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策影视毕业论文
华策影视毕业论文
是的,越小越好。
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是一个企业的命脉,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公司财务在中国常被译为“公司理财学”或“企业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资本结构理论是研究公司筹资方式及结构与公司市场价值关系的理论。1958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的研究结论是:在完善和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上,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无关——MM理论。米勒因MM理论获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莫迪利尼亚1985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是关于最佳投资组合的理论。1952年马科维茨(Harry Markowitz)提出了该理论,他的研究结论是:只要不同资产之间的收益变化不完全正相关,就可以通过资产组合方式来降低投资风险,马科维茨为此获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研究风险与收益关系的理论。夏普等人的研究结论是:单项资产的风险收益率取决于无风险收益率,市场组合的风险收益率和该风险资产的风险。夏普因此获得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
期权定价理论是有关期权(股票期权,外汇期权,股票指数期权,可转换债券,可转换优先股,认股权证等)的价值或理论价格确定的理论。1973年斯科尔斯提出了期权定价模型,又称B—S模型。90年代以来期权交易已成为世界金融领域的主旋律。斯科尔斯和莫顿因此获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有效市场假说是研究资本市场上证券价格对信息反映程度的理论。若资本市场在证券价格中充分反映了全部相关信息,则称资本市场为有效率的。在这种市场上,证券交易不可能取得经济利益。理论主要贡献者是法玛。
代理理论是研究不同筹资方式和不同资本结构下代理成本的高低,以及如何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价值。理论主要贡献者有詹森和麦科林。信息不对称理论(Asymmetric Information)是指公司内外部人员对公司实际经营状况了解的程度不同,即在公司有关人员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会造成对公司价值的不同判断。
青春是一场永志的劫数(江南自序《此间的少年》十周年纪念版)
十六年前我在北大燕园读书,十年前我写了《此间的少年》。
2011年这本书第五次付梓,以这本“十周年纪念珍藏版”来纪念我那并不出彩的青春。
作为青春小说作家,我被不知道多少媒体问过“创作灵感的来源”。我开始没弄明白,给出过这样那样的说法;几年之后我想清楚了,我所以写那些青葱年纪的故事,十年来一直有人读,并非我天赋异禀,或者拥有比别人更加璀璨的青春,值得去大书特书。这一切只因为我拥有那种特别普通的青春,和路人甲路人乙路人丙的青春一样,我讲述了这种最简单最大众也最庸俗的青春,给那些和我一样的普通人作为纪念。
一样多的懊恼,一样多的孤独,一样多的骚动,一样多的求之不得,有一样多的理想和狂妄,歌声与醉意,也犯过一样多的错。
我们都睡过四人或者六人一间的宿舍,一同仰慕过那些闻名的校花校草;寂静的夏夜漫步在石榴花树下想给自己的人生找条路;跟兄弟们吹过牛,拍着还没有厚实肥膘的胸脯;阅读经典名著,有些还写过诗,有些还学过吉他,练过跳舞,好吧,这些人中十有八九都是为了追女孩……
这本书是我的第一部出版作品,文字很稚嫩,谈不上文笔和艺术修养,只是把那些曾经过往的片段用文字定格了。读这本书,就像看一本没有修过片的相册。我自己也不时地重翻这本书,因为我怕我忘记了过去的那个自己。
那是我生命最自由最烂漫的时光啊……有时候深夜回忆,没来由地想坐地哇哇大哭一场。
按照我的本意,十年纪念版的序言那么长就够了。大概是走狗屎运,这本书在网上连载后就红了,正版卖到了第五个版本,前后百多万册。因为这本书,我还代表中国新生代作家去埃及参加开罗书展,和阿来、余华老师一起跟埃及读者呱呱呱地讲中国小说。在国内也无数次呱呱呱地讲过创作的心路历程,这么多年叨叨这同一件事,搞得我很词穷。
