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篇论文研究
14篇论文研究
竟然看到了自己,稍微更正一些细节,本人18年毕业后申请同济大学没录取,在导师的帮助下在实验室当科研助理,等了一年再上的同济,因此至今在本组已经4年!电化学实验可以同时进行好几个,因此效率相比传统环工出数据更快,这是毋庸置疑!好几篇论文,特别是前期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成果有点水,后面才慢慢入了门,开始发表一些更高的成果,可以说是循序渐进吧。
一、只能说很厉害了,这(论文水平)已经逼近优青 的水平了,单纯说代表作,一作+通讯总数至少要40 篇才有戏。 但是呢一般博士期间能发个1-2篇WR EST都属于开香槟庆祝的节奏,这个直接5篇起步,只能说博 士与博士之间的差距比人和狗还大。 本身同济 就属于国内环境学科顶级梯队,清华-哈工-同济都是顶级的。一个是平台本身就很屌,发 WR EST也是家常便饭,再一个研究的课题也容易出文章。 我前面夸是针对论文水平,因为WR EST在环境领域就是顶刊。
看着题目是搞电化学的,这种做起来试验周期短,反应器又小,噱头比较足,再配合材料学科的各 种表征一顿操作,相比于你做传统环工当然是更容易发文章。有些电化学做的更屌的人已经不屑于 发WR EST了,他们一般会冲化学或者材料的顶刊,甚至子刊,相较而言发WR EST对他们来说已经 是次级选项了。 只能说,环境或者说给排水的领域太大而且交叉学科,很多人只能看到WR EST是顶刊,发了顶刊 就是流弊,却看不到这后面不同赛道的难易对比就是天壤之别。
二、我有朋友他们纯搞催化的,一堆 WR EST代表作甚至连青基 都申不上,至少要ACB起步~但是你拿5篇WR EST来卷传统水处理领域 绝对就是降维打击。当然,我甚至还有个师兄最好的代表作仅仅是BT和JCLP,结果人家居然一次就 中面上了。 说实话我这种老老实实做反应器的贼羡慕这种搞电化学搞催化的,一个是搞反应器费时费力费钱, 而且反应器偏工程,idea和novelty又不好找,论文也不容易发,吃力不讨好贼tm不爽,环境专业 的谁不想疯狂灌WR EST呢。 同济那边的大牛组里一般会有几个分工,比如有一波人专门帮大牛跑业务干实事,还有一波人专门负责写文章。
三、现在学生也不傻,我一个哥们就在同济当老师,某杰青老板门下,跟我吐槽那边硕士生博士生又不 是傻子,都抢着去跟电化学、催化的小老板混,WR EST随便发,谁特么愿意本本份份搞传统环 工,让你辛辛苦苦做一个中试,你自己实验没做完,你同门都出2篇WR了。怎么说呢,也的确是科研密码。你说他水,他发的文章全是WR EST环境高质量顶刊,他博士毕业直接去211个副高都够了。 你要说他不水,他这个研究就是个偏材料的花头精,说得难听一点,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现在WR 已经不是当年Mark执政那个看重工程应用的WR了,现在各种材料催化的也疯狂收,占了赛道优势。
能发10篇以上的那种,如果不是灌水,你真的无法解释,一天就24小时,如果每篇都是干货满满, 那我就想问这试验是啥时候做的?雇人做的?那最后的大论文不得写个10万字。但是你会发现即使 博士期间发10篇SCI的博士,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也不过150-160页,博士都是恨不得把自己做的全 写进最后的博士论文,那为啥发那么多小论文,最后博士论文总量也还是那个量?那就只有一个可 能,就是每篇小论文的干货其实真没多少!
四、一个博士,3-4年的科研时间,做出支撑2-3篇小论文的实验量是正常水平,你再努力姑且算你能做 出5篇的量,那最后怎么就能发10篇SCI,那不就是把本来一篇文章的试验量,拆成两篇或者三篇论 文来写嘛!这不就是灌水嘛,有啥不好意思承认的呢! 据我观察,身边的博士其实水平都大差不差,拉不开明显的差距,但是博士的偏好不一样!
有的博士喜欢冲顶刊,恨不得穷尽整个博士只为出一篇science 和 nature,而有的博士则是不求质量只求数量,凑点儿数据就发,1区中不了投2区,2区中不了投3区,3区中不了投4区,4区中不了投开 源,开源中不了投EI期刊,EI期刊中不了投EI会议,EI会议中不了投中文核心。 惨痛的事实告诉我们,选第一条路的大多数铩羽而归,选第二条路很多都是春风得意!
五、一样的努力 一样的付出,结果的差距让人唏嘘不已。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如果你打算博士毕业去企业,那你就 选第二条路,在一些HR眼里,你心心念念的顶刊在他那就是一个杂志,有很多HR根本不知道啥叫 SCI!即使你打算留高校任教,我也推荐你走第二条路,因为发顶刊真的很吃设备和资源,去一个一 般的学校,你再有水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家学校招你来就是来发文章的,你跟领导说,你这 设备不行我写不出来好文章,那领导就会请你走开!
