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检测最新论文
人脸检测最新论文
姓名:张钰 学号:21011210154 学院:通信工程学院
【嵌牛导读】Frequency-aware Discriminative Feature Learning Supervised by Single-Center Loss for Face Forgery Detection论文阅读笔记
【嵌牛鼻子】Deepfake人脸检测方法,基于单中心损失监督的频率感知鉴别特征学习框架FDFL,将度量学习和自适应频率特征学习应用于人脸伪造检测,实现SOTA性能
【嵌牛提问】本文对于伪造人脸检测的优势在哪里体现
【嵌牛正文】
转自:
人脸造假检测论文(五)
姓名:张钰 学号:21011210154 学院:通信工程学院
【嵌牛导读】Representative Forgery Mining for Fake Face Detection论文阅读笔记
【嵌牛鼻子】北邮提出的RFM 框架,可以在没有精心设计的监督情况下将显著的伪造行为可视化,并使基于通用CNN 的检测器在DFFD 和 Celeb-DF 上实现 SOTA 性能。
【嵌牛提问】如何实现伪造检测,有何创新点
【嵌牛正文】
转自:
该方法通过将检测器的注意力从过度敏感的面部区域解耦,实现了具有先进水平的检测性能,并显著保持了对仅包含少量技术伪造的人脸的检测性能。
优点:
使用ai软件提取不到人脸
人脸编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引起人们对隐私安全等的担忧,如 DeepFakes 可以实现视频换脸,且逼真程度很高,有时人类都无法分辨真伪。为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检测人脸伪造图像的新方法以及包含来自 1000 个真实视频的 510,207 张图像和目标真值的数据集。本研究使用该数据集,采用额外的人脸区域特定领域知识,改善了人脸图像伪造检测的准确率。
现在,操纵视觉内容已经很普遍,也是数字社会中最重要的话题之一。比如,DeepFakes 展示了如何使用计算机图形学和视觉技术进行视频换脸,进而破坏别人的声誉。人脸是目前视觉内容操纵方法的主要兴趣点,这有很多原因。首先,人脸重建和追踪是计算机视觉中比较成熟的领域,而它正是这些编辑方法的基础。其次,人脸在人类沟通中起核心作用,因为人脸可以强调某个信息,甚至可以传达某个信息。目前的人脸操纵(facial manipulation)方法分为两类:面部表情操纵和面部身份操纵(见图 2)。最著名的面部表情操纵技术之一 Face2Face 来自于 Thies 等人 [48]。它可基于商用硬件,将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实时迁移至另一个人。后续的研究(如《Synthesizing Obama: learning lip sync from audio》[45])能够基于音频输入序列使人脸动起来。《Bringing portraits to life》[8] 可以编辑图像中的面部表情。
图 2:人脸数字化的发展是现代人脸图像编辑工具的基础。这些编辑工具分为两类:身份修改和表情修改。除了使用 Photoshop 等工具手动编辑人脸以外,近年来出现了很多自动化方法。最著名、最广泛的身份编辑技术是换脸(face swapping)。这些技术流行的根源在于其轻量级特性,方便在手机上运行。facial reenactment 技术可以将源人脸的表情迁移到目标人脸,从而改变一个人的表情。
身份操纵是人脸伪造的第二大类。与改变表情不同,身份操纵方法将一个人的脸换到另一个人的面部。因此,这个类别又叫换脸。随着 Snapchat 等消费者级别应用的广泛使用,这类技术变得流行。DeepFakes 也可以换脸,但它使用了深度学习技术。尽管基于简单计算机图形学技术的换脸可以实时运行,但 DeepFakes 需要为每一个视频对进行训练,这非常耗时。
