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研究论文集
辛弃疾研究论文集
书名:辛弃疾
【作 者】张扬生
[同作者作品]
【出
版
社】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书
号】
7500780834
诸葛忆兵的个人简介
诸葛忆兵,男,汉族,1959年6月25日生。浙江省温州市人。 1980年7月毕业于温州市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1987年7月于黑龙江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97年10月于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97年7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宋史专题研究。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周邦彦提举大晟府考》,《文学遗产》1997年第5期。2、《北宋末年俗词创作论略》,《北方论丛》1997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 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6期。3、《门墙肯傍大苏来——论徽宗年间苏轼词的影响》,《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4、《宋恋情词情感价值的评估》,《中国诗学》第5辑。5、《<全宋词>未收曹组的一首词》,《中国诗学》第5辑。6、《“花间词”中的“别调”—毛文锡词初探》,《求是学刊》1986年第3期。7、《贺铸词风格之多样性及过度性》,《北方论丛》1988年第2期。8、《试论贺铸词的“新质”》,《求是学刊》1989年第2期。9、《古籍整理的一大收获—评钟振振校注的<东山词>》,《文教资料》1992年第6期。10、《心灵的避难所—论晏几道的恋情词》,《求是学刊》1993年第4期。11、《畏天命 敬鬼神—论孔子的天命观和鬼神观》,《云南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12、《宋词创作中的“以雅相尚”》,《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3期。13、《洛蜀党争辨析》,《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1997年第1期。14、《千古词坛之圭臬—<词综>》,《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6期。15、《大晟府提举官职责考辨》,《江苏文史研究》,1997年第1期。16、《李清照个性成因及其表现》,《东岳论丛》1997年第3期。《李清照辛弃疾研究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17、《元曲研究领域的送爽清风—读王星琦<元曲艺术风格研究>》,《艺术百家》1997年第2期。18、《新的视野 新的开创》,《文学遗产》1996年第6期。19、《清淡平实,学者生涯—记陶尔夫教授》,《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5期。20、《大晟乐考辨三题》,《文献》1998年第2期。21、《学者的严谨,诗人的气质-陶尔夫学术研究回顾》,《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2期。《百年学科沉思录——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研究回顾与前瞻》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9月。22、《大晟词风与北宋末年世风》,《文学遗产》1998年第6期。23、《论宋代后妃与朝政》,《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24、《回环往复 以章法取胜》,《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6期。25、《宋代宰相制度、职权述略》,《文史知识》1999年第2期26、《宋代参知政事与宰相之关系初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2000年第1期。27、《宋代相权强化原由探析》,《江海学刊》1999年第3期。28、《老成谋国的南宋宰相——史浩》,《文史知识》1999年第11期。29、《宋代二府关系之研究》,《文史》2000年第2辑(总第51辑)。30、《才气飘逸的苏门学士晁补之》,《文史知识》2000年第5期。31、《唐宋词阅读的新视野——评沈松勤〈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浙江学刊》2000年第5期。32、《“自度曲”的一点辨说——〈全宋词〉阅读札记之一》,《书品》2000年第5期。33、《大晟府提举官职权考释——〈全宋词〉阅读札记之二》,《书品》2000年第6期。34、《曹组失传词作与俳谐词风——〈全宋词〉阅读札记之三》,《书品》2001年第1期。35、《北宋俚俗词风与欧阳修的创作——〈全宋词〉阅读札记之四》,《书品》2001年第2期。36、《天才,消融于平庸之中——〈全宋词〉阅读札记之五》,《书品》2001年第3期。37、《徽宗年间社会风气的转移与军事题材词——〈全宋词〉阅读札记之六》,《书品》2001年第4期。38、《婉约词风的自我变革——〈全宋词〉阅读札记之七》,《书品》2001年第5期。39、《李清照的倜傥“丈夫气”——〈全宋词〉阅读札记之八》,《书品》2001年第6期。40、《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士大夫精神》,《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41、《〈词综〉编纂意图及其价值之评价》,《江海学刊》2001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7期。42、《挑战传统文学史研究模式》,《中国教育报》2001年6月7日第7版。43、《草圣醉僧的人生经历》,《中国教育报》2001年8月2日第7版。44、《揭开尧舜之迷》,《中国教育报》2001年10月18日第7版。45、《论宋代三省制之演变》,《新宋学》第一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10月。46、《雏凤清于老凤声——评〈龙榆生先生年谱〉》,《书品》2002年第1期。47、《南北宋词异同平议》,《北方论丛》2002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7期。48、《水光山色与人亲——从〈如梦令〉谈李清照个性的形成》,《语文建设》2002年第6期。49、《有村镇处有高阳》,《中国教育报》2002年4月11日第7版。50、《论北宋三司与宰相之关系》,香港《新亚学刊》2002年第2期(总第4期),(香港)教科文出版社出版2002年8月版。51、《文人诗的抒情传统与〈夜雨寄北〉》,《语文建设》2002年第10期。52、《李清照前期行踪与词作评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12期。53、《平常人生与缤纷艳情》,《中国教育报》2002年11月7日第7版。54、《论窦娥形象的内涵及〈窦娥怨〉的创作意图》,《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5期。55、《论唐五代北宋词的雅化进程》,《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56、《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试论莱州重逢之际李清照与赵明诚的一段感情纠葛》,《求索》2003年第2期。57、《“采莲”杂考——兼谈“采莲”类题材唐宋诗词的阅读理解》,《文学遗产》2003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12期。58、《晚清小说期刊缘何繁荣》,《中国教育报》2003年9月25日第7版。59、《从文化角度探究书法真谛》,《中国教育报》2003年11月6日第7版。