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文博图论文答辩

发布时间:2023-03-10 12:10

文博图论文答辩

美术学论文开题报告

导语:美术学专业为美术史论、美术教育领域培养教学和科研,美术评论和编辑、艺术管理和博物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美术教育、美术研究、文博艺术管理、新闻出版等方面的工作。下面和我一起来看美术学论文开题报告,希望有所帮助!

题目:综合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影响研究

一、研究的问题

德、智、体、美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活动,经常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或者受到片面强调技能技巧学习的影响,减弱了其对于幼儿全面发展本应具有的重要功用。综合美术活动是将各种学校的科目联系起来,使学生使用形象表达概念或感觉,从事对他们更有意义的事情。

①创造性思维是指产生新思想的思维活动。

②本研究拟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综合美术活动是否能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根据吉尔福德(Guilford,1984)。

③、斯滕伯格(Sternberg,2006)。

④以及托兰斯(Ball Torrance,1984)。

⑤关于创造性思维认知和情感维度的描述,本研究将创造性思维分为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共9个子维度,进一步说明该研究问题所包含的内容。

在创造性思维的认知维度方面,包括如下5个子维度:

第一,综合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性思维(思维)的流畅性有怎样的影响?

第二,综合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有怎样的影响?

第三,综合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精致性有怎样的影响?

第四,综合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标题抽象性有怎样的影响?

第五,综合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抗过早封闭性有怎样的影响?

在创造性思维的情感维度方面,包括以下4个子维度:

第一,综合美术活动对幼儿的好奇心有怎样的影响?

第二,综合美术活动对幼儿的感觉过程复杂性有怎样的影响?

第三,综合美术活动对幼儿的勇于冒险精神有怎样的影响?

第四,综合美术活动对幼儿的想象和幻想有怎样的影响?

本研究将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形成综合美术活动的视觉思维模式,探讨综合美术活动对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影响,并形成实证研究的设计与实施方案。通过实证研究,即综合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和访谈调研,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与讨论存在的原因,得出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二、研究的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探讨综合美术活动提高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可能性,为幼儿教育的政策制定者及教育工作者,提供关于综合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影响的观念和策略,为他们更多的认识幼儿艺术创造的相关问题提供参考。希望通过辨析幼儿在综合美术活动中创造性思维表现的概念,为引领幼儿教育实践及政策制定和教学实践中提供一些参考,影响家庭乃至社区,使他们能够从尊重幼儿,欣赏幼儿的视角,来看待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创造表现。幼儿与生俱来对新奇、快乐、冒险、探索的活动充满热情,随着学习和生活中很多成人制定的规则日渐增多,幼儿的需求不断遭到抑制,这些热情也逐渐消逝。致力于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美术教育,应该尊重孩子的才能和智慧,承认孩子能够自己建构对世界的认识,鼓励他们用独创的或发明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研究的意义

1、丰富国内幼儿美术教育的专题

研究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艺术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然而,国内研究者对北京、大连、扬州、深圳、上海和重庆6个城市12所幼儿园的调查研究表明,70~80%的学前教师和家长认同儿童绘画的自主创新性及培养想象、创新能力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家长均认同儿童绘画教育理应改革,但却普遍困惑于该如何进行。他们在对一些教师的访谈中发现,教师对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幼儿绘画时不应提供示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示范画来画”条文有明显反响。

归纳出来的问题有两类,不提供示范画应怎么教;怎么指导儿童自己画画。李文馥等认为,这是如何干预儿童画和怎样把握干预的质和度的问题,既有技术与操作层面的问题,也有深层次的理论需要澄清。该研究就教师和家长对儿童绘画的基本属性,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进行了问卷调查。基于调查结果,广大教师和家长对儿童自主绘画高度认同,但在教育理念和教育途径两个层面上,出现变化的不均衡和步调的不一致,影射出一般认识水平的高度认同和教育实践中示范画教学之间观念的碰撞。由此,可以看出儿童绘画教学观念改革之难。

该研究反应出了当前国内幼儿美术活动开展所遇到的理论与实践上的困惑。本研究就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力究竟有怎样的影响,以实验研究和访谈调研对上述问题加以验证,为幼儿美术活动的指导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具有丰富国内幼儿美术教育专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对幼儿教师美术领域职后培训新模式的启发意义

幼儿艺术领域教学的改革,首先是通过师资培训,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开始的。在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引领下,模仿范画的教学不再得到提倡,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要求得到明确,一线教师们对这样的变化显得准备不足。如何通过有效的师资培训,向教师传递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尝试提供一种多层次的培训模式,即由点到面,由点及线,点点互动的培训模式。通过高校的美术教育研究者与基层的幼儿园展开长期的合作研究,由点到面的展开大范围的幼儿美术教育理论培训,由点及线的进行骨干教师专题培训,点点互动的与一线教师展开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从而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培训模式。这种师资培训新模式的建构,将对教学领域的改革具有实际的意义。

