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山水诗论文素材

发布时间:2023-03-10 11:23

山水诗论文素材

野望
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江上
王士禛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古诗中描写山水四季名句

1.春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 志南和尚《绝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2..夏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宋·陆游《初夏绝句》

3、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4、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5、 月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6、 友情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 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8、 雨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9、 山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10、花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宋- 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回答者:完颜康康 - 状元 十五级 4-25 12:40

1.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宋.张道洽《岭梅》
2. 春城无处不飞花——唐朝.韩鸿《寒食》
3. 折得一枝香在手, 人间应未有——宋.王安石《甘露歌》
4.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5.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6.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7.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8.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咏石榴花》
9.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0.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
11.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12.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宋.晏殊《踏莎行》
13. 阳春二三月, 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孟珠》
14. 江南二月多芳草, 春在蒙蒙细雨中——宋.释仲殊《绝句》
15.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6.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17.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唐朝.元稹《菊花》
18. 林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19.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20.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民歌《江南》
21.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53. 里《小池》
22.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宋.周邦彦《苏幕遮》
23.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24.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25. 天涯何处无芳草——宋.苏轼《蝶恋花》
26.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7.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初春小雨》
28.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
29.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30.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唐.杜甫《绝句二首》
31.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78. 春江晚景》
32.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3.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二首》
34.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宵——唐.刘禹锡《秋词》

古诗名句分类十一:日月风雨

1.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唐.杜甫《羌村三首》
2.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原游》
3.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4.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5.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6.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7. 明月却多情, 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8.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9. 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10.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唐朝.王维《鸟鸣涧》
11. 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嘏《江楼感旧》
12.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13. 暮雨不来春不去,花满地月朦胧——宋.贺铸《江城子》
14.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唐朝--岑参《暮秋山行》
15.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16.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唐.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17.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唐朝.杜牧《秋思》
18. 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19.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唐朝.刘长卿《别严士元》
20.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宋.苏轼《元月廿七日望湖楼醉书》
21.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22.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3.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内树,若个是真梅——唐.东方虬《春雪》
24.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朝.李白《北风行》
25.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唐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古诗名句分类十二:天地山水
1. 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2.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 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4. 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5.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6.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7.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8.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9.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0.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1.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12.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
1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5.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6.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7.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8.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19.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20.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1.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诗名句分类十三:关于思乡

《诗经?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

1.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宋.张道洽《岭梅》
2. 春城无处不飞花——唐朝.韩鸿《寒食》
3. 折得一枝香在手, 人间应未有——宋.王安石《甘露歌》
4.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5.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6.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7.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8.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咏石榴花》
9.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0.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
11.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12.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宋.晏殊《踏莎行》
13. 阳春二三月, 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孟珠》
14. 江南二月多芳草, 春在蒙蒙细雨中——宋.释仲殊《绝句》
15.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6.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17.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唐朝.元稹《菊花》
18. 林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19.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20.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民歌《江南》
21.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53. 里《小池》
22.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宋.周邦彦《苏幕遮》
23.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24.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25. 天涯何处无芳草——宋.苏轼《蝶恋花》
26.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7.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初春小雨》
28.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
29.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30.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唐.杜甫《绝句二首》
31.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78. 春江晚景》
32.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3.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二首》
34.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宵——唐.刘禹锡《秋词》

古诗名句分类十一:日月风雨

1.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唐.杜甫《羌村三首》
2.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原游》
3.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4.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5.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6.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7. 明月却多情, 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8.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9. 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10.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唐朝.王维《鸟鸣涧》
11. 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嘏《江楼感旧》
12.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13. 暮雨不来春不去,花满地月朦胧——宋.贺铸《江城子》
14.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唐朝--岑参《暮秋山行》
15.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16.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唐.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17.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唐朝.杜牧《秋思》
18. 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19.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唐朝.刘长卿《别严士元》
20.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宋.苏轼《元月廿七日望湖楼醉书》
21.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22.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3.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内树,若个是真梅——唐.东方虬《春雪》
24.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朝.李白《北风行》
25.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唐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古诗名句分类十二:天地山水
1. 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2.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 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4. 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5.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6.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7.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8.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9.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0.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1.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12.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
1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5.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6.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7.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8.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19.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20.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1.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诗名句分类十三:关于思乡

