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兴国山歌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3-03-08 22:59

兴国山歌论文题目

写作思路:可以围绕山歌的现状和发展思路进行描述。

山歌该走出大山,山歌可以在保留自身基本特色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手段进行包装,与流行时尚相融合;同时向同根的客家歌种、剧种借鉴,吸收一切有益的成分,给兴国山歌注进新鲜血液,满足多数受众的视觉、听觉要求。山歌不断创新,与时代合调,为走出大山,走上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扩展资料

发展山歌文化应继续打造山歌文化品牌,在全县举办以兴国山歌为主题的民俗文化节,开展民俗表演大赛,突出节庆活动鲜明的地域特色和非遗特点,促使兴国山歌以更加契合时代需求的方式得到传承保护和延续发展。

全力做好教育传承。建议政府要充分利用普查成果,积极推进兴国山歌进校园、进课堂、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活动;鼓励中小学开设兴国山歌相关的课程,发挥非遗传承、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积极参与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兴国山歌展示展演等对外交流活动,让兴国山歌走出去、特色走出去、品牌走出去。同时,学习和借鉴其他县市区保护经验,更有力有效、有声有色地做好山歌保护工作。

求一篇关于民族团结为主题的论文!

民族民族精神是维系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它虽是精神层面上的抽象概念,却大则关乎国家命运,小则影响个人的言谈举止、喜乐好恶。而民族传统文化是形成民族精神的基石,我们没有办法脱离文化来谈精神。我们中华民族在漫漫五千年中,以儒学文化体系为基础,提倡的是“仁义治天下”、“以礼治国”,这就造就了我们平和、宽容、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弘扬民族精神是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 ­团结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在稳定、安定 、来往、发展、和谐的状态下,集中力量为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和结合在一起,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多种人类活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世界风云变幻的形势下,保持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这与我们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正确地处理了民族问题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团结是硬任务,是第一职责。我们要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牢牢把握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扎实做好各项工作,进一步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 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制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此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 ­ 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只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 让我们一起为民族精神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兴国山歌的历史渊源