四、研究的背景

本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潮流、综合美术课程理论和儿童美术发展理论。以下,就学术界在这几个方面开展的研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从而体现本研究在这些领域交叉的网络中,所占据的位置及其特殊性和重要性。

对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主要潮流的回顾,是为了使读者了解近一个世纪以来,儿童美术发展的主要脉络及其对于创造性思维的不同态度。综合的美术课程理论,探讨了美术与其他艺术领域乃至其他学科领域的融合与联系,对美术学习在普通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以及不同美术的功能和目的有新的认识。儿童美术发展理论揭示了以往学者关于儿童美术发展普遍性趋势和个别化趋势的不同主张,对展开的不同美术教育实践探索具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五、提纲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假设

1.4 研究的理论背景

1.4.1 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几种潮流

1.4.2 儿童美术发展理论

1.4.3 综合的美术教育理论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综合美术活动

1.5.2 创造性思维

1.6 研究方法

1.6.1 实验法

1.6.2 访谈法

第二章 文献探讨

2.1 研究历程

2.1.1 古希腊关于艺术创造的两种哲学解释

2.1.2 近代对于综合与创造性思维的关注

2.1.3 当代关于艺术创造两个方面的解释

2.2 理论探讨

2.2.1 综合美术课程理论

2.2.2 创造性思维理论

2.2.3 美术学习提高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可能性

2.3 实践探索

2.3.1 国际上综合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

2.3.2 幼儿创造性活动的实践研究

2.3.3 美术学习提高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实践研究

2.3.4 视觉思维策略的实践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实证研究的基本框架

3.2 实证研究设计的理论基础

3.2.1 人本主义理论

3.2.2 建构主义理论

3.3 实证研究的设计思路

3.3.1 师资培训

3.3.2 方案设计

3.3.3 环境创设

3.3.4 机制保障

3.4 实证研究的设计

3.5 实证研究的实施

3.6 实施效果的保障

3.7 效果的评价

3.8 数据收集和分析计划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证研究

4.1 实验研究

4.1.1 问题

4.1.2 实验方法

4.1.3 研究结果

4.1.4 讨论

4.1.5 反思

4.1.6 对理论、实践和政策的影响

4.1.7 结语

4.2 访谈调研

4.2.1 问题的提出

4.2.2 研究背景

4.2.3 研究方法

4.2.4 研究结果

4.2.5 讨论

4.2.6 结语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5.1 认知维度上的分析与讨论

5.1.1 幼儿思维流畅性

5.1.2 幼儿思维抗过早封闭性

5.1.3 幼儿思维独创性

5.1.4 幼儿思维标题抽象性

5.1.5 幼儿思维精致性

5.2 情感维度的分析与讨论

5.2.1 幼儿的好奇心

5.2.2 幼儿感觉过程的复杂性

5.2.3 幼儿的勇于冒险精神

5.2.4 幼儿的想象和幻想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视觉思维新模式

6.1.1 新模式分析

6.1.2 实施建议

6.2 创造性思维评估与策略

6.2.1 创造性思维的评估

6.2.2 认知维度的策略

6.2.3 情感维度的策略

6.3 实践启示

6.3.1 师资培训新模式

6.3.2 政策参考意见

6.3.3 课题与愿景

参考文献

致谢

六、研究的方法

1、实验法

实验法通过对某些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加以控制,有系统的操纵某些实验条件,然后观测与这些实验条件相伴随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本研究在上海市某市级示范园选取2个中班,按照随机抽样控制的设计,随机将2个班级分为实验班和控制班,对实验班进行综合美术活动的教学实践。该园实行按地段划分招生,随机分班,所以对两个班级在师资力量,幼儿的家庭背景和总体发展做了了解,两个班级的差异不明显。在综合美术活动开展的11个月中(含寒暑假),实验班除了采用研究者设计的综合美术活动以外,在其他的课程内容安排方面与控制班保持一致。考虑到在同一个幼儿园,对实验班进行单独的研讨、交流和实施,尽量避开控制班教师和幼儿受综合美术活动实践的影响。此外,督促控制班按照幼儿园原定的教学方案实施教学,也较好的使控制班避免受教育干预的交互影响。在综合美术活动实践开展的11个月中,研究人员通过前测和后测,分2次得到了实验班、控制班托兰斯创造性思维-图画测验(TTCT-A)的成绩。

Torrance创造性思维-图画测验包括独创性、标题抽象性、精致性、流畅性、抗过早封闭性五个维度。然后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在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验证综合美术活动在5个认知维度上对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影响。

2、访谈法

人物访谈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它是根据大致的访谈提纲,向被访者提问的一种研究方法。

访谈法是本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本研究对参与综合美术活动实践研究的上海市某市级示范园园长、业务副园长、科研室主任、中班年级组长和实验班带班教师5人的访谈,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幼儿进行了随机访谈。通过对访谈录音进行转录、三级编码、资料分析,描述综合美术活动4个情感维度上对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影响,即综合美术活动对于幼儿好奇心,感觉过程的复杂性,勇于冒险,想象与幻想4个方面的具体影响。在综合分析访谈内容之后,对幼儿艺术教育政策制定以及幼儿教师美术领域之后培训提出相应的建议。

