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陈独秀学位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9 10:17

陈独秀学位论文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 ——马克思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 ——马克思
●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马克思
●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恩格斯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的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恩格斯
●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慢性自杀。——列宁
●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高尔基
●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伏尔泰
●不要在已成的事业中逗留着!——巴斯德
●不知道并不可怕和有害。任何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可怕的和有害的是不知道而伪装知道。——托尔斯泰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爱因斯坦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多样化会使人观点新鲜,而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蠢。——贝弗里奇
●当你做成功一件事,千万不要等待着享受荣誉,应该再做那些需要的事。——巴斯德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波尔克
●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笛卡尔
●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胜过责任感。——爱因斯坦
●对自己不满是任何真正有才能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契诃夫
●儿童游戏中常寓有深刻的思想。——席勒
●发明家全靠一股了不起的信心支持,才有勇气在不可知的天地中前进。——巴而扎克
● 发明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爱迪生
●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可信任的。——爱因斯坦
●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爱迪生
●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法朗士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云亦云地知道全部真理还要好些。——罗曼·罗兰
●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马尔顿
●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诺贝尔
●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歌德
●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裴斯泰洛齐
●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泰勒
●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
——杜威
●科学没有国境,但科学家有祖国。——巴斯德
●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假定你们每个人有两次生命,这对你们说来也还是不够的。——巴甫洛夫
●科学要求每个人有极紧张的工作和伟大的热情。——巴甫洛夫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卢梭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由于家境贫困,小时候一直跟父亲学习文化知识,直到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
读中学时,由于他基础差,学习十分吃力,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才45分。学校令其退学或留级。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试读一学期。
此后,他就与“路灯”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灯下读外语;夜熄灯后,他在路灯下自修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绩达到70多分,几何还得了100 分。这件事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之后,这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铭。
大学毕业后他去比利时留学。在国外学习期间,童第周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得到了老师的好评。获博士学位后,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没有电灯,他们就在阴暗的院子里利用天然光在显微镜下从事切割和分离卵子工作;没有培养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陶酒杯代替,所用的显微解剖器只是一根自己拉的极细的玻璃丝;实验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从野外采来的。就在这简陋的“实验室”里,童第周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若干篇有关金鱼卵子发育能力和蛙胚纤毛运动机理分析的论文。
解放以后,童第周担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的同时,研究了在生物进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文昌鱼卵发育规律,取得了很大成绩。
到了晚年,他和美国坦普恩大学牛满江教授合作研究起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相互关系,他们从鲫鱼的卵子细胞质内提取一种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出现了一种既有金鱼性状又有鲫鱼性状的子代,这种金鱼的尾鳍由双尾变成了单尾。这种创造性的成绩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人才乏于上,则有沉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
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
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五言杂诗》
人才难得又难知,就要爱惜人才,就要用人不疑。
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人才难得而易失,人主不可不知之
魅力是什么?魅力不是漂亮,漂亮的女人不一定能吸引人,端庄幽雅的女人有人才喜欢。所以你不用担心自己不够漂亮。

天公把一种魅力隐藏在困难的事业中,只有敢于尽力从事困难的人才意识到这种魅力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谁要是没有受到过善良的教育,没有感受过与人为善的那种欢乐,谁就不感觉到自己是真实而美好的事物的坚强勇敢的卫士,他就不可能成为集体的志同道合者。
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笨蛋自以为聪明,聪明人才知道自己是笨蛋。
怜悯你的人不是朋友,帮助你的人才是朋友。
美好环境是产生一切人才、一切美好事物和一切美丽家园的基本。

有时间增加自己精神财富的人才是真正享受到安逸的人
想要拉着你的手,革命道路一起走,爱要怎么说出口,不要嫌我长得丑!

被你牵着手,慢慢随你走,千年一回首,你依旧牵我手.

馒头诚可贵,包子价更高,若有烧排骨,两者皆可抛.

和上司说美话,和下属说丑话,和老婆说谎话,和情人说瞎话,和熟人说笑话,和生人说鬼话.

人在教室心不在,读书不如谈恋爱,读书为了考大学,恋爱为了下一代!

缘情无需开户费,友情不付漫游费,爱情免收月租费,真情要比千金贵.

你是风儿我是沙,生个BB叫风沙。你是牙膏我是刷,生个BB叫牙刷。你不爱我我自杀,生个BB没爸爸。

笨男人+笨女人=结婚;笨男人+聪明女人=离婚;聪明男人+笨女人=婚外情;聪明男人+聪明女人=浪漫爱情!

天是蓝的,海是深的,我对你是真的,爱你是永恒的,嫁给你是不可能的.

你饿了么?--我是面包!你冷了么?--我是蒙古包!你生气了么?--我是沙包!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工作是轻松的,赚钱是困难的,相爱是容易的,相处是很难的.

只有最聪明的女人才知道,体谅和理解永远比最动人的容貌还能令男人动心。

男人——订婚前,像孙子,百依百顺。订婚后,像儿子,学会顶嘴。结婚后,像老子,发号施令。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曾经深刻地指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
————中国、朗加明著《创新的奥秘》第4页

创新应当是企业家的主要特征,企业家不是投机商,也不是只知道赚钱、存钱的守财奴,而应该是一个大胆创新敢于冒险,善于开拓的创造型人才。
————〖熊彼特〗奥地利经济学家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人身之所重者元气;国家之所重者人才。
进君子,退小人,爱人才,申公论。

deng...

参考资料:
回答者:魔魅闪光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1 21:33

腾不出时间的人,早晚会被迫腾出生病。
一个人愈是无知,就会愈傲慢;愈是傲慢,就会愈无知。
献媚绝对不是对你人品的肯定,是对你所拥有的权势的迎合。
同样是出于爱,有人给鸟以森林,有人给你鸟笼。
说慌话的人最初都是要骗别人,最后往往把自己也骗了。
挫折中藏着机会,但那些害怕失败的人总是想绕过挫折,结果,他们把机会也绕过去了。
美貌在人的皮肤上,美丽则在人的骨髓里。
好听的话只能取悦一时,好心的话才能让我们终身受益。
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先尊重别人,然后别人才会尊重你。
无论对待权贵,还是乞丐,都要尊敬。
1) 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孙中山
2) 人类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更要奋斗。--孙中山
3) 革命军的责任是要把不平等的世界打成平等的。--孙中山
4) 必须在奋斗中求生存,求发展。 -- 茅盾
5) 奋斗以求改善生活,是可敬的行为。 -- 茅盾
6) 奋斗之心人皆有之。 -- 李叔同
7) 奋斗是万物之父。 -- 陶行知
8) 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 作者: 陶行知
9) 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 作者: 陶行知
10) 贤者有言,一个人到处分心,就一处也得不到美满的结果;这样的人若遇事不顺意,岂足为怪? -- 佚名
11) 航海远行的人,比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恐怕永无达到的日子。-- 李大钊
12)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年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作者: 李大钊
13) 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玉,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作者: 李大钊
14) “不耻最后”。即使慢,弛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作者: 鲁迅
15)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者: 鲁迅
16) 青年应当有朝气,敢作为。--鲁迅
17) 幼稚是会成长,会成熟的。只要不衰老,腐败,就好。--鲁迅
18) 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鲁迅
19) 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鲁迅
20) 确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于每个人乃是生死攸关的需要。失去了人生目标的人,是最不幸的人。 作者: 赵鑫珊
21) 任何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爱也罢,追求也罢,目标必须明确。 作者: 林海鑫
22) 人到中年才能深切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责任和问题,反省到人生的究竟,所以哀乐之感得以深沉。 作者: 宗白华
23) 中年是只会感慨不会感动的年龄,只有哀愁没有愤怒的年龄。中年是吻女人额头不是吻女人嘴唇的年龄。 作者: 董桥
24) 中年是一次毫无期待心情的约会。 作者: 董桥
25) 支配战士行动的力量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 作者: 巴金
26)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作者: 孟子
27)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28)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作者: 何逊
29)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作者: 孟郊
30) 如果你希望在年老时受人爱戴,那麽在你年轻之时就应待人有礼。 作者: 黎里
31) 我们必须调整我们的生活形态,使黄金时代藏在未来的老年里,而不藏在过去的青春和天真的时期里。 作者: 林语堂
32) 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惊奇,而 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华丽。 作者: 林语堂
33) 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孔子
34)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3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可以谓之文也。--孔子
36)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孔子
3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38) 君子欲呐于言而敏于行。--孔子
39)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40)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4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孔子
42)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妾,损矣。
43)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44)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作者: 曹操
45)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作者: 刘禹锡
46)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作者: 李商隐
47)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作者: 梁实秋
48) 少年为未知的前途彷徨,老年为已知的寂寞而发愁;独独中年,江山已定,前途在握,分分秒秒都可以自行支配,充分享受。 作者: 尤今
49) 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粒要变成珍珠,石头要化作黄金……青春的魅力,应当叫枯枝长出鲜果 ,沙漠布满森林……这才是青春的美,青春的快乐,青春的本分! 作者: 郭小川
50) 人世间,比青春再可宝贵的东西实在没有,然而青春也最容易消逝。最可宝贵的东西都不甚 为人所爱惜,最容易消逝的东西却在促进它的消逝。谁能保持得永远的青春的,便是伟大的人 。作者: 郭沫若
51) 一个人有无成就,决定于他青年时期是不是有志气。 作者: 谢觉哉
52)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 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 作者: 陈独秀
53) 青年是人生的骄傲,也是时代未来的希望。 作者: 林伯渠
54) 真理,在婴儿的沉默中,不在聪明人的辩论里。 作者: 冰心
55)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柳青
5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57) 婚姻是一场赌博,男的赌自由,女的赌幸福--无名氏
58) 好男人的标准就是要让那些有机会和自己结合而失之交臂的女人后悔,让属于自己的女人终身幸福。--无名氏
59)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60) 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林则徐
61) 想起了沙漠就想起了水,想起了爱情就想起了你。--中国,三毛
62)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 坚韧不拔之志。-唐代,苏轼
63)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代,李商隐
64)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65)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66)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67)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鲁迅
68) 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朱熹
69) 无欲无求,先发大慈大悲恻隐之心,誓愿普救生灵之苦--隋唐,孙思邈
70)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老子
71) 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陈毅
72) 业精于勤荒于女喜,行成千里毁于随。--韩愈
73) 一个人的欲望如果只是追求金钱或权势,他便永不能满足,而不满足便不能快乐。--柏杨
74)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轲
75) 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陶行知
76)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都是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
77) 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屈原
78) 土扶可城墙,积德可厚地。--李白
79) 儿童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儿童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陈望道
80)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苏轼
81)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82) 一些人饮知识之泉,一些人只饮酒。--无名氏
83) 其实,我们必须恐惧的东西只有恐惧本身。--无名氏
84) 从好的劝告获益需要比给予劝告更多的智慧。--无名氏
85) 我总是把每一个灾难够变成机遇。--无名氏
86) 人痛苦的秘密是有空闲的时候去为是否幸福而烦恼,治愈痛苦的良药是工作。--无名氏
87) 70岁时的年轻有时比40岁时的衰老更愉快和更有希望。--无名氏
88) 当你知道所有的答案而没有人来问你这些问题时,这是一种挫折。--无名氏
89) 在旅行中,我们不再超越就面临着被人超越的危险。--无名氏
90) 当你没有主意做什么时,时间就飞走了。--无名氏
91) 大道以歧路亡羊,士人以多方丧生。--列子
92)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少不为不成。--荀子
93) 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荀子
94) 成功的时候,都说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峄
95) 办事贵有定见,不贵有成见,定见者,在我之知识学问,不与世为推移者也。--袁枚
96) 人生的成功,不在聪明和机会,乃在专心和有恒。-俞忒
97) 每一次的失败,是走上成功的一阶。--陶顿
98) 不专则不诚,不专则不形。--陶觉
99)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及。--礼记
100)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
101)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102) 百虑而后断,断则必行。--毛奇
103) 少壮真当努力,一年过去,何可攀援。--魏文帝
104) 一日之际在于晨,一年之际在于春,一生之际在于勤。--邵康节
105) 事因志立,志立则事成。--韩瑞志
106)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曾国藩
107)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曾国藩
108) 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曾国藩
109) 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曾国藩
110) 谦则不招人忌,恭则不招人侮。--曾国藩