兴国山歌历史悠久,相传是秦末兴国上洛山造阿房宫的伐木工所唱的歌。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后,其民谣渗透其内,与之融合,不断改造演化,在兴国山区扎根开花。兴国山歌故有唐时起,宋时兴,唐宋流传到至今的说法。 相传山歌始于木客(即伐木工人)。《诗经》《小雅·伐木》中曰: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关,求其友声。说明自古伐木者善歌,山歌始于劳动。兴国历代文人对上洛山木客唱山歌的事常有记述。兴国山歌的发端语起兴词哎呀嘞--就是伐木工人在劳动中或劳动后伸腰舒气的感叹声。 兴国山歌曾是战斗的号角,早在半个多世纪前血与火的斗争中就出了名,在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十年代初,江西苏区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五次反围剿的斗争。兴国县的妇女在欢送亲人上前线时,送上自己新编的草鞋和新编的山歌。哎呀来!炮火声来战号声,打个山歌你们听,快跟敌人决死战,红军哥!打到抚州南昌城。热烈奔放的歌声激荡着战士们的心,他们用山歌回答:哎呀来!山歌来自兴国城,句句唱来感动人,前方战士好兴奋,同志们!更加有劲杀敌人。山歌一首接着一首,人民和军队互相鼓动、激励。歌声化为斗争的力量,鼓舞人们奋勇杀敌。 和着改革开放的激越鼓点,兴国山歌释放出从未有过的光彩。兴国县把振兴兴国山歌,建设山歌之乡当作文化建设的龙头来抓,当作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来抓,使兴国山歌空前繁荣。在演唱形式上由独唱、对唱,发展到联唱、合唱、小演唱,而且还创造出兴国山歌剧这一新剧种。文化部门组建了20余支业余山歌演唱队,常年活跃在各个乡。 为继承和发展这一文化瑰宝,兴国把振兴兴国山歌,建设山歌之乡作为文化建设的龙头。文化工作人员常年深入乡村,挖掘、整理、收集了5万余首山歌,精选出1420首编成了《兴国山歌选》和《兴国山歌选续集》出版发行,编印了5400册《兴国山歌乡土材料》,制作了《兴国山歌》影碟和《山歌之乡双学潮》等电视专题片。 兴国县创建了全国第一家专业的山歌剧团,其创作的大型山歌剧《山歌情》在京演出产生轰动效应,一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文华大奖,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充满泥土芳香的兴国山歌,登上了艺术最高殿堂。人如潮歌如潮的重阳山歌节更成为兴国盛大的文化节日。 2006年5月20日,兴国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歌是民歌的一种,其起源应该是远古先民的劳动和生活。兴国山歌的起源,也要追溯到远古的劳动场面。中国最早的民歌集《诗经》里,就有一首《小雅·伐木》,哥中唱道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关,求其友声。 表现了远古的伐木者在一片斧头锵铿声中,像鸟儿一样放声唱歌,他们唱歌的目的,是为了在劳动间隙与朋友交流。 兴国山歌的起源,就是源于这种伐木的劳动场面。早在先秦时代,兴国县境内的上洛山区,聚居着这样一批伐木之人,自称“木客”。据兴国县志(同治县志重印本第512页)记载:“上洛山,有木客。形似人,语亦似人。遥见分明,近则藏隐。自言秦时造阿房宫采木者,食木实得不死。能砍杉枋,与人交市,易人刀斧。交关者,置物枋下,却走避之。木客寻来取物,下枋与人,随物多少,甚信直不欺。有死者,亦哭泣殡葬。尝有山人行,遇其葬日,出酒食啖人。山有石墨可书。”从文献记载,这些木客并非山间野人,他们不但形象和我们相同,语言也相近,而且断文识字,用石墨书写。他们和其他人一样使用金属工具采伐树木,加工成枋料,与外人交易。只是不愿意与外人直接交往,藏匿深山。从这段文字可以判断兴国的木客是秦朝一支逃避建阿房宫采木劳役的六国遗民,他们溯赣江而上,遁入兴国山区,逃离了秦人的樊篱,成为一支隐逸山林的自由部落,故他们害怕与外直接交流,担心被秦兵发现,再遭追杀和奴役。故木客应该是一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有与湖南武陵的桃花源人有相类似的来历。不同的是,桃花源人虽因渔人失路,不复相见,却有陶渊明作记而家谕户晓。而兴国的木客却到北宋苏东坡诗中提到才被人注意。 上洛山的木客们,也有歌谣传世。据晋代文献“南康记”中记载,木客们出山到市场上购酒而饮,喝了酒便唱出了这样的歌: 酒尽君莫沽, 壶倾我当发。 城市多嚣尘, 还山弄明月。 这首歌谣后来被文人们采录进了《全唐诗》内,因为没有作者,落款成了“太上隐者”。这其实是木客们随口而唱的山歌,我们可以把这首诗还原回山歌的形式: 哎呀嘞-- 酒食掉了甭再买, 壶底一空厓就归; 市上唔当山里静, 明月当头好唱歌。哎呀嘞-- 潋江流水波连波, 兴国老表爱唱歌; 山歌好比山泉水, 源源不绝汇成河。 遐迩闻名的兴国山歌究竟源于何时何处? 过去兴国县一些山歌艺人在他们的唱词中,经常会出现“唐时起来宋时兴,代代传唱元明清”的内容,故过去一些人据此认为兴国山歌起源于唐朝,宋朝开始兴起,历经元朝、明朝、清朝的发展,走向鼎盛。这种认识虽然也不无道理,但其溯源并不准确。兴国县虽然建县于三国,但当时县治平固和平阳和如今的兴国县之间,并非直接的延续,期间很多间隔,而且管辖范围也相距甚远。兴国地处偏远,唐代以前人烟稀少,唐末五代的和宋元之间因为战争的二次人口大迁徙,人口始繁,故山歌艺人们误以为山歌即发源于唐朝,兴盛于宋代并不奇怪。《全唐诗》中还记录了另一首木客们的歌谣,题目是“答人”: 偶来松树下, 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 寒尽不知年。 这支歌谣显然是木客回答外人好奇询问他们身世时唱的一支歌,如果还原成山歌应该是这样的: 哎呀哩 唔晓得厓哪当来, 树当房子石做枕。 一觉歇着忘时日, 冬无春来千百年。 木客们显然回避着回答自己的身世,因为他们的身世联系着历史的创伤,面对着无数好奇的询问,他们索性用这样一支旷达的山歌搪塞。 这二支歌谣是我们可以查考的最早的兴国山歌刍形。从兴国古代木客的记载和《全唐诗》中“太上隐者”留下的二首歌谣,我们可以基本上可以认定兴国山歌起源和客家先民的南迁一样古老,中原汉人迁入兴国上洛山区后,在伐工生涯中创造了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并借兴国这方水土,将这种艺术手段传播至今。兴国的山歌手,历来尊崇木客为祖师,渊源远溯二千多年。 木客们后来到哪里去了呢?宋代苏东坡曾经寻访过木客而未获。明清时期,寻访木客的文人学者就更多了。清代安徽潜山人龚黄来兴国为县令,作《木客吟》诗曰:“父老为余言,时有采木客;年年上洛山,木实延朝夕,……天子今圣明,四方宽征额。传语深山人,可以出无役。”(引自<<兴国同治县志重印本>>490页)龚黄认为木客是因为害怕朝庭的横征暴敛而藏入深山不敢出来,他托乡村父老向他们传话,说如今天下太平啦,木客们可以安心出来,不用再服劳役了。龚县令是用一种怜悯的心态来看待木客的。而另一位文人周一煌的《木客吟》诗则说∶“我将携酒入其山,倾壶弄月当如昨。”(引自<<兴国同治县志重印本>>490页)他则是用一种欣赏的心态来称颂木客的。其实,木客们在唐代为外人所发现后,已经渐渐与后迁来的客家人同化了,清代初年兴国县令张尚瑗曾亲往乡村寻访,他找到一些自称是木客后代的乡民,向他们索取家谱考究,发现他们的家谱里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只是以木客后人自居而荣耀而已。直到现代,兴国县西南的永丰乡、隆坪乡一带,还有不少农家自称为“木客人家”。

上一篇:青春离别论文题目

下一篇:第一作者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