七、进度安排

20XX年11月01日-11月07日 论文选题。

20XX年11月08日-11月20日 初步收集毕业论文相关材料,填写《任务书》。

20XX年11月26日-11月30日 进一步熟悉毕业论文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12月10日-12月19日 确定并上交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04日-02月15日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上交指导老师。

20XX年02月16日-02月20日 完成论文修改工作。

20XX年02月21日-03月20日 定稿、打印、装订。

20XX年03月21日-04月10日 论文答辩。

八、参考文献

[1]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翟灿,熊蕾,郭小平,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孟沛欣,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3]阿瑞提.创造的秘密[M].钱岗南,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华夏出版社,2009.

[5]艾夫兰.艺术与认知[M].智玉琴,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6]柏拉图.理想国[M].吴献书,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7]康德.判断力批判[M].彭笑远,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8]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9]陈向明.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一位辍学生的个案调查[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1):35-45.

[10]德雷克,伯恩斯.综合课程的开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11]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G].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12]格罗姆.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M].李苏,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13]汉森,荷伯豪斯.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思维教育[M].邓琪颖,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14]吉伊根,沃尔夫.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M].滑明达,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大学生压力管理论文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因学业、经济、就业、 人际交往 等问题,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压力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对于我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何行之有效的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压力管理对于推进国家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压力管理;压力源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的时期,社会复杂多变,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着社会、家长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成长、成才的欲望非常强烈,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活环境的变化、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求职择业竞争的激烈、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 措施 的实施等等,都使得大学生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高压力群体。如何行之有效的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压力管理对于推进国家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从理论上认识压力

1、压力

压力一词最早作为物理学概念被提出,用以表示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1]Cannon于1915年首次在心理学领域引用了压力一词,用以表示外部因素对体内平衡造成紊乱的影响能力。[2]西方心理学将压力也称为应激是指个体的身心遇到某种机遇或者威胁时感到其重要性却无法有效把握或对抗的一种感受。[3]

2、压力源

随着对压力认识的深入,研究人员对压力与压力源从概念上做出了区分。压力源一般指作用于系统使其明显变形的某种力量,如物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力量。郑全全等人将中学生的压力源分为七个维度:学习问题、教师问题、家庭环境问题、父母 教育 方式问题、同学朋友关系问题、社会 文化 问题以及自身生理心理问题。[4][5]张磊等人将在校大学生压力源划分为前途、学业、个人日常、经济、人际关系等五方面[6]。

二、在校大学生压力源

本文主要从外部因素方面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压力来源。具体分为学习压力、生活适应压力、人际关系压力、个人发展压力、家庭期望的压力。

1.学习压力:学习是大学生群体最基本的任务,尽管这一压力的强度有张有弛,并非永不改变,但由于持续时间很长,其影响之大不可低估。尤其是很多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创造条件,并做出进一步努力。过多的学习项目、过重的学习任务,都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

2.生活环境变化的压力:社会环境、校园文化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变化冲突,会给大学生带来各种适应问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角色转变的压力;二是客观自然环境变化的压力;三是不同生活习惯的压力;四是由独来独往的行为生活模式转变为与他人打交道的压力。

3.人际关系压力:大学生在校期间避免不了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彼此关系也不一样,可能是一面之缘的同学、情深意切的恋人、活动的组织者、严肃认真的老师、宽厚无私的家长,种种关系需要不同的方式来对待,这是以前的生活中从来没有的。但是相较于之前交往的人群,大学期间交往的对象来自天南地北,又处于年轻气盛的阶段,平时难免会有点摩擦。因此,人际关系的压力在无形中增大了许多。

4.恋爱的压力:大学生处在18~22岁的年龄阶段,对爱情有美好的向往。很多大学生已经接触或正在经历恋爱,然而有很多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恋爱保持反对态度,这对大学生的恋爱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并且恋爱过程中的经济负担也是大学生很重要的压力来源。

5.就业的压力:就业的压力也可以算是当下,大学生最大也最严重的压力源。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肩负着家庭社会巨大期待的大学生对于就业十分看重,但是随着自从全国普遍性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同时由于就业市场行为的不规范,大学生必须多方面联系单位,处于长时间的等待期,在心理上容易产生焦虑,对大学生造成非常巨大的压力。[7]

三、压力管理策略

1.明确学习职责,正确面对学业竞争:学校在新生入校时要做好大学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学生也要明白自己的责任把握学业,两者相互促进。学生首先应该认识到,大学本身就是实行高等教育的地方,能够来到这里的学生都在高中学习中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所以应该正确看待大学学习的激烈竞争。

2.端正人际交往理念:大学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地域间的差异造成了文化的不同,日常生活中难免有矛盾。正确对待这些矛盾是处理好同学关系的关键。