《诗经?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

野望
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江上
王士禛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古诗中描写山水四季名句

1.春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 志南和尚《绝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2..夏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宋·陆游《初夏绝句》

3、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4、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5、 月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6、 友情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 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作文素材之描写夏天的优秀诗句: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出自中唐诗人戴叔伦的《题稚川山水》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赏析 山水诗向来多是对自然美的歌咏,但也有一些题咏山水的篇什,归趣并不在山水,而别有寄意。此诗即是一例。 这首题咏稚川山水的小诗,写得风光如画,感情充沛。稚川,所在不详。从诗中描绘的境界看,像是江南山水之乡。戴叔伦曾先后在新城(今浙江富阳)、东阳(今浙江东阳)当过县令,诗中所咏山水,或在两地中某一处。 前两句即景描写,由近及远。“松下茅亭五月凉”,松下茅亭是诗人观赏稚川山水的立足点和题咏之处。时值仲夏,天气已开始有些暖热,而苍松覆盖下的茅亭却依然凉意袭人,为览眺这一带的山水提供了一个宜人的场所。从下文“行人”之语推测,诗人大概是行旅路经此地,在茅亭歇脚。这就更给这次览眺增添一份不期而遇的欣喜。 次句“汀沙云树晚苍苍”,是茅亭眺望所见的中景和远景。近处有江流,对岸有白沙覆盖的汀洲,再远一点,便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时近傍晚,汀沙云树渐渐融入暮霭,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的色调。这两句以茅亭为中心,勾勒出一幅有山有水,有风景有人物(诗人自己就在画中)的稚川山水画。“晚”字暗引出下文的乡思,笔法浑然无迹。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秋风思”用西晋张翰见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蓴羹、鲈鱼脍,遂命驾归江东的典故,借指乡思,与上文“五月”实写的季节并不矛盾。两句是说,自己这个奔驰道途的客子本就怀有无限乡思,现在突然发现隔河相望的青山竟有些像故乡那座朝夕相伴的青山。更牵起无限乡思。戴叔伦是润州金坛人,其地有山有水。江南山水有共同特点,在客处旅途乡思无限的情况下,忽见“隔水青山似故乡”,恰似他乡遇故知,其不期而遇的欢喜和亲切感,自不待言。而深究其里,所谓“似”,也只是差似而已。正因为怀着“无限秋风思”,遂不觉移情于景,感到对岸青山似曾相识,而觉其“似故乡”了。而一旦发现“隔水青山似故乡”之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增强了对故乡的思念。总之,末句所抒写的虽只是瞬间的感觉和联想,却既有似曾相识的神往,又含不期而遇的欣喜,甚至还有虽“似故乡”而终非故土的喟叹。感情内涵相当复杂。 如果说,前两句堪称“诗中有画”,那么后两句却是画笔所不能到的诗的意境。画面上可以出现行人遥望隔水青山的形象,但却画不出行人心中的“无限秋风思”,更无法画出怀着无限乡思的行人面对隔水青山时所引起的联想和复杂微妙的思绪。 山水画之所以不能代替山水诗,就在于它缺乏抒情的直接性。这首题咏山水的诗之所以成为诗而非画,正在于三、四句融铸了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其妙处不在于它写出一种较为普遍的思想感情,而在于它写出了这种思想感情独特的发生过程,从而传达出一种特殊的生活况味,耐人含咏。