60、《个性的张扬与题材的开拓——论欧阳修词》,《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12期。61、《性爱心理与词体的兴起》,《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62、《辛派词人论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63、《辽金文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光明日报》2004年4月7日第2版。64、《论苏辙的奉使诗》,《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65、《李清照〈一剪梅〉作年考辨》,《文艺研究》2005年第6期。66、《北宋宫廷“赏花钓鱼之会”与赋诗活动》,《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1 、《巫风源流观》,济南出版社1998年版。(合著,第一作者)2 、《宋词——璀璨的明珠》,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3 、《宋代女词人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版。(合著,第二作者)4、《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5、《徽宗词坛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6、《宋代文史考论》,中华书局2002年11月。7、《北宋词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合著,第二作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再版。8、《李清照与赵明诚》,中华书局2004年4月。9、《李清照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年1月。 1、《中国古代文学名作选读》(参编12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欧明俊的主要论文
1、《论清代词学中的“自批评”》,《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2、《“追认”与宋词价值重估》,《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4期。 3、《口述词学史研究构想》,陈水云、潘碧华主编《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唐宋卷),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华人研究中心2012年8月出版,国际书号:-02-4。4、《词为宋代“一代之文学”说质疑》,《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转载6000字。5、《近代词学师承论》,《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学年鉴》(2008)摘录,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通讯》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6、《论词学史上的“元批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九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词学范畴研究的回顾及宏观体系建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二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木斋词体起源及发生研究之反思》,《中州学刊》2009年第4期。9、《叶申芗词学述论》,《词学》第十八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10、《叶申芗〈小庚词〉论略》,《词学》第二十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11、《词人邓廷桢及其〈双砚斋词话〉》,《词学》第二十三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12、《地域性词派研究的新写法》,《词学》第二十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13、《论吴世昌对王国维词学的“扬弃”》,《词学》第二十六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14、《秦观陆游名字考释》,《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通讯》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15、《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的接受史解析》,《文史知识》2007年第10期。16、《从花间词看晚唐五代女性闺中生活》,第一作者,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9年第3期。17、《陆游〈卜算子·咏梅〉——一首宋词“经典”的形成史解析》,《文史知识》2010年第5期。18、《诗词中的“递进”抒情法》,《文史知识》2006年第5期。19、《“词中杜甫”说总检讨》,《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2期,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通讯》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20、《吴世昌词体观述评》,《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2期。21、《论花间词在宋金元时的传播》,《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7期全文转载。22、《论词体观念的嬗变》,《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3期摘录。23、《柳永评价“热点”“盲点”透视》,《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24、《“唐诗宋词”说评议》,《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25、《花间词与晚唐五代社会风气及文人心态》,《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26、《论明代的“花间热”》,《福建论坛》1997年增刊。27、《李清照〈词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第一作者,《宋代文学研究丛刊》(台湾)2008年8月版。28、《词学体系建构的历史回顾与反思》,《中国诗学研究》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版。29、《花间词风格新论》,《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10期全文转载。30、《宋词雅化规范化之宏观透视》,《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12期全文转载。31、《放翁隐逸词初探》,《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4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年第1期摘要。32、《论放翁词的风格类型》,《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33、《论王世贞的词学观》,第一作者,《中文自学指导》2007年第6期。34、《“应歌”——花间词的原生态及其价值重估》,《第三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0月版。