本研究展示了一种方法,可以自动、可靠地检测出此类人脸操纵,且性能大幅超过人类观察者。研究者利用深度学习的近期进展,即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学习极强图像特征的能力。研究者以监督学习的方式训练了一个神经网络,可以解决人脸伪造检测的问题。为了以监督的方式学习并评估人类观察者的表现,研究者基于 Face2Face、FaceSwap 和 DeepFakes 生成了一个大规模人脸操纵数据集。
本文贡献如下:
使用特定领域知识的当前最先进人脸伪造检测技术。
新型人脸伪造图像数据集,包含来自 1000 个真实视频的 510,207 张图像和目标真值,以保证监督学习。
进行了用户调查,以评估所用人脸操纵方法的有效性,以及人类观察者在不同视频质量情况下检测伪造图像的能力。
论文:FaceForensics++: Learning to Detect Manipulated Facial Images
论文链接:
摘要:合成图像生成和操纵的快速发展引起人们对其社会影响的巨大担忧。这会导致人们丧失对数字内容的信任,也可能会加剧虚假信息的传播和假新闻的捏造,从而带来更大的伤害。在本文中,我们检查了当前最先进人脸图像操纵技术结果的逼真程度,以及检测它们的困难性——不管是自动检测还是人工检测。具体来说,我们聚焦于 DeepFakes、Face2Face、FaceSwap 这几种最具代表性的人脸操纵方法。我们为每种方法各创建了超过50万张操纵过的图像。由此产生的公开数据集至少比其它同类数据集大了一个数量级,它使我们能够以监督的方式训练数据驱动的伪造图像检测器。我们证明了使用额外的特定领域知识可以改善伪造检测方法,使其准确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使在强压缩的情况下同样如此。通过一系列深入实验,我们量化了经典方法、新型深度学习方法和人类观察者之间的性能差异。
3 数据集
本文的核心贡献之一是 FaceForensics 数据集。这个新的大规模数据集使我们能够以监督的方式训练当前最佳的人脸图像伪造检测器。为此,我们将三种当前最先进的自动人脸操纵方法应用到 1000 个原始真实视频上(这些视频均是从网上下载的)。
表 1:FaceForensics 数据集中每一种方法相关图像的数量,包括训练、验证和测试数据集中的图像数量
图 4:FaceForensics 数据集统计数据。VGA 表示视频分辨率为 480p,HD 表示 720p,FHD 表示 1080p。c 中 x 轴表示给定像素高度,y 轴表示序列数。
4 伪造检测
我们将伪造检测视为被操纵视频每一帧的二分类问题。下面是人工和自动伪造检测的结果。对于所有的实验,我们将数据集分成固定的训练、验证和测试集,分别包含 720、140 和 140 个视频。所有评估结果都是基于测试集中的视频报告的。
图 6:143 个参与用户的伪造检测结果。准确率取决于视频质量,视频质量差则准确率会下降。原始视频上的检测准确率为 72%,高质量视频上的准确率为 71%,低质量视频上的准确率只有 61%。
4.2 自动伪造检测方法
图 5:本文提出的特定领域伪造检测流程:先用一种稳健的人脸追踪方法处理输入图像,然后利用特定领域信息提取图像中被脸部覆盖的区域,将该区域输送至一个训练好的分类网络,最后该网络的输出即是图像真伪的最终结果。
图 7:使用人脸图像伪造的特定领域信息(即人脸追踪),所有使用架构在不同操纵方法上的二分类检测准确率。这些架构在不同的操纵方法上独立训练。
图 8:使用人脸图像伪造的特定领域信息(即人脸追踪),本文提出检测器的所有变体在不同操纵方法上的二分类检测准确率。除了最右侧分类器使用完整图像作为输入,这些架构都使用人脸追踪器的追踪信息在完整数据集上训练。
