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归有光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9 12:12

归有光研究论文

不附权贵 勇抗巨子

人物|| 归有光的坎坷科举路(完整版)

科举,古人攀登理想之峰的阶梯,因为是分科取士,所以名之科举。科举制从公元605年(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实行,到1905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共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从隋朝开始,然后唐宋元明清,科举带给读书人多少欢乐,也就带给了读书人多少泪水。

归有光,明朝的大才子,“唐宋派”的代表作家,年纪轻轻就敢于和当时文坛的领袖也是老乡的王世贞叫板。但是,在科举之路上,归有光却是倍尝辛酸,一生九次参加会试,终于在花甲之年(60岁)得中进士,但仅仅六年之后,他就离开了这个世界,运乎?命乎?

归有光的科举之路开始的时候是充满鲜花和掌声的。作为大才子的归有光,幼年就聪颖过人,不同寻常。九岁即能写成文章,十岁时就可以洋洋洒洒写出千字长文了。十四岁的时候开始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制最基础的考试叫童试,有三个阶段,分别叫县试、会试、院试。参加这三个考试的人都称为童生,通过了这三个考试,就是所谓的“秀才”了,正式的说法叫作取得了“生员”的资格,可以正式开始科举之路了。同时,成了秀才,就可以进入当时官办的学校进一步学习。而且,成了秀才之后,就算是有了最基本的“功名”,进入了士大夫阶层了。具备了一些特权,诸如免除徭役,见知县不跪,犯错不能随便用刑等。

秀才分为三等,最高等的是童试成绩最好的,称为“廪生”,意即廪膳生员,由官府按月发放粮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开始吃公家饭了。其次一等的称为“增生”,意即增广生员。这是没有“公粮”的。再次一等的叫“附生”,就是所有通过考试的人。

如果和今天作个比较,这三个预备性的考试相当于今天的小升初。

这预备性考试,每三年举行两次。自小就聪明过人的归有光从十四岁开始参加童生考试,大概也不是很顺利,但最后的结果还是辉煌的。六年后,也就是在归有光的弱冠之年,那年参加院试,考了个第一名,被增补为苏州府学生员。这时的归有光,已是读书破万卷了,对自己前面的科举之路,更是信心满满。以第一名的成绩,当年就到南京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的第一道关:乡试。但是,前面等待着踌躇满志的归有光的,却是漫漫的长路。

乡试,正式的科举之路的第一道关,一般都在各省的省城举行。如果这道关过了,就是所谓的中举。《儒林外史》中著名的范进中举,范进参加的就是乡试,中了之后被称为举人老爷。他的老有丈人对他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称他为文曲星下世。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都在秋天(八月)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主考官是皇帝派下来的。只有通过院试,取得了生员(秀才)资格的才可以参加。通过了乡试的秀才被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为解元。

所有的举人原则上都有了被选为官员的资格,即使不被选为官员,也是当地的名流,见到知县,知县也要给一个坐位。所有的举人都可以参加第二年春天在京城举办的会试。

弱冠之年,踌躇满志的归有光,意气风发地从苏州赶去南京参加乡试,命运就在这个时候给了志在必得的归有光一记响亮的耳光——落第了(没考上)。而且这耳光一个接着一个,一连就是五个。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每个耳光就是三年的光阴,都是三年的苦读。直到第六次去南京,命运才发生的转机。而这时,时光已匆匆逝去15年了,归有光已是35岁了,从第一次参加乡试的弱冠,到了现在的人到中年。

放在今天,就是六次参加高考。这15年的岁月,想必归有光一定过得不轻松。从一个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青年走到了初涉沧桑的中年,无疑,归有光的学识肯定是大有长进,但那颗心,估计也是苍凉的千疮百孔了。

好在经过了15年的坎坷考试路后,命运这个时候对着归有光展露了一下笑颜,他在第六次参加乡试的时候遇到了他的贵人——当时的主考官张治。张治非常欣赏归有光的文章,觉得归有光是一少有的人才,说他是汉代著名大儒贾谊董仲舒再世,视归有光为国士。在归有光的第六次乡试中,把归有光列为举人第二名。

