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知网红楼梦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10 13:51

知网红楼梦论文

王熙凤是《 红楼梦》中着笔最多、也刻画得最为生动的一个人物,是一个生命力非常充沛的角色,是封建时代大家庭中精明强干、泼辣狠毒的主妇性格的高度结晶品。作者写王熙凤的每一举一动,似乎都紧紧抓住了她的内心,因此,在她身上更具传神之笔。这个人物一登场就生龙活虎,如火如荼,作者仅用寥寥几笔,就把一个在贾府中与众不同的“泼辣货”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一语未完,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黛玉思忖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进来。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凤姐这句‘幕后倒板’真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在短短不到一千字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极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的王熙凤,她是贾府中炙手可热的大红人,又是一个忙得不亦乐乎的大忙人。她忙,所以迟到了;她忙,所以在这短暂的聚会中,还同王夫人谈到两件题外事,就连在同黛玉的交谈中她也显得忙得很:刚笑着说不到两句话,就为黛玉母亲亡故而伤心流泪,泪水还没来及流出来,双责怪自己不该这样引起贾母的伤心,又忙转悲为喜,又忙问黛玉读书、吃药,又忙关照给林姑娘搬东西、扫屋子等事项。她红,所以才也在众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夕时放涎无礼;她红,自从她到场之后,整个故事的活动都围浇着她展开了,贾母靠后了,黛玉成了一个目击者。王熙凤之所以能这样颐指气使,放言无忌,主要是由她的身份、地位所决定的。她出身于“金陵一霸”的王家,它和贾、史、薛三家本是同等地位的大门阀,而且世代姻亲,叔叔王子腾从京营节度使升任九省都检点,是当时在朝统领军权,声势煊赫的人物。王熙凤到了贾府,丈夫贾琏是荣国府的长门长子,法定的继承人、管家人,从而她也具有总理家务的大权,而贾府地位最高的家长贾母的爱憎决定人们的祸福休咎,她对王熙凤又特别宠爱,因此,王熙凤就靠着王子腾、贾元春的姻亲关系和自己的聪明才干,掌握了这个贵族大家庭的权柄。因此,第一次出场,王熙凤的性格被表现得够鲜明的,但却远非全面,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挥动着如椽巨笔,一步一步地展现出了王熙凤多侧面的性格特点,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作者通过她,更充分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

她锋芒毕露,威重令行,杀 伐决断,泼辣干练。周瑞家的曾对刘姥姥介绍说:“这风姑娘年纪儿虽小,行事比是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似的,少说只怕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且她呢!”她协理宁国府秦可卿霞事,一开始就看出宁国府的五大弊端:“一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二是事无专管,临期推诿;三是需用过费,滥支冒领;四是任无大小,苦乐不均;五是家人豪纵,有脸者不能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她明察秋毫,分析全面,对情况了如指掌,职责分明;其次精细考核,不容混冒;第三赏罚严明,树立威信。于是头绪清楚,忙而不乱,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她争强斗胜,卖弄权势,自以为是,唯我独尊。这可从刘姥姥进城打秋风初见王熙凤略见一斑:

那凤姐儿……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里拿着小铜火著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

其实,年愈古稀的刘姥姥早已屏声默候,跪在地下多时了。她这位不过二十几岁的少妇却端坐在炕上拨手炉内的灰,它表现出王熙凤是多么地骄懒怠动,爱理不理,它表现刘姥姥他们,包括那个不懂事吵着要肉吃的板儿进到这个屋后是如何屏息静气,人敢哪怕发出半点轻微的响动。本来还会说活的刘姥姥,在王熙凤的威严面前语无伦次了。先是“你侄儿”“你侄儿”地讲得不中听,及至得到二十两银子,竟高兴得忘乎所以,说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那样更不得体的话,使得周瑞家的忙递眼色。王熙凤一贯把自己二看作是立法者,别人命运的孰宰者,“凭是什么事,我说行就行”,因此,她强迫彩霞嫁与采旺儿子,一纸书打退了张金哥的婚婚,贾芸求:贾琏安排差使,王熙凤嫌不走她的门路,硬是把位置给了贾芹。王熙凤卖弄的不仅是经济、管理权、人事决定权、婚姻支配权,还有生杀予夺之权,她指使旺儿杀死张华,逼死尤二姐,仍然逍遥法外,就是明证。