图 9:使用人脸图像伪造的特定领域信息(即人脸追踪),本文提出检测器的所有变体在不同操纵方法上的平均二分类检测准确率。除了最右侧分类器使用完整图像作为输入,这些方法都使用人脸追踪器的追踪信息在完整数据集上训练。
图 10:本文提出的方法使用 XceptionNet 的检测性能依赖于训练语料库的大小。尤其是,低质量视频数据需要较大型的数据集
viola jones人脸检测原理
Viola-jones人脸检测算法是一种基于滑动窗口的目标检测算法,但它却克服了滑动窗口检测带来的低效问题,可以用于实时人脸检测,主要归功于以下三点:
我参考论文[1]实现了Viola Jones中提到的attention cascade检测框架,此处是 github传送门 。
下面进一步详细介绍整个检测原理。
基于滑窗的目标检测基本原理很简单,首先构建一个classifier(分类器),以人脸检测为例,分类器的工作是判断给定大小的图像的是否为人脸,用该分类器从左至右从上到下扫描整幅图像,扫描获取的部分图像称为子窗(文章中子窗大小为24x24像素),当分类器判断子窗是人脸时,即完成了人脸检测。
这样处理有个问题,如果图像中包含的人脸变大了,此时采用固定大小的子窗就无法进行检测。通常有两种解决方法,1. 采用image-pyramid(图像金字塔),也就是通过resize获得多种不同大小图像并堆叠在一起,用固定大小分类器同时对所有图像进行扫描;2. 采用不同大小的分类器进行扫描。文章中用到的是第二种方法,尽管如此,虽然避免了调整图像大小带来的计算开销,但不同大小的分类器意味着有更多子窗需要进行处理。
如何构建一个足够快的分类器来对每个子窗进行快速判断。
分类器的构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pixel-based(基于像素),另一种是feature-based(基于特征)。当把神经网络作为图像分类器时,输入是图像的像素值,即基于像素的分类器。用图像像素作为输入不包含任何和待分类目标有关的特定信息,往往训练这种分类器需要大量数据,并且分类过程较慢。基于特征的分类器就是先针对图像进行特征提取(HOG特征,SIFT特征等),再利用获取的特征进行分类。这种分类器不需要大量训练数据,且计算量一般会在特征计算部分,相对较小。
文章采用的是基于特征的分类器,选取了一种较为简单的特征即haar-like特征。利用矩形个数对可以将haar-like特征分为三类,分别由两个,三个,和四个 大小相同 的矩形组成。全部列举出来可以分为以下(a)(b)(c)(d)(e)五类(注意是五类不是五个,具体有多少个haar-like特征是由子窗大小决定的)。如下图所示(文章[1]中的图)。
当子窗大小给定后,我们可以用五个参数唯一确定 一个 haar-like特征,即特征种类(a/b/c/d/e),左上角x轴坐标,左上角y轴坐标,矩形的长,矩形的宽。对应的特征值等于位于白色矩形框中像素值总和减去位于黑色矩形框中的像素值总和。文章中用到的子窗大小为24x24像素,可以计算出来总共有162336个特征(把在子窗中所有可能位置和可能大小的特征全部列举出来)。利用haar-like特征进行分类只需两步:
haar-like特征有两个优点,第一是它是scale-invariant(不随图片大小而改变)的,第二是可以通过积分图像快速计算。简单的说下第一点的含义,例如我们用24x24像素的训练样本训练获取一组haar-like特征和对应的门限值,当对图像进行扫描时,子窗大小调整为SxS像素,此时只需将特征中的矩形大小按同样比例进行缩放(门限值同样需要缩放),计算所得的特征值依然是有效的。 积分图像是受卷积的微分性质启发而定义一种数据结构。积分图像定义: 其中 为积分图像, 为原图像。积分图像中 位置处的像素值等于原图中位于 的左侧和上方的所有像素值之和。有了积分图像我们就可以快速计算haar-like特征,以特征(a)为例,如下图所示。
