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人毕业论文
都柏林人毕业论文
英文系读了三年比较喜欢以下:大一精读老师的yin威下啃完《红字》,在英语系读的第一部严肃文学。霍桑的用词令人膜拜,复杂的修辞和对照更令人膜拜。红字A是象征,人可以是象征,名字是象征,树是象征,地名是象征,什么都是象征,什么都是铺垫,没有一处不是精巧设计,没有一个词不是逼格词。The Scarlet Letter(后来跟老师抱怨说红字好难,老师说知足吧,这才只是romanticism,等你学到modernism看你怎么办,果然…)乔伊斯《都柏林人》,由独立的短篇故事组成。也是大一读的,是一门乔伊斯选读选修课。都柏林人刻画众生相,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从题材到语言都是爱尔兰鲁迅。绝妙的语言,复杂的用典。难度怎么形容呢,就是一篇故事要看20多页ppt的西方典故才知道某一个选词的意义。乔伊斯选读那门课的老师真的很好…大一泛读课的Color Purple, 第一次读非裔女作家的小说,一个黑人女孩的自我寻找和成长历程。娓娓道来。想了解feminism,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和黑人英语的不要错过Alice Walker。大二泛读课的Joy Luck Club喜福会。华裔女作家Amy Tan。旧中国几个家庭背景不同的女人移民到美国,又各自生了女儿在美国生活。旧中国的苦痛,新社会的酸楚,母女之间的代沟与文化差异表现的淋漓尽致。语言很简单,也很诙谐,动情处又令人叹惋。后来老师还推荐了类似题材的The Woman Warrior. 汤亭亭和谭恩美算是美国社会接受度和流行度最高的华裔移民文学人物了吧。我对The Woman Warrior一直觉得害怕又喜欢、怪诞又奇妙。它的副标题叫做Memoirs of a Girlhood Among Ghosts, 是用拼贴、解构、重述中国民间传说和“鬼”文化来讲述家族故事的,不管是在中国的往事还是在美国的经历,人人是鬼。研究后现代主义的话可以读读。毛姆的各种。经张爱玲推荐。大二精读课布置了The Jungle,辛克莱写于大萧条时期,揭露食品工业黑幕,反映移民和工人的生存惨状。精读老师说,可以看看当时的美国是否就是现在的中国。不怕恶心的请看书中如何描写香肠厂的作业过程和自来水厂如何取水。罗斯福一边看这本书一边吃早点,看着看着就把火腿扔了。
在都柏林大学读计算机的研究生,毕业后想留在爱尔兰工作,爱尔兰的这类工作好找么
你好,我在爱尔兰,以前读的是计算机专业,现在在这边工作,对这个专业的情况比较了解。
计算机专业在爱尔兰目前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就业的,就业政策也比较偏向。
首先爱尔兰的授课型硕士课程一般是一年,从九月到第二年的九月,中间在圣诞节期间有三个星期休假,三四月间也会有一次休假,大概两个星期。大部分学校的考试在四月到五月,考试以后是毕业设计/论文时间,一般一直持续到九月。上课期间学校也都会要求论文有阶段性进展。
毕业以后,毕业生会得到一年的时间找工作,从最终成绩发布日期开始给一年的graduate scheme(以前是半年,今年十月的时候刚改成一年的)。持有graduate scheme可以全职工作。毕业生应该在这一年内找工作,并在graduate scheme过期之前申请其他类型的工作签证,否则graduate scheme过期时需离境。
非欧盟公民在爱尔兰工作可以持有一下两种身份:Green Card和Work Permit。Green Card的颁发对象是(年薪超过六万欧元),或者(年薪介于三万欧元到六万欧元间,并且从事特定职业的人)。特定职业包括计算机相关的几乎所有职位(软件开发、硬件开发、维护等等)。Work Permit的颁发对象是年薪超过三万,但职业不在上述范围内,以及个别年薪不足三万的人。两者的另外一个不同是Green Card提供申请爱尔兰长期居留的途径(现在的规定是两年Green Card就可以申请长期居留)。另外以上说的年薪都是不加分红、奖金的纯税前工资。
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工作一般起薪都会达到三万,所以都可以申请Green Card。
以上是相关政策。
爱尔兰计算机行业的就业情况虽然不如几年以前没有经济危机的时候,但是还是很不错的。毕业生只要肯找面试至少都有,最后是不是能被公司录用要看个人的资质、经历以及面试的发挥等等,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楼主说的都柏林大学是指UCD的话,那应该问题不大。UCD是爱尔兰排名第二的大学,在雇主中的声誉很不错。(关于名称:TCD的全称是University of Dublin, Trinity College,应该译为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而UCD的全称是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应该译为都柏林大学院)
有什么问题可以HI我。
什么叫太意识流了?
