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建设毕业论文
校风建设毕业论文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教育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是学生生活世界中最具有语文教育性因素的潜在课程。校园文化对语文教育具有潜在的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语文教育毕业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议校园文化与语文教育》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教育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是学生生活世界中最具有语文教育性因素的潜在课程。校园文化对语文教育具有潜在的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语文教育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指由全校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文化可以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景观和校园非物质文化景观,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校园物质文化景观与语文教育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校园里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语文教育中,有些语文教材里包含有丰富的道德情操教育、审美情趣教育。然而校园物质文化景观对这些教育起到熏陶与感染的作用。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语文教育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学校人际关系几个地面。
(一)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二)教风建设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包括工作作风建设),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干部职工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总之,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三)学风建设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三、如何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一)启动宣传媒体扩宽学习渠道
建立校广播室是加大宣传力度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广播室可以转播国内外新闻及有关教育政策,起到宣传、激励的作用;也可报道校园内的好人好事,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可播报发生在身边的生活趣事,启发学生懂得学好语文必须联系生活。另外,还可指导学生模仿课本中的“消息”、“通讯”,写一些校园消息和人物通讯,向广播室投稿。做到学以致用,既可提供学生练笔的机会,还可宣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拓宽创意领域,开发学生思维
1.依据叶圣陶先生“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说明,确认语文的主体是言语,而不是语言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根据这种精神,我们发现言语教学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在一定的活动中开展的,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互动;口语交际的提高更应该注重在校园环境中,在学生的共同活动中提高。
2.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很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寓教于乐,寓阅读于多种活动之中,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学校组织的“语文周”活动,“古诗词背诵比赛”等。在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3.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大难题。学生普遍反映:没有什么东西可写,缺少内容。当然,造成这种现象有很多的原因,其中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的写作脱离生活。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学生的人生“史记”。而脱离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材料的源泉,即使你有强烈的兴趣,也会受到没有题材所带来的痛苦的遏止。弥补这一缺点最为常见的就是通过阅读来增加学生的间接经验。我们都知道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输出,读是写的基础,而写也是读的升华和发挥。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语文教育同样也是学校教学中不能忽视的教学内容。当然,比较完善和成熟的校园文化,都具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校园文化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当前,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将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新形势下学校实施推进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语文教育毕业论文
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和建议论文
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和建议论文(精选6篇)
相信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特别是作文中不可忽视的议论文,议论文的样式有社论、评论、读后感等。那么优秀的议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和建议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文摘要: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柱。加强学风建设是贯彻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大学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学风建设是一项很细致的工作,要靠全体教育工作者脚踏实地,付出耐心、细心、恒心和关心。管理者、学生、教师、家长四者之间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促进学风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发展服务。
论文关键词: 高校;学风建设;齐抓共管
学风狭义上指的是学生的学习风气问题。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之一,学风体现了高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管理水平和治学态度的综合体现。抓学风,促校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学风建设是个细致的工作,要靠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耐心、细心、恒心和关心才能取得实效。
一、齐抓共管促进高校学风建设
高校学风建设的好坏大多数人会认为是管理者(主要是辅导员和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和学生之间的事情,其实不然,学风建设与授课教师甚至学生家长都有密切的关系。管理者、学生、教师、家长四者之间的紧密配合、共同管理是提高学风建设的重点。