儒教的争论

对于儒教是否是一种宗教历来有争议。反对者的意见如果归结为一条,就是说儒教不具有一般宗教的特征。比如:儒者一般不信鬼神,儒教无宗教组织和宗教仪式,儒教无彼岸世界等等。实际上儒教是有宗教组织和宗教仪式的,儒者信奉上帝(天)。依儒经,上帝“作之君、作之师”,教给君师的任务,不是让他们带领人们到上帝的世界里去,而是要他们“克相上帝,宠绥四方”,即辅佐上帝,把天下治理好。这只是教义的不同,并不是教与非教的分水岭。1902年以前,儒者们一致认为,儒教是和佛教、道教、回教、基督教一样性质的宗教,区别仅仅在于儒教是“圣教”,而其他的不是。 第二次争论发生在20世纪初叶。康有为主张改革儒教,他的学生梁启超追随他的主张,在湖南自强学堂讲学,力主儒教就是宗教。但是变法失败以后,梁于1902年发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认为儒教不是宗教。梁的意见立刻遭到他的老师康有为的强烈指责,但是未能改变梁的主张。从此以后,儒教不是宗教的观点就逐渐流行开来。另一个流行观点是道家非道教说。10年后,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在此以前,蔡元培曾经不止一次发表文章,包括他在德国写的学位论文,都曾明确主张儒教是教。在担任教育总长后,他首先取消了学校中保存的尊孔读经制度,不久又明确宣布儒教不是宗教,并且主张用美育取代宗教。数年后,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并在该杂志上多次著文,明确指出儒教之教只是教化之教,而不是宗教之教。这次争论,儒教不是宗教的主张以绝对优势取得了胜利。从此以后,儒教不是宗教,中国古代是无宗教国,就成为中国学术界的定论,成为一切有关传统文化著作的立论基础。 第三次争论从1978年年底开始,任继愈先生在南京中国无神论学会成立大会上,发表儒教是宗教的演讲。后来又就此题目不止一次地发表演讲和文章,论证儒教是宗教。然而在近1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一人赞成,而只有任继愈先生一人在坚持着他的儒教是教说。1986年,何光沪首先著文,支持儒教是教说,后来又有赖永海、谢谦、李申,相继以不同形式,公开赞成儒教是教说。到1999年,10余年间,有案可查的、明确支持“儒教是教”说的学者,加上任继愈先生,共5人。1999年、2000年,李申两卷本的《中国儒教史》相继出版。支持者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里的哥白尼革命”,是“划时代的著作”。反对者认为该书是“国家级的豆腐渣工程”,是不通训诂、没有读懂古书的结果。激烈的争论持续了近一年,零星的争论至今仍然在进行。围绕《中国儒教史》争论的结果,是更多的人接受了儒教是教说。其标志性的事件:一是国际儒学联合会与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宗教研究所合作,召开了“儒学、儒教和宗教”的学术讨论会;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了“儒教研究中心”,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参加了成立中心大会,表示国家最高的宗教研究机构和宗教管理机构,都正式承认了儒教作为宗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三是这个“宗教蓝皮书”,正式把儒教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宗教加以研究和介绍。

关于胡适的事迹.资料,谢了

胡适
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参加“庚款”留学考试时改名胡适,字适之。先生1891年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世为安徽绩溪人。其父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岁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有著作《台湾纪事两种》传世。先生一生领尽风骚,1962年2月24日于中央研究院院长任上逝世,享年72。

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1910年夏赴美留学,先入康乃尔大学习农科,后转入文科;1915年进哥伦比亚大学,追随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学习哲学。1917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古代中国逻辑方法之进化》。在此期间,胡适热心探讨文学改良方案,并试作白话诗。而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通信,以及《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的发表,更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同年胡适学成归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至此一发而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

五四时期,胡适连续撰写《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并相继完成《国语文法概论》、《白话文学史》等著作,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现代中国人重要的思想和交流工具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理论倡导的同时,胡适还进行了一些文学创作的“尝试”。其小说、剧本均未见成功,独有出版于1902年的《尝试集》,乃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颇有开拓之功。

文学创作非其所长,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另一主要贡献是输入新思想。其《易卜生主义》、《贞操问题》,当年都是振聋发聩之作。而从问题与主义之争,到《人权论集》,再到主办《独立评论》,胡适始终坚持独立姿态和批判精神。抗战军兴,胡适出任驻美大使;胜利后又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但其始终保持书生本色,不曾背叛五四主义知识分子。

胡适称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断言其有四重目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照他的理解,所谓整理国故,就是用科学方法对三千年来破碎的古学进行一番有系统的研究。故胡适治学特重方法,屡次撰文介绍清儒与西哲的“科学方法”,以至于再三声称他的学术研究都是为了证明并推广其“科学方法”。

胡适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尽管《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出版了上卷,《白话文学史》也没有下编,可这两部书都是建立规范并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后人可以赞赏,也可以批评,却无法漠视其存在。前者的平视诸子以及历史的眼光,后者的双线文学观念,都是对本世纪学术发展影响甚深的“大胆假设”。另外,他首创新红学,重修禅宗史,以及用历史演进法来研究中国章回小说,都是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

抗战以后,因奔走国事,再加上自身学术路数的内在限制,胡适学术上未能更上一层楼。晚年沉醉于《水经注》疑案,下力甚大,可惜成果不尽如人意。

胡适生平年表

--------------------------------------------------------------------------------

一八九一年 一岁 十二月十七日 生于上海大东门外。

一八九二年 二岁 二月底 随母冯顺弟移居浦东。

一八九三年 三岁 二月 随母去台湾其父胡传任所,先住台南,后迁台东。

一八九四年 四岁 在台东由胡传教认方块汉字。

一八九五年 五岁 二月 因中日战争爆发,随母离台湾回上海。

三月 去祖籍安徽绩溪上庄,进家熟读书。

八月 胡传(铁花)病死于厦门。

一八九六年 六岁 在家塾读书。

一八九七年 七岁 在家塾读书。

一八九八年 八岁 在家塾读书。

一八九九年 九岁 在家塾读书。 开始接触中国古典小说。

一九00年 十岁 在家塾读书。

一九0一年 十一岁 在家塾读书。《资治通鉴》中引述范缜《神灭论》片断,对其影响极深。

一九0二年 十二岁 在家塾读书。

一九0三年 十三岁 在家塾读书。开始学“反切”。

一九0四年 十四岁 一月 与江冬秀订婚。

二月 从三兄洪□到上海,进梅溪学堂。

是年 读梁启超的《新民说》和邹容的《革命军》。

一九0五年 十五岁 春 澳进澄衷学堂,在那读了严复译的《天演论》和《群己权界论》等书。

一九0六年 十六岁 暑间 考取中国公学。

是年 加入“竞业学会”,并在《竞业旬报》上发表小说、诗歌与文章。 一九0七年 十七岁仍在中国公学读书。

五月至七月 因脚病回绩溪疗养。

一九0八年 十八岁 七月 主编《竞业旬报》。

九月 转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教员。

一九0九年 十九岁 十月 新公学解散,因失学失业,在上海过放荡生活。

一九一0年 二十岁 春在华童公学教国文。

五月 同二哥绍之去北京温习功课。

七月 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官费生,因用“胡适”的名字报考,此后就正式叫胡适。

八月 十六日,从上海坐船去美国。

九月 入康乃尔大学,选读农科。

一九一一年 二十一岁 仍在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学习。

七月 被举为赔款学生会中文书记。

一九一二年 二十二岁 九月转入文学院,修哲学、经济、文学。

十一月 发起组织“政治研究会”。

十二月 代表康乃尔大学大同会,到费城参加世界大同总会,被推为宪法部干事。

一九一三年 二十三岁 仍在康乃尔大学文学院学习。

五月 被举为世界学生会会长。

一九一四年 二十四岁 四月 被委为康乃尔大学学生学生会哲学群学部部长。

六月 十七日,行毕业式,得学士学位。

九月 被举为《学生英文月报》主笔之一,负责国内新闻。

一九一五年 二十五岁 一月 九日,康乃尔世界学生会举行十周年纪念祝典,以干事长身分作“世界会之目的”的演说。

九月 进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为杜威。

一九一六年 二十六岁 仍在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学习。

自二月起,与陈独秀、朱经农、梅光迪、任鸿、杨杏佛等讨论文革命问题,并作白话诗。

一九一七年 二十七岁 一月二十七日,在费城演讲“美国如何能协助中国之发展”。

五月 二十二日,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

六月起程返国,七月十日到达上海。

八月 任北京大学教授。

十二月 回安徽绩溪与江冬秀结婚。

是年 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一九一八年 二十八岁 仍在北大任教。

三月 任选为北大英文部教授会主任。

十一月 二十三日,去天津与梁启超见面。是日,母冯顺弟病死。

一九一九年 二十九岁 仍在北大任教

一月 被聘为《新潮》<a href="adpub/click?adid=227&;id=aimimi.&" target="_blank"><font color=#FF0000>杂志</font></a>顾问。