还有一个误区,是博士生经常犯的错误,总是等着试验全做完了,数据都处理好了,才开始写论 文,实话说,当今卷到飞起的年代,你如果还是这个套路的话,真的是前途堪忧。没有实力,没有学术的追求,你就灌水吧,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一篇文章拆成两篇投!车轮战,让 你的所有论文一直处于审稿状态!灌水不可耻,毕不了业天天被导师骂,被师弟师妹看不起才可耻!
靠着0.5克石头,他和团队发表了14篇高水平论文
12月17日凌晨1点59分,嫦娥五号月球车的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成功着陆。返回器内,有来自遥远月球的月壤和月岩样品。12月19日,重1731克的月球样品正式交接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1731克听起来并不多,却是我国探月工程的重大突破。要知道,在40年前,有一位科学家和他的团队仅凭0.5克月岩就发表了14篇高水平论文。
0.5克,也就两粒黄豆的重量。
这位科学家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天体化学家、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1978年,美国从“阿波罗17号”采集回来的月岩标本中,取了1克赠送给中国。在得到这份珍贵的月岩标本后,国务院办公厅听取了中国科学院的建议,决定把月岩研究的重任交给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欧阳自远。时年43岁的欧阳自远被急调入京,主持月岩研究工作。
由于珍贵,这颗月岩标本被一分为二,其中一份0.5克存在北京天文馆用于展览,另外一份0.5克被欧阳自远及其团队用来研究。
“因样品大小有限,我们当时先做了非破坏性测试与研究,最后才做破坏性的测试与研究,包括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物理性质、产出环境等,只要当时能做的测试,我们都做了。”欧阳自远回忆说。
令欧阳自远感到自豪的是,对这0.5克标本进行研究后,他和团队发表了14篇高水平的相关研究文章。在参考美国公布的数据后,他们还回答了月岩标本取自月球的什么位置的问题。“最终,我们的研究结果让美国人很信服。”欧阳自远说。
除了发表研究论文之外,这块来自月球的石头再次点燃欧阳自远心中的探月梦想。他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探月在战略、政治、经济和科学上的意义十分重大。在太空 探索 的征途中,中国人也不能缺席。
1992年,欧阳自远向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提出实施探月工程的建议。1994年,他提交了《中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获得通过。
随后十年,他又带领团队完成了《中国月球探测发展成果和长远规划》研究以及《中国首次月球探测科学目标与实施方案》研究的论证。
2004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探月一期工程立项。欧阳自远被任命为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开始了中国的“探月”之路。2007年11月7日,在确认“嫦娥一号”成功被月球捕获的那一刻,欧阳自远与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两个年逾古稀的科学家抱头痛哭。嫦娥工程的成功实施,开启了我国深空探测的新阶段。
此次嫦娥五号成功从月球采样归来,我国将开展月球样品的相关科学研究,这会帮助我们更加了解月球的成分构成,未来能产出多少新的科学问题和论文只需我们拭目以待。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探月行动的终结,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下一步我国要实现的就是载人登月,以及更为长远的计划——在月球建设基地。
而对于欧阳自远来说,登上月球只是他空间梦想的第一步,他还有更远大的目标。他不止一次提到:“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一步一步向前迈进,中国一定会飞得更远,我们要探测太阳系的星辰大海!”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资料:
1.《“嫦娥五号”带回2千克多的月壤,终于不再用0.5克来发论文了》,叶水送,赛先生
2.《1731克!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交接》,付毅飞, 科技 日报
3.《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1978年美国曾赠送中国1克月壤》,新京报
嫦娥4号新发现,月壤与美国的差别大!1吨月球罕见物质值660亿?
2019年1月3日 ,满载着中国人希望的 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 ,在月球背面预选区成功着陆,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的记录。
截至 2022年1月3日 ,嫦娥四号已累计传回超 3780Gb数据 ,而且还有一个惊天大发现,那就是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探测的月壤数据, 与美国阿波罗计划带来的月壤相差极大 !这其中有何奥妙?难道阿波罗登月真如很多人质疑的那样是假的?