35、《鹿虔扆〈临江仙〉并非伤蜀亡之作》,《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3年第3期。36、《婉中有变,婉融奇雅--也谈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中文自学指导》1991年第12期。37、《词学研究的又一硕果──评杨海明《唐宋词美学》,《宋代文学研究丛刊》(台湾)2000年12月。38、《词学研究的新突破──评王兆鹏《唐宋词史论》,《书品 》2001年第4期。39、《评〈饮水词笺校〉》,《 书品 》2006年第1期。40、《后出转精 嘉惠学林——评周明初、叶晔合著〈全明词补编〉》,《中国韵文学刊》2008年第2期。41、《唐宋词艺术的“总账式”研究——邓乔彬先生〈唐宋词艺术发展史〉读后》,《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第4期。42、《略论文学史的写法》,《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43、《清词中的离乱书写》,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主办“行旅、离乱、贬谪与明清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1)大会报告。44、《第六届全国秦少游学术研讨会综述》,第二作者,《词学》第二十七辑,2012年6月。45、《也论稼轩其人其词之“气”》,第一作者,《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7年。46、《论欧阳修的词学观》,第一作者,《欧阳修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12月版。47、《文天祥词综论》,第一作者,载徐明主编《天地正气》,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48、《论苏轼词风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作者,《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49、《读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文自修》1994年第5期。50、《历代词曲异同论总检讨》,第一作者,载《国际黄峨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中国散曲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4月版。51、《历代词曲异同论再检讨》,第一作者,第十届中国散曲暨陕北民歌学术研讨会上宣读,2008年8月陕西榆林。52、《晚明散曲漫议》,《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1期。53、《秦观词研究之反思》,《中国韵文学刊》2014年第2期。54、《刘永济〈词论〉对现代词学体系建构的贡献》,刘亮主编《第五届中国韵文学暨海南诗词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14年6月版。55、《辛弃疾研究之反思》,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编《词学新视野——李清照辛弃疾暨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版。56、《孙维城著〈张先与北宋中前期词坛关系探论〉》,第一作者,刘扬忠、王兆鹏主编《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06—2007),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57、《我自写我的词史——王辉斌新著〈唐宋词史论稿〉读后》,《贵阳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文学文体,还是文化文体?——古代散文界说之总检讨》,《文史哲》2011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5期转载6000字。2、《论晚明人的“小品”观》,《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全文转载。3、《“宋文”为“一代之文学”说评议》,《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3期。4、《“文学”流派,还是“学术”流派?——“桐城派”界说之反思》,《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1期《学术卡片》摘录。5、《古代散文的“前理解”或遮蔽文学史实》,《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21日第6版《文学》。6、《从新发现的96通书简看欧阳修的日常生活》,《武汉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9期全文转载。7、《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8、《论近代散文观念的新变与传统》,韩国《中国散文研究集刊》第1辑,2011年12月。9、《古代散文史撰写新构想》,《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10、《古代散文史研究中的“遮蔽”问题——拜读郭预衡先生〈中国散文史〉心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励耘学刊》(文学卷)2012年第1辑(总第15辑),学苑出版社2012年版。11、《易学与晚明小品》,《周易研究》2002年第2期。12、《明清小品概说》,《文史知识》1997年4期。13、《明清清言小品概说》,《文史知识》1997年11期。14、《明清的尺牍小品》,《文史知识》2000年第3期。15、《明清的笔记小品》(上),《文史知识》2001年第3期。16、《明清的笔记小品》(下),《文史知识》2001年第4期。17、《王晫和他的小品》,《文史知识》2001年第8期。18、《欧阳修〈秋声赋〉的文化解读》,《文史知识》2006年第10期。19、《韩愈〈毛颖传〉接受史述论》,第二作者,《闽江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20、《吕祖谦〈入越录〉赏读》,第二作者,《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4期。21、《明清游记概说》,《中文自学指导》2006年第4期22、《亟待开掘的文学宝藏――近代域外游记述论》,《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第4期。23、《自然的“生命化”和“人格化”──易学与明清小品研究之一》,载《中国易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24、《明代日记体散文评述》,第二作者,《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0年第2期。25、《“欧苏”散文合论评议》,第一作者,《滁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26、《欧阳修与蔡襄》:《福建论坛》1998年第4期。27、《论陆游〈老学庵笔记〉的文学价值》,第一作者,载刘庆云主编《放翁新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28、《现代小品笔法章法论》,《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29、《俞平伯散文理论的古典资源》,载黄科安主编《中国散文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30、《传记文学是人类生命的载体——〈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生命价值〉评介》,《文艺报》2013年5月29日第2版《理论与争鸣》。