归有光经过15年的漫漫长路,终于通过了乡试,成为举人,有了参加会试的资格。这时的归有光,在江南一带,凭借自己的学识,早已声名卓著了,特别是归有光的古文写作,被称为当时的“昆山三绝”之一。考取了举人之后,归有光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京城,十五年前的那种踌躇满志的感觉又在归有光的心中萌生滋长了,他对等在自己科举报国之路上的下一站——会试——充满了信心。

会试,正式的科举之路的第二道关,在京城举行,参加者皆是各地乡试高中的举子。全国各地的举子,在乡试之后都会从四面八方云集到京城,参加在乡试次年春天举行的会试,一展自己的才情。

会试也是三年一次,在乡试的次年春天三月举行,所以相对于乡试被称为“秋闱”,会试又被称为“春闱”。会试皆在京城举行,由礼部主持,皇帝亲自任命正、副两名主考官。录取数量大概为三百名,被录取者称为贡士,其中第一名被称为会元。

归有光,在乡试高中的那年冬天,就整治好行装,进京赶考了。想像中,当年的归有光应该是坐船,沿着大运河北上的。北上途中的归有光想着自己这么多年的苦读诗书,想着乡试主考官张治对自己的评价,心中一定是充满了自信的。他觉得,命运让自己苦读了十五年的诗书,一定是有自己的安排的,这十五年的积累足可以为国家效力了。一路听着大运河水声的归有光一定想不到,等在他前面的,还有更长时间的磨难,还有着更长更长的等待,甚至相当于一辈子的等待……

归有光初次赴京参加会试最终以失败告终,要想再展才情,要等三年之后了。名落孙山的归有光还乡之后,就在家乡附近的嘉定安亭江上,开始了一边读书准备三年后的会试,一边讲学谈道。当时的归有光已是名满江南,四方之学士纷纷前来听课,多时达数百人。饱读诗书的归有光纵论文史,谈经说道,他知识的渊博,论述的宏伟,让下面听课的学士们心中叹服。读书、讲学、谈道,让归有光更是名声远播,海内学者都尊称归有光为震川先生。

归有光在科举上还未成功,但在读书做学问上已是名满天下。每一个名满天下的人,背后都会有一个默默的支持者。站在归有光背后的,就是他的妻子王氏。在归有光安亭讲学期间,王氏操持家中一切事物,让归有光能够心无旁骛,专心于学问。

也许,命运把归有光做学问的这扇窗户打得大开之后,就把科举的那道窗户暂时的关上了。学识渊博名满天下的归有光在三年一次的会试中屡屡失败,他的文章就是入不了主考官的法眼。其实仔细想来,不是归有光的文章不好,是他不懂得考试之道,或者是他虽懂,但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归有光想凭自己的学识,撞开会试的大门,但那大门里有太多的人在等着,他撞不开。

在乡试时把归有光列为第二名,视之为国士的张治,后来进京做了宰相。他对归有光一直很关心,听说归有光三番五次不能在会试中脱颖而出,感到很是惋惜。明代的科场上,舞弊之风甚嚣尘上,张治对此肯定是心知肚明的。他对归有光之所以屡次落第,心中也肯定明白个中原因。归有光有这样一位有着知遇之恩的人,却不愿去拜访,去走一走门路。据相关文献记载,张治听说归有光屡试不中后,曾几次想让归有光进京走动走动,但归有光就是不愿意,不肯低下头来,不愿意在自己的科举之路中掺杂一点点不是学问诗书的东西。宁愿忍受着一次次的名落孙山,也不肯让自己的那满是诗书学问的身子弯一弯。