1.高校管理者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是优良学风建设的重要保障,管理者作为制度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在学风建设中起关键作用。学风建设总是围绕学生的学习习惯来展开的,学习习惯主要指的是一日常规,包括起床、早操、早读、上课、午休、课间活动、课外活动、自习、就寝等活动,管理者必须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政策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学生加以约束。辅导员是学风建设的中坚力量,起主导作用。除了制度约束以外,辅导员要主动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就上课迟到、旷课、早退等现象而言,班主任要主动和本学期所有授课教师联系,记录下学生的出勤情况,针对学生个人实施教育。所以,学校管理制度和管理者的工作主动性是提高学风建设的重中之重。
2.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高等教育的规律告诉我们,学风建设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思想,只有发挥学生主体内在的自觉性,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形成学风建设的内动力。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的专业内容直接为社会所用,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只有培养优良的学习习惯,大学生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和潜力,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中国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中学学习抓得紧,大学很放松,大学生从紧张的高中生活跨入大学,自身角色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转换,对于全新的大学生活感到无所适从,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少数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抱着混张文凭的态度,学习没有自觉性,甚至对学习产生厌恶感,这类“问题”学生,教育工作者要区别对待,重点突破。在学风建设过程中更要注意,学习课本知识、期末考高分不是学风建设的目标,高等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
3.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教师在学风建设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教风是学风建设的突破口,抓教风才能促学风。教师对所授课程应熟练把握,课堂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要认识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多沟通交流。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时间是在课堂上,教师要掌握学生在课堂上的一切信息,如出勤如何、积极性如何、作业如何、理解程度怎样等等,这些信息都要有完备的记录,除了教师本人和学生沟通以外,还要及时将信息反馈给班级辅导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当前多数高校对教师的要求重科研、轻教学,年终考核主要以科研成绩作为评定优良等级的主要标准,职称评定也以科研水平作为主要标准,科研水平高的教师更容易得到认可和尊重。一方面,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秩序疏于管理,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漠不关心;另一方面,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得不到肯定,丧失信心,教学热情和积极性降低。所以,加强学风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重视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提高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4.家长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学风建设与学生家长也密切相关。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习,“把学习搞好就什么都好”成了很多家长的口头禅,“孩子就是希望”的观念根深蒂固。高中学习阶段的“陪读”现象屡见不鲜,可这种重视主要停留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因为孩子在家长身边,方便管理。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考上大学了,自己就“解放”了,殊不知考上大学才是人生真正的开始。“解放”不是放任自流,家长的力量是无可替代的,作为管理者,应建立与学生家长联系的平台,让家长了解孩子,配合学校共同进行管理,这也不失为学风建设的另一个切入口。
二、提高学风建设的建议
结合目前部分高校实际情况及工作经验,对提高学风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1.加强责任意识,多开会,多总结
每学期至少集中安排一次部门所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学风建设讨论会议,提出问题,及时总结,针对主要问题及好的建议以文件形式下发,并落到实处,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
2.管好一日常规
一日常规中,重点监督学生寝室环境,特别是晚上就寝时间,规定时间熄灯。学生晚上休息不好,白天学习效率便会降低;一、二年级周日至周四原则上要求上晚自习,学生党员或班干配合辅导员严格做好考勤记录;三、四年级学生每周适当安排2~3次晚自习,保证完成一定的作业量。高年级重点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加强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在进行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可为学生适当提供校外实践机会。
3.加强思想教育
辅导员要经常以班会的形式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端正其学习态度,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针对“问题”学生,辅导员、教师以及家长要多沟通交流,并且建立便利的交流平台。
4.激励制度
将每位学生的日常表现如晚自习、上课情况详细记录,适时通报,并作为每年的评奖评优资格条件。对提高学风建设作出贡献和取得实效的教育工作者给予肯定。
5.鼓励学生考研
研究生考取率从侧面反映了学校的学习风气,更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前途,所以考研与学风建设息息相关。建议三年级开始多做考研方面的动员报告,讲解考研复习方法,分析报考院校及相关专业;特别是要改善留校考研学生暑期的学习环境,如在教室安装空调、安排住宿及改善就餐问题等,指派专人对暑假考研学生进行管理,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
求一篇800字关于学风建设的作文。
一、学风建设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重要标识,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学风是学习者在求知目的、治学态度、认识方法上长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心理特征及其外在表现。从广义上讲,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学校的学习氛围都属学风的范畴;从狭义上讲,学风主要指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
就其存在而言,学风弥漫于无形,却可观察与有形;就其作用而言,学风不仅影响到当前的教学效果,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学恒长远能否成才都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所学校的学风是其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重要标识。 学风是学习者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具体体现。学习者在学习中持有什么样的个人动机和求知目的,取决于其追求什么样的生活目标,信奉什么样的精神信仰,从上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憧憬什么样的社会前景。学风所表现的精神倾向无疑与人才培养目标中最核心的起主导作用的部分紧密相连。