她阿谀诌媚,曲意奉迎。王熙凤为了能够独揽家政大权,挖空心思讨好贾母,满足贾母在精神上物质上享乐的需求。她惯于投人所好,见机而作,即景生情,插科打诨。她初见林黛玉,便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里看上去是王熙凤在热烈赞美林黛玉的标致,而仔细揣摩,却是王熙凤曲里拐弯、别有用心地在对贾母竭力奉承。贾母谈到她自己小时候鬓角上碰了个伤疤,差点儿活不成,而王熙凤却笑着说:“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一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就凸高出未了。”看王 熙凤多么娴于辞令,取笑逗乐。尽管她说的内容荒诞不经,但她偏偏煞有介事似地引经据典,、因此显得格外地活脱可喜,轩昂夺人。贾赦这个“癞虾蟆想吃天鹅肉”的老色鬼,却想要贾母的贴身丫环鸳鸯为妾,贾母不分青红皂白斥责儿媳妇们哄她,王熙凤却笑道:“我倒不派老太太的不是,老太太倒寻上我了。”“谁教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得水葱儿似的,怎么怨得人要!我幸亏是孙子媳妇,若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到这会子呢。”你看,王熙凤多会说话,什么事经她一说就变样了,她能化丑为美,转危为安,点铁成金,锦上添花。她说得多么乖巧,又是这样得体,既吹棒了贾母能干,又没有得罪长辈贾赦,本来是贾母生气,一个个地胡乱责怪小辈,空气沉闷,紧张得立刻要爆炸似的,凤姐的这一席话,好象在人们心头开了窗户,不仅使令人窒息的沉闷空气顿时为新鲜舒畅的气流所代替,而且婆媳之间猜疑责备,也立刻为喜笑颜开的亲切稠密的感情所充溢。

她嗜财如命,欲壑难填。王熙凤是荣国府中最有实权的管家人,为了贪图享乐,维护虚荣,事事讲究排场,怕省俭了,让人笑话,所以花钱如流水,挥霍无度。贵妃的赏赐正如贾蓉所说:“不过是彩缎.古董、玩意儿就是赏也不过一百两金子,才值一干两银子,够什么?这两年,那年不赔出几千两银子来?”但是在增加私产上,王熙凤却是锱铢必较,分文不舍的。她聚敛财物的手段五花八门,贪婪自私达到惊人的程度。她雁过拔毛,剥削成性,敲骨吸髓,无恶不作,残暴至极!她为坐享三千两银子,弄权铁槛寺,“假托贾琏所嘱,修书一封”,通过长安县节度使云光,迫使张金哥退婚,造成一对未婚夫妇自杀的惨剧。她甚至连佣人每月仅一、二两银子的月钱,都要克扣下来去放高利贷,仅此一项,一年不到就刮了上千两银子的利钱。后来抄家时,“抄出两箱房地契又一箱借票,都是违例取利”, “重利盘剥”。王熙凤不但瞒着丈夫贾琏攒体已钱,另设私库,而且还千方百计地揩贾琏的油,在他们之间并没有温情脉脉的纱幕,只有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关系。有一次,贾琏想偷借贾母的金银器去当钱,让王熙凤去跟鸳鸯说一声,王熙凤为此向贾琏要一、二百两银子作为报酬。夫妻之间尚且如此唯利是图,连贾琏都有点吃惊,说:“这会子烦你说一句话,还要个利钱,真真了不得!"