据说,当时皇帝身边有一位颇受宠幸的宦官,听说了归有光的大名后,让自己的侄子到归有光处听学读书,拜归有光为师。并几次邀请归有光进京来“坐坐”,都被归有光拒绝了。在为学致仕这条路上,归有光似乎有洁癖,他自己把一条条“捷径”都堵死了,剩下的路,有多么难走,他心中肯定是知道的。

归有光就这样走在科举之路上,虽然艰难,但心中无愧,虽然坎坷,但唯有一往向前。这条路一走就是二十五年,直走到了自己年已花甲。这期间,在归有光四十三岁时,他最心爱的大儿子不幸去世了,时间仅仅隔了一年,一直站在自己身后,默默扶持自己的任劳任怨的妻子王氏,也离归有光而去。归有光一生中娶过三个妻子,王氏是第二个,陪伴了归有光十六年。但很令人惋惜的是,归有光在自己的名作《项脊轩志》中所写的那位妻子,却不是这位王氏。《项脊轩志》中的是归有光的第一次妻子魏氏,在归有光二十三岁的时候嫁给归有光,从《项脊轩志》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知道,归有光和魏氏感情很好,但也是天不从人愿,在仅仅六年之后,魏氏就离开了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表达了对首任妻子魏氏的一往情深:

末尾那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尤其感人。

写《项脊轩志》中这些文字的时候,归有光大概是三十二岁。归有光在第一个妻子去世三年后又娶了第二任妻子王氏。那个时候,离归有光在南京高中举人还有五年。在归有光中举赴京赶考失败后在家乡讲学的那些年里,都是这个王氏操持家事,让归有光一心向学。在默默地陪伴了归有光十六年后,王氏也离开了这个世界。二任妻子都是那么任劳任怨,归有光在读书之余,想起这两位贤妻,一定会痛彻心扉的吧!睹物怀人,又是十几年过去了,那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想必还在,看着这棵树,归有光一定想起了自己苦读诗书讲经谈道的那一天天一年年,两位妻子对自己尽心尽意任劳任怨的照顾。如今,站在自己身后的支持者不在了,前面的路依然艰难坎坷。

经过八次的失败,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近花甲的归有光再次进京,第九次参加会试。命运之神终于被归有光的执著感动了,打开了那扇关了很久的窗户,归有光终于通过了会试,成为贡士,终于可以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了。

从十四岁开始参加科举,二十岁中秀才,三十五岁中举人,六十花甲之年成为贡士,经过了四十六年,归有光终于走到了这条路的最高处——殿试。

殿试,也叫廷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在会试结束后两个月(五月份)举行,参加者是通过会试的三百名贡士,地点在朝堂之上。一般情况下,皇帝亲自担任主考官。录取分为三甲,一甲录取三人,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三人中的第一名称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三名授翰林院编修;二甲录取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也录取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除了状元、榜眼、探花外,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运气不好的,有一辈子都不得做官的。进士榜称为甲榜,因用黄纸书写,所以叫黄甲、黄榜,也称为金榜,在古代,所谓的金榜提名,就是指考中进士。

一般常说的连中三元,指的是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中第一名,分别为解元、会元、状元。名城苏州古城区内有一个地名叫“三元坊”,其中的“三元”,就是连中三元的三元。这个地名就是为了纪念一个叫钱棨的苏州人,他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中三元。钱棨除了中了这个大三元之外,还中过小三元,小三元就是我们在一开始说的考秀才的初级考试的县试、府试、院试三次考试都是第一名,俗称小三元。大三元加上小三元,共六个第一名,被称为六元状元。在中国科举史上共有两个人有些殊荣,一个就是清朝时苏州的钱棨,另一个是明朝人黄观。这个黄观比钱棨更大厉害,他连中的这六元,中间没有停顿,一气考下来,次次第一。而钱棨,在小三元大三元的考试中都有很多次失败。黄观高中状元时是27岁,钱棨高中状元时已是47岁了。