学风是学习者治学态度的具体体现。学习者在学习中有无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日常学习中能否以滴水穿石的恒心,深入钻研,寻根究底?还是急功近利,浅尝辄止?在前人的学说和成果面前能否以破旧立新的勇气大胆质疑,寻求突破?还是恪守旧说,亦步亦趋?在已经取得的成绩面前能否保持赤子之心,不骄不躁,谦虚诚实?还是沾沾自喜,止步不前?在学习中能否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博采众长,切磋砥砺?还是自高自大,文人相轻?这一切不仅反映出学习者人格的劣势、志向的远近,更关系到能否最终成长为国家和民族的科技精英。
学风是学习者治学方法的具体体现。学习者有无科学合理的治学方法?是在深刻理解基础上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还是寻章摘句,引经据典,一知半解?是以创新为旨,注重批判与继承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是拘泥于细枝末节的精确,热衷于术语、化淤的新奇?是局限于抽象理论体系的把握,还是既注重于理论逻辑体系的构建,又致力于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这不仅反映出学习者科学素养的高下、学术造诣的深浅,更关系到其创造能力的大小和创新活动中的后发力。
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效工程。学风是学习者的世界观、方法论及相关心理素质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或者已经表现出稳定趋向是形成的。其发展过程虽然会有突变和飞跃,但更多是渐进、累积的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优良学风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精心培育,来不得一时一事的松懈;而优良学风一旦形成,就可以使学习者获得根本性、方向性和长效性的做学问、做事、做人的精神指导和实践途径,是其受益终身。
学风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学风是师生在治学目的、态度方法上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传统特色和显著的共性特征的精神倾向、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表现为一种可以强烈感受个人心理形成的积极影响,造成一种相互激励、互相促进的强烈气氛;可以利用精神力量的渗透、感染作用,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润物无声的熏陶;可以凭借群体行为对个体的约束、规范作用,收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效果。这种小环境的积极影响,可以使学校各种教育活动功能放大,因此,学风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大学学风是大学最高理想和信念体现,是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动力源泉。随着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大学不仅使教学、科研中心,也日益成为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中心。因此,大学学风不仅是社会风气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影响社会文化的重要因素。建设优良的学风,不仅可以讲话校园空气,还会作为推动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对社会风气的改善产生积极影响。
综上,加强学风建设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任务,应该长期不懈地高度重视。
二、当前大学生学风问题的新特点与成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志向远大,对获取新信息的渠道和媒体非常敏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异常迅速。然而,正像这种主要群体特征突出鲜明一样,较多学生学业失败现象已经使得界内外人士感到忧虑。除了诸如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纪律松懈、学习经历旁移等一直是老抱怨的问题外,当前大学生学风为题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1)涉及面比较宽。不同于以往学风问题多表现在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身上,现在学习懈怠的面更宽,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会不遵守课堂纪律,上课迟到甚至逃课、抄作业,平时不努力,考前靠突击甚至考试作弊;(2)学业失败现象较为普遍。不及格率有所提高,一些入学分数很高的学生也会留级甚至退学;(3)干扰热点转移。以往学业失败多发生在热衷于早恋、校外赚钱等同学的身上,现在留级、退学的原因大都是热衷于游戏、沉溺于网吧;(4)干扰前移。以往四年级受就业影响整体学习纪律下降,现在不少低年级同学就因担心就业前景而影响学习热情,有的甚至无心向学;(5)师生双向不满。以往多是教师不满于学生的学习态度,现在是一方面教师常常抱怨学生学习不努力,同时学生也在抱怨教师教学不尽心;(6)心态矛盾加剧。感到竞争压力很大,又不愿刻苦学习;希望学校少管,自控能力又差;主张自主学习,自学能力由弱。这些是学风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影响,也有学校原因;既有常规因素,也有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不利影响。这里从下
面3个方面思考:
1.学业水准下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美国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中出现过物力和英语等学科考试成绩一年不如一年的情况;从1975年到1980年,公立高等学校上数学补习课的学生增加了72;1984年10月,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的报告指出:“为攻取学士学位而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实际上只有一半人如愿以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发现: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的进程,反复留级、中途退学、改学没有实际前途的科目,以及学生在结束学业时既没有获得公认的资格也没有公认的技能就离开学校等学业失败的现象也变得越来越普遍。中国高等教育正在快速进入大众化阶段,资源紧张,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困难及由此带来的思想问题比较突出;由于结构失衡,一些与新的社会形态明显不相适应的专业未经改造,却仍在年复一年的招生,使很多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危险;由于生源差异增大。不仅使教学难度增加、效率降低,总体成绩水平下降,而且低分考生的不良习惯和风气对整个学风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改革滞后,专业口径偏窄、教学内容陈旧、制度激励不力等,无法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这些都对学风产生显性或潜在的影响。
2.大学生学风问题令人反思教学与管理中的师生关系。从终生教育的立场和人类知识的发展来看,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它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为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它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责任感。然而,在当前高校中,辅导员、班主任往往忙于教学和其行政事务多,投入到学生思想工作中的时间少,忙于应付面上的活动多,主动关心学生学习和思想的少;业务教师承受的科研、教学与进修压力都比较大,科后无暇与学生多作交流指导,甚至顾不上仔细批阅学生的小论文、大作业,抄袭的作业也能蒙混过关;不少教师仍因循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有的甚至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少学校教学和科研脱节,高水平教师难以走到教学与学生管理的前台,学生得不到有力的学业指导和志向激励,内在学习动力得不到升华;更有极少数教师存在责任心淡簿、履行职责不到位的情况,对学生到科情况不闻不问,对学生作业不认真批改,对考场纪律管理不严,助长了不良学风的蔓延。