不过出版社的老师语重心长地跟我说十年纪念的序言还是要有些分量的,断不可糊弄过关,已经预留了几页供我抒发心声。
其实我真的没什么心声好抒发了,我的一切心声都已经在这本书中化作了某个情节、某个道具、某一缕眼神、某一片银杏叶子。这本书和我的青春如同花蔓和树一样纠缠在一起,我已经把我所有的一切都呈于读者,不留下什么了。华策影视的策划问我要不要亲自参与《此间的少年》的影视剧改编项目,我说我愿意接《天龙八部》的策划,但是《此间的少年》不,因为如果我还有哪怕一丝更好的关于青春的想法,我都会塞进小说里,而不是影视中。
只能聊聊我的同学们了,漫无边际地说点儿往事。
其实就是书中那些郭靖、杨康、令狐冲、段誉、慕容复啦……这些人的原型就是我们身边那些穿着大裤衩和跨栏背心在篮球场上骚包耍帅的兄弟。《此间的少年》就像一场拼凑演员的校园电影,我匆匆地给这些兄弟脸上抹点粉底就把他们撵到聚光灯下拍了这样一部剧,他们上身穿着古装脚下还穿着夹脚趾的凉鞋,一个个带着贱贱的坏笑。
这本书里九成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我们扮演的不是那些盖世英雄,其实就是我们自己。
就让一切抹去油彩和粉饰,还原到零点吧。
回到1995年北大老28楼,环境颇不乐观,男生宿舍六人一间,一栋楼里挤着千多青春少男。他们把衣服泡在水房里一周不洗,还有人把驴肉火烧藏在被子里,晚上打家劫舍抢热水泡面,夏天裸体冲凉彼此展示肋骨,冬天裹着棉大衣在走廊的风口里打牌,每层平均有两个宿舍在深夜里卖茶叶蛋(这是一桩很棒的副业,只是你要从水房拉根线给你煮茶叶蛋的电热杯供电,且别被楼长发现),卖方便面的买卖则被名为“北大山鹰社”的超级方便面托拉斯垄断……这家后来闻名中国的社团提供很人性化的服务,他们买来不同口味的方便面之后分散重新装箱,这样你买一箱,四种口味皆可品尝……
我和戬哥、剑哥、震哥,还有阿邹、阿肖相遇,就是在这样一个楼里,它很像一个江湖。
江湖是这么一个地方,你在这里生,也不介意在这里死去。
宿舍里六个哥们五个参加过化学奥赛,阿邹是全国一等奖,天才少年,来自湖北荆楚之地;震哥和阿肖都是二等奖,震哥是山西人,十几年来一直不老,准确地说他入学时就像三十岁。北大十年校庆彩排的时候我们跟震哥去观礼,震哥被工作人员拦下来了,“老师坐席往那边走”。阿肖白面英俊,有些羞涩,普通话不甚标准。戬哥和剑哥都是北京人,戬哥是个体育健将,老爹是北大教授……我知道有人想到杨康了……剑哥外号其实叫“胸肌”,因为某一年暑假,剑哥连续两个月每天早餐吃两笼包子然后在健身器械上左右开弓,便得了硕大的胸肌两块。他的铺在门边,经常躺着看书,每天出门大家都拍拍剑哥的胸肌,就像打卡似的。剑哥被摸得受不了了,遂经常夹紧胸脯高喊说:“给钱!给钱!”
我那时候是个安徽来的死小孩,挺土,本着徽州伙计出门学徒的精神,勤于观察他们,最后写了《此间的少年》,从医药分析师转职为作家。
经常有读者误以为我在书中自比杨康,其实那是戬哥的活儿,我更似令狐冲。
我是个班委。首任班长波哥是年级主任指定的,波哥拉班子的时候又指定我为学习委员,称赞我长得好似“如歌的行板”,我一度颇为自得,代表班里三次出场年级重大舞会,还被班中小美女邀请过跳华尔兹……很多年后我忽然怀疑波哥是在搞我,长得像行板这种东西能好看得了吗?
宿舍的门牌号是303,开窗对着一片银杏,许多年后我回忆那个宿舍,脑海里总是一幅阳光穿透绿色的银杏树叶的影像,风动叶动,光影斑斓在我身上移动,美得一塌糊涂。
其实北大学生生活的百分之九十都是自习,对于一个化学系的学生来说,出国的压力有万钧之重。每个人都会给自己拟定一个计划表,其中必然包括大三开始去新东方上托福和GRE班,之前就是玩命地攒绩点,每天吃完饭早早地去教室占座。可惜这些都不是适宜入书的情节,你总不能期待每次自习都和穆念慈或者王语嫣坐邻桌,于是自习的分量便被我大大压缩了。多年之后读了这本书以为北大是恋爱天堂而报考的学弟妹跟我喝酒,都表达了同样的愤懑,自命是郭靖的骑着自行车在校园路上转悠总找不到黄蓉可撞,自命是王语嫣的梳着清水流瀑般的长发在银杏树下走过却不见那叫段誉的傻子投来真诚而爱慕的眼神,我很理解他们的不满,好在他们并未因此而后悔上北大。
顺便说,一位知名北大校友是这本书中一个角色的原型,班主任朱聪的形象源自新东方校长俞敏洪师兄。
除了自习,女生是永远的主题,之所以永远是因为兄弟们总是意淫上的高手,行动中的矮子,不敢追,便只能一再地研讨(据说文科那边的兄弟比我们理科的勇敢,遇见女将都是一个照面劈头拿下,不过这也是一桩传说而已)。
每天夜里11点钟熄灯后卧谈会的主题永远是女生,我们班的十个女生大概不会想到她们的一衣一裙一缕卷发都被翻来覆去地研讨过,话里不太认真心里却万马奔腾。阿朱的原型--我们班团支部书记曾经代表女生抱怨我们男生对班里的女孩不够关注,哎哟我的妈,这可真是冤枉我们了……哪能呢?