出自盛唐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赏析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作者“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是很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作者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田园居》)。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读者感到是田园。于是,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可以看出,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说:“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甫诗中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浩然诗中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甫的郁结与孟浩然的恬淡之别,读者从这里可以窥见一些消息。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变得自由和灵便了。诗中给读者的感觉是,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地流露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不钩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赏析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出自南朝诗人谢灵运的《游赤石进帆海》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 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 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 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 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 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 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 赏析 南亭之游(参见《游南亭》)后,谢灵运开始了他在永嘉境内的探奇搜胜。一方面山水并不能真正抚平他心中的幽愤,所以这一段时间中,他的诗中经常出现“倦”游的字样;然而另一方面,山水又时时给他以新的感受,使他失去平衡的心态,至少获得宣泄而趋于暂时的平衡。也就在这种徬徨徜徉中,他确立了自己山水诗鼻祖的地位,这或许是他自己始料所未及的吧。 赤石在永嘉郡南永宁(今浙江永嘉)与安固(今浙江瑞安)二县中路之东南,去郡约有数十里,东濒今日的温州湾。帆海,注家常以为地名,其实可商,据宋郑缉之《永嘉郡记》,“帆游山,地昔为海,多过舟,故山以帆名”,在安固县北。灵运所谓帆海之地,当在此山一带。但郑记并未说有帆海地名,因此帆海二词当是动宾结构,题意似为游览赤石,进而扬帆海上。诗的重点在帆海,游赤石只是引子。 诗分三个层次,由起句到“况乃陵穷发”为第一层,写倦游赤石,进而起帆海之想。由“川后”句至“虚舟”句为第二层次,正写帆海情状与心态变化。“仲连”句以下,为第三层次,即游生想,结出顺天适己,安养天年之旨。心情的变化则是贯串全诗的主线。 “首夏”二句遥应《游南亭》诗“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既点明此游节令,又显示了一种莫可如何而慰情聊胜无的复杂心情。游南亭触景生情,由春夏迭代中,深哀盛年已去,衰疾在斯。这里说,初夏了,天气总算还清爽煦和,芳草也未尝因骄阳的淫威而枯萎。可见诗人似乎已从前诗的悲感中稍稍复苏。尤可注意:“芳草犹未歇”,实反用《离骚》“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则又于自幸自慰中,见出谢客这位“逐臣”的傲兀性格来。但是这种欣慰并不能维持多久,在出郡数十里南游赤石中,日复一日地水行水宿,未免单调,而阴晴的变化,云霞的出没,也因屡见而失去了新鲜之感。这滨海的周游,已使人厌厌生“倦”,更何况面临的是极北不毛之地,穷发更北的溟海呢。有人认为“况乃临穷发”是写诗人豪情勃发,顿起泛海之想,然而“况乃”二字分明承“倦瀛壖”来,见出帆海之前,诗人的心情并不甚佳。 然而当舟船沿港湾进入大海,奇景忽开,水面一平如镜,川后既令江水安流,八首八足八尾背青黄的朝阳谷神水伯天吴,虽然脾气暴虐,此时却也“静不发”,仿佛都在迎接诗人的来游。于是他高张云帆,泛舟海上,随意掇取那形如龟足的石华,那其大如镜白色正圆的海月。而当他抬头回望时,溟海无涯,心情也竟如坐下的轻舟而起凌虚凭空之想。 出涯涘而观大海,诗人之所感,必也与《庄子·秋水》中那位河伯一样,涵容无尽的海波,真使他心胸开张,一扫积日累月的烦酲。于是他即游生想,远追往古,进而悟彻了人生的至理:海上曾有过形形色色的隐者,有助齐却燕,功成辞赏而退的鲁仲连;也有“身在江海之上,心居魏阙之下”的公子年(见《庄子·让王》)。形踪虽似,而其趣迥异。后者只是矜伐虚名的假隐士,与庄子所说的“无以得殉名”(《秋水》)格格不入,有亏大道。而似鲁仲连所说“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才深合漆园傲吏物我两忘,适己顺天,“返其真”的至理。两者相较,诗人似乎对自己既往自负任气蹙蹙于一己得失的生活有所警省,他愿意铭记《庄子·山木》中太公任(任公)教训孔子的一段话:“直木先伐,甘泉先竭”。露才扬己,必遭天伐,唯有“削迹损势”,澡雪精神,中充而外谦,才能养生全年——这正与渊深无底,广浩无涯,却一平如镜的大海一样。诗至此,情景理完全契合无际。 方东树《昭昧詹言》曾指出,谢客博洽而尤熟于《庄》,此诗不仅取义于《庄子》,而且在构想上也有得于《秋水篇》。诗以赤石为宾,帆海为主,以“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与“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两联作转折顿束,遂在层曲的写景抒情中表达了出涯涘而睹汪洋所引起的精神升华,情与理与典实均能合若符契,足见谢诗结构之精。 此诗的情理又都在自然精美的写景记游中自然地体现。“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海产珍奇,而俯拾皆是,可见诗人扬帆于暖风静海中盈满心胸的恬适之感,于是下文请从任公适己顺天之想也就水到渠成了。鲍照评谢诗云“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正是指的这种中充实而溢于外,风华流丽而不伤于巧的语言特色。