3.大学生学风问题折射出社会不良风气与应试性基础教育的一些弊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诚信不足、情绪浮躁等不良风气流行甚广,在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方面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应试性基础教育使学生进入大学后表现出:(1)学习动机水平低。他们从小到大,考上大学就是奋斗目标,目标一旦实现,便在理想的真空中迷失了自己,由于成长的每一个阶梯都是由老师或家长为他们做选择,因此缺乏自我设计能力、自我规划能力,大学学习失去了新的动力。(2)学习方式不适应。当今许多大学生无论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是“抱大的”。进入大学后,不仅生活上有个适应过程,教学上以往老师“嚼烂了喂”到现在“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少同学不适应,有的甚至十分困难。(3)自控能力弱。中小学教育中“他律”重于“自律”,学生的自制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在大学宽松的教育模式下,不少同学明知不好好学习不行,但管不住自己,结果嬉戏无度,荒废了学业。(4)心理素质差。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大都开的是顺风船,他们或很少遭遇失败,或在经历挫折时形成了不良的心理习惯,如逃避、推诿、自弃等,有的甚至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已经有一些心理畸形,如封闭、抑郁、睡眠障碍等,因此一旦学习上受挫有时甚至是很小的挫折,也会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这些问题是应试性基础教育的一种滞后反应。
三、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设想
1.树立正确思想观念,按照人才培养与学风建设基本规律办事。要妥善处理好自我价值目标与公共理想信念、发挥个性特长与严格标准要求、增加自主空间与遵守纪律制度、提倡目标要求与强化管理过程、强调创新实践与学习理论基础、重视课外活动与提高课堂效益等方面的辩证关系,当前在教学观念转变过程中,要防止将它们对立起来或强调一个方面的同时忽视另一方面的倾向。学风建设不仅是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的常规工作,也是学校各级领导必须高度关注的重要工作;学风建设不仅是以学生为对象的工作,也应该是和教风、机关作风、乃至校风建设整合在一起的工作;学风建设不仅要抓考风、抓学习纪律这样一些环节,还关系到教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更加广泛的内容。只有全校齐抓共管、一以贯之、标本兼治,才能真正取得学风建设的实效。
2.健全组织、加强队伍、落到实处,完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学校成立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教务处、研究生院、团委等部门领导组成的校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各院系成立由党总支副书记、教学主任为责任人的院系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对辅导员加导师的工作模式,导师要侧重于学习的指导和学术思想的熏陶,兼顾政治思想工作,辅导员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兼顾业余学习指导的行政管理,两者相互配合,才能相得益彰。在辅导员加班主任的工作模式中,当前需要让教学水平较高、人生阅历丰富、学术造诣深厚、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学业、生活进行全面指导的教师担任低年级班主任或导师,重点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要加强优良学风班和优良考风院系建设,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以及学业动态;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作好学生个体的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工作。要高度重视组织学生自主管理,着力发挥学生公寓、学生社团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要加强师德建设、完善学生评教、严格质量监控、实施岗位培训、树立优良教风,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
3.加强基础管理,健全学风状况观测制度。学风培育离不开养成管理,要紧紧抓住日常管理中的四个“率”和四个人数,做好学风监测工作。四个“率”是:(1)学生上课出勤率,这是了解学生学习动态最直接的反应;(2)学生晚自修率,这是反映学生学习作业量和学习自觉性的重要依据;(3)学生作业上交率,这是了解教师是否布置作业、学生是否独立完成作业以及学生完成学习进度情况的重要环节;(4)考试不及格率,这是反映学习失败学生所占比例的最重要指标,常常和学风问题密切关联。四个人数:(1)考试不及格、留级与退学人数,这常常是学风较差的群体;(2)作业抄袭人数和考试作弊人数,这是检验学生学习动机、学术品格乃至道德水平的重要指标;(3)学习成绩明显好转或成绩明显下降人数,无论从群体还是从个体来说,都是观察学习风气转化的信号;(4)主动向教师质疑的人数,这是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以及思维被激活程度的反映。在抓好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可用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办法,也可通过教师评学与学生评教来取得状况数据,使之得到较有益的监控,使学风建设更有针对性。
4.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力度。学校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常会遇到来自外界的干扰,特别是随着人民群众教育投资意识的增强,要求高等教育有较高的回报率,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业水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严格管理与个别学生利益之间的矛盾有时会变得异常突出。这里有一个学生个体利益和学校整体利益、学校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问题,如果为了学生个体或少数学生的利益,损害到管理部门的权威性,进而成为学风逆向转化的制度性原因,那损害的将是整个学校的质量信誉。作为教学管理部门,一定要依法按章办事、从严执教、从严管理、弘扬正气。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教学规范与教学事故认定办法,完善课堂教学、作业练习、实习考试等学习纪律,完善留级、退学等学籍管理与奖惩规章制度,明确校、师、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使之更加科学规范、富有成效。
5.深化教学改革,营造氛围、激活机制、拓展舞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要进一步挖掘课程资源,让更多的教授、高水平师资开除本科生课程,同时加大学分互认力度,加快校内外资源共享的步伐,为更大范围、更大自由度的选课创造条件;要加大优秀生的培养力度,围绕激励学生奋发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进行一系列制度改革。探索完善双学位、双专业制度,完善弹性学制,探索更加灵活的“出口”机制,鼓励学生修满学分后提前毕业、提前就业、提前攻读硕士课程,提前作流动助教、助研、助管等;试行荣誉学位制度,根据学生平均学分绩点的高低不同,颁发不同级别的荣誉学位证书;要实行更为宽松的选课制度,扩大学生重新选专业的次数和人数,扩大辅修专业的设置面和选择面;要把合格人才、优秀人才、创新人才的分层次目标融通在学分制教学计划中,进一步把课内学时降下来,把课外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切实加上去,增设自学学分、读书学分、学年作品(论文)学分、综合设计学分、网络设计学分、科研训练学分、竞赛学分、课外科技活动学分等,大大拓展学生自主学习成才的空间;要借助于校内外科技文化资源,聘请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等各领域大师到校讲学,鼓励教师教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创新活动,形成蓬勃向上、探索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整个校园的指示刺激水平和学生的兴奋水平。从根本上说,学风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师资水平、教学水平、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只有加快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步伐,加快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教师角色的演变步伐,加快完善学分制、建立更具激励性的学习制度的步伐,加快实现学生自主创造学习的进程,才能从根本上使学风得到好转。