如此多的绮念便也只有一件开花结果,而且是在毕业后。可我清晰地记得某一夜那个兄弟谈起那个女孩的时候,大大咧咧的语气里忽然带了一些异样的东西,窗户开着我躺在月光之下心中微微一动,觉得我似乎从那话的尾音中听到了些什么……我以为我神经过敏。
后来他们结婚了。
更多的还没有浮出水面便都结束了。青春年少时人有股子别扭劲儿,能把一丝仿佛春蚕吐出的爱情埋葬在心底多年。无论是否开花结果,过程都美得让人多年后回想还要落泪。
如今则是相亲时代,和一个美女相逢,只需从头到脚扫描一遍,便可见得容颜和腰腿;了解鞋包的品牌,几秒钟内判断出是否是自己所好;刚搭完讪,半小时后告别而去,一天内从你的脑海里彻底清空。
什么时候这世界的节奏变得那么快了呢?
很多年后,我在北美遇到了一位交游广泛的师弟,那时我以写书小有名气,师弟则正在追逐着去五大咨询公司“给全世界老板”上课的牛逼职业。师弟的威能广到曾在考完GRE以后找来几个同学把化学专项考试的考题汇编为教材,倒手卖给新东方,狠赚了一笔。师弟后来说起俞敏洪拿着一摞现金出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真是豪气干云。
师弟对我很好奇,说你如此人物,我何以就没有听过你的事迹呢?
我遗憾地说不是你孤陋寡闻,着实是我那时候还不确知自己的命运和人生,只是抱着一点小小的所谓理想的东西在被窝里看金庸小说(租来的),猪一样哼哼着过着混沌的生活。
我曾经以为那种混沌的日子还很长久,但它终究在一个下雨的午后结束了。
我拿到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的博士录取通知书时还欠了42个学分的选修课没上(据此读者们可以想到我的大学生活过得多么懒散),然而只剩下最后一个学期了,教务办公室漂亮的戚老师摇摇头说我怕你是没法毕业了。
我想说什么也要一搏,于是真的注册了42个学分的选修课。那一个学期里我整天骑着自行车如送快递的小弟那样狂奔在各个选修课教室之间,因为太多课了,脑子根本转不过来,通常拿了老师发的提纲就趴在后排睡觉。就这么一睡睡过去大半个学期。
终于快考试了,怎么也得打起精神来听两节课。
在那门叫《地质环境导论》的课上,于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睁开蒙眬的睡眼,看见一个穿着白裙的女孩坐在前面,娓娓的长发,背影端静。一瞬间仿佛整个世界的光都集中在那个背影上,真真的心跳加快到了每分钟一百二十次,仿佛战场之上的劈面相逢,又如从一场做了二十二年的大梦中醒来。如今我已经记不得那个女孩长什么模样了,只记得那个背影,那些光,那场如利刃破风而来的遭遇。
我拍拍旁边打瞌睡的阿隼说,嗨哥们,看前面那个妞!