S1到S6是积分图像在这六个顶点上的值。该特征值等于位于A中的像素总和减去位于B中的像素总和,而A中像素总和等于S5+S1-S2-S4,B中像素总和等于S6+S2-S3-S5,并且无论矩形多大,我们总能在固定时间内计算出特征值(6次索引操作和少量的加法乘法计算)。积分图像只需计算一次后续可以一直使用,事实上在算法实现时,我们只需保存样本的积分图像,原图像反而不用保存。
现在找到了一类特征用于构建分类器,和快速计算该类特征的方法。分类器是由一组特征构成的,而不是一个,如何找到一组有效的特征。
文章列举了前人的一些特征选取方法(此处就不列举了),它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最终选出来的特征数量还是太多。文章将adaBoost算法用于特征选取(创新点),即每次训练的弱分类器的过程看做特征选取的过程,一次从162336个特征中选取一个特征(同时还包括了对应的门限值,极性,加权误差)。
adaboost算法就不详细介绍了,它的基本思想是训练一系列“弱”分类器,组成一个committee(即每个弱分类器都有投票权,但是权重不同,加权误差越小的弱分类器权重越大)。adaboost采用迭代训练方式,给定一个t阶committee,如何寻找第t+1个弱分类器和对应的权重,以最小化在一定分布下的训练样本的加权指数损失。这个优化过程可以转换为对训练样本的分布进行调整(即增大上一轮错误判断的样本的权重,减小正确判断的样本权重),在调整后的样本分布下寻找最小化加权0-1损失的弱分类器并计算对应的加权0-1损失。
可以利用adaboost找到一组特征构成分类器,使得该分类器有极高的准确率和召回率(这种分类器势必会有较大的计算量),这样会导致图像中的每一个子窗都享有同等的计算量,扫描一整幅图会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子窗,总体计算量依然很大。实际上一幅图像中只有极少可能包含人脸的位置是我们感兴趣的,其他不包含人脸的子窗我们希望能够快速筛除,将更精细的计算用于包含人脸的子窗。
文章引入了attention-cascade的机制(注意力级联),即训练多个分类器进行级联,替代单一的分类器。结构如下图所示(文章[3]中的图)。
上图所示的分类器有三级,上一级的输出是下一级的输入,只有预测为正的样本才能传递给下一级,预测为负的样本直接舍弃。大部分非人脸子窗往往在前几级分类器就被舍弃,这样使得扫描每个子窗所需的平均计算量大大减小。
分类器是一级一级训练之后级联起来的,训练分类器时,整个级联分类器的假负率(fpr_overall)有一个训练目标(文章[1]中设置为10e-7),同时每一级有一对训练目标,即假正率和假负率。每级分类器训练的思想是在假负率极低的情况下(文章[1]中设置为0.005)尽量得到一个较低的假正率(文章中[1]中设置为0.5),即我们保证在正样本尽可能多的通过该级分类器的情况下尽量筛除更多的负样本。文章[3]通过一个松弛量来调节假正率和假负率。
下一级用到的训练数据是由所有的正样本和上一级输出的假正样本组成的,这样训练的好处是可以让处于级联后半部分的分类器“看到”更多负样本数据,缺点是训练后期假正样本很难获取,训练时间会比较长。
尽管我们获取了一个级联分类器,但依然不能保证对同一幅图中的一张人脸只会检测到一次(子窗相对人脸有所便宜或者缩放子窗大小都可能导致重复检测),如何消除重复检测,获得更好的检测效果。
文章[3]中说的较为简略,主要是针对检测框构建并查集,并对并查集中的候选框求平均得出最终的检测框。
文章[1]中是采用连通分量算法,计算每种大小检测框的置信度,根据置信度选取最终结果,但前提是检测器在图像中扫描的步进必须是1个像素,处理时间可能会比较长。
只能用于正脸检测,如果人脸朝屏幕内外或者在屏幕平面上旋转均有可能失效 在背景较亮,人脸较暗的情况下可能失效。 在有遮挡的情况下大概率失效。
上一篇:柳永词研究论文
下一篇:毕业论文写的太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