求一篇有关中国山水文化的论文。大学本科生水平的,谢谢

中国山水文化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内容和形态丰富多彩,包括以山水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和以山水为表现对 象的文化形态。从以山水为载体的形态来说,又可分为山文化和水文化。
所谓山文化,就是以山为主要载体的风景名胜。山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尚书·盘庚》中就有记载:“ 古我先王适于山”。远古时代,我们的先人就以山中为活动场所。中国的许多名山声誉远播,都有各自独特的 文化内容。它们因所蕴涵的主要文化内容不同,而成为不同个性的名山。最著名的有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 山、风景名山等等。
五岳,在中国的众山中享有特殊的地位。五岳地处神州大地的东南西北中,都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五 岳之首的泰山,以文化、自然混合遗产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一定意义上说,五岳可视为中华传统文化 的一种缩影。
佛教名山,在中国众山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中国有佛教名山二百多处,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列入国家 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有十多处,佛教文化最集中的当推四大佛教名山。你要感受一下佛教文化,了解佛教在中国 的发展,知道佛教文化有哪些内容,那么佛教名山就是最好的见证。这些佛教名山又保存着形形色色的艺术。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的建筑,就在佛教名山之中。中国古代雕刻、泥塑、壁画等的精华,也需到佛教名山 中去探访。
道教名山,是中国特有的古代文化现象。中国有道教名山一百多处,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以道教文 化著称的有十多个,诸如青城山、龙虎山、武当山、茅山、崂山、千山、三清山、齐云山、仙都山、冠豸山、 九宫山、王屋山、崆峒山等都是。龙虎山“峰有九十九,水有泸溪河”,包含景点一百六十多处,人文景观十 分丰富,为道教正一派发源地,有著名道观大上清宫,张道陵的子孙历代张天师世居这里的天师府。武当山是 很有特色的著名道教名山,这里层峦叠嶂,峰奇谷险,洞室幽邃。“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宏 大的道教建筑群隐现于山麓涧谷之中,体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近来,全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实地考察后指 出:武当山是我国现存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明代道教建筑群,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风景名山,指的是以审美文化著称的名山。诚然,美是中国名山共同的特点,上述几类名山都有很高的审 美价值,只是风景名山这方面最为突出。“天下名景集黄山”,古往今来的游人,把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视为黄山“四绝”,素有这样的赞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堪称世界公园。庐山的风 光也极有魅力,飞瀑泻泉,云雾缭绕,自古就是人们探奇寻幽的胜地。雁荡山向以奇峰、怪石、飞瀑、幽洞、 深谷闻名于世,历来号称“东南第一山”。“武夷山水天下奇,千峰万壑皆画图”,游武夷山,既可放筏九曲 观光,又可攀援登山探胜,使人们沉醉在武夷山水之中。“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美景胜桂林”,泛舟漓江之 上,穿行群山之间,宛如置身于一幅漫长的山水画卷。武陵源、九寨沟、黄龙,都是新发现的明珠,被誉为世 外桃源、童话世界、人间仙境,虽然初放光彩,却顿时蜚声中外。这些穷山僻野一跃而为世界级的风景名胜区 ,这种文化现象标志着当代新的审美价值取向。
在中国众多的名山中,还有一些名山的文化沉积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例如,面对骊山这个历史悠久的游 览胜地,不禁想起这里似乎是一个古老的历史舞台。
所谓水文化,就是以水为主要载体的风景名胜区。各种不同的水域有不同的特点,诸如江河、湖泊、海滨 等各有自身的条件,因而也就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江河文化,这淤积在江河两岸的文化现象,似乎向人们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古往今来:黄河为什么被誉为中 华民族的摇篮?为什么被视作古老文明的象征?她孕育出了什么样的灿烂文化?黄河流域地势自西向东逐渐下 降,横跨我国地形上的三大阶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她奔流直下,沿途 有哪些雄险的奇观?刘家峡水库、三门峡水库等,对黄河水利的开发有什么意义?这些都是我们应当知道的。 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古到今,多少才华出众的 人物在万里长江留下了他们的遗迹!此外,那打帮河上的黄果树大瀑布,蔚为雄奇的壮观,历来为游人所激赏 。那钱塘江口的涌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大大小小不同的江河,往往有自己的特色,从而孕育成各自 的文化。