3.正确对待感情,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大学期间的恋爱,应该是人生最为纯洁但又不失成熟的恋爱。但是不能以一个正确的心态去面对恋爱,要不就是主管将个人发展与恋爱结果割裂开,带着不负责任的态度面对恋爱,要不就是过于沉溺与儿女情长之中,对未来的不稳定性充满恐惧。学校、家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合理协调感情与发展的关系。

4. 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大学生难就业,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改变传统就业观念。大学生都希望在大城市里能找到薪水丰厚且体面的工作,但是这样的工作机会毕竟有限,同时招聘单位用人要求严格,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大学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试着用一个普通就业者的心态找工作。就业问题上,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是关键,大学应该加强对大学生 创新思维 的培养,加大求职技能的培训。[8]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48

[1]W alter B. Cannon Bodily Changes in Pain,Hunger,Fear and Rage:An Account of Recent Researches into the Function of Em otional Excitem ent,Appleton 1915

[3]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4]王道阳,姚本先。当代大学生压力源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

[5] 郑全全,陈树林。中学生应激源量表的初步编制1999

[6]张磊,尹恒婵,吴晓路。大学生压力源结构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6

[7]易琳,徐海波。谈当代大学生的压力管理[J] 校园心理2009

[8]王萍萍. 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J]经济理论研究2006

摘 要 本 文章 浅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受到的环境适应、现实冲突、人际情感、升学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困扰,高职院校教育者应营造友好的校园环境,制定自主课程计划,建立完备的心理危机预防系统,鼓励教师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压力管理技巧等角度进行有效压力管理。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生压力 压力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Stress and Stress Management

CHEN Saishan

(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23)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re subject to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realistic conflict, interpersonal emotions, careers, and many other pressure problems, vocational college educators should create a friendly campus environment, the development of autonomous lesson plans, establish a complete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system, to encourage teachers' humane care, train students' stress management skills perspective for effective stress management.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stress; stress management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大批有志青年怀揣梦想走进大学校门。随即而来的生活、学习、就业问题,使多数大学生感到压力重重。研究发现,大学环境里的压力使诸多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①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压力来源,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压力管理方式,从而更自如地走向社会,走进单位,成为当今教育者 反思 总结 的重中之重。

1 压力概述

1.1 压力定义

心理学家s将心理压力定义为当事人和环境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是当事人认为自身负担过重或超过本身负荷并危及到自身的幸福满足时的一种状态。”②一般可以把压力分为三个方面内容:(1)压力产生于那些让人紧张的事件或环境;(2)压力是指一种主观反应或心态,是人体内部出现的解释性的、情感性的、防御性的反应过程;(3)压力可能是对需要或伤害侵入的一种生理和行为上的反应。③也就是说,压力是一种伴随着对压力情景产生身心反应的主观感受。④

1.2 压力特点

(1)明显的情景性和高度的个体化。(2)间接性。压力对我们的影响是非直接的,通过一些中间变量起作用。如认知评价、人格因素、社会支持因素等。⑤(3)可适性。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人的斗志,提高人的效率。但一旦压力过大,超过人的承受能力,便会危机人的身心健康。

1.3 大学生压力来源及种类

大学生是社会高知群体,也是承受压力比较大的群体。大学生压力按主要来源可以分为:大学环境适应、理想现实冲突、人际情感协调、升学就业困境等。

(1)大学环境适应。初进大学的学生,面对全新的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障碍。而在入学新生中,又有一些人是第一次离家进行住校生活,如何合理使用每月生活费,如何独立生活都困扰着这批学生。(2)理想现实冲突。高职院校中的学生,相当数量的学生会因未能考进本科院校,在入学初期选择被动适应。他们有的一心进行课业学习,延续高中的学习模式,有的完全失去学习动力,试图在校外寻找寄托,脱离学校生活。这些都对学生全方面发展和校园管理造成不利影响。(3)人际情感协调。无论是入学前还是入学后,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听过“恋爱是大学的一门必修课。”其实不只是男女生谈恋爱压力,还有和同班同寝室相处压力都会困扰着学生,这方面压力也往往是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最 热点 最集中的问题。(4)升学就业困境。进入大学校门,自主学习取代了填鸭式教育,学生可以自主安排 学习计划 。但在入学第一学期,由于专业基础课繁重,加上自主 学习 经验 不足,不能有效协调社团和学习之间的关系,会出现较大规模挂科现象。一个个红灯挂起,为之后的大学生活蒙上了阴影。而在高职院校中,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会面临专转本的选择,每年专转本考试前一两个月,都会有大量学生产生焦虑状态。与此同时,未参加专转本考试的学生也在为 毕业 后的工作愁眉不展。不少高职院校对应职业具有高风险性、高压力的工作性质,还应报考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些都导致学生在校择业期间产生诸多的焦虑。

2 压力管理

2.1 压力管理概述

压力管理是将人的压力程度调到最佳点,以达到最优的绩效,同时避免受到与过度压力有关的心理与身体伤害的过程。⑥高职院校的压力管理策略要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多角度进行有效实施。