二月 参加《新教育》编辑部工作。又被选为国语统一筹备会会员。

五月一日,在上海迎接杜威来华讲学。不久,与蒋梦麟去拜会孙中山,谈“知难行易”学说。

六月 接办《每周评论》,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十月十二日,参加教育部及北京大学等在中山公园为杜威六十岁生日举办的祝寿活动。

是月,陪同杜威去山西讲学。

十一月 代理北大教务长(因马寅初教务长患眼疾请假)。

〔著〕《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 (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一九年;一九二九年重排收在商 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改称《中国古代哲学史》。此重排本在一九五八年由台湾商务印 书馆印单行。)《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 (中古哲学史前七章)(北平,北大出版部,一九一九年; 此本未续完。其中第七章“王充”曾在<a href="adpub/click?adid=227&;id=aimimi.&" target="_blank"><font color=#FF0000>杂志</font></a>上发表,后来收在黄晖的《论衡校释》作为附录 之一。) 〔译〕《短篇小说》第一集 (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一九年)

一九二Ο年 三十岁 仍在北大任教。

四月 在国语讲习所讲“国语文学史”。

五月 和蒋梦麟联名发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年底与《新青年》脱离关系。

〔著〕《尝试集》 (北平,北大出版部,一九二Ο年;一九二Ο年的第二版略有增删,一九二二年的第 四版增删很多。)

一九二一年 三十一岁 春 养病在家

七月 斑梦旦邀其去上海暂住,拟请他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未允,转荐王云五。

下半年 除在大任务外,去国语讲习所讲了八周“国语文学史”。

〔著〕《胡适文存》一集 (北平,北大出版部,一九二一年;《胡适文存》一、二、三集与 《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曾由台北远东图书公司重排印作《胡适文存》四部合集,一九五 三年二月□版。这合集的四部每部都经胡先生自己删省若干篇。)

一九二二年 三十二岁 仍在北大任教。

二月 十八日,被推为中教育改进社筹划全国教育经费委员会赔款部部员。

三月二十三日,去天津南开大学讲学,为时三周。

四月二十五日,当选为北大教务长及英文学系主任。

五月七日,由他主撰的《努力周报》第一期出版。十四日,与蔡元培、王宠惠等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好人政治”。

七月 在济南讲“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

八月 出席“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届年会。

九月 《努力周报》增刊--《读书<a href="adpub/click?adid=227&;id=aimimi.&" target="_blank"><font color=#FF0000>杂志</font></a>》出版。月底,出席国民政府教育召开的学制会议,为起草宣言者之一。

十月 鞍济南出席全国教育会联合会。

〔著〕《章实齐先生年谱》 (姚名达订补)(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二年)

一九二三年 三十三岁

一月 向北大请假一年,到杭州烟霞洞养病。

四月二十一日京,月底抵杭。

四月 得鲁案委员会授予的三等嘉禾章。

十月 到上海商科大学讲“哲学与人生”。是月,又去南京东南大学讲“书院制史略”,月底回北京。

是年 任《国学季刊》编辑委员主任。

一九二四年 三十四岁 仍在北大任教。

六月 筹备《现代评论》。

八月 与丁文江同在北戴河避暑。

十月 推荐王国维为清华学校研究院院长。

十一月五日,致书王正廷,对冯军包围清宫、逐去清帝,提出抗议。

十二月 十三日,《现代评论》第一期出版。

〔著〕《胡适文存》 二集(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二四年)

一九二五年 三十五岁 仍在北大任教

二月 参加段祺瑞政府召开的善后会议。

三月 应聘为“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中国会员。

五月 被选为中华图书馆协会董事兼财政委员会委员、索引委员会书记。

十月 到上海治病。在此期问,至政治大学及中国公学讲中国哲学,并与郑振铎、高梦旦同游南京。

十一月 被推举为北平图书馆委员会书记。

一九二六年 三十六岁

二月至七月中旬 参加“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的“中国访问团”,从上海到汉口、南京、杭州、北平、天津、哈尔滨等地访问。

七月下旬至十二月中旬 经西伯利亚到英国,参加“中英庚款”全体委员会议,中间去了一下法国。

十二月 三十一日,坐轮船去美国。

一九二七年 三十七岁

一月至四月中旬 在美国纽约、费城地游历并演讲。

四月 十二日,由西雅图上船回国。 二十四日,到日本横滨,暂住二十三天,游历了京都、奈良、大阪等处。

五月底 回上海,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书店。

六月 被选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

七月至十二月 在上海写作与讲学。

是年 按被选为中华图书馆协会董事。任新月书店董事会董事长及编辑委员会委员。

〔著〕《戴东原的哲学》 (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二七年) 〔编〕《词选》 (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七年)

一九二八年 三十八岁 二月 受上海东吴大学及光华大学之聘,作哲学讲座。

三月 受聘为上海中国公学校长。

四月 与高梦旦等同游卢山。三十日,就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自兼文理学院院长。

五月 鞍南京出席全国教育会议。

〔著〕《白话文学史》上卷(上海,新月书店,一九二八年) 〔著〕《卢山游记》(上海,新月书店,一九二八年)

一九二九年 三十九岁 仍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

一月 鞍杭州出席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第三次常委会,辞去董事。

六月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在天津举行第五次年会,复选其为董事。

九月 鞍州参观“西湖博览会”。

〔著〕《人权论集》(与梁实秋等合著)(上海,新月书店,一九二九年)

一九三Ο年 四十岁 上半年 仍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理学院院长。

四月十日在《我们走那条路》中提出:“要铲除打倒的是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五大仇敌”。

七月到南京出席中华文化教育基金委员会第六次年会,会上被聘为编译委员会委员长。

八月 鞍青岛小住。

九月 去北平,曾在北平大学演讲。

十一月 月初回上上海。二十八日,全家搬至北平。

〔著〕《胡适文存》 三集(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Ο年)《胡适文选》 (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Ο年)《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前九章(油印本) (吴淞,中国公学,一九三Ο年;台北,胡适纪念馆,一九七一年 印手稿本;此本未续完。其中“秦汉之间的思想”一章的两 个部分后来收在文存里,题作“读吕氏春秋”及“陆贾新语考”。其中“淮南王书” 的一章后来单行,即题作《淮南王书》。) 〔编〕《神会和尚遗集》(校编)(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Ο年)

一九三一年 四十一岁 一月九日,赴上海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第五次常会。会后回北平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四月二十四日,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三十六次执行财政联席会议,通过北大与中基会合作研究特款办法。

八月 应丁文江之邀,到秦岛小住。

十一月 写信给宋子文,主张依据日本政府提出的五项原则与日本交涉东三省的善后问题。

是年 任太平洋学会在华会议的主席。

〔编〕《中国文学史选例》 卷一(北,北大出版部,一九三一年) 〔著〕《淮南王书》(上海,新月书店,一九三一年)

一九三二年 四十二岁 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一月到上海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第六次常会。

五月与蒋廷黻、丁文江、傅斯年等合办的《独立评论》出版。

七月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八次年会。

十二月 去武汉大学讲学,并与蒋介石先生第一次见面。

是年 德国普鲁士科学院选其为通讯委员。

〔著〕《中国中古思想史的提要》 (十二讲)(北平,北大出版部,一九三二年)

一九三三年 四十三岁 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一月 到上海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会第七次常会。

三月 三日,与丁文江、翁文灏密电蒋介石先生:“热河危急…… 非公即日飞来挽教,政府将无以自解于天下”。十三日,与丁文江、翁文灏同去保定谒蒋。十九日,又找何应钦、于学忠,策动中日停战谈判。

六月十八日,在上海起程赴美国。

七月 在芝加哥演讲“中国文化的趋势”。是月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九次年会聘他为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委员长。

八月至九月 在加拿大的班府出席太平洋学会第五次大会,并到加沙大学演讲。

十月初 乘船回国。

〔著〕《四十自述》(第一册)(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三年)〔译〕《短篇小说》 第二集(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三年)

一九三四年 四十四岁 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二月 鞍南京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九次董事常会。

五月 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会第十次董事年会

十一月 去南京出席考铨会议。

一九三五年 四十五岁 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一月五日,在香港接受香港大学法学名誉博士学位。九日,到广州。十一日起,在梧州。南宁、柳州、桂林、阳朔等地演讲、游览。二十五日,到香港,旋回北平。

四月十九日,在上海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十一次董事年会。

七月初 到平绥路去旅行。

九月 七日,被选为国民政府中央研院第一届评议会评议员。

十月 二十六日,在上海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九次常会。

〔著〕《胡适论学近著》 第一集(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五年;后删省为《胡适文存》 第四集,台北,远东,一九五三年) 〔著〕《南游杂忆》(良友图书公司,一九三五年) 〔编〕《中国新文学大系》 第一集:建设理论集(良友图书公司,一九三五年) 一九三六年 四十六岁 上半年 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七月七日,到上海。十四日,启程赴美,出席太平洋国际学会大会。

八月室十月 在美国和加拿大大各地演讲。

十一月初 在旧金山启程回国。

一九三七年 四十七岁 上半年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七月八日,离北平。十一日,到卢山,得到蒋介石先生的接见,随后参加卢山谈话会。二十八日,返南京。三十一日,蒋介石先生邀其同张伯苓、梅贻琦等吃午饭。

八月十三日,被聘为国民政府“国防参政会”参议员。

九月至十二月去美国作非式的外交工作,见过罗斯福,并在旧金山 哥伦比亚电台发表“中国在目的危机中对美国的期望”。

一九三八年 四十八岁 一月至五月 在美国及加拿大游历及演讲。

六月 被选为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六月至七月 继续在美国及君拿大游历及演讲。

八月 转游法国、瑞士和普鲁士。

九月 十七日,国民政府任命其为驻美全权大使。

十月 三日,由欧返抵纽约。五日,赴华盛顿就任。三十一日,作“题在自己的照片上,送给陈光甫”的诗:“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向前”。

一九三九年 四十九岁 仍任驻美大使。

〔著〕《藏晖室札记》(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九年) (一九四七年由商务重排出版,改称《胡适留学日记》)

