作冲动”说,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4年 04期美学的对象和任务,当代文坛 ,1984年 08期艺术的欣赏和批评,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5年 02期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之一,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6年 01期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文学创作美学纲要》片断,社会科学辑刊 , 1986年 02期论艺术表现的技巧,云南社会科学 ,1985年 03期要勇于探索,当代电影 ,1985年 03期关于艺术典型问题,贵州社会科学 , 1985年 03期谈谈艺术典型化的规律,文艺评论 ,1985年 04期艺术认识的个性和社会性,学习与探索 ,1985年 06期文学作品的生成——《文学创作美学纲要》片断,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6年 04期美的本质及美的弗晰性,山东社会科学 ,1987年 02期文艺与审美及其他——关于文艺观念的一些思考,学习与探索 ,1987年 02期创作美学引论,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7年 02期论审美活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7年 04期论创作客体,云南社会科学 , 1987年 05期关于艺术理论问题的思考,文艺争鸣 , 1987年 05期两个“尺度”与文学创作——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功能,文学评论 ,1987年 05期文学意象,学术研究 ,1987年 05期论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家,浙江学刊 ,1987年 06期创作与接受,当代文坛 , 1987年 06期文学物象,文艺研究 ,1987年 06期关于“天才”的思考,贵州社会科学 , 1987年 08期论技巧,文艺理论研究 , 1988年 01期文学创作的审美社会学(上)——社会环境与文学创作,社会科学战线 ,1988年 01期文学创作的审美社会学(下)——社会环境与文学创作,社会科学战线 ,1988年 02期论文学创作对社会环境的影响,齐鲁学刊 ,1988年 02期艺术生命的孕育,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9年 01期关于人类本体论哲学,云南社会科学 ,1989年 02期论人类本体论文艺美学,文艺理论研究 ,1989年 03期再论人类本体论美学,文艺理论研究 , 1989年 05期艺术美的创造,广西社会科学,1989年6期技术美的构成因素,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4期论人类活动的基本类型——为审美-艺术活动定位,文艺理论研究 , 1991年 01期文艺创作作为审美价值的生产活动,河北学刊 , 1992年 02期仪容美学,文艺研究1991年3期论文艺理论家何其芳,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2期文艺创作中的美学辩证法,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3期文艺理论的生命也在于创造——评刘烜的《文艺创造心理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2年 04期九十年代: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文艺理论研究 ,1992年 04期审美价值生产的基本类型,文艺研究 ,1992年 06期文学语言:遵循规范与突破规范,语文建设,1992年7期生态技术美学的对象和任务,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1期生态技术美的本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4期以热心肠坐冷板凳——谈治学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年05期颓落与拯救──论当代中国文学的道德风貌与文学家的人格建设,文学评论 , 1994年 05期世纪之交感言——文艺理论从哪里突破?《小说评论》1995年01期高山流水文艺书简,《太原日报》1995年4月至6月谈“做学问”——论学书简,《学习与探索》1995年05期理想和英雄──“北戴河对话录”之一,当代作家评论 , 1995年 06期市场经济与文学艺术和精神文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文状况,《文艺争鸣》1995年06期天和人和国和家和,《山西发展导报》1995年12月16日面对传统:继承与超越,《山东文学》1996年01期论人类活动的基本类型,《淄博学院学报》1996年01期“文艺与消闲”专栏──主持人的话,《文艺争鸣》1996年02期消闲与文化和审美,《文艺争鸣》1996年03期消闲文化漫议,《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4期市场经济的文化效应和民间空间(一),《改革》1996年01期市场经济的文化效应和民间空间(二),《改革》1996年02期市场经济的文化效应和民间空间(三),《改革》1996年03期东方诗学与东方批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文艺学的对话,《学术研究》1996年06期多元与兼容,《文艺争鸣》1996年06期李渔的戏剧美学引言,《淄博学院学报》1997年01期文艺学研究的一次盛会——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研讨会“跋”,《淄博学院学报》1997年02期从现代文艺学建设谈到百年学术史研究,《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02期《闲情偶寄》评点,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8年 01期提高娱乐的文化和审美含量,《江南论坛》1998年01期《闲情偶寄》评点(四),《广西师院学报》1998年01期“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杂议,《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1期再读李渔——《闲情偶寄》评点本序,《扬州大学学报》1998年01期建立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基石──评《中古文学理论范畴》,《中国图书评论》1998年01期《闲情偶寄》评点之九,《浙江大学学报》1998年02期走向对话的时代——新时期文艺学20年学术历程,《淄博学院学报》1998年04期李渔论“修容”,《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04期读《闲情偶寄》札记,《学习与探索》1998年04期新时期文艺学反思录,《文学评论》1998年05期关于园林美——《闲情偶寄》评点(十),《河北学刊》1998年06期大印象:反正·反思·反叛──二十年(1978-1998)文艺学美学历程,《昌潍师专学报 》1998年06期反正-反思-反叛——二十年文艺学美学历程,南方文坛 , 1998年 06期拨乱反正,“正”在哪里?