2.2 压力管理策略

2.2.1 营造友好的校园环境

优美的校园景观,可以满足学生需求,促进精神发展,舒缓心理压力,陶冶情操,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归属感,降低自卑心理。⑦高职院校亦应坚持“以学生为本”,营造适宜的校园硬环境和软环境。随着教学规模扩大,有不少学校在城市郊区建了新校区,不让后山成为土坡,不让清水池变臭水沟。   另外,对学生日常管理,表彰为主,惩罚为次。为了提高学风,很多高职学校会选择对逃课、夜不归宿的学生进行大规模的公开批评,往往每周公告栏上布满了各种警告处分。这样都会使校园里堆积负能量,对处分惩罚脱敏,反而不利于学生积极学风的养成。提倡学校表彰优良学风 事迹 ,鼓励学生积极上进,在校园里传递正能量,打造友好积极的软环境,促进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认知,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拥有健康情绪生活。⑧

2.2.2 制定自主课程计划

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应用能力上,更偏向后者,这也就要求高职院校课程应进一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外,应当是更多的专业选修课。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 职业规划 ,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把被迫繁重的课业,转换成自主轻松的兴趣,将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心理负重感,缓解升学就业带来的无力感。

当然,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压力管理能力的提升已成为每一位教育者的共识。在这里,我们倡导配以“挫折应对”、“压力管理”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心理健康活动月等等,也可以开设诸如心理学与生活、人际交往心理学、大学生压力与调节等课程。有研究显示,这些活动能使大学生面对就业形势时,保持心理健康,培养了他们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了社会交往能力、使他们在变化发展的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将来的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⑨⑩

2.2.3 建立完备心理危机预防系统

随着高校学生人数增加,原本依赖在危机发生时才加入的心理危机系统受到了巨大挑战,建立一个囊括咨询中心、心理档案、心理月报排查、危机预警和干预的全方位危机预防系统十分必要。豘

现如今,几乎每所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健康或心理咨询中心,但走进中心解决心理问题的学生少之又少。一方面,应完备中心设施,建立心理咨询教师队伍,配备完善的压力宣泄室、音乐放松室、团体辅导室等。另一方面,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鼓励学生走进心理中心,在专业老师的帮助下解决心理困扰。

另外,健全的心理健康排查体系也十分重要。在新生入学后,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比如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生活事件量表》筛选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或生活经历重大创伤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由班级心理委员 报告 班级每月心理健康情况,搜集最近时期困扰学生产生压力的重点事件,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压力对学生的侵害,减少校园悲剧的发生。

2.2.4 鼓励教师人文关怀

人们常说:“大学校园是半个社会。”比起中学,大学里会接触更多不同的人,很多现实的问题浮出水面,竞争也变得残酷,但不及大社会那么无情。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一切学生,定期走访课堂、宿舍,参与学生活动,让每个学生在校园里能健康积极地生活学习;关心有苦难的学生,对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抚恤,减少学费问题给学生带去的压力;关爱有困扰的学生,对心理上存在潜在问题的学生进行特别的关爱,定期进行心灵交流,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人文关怀,营造和谐的师师关系、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从而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关怀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能够让学生主体意识得到唤醒,个性得到尊重,人格得到完善,困难得到解决,心灵得到寄托和安宁,自由得到保护,使学生时刻感受到幸福,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豙

2.2.5 培养学生压力管理技巧

学生作为高校校园文化载体,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但由于社会经验的欠缺,面对压力时自身调节能力较弱,所以要求学生要认清压力事件性质,确认自身对问题的处理能力,找到合理的压力解决途径,善于利用身边有效资源,解决压力问题。在对自己有正确定位后,积极寻求人生目标,不要将升学和就业抛在脑后,要通过不懈努力,才能实现最终理想。

另外,文化知识学习之余,也要培养自己的课余 爱好 ,参与社团活动。这样一方面,劳逸结合,有利于压力的缓解;另一方面,也更利于自我的全面发展。

综上,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会受到大学环境适应、理想现实冲突、人际情感协调、升学就业困境等多方面的压力困扰,高职院校教育者应营造友好校园环境,制定自主课程计划,建立完备心理危机预防系统,鼓励教师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压力管理技巧等角度进行有效的压力管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实践能力过硬、心理素质健康的新世纪创新人才。

注释

① 钱铭怡,马悦.北京市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12):848-852.

② Walker,著[M].放松:14种让身心自动恢复到最佳状态的 方法 .苑龙,高进,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10-14.

③ 孙健敏.压力管理[M].北京: 企业管理 出版社,2003:46-60.

④⑤邰蕾蕾.医科院校女大学生的压力分析与压力管理浅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8(6):82-83.

⑥ 时建朴,王瑾.关于当代大学生需要发展的调查研究[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1):103-108.

⑦ 伍鹏.浅谈校园景观建筑对心理健康教育作用[J].教育理论与心理学,2012.6:273-275.

⑧ 闫咏梅.维护校园软环境,关注学生心理健康[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3:23-25.