归有光,走过了四十年的科举路,终于在花甲之年得以参加殿试。最后的结果,得了三甲进士,被授予浙江一个偏远地方的知县。归有光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兴办学校,提高当地人的文化水平。第二件事是整治恶吏,平反冤狱,为此得罪了很多人。归有光做事廉洁刚正,不媚权贵,上司的命令若是于民不利便拖延不办,做了两年多的县令,六十三岁的归有光因得罪地方豪强,得罪了上级官员,终于被调任顺德府(今河北邢台)通判,管理马政。这一调动,名义上是升官了,实际上是对归有光的抑制。对这一调动,归有光非常愤慨,连上两封奏疏要求辞官,但都被扣压不能上达,没办法,只好赴任。归有光抵达任所后,修了一间土房子,整天躲在其中读书,以表示自己的不满。马政通判是一个闲职,读了一辈子书的归有光没有浪费这一段清闲的时间,在这期间,他广泛地阅读了相关的历史书籍,亲自采访了当地的一些掌故,修成了一部完备的《马政志》。 

在归有光生命的最两年,命运之神彻底放松了对他的严苛。归有光迎来了生命的最高潮——进入内阁,身列文学侍从之位。这才是最适合归有光的一个位置,此时的归有光十分高兴,希望能借助这个机会读更多的书,明更多的理,做更多的事。但遗憾的是,命运之神没有留给他更多的时间。

归有光在文学上有着很深的造诣。在他还是一个举人的时候,就敢于和当时文坛的领袖也是老乡的王世贞叫板,他反对王世贞的一味复古,推崇唐宋八大家的古文,是有明一代“唐宋派”的代表性作家。他所写的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就是自然,就是不造作,给当时枯燥的文风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他所写的《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都是情感深挚,读之让人泪下的作品。

归有光写作项脊轩志的时间?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作者对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深情,但从文中的“既为此志”来看,此文并非一气而成,后两自然段为后期的补记部分。那么作者何时写这部分附记的呢?
  一般人认为,本文的附记部分是作者写正文后十三年补写的,根据是文中有“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的说法,加起来正好是十三年。从归有光的生活经历看,他二十三岁时娶妻魏氏,前推五年,他正好十八岁写正文,那么写附记的时应为三十一岁。由文中的“其后六年,吾妻死”说明归有光丧妻时是二十九岁。再结合“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说明枇杷树已长大成木。我们知道枇杷树生长缓慢,非多年不能成木,两年的时间是不可能“亭亭如盖”的。因此这种说法不能令人信服。
  归有光三十五岁中举后,迁居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区)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不复归故里,由此并附记内容看,归有光应尚未迁居而作附记的。加上枇杷树非五六年不能“亭亭如盖”,所以附记当是作者三十四五岁时,迁居异乡之前,在家看到旧时之物,触动了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而补作的,此时距正文写作时间约为十五六年,即作者写此文时应为三十四五岁而非三十一岁。

以真正的强者需要挑战为题求一篇议论文..800字

写作思路:要直接简化任务语言。在叙述中,我们要把直接叙述变成间接叙述,尽可能简化人物语言。这样,即使情节连贯,又使语句“简练”。

真正的强者需要挑战!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震撼世间的绝唱。

傲立悬崖的孤松,为何能巍立不动?那是它从岩石中挤出身躯的时候已经接受了超越极限的挑战!身姿矫健的海燕,为何能安然无恙地盘旋于惊涛骇浪之上,那是它生来就要面对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挑战!翩跹起舞的蝴蝶,为何能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动人,那是它破茧成蝶的时候已接受了人生痛苦与挫折的挑战!

是一次次的挑战,一次次的挫伤成就了强者,并创造了震惊世人,永载史册的奇迹!