──新时期文艺学20年的反思之一,《文艺争鸣》1998年06期《闲情偶寄》的女性审美观,《思想战线》1999年01期内转与外突——新时期文艺学再反思,《文学评论》1999年01期读《闲情偶寄》札记(二),《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1期“方法论”热──新时期文艺学的反思之一,《文艺争鸣》1999年01期新时期文学和道德,《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01期新时期文艺学反思二题,《山东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2期新启蒙:理性精神下的文论话语,《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04期从“认识文论”走向“审美文论”,《学习与探索》1999年06期研究“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的意义,《扬州大学学报》2000年01期学术本位的回归,《文史哲》2000年01期关于文学本体论的思考,《江海学刊》2000年01期对中国文艺学学术史的百年回顾与反思,《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02期形象思维是不是“思维”?,《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03期文艺与政治——为文艺正名,《淄博学院学报》2000年03期百年文论的启示,《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04期追索中国文艺学学术研究的百年行程,《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05期文学主体论的超越和局限,《文艺研究》2001年01期人物掠影,《小说评论》2001年第2期兴奋与感慨——《新时期文艺学反思录》后记,《小说评论》2001年02期学术范型的转换——关于百年美学和文论的断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4期美学研究期盼超越——评《西方美学论稿》,《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05起访爱丁堡,《山东文学》2001年06期在全球化浪潮前面——关于艺术与美学处境的断想,《文艺争鸣》2001年06期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性问题,民族艺术研究 , 2002年 03期文艺美学诞生在中国,《求索》2002年03期文艺美学的教父,《南方文坛》2002年05期论文艺美学的产生,《潍坊学院学报》2003年03期文艺美学产生的时代必然性,《民族艺术研究》2003年04期文艺美学:内在根据与学术理路,《理论与创作》2003年04期关于价值美学,《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05期全球化语境下的审美、艺术、美学新转向,《河北学刊》2003年06期文艺美学:现状与未来,《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7期价值与审美,《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1期审美价值的消费和评价,《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2期后现代:生活与艺术合一了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03期艺术生活的特异化,《深圳大学学报》2004年06期艺术与生活:并未合一,《人文杂志》2004年06期文艺学向何处去,《文艺争鸣》2004年06期大舅撑起我的天,《北京文学》2004年07期对中国20世纪文论和美学的回顾与反思,《南都学坛》2005年01期爸爸,《青年记者》2005年01期我所知道的蔡仪先生,《新文学史料》2005年01期多面蔡仪——纪念蔡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界》2005年01期关于滑稽和笑的思考,《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02期从《共产党宣言》谈到文化艺术的全球化与民族性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年 02期生活的变异,《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4期自述:我这一辈子,《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4期再说全球化,《学习与探索》2005年05期反思百年文论——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06期为了人民的利益和欢乐,《粤海风》2006年01期文学真的会消亡吗——在中山大学的讲演,《南都学坛》2006年01期中国古典美学的典型理论——中国和西方典型理论的对比,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 2006年 02期人是自然,又非自然——人学问题札记,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年 02期谈艺术欣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3期价值美学札记,《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03期审美:以情感为中心,《理论与创作》2006年04期论建立新的文艺美学,南都学坛 , 2006年 04期玉米宫殿,山花 , 2006年 08期电子媒介时代及其对文学理论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0月18日
什么是唐伯虎献诗祝寿?