湖泊文化,也是中国山水文化的重要形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以湖泊为主体的就有近20处。我国的名 湖风姿万千,大都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伴随着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兼具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双重美。从黑 龙江的五大连池到广东的七星湖,从杭州的西湖到大理的洱海,都有令人流连忘返的魅力。
海滨文化,记录了中华民族走向海外的历史,留下了抗击外来侵略的遗迹,如今又是对外开放的象征。胶 东半岛的蓬莱,以“海市蜃楼”驰名中外。蓬莱仙岛,自古就寄托着炎黄子孙向往大海的理想。丹崖山巅蓬莱 阁,面海凌空,气势雄伟,是神话传说中“八仙过海”之处。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派遣方士徐福率领数千名 童男童女入海东渡采仙药。徐福就是从崂山境内的小岛登上航船的,这里后来就命名为徐福岛,中华民族走向 海外就是从此开始的,如今徐福岛也就成了很有意义的纪念地。徐福东渡到了日本,给日本带去了华夏文化, 就在那里定居和繁衍。徐福被日本人民尊为农耕、医药之神,关于他的业绩日本史志也有记载。近年来,随着 徐福故里等的发现,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中日两国学者的关注。厦门南部的鼓浪屿,素有“海上花园”之 称,四季如春,环境幽雅。明代民族英雄郑成功,为收复台湾就在这里操练水师。鼓浪屿日光岩陡峭的巨石上 ,镌刻着“闽海雄风”四个大字,右上方刻着:“郑延平水操台故址”。日光岩山麓还有郑成功纪念馆,陈列 着收复台湾的文物。旅顺口,周围峰峦环绕,口外礁岛棋布,自然风光绮丽,而又是海上门户。景区内文物古 迹很多,其中有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及日本侵华战争的各种遗迹,是中国近代史的见证。
中国山水文化的又一重要形态,是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文化现象。这是人们从审美需求出发,以对山水的 审美体验为基础而创造出来的,是人们的审美创造的结晶。这一形态的山水文化,包括山水园林、山水诗文、 山水绘画等。
园林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园林史上,有皇家苑囿和私家园林两大类。汉代的皇家苑囿,开始 模仿自然山水,反映人们对自然山水的欣赏。自汉代以后,私家园林逐渐发展起来。从此彼此参照,相互渗透 ,至明清发展到高峰。除京城以外,苏州、无锡、扬州、杭州等城市,都是当时园林荟萃之地。现存的环秀山 庄、网师园、拙政园、留园、寄畅园、个园、何园等,都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园林主要由假山 、水池、花木、建筑组合而成,是一种综合艺术品,讲究诗情画意,追求意境的创造。经过长期的造园实践, 形成了完善的园林艺术理论和精湛的造园技巧,使中国山水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
山水诗文,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以后,到了唐代进入了成熟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张若虚的《春江花 月夜》,以月照春江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开启了山水诗的新曙光。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 ”,许多名山胜水都有他留下的诗篇,令人为山川的神奇秀丽而惊叹,为山水诗创作开拓了广阔天地。杜甫对 祖国山水也倾注了无限深情,他写的《望岳》、《登岳阳楼》等堪称千古绝唱。孟浩然和王维被誉为唐代山水 诗派的双璧,高适和岑参则以描绘塞外风光著名。在他们的倡导和影响下,中国历代山水诗异彩纷呈,许多风 景名胜区都召来了历代诗人的吟赏,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蔚为大观。汗牛充栋的山水诗,从各个方面发掘和 体现了中国山水之美,也扩大了风景名胜的影响。与山水诗并驾齐驱,描摹山水的游记也渐渐发展起来。唐代 的元结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奠定基础的当以柳宗元为代表,宋代诸名家各辟蹊径,明清山水小品绚丽多彩 ,一直发展到当代而历久不衰,各具时代特色的名篇佳制层出不穷。在各种形态的山水游记中,大致可分为两 大类:一类重在抒情和议论;一类重在考察和写实。前者的特点是使山水役于人,将山水视为表情达意的手段 。柳完元开创了以山水游记抒写人生感怀的优良传统。到了宋代,这类游记更为人们所普遍重视,时而还将叙 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后一类的特点是探索山水的“真”、把对大自然的热爱体现在忠实地描述山 川地貌上。《徐霞客游记》可说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发扬了郦道元《水经注》开创的传统,又吸取了陆游《 入蜀记》的经验,达到了科学和文学的完美的融合。在他的游记中,不但看到美妙传神的景观描写,而且更可 见出他那“志在问奇于名山大川”的精神,与他一同感受攀登的艰险,分享到达佳境的乐趣。
山水绘画,是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又一重要审美创造领域。在世界上,中国是山水画出现最早的国家。魏 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宗炳、王微等都从事山水画创作。到了唐代,山水画更走向繁荣,出现了青绿山水、 水墨山水等多种流派。历代山水画的大师们,既重视“外师造化”,又强调“中得心源”,主张采山川之灵, 向大自然探求画理和画法,留下了灿烂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山水画遗产。近代以来,吴昌硕、黄宾虹、张大千、 刘海粟等,又把山水画推向了新高峰,使之具有新的时代特色。中国山水画,是绚丽的山水孕育出来的,而又 使山水得到审美表现。
总之,中国山水文化以人化的山水的面貌出现,呈现出不同形态的美。它是美丽的景观和辉煌的文化的结 晶,与哲学、宗教、美学、文学、建筑、雕塑、绘画、书法、音乐以及科学技术等都有密切关系,使多种文化 现象融为一体。