阿隼扶了扶高度近视眼镜,这个没有任何恋爱经历的家伙以一个古玩名家赏鉴古董的眼神在女孩的背影盘亘良久,咂吧咂吧嘴说,腿有点粗。
然后他居然就接着睡觉了!我那个郁闷啊!这对我而言便好比《九州志》中武士被远古武魂唤醒的“初召”啊!却被这家伙的一句话整得好似色狼游街。
我感觉自己向着一个巨大的深渊中坠落。
我开始糊弄其他选修课的论文,然而每次都准点坐在那个教室里听着一门我根本不喜欢的选修课。我每次都坐在后排,这样我便可以看那个女孩的背影,我很少见过她的脸,因为她非常认真从不左顾右盼,而我居然缺乏勇气绕到前面去,更别说去搭讪了
她常常穿着那身仿佛蓄满阳光的白色裙子,背挺得笔直,头发如一幕瀑布,在发丝间有小小的装饰。我默默地看着,喜悦而又悲哀,因为我所剩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如果我不废掉那份录取通知书,我只剩几堂课可以继续看见她了,以后我们之间会相隔巨大的太平洋。
可是我能废掉那纸通知书么?我忽然间有种可怕的感觉:那就是我真的要毕业了,我所剩的混沌时光不多了,我的人生中已经出现了一条路,我没有什么选择只能顺着它走下去……从此,对于我而言,再无“自由”二字。
曾经我和那些兄弟一样是自由的公野马跑在草原上,虽然知道总有一天会被戴上笼头勒上缰绳架上马鞍,却没想到这一天来的时候会那么措手不及。
老师说,毕业班的同学们可以不必来考试了,交篇论文就可以拿学分,我举手说我还是想考一下,巩固巩固。这话说得如此傻逼,乃至于班上其他要毕业的兄弟想必都在暗地里猛竖中指。可只有这样,我才能在那个教室里再坐一次,最后一次看那个背影啊……
考试的那天女孩没有来,选修课的考试很简单我只用十五分钟就答完了卷子。
窗外从阳光融融到阴云密布到下雨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我坐在瞬息变化的光中,仿佛看着自己的人生如一台暴走的胶片放映机那样飞闪,从未有这种感觉,从未有那么悲辛交集,我呆呆地坐着,仿佛听见全世界在我耳边呼喊。
可我真正想听到的那个声音悄无声息。
一瞬间我灵台清明,我无声地笑起来,起身交卷。
在我走出电教大楼的时候,外面已经是大雨绵绵,门口空无一人,雨滴在水泥地砖上破碎。我打开伞,忽然看见那个白色的影子向我跑来。女孩奔跑着,穿了一条红色碎花的裙子去配那套白裙的长衣。
那是我距离她最近的一次,也是我对我的青春告别的一次。我直视她,微笑,努力勇敢,不掩饰我对她稚嫩的无由的仰慕。我期待在那一刻她会觉得这个师兄有点儿奇怪,从而记住这个师兄,于是这场无果的爱便不是镜花水月。
她的红裙在雨中翻动……哈!裙子真短!腿……也许是有点粗吧?
雨声在我的耳中仿佛雷鸣,我们擦肩而过。
我一个人打着伞站在门外,看向光线昏暗的门洞里她消失的地方。我大概站了十五分钟,然后转身离去。我这一生诸多勇敢,也做过很多懦夫的事。
多年之后在美国的一个夜晚我没来由地梦见那个女孩,我推着自行车,她打着伞,在空无一人的北大校园里相遇。我们默默对立,劈面相逢。我的嘴唇蠕动,却发不出一丝声音。
我忽然想起,自己从不知道她的名字。
醒来的时候我开了一瓶麦芽威士忌,加冰,默默地喝完了,致敬于我那无可言说的青春。
青春便是好多好多的梦想和好多好多的女孩子的侧影一起化为碎光和泡沫的一段时间啊。并不神圣,也绝不永恒,但它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因为它自由广大,因为它去而不回。
结尾时无缘无故想起济慈的诗来:
别了!别了!你哀伤的圣歌,
退入了后面的草地,流过溪水,
涌上山坡;而此时,它正深深
埋在下一个山谷的阴影中:
是幻觉,还是梦寐?
那歌声去了:我醒了?我睡着?
急求一篇博弈论论文!!!围绕生活中的一个问题探讨,正文不少于2000字。 感谢!!!!!!!!!!