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八面玲珑,收买人心,奸诈狡猾,杀人不见卯.贾琏在外面谕娶尤二姐,威胁到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王熙凤一面涕泪满面地向尤二姐骗进贾府来住,另一面背后却采取“借刀杀人”、“坐山观虎斗”等种种阴险手段,逼得尤二姐吞金自杀,连她腹中已六个月的胎儿,害了两条人命。

总之,王熙凤上谀下骄,阳奉阴违,网罗心腹,仗势欺人,假公济私,招权纳贿,勾结官府,杀人灭口,李代桃僵,猫哭耗子,借机讹诈,打击报复,真是无所不用其极。正如蒋和森所说:“蛇蝎胆,虎狼心,花柳姿,莺凤仪,还有那百般的机灵,在她身上取得了巧妙的结合。”她是权奸、市侩、恶妇、假道学、伪君子、势利小人等各种类型人物的集大成者。她聪明透顶,心术万端,但最终还是落了个“机关算尽大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可耻下场。曹雪芹直面惨淡的人生,探索心灵的颤动,向人生深入,以天才的辩证艺术眼光,统摄了人物性格心理多重素质的复杂组合,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生动活脱、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红楼梦学术论文

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红楼梦学术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试论《红楼梦》

【摘要】《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红学”。本文对主要红学派别进行了综合概括,并针对索隐派、考证派的谬误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不是传记,也不是 历史。作为文学作品的研究,重在研究作品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文化内涵、 艺术成就,而不是去探佚、猜谜或毫无意义的考证。

【关键词】《红楼梦》研究;索隐;考证;思想内涵;艺术成就

《红楼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文人学士的极大兴趣,研究、评论《红楼梦》开始盛行,点评是研究《红楼梦》的最早形式,点评者人数众多,点评者旨趣也不尽相同,其中最重要最神秘的是脂砚斋,其点评已成为《红楼梦》的一部分,是研究《红楼梦》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资料。至光绪年间,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已成为显学,随着《红楼梦》的广泛流传,对《红楼梦》的研究日益 发展。“清末的民族主义思潮,激励着索隐红学的兴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族与 科学精神,激励着新红学的诞生……1954年由毛泽东亲自介入并领导的批俞运动,使得红学的显学地位达到空前的显赫状态。此后,学者、作家、艺术家、学生乃至普通读者都以论红、评红为时尚”。

1 《红楼梦》研究之红学派别

《红楼梦》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即“红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红楼梦》,产生了不同的红学派别:

1.1 索隐派

1.1.1 顺治董鄂妃故事说。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说《红楼梦》“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兼及当时的诸名王奇女”。并且说董鄂妃是秦淮名妓董小宛,本是明末名士冒辟疆的爱妾,后来清兵南下把她掠夺了去,送到北京,得到了清世祖的宠爱,封为贵妃,后来董妃夭亡,清世祖非常悲痛,就跑到五台山做了和尚,遂以为宝玉即清世祖顺治帝,黛玉即是董小宛。

1.1.2 民族主义小说,影康熙朝 政治状况说。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认为:“《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事本之上,加以数层障幕,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主张贾宝玉即为康熙帝废太子胤礽,金陵十二钗为拟清初江南之名士。书中“红”字多影“朱”字,“贾”字为斥伪朝。

1.1.3 历史小说,影康熙诸皇子争储说。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辨证》认为:以余所闻,则《红楼梦》一书……,与其谓为政治小说,毋宁谓为历史小说,不如迳谓为康熙季年宫闱秘史之为确也,盖是书所隐括者,明为康熙诸皇子争储事,只以事涉宫闱,多所顾忌,故隐约吞吐,加以障幕,而细按事实,皆有可证。

1.1.4 明珠家事说。陈康祺《郎潜纪闻》、钱静方《红楼梦考》认为:《红楼梦》一书即记故相明珠家事,宝玉即纳兰成德,成德乃康熙朝宰相明珠之子,金陵十二钗,皆纳兰侍卫所奉为上客者也。

1.1.5 金陵张侯家事说。周春《红楼梦随笔.》认为:“相传此书为纳兰太傅而作,余细观之,乃知非纳兰,而叙金陵张侯家事也。忆少时见《爵秩便览》,江宁有一等侯张谦(一说张勇),上元人,癸亥甲子间,听父老谈张侯家事,约略与此书相符,再证以《曝书亭集》、《池北偶谈》、《江宁通志》、《随园诗谈》、《张侯行述》诸书,遂决其无疑。”