谁知道李白山水诗形成的原因?现写一篇论文,需参考。

李白一生的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他不慕儒家圣人,愿为道教信徒,志在求仙,迹同隐游,所以“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然而他是一位天才诗人,傲岸不羁,蔑视权贵,“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呤》)。所以在他创作的许多惊天动地的诗歌中,也有不少山水篇章,把山水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
  “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文心雕龙·明诗》)。寒门庶族的刘裕当了皇帝,王谢大家的门阀受到打击,诗人谢灵运愤愤然遨游山水,却体会到大自然山水之美是具体的实在的。他说:“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游名山志序》)就象人生必需衣食一样,大自然山水是适合人们憩息游赏的对象和环境。在观念上摆脱了汉代礼教化了的、魏晋玄虚化了的山水观,他发现了浙东山水绚丽多姿的自然美,大量创作了以欣赏山水为主题的诗歌。因此,他的山水诗虽然有明显不足,但却使大自然山水从古来神化、礼教化而玄虚化的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变为造化的艺术品,焕发光彩,供人游赏,人化了。从此,诗中游子增添一类新的活动,便是宦游;诗中隐士也多了一种新的乐趣,便是隐游。但南北分裂对峙,政治动荡多变,宦游得意者少,隐游情真者寡,诗人胸怀不广,志向不高,眼界趋窄,情趣转细。因而不论宦游隐游,山水诗的思想境界有限,却使艺术表现精致纤巧,出现许多形象生动有致的观赏名句。其代表诗人便是李白深为感佩的谢朓:“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呤》)可见李白山水诗接受了谢灵运、谢朓的艺术滋养,承继发展了大、小谢山水诗歌艺术传统。
  随着隋代的统一,大唐的昌盛,诗人们经历观望徘徊,增长着人生的乐观,扩充着前途的展望,在宦游中开阔眼界,在山水里抒发激情。山水诗的思想境界逐渐高远阔大,艺术表现由形似趋向神似,而诗里的山水形象也从纤巧变为雄壮,从观赏自然形态变为表现诗人自我。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抒写朋友宦游离别情谊,以山水起兴:“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前途的展望虽然迷茫,但胸怀开阔,情感悲壮。而在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这位从中原宦游江南充当县丞的诗人却感到江南早春物候景色的新鲜:“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洋溢着温暖美好的春意,流露着诗人乐观的情绪。到了大唐鼎盛伊始,约在唐玄宗开元初,出现了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位宦游诗人的眼里展现出一望开阔、前景灿烂的壮美气象,敏锐地预见到一个光辉年代的来临,显示出诗人对太平昌盛的乐观信心和舒畅情怀。所以当时文宗张说对此诗大为赞誉,“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殷璠《河岳英灵集》载)。明代胡应麟则评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显示了初唐与盛唐诗的“界限斩然”(《诗薮·内编》)。这是抒写宦游生活的山水诗的崭新特点,是李白少年时代的诗坛所达到的一种高度。
