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空天飞机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2023-03-10 12:43

空天飞机论文格式

  我的航天技术论文
  在过去半年中,接连发生了两起重大航天灾难。尽管人们备感痛惜,但这些挫折并不能阻挡人类进军宇宙的步伐。 既然航天活动风险如此之大,为什么人类依然不放弃进军宇宙的梦想呢?从长期看,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总有一天必须走出自己的摇篮;从中短期看,航天活动可带来巨大回报,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进军宇宙是人类现在和未来的一项伟大事业。于是,载人航天成为现代航天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及其意义和前景

  俗话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人类在漫长的社会进步中不断扩展自身的生存空间。现在,人类的活动范围已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空间,再从大气层空间到太空的逐步发展过程。人类活动范围的每一次扩展都是一次伟大的飞跃。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
  很久以前,人类就有飞出地球、探知太空奥秘和开发宇宙资源的愿望,我国古代的不少神话故事便是突出的反映。最典型的是流传很广的嫦娥奔月,它描写一个叫嫦娥的美女,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的长生不老的仙药后,身体变轻飘到月亮上去了。
  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是15世纪中国官员万户。1945年,美国学者基姆在他的《火箭与喷气发动机》一书中是这样描写的:万户先做了两个大风筝,并排装在一把椅子的两边。然后,他在椅子下面捆绑了47支当时能买到的最大火箭。准备完毕后,万户坐在椅子当中,然后命其仆人点燃火箭。但是,随着一声巨响,他消失在火焰和烟雾中,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航天技术的春天。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把航天技术列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之一。"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对我国航天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描绘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前景的蓝图,一致认为载人航天是我国继人造卫星工程之后合乎逻辑的下一步发展目标。1992年1月,党中央批准研制载人飞船工程。自此,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了自行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1号,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宇宙飞船的国家。此后,又分别把神舟2、3和4号送上九重天。在1992年开始研制载人飞船之前,我国"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曾为研制哪种运输器这个问题进行了几年的研究,即对从研制飞船起步和越过载人飞船直接发展航天飞机的多种技术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比较和分析,甚至还激烈地争论过。
  2003年10月15日圆了万户的梦,因为在这一天中国人民期待已久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顺利升空并安全返回,实现了中华千年飞天的理想。它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俄罗斯在这一领域的多年垄断格局,成为世界第3个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国家,这对世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振兴中华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载人航天的重大意义
  历史上,远洋航海技术的兴起,导致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开辟和近代科学的一系列成就,开始了一个"全球文明"的时代。当代载人航天技术的问世,则使人类走出地球这一摇篮而到达太空,开始了一个"空间文明"的新时代。
  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不过,由于载人航天技术与无人航天技术有很大差别,主要反映在安全性、复杂性和成本高三个方面,所以从1961年第一名航天员上天到现在,它还没有表现出特别明显的用途。但从可以预见的未来来看,人类现在面临的资源枯竭、人口急增等急待解决的几大问题,只有通过开放地球、扩大人类生存空间来解决。即使在当代,发展载人航天也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首先,它能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提升国际威望。因为航天技术的水平与成就是一个国家经济、科学和技术实力的综合反映。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载人航天的突破--用本国的载人航天器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标志。发展载人航天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水平、发达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迄今为止,只有俄罗斯和美国实现了载人航天。其他拥有一定航天技术基础或较强经济实力的国家,虽欲染指载人航天,但因力不从心,所以只能求助于与他们合作,出钱出资,用俄、美的载人航天器将本国航天员送上太空,以图逐步加入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的大国地位。所以,我国航天员进入太空,也能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拥有"两弹一星"那样,引起全世界注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全民的凝聚力。
  其次,它能体现现代科技多个领域的成就,同时又给现代科技各个领域提出新的发展需求,从而可以大大促进整个科技的发展,并将为培养和造就航天科技人才作贡献。例如,就载人航天器本身的研制和运行而言,它对通信、遥感、推进、测量、材料、计算机、系统工程、自动控制、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等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而大大推动了这些技术的进步。
  再有,载人航天的发展能促进太空资源的开发,为地球上的人类造福。载人航天器所处的高远位置和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可为科研提供一个理想的实验场所,它在推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等许多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有望在一些前沿学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人类带来巨大的效益。一些国家已经在太空制药、太空育种和太空材料加工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并准备建造太空工厂,其效率和效益不可限量。
  另外,地球能容纳的人口是有限的,大约80亿~110亿,因此有些人已经开始研究向外空移民的方案;地球上的能源也日益紧张,那么是否可以到别的星球开发矿藏呢?这是科学家所关心的一个问题,而且不是天方夜潭,因为类似载人登月等许多过去可望不可及的神话和幻想,如今有不少都变成了现实。
  最后,载人航天具有巨大的军事潜力。使用载人航天器可以很好地完成侦察和监视任务;灵活部署、修理和组装大型军用卫星;安全而连续地指挥和控制地面军事力量;还能作为特殊武器的试验场。例如,早在1965年12月,美国双子星座7号飞船上的航天员就曾用红外遥感器监视和跟踪了1枚潜射导弹的发射,所获信息比潜艇上的观察人员报告的还要快。第1次、2次海湾战期间,和平号空间站与"国际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对战区进行了大量观测活动,取得了许多有用的信息。
  中国载人航天的未来前景
  中国载人航天将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国在成功发射4艘无人试验飞船的基础上,已将首位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然而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除继续用载人飞船进行对地观测和空间试验外,重点包括出舱活动、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和发射长期自主飞行、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以尽早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大系统,解决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是建造更大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宇航生活与航天飞机的论文