选一段抄下来吧 不是自己写的
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建设
以学生为本 构建和谐校园
在党的十七大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先后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体落实到高校就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的和谐程度是整个社会和谐程度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对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1 营造和谐稳定、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环境
建设和谐校园,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举措。建设和谐校园,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实现学校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有利于学校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相和谐。建设和谐校园,要积极营造和谐稳定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环境,用校园和谐保障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谐的校园环境、良好的育人氛围,是大学师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只有校园和谐,才能激发师生的创造活力,才能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把师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读书做学问上来,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在校园内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大环境,师生才能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想、理念、学术上的探讨、交锋和争鸣,个性得到张扬,创造力、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空间。
校园的和谐体现了学校的软实力,也体现了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学校要通过和谐校园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努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积极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广大师生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中来升华人格,完善自我,做到取长补短,形成合力,使师生员工与学校共同发展。
2 以学生为本,多措并举,构建和谐校园
近年来,天津理工大学高度重视和谐校园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认识,积极加强和改进教育教学、行政管理、服务保障和环境文化建设等育人领域的工作,以学生为本,多措并举,构建和谐校园。
(一)以学生为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和谐
教育教学是高校的中心环节。以学生为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和谐,关键是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调动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使教与学两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协调一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增强学习的动力和本领,让教师在学生的促进下不断提高为师追求和教学水平。
我们坚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和谐创造条件。近年来,为了扩展学生个体发展的选择空间,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我们在电子信息科学、机械、能源动力、材料科学等十个学科领域实行按照大类招收录取新生,实行了专业主辅修制、跨专业选课制和弹性学制,制定并实施了与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我们把培养学生“以创新思维从事工程设计的能力、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适合团队作业方式的通用管理能力”作为重点,通过进一步调整课程设置组成模块,增设专业设计、英语演讲、通用管理学概论等必修课程和在各学院开设一大批跨专业、跨学科的选修课程,切实加强了课程体系建设。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还加强和拓展了实践教学体系,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引领,在大型先进企业建立了一批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了校、企合作;推动了重点实验室面向学生的全面开放,在工程训练中心和各学院建立了可由学生自主选题并独立研发的创新实验室;在“两课”教学中有机融入了社会实践活动。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和谐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们坚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促进教与学的和谐互动,让教师真正成为学习的引领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校教师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导入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对获取知识方法的掌握,教学相长,把“教”的重点放在启发、引导、组织和鼓励学生的“学”上来。我们在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教学中积极推行分级教学,针对基础不同、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分别进行教学组合,采取不同的施教方法、选取不同的教材、执行不同的教学进度,既做到了因材施教,又保证了所有学生都能达到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要求。我们在专业课和部分公共课教学中加强了学生实践体验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采取了“真实案例”教学分析、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讲授相关专业知识、聘请企业工程师结合生产实际承担部分专业教学任务、毕业论文(设计)真题真做等具体措施。
(二)以学生为本,让管理工作走上不断优化的和谐通道
管理在高校中发挥着中枢调控作用。以学生为本,优化管理工作,不但要使管理体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要求,保证各项工作的规范有序和校园的和谐稳定,而且要注重发挥管理的激励和保护作用,在不断推进管理规范化的同时实现管理的人性化,使广大学生能够积极认同、主动参与并自觉维护管理。