  与此同时,出现了一类新型隐士。他们有志济世而不慕荣禄,自负才智而不愿科试,表现为不仕而其实不避世,并且也不拒绝做官,只是不附权势,不受束缚。这使他们博得清高德望,隐士声誉,实则为大名士。他们并不消极隐逸,而常常远游,踪迹甚广,交往甚众,三教九流,贵贱不拘。他们的隐游便与南朝大不相同,广阔天地恰如其胸怀,清明景物正可作寄托,放声歌唱于名山大川、五湖四海,倾诉衷情于明月清风、松间花下。开元年间的山水诗人孟浩然便是这类盛世隐士而名士的一个代表。他虽曾归隐鹿门山,吟唱“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歌》),但他更有慷慨的高歌:“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水天相连,波涛汹涌,正见出诗人的胸怀和气势。他也有亲切的抒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旅途客愁,从开阔天地和江水月影中得到解慰。而青年李白深深景慕的就是这位声闻天下的孟夫子:“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赠孟浩然》)赞美他不慕荣禄、不事君王的清德风流。可见这时的隐游山水诗也呈现崭新特点。而比较起来,这类山水诗对李白的薰陶更为深切。
  成长于开元盛世的李白,由于家庭和社会原因,使他名不隶士籍,从小在山林隐居环境中博览道家及诸子百家“奇书”,爱好辞赋,学会剑术,更浸染道教,总之是受到奇而不正的教化,培养了一种实质为神仙世界的太平社会的理想和狂想,形成了一种不受封建儒家思想束缚的傲岸性格和反抗精神。这注定了他不走科试正途,而要走隐士兼侠士而名士以成志士的独特道路。结果他虽然被唐玄宗诏命进京,当了两年多翰林供奉,荣耀一时,扬名四海,却不得不辞官出家为道士;虽然被永王李璘请下庐山,进入军幕,似乎得以一遂爱国壮志,却陷入皇权斗争,换来鎯铛入狱,流放夜郎,差点送了老命。政治上的挫折碰壁,使他把赤子般天真情谊奉献给同道和纯朴善良的下层人民,倾诉于无私无猜的大自然。所以他寄情清风明月,漫游名山大川,留下许多山水名篇。
  李白山水诗的突出特点是大自然山水形象的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在王湾、孟浩然诗里,山水虽已表现诗人自我,但在诗人意识中,人和山水之间主客观界限仍是清楚的,并不把山水形象融化为诗人自我形象,只是用作表现或寄托诗人情怀的客观对象。而在李白观念里,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有了变化。他在《日出入行》中说,太阳的运行,“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道家的自然思想使他对人生抱有一种朴素的唯物观念。人的生死荣衰如同万物,“兴歇皆自然”,无须感恩,不必抱怨,因为都是元气的构成,同属大自然,同有大自然。所以他要拥抱大自然,与之化为一体。在《山中问答》中,他诡秘地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世俗不会理解他,他也不属于世俗的人间。他的神秘的桃花源,就是从碧山通往梦想的神仙世界,生活在“大块”中,与大自然元气混沌一片。这种道家、道教的思想观念随他的社会生活、政治遭际而日益加深,使他日益爱好大自然山水,也使他的山水诗里的山水形象不仅表现自我形象,而且融化为自我形象,使山水形象理想化、狂想化、个性化了。
  李白在天宝元年(742)奉诏进京后,拿给贺知章看的《蜀道难》(事见孟棨《本事诗》),当是此前不太久的作品。这首乐府旧题翻新的山水诗,主题单纯,就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主题思想复杂,表面是承袭旧题而劝诫寻求安乐的游子不要冒险入蜀,实际是在言外象表,歌唱敢于攀越蜀道的大无畏壮志豪情。换句话说,蜀道是寻常游子的畏途,却是豪壮之士的无限风光的征途。诗里表现三个形象:蜀道、游子和诗人自我。对游子,劝其三思:一是“问君西游何时还”?有没有长期远游的思想准备?二是“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究竟抱什么目的远途入蜀?三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如果没有远大理想,只为寻求安乐,则不如趁早回家。对蜀道山水,则倾注了雄放壮烈的感情,以极端夸张和非凡想象来表现。开辟这条沟通秦中与蜀中的高山栈道,付出了壮烈牺牲。它“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高峻惊险,神兽敬畏,正是诗人独特生活道路的象征,理想事业的化身。而登途攀越,高可触摸星辰,孤寂凄厉可怖,一旦困顿,则“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猛虎长蛇时刻威胁。这进一步渲染衬托出蜀道的形象特征,显示出诗人的胸襟情怀。敢登蜀道者须有大无畏的意志、毅力和气概,决非凡夫庸人所为。而诗人自我形象既显露于劝诫游子的悲天悯人之情,更融化于蜀道高险而雄壮的形象之中。