⑨ 王悦,金怡,陈玲玲.大学生职业发展压力管理及SAP实效性研究——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1):1234-1238.

心理学相关研究论文

心理学有许多分支,每一分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心理现象。但是,任何一个分支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心理和心理现象的总的看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学相关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社区心理学研究综述》

摘 要:社区心理学是西方应用心理学领域新兴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本文分析社区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介绍社区心理学的学科概况。

关键词:社区心理学 诞生与发展 学科概况

AbstractCommunity psychology is a new important branch of western applied article analyses the formu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psychology,and introduces the general viewpoint .

Key Wordscommunity psychology;formulation and development;general viewpoint

社区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应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社区是小于城市的一个区域,是社会的基本共同体或群体生活场所,是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一个群体生活组织,它既包含着住宅、工厂、商店、街道,是居民的一个生活网络或生活系统,同时,它还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相互影响的文化群体概念。社区心理学研究社区背景中的个体,研究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1]。

社区心理学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社区的多重层面展开研究,强调社会系统和社区情境对人们的影响,以研究预防心理行为问题和促进社会能力的途径和措施为主要内容,并把重点放在探索和发掘个体和社区的力量及资源方面,其最终目标是促进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和幸福[2]。

社区心理学在国外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而在国内,有关社区心理学的研究仍然少见。文章从社区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学科概况等方面对社区心理学进行探讨。

社区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社区心理学是社会现实和科学发展的产物。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等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导致美国心理卫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兴起,从而为社区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实践的土壤。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临床心理学的预防思想和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观点为社区心理学提供了分析的框架[3]。

1964年,临床心理学界提出了三种不同预防水平的理论。第一级预防理论指通过调查研究,找出引起社区流行病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消除产生心理障碍的环境因素,使社区中心理不健康现象或精神疾患的发生率降低。第二级预防理论针对尚未出现任何症状但已经确认处于危险之中的群体的预防。例如,可以把个体撤离那种造成身心伤害的恐怖区域,也可以采取措施提高个体自身的免疫能力。第三级预防理论针对社区中有心理障碍的病人,力争缩短症状的持续期,并降低疾病的破坏性,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社会回归环境[4]。正是这种强调社区背景和群体治疗流行病的预防观点,在更好的水平上解决了一般医学和临床治疗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促进了社区心理学的诞生。

一般认为,社区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965年5月在Massachusetts的Swampscott市举行的社区心理学会议。在斯维姆斯哥特会议上,产生了创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社区心理学的呼声。社区心理学关注“在复杂的交互做作用过程中,连接个体行为和社会系统的心理学过程” [5]。第二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社区心理学分会(第27分会)。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开始出版《美国社区心理学报》和《社区心理学报》,各种教科书也相继问世[6]。

真正标志美国的社区心理学在学科建设上取得独立地位的是1975年4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州Austin市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会议将预防与促进、社会行动与公平、尊重多样性作为主题,并讨论了社区心理学家的培训模式,促进了社区心理学同社区心理卫生领域的分离,使社区心理学真正走向学科独立和特色化发展[7]。

1987年,美国心理学会把社区心理学分会的名称改为“社区研究与行动学会”(SCRA),使美国的社区心理学走向多学科合作并更加重视行动研究的新阶段。

目前,社区心理学作为一个在社区公共生活与民主决策中具有重要渗透力的应用学科,对美国的社会生活正在发挥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欧洲社区心理学的出现比北美晚10年,英国于1976年和1986年相继出版了Bender M.的《社区心理学》和Koch H.的《社区临床心理学》,1991年创办了《社区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报》[8]。在拉丁美洲,1975年波多黎各大学心理学系最早开设了名为社区心理学的课程,80年代之后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的社区心理学不断得到发展[9]。

社区心理学的学科概况

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区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与社区、社会的关系,关心的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的理解,社区心理学家致力于应用基于这种理解的知识来改善和增进人的生活质量,目的是理解人和帮助人。社区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科学之一,又是一种助人的职业,社区心理学是力图在人们的真实背景和社会系统中理解和帮助人的学科及其实践。社区心理学的对象是人与社会背景的交界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格式塔,是情境人[10]。为了理解个体、社区和社会的联系,社区心理学进行了生态学水平分析。

社区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社区心理学服务和干预的重心是增进个人和社区现有的心理防御力,发展和提高人们的能力而不是治疗人们的病理和缺陷。以预防和早期干预为重点,可以大大减少要求给予心理及药物治疗的人数。因此,社区心理学家的工作应该聚焦于一级预防(预防心理问题出现)和二级预防(在心理症状的早期阶段进行干预),而不是三级预防(对官能障碍的治疗等)[11]。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观是社区心理学家十分认同的观点。社区心理学者十分认同Lewin的行为公式B=f(P,E),即为人的行为是个人、环境及其相互作用的函数。西方心理学普遍存在着重视P成分而轻视E 成分的现象[12]。社区心理学主张把人的心理和行为与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系统联系起来,认同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力图消除个人主义的偏差[13]。社区心理学认为人们与他们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多数是带有回报性的,人们与所处的环境之间构成了一种整体的、不可分割的、双向的影响。