该篇文章中介绍,研究人员通过 玉兔二号探测车 压过月球表面的轮胎印迹信息,结合地面力学模型,估算出 月壤力学 特性,结果表明该区域的月壤,非常类似于地球上的 干沙和沙壤土 ,具有更强的承压特性,与美国阿波罗计划带回的月壤有很大不同。
截至 2022年4月 ,玉兔二号探测车在月球表面的移动距离已 超过1142米 ,在这个过程中,嫦娥四号也拍下了它的移动轨迹。从多个不同位置的图片中均可以发现,玉兔二号车轮 粘附着大块团状土壤 ,这就证明这一区域月壤内聚力较大。
科学家分析可能是因为月壤中含有较多的 凝集物 ,才使得月壤在车轮碾压后更容易粘附和聚集。
这样的特性,在阿波罗计划中带回来的月壤中却没有发现。在1961年到1972年的美苏争霸期间,美国先后成功实施 6次载人登月, 并带回 381.7千克月壤 ,在中美关系蜜月期,美国向中国赠送了其中的 1克月壤 。
就是这一点需要放大镜才能看清的月壤,被我国视若珍宝,拿出其中的0.5克用于研究,剩余0.5克存放在北京天文馆展出,并成为该馆的 “镇馆之宝”。 我国科学家最初对月壤的研究,就是从这0.5克开始的,也由此发现两者的不同特性。
月壤差别如此之大,而嫦娥四号登月的真实性毋庸置疑,那是不是意味着当年 阿波罗载人登月是假的 呢?
毕竟几十年来很多人都对此持怀疑态度。对这一质疑,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 曾多次解释,美国阿波罗登月是真的,带回的月壤也是真的。
之所以如此肯定,第一点原因是作为研究月球的专家,欧阳自远院士就参与了0.5克月壤的研究工作,研究了其中的化学成分、同位素和矿物质等,并分析了这类沙土状的月壤形成于距今大约 32-42亿年之间 ,主要来源于 陨石撞击和宇宙辐射 ,完全不同于地球上经过水流、风化和氧化的土壤,相关的研究成果产生了 14篇论文 ,充分证实了阿波罗登月的真实性。
第二点原因在于,上世纪六七十年度 美苏争霸 的 历史 大背景下,苏联时刻盯着美国的纰漏希望能打败对手,如果美国真的在没有登月取回月壤的情况下宣传登月成功,那苏联肯定会千方百计 拆穿谎言 ,但现实情况却是苏联一直保持沉默,并没有发布任何证明美国登月造假的证据,由此也可以反推出 美国登月的真实性 。
两次的月壤之所以差异巨大,根本原因在于嫦娥四号和阿波罗登月选择的 着陆区不一样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着陆点基本都选择在 月球宁静海南部地区 ,而嫦娥四号的着陆区在 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 ,两个不同的位置月壤特性不同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就如地球上一样,我国东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土壤特性肯定不一样,我国的土壤和美国的土壤肯定也有差别,所以不能以此推断阿波罗登月带回的月壤就是假的。
之所以说月球各处月壤特性不同,还有另外一个明证就是 玉兔号月球车 。 2013年12月15日 ,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在 月球虹湾区域 成功着陆,在玉兔号巡视月球过程中,嫦娥三号拍摄的图片也显示其车轮不存在黏土迹象,说明着陆区月壤与嫦娥四号着陆区的差别也很大。
随着越来越多探测器降落月球,我们对它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尤其是 嫦娥五号 在 2020年12月 降落月球并成功带回 1731克月壤 后,我国科学家终于有了更多的研究样本,不用再像当年那样对着0.5克月壤进行研究了。
而对这些月壤的研究也让科学家有了重大发现,那就是看似荒凉的月球上,隐藏着 每吨价值高达660亿的宝藏 。
这些价值巨大的宝藏就是 氦-3 ,这是世界公认的最理想的 核聚变材料 。2020年12月18日,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吴昀昭 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表示, 氦-3在地球上非常稀少 ,因为地球大气层阻挡了含有氦-3的太阳风,导致地球总储量可能只有 10万吨 左右;
而月球因为没有大气阻挡,所以氦-3的储量非常丰富,大约有 100万吨 ,可以为人类提供一万年的能源保障。
核聚变又称 “人造太阳” ,可以为人类提供无穷无尽的清洁能源,但缺点就是需要在极高的温度(大约1亿摄氏度以上)环境中才能实现核聚变反应。 2021年5月 ,合肥一个模拟装置在 1.5亿摄氏度 温度下,进行了一次核聚变实验,最终该装置 平稳运行100秒 ,虽然时间很短但这已是目前 世界最高纪录 。
虽然现在人类还没有完全掌握该项技术,但随着研究深入和技术进步,核聚变必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 未来人类的首选能源 。
正是 氦-3的稀缺性 和核聚变技术的美好前景,才让月球上的这些物质具有了很高的价值。
根据俄罗斯科研机构估算显示,每吨氦-3的价值大约为 100亿美元 ,按照2022年4月的汇率计算,大约相当 于660亿人民币 左右,月球上100万吨的储量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等待着人类去开采挖掘。
月球作为离地球最近的宇宙天体,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类的目光,更是 未来人类迈向太空的第一站 ,在这里寻求宝贵的资源,拓展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人类的 星辰大海之路 , 必将以月球为始 。
上一篇:游泳市场论文题目
下一篇:生产线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