一九四Ο年 五十岁 仍任驻美大使。

三月五日,当选为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长候选人。

一九四一年 五十一岁 仍任驻美大使。

一九四二年 五十二岁 一月至八月 仍任驻美大使。

九月八日,辞去驻美大使职务,移居纽约,从事学术研究。

一九四三年 五十三岁 一月应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

一九四四年 五十四岁 九月 应哈佛大学之聘,前往讲学。

一九四五年 五十五岁 四月二十五日,出任国民政府代表团表之一,在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

九月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北平大学校长,在回国前暂由付斯年代职。

十一月 以国民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的身分,在伦敦出席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会议,制订该组织的宪章。

一九四六年 五十六岁 六月一日,由美国动身回国。

七月五日,抵上海。经南京时稍作逗留。月底,到北平。

九月 十一日,飞抵南京。十五日,出席国民政府的“制宪国民大会”。

十二月 二十三日,出任国民大会“宪草决议案”整理小组成员。

一九四七年 五十七岁 仍任北大校长春国民政府拟委他为考试院长及国府委员,未接受,说:“不入政府,则更能为政府助力”。

十二月 主编《申报·文史》周刊。

一九四八年 五十八岁 仍任北大校长

三月二十五日,在南京出席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当选为第一届的人文组院士。

四月四日,“国民大会”主席团成员。

九月被选为北平研究院学术会议会员。

〔著〕《胡适的时论》 一集(六艺书局,一九四八年)

一九四九年 五十九岁 一月十四日,赴上海。

三月下旬 在台湾住了七天,又回上海。

四月 六日,在上海坐船前往美国。

十一月 二十日,《自由中国》创刊号在台北出版,推其作“发行人”。

〔著〕《水经注版本四十种展览目录》 (北大五大周年纪念)(北平,北大出版部,一九四九年) 〔著〕《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的方向》 (台北,自由中国社,一九四九年)(即《胡适时论》一集的增改本) 〔著〕《齐白石年谱》 (与黎锦熙、邓广铭合著)(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四九年)

一九五Ο年 六十岁 三月初 到华盛顿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会议,被推为该会干事长。

五月十四日,普林斯敦大学聘他担任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为期两年。

九月 就任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

一九五一年 六十一岁 仍任葛思德田方图书馆馆长。

〔编〕《台湾纪录两种》 (与罗尔纲合校编)(台湾省文献委员会,一九五一年)(即胡铁花先生的遗著《台湾日记》及《台湾禀启存稿》,由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印作 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一种。)

一九五二年 六十二岁 二月 联合国文教组织聘其为“世界人类科学文化编辑委员会”委员。 夏普林斯敦大学聘约期满,仍任荣誉主持人。

十一月下旬至年底在台湾作演说和讲学。

一九五三年 六十三岁 一月离台经日本返美。

一九五四年 六十四岁 二月至三月 到台湾参加“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担任“临时主席”,向蒋介石递送总统当选证书。

四月五日,离台赴美。

一九五五年 六十五岁 在美国各地讲学。

一九五七年 六十七岁 九月二十六日,以所谓“中国代表团代表”身分出席联合国大会,发表反动演说。

十一月 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一九五八年 六十八岁 四月,离美抵台北。

九月五日,在华盛顿主持“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二十九次年会”。

一九五九年 六十九岁

二月一日,任所谓“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主席。

七月 出席夏威夷大学主办的第三次东西方哲学会议,接受夏威夷大学人文博学位。

九月 在华盛顿主持“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三十次年会。

十一月 一日,主持“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及第三届评议会第六次会议。

一九六Ο年 七十岁 仍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著〕《丁文江的传记》 (南港中央研究院,一九六Ο年;台北,启明,民国四十九缩印本)

十一月〔编〕《乾隆甲戌脂砚齐重评石头记》 (影印)(台北,自印本,一九六一年)

一九六二年 七十二岁 二月二十四日上午,主持“中央研究院第五次会议”。下午六时半,在“欢迎新院士酒会”结束时,因心脏病猝发而死亡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胡适

百度百棵

求钱钟书文:中国文学批评之假设

.在我的印象中,自《管锥编》问世以来,钱钟书其人其作就成了个显示博雅的话题。学文的凑在一起,不知不觉就会谈起钱钟书,谈《管锥编》,谈《谈艺录》(倒很少见人提《旧文四篇》,也许因为它只是"四篇"而已),高见纷陈,崇敬之情更是形于言表。一部专门性很强的学术能如此深入人心当然令人欣慰。然而听到各层年纪的同志们放谈钱钟书和《谈艺录》,发表种种概括性极强的深刻见解时,我只有惭愧得紧,佩服得紧。记得我第一遍谈旧版《谈艺录》时,基本上不懂,极少部分经仔细琢磨略得其理。第二遍读新版时,我已读过些唐诗,于是稍明白一部分唐诗的内容。几年过去,现在我第三遍读它,竟发现所得与读第二遍相差无几。解者自解,不解者依旧不解。惶惑之余,我只能这样自慰:一种专门学问,当人人都能谈论它时,它早已不是原来的东西了,就好像前些年人人都评法批儒时,那早就不是思想史研究了一样。

钱钟书的学问,可以渊博精深四字概之。《管锥编》代表着渊博,而《谈艺录》则体现了精深。渊博在内容,精深在思致。钱钟书的学问,在我看来,不只是一通知识,也不只是一番功夫,乃是一种境界。不是王国维的那些学问境界,而是近于天台慧双修、顿渐并举而至开悟的那种境界。所以它不能仅以渊博的学养和专静的功夫来衡量,不必须加上超妙的灵悟。诚然,钱钟书的渊博和专静者都可以说举世罕俦,但这藉现代的信息处理技术、有正常的学术环境,还是可以企及的,而那种悟性就难说了。西天路上僧多少,谁个取得真经回?所以说钱钟书的学问是种境界,缘故也就在这里,不光要有看经打坐的禅定功夫,还在有慧根妙悟。不透彻这一点,读不了《谈艺录》,也不能领略它的精深,更谈不上给予适当的评价。譬如隔墙观花,眼界与钱钟书齐的,红白当前,目不瑕接,哪有心思看钱钟书?眼界不及钱钟书的,只能从旁边看着钱钟书观花;但也只能看看他的姿态而已,又焉能窥知钱钟书之所见。更不幸的是,钱钟书的姿态偏又平淡无奇,最为普通。依我看,也就是学者最朴素的本色罢了。如果要个性的话,那么就是不免炫博(如第62则论诗与读书,)时而寓谐于庄(如第16则胪列"古来薄韩者多姓王"),讥诮刻薄(如第61则谓《随园诗话》"无助诗心,却添诗胆";第34则谓刘过七古伧野粗狺"似京东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钱钟书的卓绝处在于全面的具备了学者的素质--不只是渊博的知识,缜密的思理,还有独立的学术品格。最后一点最为重要却常被人们忽视。

2.学者们为人类思想的主体,作为文化的承传者与建设者,作为价值的裁决者,其意义首先在于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自己的思想。他的使命要求他在进行事实认识和价值判断时保持独立的思考。既不拾古人牙慧,也不仰今人鼻息。通观钱钟书的著述。他是无愧于学者称号的。读完《谈艺录》,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虽广征博引,备举前贤旧说,却从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这我们从翻开目录就开始感觉到。自严沧浪以来,言诗秘称盛唐。无论是亦步亦趋的明七子还是反拨明人的清代诸家,尊唐崇宋已成为诗学主流,诗与代降几成定论。胡应麟说"东京后无诗矣"(《诗薮》内编卷一),鲁迅则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鲁迅全集》卷十二书信集《致杨霁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612页)。以至于谈诗者概不言明清,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诗史》可以堂而皇之地结束于元化,而宣称"此诗史从诗经、楚辞叙起,一直到近代的散曲(按指元散贡),而词盛行以后的诗,及散曲盛行以后的词,则概在劣作之则删去"(《导论》)。我们很难说这是不是承袭传统观念而生的成见,但这种观念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盖吟体百变,而吟情一贯。人之才力,各有攸宜,不能诗者,故试其技于词曲,宁有是理。钱钟书正是以这种尊重历史的态度来看中国诗歌的,因此在《谈艺录》中我们看到与上述成见相反的情形:书中除少数几条论唐诗处,大多是论宋以后诗的内容,主要是清诗。这本身就体现了迥异流欲的独立精神。而具体到作家的创作与理论,更是毫不依傍前人,惟我听见是陈,大胆而卓绝的议论随处可见。这里我首先想举出他对《沧浪诗话》的评论。自古以来没有哪部诗论像《沧浪诗话》这样遭到过那么多讥诮訾毁。可是《谈艺录》通篇独给了它极高评价。第88则中通过比较严氏诗论与法国印象派诗论的相通之处,肯定了它"放诸四海,俟诸百世"的理论意义。后来作者在"订讣"中回顾道:"余四十年前……撰《谈艺录》时,上痒师宿,囿于冯钝吟等知解,视沧浪蔑如也。《谈艺录》问世后,物论稍移,《沧浪诗话》颇遭拂拭,学人于自诩'单刀直入'之严仪卿,不复如李光照之自诩'一拳打蹶'矣。"(第596页)今天严羽诗论的价值渐为人重视,但在当时钱钟书的议论不啻是石破天惊,非有目空北群的过人胆识不牟能道。颇有意思的是,钱钟书如此推崇沧浪,但对沧浪诗论一脉相承的司空图《诗品》却不以为然:"司空表圣《诗品》,理不胜辞;藻采洵应接不暇,意旨多梗塞难通,只宜视为佳诗,不求甚解而吟赏之。"(第371页)这样的主人放在今天,研究批评史的人必勃然而起争之。但我觉得"佳诗"说是有道理的,《诗品》的意义只在以"佳诗"扩大了中唐以来的诗境说的影响,在理论上并没多少贡献。而具象式批评的模糊性带来的消极影响更是过大于功,这种具象式的理论思维最终阻碍了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走向规范化和科学性。又如明末奸臣阮大铖,人品为世所不齿,而诗有可讽,前人偶或赏之,今人的文学史斥之莫称。钱钟书则认为"固不宜因人而斥其文,亦只可因文而惜其人,何须固执有言者必有德乎"(第161页)因此他在论述竟派衰时特地把他作为一种现象提出来讨论:"阮大铖绝口不道钟谭;《戊寅诗·与杨郎秋夕论诗》大言:'胜国至本期,一望茅苇积,滔滔三百年,鸿�如未辟。'顾按其先后诸集,则洵可谓为'捉得竟陵决'者。昧良忘祖,毁所自出,亦佥壬心术流露之一端焉。"最后又提到:

五十余年前,南京国学图书馆重印《咏怀堂诗集》,陈散原、章太炎、胡步曾先生等题识以表章之,有日:"以王孟意趣,而兼谢之精炼",有日:"具体储书,追踪陶谢"。诸先生或能诗或不能诗,要未了然于诗史之源流正变,遂作海行言语。如搔隔靴之痒,未奏中肯之刀。有清一代,鄙弃晚明诗文;顺康以后,于启祯家数无复见知闻知者,宜诸先生之钦其宝莫名其器也。(第422页)

陈章胡三位都是一代名家,但钱钟书毫不客气地指出他们于诗史流变而致议论轻率,同时也说明了他们致误的客观原因,严正中含有宽容和尊敬,表现出一位学者因有的正直不阿的高尚品格和不卑不亢的优雅风度。读完《谈艺录》,我们不能不承认,钱钟书学问的境界首先是建立在对历史事实的忠实态度和独立的思考之上的。没有这点精神而侈谈学问,只能是对学问的亵渎,学问反过来也必将给予无情的嘲弄。从古到今都有这样的学者,著作等身,显赫一时,身后却留不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一点孤直耿介,耐不住寂寞;向声背实,托飞驰之势,最终必然滑向邪道,令后人在鄙薄之余又生几分怜悯。古人说,有第一等襟抱,斯有第一等真诗。学问又何尝不是如此?有第一等的人格乃有第一等的学术品格,有第一等的学术品格乃有第一等的学术!回顾中华民族的学术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学人的出处升沉、学术的隆替流变,好生令人感慨!向来被人目为浅薄的胡适,就凭他独立不羁的学术精神,后人便能从他的遗产中得到许多真金。而一些似乎精深远过之的学者却只留下些过期股票。面对一大堆古典文学研究的遗产,我愈益强烈地感到,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考、独立的学术品格对于一个学者、对于我们整个学科建设是多么重要!已故广西师大中文系教授冯振(振心)先生(1897-1980),我只见到遗容,精于诗学与诸子学,早年著书多种,后来却几乎不写东西。据说是自觉不合时宜。这样一位学者,没能把毕生所得留传下来,是非常可惜的。但我佩服这种精神。既然不能言所欲言,那就保持沉默。有所不为而后能有所为。评法批儒时的那种学术繁荣不地徒致纷扰,添些拨乱反正的麻烦罢了。我的老师千帆先生常说,学者须能自甘寂寞。也许,选择学问作为终生事业就注定了要走上一条寂寞之途。如今钱钟书是名满宇内了,但他一直是在走着淡泊寂寞的路,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3.今人好谈论钱钟书的治学方法,每有洞幽烛微之论。也难怪,谁让今天是个方法论的时代呢!但我始终以为钱钟书的所成,要在一个学字,博通今古,学贯中西。四册《管锥编》早已令中外倾倒,而《谈艺录》仅以它满纸的书名号就足以令人服膺其涉猎之广。对任注山谷诗、李注荆公诗、施注遗山诗三家的订补引书数百种,特别是举前人后人之作相参证,更显出非凡的记诵能力。这种学养自然是与他们那一代人少受家学通国故、长游域外博见闻的特殊经历分不开的,今人再难有这种理想的学习条件。因为淹贯中西,他每从中西文学创作与理论中发现相同的艺术经验,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人类共能的艺术感觉和心理内容。这在论王国维诗的时间意识、李贺诗的曲喻、八股文的代言特征、以人为诗说、山谷"行布"之说、惦手相应与机乖等问题时都为我们树立了比较文学研究的范例。而在评论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近代诗人时,渊博的学识同样使他能居高临下地洞见他们接受西方文化的深浅得失。对苏曼殊每以拜伦比太白仙才、雪莱比长吉鬼才,他就认为:"至于拜伦之入世实践,而谓之'仙';雪莱之凌虚蹈空,而谓之'鬼',亦见此僧于文字海中飘零。未尝得筏登岸也。"(第50页)曼殊《本事诗》之三云:"丹顿、裴伦是我师,才如江海命如丝。"钱钟书在"订补"中又说:"窃谓'命如人可揣称工愁薄命之才子如黄钟则辈……曼殊悯刚毅杰士,以为柔脆;怜豪华公子,以为寒酸,以但丁言情与拜伦言情等类齐观,而已于二家一若师承相接,身世同悲。不免道听途说,而谬引心照神交。盖于西方诗家,只如卖花担头看桃李耳。读此等绝句,不妨赏其楚楚小有风致,若据以言曼殊于西方文学能具藻鉴,则誉彼长适所以■其短矣。"(第374页)这样的评论哪里靠什么观念或方法,纯粹靠驱使满腹书卷而已,甚至不必下许多玩味作品的功夫,见多识广自然能辨真假深浅,不受人欺骗。《谈艺录》里真正是下了玩索功夫、于毫芒之间参究同异得失的是像第28则论钟谭之类的文字。就是在这种地方,渊博的学养还是每在不经意处显示出来:"伯敬欲为简远,每成促窘;友夏颇希隐秀,只得�格。伯敬而有才,五律可为浪仙之寒;友夏而有才,五古或近东野之瘦。"(第102页O)这段文字辨析之精,诚令人叹服,但我更欣赏的是下面小字夹注说的"然唐人律诗中最似竟陵者,非浪仙、武功,而为刘得仁、喻凫"。发现姚贾与竟陵的相似不算困难,因为他们都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晚唐名家。而刘喻二人在唐代却是很少为人提及的小家。能注意到他们与竟陵的相近,就显出论者于唐诗涉猎之广、研读这细、体悟之深了。所以我说钱钟书的学问是最本分最老实的学问,如果更以第18则"诗用语助"而言,则甚至可以说是最原始的学问。悟性那么高的他,总是用着最机械的归纳法。他在论古诗中用虚字的情形时指出:"盖理学家用虚字,见其真率容易,故冗而腐;竟陵派用虚字,出于矫揉造作,故险而酸。一则文理通而不似诗;一则苦做而文理不通。兼酸与腐、报以文为诗之丑态者,为清高宗之六集。蒋石斋、复初斋二家集中恶诗,差足佐辅,亦虞廷庚歌之变相也。"(第78页)这一鞭辟入里的结论,并不是仅凭读几家集子加以推断,而是列举出从古代到近代125位诗人的296首诗作,由众多诗例的琐细比较中归纳出来的。这种笨拙的方法今人是不屑用的,尽管我们只能共分谢灵运谦让的那一斗才。于是今人的文章中也绝看不到这样的文字:

余于晚清诗家,推江�叔与(黄)公度如使君与操。�叔或失之剽野,公度或失之甜俗,皆无妨二人之为霸爰健笔。乾嘉以后,随园、瓯北、仲则、船山、频伽、铁云之体,汇事成风;流昨轻巧,不矜格调,用书卷而勿事僻涩,写性灵而无忌纤佻。……江�叔力矫之,同光体作者力矫之,王壬秋、邓弥之亦力矫之;均抗志希古,欲回波断流。公度独不绝俗违时而竟超群出类,斯尤难能罕觏矣。(第347页)能把一代诗家如数家珍似地一一道来。只有靠多读、熟读,只有这样才能胸有成竹,沿波讨源,把握住诗潮的流变。当然,这里还有个艺术鉴赏力的问题。敏锐高超的艺术鉴赏力是学养与悟性的结合。这方面钱钟书的过人之处随时都流露出来。

4.由于涉猎有限,我无法对钱钟书诗学的深湛处一一评说,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举一两个例子。比如李贺,《谈艺录》有数条论及,显见作者是深有见于其诗的。自杜牧序李贺诗有牛鬼蛇神之目,以为"少加以理,可奴仆命骚",后人多有曲为之辩者。钱钟书举出铫羹湖《昌谷诗注》、朱轼《笺注长吉诗》,张箦斋《涧于日记》、刘须溪《评李长吉诗》、胡应麟《少室山房类稿》、舒梦兰《古南余话》诸书所论,指出"姚、陈、张辈谓长吉之诗妙在乎有理而猝不能解刘、胡、舒辈谓其妙在乎无理而正不须解;二说相反,而均一反牧之'少加以理后'之说"。(第367页)他首先跳出这有理无理之争,而从杜牧之论去寻绎长吉诗。既然同时代的大诗家认为贺诗无理,那么就体现了唐人的一种目光。通过对作品的考察,他认为"牧之议长吉'少理',即黎二樵评长世所谓'于章法不太理会'也"。这不是主观的臆测,他对《恼公》所作的那段千余字的剖析会让你信服他的见解。进而他又拈出德国人所谓"挈领之才"与"铺张之才"的分限,以为长吉才质属于铺张一路,深中贺诗肯綮。如果光谈到这一步,那么钱钟书还不足以为钱钟书,他的识见卓绝之外更在后面:"余尝谓长吉文心,如短视人之目力。近则细察秋毫,远则大不能睹与薪;故忽起忽结,忽转忽断,复出傍生,爽肌戛魄之境,酸心刺骨之了,如明珠错落。与《离骚》之连犭卞荒幻,而情意贯注、神气笼罩者,固不类也。……盖长吉振衣千仞,远尘氛而超世网、其心目间离奇ㄈ诡,鲜人间咸。所谓千里绝迹,百尺无枝,古人以与太白并举,良为有以。"(第46-47页)我以为这是迄今为止李贺研究中最精辟深刻的阐述之一。它是基于先进的文学观念吗?是本着科学的研究方法吗?不,这是博学广见的艺术素养的升华,是惺惺相惜的天才之间的深刻理解,是希世独行的一种人生境界的感通!我知道,像杜甫那种每饭不忘君的诗人是容易获得统治者和统文人赏识的,苏东坡的旷达超逸也容易得到在现实的压抑中寻求精神超越的一般士人的共鸣,可是太白、昌谷,他们天才的寂寞、绝望的反抗,是世间大多数所谓学者、诗人难以理解或首肯的。我在钱钟书的学问中总看到一种超然的东西,借他一本书的书名来说就仿佛是站"在人生的边缘上"眺望人生,这使他总是具有超脱的识见,透地一层境地洞达幽邃的真谛。看他论赵孟ぽ诗:"松雪诗浏亮雅适,惜肌理太松,时作枵响。七古略学东坡,乃坚致可诵。若世所传称,则其七律,刻意为雄浑健拔之体,上不足继陈简斋、元遗山,下已开明之前后七子。而笔性本柔婉,每流露于不自觉,强绕指柔作百炼刚,每令人见其矜情作态,有如骆驼无角,奋迅两耳,亦如龙女参禅,欲证男果。"(第96页)。赵孟ぽ性本柔弱,少刚正之气,其出处与书法风格都明白地表现出这一点。作书不悖本性,还能成柔媚一体:"文以气为主,不可力强而至",以柔弱之质而强作豪壮,自不免矫矜。这瞒得过钱钟书?正是在这种地方最显出钱钟书的目光如炬来。而"骆驼无角,奋迅两耳"之喻则形象而又透辟地揭示了赵孟ぽ品性、诗格之间的反差和矫张之态,不由得让人想到《谈艺录》中引及的一句古话:"刻薄人善作文字!"此外如公安与竟陵有望道未见与有志未遂之别、放翁善写景而诚斋写生,黄遵宪诗有新事物而无新理致等议论,均自出手眼,令人不能不折服他的识见之深和悟性之高。清诗学者严迪昌说三十年前读旧刊本《谈艺录》"至作诗学成斋,几乎出蓝乱真者,七百年来,惟有江�叔。张南湖虽见佛,不如�叔之如是我闻也。世人谓《伏�堂集》出于昌黎、东野、山谷、后山,盖为彭文敬、李小湖辈未定之论所误耳"一段文字,甚觉亲 ,后读江�《伏�堂诗录》,深叹钱钟书所论的警策,"诚独具史家慧识"。《谈艺录》中这种发人所未发、鞭辟入里的论断不胜列举,王渔洋诗,同辈均推崇其天分之高不可及,后来袁枚独不以为然说"阮亭之色并非天仙化人,使人心惊。不过一良家女,五官端正,吐属清雅,又能加宫中之膏沐,薰海外之名得香,取人碎金,成其风格"。(《随园诗话》卷三)钱钟书则认为"藏拙即巧,用短即长;有可施人工之资,知善施人工之法,亦即天分"。但他马上又指出:"然一不矜持,任心放笔,则譬如飞蓬乱首,狼藉阔眉,妍姿本乏,风流顿尽。"他举出邹绮《十名家诗选》所收及《观自得斋丛书》中的《渔洋山人集外诗》为例。接着他又分析了渔洋的弱点和长处:

渔洋天赋不厚,才力颇薄,乃遁而言神韵妙悟,以自掩饰。一吞半吐,撮摩虚空,往往并未悟入,已作点头微笑,闭目猛省,出口无从,会心不远之态,故余尝谓渔洋诗病在误解沧浪,而所以误解沧浪,亦正为文饰才薄。将意在言外,认为言中不必有意;将弦外余音,认为弦上无音;将有话不说,认作无话可说。……观其词藻之钩新摘隽,非依傍故事成句不能下笔,与酣放淋漓,挥毫落纸,作风雨而起云烟者,固自异撰。然读者只爱其清雅,而不甚其��,此渔洋之本领也。要之渔洋谈艺四字"典、远、谐、则",所作诗皆可几及,已非易事。明清之交,遗老"放恣"杂驳之体,如沈椒园廷芳《隐拙轩文钞》卷四《方望溪先生传》附《自记》所云,诗若文皆然。"贪多"之竹士宅,能为馈贫之粮,"爱好"之渔洋,方为拯乱之药。功亦伟矣。(第97-98页) 钱钟书的批评眼光尖锐犀利,如伦琴射线洞穿对象的肺腑,隐痴结症,--皆现。既能撕开锈花枕头表暴其秕糠之质;也能琢璞现玉、披沙拣金,上述论断起渔洋于九泉也不能不心悦诚服,难抗辩一词。只要我们不是仅凭世所传诵的几篇名作,而是通观渔洋全部诗作来衡量上述议论,都会同意钱钟书的意见。他没有提到渔洋的成名作《秋柳四首》实际上这组作品中已包含了渔洋诗风的基本特征,包括"一吞半吐,撮摩虚空","弦上无音"和"爱好"(见赵秋谷《谈龙录》)的成败得失。这个问题需要专文讨论。

5.叶燮《原诗》论诗人的素质,在刘知几论史家的才、学、识三品上加个"胆"。学者的素质同样也必须具备这四点。正直的学术品格就是胆,渊博的知识是学,超妙的感悟是识,而才则体现在思维的缜密、论析的谨严、表述的畅达。这在钱钟书可以说是集四美于一身,而机敏的谈锋、尖刻的谐谑更是他独特的魅力。综而言之,一切都是以学为基础的,钱钟书读书之勤,亲朋中流传的许多佚事可以作证。文学所的藏书,有不少登记卡片上我只见钱钟书一个名字,《烟画东堂小品》就是其中之一。而正是此书所收的《五贻上与林吉人手札》的陶澎跋语,成了他"渔洋楼阁乃在无人见时暗中筑就,而复掩其土木营造之迹,使有烟云蔽亏之观,一若化城顿现"这一诛必之论的依据。妙悟来自广泛的参学。"夫'悟'而日'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索而有所入也"。(第68页)这正可以看作是钱钟书的夫子自道。与时贤相比,他给严沧浪以更高的评价,显然是深有会心于此。

学风迭代递转。汉人守章句,宁人讲义理,清人尚考据,虽各有得失,同务一个"学"字。十七年空谈主义,新时期专攻方法,却患在不学。以方法而言,钱钟书确是平淡无奇的,基本上是传统的学术笔记(《日知录》《陔余丛录》式的)和诗话(《瓯北诗话》式的)的路数( 取材范围扩大到西籍)。打个粗俗的比方,《管锥编》是盆菜--经加工选择的素材积累;《谈艺录》是浓缩汤料--经概括提炼的真知灼见。前者是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武库,闭着眼睛摸一篇都能据以成一专题论文。后者则是古典文学研究者的锦囊,没出息的任拈一段都可敷衍成长篇大论,来个我注钱钟书;出息不大如我这样的也可以从中刺取一二,来个钱钟书注我。但是方法,你在哪里?读《谈艺录》我常有迷茫的感觉,就像大德上座,说得头头是道,听众却在云里雾里。盖悟入的境界,你悟得乃可印证,否则终为雾里看花。然而要证悟又谈何容易,他说钱�石如何如何,蒋心余如何如何,我没读过他们的诗,又何知深浅。正因此我才顿悟,钱钟书的学问的不二法门就是读,再读、读熟、读透。所谓"下学以臻上达"。(第99页)以他的悟性与专静,有什么深奥不可解的东西?据我粗略统计,《谈艺录》引书一千九百七十余种(不包括西籍),涉及诗人八百多人,且读而有得,决非前人诗话摘一二佳句泛下一二评语者可比。我相信不只我一个人感到奇怪和惋惜,钱钟书为什么不做些系统的研究,比如写部诗史什么的煌煌巨著,而做这种零星的、笨拙的功夫?读了三遍《谈艺录》之后,我总算明白,只有下这最笨的功夫才能臻这最上的境界!想到严沧浪示学诗者的"遍参"、"熟参",的确不是英雄欺人。但这是一个原则,而不是一种方法。凡臻最上乘境界的学问技艺总是无迹可寻,也就是古人所谓"至法无法"。金庸笔下最出色的剑侠,剑术造极之境是"无剑"。内力到处,木棒、柳枝乃至衫袖、手臂动摇皆为兵刃。钱钟书的学问便给人这种百战不用兵刃的感觉,读他的书你只觉得渊博、精深,在那一派真气浩然的学养和悟性面前,一切理论、技巧、方法都显得苍白无力,像耐不住比拼的花拳乡腿!

6.然而,这种境界可以景仰,却难以企及。因为它是建立在一种极其超然的学问态度上的。从动机来说,钱钟书也许并不想做个职业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他最初谈诗是为"资吾操觚自运",所以只着眼于"体察属词比事之惨淡经营",而不斤斤于评骘高下及注解、考证。专注本文,使他对诗的理解达到很深的境地:"渐悟宗派判分,体裁别异,甚言语悬殊,对疆阻绝,而诗眼文心,往往莫冥契。"(第346)写作《谈艺录》时,正值国难当头,偷生兵罅。"忧天将压,避地无之",于是"销愁舒愤,述往思来。论无能事之词,遣有涯之日"。(序)这是一种寄托。一种"不为无益之学,何以遣有涯之身"的无奈与自遣。所以书中每以兴会听到,信笔书之。或少年负气,一时技痒,不免有炫学之意(第346页);或诙谐杂出,以资谈助;更多的则是以闻见折衷旧说,断结学术公案(如论韩愈、朱熹),了不似蓄意所作的专门研究。论其体例实近于陈登原的《国史旧闻》。于丧乱流离、图籍无存之际作此书,自序所谓"虽赏析之作,而实忧患之书也"。确非故拟作易者而自大其体。它是忧患的产物,同时又是超越忧患、远避尘累的凭藉。建国后风云激荡,政治运动的冲击,五七干校的放遣,对一介书生来说书已成了一种奢侈。爱书如命,在干校昏暗的棚屋中将登子放在炕上,人再站在凳子上凑近灯光读书的钱钟书,学问对他还有什么更崇高或更功利的目的(如弘扬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之类)呢?惟其如此,倒使他的学问获得了它的自足性。学问的目的回到了它本身。读书思索对他来说成了一种最愉快的人生体验,从而使学问与更高的合目的性--人生的意义相联系起来。玩索学问也就成了玩索人生。正是这种沉静的愉悦使他的学问能够超脱于世俗的功利目的,而进入一个纯净渊深的境界。那实际上也就是他为人的境界。所以我常感到,比起学问来,我常佩服钱钟书的为人。然而也仅限于佩服而已,从未想过仿效,的确,也无法仿效,对四十岁出头就成为一级研究员的钱钟书来说,读书是满足人生的赏心乐事,学问不地是它的自然结果。因此他做学问可以说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更不管自下而上环境和学术环境迫使我们急功近利,虽是花拳绣腿,也要上去练练。一面在心底对前辈原深沉怀着高山仰止的崇敬,一面却还要摆出一副义无反顾的决战架势。这不免教许多老成持重者哀叹学风日下,我无意为此争辩,只是想指出;学风从来就不是在象牙之塔里袅袅漫起的篆烟,它总是被世风所左右。不止听到一个同辈人这么说:"等高级职称评上,就埋头读几年书,真正搞点实在的东西。"请注意,前提是高级职称评上。而高级职称评定,众所周知大都是一本书主义,几十篇有见解的论文,绝不如一部妙冷饭的平庸作分量重。这逼迫人去炒平庸的东西,根本别指望《谈艺录》这样的言必独到、涉笔皆新的深刻著作了。说起来,钱钟书至今还没一部所谓专著呢,全是零星笔札与论文。我想他还不屑于去写什么专著,因为系统的著作难免要重复许多旧东西!那么,只有我们这些急于评职称的人大写专著,等到职称到手,人近中年,即使雄心犹在,只怕也过不了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的黄金时代了。