1.2 考证派:曹雪芹自传说。胡适《红楼梦考证》,说《红楼梦》记的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贾政即是曹頫,宝玉即是曹雪芹。雪芹一生的事实,原是很合乎全书的故事的,作者在卷首自己也这样说:“因曾经历过一番幻梦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又云:“今日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兄 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已告天下。”主张贾宝玉即曹雪芹缩影,书中事迹,乃备记其身历风月繁华之盛。考证派代表人物还有俞平伯、周汝昌、顾颉刚等。

1.3 新索隐派:“”结束,红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红学也呈现出市场化、普及化、大众化、消费化的特点,各种新旧流派纷纷登场,其中最引人注目、在社会上不时引起轰动效应的是索隐红学。新索隐派的代表人物是霍国玲和刘心武。索隐红学与曹学合流成为这一时期索隐红学的新趋势。

1.3.1 雍正、曹雪芹、竺香玉故事说。霍国玲的《红楼解梦》将《红楼梦》索解为雍正与曹雪芹和香玉三人之间的故事:康熙朝,曹雪芹家三代四人袭任江宁织造之职,享尽荣华富贵,雍正即位后,不仅结束了曹家的富贵荣宠地位,而且在雍正六年抄了曹家,雍正八年宫中选秀女,又把曹雪芹倾心爱恋的竺香玉夺入宫中,纳作妃子,后封为皇后。为了抗议这种****,曹、竺二人合力将雍正毒死,最后香玉以身殉情。

1.3.2 曹雪芹家族参与皇权争斗说。《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索隐出的“本事”则是曹雪芹家族参与康、雍、乾三朝宫廷内部争夺皇权的故事:《红楼梦》中秦可卿的生活原型,就是康熙朝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的女儿。曹家与胤礽关系密切,为了潜在的政治资本,将废太子胤礽的女儿偷运出来,藏匿曹家,并隐瞒其身世。而曹家当选为王妃的女儿,即书中的元春,为了保护家族和自己的地位,向皇帝告发了“秦可卿”身世秘密,这位废太子的女儿只好上吊自尽。后来曹家又参与了谋刺乾隆的“弘皙逆案”,事败,王妃“贾元春”被缢杀,曹家遭到毁灭性打击。

除上述红学派别外,还有运用西方 哲学和文学理论对《红楼梦》的思想性、艺术性、主题、人物、语言等进行研究者,代表性作品,如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李长之的《红楼梦批判》、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等等。

2 我对《红楼梦》研究之拙见

索隐派是《红楼梦》早期研究的主要派别,但他们既不讲究科学逻辑,也不尊重客观事实和材料,他们可以把事实和材料任意剪裁、组合使其成为符合自己主观需要的东西,甚至可以制造出事实和材料,以证明自己的主观猜测。他们用测字猜谜的方法,牵强附会地构想出人物和事件的某种关系。正如刘梦溪先生所说,索引派是“起于猜测,止于猜测,辗转相传,缺乏论证”。胡适先生认为,索隐红学属于“附会的红学”,其索隐工作是“猜笨谜”。王昆仑先生说:“《红楼梦》索引派不是从作品内容去说明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人物故事的真实意义,偏要按照书中人名、故事、用字用语,穿凿附会,证明他是影射清初某些政治历史上的个别事实,或怀着善良的动机,力求说明作者以民族思想侧面宣传反对满清皇朝统治 中国,这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意义,可是毕竟武断的歪曲了作者自己的写作目的,抹杀了她的社会的艺术的价值。”