唐伯虎是一个能诗善画的风流才子。他有许多逸闻趣事在民间流传。
据说,有一天,对门一家富翁为其母做生日,请唐伯虎绘画题诗。他才思敏捷,挥毫落纸,一幅《蟠桃献寿》图顷刻而就。接着信笔又写下四行诗。第一句是:“老妇不是人”。“不是人”还了得,此语一出,举座失色。唐伯虎接着写下第二句:“好像南海观世音。”儿孙们转怒为喜。谁知第三句竟是“生下儿子是个贼”。那富翁怒形于色,正待发作,第四句又写了出来:“偷得蟠桃献寿星。”富翁顿时改颜赞许,合家高兴透了。
这首诗语出惊人,不同凡响。真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四行诗贯串了一个主题思想:祝寿说好话。“好像南海观世音”自然看起来“不是人”,“不是人”与“观世音”思想一致:“偷蟠桃”的无疑是个“贼”,前后照应,判断恰当。然而他并非骂你是偷鸡摸狗之辈,而是把你赞为“齐天大圣”。此诗一反一正,使人的心情也一怒一喜,最终导致合家高兴。
诗是语言的艺术,它的形式是短小的。如何在短小的形式中获得较大的容量,这就需要紧紧抓住一个中心。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看起来写了很多事情,但别人从中所得却很少。只有紧紧围绕主题,读者在寥寥数语中就能领会到集中深刻的思想。做诗要遵守同一律,从消极方面来看,是要防止思想不确定,前后不一贯,避免逻辑矛盾;从积极方面看,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思想。
古人有开社赛诗的游戏。或者出题限韵,各成一绝;或者你一句,我一句,来个珠联璧合。做得不好便要罚酒三杯。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说到大观园里的公子小姐们结了个海棠社,商量好出题限韵,每人都要做一首。社长李纨出题咏白海棠,迎春定下七言律和“门”字韵。各人做诗,只能咏白海棠,不能你咏菊,他又吟别的,并且你不能来个五言诗,也不能违了“门”字韵,否则就要受罚。这“出题限韵”,就是要求统一性,不能各行其是,不然就是违反同一律。
可是在皇帝面前对对子,却不是一件轻松事。乾隆皇帝为编纂一部包罗天下千年之书的《四库全书》,连下三道圣旨,召回被自己以“坐泄机密”罪罚至新疆充军的大才子纪晓岚。明天就要任命纪晓岚为主编官了,乾隆又犹豫起来。他决定第二天先采用老办法——出对联句,考考这位大才子。
“朕说‘两碟豆’。”乾隆开口了。
“我说‘一瓯油’。”纪晓岚紧紧跟上。
“朕说‘林间两蝶斗’。”乾隆利用谐音转换了概念。
“我说‘水上一鸥游’。”大才子如法炮制,一毫不爽。
“人云‘南方多山多水多才子’。”乾隆只得转换话题。
纪晓岚略一思索,微微一笑。乾隆以为他也想开溜。哪知他字句铿锵朗声对道:
“我说‘北国一天一地一圣人’。”既对仗工整地对上了乾隆的“人云”句,又巧妙地拍了皇上的马屁。
乾隆一听,呵呵大笑,立即授职。
明代莆田人姚旅的《露书》中收录了一个诗坛趣话。有人送枇杷给一个县令,错写成“琵琶”。县令便笑着吟哦起来:“‘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刚好旁边有个客人,随口就续了两句:“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县令大为叹赏。“琵琶”与“枇杷”同音不同义,不能互相代替,混淆了就是违反同一律。客人通过采用类似于修辞学上的“飞白”手法,明知其错,故意仿效。假定“琵琶”像“枇杷”那样是有生命的东西,会开花,能结果,一花引来万花开,从而巧妙地把“琵琶”与“枇杷”联系起来,天衣无缝、不留痕迹地消除了别字毛病。这真是同一律的灵活应用。