  李白有不少短小精美的山水律绝,山水具体形象不一,手法技巧各异,看来似乎理想化、狂想化、个性化的特点不明显,而其实相同。例如《清溪行》写清溪感受:“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前二句看来只是以镜比水、以屏比山的修辞精巧,而诗人用意实为将水作明镜,山作屏风,以清水秀山为家。所以末二句说猿啼徒使游子伤感,而言外显示他这位谪仙则清心自在,怡然自适,因为山水就是他的家,合乎理想,恰同仙境。再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鸟儿飞尽,一朵白云悠然离去,始终相伴在一起的只有诗人和敬亭山,所以“相看两不厌”。这明白如话的大实话,作用与极端夸张同。而山拟人,人同山,有心与无生相知音,便是一种狂想,却也合乎他“浩然与溟涬同科”的观念。至于他的名篇《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不论表现手法是拟人化或反衬法,都是观念上把大自然与自我混同一体,视万物为同类,或一起兴奋鼓舞,或以为留难阻挡,山水形象都理想化、狂想化、个性化了。
  李白有一些山水诗直接写了向往仙境,交往神仙,自是理想的追求,狂想的表现,显出谪仙的不凡。但天宝之后,国家政治昏乱,个人遭际失意,随着年事阅历的增长,使他对人间权贵更为激愤,对天上神仙亦感梦幻,于是怀着美好梦想广游名山。这种变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集中典型的表现。它写夜梦中游天姥山仙境和觉醒。诗一开始便断定海中蓬莱仙岛不可信,但高高天姥山却可望可游。于是夜里梦中“飞渡镜湖月”,到剡溪,凭吊谢灵运遗迹。然后“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攀登山巅,领略了大海高峰的奇壮胜观。而在云烟迷雾之中,忽然“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竟来到了金碧琳琅的神仙世界,霓衣风马,虎鼓瑟,鸾驾车,列仙拥簇,纷纷来了。但就在此刻,梦醒了,天姥仙境不见了,只有诗人自己在枕席之间。于是他深深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世荣乐原是一场梦,人间万事都是不断流逝的江河水,无可挽,不足惜。因而他要骑鹿访名山,寻求那梦想的美妙仙境。并大声宣布:“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要与权贵统治的人间决裂。这里,现实世界中受束缚的诗人在梦想中自由飞向理想的仙境,客观的大自然山水在梦幻中变成了神仙世界,理想以狂想的形式表现出来,鲜明显示出反抗权贵统治的诗人性格。显然,屈原《九歌》的幻丽,郭璞《游仙》的清逸,南朝山水诗的秀美,初盛唐山水诗的雄壮,在这里融化为一种新的境界,表现出一个新的高度。
  狂想逍遥在梦幻山水里的谪仙人,终于在冷酷的政治现实中觉醒。晚年他从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来,在江夏相逢故人,他悲愤了:“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如人意!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呼取江南女儿歌掉讴。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江夏赠韦南陵冰》)称意的水,升天的山神仙,傲岸的狂生,英雄的争斗,诗人曾经向往追求的目标都被粉碎了,狂想的理想都幻灭了,索性纵情于世俗的歌舞行乐。反过来看,从这暮年悲愤狂歌之中,恰可见出这位傲岸不羁的天才诗人,在往昔漫游山水的岁月中,始终怀有济世的英雄抱负,从未放弃崇高理想,因而在他的山水诗里也大多豪情奔放,仙姿倜傥,融化于山水形象,表现为一种理想化、狂想化、个性化的新的特点和成就。

上一篇:消防泵房论文题目

下一篇:歌剧作品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