参考例文2篇另一篇已经上传:
《博弈与均衡:论中国电视剧的产业生态和文化生态》
冯 巍
来源:《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4期
内容提要:中国电视剧在21世纪新十年蓬勃发展,产业生态和文化生态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但二者的相生互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被搁置,而这恰恰是中国电视剧健康发展的关键,必须进行统筹考虑。可以从正确认识制播体制改革、充分重视剧本题材创意、理性选择投融资策略、恰当应对政府新规出台这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电视剧产业价值链与文化价值链之间的关系。电视剧艺术的发展不仅呼唤完善运营模式、加大资本投入,也呼唤提升创意关注和加深文化内涵。如果中国电视剧能够实现从以资本逻辑为导向到以文化逻辑为导向的战略转型,就意味着不仅践行了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艺术使命,而且推动了产业生态与文化生态在相生互动中的产业升级。
关 键 词:电视剧/产业价值链/文化导向/艺术使命
作者简介:冯巍,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在站博士后。
中国电视剧在21世纪新十年蓬勃发展,同时也面对着形影相随的种种危机和责难。如果只是以大力推进电视剧产业的雄心壮志相鼓舞,显然远不能切实地解决各个层面的现实问题。业界、学界和相关决策层都认识到这一点,积极开展深入的探索。其中,电视剧的产业生态和文化生态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并分别受到了日益明晰的解读,在政策上、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有所进展,但二者之间的相生互动关系还在一定程度上被搁置着,而这恰恰是中国电视剧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亟需系统深入的研究。这两者之间不是孰先孰后、孰重孰轻的关系,而是存在着密切的正向关联,必须进行一体化的统筹考虑。
从2003年起,中国电视剧的年度发行量开始超过1万集,当年总计489部10381集。国家广电总局也于次年开始在官网发布“年度全国电视剧发行许可证核发情况的通告”(见表1,有关统计依据国家广电总局的官网数字重新计算)。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现实题材的比例一直占据首位,口碑效应却长期没有明显地超过历史题材(包括重大题材)。这恐怕不是产业角度的单向思考,或者借古喻今的创意姿态能够一言以蔽之的问题。即使在电视剧局面一片大好的情景下,政策驱动因素的调整、成本驱动因素的失控、创意驱动因素的疲软、受众驱动因素的混杂,仍然潜藏着一个令人忧虑的未来。一边是电视剧产量激增,每年约50%未获准发行而无缘与观众见面;一边是电视剧播出精品供应不足,少有力作可买可播,以至于损害了产业结构,导致产业生态失衡。更重要的是,这种产业生态的不平衡,其中的纠结主要可以归因于电视剧的文化生态问题,即文化生态失衡的问题,诸如娱乐主导、内容雷同、解构经典、文化缺失,等等。与此同时,电视剧在新世纪以来还置身于其他类型电视节目大变革、大创新以及海量互动新媒体内容兴起,并逐步蚕食传统媒体的激烈竞争环境中。如何艺术地建构文化承载的现代形态,才是电视剧创作需要仔细推敲的关键。加强精品电视剧的比重,就成为改善中国电视剧整个文化生态并因之进一步平衡产业生态的必然举措。
如果在政策驱动因素于变化中走向完善、成本驱动因素于调控中走向强健的同时,创意驱动因素能够在创新中走向多元,受众驱动因素能够在细分中走向明晰,必将大大有利于电视剧制播双方为构建电视剧产业价值链的良性循环做出的努力。迄今为止,就中国电视剧的产业价值链与文化价值链的博弈而言,以下四个走向特别重要,也是业界和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
一 从制播一体、制播分离到制播整合
电视剧的制作、发行、播出,构成了电视剧产业价值链的三个基本环节。由于自产自销的传统发行方式仍占据中国电视剧产业的主导地位,电视剧发行公司往往从属于制作公司即影视企业,制作、发行和播出就构成了产业价值链的两端。同时,原有的制播一体化的体制,使得电视剧的制作、发行、播出这三个环节无法发挥相互制衡的功能。新媒体渠道、音像渠道,以及其他发行渠道,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拓展。换言之,政策体制不顺畅所带来的价值链界限不明晰,阻碍了电视剧定位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因此,制播分离的决策,对于理顺电视剧产业价值链的意义非比寻常。这一决策可以化“单一行为主体”为“产业行为群体”,由一个长期闭合的价值圆环建构出一条既分立又关联的、不断延展的价值链条。
2009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首次专门针对制播分离改革发布了指导性政策文件《关于认真做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的意见》。就目前的运作情况来看,对于电视台而言,所谓的“分离”不是带来制播“分裂”,而是更应该理解为“分制”,即电视台的“一台两制”——“将部分内容制作资源从现有的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进行公司化改造,以增强其市场活力,使不能进入市场流通的电视台因而获得市场流通的可能。”①这将有助于提高体制内的广电机构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的可能,同时避免产业链上下游的恶性竞争。对于民营电视剧制作方而言,中国电视剧的产业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是,在新的价值链明晰之后,“台管台控台属”制作方、民营制作方与电视台播出方在价值链上的适当衔接,就成为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制播双方在新的层面上整合的呼声,近两年也为此越来越高。电视剧产业以电视台为中心的投资、预购、定制、自制,已经日渐成为一种重新寻求制播整合的方式。