写诗要遵守同一律,作文也要遵守同一律。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立主脑》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之言之本意也。”
古人强调立意是文章的主脑,写文章应“一意到底”,不能“二意两出”,使得“意多乱文”。古人说的意和现在所说的主题的含义很接近。王夫之指出:“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
李渔与王夫之都强调了作文一定要确定主题思想,就是要“立意”。全篇文章都要围绕主题来展开。从布局谋篇,到遣词造句,都要以“意”为统帅。否则就成乌合之众,一盘散沙,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袁枚在谈立意与用词的关系时说:“意似主人,辞如奴婢,主弱奴强,呼之不至。”袁枚只说到“主弱奴强,呼之不至”,纵使呼来了,也要以辞害意的。
写文章,都会碰到一个思路问题。顾名思义,思路,就是指思想的路数,是指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活动过程。布局谋篇就是思路的连贯、条理的反映,毛泽东同志说:“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这种“关系”、“内部的联系”,就是同一律在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文章的结构要讲究“内部的联系”,一支好的乐曲同样也要讲究“内部的联系”。据说“主题”这个词来自德文,最初是一个音乐的术语,是指乐曲中最具有特征并处于优越地位的那一种旋律,也就是主旋律,它表现一个完整的音乐思想,是乐曲的核心。
就拿交响乐来说,它通常有四个乐章,这四个乐章,根据全曲中心命题,作“起”、“承”、“转”、“合”的安排。每个乐章,都有自己的主题,由一句或多句乐曲的旋律组成,它构成音乐语言的基本单位,后面的音乐,像做文章一样,都沿着这主题上下发挥、开展。
为了乐章的充分发挥,通常都有第二或第三主题出现,称为副题。这副题有时和第一主题关系较深,有时完全是一个新的东西,也可说是对立的矛盾。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从全章来说,还是相关的。如果作曲的人来个野马狂奔,或都写些毫不相干的东西,那就同样要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
无论是写诗、作文,还是绘画,谱曲,为了突出主题思想,就要有所取舍,这就是所谓“有所失才有所得”。好的作品,总是敢于作大胆的取舍。取舍的根据之一,就是保持文气的贯通亦即保证同一律在全文、全乐章中的贯彻。
报纸上曾登过一篇题目叫《华罗庚传奇》的文章,说华罗庚13岁时读初二,国文老师布置写一篇读胡适《尝试集》的心得。他看了这本书的代序就掩卷了。这是因为胡适自己写的代序中有这样几句:
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
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华罗庚一看,便不以为然。他说:这里的两个“尝试”是不同的概念,第一个“尝试”是只试一次的意思,第二个“尝试”却是试无数次的意思,胡适对“尝试”的概念尚且混淆,他的《尝试集》还值得我读吗?