司马迁用一双慧眼,看尽人世的兴衰,用一双充满热血的手,抚遍历史的每一个角落。于是,千百年之后,我们的耳畔响起了这“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宫刑是你人生路上的绊脚石,是你所受的极大耻辱,是对你心理生理的极限挑战,可是你坚强勇敢地挺过来了。

斗胆冒昧地问一句:如果不是因李陵之祸而罹难,被迫接受宫刑而地位一落千丈,在众人的排挤冷漠中生存,你还会用毕生的精力去过问红尘的是是非非、江湖的潮起潮落吗?中国的文学史上还会留下这么一部不朽的杰作吗?

英国威灵顿将军不断接受血雨腥风的战争挑战,七战七败,终于成就了历史上的美名;归有光不断地接受一次次残酷的科举考试的挑战,七次落第,最终有了《项脊轩志》这样的隽永文章;霍金不断地接受残疾对他的挑战,虽然躯体被禁锢在轮椅上,但他的思想,他对宇宙之外的世界的探索,却超越了人类,成为当今世界三大杰出科学家之一。

命运给了他们最深的苦痛,最无情的折磨,可是面对接连不断的人间疾苦,他们没有退缩,反而愈挫愈勇,愈战愈强。千锤百炼,涅槃重生的他们,是真正的强者!

挑战对于强者来说,是迈向成功的催化剂,而对于意志不坚定的人来说,却是前进路上的拦路虎,是写着失败的终结。所以说,挑战对于每个人的作用并不都是一样。挑战可以让强者更强,也能让那些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的人,在感叹命运的不公的同时,无奈地接受失败的事实。对于他们,这的确是一件坏事。

当今的中国,也在不断的接受着新的挑选。中国发展新阶段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不同发展道路之间的矛盾,方方面面的统筹与规划……都是难度极大的挑战。也正是在不断的挑战中,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进入世界前列,由此可以证明,强者就是要在挑战中铸就。

现实生活中,谁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路上多一些机遇,少一些挑战,其实,万事顺其自然就好,机遇来时牢牢抓住,挑战来临亦能无所畏惧,坦然笑对。我们不会像拳王阿里那样刻意地为自己设置障碍刻意地找对手挑战自己,但作为生活的主人,我们会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

寻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以下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供你参考