我们坚持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方法,积极建立学生参与管理的有效机制。近年来,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校、院两级学生代表大会制度,通过推进面向学生的相关政务公开、落实办理学生代表提案、建立学生代表与各管理部门联系沟通机制、健全学生会权益维护机构及职能等,切实发挥学生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在学校管理中的参与、监督作用。教务部门在学生中建立了教学信息员队伍,通过这一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运行情况,征求学生对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此作为改进教学、加强管理的重要推动力。学生教学信息员都以公开的管理参与角色开展工作,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很强,所反馈的信息真实可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也颇有价值,迄今已有上百条意见、建议得到采纳或借鉴应用。学生工作部门每年都从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中选拔一批优秀骨干到低年级担任学长辅导员,协同班主任、班导师开展工作,不仅拓展了学生参与管理的途径,而且加强和改善了对低年级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学业辅导。低年级学生普遍反映,学长制的实施促进了他们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习生活顺利过渡,学长的榜样示范和指导帮助使他们受益匪浅。后勤管理部门与学生工作部门紧密配合,主动组织学生参与食堂、公寓等重点服务领域的管理。由学生会干部和各学院学生代表组成的膳食协理委员会,不仅对伙食的卫生、质量、价格和餐饮从业人员的服务过程进行监督,拥有监督检查权、评议评价权,而且与后勤处膳食管理中心结合行使处理、处罚权,在外包商户引进和退出、大宗集中采购、饭菜价格调整等方面拥有投票表决权。在学生公寓,由学生“居民”组成的新型社团“爱家公社”与公寓管理中心、物业公司共同实施标准化学生公寓建设,并开展了公寓文化节、文明宿舍评比、倡导节水节电等活动。
(三)以学生为本,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和谐
服务保障为高校运行提供重要保证。以学生为本,加强服务,保障和谐,必须以提高服务保障质量为着力点,不断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努力为学生办实事解难题,维护好、实现好学生的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提高广大学生的认可满意度。
我们坚持从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通过改进服务领域工作,重点解决了涉及广大学生切身利益的若干问题。在改进服务领域工作方面,学校后勤系统建立了覆盖全校的后勤服务保障导航体系,公布了涉及各个服务环节的热线咨询电话,建立了后勤服务的快速反应机制;学工部门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立了开放式的学生事务服务大厅,为学生提供一站式管理服务和多方位咨询服务;教务部门以校园网为依托,建立了具有规章制度和政策查询、学习成绩查询、选课指导服务、师生互动交流等功能的教学服务网站,同时还在腾讯网上开设了微博,及时向学生发布教学信息。一系列改进服务保障措施的实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学习生活的便利和切身利益的保障。
我们从关心和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重点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家庭经济困难生帮扶、学生就业指导等三个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建设,引进了先进的学生心理健康评价软件系统,建立了心理咨询、音乐减压、团体辅导等活动室;我们在校、院、班级建立起三级心理防护网络,配备了专门师资和工作经费,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在班级增设了健康委员,开展了以健康委员和学生骨干为主要组织者的辅导特色活动;我们还加强了学生心理协会等社团建设,通过举办心理健康宣传节和开展讲座报告会、恳谈交流会、心理剧展演、心理电影赏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我们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基础上,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帮扶资助原则,进一步规范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机制;本着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影响学业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了绿色入学通道、定期经济资助、个别临时资助和实施助学贷款、增设勤工助学岗位等方面的帮扶机制建设;本着教育引导与经济帮扶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建立诚信评价体系和开展自强自立教育,进一步加强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鼓励和思想意志、人格品德培养。针对就业形势严峻和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加大的实际情况,我们把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从低年级就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并开设了相关课程,经常举办有关专家讲座和实践体验活动。我们在本市高校率先建立了具有合同签约管理、就业信息发布、数据统计分析、档案资料查询、派遣报到证审批等功能的毕业生就业管理网络系统。我们把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相结合,通过就业指导课和毕业前教育,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的就业择业观念、职业道德操守、服务贡献社会等方面教育引导。据统计,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和签约率始终高于本市高校的平均水平,就业质量不断上升。
(四)以学生为本,积极营造和谐文化氛围
环境文化建设是高校的重要组成内容。以学生为本,营造和谐文化氛围,必须以增强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为重点,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组织广大学生积极投身优良学风、校风建设,积极参与校园美化环境的建设,让学生在优美和谐的环境氛围中对大学校园形成心灵归属感。
我们坚持以文化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近年来,我们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用正确思想观念引导学生、用先进文化塑造学生的大课堂,进一步扩展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领域和载体渠道。我们定期举办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除了邀请校外领导和专家主讲外,党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在每个新学年开始都亲自为学生上形势政策教育第一课。我们以学生“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会”等理论社团为依托,通过开展理论学习与研讨、社会考察与调查研究、社区挂职锻炼与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着力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我们注重发挥学生身边的优秀典型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走正确成才之路。近年来,曾荣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和天津市感动校园十佳大学生称号的冯雅楠同学,以其与癌症顽强抗争、不懈追求德业并进的先进事迹在广大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她写的《像花儿般灿烂》一书成为广大学生争相传阅的励志教材。我校荣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和天津市十佳大学生称号的藏族学生豆本加,以其用所学知识回报人民、努力为家乡脱贫致富做贡献的感人事迹,受到了广大学生的青睐和追捧。我们注重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红歌大合唱比赛、抗震救灾大型文艺募捐活动、国家著名文艺团体“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等,都在广大学生的文化精神塑造和思想品位形成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积极组织广大学生投身优良学风、校风建设。