与此密切相关的就是,电视剧制作的管理方式在2006年从规划立项变为备案公示。这就给予了电视剧制作方最大限度上的创意自由,当然也对制作方的未来市场预测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仅以家庭伦理剧为例,作为最受中国观众欢迎的题材选择,不管电视剧市场如何风云变幻,这种类型剧从《渴望》(1990)以来就一直热度不减,但其中讲述的人生故事发生了特别醒目的变化。从1997年的《牵手》到2001年的《让爱做主》、《来来往往》,再到2004年《中国式离婚》、《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婚姻变得如履薄冰,令人每时每刻都恐慌不安。2009年的《蜗居》虽然不能归入家庭伦理剧,但却因为把第三者和房子联系在一起,为其找到一个时代色彩强烈的理由,触动了人们最敏感的神经。2010年-2011这两年,“幸福”的回归占据了主导地位,从2010年《金婚风雨情》(2010)、《金婚》的幸福史诗,到《老大的幸福》、《媳妇的美好时代》唤起人们追求幸福的集体共鸣,再到2011年《幸福来敲门》预示着“幸福”开始降临。
在电视剧的文化价值取向“从隐忍包容式、悲情破碎式到主动幸福式的转变”②中,可以看到受众主体的强烈诉求改变了家庭伦理剧的题材创意走向。“只有改变单纯的制作方模式,将受众作为一个特殊元素纳入到电视剧的创作之中,才能在电视剧的受众生存中激发电视剧艺术的生命魅力并永保不败之地。”③当一部又一部的家庭伦理剧成为“话题剧”,其对广大观众日常生活的呼应与震动,以及各媒介渠道相应的热播与热议,推动着电视剧产业生态与文化生态共时性地从失衡走向平衡。然而,近来“后宫剧”的盛行,却以另一类型演绎了让人不安的家庭伦理关系,其对现实人生的隐喻需要多加警醒。
二 从导演中心制、制片人中心制到编剧中心制
从导演中心制到制片人中心制的转向,充分表征了电视剧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最新定位。在这两种架构中,题材创意即剧本创作虽然都处于核心制作环节,但编剧作为群体却是价值链上最薄弱的一环。这显然背离了知识产权时代的总体走向。从2005年中国首家专业剧本公司“黄金档影视文化”成立,到2010年中国首家编剧经纪公司“喜多瑞”成立,编剧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虽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但种种迹象表明编剧已经萌生了作为一个群体的自觉意识。
电视剧题材创意的重要性不仅体现为产业价值链的活水源头,而且体现为文化价值链的智慧结晶。优质的剧本,能够把这两条价值链很好地衔接起来并推动二者的良性循环,同时激活电视剧的经济效能和文化效能。无论是从电视剧制播方的战略角度看,还是从电视剧艺术的健康发展来看,编剧在创意上增强差异化,都是增强一部电视剧竞争优势的关键。作为所占比例较小但正在增长且最终能改变电视剧成本结构的价值活动,剧本创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编剧在电视剧产业价值链中经济地位的合理保障,必然会成为提升电视剧文化内涵的利好因素。
2008年2月24日,“中国电影编剧论坛”发表了《2008编剧维权声明》和《2008影视编剧自律公约》,102人署名号召维护编剧的合法权益。尽管这一声明没能提出编剧与制片方如何建立有效合作关系的举措,但这种规范的行业性约定,还是对业界、学界和相关决策层产生了一定的震动。这绝非单兵作战所能够达到的效果。2011年4月,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编剧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成立大会,首届会员就有二百多人。这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电视剧编剧组织。即使编剧中心制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但这些点点滴滴的努力和进步显然已经开始推动电视剧产业价值链的进一步优化。电视剧文化最终会走向哪里,仍然要受到社会-时代宏观情境的制约,但创意主体的上述自律举措可以直接影响政策主体、产业主体和受众主体的相应调整。这些举措对于文化价值链的优化作用,以及对于产业价值链与文化价值链相生互动的优化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 关于投资—融资