一个少年,对大人物不迷信盲从,这是令人钦佩的。
根据陆游诗的出处,可知陆游诗中的“尝试”确实是只试一次的意思,而胡适的“自古成功在尝试”中的尝试并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他紧接着就说:“莫想小试便成功,哪有这样容易事!有时试到千百回,始知前功尽抛弃。”可见,这是试无数次的意思。
通常,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特别是在科学论文中,最好是用一个语词表达一个确定的概念,但在文学作品中大可不必拘泥。一词多义,往往起到特殊的表达效果。况且胡适没有混淆概念,“放翁这话未必是”中的“未必是”,是对前一句的否定。古往今来,一次成功的事不是没有。胡适又作了特别说明,“为下一转语”,意思是说,我要强调的是一次次尝试。
陆游强调一次成功自古无,胡适究竟比陆游高明,他进一步指出,要成功就得一次次尝试。华罗庚那时毕竟年少,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他不了解《尝试集》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这本白话诗集其实是值得好好读一读的。
有位英国诗人写了一首诗,其中有:“每分钟都有一个人在死亡,每分钟都有一个人在诞生。”诗发表后,一位数学家来信质疑说:有几行诗不合逻辑。每分钟生与死人数相抵,地球上人数将永恒不变。确切说,每分钟有1.674 9人在诞生。因此郑重地建议将诗改为:“每分钟都有一个人在死亡,每分钟都有一又六分之一人在诞生。”诚如此,优秀的诗歌就全要改成科学论文了。须知,诗人的这句诗只是形象地说明地球上时时刻刻都有人在死亡,也有人在诞生,而不是在做人口统计啊!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古柏行》中有“苍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两句。苍皮指树干,黛色指青黑色的树叶。很有数学头脑的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便根据《九章算术》来计算。这棵古柏高达二千尺,直径却只有七尺。他认为比例太失调,于是责问道:“四十围乃径七尺,无乃细乎?”殊不知诗圣是运用夸张手法来极言古柏的高耸、雄伟和挺拔,而不是搞测量。
初三语文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三语文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知识与技能: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内容,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并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及诗歌中的名句。
2、以诵读促思考,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坚持正直品质的风格。
重点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难点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一、导入新课
1、以李白有“诗仙”之美誉引出作者介绍,请学生吟诵学过的李白诗篇。
2、简介写作背景。学生背诵自己知道的李白诗篇。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简介作者,为课文学习做好必要的铺垫。诗人是一人在饮酒还是与人共饮?学生根据预习回答。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
二、初步理解,整体把握
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大意。
2、词义答疑,出示重点词。除课下注释外,可补充:“徘徊”:来回走。
三、深入研读
1、既然诗人在独饮,为什么要写成“三人”?具体是哪“三人”?
2。如何看待谈笑风生的成三人?
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
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3。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表明作者怎样的心境?
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
4、月”、“影”伴“我”月下饮酒,看似诗人自得其乐,场面热闹,实则写尽凄凉孤独。让学生通过读,沉浸到文本中,品味诗歌的深层内涵。本部分是学习的重点、难点,教师要适时指导,点拨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
四、深层探究
1、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
1。李白究竟为何孤独?
(1)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
(2)他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
(3)他对现实人生的领悟与拒绝,让他感到孤独。
2。李白如何看待自己的孤独?
(1)”永”__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独憔悴”的地步也是绝不会后悔、绝不向世俗低头的
(2)”期”__李白明白自己的孤独处境,但却陶醉于这一处境
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
2、揭示诗歌的主旨。自读,
诗人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在仙境中重逢,可见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孤单落寞。读—品—悟,感悟本诗的深层内涵。
4、诗仙,既然是”仙”,就有超越平凡庸俗之处,就会凭虚御风,飘逸高洁,如同高高挂在斗牛之间的一轮清辉。李白的月亮,皆源于孤独。李白___”仙而人者”。
五、总结全诗
1、点明全诗的情感脉络。
2、想象在诗中的作用。由独而不独,到不独而独,独到不独的过程,体会诗人看似自得其乐,实则凄凉孤独的复杂感情。揭示本诗的情感内涵及写作特色。
六、布置作业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2、懂得勤奋是成功的关键
重点难点
1、弄清文章的议论三要素
教学设想
1、从议论文三要素入手把握全文内容
2、列举成功的例子,交流成功的条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这首小诗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并“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的荣誉,而要了解在成功的后面所蕴含的艰辛和曲折,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这才是更重要的。
导入
《成功的花》
冰心
成功之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二、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议论文的三要素
四人小组讨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3、用了哪些论据?各属于什么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4、论证过程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1、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很下工夫。
2、文章开头阐释了“成功”的概念,由此引出成功的公式,说明成功需具备的条件,接着对三个必要条件依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中心论点,强调勤奋是成功的关键。然后进一步论证勤奋的重要性。
3、事实论据: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勤奋的重要
自身的经历——机遇的重要性
道理论据:
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理解: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荒废在于嬉戏玩乐。行为道德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毁败在于随便不假思索。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理解:第一境登高望远,树立目标(预期)
第二境百折不挠,发奋图强(勤奋)
第三境
4、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例证法)、引用论证(引证法)、对比论证(第7节)。
[教材分析]: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五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诗经六艺:风、颂、赋、比、兴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提示:第一章的妙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形成全诗的基调。第二章、第三章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四、解题
《关雎》是《诗经》开卷的第一首诗,历来为人重视。它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一首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其它篇章亦是如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②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解读、品读中把握诗歌丰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
1、重点: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
2、难点: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想象、讨论交流
学法指导:
大声地朗读,生动地译读,多元地品读,优美地范读
一、教学过程:
导入: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懂怎么说话。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那么同学们读过《诗经》吗?
