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列研究案例论文
队列研究案例论文
运动能给我们带来无数的好处,能让我们减肥、能提升心肺耐力,能增加力量、能预防诸多疾病、能让我们心情愉悦……这是运动带给我们的外在的宏观层面的显著改变。
运动时我们身体内部又发生了哪些微观层面的改变呢?
其实正是因为这些微观的机制方面的作用,才最终带来宏观方面的身体健康水平的显著提升。
发表在全球心血管领域影响因子第一名的期刊《Circulation(循环)》上的一项研究,来自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的研究团队发现,仅仅12分钟的中高强度运动就能导致人体内很多代谢物质发生巨大变化,这些代谢物质与我们的心脏代谢、心血管和长期健康息息相关。
也就是说其实不用太长时间,短暂的中高强度运动就能在身体内部引发一场风暴,当然这场风暴是显著有益健康的。
在这场风暴中,哪些有益健康的物质含量大幅度上升,而哪些有害健康的物质的含量则大幅度下降,换句话说,运动发挥了极好的双向调节作用,运动让好的物质更好,让有害物质更少。
1930-1950年,美国的肺炎、流感、结核等传染性疾病逐渐得到控制。然而,1940—1950年间,心血管疾病却迅速增长。
到1950年,美国三分之一的男性在60岁之前就已患心血管疾病,其患病率是癌症的两倍。心血管疾病成为美国的头号致死性疾病。
当时无人知道心脏病和中风的病因,也无有效的治疗可以延长寿命或使患者生存。
甚至大多数医生人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衰老过程,而高血压是心脏泵出的血通过老年人变窄变硬的动脉而形成的,但也有人认为心血管病是可以预防或可以延迟进展的。
因此,找寻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了解疾病进展特点,才有可能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而能达到上述目标的研究将是长期和花费巨大的。
在一批有识之士的倡议下,1948年美国联邦政府赞助美国国立心脏、肺和血液研究所(NationaHeart,Lung,andBlood Institute,NHLBI)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流行病学队列研究——Framingham心脏研究(Framinghamheart study,FHS)。
首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做“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是流行病学的一种经典,也是可信度最高的研究方法,它是将人群按照是否暴露或者存在某种可疑因素,将其分为暴露组或者非暴露组,在不施加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对这两组人进行多年追踪,以观察各组成员结局事件(通常是疾病或者死亡)发生的情况,从而最终确定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
如果上述解释非常晦涩专业,你还不能理解的话,我们举个例子你一下子就明白了。
队列研究最为经典的案例就是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确定。
早期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看起来设计很简单的研究,他们将人群分为吸烟人群和不吸烟人群,不对他们施加任何干预,只是追踪观察他们的健康状况,结果经过若干年后发现,吸烟人群的肺癌发生率远远高于非吸烟人群,由此证明吸烟是肺癌的重要致病危险因素。
这里的吸烟人群就是暴露组,而非吸烟人群就是非暴露组,这时暴露就是一种危害,这种危害是否导致了肺癌,通过队列就一清二楚了,当然暴露也可以是积极的健康行为,比如运动或者合理膳食,这时暴露就是一种保护因素。
暴露无所谓好坏,主要看暴露与疾病的关系,暴露如果导致了疾病,那么这种暴露就是危险因素,而如果暴露减少了疾病发生,那么暴露就是保护因素。
之所以起名Framingham心脏研究是因为这项研究是在Framingham小镇进行。
自1948年,研究人员在Framingham镇招募了5209名30-62岁男性和女性进行第一次体检和生活方式记录,参与者每两年回到研究组,持续接受详细的医学史记录、体格检査和实验室检査。当时的受试者就是第一代人群。
1971年,该研究纳入了第二代人群——原参与者的成年子女及其配偶5124人,每3年随访一次。2002年4月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纳入第三代参与者——原队列参与者的孙子和孙女们。这一步非常重要,这样可以更加了解心脏病和中风的遗传影响。如今的研究参与者会接受更加详细和先进的医疗检査包括骨扫描、眼科检査和超声心动图等等,以多方面评估他们目前的健康状况。
FHS通过多年监测和随访,明确了髙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糖尿病和缺乏体育锻炼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可以说FHS是人类健康研究的里程碑,为明确心血管疾病风险,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做出了重要的基础性贡献。在过去的66年中,FHS在世界顶尖医学杂志发表2600余篇论文,其研究成果大大革新了对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力衰竭、外周动脉疾病和心律失常的理解、治疗和预防观念。
运动强度
是决定健康收益的关键因素
运动有益健康是毫无疑问的,但进行怎样的运动能够以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来获得健康,一直也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只要你是跑步,无论快慢,都属于大强度活动,每周累计75分钟跑步就足以维持健康。
你可以分成3次,每次20-25分钟。当然,你也可以进行更长时间的跑步,比如每周累计跑步150分钟甚至更多,你获得的健康收益也将增加。也许对于成熟跑者,一次跑步75分钟或者天天跑步75分钟,也毫无压力,但对于更多大众来说,每周积累75分钟跑步,其实你已经达到促进健康所需要的最少运动量了。
回顾性队列研究每组多少个
一文详解回顾性队列研究及其开展方式,速收藏!