1 《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
2 先秦诸子文研究(《论语》、《庄子》、《孟子》、先秦寓言等)
3 屈原与楚辞研究(生平、悲剧成因、作品辨伪、思想与艺术等)
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家专著专论研究
5 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
6 柳永词的雅和俗
7 论柳永对苏轼词的影响
8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
9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10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11 论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12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
13 《三国演义》和历史文学创作问题
14 《水浒传》主题辨析
15 汤显祖戏曲观的研究
16 《聊斋志异》爱情题材论
17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论
18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
1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
20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
21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22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
23 李煜词评价之我见
24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5 豪放大师苏轼的婉约词
26 论关汉卿喜剧之“双璧”《救风尘》与《望江亭》
27 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任选一部)中的女性艺术形象试论
28 《三言》中爱情作品的反封建倾向
29 《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试论
30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女性悲剧
31 谈影视剧中历史题材作品的时代精神与当代意识
32 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的艺术经验
33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
34 论《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
35 论《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
36 论“三言二拍”表现的市民生活特色
37 论《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
38 论《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39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的批判
4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41 论论李汝珍的《镜花缘》
42 论二晏词
43 论苏轼的散文特色
44 论陆游晚年的思想和诗歌创作
45 从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
46 辛弃疾词与南宋理学的关系
47 论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
48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
49 论元杂剧中的李逵形象
50 贾谊论
51 《史记》人物传记所体现审美情趣
52 《史记》人物传记中人物形象分析
53 汉乐府诗分析
54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55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
56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
57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
58 魏晋隐士与魏晋文学
59 《世说新语》刻画人物
60 魏晋南北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61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
62 《西厢记》的传播
63 元杂剧的题目正名
64 元刊本杂剧中的角色问题
65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66 三国演义的成书问题
67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68 牡丹亭》的传播
69 《红楼梦》中改名问题
70 石头传说与贾宝玉形象
71 石头传说与孙悟空形象
72 传奇戏的文人化问题
73 戏曲的案头化研究
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
75 《桃花扇》中的女性问题
76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77 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78 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79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80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81 “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
82 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3 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84 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85 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86 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87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88 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89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90 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91 论归有光的散文
92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93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94 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
95 论《西游记》的诙谐风格
96 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
97 《金瓶梅》人物论
98 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99 “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100 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101 论纳兰性德词
102 苏轼词的主导风格
103 《桃花扇》人物论
104 秦观词的婉约风格
105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106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107 论易安体
108 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109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10 论晴雯形象的人性内涵
111 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
112 关汉卿性格浅析
113 王维诗中的禅趣
114 浅析王熙凤的理家才能
115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116 试析《红楼梦》人物——惜春
117 浅谈《莺莺传》的写情艺术
118 论《窦娥冤》的艺术特色
119 论苏轼元佑时期的创作特点
120 浅论范进中举
121 浅论林黛玉的性格
122 苏轼词浅析
123 浅析古人交友之道及现实意义
124 浅析陶渊明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125 论陶渊明的矛盾思想
126 浅谈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
127 浅议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128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
129 杜甫诗浅论
130 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
131 论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
132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133 论晴雯
134 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变化
135 薛宝钗形象塑造浅析
136 论李白的山水诗
137 《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研究
138 陶渊明与鸟(酒、自然等)
139 王熙凤形象浅论
140 浅析辛弃疾词中的豪壮之气
141 论稼轩词的爱国主义精神
142 浅析唐代诗人笔下的闺怨诗
143 浅谈《金瓶梅》的讽刺艺术
144 浅论李贺的诗风及成因
145 浅谈陶渊明的人生价值观念
146 浅析薛宝钗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147 浅论王维诗中的禅趣
148 浅析鲁智深形象
149 论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
150 浅论苏轼诗中的自然美
151 浅论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
152 平儿形象分析
153 浅析大历诗风
154 浅论魏延的性格悲剧
155 浅论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思想
156 论范成大的田园诗
157 论陆游作品中爱国思想的一贯性
158 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
159 《诗经》燕飨诗的场面描写
160 《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161 《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
162 《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
163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164 《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
165 《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
166 《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
167 宋玉赋试论
168 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169 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
170 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171 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
172 论蔡邕的碑体文
173 曹植诗风的衍变
174 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
175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176 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
177 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
178 《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
179 《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
180 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181 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
182 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
183 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点
184 宫体诗的女性描写
185 论《文选》对诗的分类
186 论南宋雅词
187 《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
188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
189 王维诗中的禅趣
190 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
191 论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
192 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193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194 岑参边塞诗初探
195 论李白的梦诗
196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197 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
198 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
199 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
200 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
201 论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
202 论苏轼诗
203 论陆游的爱国诗
204 论辛弃疾词对清词的影响
205 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
206 柳永词的语言特点
207 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208 贺铸词的艺术个性
209 论诚斋体
210 宋末逸民诗初探
211 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
212 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213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214 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
215 《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
216 《水浒传》的忠义观
217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218 猪八戒形象分析
219 论唐僧与孙悟空的矛盾冲突
220 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
221 《金瓶梅》的家庭生活描写
222 《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
223 《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
224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
225 论词在元明时期的衰落
226 宋江形象分析
227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228 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
229 “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
230 李贽“童心说”的文学价值
231 论《西游记》的成书
232 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
233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
234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235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36 大观园的文化意义
237 《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
238 《长生殿》的爱情观
239 《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240 《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
241 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242 论清诗的宗唐宗宋之争
243 论桐城义法
244 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
245 花间词的艺术成就
246 《红楼梦》中的丫环群象
247 论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
248 论归有光的散文创作
249 论清词中兴
250 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
251 论常州词派的词学思想
252 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253 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
254 论明清小说题材的嬗变
255 《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
256 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
257 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论的影响

上一篇:钻探技师论文答辩

下一篇:论文查重表格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