以胡适先生为代表的考证派,其实与索隐派没什么本质区别,二者都认为《红楼梦》作品中隐匿或如实记录着历史事件,企图从作品中还原出历史本事来,只不过索隐派提出了所谓“明珠家事说”,“顺治董鄂妃故事说”,而胡适提出了“曹雪芹家事说”罢了。黄乃秋先生认为:“胡君考证《红楼梦》,范围限于着者与本子,不容以史事附会书中之情节。”“然胡君虽以此律人,其自身之考证,顾仍未出此种谜学范围,如谓甄贾两宝玉即曹雪芹,甄贾两府即曹家,又谓两府之接驾,皆曹家事。”“其以不相干的零碎史事来附会《红楼梦》的情节”,与索隐派如出一辙,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文学创作要求的不是简单的记录生活,不是简单的生活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作家认识生活、概括生活的产物,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家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是通过艺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本质的真实,是生活真实的概括与升华,所以文学作品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李辰冬先生也说:“以创作家的惯例而论,他们的着作绝不是实际事物的抄写。”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要塑造一个典型人物或安排一套故事,并不拘泥于生活真实,不一定仅仅根据一位模特或一件实在的事件照抄下来,他需要观察许多同类的人物和同类的故事。当他开始之时,可能是从一位模特或事件观察起,但久而久之,观察思考得多了,就会把原来真正的模特或事件忘记了,而只凝成为一个普遍的共性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所以对于一部伟大的作品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固然无从考证出其模特是谁,故事是哪一实事,即使作者自己恐怕也难于确凿的指出来。高尔基曾说:“文学者描写他所熟悉的商人、官吏或工人……如果作家从二十个至五十个,不,从几百个商人、官吏或工人每个人当中,抽出最特质的阶层特征——习惯、趣味、动作、信仰、言论等,而能够将他们统一在一个商人、官吏或工人身上,那么,作家就会由这样的手法而创造成典型。”鲁迅先生也曾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像这样,我们如何叫鲁迅先生能如实的指出他的“阿Q”或“孔乙己”的模特究竟是谁来呢?曹雪芹在下笔写《红楼梦》之前,他一定不知观察和研究过多少实在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以及一切其他人物,然后才能产生他想象的笔下的人物,所以你现在想指出他们的生活原型是谁,那是徒劳无益的。

夫《红楼梦》者,小说也。他只是一本由许多素材综合而成的小说,而不是为一家一人作传,贾宝玉是许多贵公子性格所组成的典型,他代表着不热衷功名、贪图安乐、为祖母所宠爱的聪明温柔的贵族公子。这里面有纳兰容若、有和珅的公子玉宝,有其他我们所不知道的人物,也有部分是曹雪芹自己。这部混合体的伟大人情小说,目的只是寄托作者自己的出世的消极的愤慨,以及幻想的繁华梦。他是一本小说,一本利用各种材料和想象组织的小说,不是传记,也不是历史。所以李渔说:“凡阅传奇必考其事从何来,人居何地者,皆说之痴人,可以不答者也。”

不少研究者指出,“《红楼梦》只不过是一部小说”,“ 《红楼梦》首先是一部小说”,呼吁回归到《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上来,回归到《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和文化中地位研究,回归到作品的艺术分析,把《红楼梦》当小说来读。启功先生说:“我以为与其费劲炒作这种没有意义的发现,还不如好好读读《红楼梦》本身,体会一下书中丰富的内容。”如果抛开作品本身而去研究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去索隐作品影射谁,这是本末倒置,舍本而求末。离开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研究其它又有什么意义?研究曹雪芹及《红楼梦》版本对帮助作品的理解有一定作用,但没有弄清曹雪芹及其家族史,并不会影响《红楼梦》成为一部伟大作品,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由作品本身的成就所决定的。至于索隐是自传说、顺治董小宛故事说等,这原本偏离了小说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完全没有实际意义,对小说的研究也没有任何作用。如果研究某一部作品都要这么研究的话,那么“阿Q”是不是也要研究一下影射谁,“孙悟空”又是影射谁?吴俊升先生认为:“我们所以读此书,是因为艺术之美的欣赏,而此书美之所在,并不在乎勾心斗角,影射史事,而在乎即此人,即此事,写的入情入理,为深刻呈露的表现。所以读此书,只要就其本体欣赏,已便得其神髓,不必另下索隐的功夫。”