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区心理学与其他学科、非专业人员的合作态度,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14]参与观测法,指研究者“加入”社区,假设内部和外部视角,和成员一起生活、工作;个体定性访谈法,是以合作方法、开放式问题来消除参与者语言和经验的影响,集中于小样本研究;社区个案研究法,是一段时间研究单个组织或社区的方法;定量观测法,是从大样本中进行标准数据的测量和统计分析;随机区组实验法,则是通过控制组和标准化进行的社会革新[15]。

社区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社区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的关系。社区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的学科,不能将其视为临床心理学的一个发展领域,甚至是一个分支。二者既区别,又联系。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社区心理学强调社区环境和系统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而临床心理学强调对个体疾病的诊断、咨询与治疗。②社区心理学注重问题行为或心理失调的事先预防,带有主动性;而临床心理学注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事后治疗,具有被动性。③社区心理学重视人的潜能,鼓励个体参与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案中,专家和居民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而临床心理学把治疗焦点放在个体的缺陷上,忽视个体的潜能,专家与病患是医患关系。④社区心理学干预工作通常是由非心理学工作者或非专业工作者来完成;而临床心理学干预工作通常是由取得资格认定的临床心理学专家来完成。⑤社区心理学的研究以多重层面展开,强调跨学科间的合作;临床心理学虽然也强调多学科合作模式,但仅限于重视并综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⑥社区心理学把基于社区合作的行动研究视为自己的活力所在;而临床心理学把临床实践看作本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问题。社区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存在着很多交叉和融合,两者都关注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许多共同的研究主题,在定量研究方法上也存在较多的交叉。

社区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二者在以下方面存在区别:①在研究方法上,社区心理学把基于社区合作的行动研究视为自己的活力所在;社会心理学虽然也涉及行动研究,但它在发展历程中主要采用实验法。②社区心理学把预防问题行为、促进社会能力作为自己的研究主线,其应用与服务色彩较浓;社会心理学虽然也涉及心理学原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但主要偏重一般原理和规律的探讨。③社区心理学注重从中观层次来解释和说明社会心理问题及其机制;社会心理学虽然理想目标是从宏观层次来解释和说明社会心理问题及其机制,但从其发展历史来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放大了的个体心理学”。④社区心理学同临床心理学中的心理健康服务存在较多交叉;社会心理学同社会学中的人际交往、社会变迁等领域存在较多交叉。社区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也是密切联系的。二者都关注人的社会能力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问题,注重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另外,两者都十分重视本土化问题,因为两者都依附于具体国别的社会文化传统,都是为了处理及解释具体国别的社会问题和促进公民的健康发展[16]。

社区心理学有其可取之处:社区心理学试图克服西方心理学的个体主义的偏差,有意将个人还原到社会生活情境之中,主张情境人的理论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与他的背景和系统是不能够分离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基本观点是符合实际的。社区心理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社区心理学带有西方主流价值观的烙印,他们主张的情境人、人与环境的互动理论等仍然是以个体为本位、以个人为出发点的,忽视或者是有意回避社会政治、经济等系统。

西方的心理健康系统经历了由专业医疗机构到社区咨询和治疗机构的转变,强调预防和培养人的适应能力。在社区建设中强调公民参与,社区构建和授权,强调理解和尊重人的多样性,倡导建设生态化的社区。这些理念对于中国心理健康系统的发展和完善,建设新型和谐社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心理学都有深刻的意义和重大的价值。社区心理学的参与观测,个体定性访谈等研究方法极大丰富了社区研究的方法,为客观、真实、有效的进行社区干预和预防,提高人的适应能力和胜任能力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在吸收和借鉴国外社区心理学的理念、方法的基础上,挖掘我国的文化传统,研究和发展出适应中国社区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丰富我国的心理学理论研究,同时为社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主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 3、16 刘盛敏,陈永胜.西方社区心理学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5):16-22.

4 冯增俊.美国社区心理学概述[J].心理学动态,1989,2:45-55.

5 Bennett C.C.,Anderson L.S.,Cooper S.,et ity Psychology: A report of the Boston Conference on 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sts for Community Mental : Boston University Press,1966.

6 Duffy K.G.,Wong F.Y.社区心理学[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7 Dalton J.H.,Elias M.J.,Wandersman ity psychology: Linking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y[M].Belmont: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2001.

8 佐斌.西方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及述评[J].心理学动态,2001,9(1):71-76.

9 Montero el Lives:Community Psychology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96,24(5):589-605.

10 Orford ity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J].Chichester:Wiley,1992.

11 Glenwick ity Psychology Perspectives on Delinquency[J].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1988,15(3):276-285.

12 Tuner J.,Oakes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al identity concept for social psychology with reference to individualism,interactionism and social influence[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86,25:237-25.

13 Heller Return to Community[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89,(17):1-16.

14 Kenneth ,Douglas s,Susan ity Psychology at the Crossroads:Prospects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J].Am J Community Psychol (2006) 38:9-21.