近年来,我们积极致力于在广大师生中开展“八荣八耻”教育,大力传承和弘扬“重德重能、求实求新”的校训和“求真务实、艰苦创业、团结包容”的理工精神,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我们通过持续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高扬“爱党、爱国、爱校”和“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校园主旋律。我们坚持与第一课堂相结合,通过建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立项课题研究的组织机制、扶持发展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建设学生实践创新基地和定期开展校园学术科技竞赛,常年不懈地推动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近年来,我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成果在全国和天津市“挑战杯”竞赛中屡获佳绩,先后获得全国“挑战杯”特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以及天津市数十项奖励。蓬勃的课外活动和浓郁的学术氛围,有力促进了优良学风、校风建设,也进一步密切了广大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治学执教、学习创新中的和谐关系。
我们坚持把建设优美校园环境作为广大师生员工共同承担的责任使命,努力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使环境育人的功效得到进一步发挥。近年来,结合我校新校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组织广大师生员工特别是学生为新校区建设积极献计出力。新校区道路、楼宇、广场的命名征集活动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已经确定的部分方案凝聚了广大学生的聪明智慧。我校艺术学院环境艺术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在新校区环境规划和绿化美化提升中积极建言献策;环境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在新校区大湖生态保护和校园绿化品种栽植、灌溉水质检测等方面开展了细致的调研论证并提出了诸多合理建议;管理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的老师和学生还直接参与了新校区建筑方案设计论证和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此外,在新校区学习生活的学生们还以学院为单位主动认领绿化维护、卫生保洁责任区,以他们的辛勤劳动呵护着心爱的校园。广大学生在参与建设校园美好环境中进一步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感,也在受益于美好环境熏陶中激发出了对校园的心灵归属感。
3 提高认识、完善机制、创新方法,不断开创和谐校园建设新局面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为了巩固和深化和谐校园建设成果,加快和谐校园建设步伐,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任务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健全体制、完善机制,挖掘载体、创新方法,不断开创和谐校园建设的新局面。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适应建设和谐校园的发展要求
全面建设和谐校园,必须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作为前提与先导。随着和谐校园建设的不断发展,我们不但要在根本指导思想和宏观目标任务及要求上取得思想认识上的统一与提高,而且还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强化和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共识。结合我校实际,当前我们应侧重于统一和提高四个方面的思想认识:一是,从领导干部到每一名师生员工都要进一步增强建设和谐校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对构建校园各种和谐关系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从而做到思想上的自觉和行为上的主动,在校园内进一步形成共同的精神追求。二是,将高校的育人工作主线与建设和谐校园重要任务紧密联系、高度融合,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工作理念,把“四育人”的工作要求进一步落到实处。三是,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工作都要更多地关注舆情民意,从关心爱护他人、理解尊重他人、平等善待他人的角度考虑和处理问题,通过切实解决广大师生员工特别是广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四是,在建设和谐校园中更加注重思想道德建设,要把教育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和人格魅力完善作为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和增进育人过程和谐的重要引领要素,进一步落实以育人为本、以德育为先的教育基本原则。
(二)健全体制、完善机制,进一步形成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合力
体制、机制的健全与完善,是全面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健全体制、完善机制,要着眼于组织领导、协调推动、检查落实的更加有效,对现有体制中的责任体系进行合理构建及必要调整,进一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密切配合、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从现实出发,为进一步形成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合力,我们要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要把建设和谐校园的工作责任和任务进一步分解到各级领导和各个部门、单位的工作中去,使其成为各级岗位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作用,抓好条与块、线与面相结合的具体组织管理,避免各领域的实际工作与落实和谐校园建设任务相脱节。三是,进一步加强建设和谐校园的制度保障,特别是加强涉及各部门密切配合、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建设,努力使建设和谐校园的各项工作纳入到民主法治的发展轨道。四是,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和其他组织团体在推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积极为和谐校园建设献计出力,形成团结和睦、共建和谐的良好局面。
(三)挖掘载体、创新方法,进一步增强建设和谐校园的生机活力
进一步增强建设和谐校园的生机活力,仍有待于我们在挖掘载体、创新方法上不断付出努力。当前,我们要进一步丰富和强化校园文化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载体功能,通过培育和发展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增进育人过程中的和谐,推动和谐校园建设。要深入挖掘校园文化活动载体,以体现时代精神、弘扬正气的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促进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以特色鲜明、积极向上、弘扬主旋律的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巩固校园主流意识形态;以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健康向上的文化、科技、体育和艺术活动,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水平。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的文化载体功能,通过不断开发网络信息资源、提高网络技术运用水平和规范网络信息管理,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是增强建设和谐校园生机活力的重要途径。在创新方法上,我们要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好激励引导、感情融入、交流沟通等方法要素。要更多地注重对广大师生员工的正面激励,通过各种激励引导方法增强他们的主观内动力;要带着浓厚的感情投入到建设和谐校园中去,情理交融地把握好各种关系矛盾的处理;要更加重视各方面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交流沟通,特别是学校各部门与广大师生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群策群力地开展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论文关键词: 校园文化 小学 文化建设