当然为满足公众对古典文学的娱乐需求,作为一种娱乐、消遣,就好像听故事,这种索隐也未尝不可,如刘心武先生的《揭秘红楼梦》。但这仅仅是一种娱乐,就好像“戏说”一样,不是学术研究,已偏离了学术研究的范围。

3 结语

《红楼梦》首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他伟大就伟大在有深邃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鲜明的人物形象、复杂的结构、写实的手法、个性化的语言。作为文学作品的《红楼梦》,对它的研究应该重在研究作品的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意义、艺术成就、语言、结构、人物塑造、文化内涵等等。正如黄乃秋先生所说:“是故居今日而读《红楼梦》,首当体会其所表现之人生真理,如欢爱繁华之为梦幻,出世解脱之为究竟……。次当欣赏其所创造之幻境,如布局之完密,人物之敻绝,设境之奇妙,谈话之精美等。不此之务,而尚考证,舍本逐末,玩物丧志,于己徒劳,于人鲜益。”冯其庸先生也明确指出:“把《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内涵的文学作品小说来研究,而绝不是把它当做‘清宫秘史’或‘谜语大全’,文学就是文学。”

参考文献

[1] 吕启祥,林东海.《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何安萍.《红楼梦研究ABC》.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李长之,李辰冬.《李长之李辰冬点评红楼梦》.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启功.《启功给你讲红楼》.北京:中华书局,200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红楼梦学术论文

《红楼梦》论文2500字

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不朽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书中不可思议的出现了两个“宝玉”:贾宝玉和甄宝玉。这两个宝玉不但相貌酷似,而且从小性情亦十分相同,“一味的诚实,从小儿只管和那些姐妹们在一处玩”,更为奇怪的是,都做过一个谒访“太虚幻境”的梦。其中贾宝玉系书中主人公,甄宝玉在与贾宝玉会见之前,书中皆是虚写,似是无关紧要,只是在《红楼梦》最后结局才出场和贾宝玉见过一面,且话不投机,两人貌似神离,一个出家当了和尚,一个考中举人走向仕途生涯。 对这两个人物的塑造,曹雪芹是出自什么本意呢?我认为:贾宝玉即“假宝玉”,甄宝玉即“真宝玉”,“真假宝玉”凸显曹雪芹思想深处的激烈斗争,是他对濒于崩溃的世家显族前途的探索,是摆在处于十字路口的一条左右为难的桥梁,是他如何应对败落家族前途的两个影子。 众所周知,曹雪芹生活在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祖父曹寅当过康熙的“侍读”,曾祖母又是康熙的乳母,曹家与皇室的关系非常密切。少年时代,他“锦衣纨绔”、“饫甘餍肥”,那段豪门公子的奢侈生活与《红楼梦》里贾宝玉的生活如出一辙。贾宝玉和甄宝玉的少年时期即是曹雪芹的美好童年。曹雪芹写《红楼梦》,一般善用谐音寓意,如甄士隐即“真事隐”,甄英莲即“真应怜”,霍启即“祸起”,元、迎、探、惜即为“原应叹息”,照此推理,若宝玉即曹雪芹本人的化身的话,贾宝玉即“假宝玉”,甄宝玉即“真宝玉”。而“真宝玉”才是曹雪芹骨子里的真思想,是他梦中所盼,虽然他总觉得这是他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和荣宁两府的遭遇一样,曹雪芹家败落于雍正五年(1727),他父亲曹頫因事受到株连,被革职抄家。从此,家族的权势和财产都丧失殆尽。他的家庭居处屡迁,生活极不安定,有时甚至不得不投亲靠友,以维持生活,还常常受到歧视和凌辱。经历了由锦衣玉食到“举家食粥”的贫民百姓的沧桑之变,使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没落命运有了切身感受,对社会上的黑暗和罪恶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他在《红楼梦》一书中,以自家生活素材为基础,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及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悲剧为经线,纵向剖析了造成悲剧的深刻社会根源;同时,以贾府的兴衰为纬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间卫道者与叛逆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横向展示了由众多人物构成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由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有力抨击了封建家庭的荒淫、腐败,展示出封建制度濒于崩溃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但曹雪芹又是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一个没落地主官僚,并没有掌握强大的无产阶级思想武器,他虽明知封建社会必会崩溃败落,讨厌封建制度的腐朽,但如何拯救社会他是没有办法的。曹雪芹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和一个不成熟的思想家,生活在那个时代那个家庭没有也不可能掌握先进的思想武器与封建制度作斗争,想像让他参加革命党走上什么“辛亥革命”的道路是不可能的。面对封建社会的日薄西山,他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逃避,即“假宝玉”出家走的路,这条路在曹雪芹内心里是不愿走的,象阿Q所想的一样,“我的祖先比你们风光多了”,曹雪芹也是很留恋童年时期锦衣玉食的生活的,只要有一点可能,他就会重入仕途,再振家风,这就是“真宝玉”走的路,改掉过去的纨绔子弟习气,走寒门学子科举入仕之路。红楼梦中贾赦大罪被赦,贾珍贾政重获宁国公荣国公世袭,“真假宝玉”都考中举人,乃至将来的“兰桂齐芳”,何尝不是曹雪芹心中所想呢? 所以甄宝玉这个形像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曹雪芹刻意塑造的,虽然他只在红楼梦大结局时出场一次,但他反映的“真假宝玉”的最后对话恰是曹雪芹内心深处的思想交锋,是曹雪芹最后一次寻求对自我的审视:是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呢?还是为情出家盾入佛门,为情死,为情化灰、化烟呢?曹雪芹摆出了两条道路,让世间凡夫自己去做意味深长的猜想了。人生的追求,还真的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象范伟在广告中说的“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贾家的兴盛是归功于贾家老祖宗的武功,可吃老本能吃几代呢?贾家目前的承袭爵位的是贾珍和贾赦,你看书里面对他俩有什么好的描写,无非吃喝玩乐,败家而已。而且,他们还交通外官,聚众赌博,放高利贷(贾赦之媳王熙凤),所以,闹的也太不堪了,皇帝不治他们的罪治谁的?关于这一点,高鹗是看的很准的,写的也不错,基本能符合曹雪芹的原意。