中国目前电视剧的主要资金来源分为六类,即自有资金、合作方投资、电视台预购、银行借贷、上市融资、政府赞助与奖励基金。其中,后三类所占比重日渐提高,上市融资则正在掀起热潮。中国的电视剧产业群雄并起,正处于价值链重构的关键期。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等58家国有电视剧制作机构完成了转企改制,影视制作经营机构已经发展到近5000家。当前景变成了“钱”景,继华谊兄弟成为中国“电影第一股”之后,华策影视成为中国“电视剧第一股”。根据Wind资讯所提供的信息,中国上市影视公司GICS分类(全球行业分类标准,Global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tandard)包括17家,申银万国分类(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包括22家,中证分类(中国证监会)包括22家。除去重复的公司,实际上共计有40家,而从其经营范围的描述来看,与电视剧制播直接相关的公司有10家。这其中既有民营企业,也有国营企业(见表2)。
过度压低剧本和电视剧制作的成本来保障经济收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电视剧产业价值链的恶性循环。尽管上市“钱”景乐观,也确实有利于电视剧产业链的优化,但在电视剧制播成本总体大幅上扬的今天,通过上市融资之类的渠道实施成本优先战略,显然不是改善电视剧产业生态的首选策略。电视剧制播方清醒地认识到,差异化战略才是最优化价值链的选择,开始致力于追求具有独特性的低成本资源和具有高买方价值的高成本资源的组合,借以创造各方认同的价值与独特性成本之间最大的差额。这种差异化战略主要体现为创意战略,其中,题材创意的独特性即剧本的独特性非常重要。一味地低成本,不利于提高剧本的独特性。提高剧本购买成本,获得优质剧本,以便提高电视剧制作方的议价实力,吸引优秀演员的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片酬议价,或者可以不必须是名演员担纲主演,就降低了总成本,即通过采取差异化战略作用于成本。这样,在电视剧产业价值链的优化过程中,剧本购买环节就越来越得到关注。这恐怕也是编剧维权态度日益强硬的根本缘由。
从剧本的题材创意问题,我们就可以进入到文化价值链的思考。这一文化价值链应该产生的不是文化浮躁、文化炒作所带来的“文化垃圾”,而是文化反思、文化创新所带来的文化精品。电视剧艺术具有文化经济特性,意味着电视剧的产业属性不能脱离其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载体之一的文化属性而独立存在。“电视剧文学剧本,具有显示我们时代先进文化的文化蕴含和美学品格,具有创造能够索引时代也能够引领时代的美学价值,具有它应有的综合的系统的实践性很强的社会功能。”④然而,一部电视剧究竟会发出谁的文化声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仅要考虑电视剧制播方的选择,也要考虑电视剧观众的选择。热播剧就是一个时代的经典文化文本,不仅蕴涵着叙述者的文化社会诉求,而且折射出接受者的文化期待视野。那些成为“事件”的电视剧,除了具有艺术上的经典价值之外,作为民族精神的时代文化症候和社会文化思潮的代言人,唤起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和心理共鸣。这种共鸣往往具有伦理意义上的文化效应,“追”不同类型的电视剧,“追”不同维度的电视剧话题,呈现了各种亚文化群体从中获得的不同文化认同和情感投射。
四 关于“限娱令”和“限广令”
电视剧有事业无产业固然会阻碍电视剧艺术的市场化蓬勃发展,有产业无事业也会给电视剧艺术的持久健康发展带来负面效应。电视剧娱乐化的选择,不能否认资本驱动的因素。资本总是致力于把符号从与真实的捆绑中“解放”出来,将其投入纯粹的流通。⑤2007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位列第一的电视剧生产大国。然而,即使电视剧的经济价值增值了,文化价值是否也正向增值了,却是一个需要质疑的问题。学界从新世纪伊始就从广泛的意义上展开了关于文化生态平衡问题的讨论,其中,特别关注到中国所面临的文化生态失衡的困境。
尽管“文化生态是一种观念性的、潜移默化的东西,在它发展的初期往往会遭到人们的忽视,而难以引起足够的认识”⑥,但从哲学思维的高度和文化实践的层面来看,由于文化生态的普遍存在,及其系统内部各种文化因子交互融通形成了环环相扣的“文化链”,其中任何一个的变化都会带来连锁反应,甚至导致社会总体文化结构的深刻变革,“如果失去了文化生态视角,看不到特定时期的文化生态失衡,便很可能导致‘话语飘移’,为各种各样的‘伪问题’所遮蔽和迷惑,而真正的主流话语却得不到彰显。”⑦就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而言,由于这一艺术形式深深介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其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养成已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如果回避电视剧已然失衡的文化生态问题,就会引发更严重的文化滑坡,同时也必然会影响电视剧产业发展自身的良性循环。
2011年,电视剧产业生态与文化生态的博弈进入了一个新的拐点,大变革、大洗牌的格局已经初见端倪。“调控之手”新规出台与资本扩张的呼应,造成了新的产业生长点。2011年10月到11月问,国家广电总局先后下发了“限娱令”和“限广令”,并且都规定从2012年1月1日正式开始执行。“两限令”在客观上成为刺激电视剧产业再攀新高的举措。部分卫视将2012年的“综艺节目时段”改为“电视剧时段”,已经导致电视剧的市场需求量增加、价格上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频道和江苏卫视则另辟蹊径,联手研发了一种全新的节目模式,即职场创意偶像真人剧中秀,并在2011年10月30日首度推出了《一心一意爱上你》。中央电视台第八频道2012年的开年电视剧《大戏法》,也是带有浓厚的“剧中秀”色彩。考虑到电视剧早已“过度娱乐化”的倾向,这种创新功过如何现在还难有定论,但显然需要加以认真的审视。至于电视剧植入广告、剧集时长和剧集间广告时长的具体变化如何,现在还不得而知,但取消剧中插播广告显然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可。通过电视渠道收看电视剧的方式,在与视频网站的竞争中,重新获得了一定的优势地位,尽管在广告收入方面电视与网络的竞争重新疑云密布。