我惟愿同辈人多读书,包括多读钱钟书,同时不要忘了福柯的话--应该跟随少量的作者一同思考,一同工作,但是不要去写他们。

科学家的故事

关于爱因斯坦的故事
  (故事1)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讲如同耳边风。直到16岁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故事是这样的:
  “昨天,”爱因斯坦父亲说,“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清扫南边工厂的 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边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他的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我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象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呢, 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 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了,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愧色。
  爱因斯坦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们。他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他生命的熠熠光辉。
  有了正确的参照物,才会有正确的方向与行动,切忌盲目地与别人相比较。
  (故事2) 面对那么多成就卓越的人,也许你会自惭形秽地说:“我这么笨,怎么可能成才呢?”,“我太平凡了,根本不是成为伟大伟人的料!”下面我就给你讲述一个老师、校长都认为他很笨的人的成才故事。
  这个人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个当年被校长认为“干什么都不会有作为”的笨学生,经过艰苦的努力,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成了现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
  1879年3月14日,一个小生命降生在德国的一个叫乌尔姆的小城。父母为他起了一个很有希望的名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看着他那可爱的模样,父母对他寄托了全部的期冀。然而,没过多久,父母就开始失望了:人家的孩子都开始学说话了,已经三岁的爱因斯坦才“咿呀”学语。后来,爱因斯坦的妹妹,比他小两岁的玛伽已经能和邻居交谈了,爱因斯坦说起话来却还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 看着举止迟钝的爱因斯坦,父母开始忧虑。他们担心他的智能是否会不及常人。直到10岁时,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学。可是,在学校里,爱因斯坦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大家都称他为“笨家伙”。学校要求学生上下课都按军事口令进行,由于爱因斯坦的反应迟钝,经常被教师呵斥、罚站。有的老师甚至指着他的鼻子骂:“这鬼东西真笨,什么课程也跟不上!” 一次工艺课上,老师从学生的作品中挑出一张做得很不像样的木凳对大家说:“我想,世界上也许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了!”在哄堂大笑中,爱因斯坦红着脸站起来说:“我想,这种凳子是有的!”说着,他从课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凳子,说:“这是我前两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次做的,虽然还不行,却比这两个强得多!”一口气讲了这么多话,爱因斯坦自己也感到吃惊。老师更是目瞪口呆,坐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
  在讥讽和侮辱中,爱因斯坦慢慢地长大了,升入了慕尼黑的卢伊特波尔德中学。在中学里,他喜爱上了数学课,却对其余那些脱离实际和生活的课不感兴趣。孤独的他开始在书籍中寻找寄托,寻找精神力量。就这样,爱因斯坦在书中结识了阿基米德、牛顿、笛卡尔、歌德、莫扎特……书籍和知识为他开拓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视野开阔了,爱因斯坦头脑里思考的问题也就多了。 一天,他对经常辅导他数学的舅舅说:“如果我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间里振动着的电磁波呢?”舅舅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他看了许久,目光中既有赞许,又有担忧。因为他知道,爱因斯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同一般,将会引起出人意料的震动。此后,爱因斯坦一直被这个问题苦苦折磨着。1895年秋天,爱因斯坦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报考瑞士苏黎士大学。可是,他却失败了,他的外文不及格。落榜后的他没有气馁,参加了中学补习。一年以后,他获得了中学补习合格证书,并且考入了苏黎士综合工业大学。这时的他,已经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了。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课外阅读和实验室里。教授们看见他读和学习无关书、做和考分无关的试验,非常不满和生气,认为他“不务正业”。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时,正赶上经济危机爆发,由于他是犹太人血统,又没有关系,没有钱,所以只好失业在家。为了生活,他只好到处张贴广告,靠讲授物理获得每小时3法郎的生活费。这段失业的时间,给了爱在斯坦很大的帮助。在授课过程中,他对传统物理学进行了反思,促成了他对传统学术观点的猛烈冲击。经过高度紧张兴奋的五个星期的奋斗,爱因斯坦写出了9000字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由此产生。可以说,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次决定性的、伟大的宣言,是物理学向前迈进的又一里程碑。
  尽管还有许多人对此表示反对,甚至还有人在报上发表批评文章,但是,爱因斯坦毕竟还是得到了社会和学术界的重视。在短短的时间里,竟然有15所大学给他授予了博士证书,法国、德国、美国、波兰等许多国家的著名大学也想聘请他做教授。当年被人们称为“笨蛋”,“笨东西”,认为无法成才的爱因斯坦,终于成了全世界公认的、当代最杰出的聪明人物。由“丑小鹅”变为“白天鹅”,这说明了什么呢? 我想,爱因斯坦的话是最好的答案。当许多年轻人缠住他,要他说出成功的秘诀时,他信笔写下了一个公式:A=x+y+z,并解释道:“A表示成功,x表示勤奋,y表示正确的方法,那么z呢,则表示务必少说空话。”许多年来,爱因斯坦的这个神奇的成功等式一直被人们传颂着。从爱因斯坦的奋斗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勤奋、正确的方法和少说空话使爱因斯坦由笨头笨脑变为巨人的。
  可见,一个人不聪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先泄自己的气。只要你肯为你的目标付出艰辛的劳动,并配合正确的方法,就一定会得到成功女神的酬劳。许多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在童年时代、少年时代并不一定能显出锋芒毕露的优势,相反,他们却太平凡,甚至显出迟钝、愚笨的样子,常常要被周围的人嘲笑、讥讽。如果因为自己笨就灰心丧气,不再努力,那不是将自己潜在的才华、能力都扼杀在摇篮中了吗?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才能,每一个人在生命的长河中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星座。如果你觉得自己笨,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寻找到你自己的星座。正如爱因斯坦对别的事物迟钝,却对物理和数学特别喜爱一样,当你找到自己的星座时,你定会放射出与众不同的异彩。
  试试看,尽快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故事 热
  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故事
  (故事3) 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是 一个犹太人。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但是他非常善于动脑筋,经常会相到一些别人
  不容易想到的东西。有一次手工课上,老师教大家叠纸盒。正当大家都忙于叠纸盒的时候,老师却发现爱因斯坦趴在桌
  子上。老师以为准是小爱因斯坦懒惰,不想动手,于是走过去问爱因斯坦为什么不动手叠纸盒。爱因斯坦抬了抬,问道
  :“老师,您知道一张纸的厚度吗?”老师说:“这个很好测量啊,你先测出100张纸的厚度,然后除以100不就得出一
  张纸的厚度了吗?”爱因斯坦拿出直尺,准确地测量了一下,然后计算得出一张纸的厚度是0.08毫米。老师这时候想出
  一个问题,便问大家:“同学们,现在一张纸的厚度是0.08毫米,那么我要是把这张纸对折30次以后,该是多高啊?”
  听到老师的问题,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大概有10多米吧,”有的同学回答道。老师说:“太少了”
  老师是摇头,到底有多高呢?只见小爱因斯坦站起来说:“应该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他刚说完,就招来同学们的一
  一阵哄堂大笑,怎么可能呢?小小的一片纸折了30次就会比一座高山还要高,同学们都以为他在吹牛。这个时候,只
  有老师没有笑,因为他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个小爱因斯坦了。“爱因斯坦的回答是正确的。”老师的一句话把在座的同学
  都震惊了。“会有那么高吗?”同学们都在怀疑。爱因斯坦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走到前面,拿了支粉笔开始了他对一
  张纸对折30次后的厚度计算。只见他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个算式:
  0.08×(2×2×。。。。。×2)=85896米,确实要比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山都要高。
  从那以后,同学们都开始对爱因斯坦刮目相看了,直到最后爱因斯坦成为一名著名的科学家。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却可以包围世界。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故事4)阿尔伯特爬着山的陡坡,深吸了一口山间清新的空气。在他前面是温特勒教授——他是阿尔伯特和一些同学所欣赏的屈指可数的几个老师之一。温特勒教授经常带学生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远足。阿尔伯特看着反射在雪山上的日光,思绪飘开了。他想,“如果人能够以光速前进,那会是什么情景呢?”阿尔伯特陷于沉思中,没有注意前方的路,突然他绊了一跤,滑向了悬崖的边缘!就在他快要跌下山谷的时候,阿尔伯特抓住了一块冰冷的岩石,一个朋友用手杖把他拉了上来。
  “谢谢!”阿尔伯特抓着手杖说,“你救了我的命!”
  爱因斯坦相对论令人震惊的结论是:时间、重量和质量并不是恒定的。高速前进时,时间、重量和质量都会变小。只有光速是恒定不变的。这是因为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即E=mc2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因思考科学问题而走神,这可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那一年的晚些时候,16岁的阿尔伯特写了他的第一篇科学论文,论文题为《对磁场中以太状态的研究》。这篇论文提出了在阿尔伯特心里思考了很久而许多科学家却从没有考虑过的问题。这为他后来成为一名人类历史上最卓尔不群的科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个科学家的理论改变了我们认识宇宙的方式。
  空闲的时候,爱因斯坦喜欢拉小提琴和航海。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生于德国的乌尔姆。他出生时,祖母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太胖了!太胖了!”阿尔伯特的头大得出奇,家人都担心他是不是有什么严重的疾病。但阿尔伯特却长成了一个健康又相当正常的孩子。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靠卖羽绒垫养活全家,母亲波林照料阿尔伯特和他的妹妹玛雅。母亲鼓励阿尔伯特要尽自己所能探究、质疑世界。5岁的一天,母亲给了他一个指南针玩。阿尔伯特对针的摆动感到很好奇,觉得肯定有一种力量使针总是指着同一个方向。他突然意识到“在事物背后,深藏着某种东西”。
  虽然爱因斯坦才智过人,可他同时又非常粗心:他经常找不到钥匙,衣服扣从来都扣不齐,他甚至还会忘记吃饭!
  好奇心占领了阿尔伯特。这也使他在学校很难集中精力学习。他时常冥想自然界“隐藏的”力量。他在课上发言时,老师总觉得他讲得太慢了。不久大家就开始叫他“笨蛋先生”。就连校长都说他肯定会一事无成。可是对阿尔伯特来说,要在课堂上集中精力简直是不可能的,课上只有背诵事实,孩子们甚至连提问都不被允许!