宇航生活和航天飞机(中期报告)

叩开太空时代的大门

1957

10

4
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人类第一颗
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从此人类进入了太空时
代。此后美国和前苏联为争夺世界霸主地位展开了“太
空竞赛”,
这却阴差阳错地加快了人类迈向太空的步伐。
1961

4

12
日,
前苏联航天员尤里
?
加加林乘坐的“东

1
号”载人宇宙飞船环绕地球轨道飞行成功,为前苏
联人赢得了太空竞赛的胜利。至此美国整个国家受到了
巨大的震撼,为了挽回在航天技术上的失败,美国的国
家机器开始飞快地旋转起来。直到
1969

7

16
日,
发射“阿波罗”11
号载人飞船,
第一次把人送上月球,
美国终于在“太空竞赛”中获得了阶段
性的胜利。
此后,
虽然前苏联放弃了在载人登月上与美国的角逐却在空间站技术上领先于美国,
走上了自己独特的航天之路。近
30
年的“太空竞赛”虽然具有浓厚的政治军事背景,但从客
观上大大地促进了人类的科技进步,这点和核武器的发明
并转化为核电技术一样,由此得到的高新技术和产品迅速
转化为民用使我们受益匪浅。

从航天食品到方便面蔬菜

打开方便面的蔬菜包,里面哗拉拉撒出一些干菜叶、
葱、胡萝卜。这些干菜叶就是我们常说的脱水蔬菜,它是将蔬菜中所含过多水分脱去,而鲜菜
中所含叶绿素和维生素仍能保存,这样一来便于贮存、保管、运输出售。“阿波罗”计划中人
们首先使用这种技术让航天员吃上含有蔬菜的太空食品。现在你也可以享受到这种脱水蔬菜
了,尽管我不怎么喜欢方便面。

人造心脏

航天技术总是首先应用到民用前沿科学的研究,特别是救死扶伤的医学领域。目前各种
移植手术屡见不鲜,肝肾的移植技术已经日臻完善。然而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心源等待患者的将
是死亡。
2001

7
月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市的一家犹太医院为一位心脏病晚期患者成功换上了
一个人造心脏,这是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的人造心脏的移植手术。人造心脏的技术取自航天飞机
的燃料泵技术,这种小型化的心脏泵已经为几十人带来了新生。

汽车导航

如果驾车在一个陌生的城市行驶,
你一定希望有人给你指路,
然而经常碰到的结果是行人
也不清楚。那么怎么办,现在一种结合卫星传送的信号,与地图资料配合,通过小型荧屏显示
器可随时确定汽车所在位置,能帮助司机准确认路。汽车上安装上接收
GPS
(全球卫星定位系
统)的设备后,只要你在电子地图上找到你要去的地方,电子地图结合卫星信号经过计算就可
以给你指出一条最近的路线。
如果汽车具有自动驾驶功能那么就可以和现在的民航飞机一样借