31、《欧阳修〈秋声赋〉的传播与接受》,《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6期。32、《论苏轼〈前赤壁赋〉的“跨体”传播与“跨国”传播》,《苏东坡研究》2014年第4期。33、《学术视野中的古代文章学》,王水照、侯体健主编《中国古代文章学的衍化与异形——中国古代文章学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版。34、《还原:学术的气度与品格》,第二作者,《中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4期。35、《朱熹论欧阳修》,第二作者,《朱子文化》2009年第2期。36、《朱熹论苏轼散文》,第二作者,《朱子文化》2009年第3期。 1、《古代文体价值论之再估价》,(香港)《文学论衡》总第24期,香港中国语文学会2014年6月版。2、《古代文论中的“自娱说”》,《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8期全文转载。3、《古代文体学的学理构成》,《学术研究》2010年第9期。4、《古代诗体界说之清理与反思》,《兰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5、《〈古诗十九首〉百年研究之总检讨》,《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4期。6、《古诗十九首作者、作年问题再检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30日第6版《文学》。7、《谢灵运山水诗历代评价之再评价》,《中国韵文学刊》2002年第1期。8、《古代文学研究要摒弃“唯文本”》,《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5月22日B01版《文学》。9、《从斋名变更看陆游的心态历程》,《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10、《武夷山陆游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韵文学刊》 2008年第2期。11、《王维“诗中有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第一作者,《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12、《长安——唐代诗人的“精神家园”》,第一作者,《长安学丛书·文学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三秦出版社2009年9月版。13、《“诗从对面飞来”》,《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1期。14、《古代诗词中的“愁”情表达法》,《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4期,4000字。15、《诗词鉴赏是一种再创作》,《学语文》,1993年第2期。16、《“一篇全在尾句”——唐宋诗词的结句艺术》,第二作者,《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2期。17、《苏轼研究综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18、《宋代文学研究综述》,第二作者,载《2004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19、《严复〈王荆公诗〉批语辑录》,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编《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十五辑,凤凰出版社2013年12月版。20、《蔡襄写景纪游诗综论》,第二作者,林贻瑞主编《蔡襄学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福建省蔡襄学术研究会纪念蔡襄诞辰99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21、《我与中国韵文学会的“缘分”》,《中国韵文学刊》2015年第2期。22、《读蔡厚示先生〈玉雪轩文论集〉》,《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之沟通》,(韩国)韩国中语中文学会《中语中文学》第56辑, 2013年12月版。2、《重新认识和评价“乾嘉学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2月22日第6版《文学》。3、《“新子学”概念的界定》,《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6月28日B01版《文学》。4、《“新子学”界说之我见》,《诸子学刊》第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又载叶蓓卿编《“新子学”论集》,学苑出版社2014年版。5、《论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下关怀”》,《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6、《藏书家陆游》,《文史知识》2005年第11期7、《陆游的读书与治学》,《陆游与越中山水》,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版。8、《学者陆游的学术思想渊源及师承》,第一作者,《第五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9、《陆游与易学》,第一作者,张善文等主编《中国易学》(第二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10、《陆游三山故居修复中的斋居亭阁命名问题》,载《陆游与鉴湖》,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版。11、《再论陆游的“家风”》,第一作者,载刘庆云主编《放翁新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12、《陆游家世藏书、刻书与著书》,第二作者,《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13、《文天祥与汪元量》,第一作者,载徐明主编《天地正气》,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14、《神仙吕洞宾形象的演变过程》,《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2期。15、《多面神仙吕洞宾》,《文史知识》2001年第12期。16、《历代私家藏书楼命名的文化解读》,第二作者,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8年第6期。17、《吴芝瑛与秋瑾》,《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18、《竹与民俗文化》,笔名竺颂梅(与陆伟民合作),《绍兴学刊》1991年第4期。19、《松文化散论》,笔名宋竹梅(与陆伟民合作),《绍兴学刊》1992年第1期。20、《古代文学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10期。21、《谈谈古代汉语词汇部分的学习》,《现代中文学刊》(原《中文自学指导》)1994年第3期。22、《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知识》,笔名欧阳,《语文新圃》1992年第3期。23、《辨认异体字的现实意义》,《语文新圃》1992年第3期。24、《古今词义差异例谈》,《语文世界》2001年第5期。25、《胡适论鲁迅》,《绍兴鲁迅研究》专刊第12期,1991年9月。26、《鲁迅对家教问题的论述》,《绍兴鲁迅研究》专刊第15期,1994年12月。27、《陶行知论家庭教育》,第二作者,《徽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28、《智慧老人蔡厚示先生》,《闽台文化交流》2012年第4期。
上一篇:码垛机毕业论文1
下一篇:数学毕业论文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