“意识流”原是西方心理学上的术语,最初见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论文《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他认为人类的意识活动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流程。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流动的。这是“意识流”这一概念在心理学上第一次被正式提出。
20世纪初,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绵延论”强调生命冲动的连绵性、多变性。他的关于“心理时间”与“空间时间”的区分、关于直觉的重要性以及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结构和梦与艺术关系的理论,都对意识流文学的发展有过重大影响。
学术界一般认为意识流是象征主义文学在小说领域的体现。但是由于其技巧独特、成就很高,因此通常把意识流文学当成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来处理。
理论主张
意识流小说家主张让人物主观感受到的“真实”客观地、自发地再现于纸面上,反对传统小说出面介绍人物的身世籍贯、外界环境、间或挺身而出评头论足的写法,要求作者“退出小说”。这个主张最初是由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提出的,后来艾略特的“非人格化”理论也表达了类似的主张。
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詹姆斯·乔伊斯就把消灭了作者人格的戏剧看作最高的美学形式,并力图在小说中达到这一目标。乔伊斯认为作品是与外界事物绝缘的独立自足的有机结构。作为现成的艺术品,它不仅与社会、历史无关,甚至与作者本人也无关。因为社会历史因素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是创作的素材,它们进入作品以后就被“艺术化”、“形式化”了,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
艺术技巧
内心独白
在假定没有其他人倾听的情况下,一个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的直接表露出来,就是“内心独白”。这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如乔伊斯《尤利西斯》中就有大量独白。其特点是在独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迹,纯粹是小说中人物自己的真实意识流露。这种内心独白被成为“直接内心独白”。
此外,还有一种“间接内心独白”,虽然也是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但是作者不时出来指点和解释。这种内心独白所展现的意识活动通常属于较浅的层次,比较连贯和合乎逻辑,语言形式也比“直接内心独白”正常。
内心分析
所谓“内心分析”,是指小说中的叙事人或人物很理智的对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进行分析追索,并且是在并无旁人倾听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与“内心独白”的区别在于它以理性为指引作出合乎逻辑的有条理的推理或说明,而非任意识自然流动。普鲁斯特的《寻找失去的时间》(一译《追忆逝水年华》)中就大量运用这种手法。英美有些研究者断然否认普鲁斯特是意识流小说家,主要就是因为他的“内心独白”只是受到理性控制的“内心分析”,而不是意识彻底的自然流动。
时间和空间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中用来表现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视角”、“慢镜头”、“特写镜头”、“闪回”等等。意识流小说家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表现意识流动的多变性、复杂性,经常采用这类手法。
对这一手法采用最多的意识流作家包括弗吉尼亚·伍尔芙和威廉·福克纳。
诗化和音乐化
意识流小说家为了加强象征性的效果,有时采用诗歌和音乐的手段。他们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乐章结构、节奏韵律、标点符号甚至离奇的拼写方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受、印象、精神状态或作品寓意。伍尔芙的《海浪》的语言就和意象派诗歌非常相似。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第十一章“海妖”则运用了巴哈赋格曲的结构。
代表作家
马赛尔·普鲁斯特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1922)出身于法国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医学教授,母亲则是犹太经纪人的女儿。普鲁斯特自幼患有哮喘病,1906年后只能闭门写作。其成名作《寻找失去的时间》(传统译法《追忆逝水年华》)就以回忆的方式把早年的生活阅历加以追叙和分析。普鲁斯特在巴黎大学求学期间结识哲学家亨利·柏格森,柏格森的思想对普鲁斯特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普鲁斯特的代表作是《寻找失去的时间》。这部小说长达三千余页,约二百万字,共分七部分。在小说中,主人公以第一人称方式追叙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涉及自己家亲友、法国贵族阶级和新兴资产者、艺术家等一大批人以及许多人的恋爱史。全书并没有贯串始终的故事情节,与传统的心理小说截然不同。普鲁斯特是意识流文学的先驱。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大学毕业后到巴黎、苏黎世等地过流亡生涯。1920年-1939年期间定居法国。其早期的作品《都柏林人》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仍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而出版于1922年的《尤利西斯》则成为英语意识流文学的奠基之作。小说主要写三个都柏林市民在1904年6月16日早晨八点到夜间两点四十五分将近19个小时内的活动和思想。书名《尤利西斯》是荷马史诗《奥德赛》的拉丁名。
《尤利西斯》最大的成就是在意识流小说技巧的全面推进和高度发展。一切意识流文学的艺术技巧在这部小说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语言上,西方评论界认为《尤利西斯》是对20世纪英语语言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两部小说之一,另一部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洛丽塔》。
乔伊斯的另外一部作品《芬尼根的苏醒》则将意识流小说的风格推向极致。全书用65种语言组合写成,极其晦涩难懂。
乔伊斯是意识流作家中成就最高者,代表了这一文学流派的颠峰。
弗吉尼亚·伍尔芙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是意识流作家中成就最高的女性。她是英国著名学者莱斯利·斯蒂芬爵士的女儿。其代表作品包括《达洛维夫人》、《海浪》和《到灯塔去》。
伍尔芙与其他男性意识流作家不同之处在于,她的小说往往富有诗意,在语言上更像诗体散文,富有唯美主义的情调。但其小说内容的晦涩难懂却和其他意识流作家的作品别无二致。例如,在其代表作《海浪》中,作者没有设计贯串全文的主要情节,而是时刻强调“瞬间”感觉的重要性,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感觉。小说具有显著的存在主义色彩。
伍尔芙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持悲观态度,认为这个时代的文学中没有大师,只有试验者。现代派小说不过是两个高峰之间的峡谷而已。1941年,伍尔芙在伦敦投河自尽。
艾略特认为伍尔芙是当时英国文学的中心,是一种文明模式的代表。她的逝世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美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他出身于美国南方一个没落的庄园主家庭。在所有意识流作家中,福克纳以描写错乱意识著称。他的著名代表作是一系列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小说,包括15个长篇和几十个短篇。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最优秀的意识流作品。书名取自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的著名台词。小说描写南方庄园主康普生一家的没落,由四个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组成。其中对白痴班吉的意识流的描写最为出色。此外,福克纳的著名意识流小说还包括《我弥留之际》。
上一篇:毕业论文设计3
下一篇:毕业论文通过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