“两限令”的出台,显然并非一时冲动。2011年4月在济南召开了首届全国电视剧工作会议,参会者涵盖了电视剧管理机构、制作机构、播出机构三方和有关部委的代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加强引导·提升品质·努力开创电视剧繁荣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相当于发布了中国电视剧发展的一个“总动员令”。在肯定“电视剧成为当代社会主流艺术形式”的同时,提出“十二五”时期电视剧发展的中心任务,就是要“提升电视剧品质”,实现创作质量、产业发展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⑧2011年5月,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的自办刊物《第八频道》试刊号发行,在扉页广告之后以醒目的大字将自身定位为“人类情感的窗口民族精神的家园”,阐述了“奏响一个旋律,做强一个品牌,把好一个关口,守望一片园地,建立一套机制,深化一个主题,放大一个平台,走出一条新路”的八句箴言。作为电视剧专业频道的“国家队”,这样的定位不仅是在响应相关决策层的号召,也是在引导电视剧业界自身的前进方向。
在中国电视剧热闹而非繁荣的产业生态中,不仅出现了制片方争夺定价权、营销拓展话语权、播出平台抢占好剧版权的现象,还存在着编剧捍卫著作权、导演出让拍板权、明星炒作议价权、广告滥用插播权的问题⑨。如果这些电视剧产业链条上的利益方不能理顺其相互关系,不仅会因各方自身利益的非理性失衡而阻碍电视剧在中国的“产业式”推进和繁荣,也会损害以文化多样性为前提的电视剧文化生态平衡,损害观众应该拥有的多元化的文化价值选择,最终会不利于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健康生长和理性建构。“‘文化创意’的提出,本意在于提请人们注重当今世界普遍出现的一种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之后的精神滑坡现象,自觉加大对文化的投入,靠文化提升人的素质,坚守人类的精神家园。”⑩电视剧艺术的发展不仅呼唤完善运营模式、加大资本投入,也呼唤提升创意关注和加深文化内涵。如果中国电视剧能够实现从以资本逻辑为导向到以文化逻辑为导向的战略转型,就意味着不仅践行了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艺术使命,而且推动了产业生态与文化生态在相生互动中的产业升级。
注释:
①尹鸿:《“分离”或是“分制”——对广电制播分离改革的思考》,《现代传播》,2010年第4期。
②赵曙薇:《“幸福剧”的文化价值取向探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第11期。
③刘婷、赵晓倩:《集体心理寻唤——新世纪电视剧创作与受众心理互为关系研究》,《当代电影》,2009年第7期。
④曾庆瑞:《“电视剧文学”刍议》,《文艺报》,2009年7月16日。
⑤[法]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⑥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⑦孙卫卫:《文化生态——文化哲学研究的新思路——兼论中国当代文化生态及其培育》,《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⑧田进:《加强引导提升品质努力开创电视剧繁荣发展新局面——在全国电视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电视研究》,2011年第6期。
⑨吴仕逵、刘雅娜等:《中国电视剧“钱规则”》,《第八频道》(试刊号),2011年5月。
⑩仲呈祥:《警惕文艺媚俗化、功利化倾向》,《艺术教育》,2010年第4期。
华策影视技工学校毕业生国家承认学历吗
国家承认啊,浙江华策影视技工学校(学校代码:313)是一所由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集学历教育、社会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培养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综合性民办非营利性全日制技工学校,是浙江省也是全 国第 一所影视艺术类技工学校。
实力雄厚的办学优势:由华策影视集团牵头,聚合行业资源,与影视艺术类高校联手举办。华策影视是国内规模最 大的以电视剧、电影和综艺为核心的华语影视集团上市公司。华策影视作为国内“电视剧第 一股”,年产精品剧近千集,电影、综艺数十部(档),影视剧年产量、全网播出量、市场占有率、海外出口额稳居全 国第 一。出品《外交风云》《绝境铸剑》《创业时代》《奔腾岁月》《国家命运》《亲爱的,热爱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一批精品剧和《刺杀小说家》《我和我的祖国》《地球最 后的夜晚》《刺客聂隐娘》《听风者》《大唐玄奘》等多部经典影片,多部作品获全 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法国戛纳电影金棕榈奖等国内国际重要奖项。
上一篇:论文格式与字号
下一篇:知网下载多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