GPS
的指挥抵达你要到达的任何地方。

水和空气的净化处理

在“阿波罗”登月计划中,
登月飞船要飞行的时间很长,
携带的水和空气都十分有限,

些生命必须品都需要循环使用才能满足需要。
水净化的技术给今天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和海水淡
化技术都有不小的影响。空气净化技术和潜艇中制氧的技术很不同,它更强调循环使用而能维
持更长时间。这些技术对我们这个日益污染的地球都有很现实的意义。

航天技术与幸福生活

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即将发射升空。作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技术进步之一,航天技
术在人类向宇宙探索的道路上书写了一部部的传奇。而空间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发
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太空———正在从一个过去只能想象的领域,悄然
走进百姓的现实生活。

探索宇宙奥秘

摸清地球家底

人们不仅利用航天技术抬头仰望太空,也俯身观察我们
的地球。对地遥感卫星,作为应用卫星的一种,可以从外层
空间非常直观地观察地球,给人们了解脚下的土地提供了一
双独一无二的“眼睛
”。

应用卫星

守护人民的平安

不出门也能看天气———我们每天在电视里看到的天气预报,
就是由我国的风云一号或风
云二号气象卫星提供的数据源,这两颗卫星已被纳入全球信息共享网络。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
多发的国家,每年损失高达
2000
亿元。卫星能为人们提供沙尘暴、龙卷风、地震、火灾、污染
监测等服务,为农民提供农作物产量估计与病虫害预报,还能为渔民提供鱼类的位置信息


航天育种

让我们吃得更好

太空具有在地球上难以模拟的、
独特的高真空、
强辐
射、
微重力等环境,
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验场
所。
利用太空特殊环境诱导植物性状变异,
培育性状优良
的新品种,就是太空育种。我国科学工作者已先后
15

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搭载植物种子,
经多年地
面种植筛选,先后育成
60
多个农作物优异新种质、新品
系,
并进入省级以上品种区域试验,
其中已通过国家或省
级审定的新品种或新组合
20
个,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有关天宫一号的论文

  2011年9月21日21时16分,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全部过程。 作文400字
  天宫一号奔向太空,这是中国迈出意义非凡的一大步,同时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实现了全面载人航天飞行能力。
  根据了解,“天宫一号”只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但并不时真正意义上的空间站,它只是一个雏形——一个重8T多的空间实验室的雏形。“天宫一号”设计寿命期为两年,在这两年内,我国将会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宇宙飞船,分别与“天宫一号”完成空间使命的交会对接。掌握空间交会对接的技术,为建造空间实验室积累经验,为建造中国的空间站打牢基础。“天宫一号”升空入轨后,发射中心将在11月1日发射神八。
  “天宫一号”为中国构建太空空间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们回顾一下国际太空站的历程。
  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首先提出了国际空间站的新构想;1993年,经过将近十余年的探索和无数次重新设计,终于开始着手建设太空站;1994年,准备阶段开始,在此期间,航天飞机与“和平”号太空航进行了9次对接;1998年,国际空间站的第一组件曙光号功能货舱发射成功;2001年,命运号实验舱与团结号节点舱对接,探索号气闸舱安装完成;2008年,哥伦布号实验舱安装完成,开始安装希望号实验舱;2010年,安装宁静号节点舱。
  从国际太空站的艰辛历程可以看出,“天宫一号”只是中国向太空迈出的一小步,但是这绝对是意义巨大的一步。
  中国载人航天是深谋远虑的,每一步都经过无数次计算和测试,确保万无一失。目前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可以说,中国航天技术是借鉴前人的技术而自主创新的。中国航天现有八大系统:航天员系统、空间应用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监控通讯系统、着落场系统、空间实验室系统。这八大系统是中国经过长达10多年的摸索才总结出来的,从中可以看出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辛酸。
  人类目前载人航天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将实验室搬上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独特环境,开展地面无法进行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实验,从而为人类造福。太空生命科学试验不仅可以进行植物育种、发明新的药物,而且在半导体、特种材料、天文学、对地观测等方面的好处更是不一而足。
  因此,以神七天宫一号为起点的中国空间站建设,将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带来更大的舞台。周建平说过:只有对人自身在太空中的行为和能力有了清晰的认识,才可能具备更好的开发能力。目前,中国正在朝着这样的目标进发。中国的空间站将成为世界科学发展进步的平台,为人类探索做出贡献。
  作为一名高二化学生的我,同时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中国在载人航天事业技术上的发展,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更加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要为祖国的繁荣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

上一篇:毕业论文选题初衷

下一篇:腔毕业论文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