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桑植民歌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9 10:47

桑植民歌研究论文

1、桑植民歌,分为山歌、小调、礼仪歌、傩腔等,涵盖了传统民歌的多种体裁。其曲式结构严谨,曲体多样,尤其是衬词的运用,使民歌在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2、桑植白族游神,游神时仅抬着本主像,在各村寨出巡。到了元末明初,从湖北等省的其他族人为躲 战争,纷纷来到桑植外半县一带休养生息,白族人聚居地人口大量增加。

3、上九庙会,农历正月初九日为唐朝忠烈张巡和许远殉难日,每年于此日举行庙会纪念,俗称“上九会”。

4、九子鞭,用较硬的木料制成。全长0.76米,直径0.03米。鞭两端挖孔,每孔钉3口钉子,每口钉子装3枚铜钱(都孔9枚),鞭漆红色,系彩绸,两端系彩条。

5、仗鼓舞,又称得胜鼓,2011年5月23日,湖南省桑植县申报的“仗鼓舞(桑植仗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家界地方传统是什么民歌 张家界地方传统民歌的简介

1、张家界地方传统音乐桑植民歌。

2、张家界地方传统音乐桑植民歌题材丰富,有振奋人心的号知子,也有清新活泼的小调,还有革命红歌,儿歌等等,比较有名的有《打起花道灯好快活》、《四季花儿开》、《布谷》、《冷水泡茶慢慢浓》、《太阳出来照白岩》等等。

3、音调歌词:在音阶调式方面,桑植民歌以“五声徵调式”和“五声羽调式”为主,也有少量其他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以及加入偏音的特色音阶,如“四声羽调式”、“四声徵调式”以及带偏音“4”(清角)或“7”(变宫)的音阶等。

4、在歌词方面,桑植民歌常用比喻、比兴等文学修辞手法,并有大量运用具有本土特色的衬词、衬字、儿化音来点缀,具有一定的民族风格和较高的艺术性。

张家界地方传统是什么民歌

张家界地方传统民歌—桑植民歌,主要来源于湖南省桑植县百姓在日常生活种创造所得。其特点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曲调丰富、形式多样。

张家界位于我国湖南地区,如今不断的被开发已经成为有名的旅游景点。张家界地区很有文化特色,其中民歌就是其中一种。那么张家界地方传统民歌是什么呢?下面来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

湖南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要包括桑植民歌、靖州苗族歌鼟、澧水船工号子、土家族打溜子、湘西苗族民歌、麻山锣鼓、新化山歌等1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澧州夯歌、安乡硪歌、华容夹叶点子、嘉禾伴嫁歌等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湘儿女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无论在音乐、文学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

1、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湖南省桑植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桑植民歌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先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歌谣,是湖南省桑植县百姓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传唱、累积起来的民间音乐文化品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桑植民歌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曲调丰富、形式多样 。

2006年5月20日,桑植民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10 。

2、靖州苗族歌鼟

靖州苗族歌鼟,流行于湖南省西南湘黔两省交界沿线地区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锹里苗族在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中,模拟大自然的和声及在生产劳动中发现的音律,经过长期的选择与提炼,创造了独具韵味的苗族歌鼟,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靖州苗族歌鼟时而婉转悠扬、时而气势磅礴,体裁丰富、形式多样。

2006年5月20日, 靖州苗族歌鼟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Ⅱ-23。

3、澧水船工号子

澧水船工号子,湖南省澧县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从《澧州志》的记载和一代代老船工的追忆中判断,澧水船工号子早在明代就已产生并获得初步发展,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澧水船工号子以反映船工们苦难生活和劳动场面为主题,没有固定的唱本和唱词,也不需要专门从师,全凭先辈口授,代代相传。这些号子大多因时因地因人即兴而起,脱口而出。

2006年5月20日,澧水船工号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Ⅱ-33。

4、土家族打溜子

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它历史悠久,曲牌繁多,技艺精湛,表现力丰富,是土家族独有的艺术形式。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组成的打溜子乐队,能将各类乐器的技巧融于一体,并充分发挥每件乐器的演奏技艺。

一般多由3至4人合奏演出,故有“三人溜子”、“四人溜子”之分。“五人溜子”是后引进汉族吹管乐器唢呐而成,将吹打结合,更能增添喜庆、欢乐的气氛。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鹤峰县文化馆(鹤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土家族打溜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5、湘西苗族民歌

湘西苗族民歌是苗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苗族民歌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吉首市、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泸溪县(流传区域还包括湖南麻阳、城步、贵州省松桃县)。

湘西苗族民歌历史悠久,演唱的语言是湘西苗语。湘西苗歌的调式很多、曲式结构很完整、旋律独特、节奏自由而复杂、演唱形式多样,具浓郁的民族彩色。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6、麻山锣鼓

麻山锣鼓是湖南宁乡境内流传的一种民间吹打乐,是类似于宗教音乐和民歌的曲牌。因发源于宁乡县麻山而得名。最初形成于明未清初。相传由一云游僧所传授,当时作为庙宇化斋时用的礼乐。

清光绪,宣统年间,麻山锣鼓的音乐得到大幅度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个拥有丰富曲牌的乐曲体系,具有独特的演奏形式,音乐名称、乐器形制和曲目内涵,并在湖南省几个县境内流传开来。

7、新化山歌

新化山歌,湖南省娄底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新化山歌是汉、瑶、苗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它起源于先秦,兴盛于唐宋,经明清传承。新化山歌句式长短有致,俚俗方言衬词较多,富于说唱风味。它可以分为高腔和平腔(低腔)两大类 。

2008年6月7日,湖南省娄底市申报的新化山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Ⅱ-95 。

桑植民歌有哪些

桑植民歌中的代表性曲目如《板栗开花一条线》、《四季花儿开》、《门口挂盏灯》、《冷水泡茶慢慢浓》、《马桑树儿搭灯台》等已成为中国民歌宝库中的经典。众多音乐家在吸纳桑植民歌丰富营养的基础上创作了《挑担茶叶上北京》、《甜甜的山歌》、《心头爱》等作品也都脍炙人口,传唱一时。

上一篇:复印店论文格式

下一篇:知网扫描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