论文摘要: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其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层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本文分别从四个层次探讨如何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同时,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代表一种风气,体现一种和谐,孕育着一种教育力量。笔者就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作用及如何推进进行探讨。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小学的核心竞争力
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师生员工都生活在其中,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具体说来就是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通过创设良好的自然环境,形成学校的特有的物质文化;通过修订、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从而优化校园外部环境,提升校园内在品味。
二、如何推进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1.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停留在外在的形式上,更值得关注的是能包纳其内涵与实质的精神领域。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是校园人的心理层面,其内容是校园成员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及素养的提升。精神文化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实质和水准。首先,要有比较高的思想品味,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要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现代的眼光为学校的生存发展决策。同时,要竭力把全体教职员工凝聚在一起。其次,是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一个学校如果校风不正、学风不浓、教风不严,很难说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社会也不会认可。但如果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齐心协力,校园文化建设一定会呈现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
2.制度文化建设
干净、整洁、优雅的校园孕育的是团结、民主、和谐,学生展现的是积极、自信、勇敢。通过具体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将展示的是一种积极健康、团结进取、和谐的校园风貌。学校制度文化是规范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校园文化中其他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润滑剂,具有巨大的潜在保障功能。其应该在充分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修订、补充、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凸显学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色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制度无情人有情,体现人文关怀,让制度成为规范师生行为的自觉规范,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学习的热情。
3.行为文化建设
优美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它的感染力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旷神怡,大脑更聪慧,思维更敏锐,行为更文明,激发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但这些良好的`环境必须靠日久天的行为来支撑,所以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无小事,作为总务领导人,就需要从思想、制度、行为等方面加以反思、注重引领,从而促进教师行为文化的建立。同时应该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热情,引领其学会合作、学会理解、学会忍耐、学会宽容、学会放弃,应该引导教师尊重、理解学生,学会以公正的态度、发现的目光、宽广的胸襟去欣赏学生。同时领导人要和老师进行密切沟通,及时有效地配合老师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
4.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是校园文化发展程度的一个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对师生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美的物化环境包括校园建筑风格、绿化、美化的环境、自然的景物特色、现代化的设施等。由文化构筑的环境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激励和约束双重作用,熏陶人的灵魂,感染人的心境。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心情是不一样的,受到的教育和感染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一个庄重、整洁、肃穆的环境里,谁也不会嬉笑、打闹、随便吐痰、乱扔纸屑,这就是环境的约束作用;在一个群情振奋的环境里,人们也会热血沸腾。兴奋不已,这是环境的激励作用;“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说的就是环境的感染作用。这种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它给师生创造了一个庄重的“磁场”,其教育魅力于无形中统摄着师生的灵魂,从而内化为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创造力量。总之,在校园文化的创建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合理培育校园文化,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进行。校长是校园文化的领袖,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对教育的发展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掌握教育理论、尊重教育规律、把握教育改革动态,对自己所在学校定位准确。运用现代的文化模式,来规划和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的长短期目标。以此确立起全校师生员工为之奋斗的共同文化愿景,营造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位哲人曾说:“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校园环境表现出一所学校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精神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它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校的宏观发展具有不可言喻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炳辉.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成长[J].教师教育研究,2006,(7).
[2]彭新萍等.提升学校文化品质构建和谐校园[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
上一篇:历史人物论文主题
下一篇:路桥毕业论文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