鸿创医学
临床科研赋能,让科研更便捷。(公众号同名)
想必大家都知道,队列研究分为三种类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和双向性队列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根据过去某一时间点的特征或暴露情况进行分组,然后根据从该时间点到以后某个时间点或从现有记录追踪到研究时间点的每个成员的死亡或疾病情况进行分组。在此基础上,对暴露因素与医学研究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评价。
回顾性队列研究与前瞻性队列研究相比较,可大大节省人力和物力资源。特别是因为研究之初所研究的疾病已经发生,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回顾性队列研究非常受欢迎。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来发表临床研究文章是很方便的。但仍有很多人对回顾性队列研究还不太了解,其实,回顾性队列研究更准确的说法是也历史性队列研究。那么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关于回顾性队列研究的相关问题以及在临床实践中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的关键点。
1、回顾性队列研究是不是由因及果的研究?
事实上,所有队列研究都是由因及果的研究。队列研究,其本质就是先分组(明确暴露因素)——再分析结果(结果可能已经出现,也可能未出现)。二者的区别在于,前瞻性队列研究是基于未来的信息获得数据。而回顾性队列研究是基于过去的历史资料获得数据。这两种研究都是先获取病因信息,再顺着病因随访获取结果信息的研究,因此它们符合因果关系的时间逻辑顺序。都属于由因及果的研究。
鸿创医学:如何利用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
2、回顾性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区别大吗?
很大!
病例对照研究称之为回顾性调查,也是回顾性研究。它和回顾性队列研究的主要区别如下:
(1) 病例对照研究是现有研究结局,再回顾性调查病因;这和回顾性队列研究刚好相反。
(2) 病例对照研究允许病因是研究对象回忆的,但是回顾性队列研究是不允许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的病因(包括治疗措施)等信息,必须是早已经保存在历史档案里。
(3) 病例对照研究根据研究结局分为病例组(或阳性组)、对照组(阴性组),并比较两组暴露情况的差异;回顾性队列研究是根据历史资料将人群分出暴露组和对照组,并进行随访,比较两组人群有阳性率的差异性。因此他们的出发点、立足点不同,研究者站在的时间点不同。
(4) 病例对照研究的对象不具有代表性,不能很好反映源人群的特征。
(5) 回顾性队列研究必然伴随缺失现象。
3、为什么病例对照研究的对象不具有代表性,不能很好反映源人群的特征?