  后来有一天,家人的朋友给了他一本几何书看,这可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12岁的阿尔伯特只花了很短的时间就读完了全书,看完了所有的等式。不久,他便开始看各类科学书籍,只要是他能弄得到的书他都读,如《力和物质》,《宇宙》等等。13岁时,他已经看完了伊曼纽尔·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这是一本极其复杂深奥的理论书籍,就连一些教授都很难弄懂。阿尔伯特家的一位朋友这样说道:“康德的著作,对普通人来说晦涩难懂,可是阿尔伯特却能读得很透彻。”虽然老师仍把他视为白痴,可家人已经逐渐发现他们的儿子对世界抱有独特的看法。
  后来阿尔伯特勉强地高中毕业了,并进入了瑞士的一所技术学校继续学习。21岁时,他获得了学位,可是却找不到教师工作。于是他便在瑞士专利办公室找了份活干。阿尔伯特很喜欢这项工作,因为他可以接触到最新的发明,还能在空余时间思考物理问题。在专利办公室工作的头三年里,他潜心自己对物理的钻研思考,最后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即E=mc2)。这一理论涉及的是人类如何看待时间、空间和现实的重大问题。爱因斯坦的想法彻底推翻了其它已经确立的理论。
  科学界惊骇不已。一个底层的专利职员怎么会提出物理界这么一个革命性的理论呢?尽管人们对爱因斯坦的理论还存在争议,但他的才华最终得到了认可。他先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得到了教授职位,然后又在德国的柏林获得教授头衔,还是被邀请参加在比利时召开的世界物理大会上最年轻的学者。爱因斯坦热爱教书,不论是教授还是学生,都从欧洲各地赶来听他的讲座。1919年,爱因斯坦的事业已如日中天。那一年,英国的科学家证明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是正确的!世界一时间沸腾开了,爱因斯坦也因此举世闻名。1922年,他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这肯定是他的小学老师连做梦都没想到的事!
  电视和荧光灯的发明来自于爱因斯坦所发现的光电效应理论,该理论证明光能够像波和粒子一样运动。
  物理并不是爱因斯坦唯一的爱好。他还是个和平主义者,认为战争是错的。居住在欧洲期间,他亲眼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毁灭,他也感觉到了又一场世界大战正在德国酝酿。他向德国政府提出抗议,但徒劳无功。种族主义者和政治极端主义者希特勒,还有他的纳粹党,正获得德国的更多控制权,限制犹太公民的权利。爱因斯坦也是犹太人,他担心自己的生命会受到威胁(实际上,在战争结束时,纳粹已经残害了数百万的犹太人)。于是在1933年逃往美国,成为了普林斯坦大学的教授。
  1939年,希特勒进攻邻国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了。爱因斯坦担心纳粹会利用他的理论E=mc2来制造一种原子武器,赢得战争。他写信给美国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建议美国资助原子武器研究项目。作为一个反战主义者,爱因斯坦肯定是经过挣扎才作出了这样的决定。但是由纳粹统治世界的威胁更使他颤栗。罗斯福总统赞成他的提议,于是一群物理学家开始进行“曼哈顿计划” ——研制原子弹的绝密任务。
  爱因斯坦死后不久就发现了周期表中的第99个元素,人们把它命名为“锿”元素。(爱因斯坦的英文是Einstein, 锿的英文是Einsteinium)
  虽然爱因斯坦的E=mc2等式是该计划的关键所在,但他并没有直接参与研究。1945年8月,美国向德国盟友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两颗原子弹。轰炸结束了战争,可也杀害了几十万无辜的日本人民。此后爱因斯坦从未摆脱过使用原子弹的阴影,在后半生里,他极力主张和平。他说:“和平是无法通过暴力获得的,只有通过理解才能获取和平。”
  爱因斯坦还是犹太复国政治运动的参与者,该运动企图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新国家。在该组织的努力下,以色列于1948年建立。1952年,以色列总统杰姆·魏茨曼逝世,以色列人将总统之位献给了爱因斯坦!虽然爱因斯坦倍感荣幸,但还是拒绝了,他解释说他年纪太大了,也没有经验,不能胜任总统。
  三年后,爱因斯坦因心力衰竭而离开了人世。在他的床边还有几个为完成的等式。他想用那些等式证明什么呢?我们永远都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道的是,爱因斯坦是世界上最伟大杰出的人之一——一位物理天才,和平的爱好者,犹太人的楷模和领袖。然而对于这一切,爱因斯坦也许会说:“我并没有什么天分……我只是非常好奇。”
  你将如何震撼世界?
  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研究生命动力的生物学家。我要研究活细胞是如何工作、生存和繁殖的,还要研究活细胞的生存环境。是比尔·奈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激发了我的灵感,我希望自己能成为像他们那样杰出的科学家。作为生物学家我想成就的两件事是:阻止动物艾滋病和发现一种新的未知生物体。
  【轶事】
  ■爱因斯坦逃学记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但是,半途退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么办呢?一向忠厚、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点子。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异,早达到大学水平。又从一个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这厌恶的地方。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后来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大概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个性相去太远。
  ■成功的秘诀
  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问爱因斯坦关于他成功的秘决。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还是二十二岁的青年时,我已经发现了成功的公式。我可以把这公式的秘密告诉你,那就是A=X+Y+Z! 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说废话!这公式对我有用,我想对许多人也是一样有用。”
  ■拒绝出任以色列第二任总统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诞生,但不久以色列与周围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便爆发了。已经定居在美国十多年的爱因斯坦立即向媒体宣称:“现在,以色列人再不能后退了,我们应该战斗。犹太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在一个对他们存有敌对情绪的世界上生存下去。”195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向爱因斯坦转达了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请爱因斯坦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当日晚,一位记者给爱因斯坦的住所打来电话,询问爱因斯坦:“听说要请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国总统,教授先生。您会接受吗?”“不会。我当不了总统。”“总统没有多少具体事务,他的位置是象征性的。教授先生,您是最伟大的犹太人。不,不,您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人。由您来担任以色列总统,象征犹太民族的伟大,再好不过了。”“不,我干不了。” 爱因斯坦刚放下电话,电话铃又响了。这次是驻华盛顿的以色列大使打来的。大使说:“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国总理本·古里安的指示,想请问一下,如果提名您当总统候选人,您愿意接受吗?”“大使先生,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也不了解。我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总统呢?请您向报界解释一下,给我解解围。” 大使进一步劝说:“教授先生,已故总统魏茨曼也是教授呢。您能胜任的。”“魏茨曼和我不是一样的。他能胜任,我不能。”“教授先生,每一个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个犹太人,都在期待您呢!” 爱因斯坦的确被同胞们的好意感动了,但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委婉地拒绝大使和以色列政府,又不使他们失望,不让他们窘迫。不久,爱因斯坦在报上发表声明,正式谢绝出任以色列总统。在爱因斯坦看来,“当总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他还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话:“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爱因斯坦怎样走近中国?
  早在1919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开始介绍到中国,特别是通过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给中国学术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爱因斯坦本人的目光也曾一次次地投射到古老而陌生的中国,1922年冬天,他应邀到日本讲学,往返途中,两次经过上海,一共停留了三天,亲眼看到了处于苦难中的中国,并寄予深切的同情。他在旅行日记中记下“悲惨的图象”和他的感慨:“在外表上,中国人受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勤劳,是他们对生活方式和儿童福利的要求的低微。他们要比印度人更乐观,也更天真。但他们大多数是负担沉重的:男男女女为每日五分钱的工资天天在敲石子。他们似乎鲁钝得不理解他们命运的可怕。”“爱因斯坦看到这个在劳动着,在呻吟着,并且是顽强的民族,他的社会同情心再度被唤醒了。他认为,这是地球上最贫困的民族,他们被残酷地虐待着,他们所受的待遇比牛马还不如。”(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20、21页)十几年后(1936年),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与前来年进修的周培源第一次个别交谈时就说:“中国人民是苦难的人民。”他的同情是真挚的、发自内心的,不是挂在嘴上,而是付诸行动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从东北作为突破口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当时的国际社会却表现出无奈和无能,当年11年17日,爱因斯坦公开谴责日本侵略东三省的行径,呼吁各国联合起来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可惜回音空荡。1932年10月,“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毛泽东语)、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时已被开除出党)在上海被捕,他和罗素、杜威等具有国际声望的知识分子联名致电蒋介石,要求释放。1937年3月,主张抗日的沈钧儒、章乃器、王造时、史良等“七君子”锒铛入狱后,他又联合杜威、孟禄等著名知识分子通电援救,向国民党当局施加道义的压力。1938年6月,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他还和罗斯福总统的长子一同发起“援助中国委员会”,在美国2000个城镇开展援华募捐活动。 爱因斯坦是真正的世界公民,他的爱是没有国界的,他对中国的感情没有任何功利色彩,完全建立在人类的同情心和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之上。他的思想也对中国日益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不久,还在读初二的少年许良英就是他的热情崇拜者,希望长大了做一个像他那样的科学家。1934年,爱因斯坦的文集《我的世界观》在欧洲出版,几年后(1937年抗战前夕)就有了中译本,是留学法国的物理学教授叶蕴理根据法文译本转译的,由于国难当头,这本书并没有引起多少反响,但青年许良英在1938年上大学前有幸买到了一本,并认真精读了一遍,深受启发,开始严肃地思考人生的意义、人与国家的关系等问题,爱因斯坦的许多至理名言令他终生难忘,爱因斯坦的形象在他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1955年,爱因斯坦去世后,许良英和周培源都曾发表长篇悼念文章。不幸的是1968年到1976年的8年间,爱因斯坦在中国竟成了“本世纪以来最自然科学领域中最大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四人帮”掀起了一场荒诞的批评爱因斯坦运动,好在多数科学家不予理睬,实际上进行了抵制。1979年,北京还隆重举行了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的纪念大会
  有一天,爱因斯坦走在纽约的大街上。他最好的朋友遇见了他。并对他说:“爱因斯坦,你该买件新衣服了。看看你的衣服多旧啊!”但是爱因斯坦却回答说:“没关系的,这里没有人认识我。”
  几年以后,爱因斯坦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但是他仍然穿着那件衣服。那位朋友再次遇见他,告诉他去买件新衣服。但是爱因斯坦说:“我不需要买新衣服了,这里每个人都认识我。”

上一篇:mooc学位论文

下一篇:自考个人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