其次,目前撑贾府门面的是贾政之长女贾元春,被皇帝宠幸,封凤藻宫尚书,也就是贵妃娘娘,之后,红楼梦里才写到,贾政才能够得到重用,不再只任闲差,先后任工部侍郎、外放学政等实差,如果按红楼梦第5回所写的,贾元春娘娘早死的话,贾家的繁荣又能持续多久呢?中国人不是早有名言嘛,人一走茶就凉啊。没碰到事情便罢,碰到事情,皇帝老儿就把脸一变,翻脸不认人了。

第三,你看红楼梦中贾家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呢?以贾珍为首的宁国府就别提了,不仅自己闹的门风不好听,连薛蟠等亲戚都给带累的比以前更坏了;至于荣国府,贾琏也不过是贾珍一路人物,贾宝玉又一味的风花雪月,厌恶读书上进,贾环是庶出,不被人瞧的起,而且为人猥琐不堪,贾兰又年纪太小,一时半刻是接不上班的,所以,贾家后继乏人,如何能兴旺的了呢。

所以,贾家的衰败是必然的,更不用提红楼梦的成书年代是在清乾隆年间,正是封建制度由兴盛转变为衰败的转折点,有先见之明的曹雪芹老先生正是看到了封建大家族比如贾家的由兴转衰的必由之路。至于由什么事件作导火索引发了贾家的巨变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你在中国知网上发现过什么了不起的东西?

我在知网上发现了好多优秀的论文,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的学生来说,优秀的文章在我看来都是了不起的东西,所以,我特别喜欢去知网上面看发表的一些论文,我认为这对我的学业有一定的帮助。

写关于《红楼梦》的论文,6000字,谁帮忙找个切入点,比较有新意的啦

从文学的角度,不要谈阶级。从作者的手法上。从花开花落 千古同然的意境上,去刨析红楼梦,去了解 曹雪芹

上一篇:论文免费查重机会

下一篇:期刊参考文献样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