一项研究结论是否可靠,就必须满足抽样人群的代表性问题。往往,队列研究相对病例对照研究更具有代表性,这是回顾性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重大区别之一。
讨论代表性问题,首先必须提出三个人群的概念,目标人群,源人群和研究对象。流行病学领域中样本代表性通常是指最终纳入的研究人群能否代表目标人群。在流行病学研究中,人群可分为目标人群、源人群和研究人群。目标人群为研究结果想要外推适用的人群,源人群则是研究特定问题实际选取样本的人群( 也即特定研究假设的总体) ,而研究人群则为最终具体实施项目时所纳入的人群( 也即特定研究的样本) 。其中,定义清晰的源人群是开展所有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 。
例如,以著名的弗明汉心脏研究( Framingham heart study) 为例, 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美国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的关键风险因素, 因此其目标人群是美国一般居民, 源人群则是为了研究这个问题选取的某一地区居民 ( 此处为弗明汉小镇居民) ,而研究人群则为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入组研究的五千多人。
基于医院开展的疾病预后的病例对照研究所采集的研究人群是否从源人群抽样的得到?基本上不是的。
比如,探讨冠心病预后的影响因素(包括入院特征和治疗),结局是一年内复发或不复发。这个案例的目标人群,是所有中国的冠心病患者,源人群是该医院的患者,而目标人群就从源人群抽取出来的代表性样本。
不过在具体研究人群选择上,很多临床医生一般会自己手里掌握的患者,分为阳性组(复发)和阴性组(没有复发),开展分析。
这样的研究人群,其实不能反映源人群,它不是随机抽样产生。真正的样本应该是从该医院某段时间所有的冠心病患者(源人群)抽样产生,或者从该科室甚至该医生某段时间所有的冠心病患者(源人群)抽样产生。
而回顾性队列研究则不同。理论上基于医院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是查询医院的电子病例开始着手,并将人群分为暴露组或者对照组,开始随访分析。这么一查,往往是查了某一个时间段某个科室,甚至全部医院的冠心病患者,那就对源人群有更好的代表性了。
因此,回顾性队列研究相对病例对照研究,由于研究视角和流程不同,往往人群来源于源人群,往往选择偏倚会低一些。
而理想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通常在确定源人群后,再选定相应病例和具有代表性的对照,这样能降低选择偏倚, 基于这种考虑, 较好的病例对照研究常常在队列人群之中开展, 如巢式病例对照或病例队列研究。相反,很多设计欠佳的病例对照研究可能并未考虑到源人群的选择,病例选择随意,导致源人群范围不明确, 此时就无从谈及对照能否代表源人群了。
4、回顾性队列研究必然伴随缺失现象
回顾性队列研究,一般基于医院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是查询医院的电子病例开始着手,将人群分为暴露和对照组,然后顺着时间轴,顺藤摸瓜,去了解患者的发病或者预后。
但这一顺藤却经常摸不到瓜。因为回顾性队列研究不像前瞻性队列研究那样设计严谨,随访制度规范,回顾性队列研究在开始研究之前,那些患者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根本没有相应的跟踪随访,你现在要回过来查询或者随访他们的发病或者结局,那简直是酸爽......估计大半数都是失访了。
回顾性队列研究必然伴随缺失现象,研究人群必须正视、接受它,再想办法减少缺失。此外,研究人群在撰写文章时,必须写明失访的现象、失访率等情况,
这样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才是合格的研究。
临床研究如何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
1. 确定好源人群
是一个医院的病例,一个科室的病例,还是一个人群的病例。
2. 明确研究对象
明确源人群中的某一个时间段的所有患者应该被纳入候选研究人群并根据纳排标准进行筛选合格的研究对象。
3. 建立队列研究的视角,将人群进行分组
根据研究对象在研究起点(过去)的暴露状态确定暴露组(或者治疗组)–对照组。
4. 顺着时间进行随访
虽然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是过去式研究,但是研究对象也应建立前瞻性的思维方式,每个合格对象都应该顺着时间去随访患者的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研究者想办法获得研究结局,但也要记录好失访情况和失访时间点。
5. 进行缺失数据的处理
回顾性研究,无论结局、暴露因素、还是协变量,都存在大量的缺失数据,必须要开展数据缺失的处理。
6. 绘制研究对象筛选的流程图
从源人群、到研究对象、到分析对象,尽量将整个过程写出来,一清二楚,让审稿人知道是在真真切切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
总结来说,回顾性队列研究!
数据的分析永远是回顾性的!
数据的产生永远是前瞻性的!
人群应从"源人群"而来!
不能只利用手头能够摸到的病例开展队列研究!
case–cohort study如何翻译
1.翻译为:病例-队列研究,又称病理参比式研究(case-base reference study)
2.意思为:在队列研究中,随机抽取一部分个体当做对照组,然后等一段时间后收集的所有病例为病例组,两者进行对比。
上一篇:论文模型查重吗
下一篇:飞行员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