二、七嘴八舌话《诗经》
1、请学生谈谈对《诗经》的认识、了解
(PPT展示《诗经》文学常识)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②《诗经》六义:
作品分类:《风》、《雅》、《颂》
表现手法:赋、比、兴
2、教师问:《诗经》离我们远吗?
PPT展示———
跟《诗经》有关的①成语②名句③诗词④名号
《诗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着我们。它的文化传统就像空气一样滋养着我们的民族,它的要素始终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液中。
三、一咏三叹吟读《关雎》
1、全班齐读(订正字音)
窈窕yǎo、tiǎo、淑shū女、好hǎo、逑、寤寐wù、mèi
2、男女和读(读准、体会节奏—四言二字一顿)
3、学生个读、评读
4、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思考: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个君子对一个淑女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四、诗情画意译读《关雎》
1、吟读诗歌入情先入境,如果把这首诗当成是一个剧本,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导演,你会拍摄几个场景来反映这首诗歌?
雎鸠和鸣图——舒缓、平正(美好,生机,岁月静好)————PPT图片展示
少女采荇图——渴慕、爱慕(清新、活泼)
长夜难眠图——忧思、惆怅(速缓、调沉—急切,速稍快)
琴瑟鼓乐图——喜悦、庄重(“钟鼓乐之”语顿、重音)
2、学生想读诗歌,展开想象以文译读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4、请学生有感情地吟诵诗文。
五、意趣盎然品读《关雎》
引:好诗不厌百回读,《关雎》被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一定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大家深入品读比诗,读出其美。
一、导入
学习诗歌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在读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畅所欲言)(预设:字音、节奏、重音、停顿)按照刚才我们所说的要求,齐读诗歌。
同学说的很全面,那么就按照刚才我们总结出来的方式、方法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
二、一唱三叹吟读《关雎》
1、把握节奏:四言诗,一般是“二二”断开,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注意提示,不能刻意断开,尽量做到音断意连。
2、全班齐读。
三、相映成趣译读《关雎》
1、请同学们用笔圈画出重要的或者你认为较难理解的字词。请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全班讨论解决。
2、单看右边划线这一部分,我们就理一理这首诗歌。这首诗讲了什么?这首诗就是讲了这么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诗经》里叫作“赋”。现代汉语里叫作“记叙”)(板书:赋)
3、这首诗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吟读,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画面?方法指导:画面想象法。
【例如: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的时候,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河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多么安静美好的画面,此时语速应该是平和的,悠缓的,而且这是起句,如果太高,后面就没有办法表现了。】(雎鸠鸟在河边鸣叫,就用来比喻君子和淑女是很好的一对,这叫比。)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这几句诗的时候好像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清清的小河边,一位穿着一袭连衣裙的姑娘,正两手不停地在水中采摘荇菜。她黑瀑似的长发轻束脑后,直垂腰间。她双袖挽起,露出了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转,消融粲然,像三月的桃花一样美丽。】《采茶女》(两者没有共同点时候,例如写“荇菜”引出后面的窈窕淑女,这叫兴)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时仿佛看见了这样的情景,夜已深沉,明月高悬,万籁俱静,屋子里满是明月的清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采荇少女美好的身影使他魂牵梦萦。(范读: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语速慢,低调,似有叹息)这时的情绪比较低落了,应读得低一点,慢一点)】《记承天寺夜游》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我仿佛看见了红对联、红窗花、红盖头、锣鼓阵阵,鞭炮声声,喜气盈盈。这么欢喜的场面,男主人公应该是喜悦、激动的,所以要用欢快的语气读,语调要上扬。】(君子淑女,相亲相爱,比翼双飞,让人好生羡慕。这是现实吗?我们这里先卖个关子。)
4、(无论是现实也好,想象也罢,但是通过刚才的译读环节,同学再次深入地感受到了诗人心境的变化,带着这些感触,我们再次朗读诗歌。)