15 王广新.西方现代社区心理学述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90-9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学相关研究论文

河南初级职称评定条件?

⑴ 关于毕业生的转正定级、评定初级职称问题,人事代理是河南人才交流中心

在下略知一二。
毕业生就业后(注意不是“毕业后”)一年的见习期,是指干部身内份的见习期。这容和一个具体工作单位说的“试用期”性质不一样。试用期是说看看你是不是适合某项工作,可长可短,由单位自己定,或者合同上定。“见习期”是国家定的,就是一年。
河南人才的见习期慢转正定级后,所有的单位都承认。但“见习期”不能冲减“试用期”,二者可以重合,也可以不重合。注意,某些单位所称的“见习期”,实际上就是试用期,用词不规范而已。
转正定级和评定职称,都需要经过个人申请、聘用单位同意,然后报河南人才审批。需要的材料,可以上他们网站上查。大体来说,转正定级简单,你需要带上存档卡(本、合同),还有就业报到证(如果你的就业报到证还没放入档案的话),领取表格,回去填写,单位盖上章,交给人才就可以了。评职称,你肯定得带上存档本、毕业证去,人家大致审一下,够条件了,人家给你发表格,你回去填、单位盖章等等。你领表时可以看看需要哪些详细的材料

⑵ 河南省职称评定条件

中级职称要求28岁以上 中专及以上工作经验 高级要求35岁以上 中专以上行业经验

⑶ 河南省初级职称怎么评定,需要哪些材料

事业单位的主管局就可以评定,当然还要填写评审表等,工作年限文凭等还要符合相关规定,具体请问你工作的主管局吧!在企业单位评初级不太清楚,可以问你所在市的职称办。

⑷ 河南中级工程师职称评定条件

你好,要搞清楚拟所抄在的单位有无评定资格,如果有,那么可以依据单位内部的人事条例申请。
多数工程师的认定是需要直接考试的,考试和被评定的资格是对等的。
至于你想问考试的条件我相信网络一下足以解决问题。谢谢,如果什么问题继续留言

⑸ 河南中级工程师职称评定条件

你好,要搞清楚拟所在的单位有无评定资格,如果有,那么可以依据单位内部的人事条例申请。
多数工程师的认定是需要直接考试的,考试和被评定的资格是对等的。
至于你想问考试的条件我相信网络一下足以解决问题。谢谢,如果什么问题继续留言

⑹ 河南洛阳初级职称评定。

三、申报条件:

1.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见习期满考核合格;

2.必须是先学历后工作(博士、硕士除外),从事技术工作,专业对口;

3.政策规定必须持有执业资格证上岗的专业,如会计、教师、律师等还需有执业资格证;

4.中专毕业见习一年期满,可认定员级专业技术资格;大专毕业,见习期满,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二年,可认定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大学本科毕业见习一年期满,可认定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取得双学士学位和研究生班毕业的人员在取得最后一个学位或毕业后,可认定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硕士学位获得者,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三年,可认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博士学位获得者,可认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博士后流动站期满合格出站人员,可认定副高级或一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

5.可以定职的职称系列:高等学校教师系列、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系列、中小学教师系列、技工学校教师系列、科学研究人员系列、实验人员系列、工程技术人员系列、经济专业人员系列、农业技术人员系列、会计专业人员系列、统计专业人员系列、体育专业人员系列、新闻专业人员系列、翻译专业人员系列、播音专业人员系列、图书资料文博档案专业人员系列、艺术专业人员系列、工艺美术专业人员系列、律师专业人员系列。

四、申报材料:

1.《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专业技术定职表》(中级两份,初级一份);

2.《大中专毕业生转正定职花名册》(一式两份);

3.学历证、执业资格证、职称计算机合格证(验原件收复印件);

4.计划内全日制毕业生要人事局转正通知,其余的需提交聘用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手续(验原件收复印件);

5.一张两寸相片。

五、缴费标准:免费

⑺ 河南省建筑行业初级职称怎么评定,时间标准是什么

每年二次 初级需要毕业证即可 ,大专二年 本科毕业一年 ,公司人事部帮助办理的

⑻ 河南中级工程师职称评定条件

每个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都有关于职称评定的要求,各个省大同小异。只是有的省比国家的政策优惠一点。一般中级工程师要初级工程师满4年。计算机和外语过级。有论文或设计图纸更好。各行业系统内部有自己的特色,我晋中级在邮电系统,我们要写论文答辩。

⑼ 河南省评助理工程师需要什么条件

河南省申报评审职称基本条件

1、助理工程师 (初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工作满半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1年以上中专、高中、初中毕业后担任员级职务3年以上

2、工程师 (中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2年以上专科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3年以上中专、高中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4年上

3、高级工程师 (高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 8 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中级职务工作
4年以上参加工作后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 10 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 5 年以上.

4、各省市对优秀人才和有重大贡献的人才有破格申请的政策

上一篇:土建论文摘要模板

下一篇:科学方法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