女生读前两句,男生读后三句。读出女子的温婉,读出男子求子不得的焦虑和琴瑟和谐的喜悦。
四、诗情画意品读《关雎》
好诗不厌百回读。同学们的读一遍好过一遍,可见入情才能入境,古人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关雎》被称为《诗经》三百篇之首,一定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读这首诗的美。四人小组合作。
教材分析
说明文是以客观的传播科学知识为目的,因此说明语言往往是简洁准确,平易朴实的,但是读了李渔的《芙蕖》以后,一缕清新的空气就会扑面而来。因为本文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介绍说明了芙蕖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又将说明文的格局与散文的抒情交融,形成典型的生动说明的风格。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要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从写作目的的角度比较探究,从而区别说明文与散文(记叙文)的不同之处。
重点句: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
教学设想:
区别说明文与记叙文的不同,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领悟本文别具一格清新活泼的语言风格,同时也要学习这篇说明文结构的严谨,祥略得当等写作特色。另外,作为文言文阅读,本课有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需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把握其规律,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习了两篇关于莲花的文章,要因势利导去品味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的审美意义,联系诗歌名句,加强学生的文学积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对照注释准确地翻译课文,流畅地朗读课文。
2、比较探究说明文与散文(记叙文)的不同
3、把握本文严谨的结构,学习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4、学习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多种修辞手法,形成清新生动的说明语言的特色
5、学会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比较探究《芙蕖》与《爱莲说》的异同,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
2、联系现代汉语学习理解文言文。
3、合作与交流,找出各段的中心句,体会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说明文阅读能力
难点:
比较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突破:
将古汉语的学习和现代汉语联系起来,在沿革演变中去辨析理解文言文,从写作目的的角度比较说明文与记叙文的不同,再从说明文的五要素的角度分步突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读课文,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勾出需要重点掌握的词语和句子
2、画出各段的中心句,初步理清文章的脉络
3、查资料了解作者情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出示坐莲花宝座的图片和“连年有余”的年画)
古往今来,莲花常常被人们所亲睐推崇,那端坐莲花宝座的佛祖成了参禅悟道之人心中至善至美的化身,而寻常百姓将“鱼戏莲叶间”的画面赋予了“连年有余”的美好愿望,文人雅士对莲更是爱得痴狂,周敦颐爱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杨万里爱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明艳,清朝戏曲理论家李渔酷爱莲花,竟然以此为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李渔的《芙蕖》
二、了解作者,检查预习
明确:(多媒体出示)
李渔:字笠翁,号觉世稗官,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和戏曲作家。戏曲论著《闲情偶寄》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主张“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觊传后人”
三、解析题目
1、正确注音。明确:fúqú
2、提到芙蕖我们并不陌生,什么是芙蕖?
明确:莲花
3、你对芙蕖了解多少,交流讨论教师小结(从芙蕖的外形、结构、用途及习性等方面介绍)
明确::芙蕖又名莲花,荷花,芙蓉,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根茎(藕)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叶盾状圆形,表面深绿色,花高托于水面之上。果实为莲子,圆形白色坚果,莲子与藕皆能食用。
4、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为了介绍芙蕖这种植物,给人传授有关的科学知识
上一篇:研究昆虫的论文
下一篇:时间论文范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