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志刚研究论文
田志刚研究论文
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发表论文250余篇,英文刊物发表论文23篇,17篇收入SCI。在国内最先(1989年)综合系统地引入肿瘤生物治疗学。1989年创建国内第一家肿瘤生物治疗研究机构(山东肿瘤生物治疗中心)并发起创建中国免疫学会肿瘤生物治疗分会并任副主任委员。建成国家卫生部批准的首批细胞治疗实验室,探索出三套肿瘤生物治疗方案并应用于临床。先后研制四类10余种单抗和PCR试剂盒。自1990年起开展基因工程药物研究,先后研制了IL-2、IL-6、IL-10、IL-12、IL-15、IL-18、SCF、leptin等重组产品,部分转让中试工艺。生命科学学院和医学中心田志刚教授课题组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Wayne Yokoyama院士合作,发现一群肝脏特有的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NK)细胞并阐明该NK细胞具备其它常规NK细胞不具备的免疫记忆功能。该研究成果由我校博士后彭慧、博士生姜晓君和陈永琳历时6年完成,为共同第一作者,发表于2013年4月出版的《临床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NK细胞杀伤活性低下的人,肿瘤发生率明显比其他人高?
NK细胞又称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细胞),是机体内重要的免疫细胞,NK细胞形态上属于大颗粒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是除T细胞、B细胞之外的第三大类淋巴细胞。
NK细胞不仅与抗 肿瘤 、抗病毒感染和免疫 调节 有关,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参与 超敏反应 和 自身免疫性疾病 的发生,能够识别靶细胞、杀伤介质。
免疫疗法开创肿瘤治疗的新纪元,逐渐成为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以及靶向治疗之后的第五大疗法。
免疫细胞治疗的发展正在改变癌症的治疗规则。近年来最为火热的莫过于CAR-T细胞治疗,目前中国已有2款CAR-T细胞疗法获批上市。另一种免疫细胞——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与T细胞治疗构成了免疫治疗的双雄宝剑,是另一种抗癌潜力股。
NK细胞是体内负责杀伤老化、受病毒感染、肿瘤等异常细胞的最主要“战士”。NK细胞与人体其他150多种白细胞都不同,它不需要接受免疫系统的特殊指令,也不需要其他细胞的配合,自己单独就能识别和攻击外来细胞、癌细胞和病毒。
循环的NK细胞通常处于休眠状态,一旦被激活,它们会渗透到组织中,分泌穿孔素及肿瘤坏死因子,攻击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天生的“肿瘤杀手”——NK细胞
“NK细胞即自然杀伤细胞,是肿瘤的‘天生杀手’,是最先到达战场的免疫细胞!”田志刚院士分享了一项2000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前瞻性研究,指出了NK细胞在抗肿瘤领域的重要性,这项研究通过分析上千人中NK细胞杀伤活性的水平,发现NK细胞杀伤力低下者肿瘤发生率明显提高。而后续一些研究同样发现,体内NK细胞的含量和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这项研究通过分析上千人中NK细胞杀伤活性的水平,发现NK细胞杀伤力低下者肿瘤发生率明显提高。该项研究前瞻性地观察了11年,上千人群当中NK细胞的杀伤活性的高中低,然后去看这些人后续发生肿瘤的情况。结果发现,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NK细胞如果在那个阶段低于某一个数据,10年之后发生肿瘤的频率明显增加。应该说这是一个最有力的一个证据。
当然,后续人们在肿瘤标本当中看到NK细胞的含量和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的资料就更多了。因为这些大部分是回顾性的调查,前面讲的是前瞻性的调查。
相互配合的时候,需要怎么样来配合,最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挖掘。很早以前,我也在基金委的战略研讨会上谈到过。当时CAR-T细胞刚开始风靡的时候,我们当时根据免疫学原理,就知道CAR-T细胞面临三个巨大的挑战,或者说天花板,或者说瓶颈。现在大家都很明白这件事情,所以现在有很多的技术,针对这三个瓶颈在进行改造。
但是我需要说的是T细胞的三个瓶颈,恰恰是NK细胞的三个优势。所以这件事情在6、7年前,在国际上当时把免疫治疗定为当年的科技性的榜首的时候,《Nature》同时也发表论文谈到不能光关注这个T细胞,也要关注NK细胞。所以这件事情,在那个时候得到了一定认可。
那么,里程碑式的一个正式的一个评述是在17年专门谈到了。正式出版的专辑,叫NK细胞和免疫治疗。当然,近3、4年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在这个《Science》在18年的时候,正式提到了可能工程化的。这个工程化内涵是很多的,既有规模化生产的工程化,实际上还有工程化的设计理念在这里面。人们认为,工业化生产一群细胞,面对成千上万的病人的可能性即将来临。
NK细胞在肿瘤领域的应用
2017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了对前列腺癌患者的每周1次自体NK细胞回输,结果显示患者骨痛有所缓解且生活质量改善,自体NK细胞回输可能一定程度唤醒前列腺癌患者的免疫应答。
同年,我国科学家通过建立NK-92细胞系的体外培养等一系列方法验证NK-92细胞对多种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同时建立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裸鼠皮下荷瘤模型。证明NK-92细胞在体外和体内均对肝癌细胞有很好的杀伤作用,同时初步表明其对肝癌的杀伤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杀伤肝癌组织内的GPC3阳性细胞;该研究对进一步提高NK细胞对肝癌的治疗作用及明确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NK细胞通过对癌细胞表达的趋化因子,并定位到这些癌变部位上,以此来抑制肿瘤发展或者转移。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证明NK细胞对白血病、淋巴瘤、皮肤癌、肾细胞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具有有效性。
提前储存免疫细胞,为生命健康作备份
田志刚院士指出,NK细胞免疫治疗目前已经得到了国际的认可,比如2014年发表于《Nature》的论文显示,NK细胞是另一类重要的抗癌效应细胞,已进入临床试验。
近年来,免疫细胞治疗正在快速发展,除了在癌症治疗领域发挥效力,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免疫细胞也被应用到患者的救治探索工作当中。
免疫细胞具有改善亚健康、抗衰老、抗病毒、抗感染以及抗肿瘤等作用。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时段的免疫状态有很大的差异,更年轻的免疫细胞可以增强细胞治疗的效果。
免疫细胞的年轻程度甚至对免疫疗法的有效性起到重要作用。正是因为如此,在年轻的时候存储健康的免疫细胞,在全球已经越来越流行。这些存储的免疫细胞,有望成为将来免疫细胞治疗的关键细胞来源。
田志刚的个人履历
田志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免疫学研究所所长。1982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1985毕业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获免疫学硕士学位,1989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获免疫学博士学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专家(1996)、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2001)、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1)、国家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4)、国家教育部和国家基金委“天然免疫”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2007)、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首位完成人(2008)。曾任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山东肿瘤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肿瘤免疫与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1993年开始多次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专家评审组专家,国家名词(免疫学)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分会会长,中国抗癌协会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英文会刊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旨在通过建立教学团队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培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培养和技术培养,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促进教学队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最终达到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医学检测技术人员培养的必要性
1.行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临床医学对医学检验技术的依赖和需求日益增强,现代实验室科学的发展促使原来的医学检验工作的内容、方式及人员结构和管理工作各方面都起着显著的变化,人才的技术化、仪器的自动化、试剂的商品化、方法的标准化、管理的科学化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职业教育的需要。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培养一批职业教育的品牌学校,因卫生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起步较晚,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为主的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在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普遍存在,不能完全适应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系统化课程改革的要求,不能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
3.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靠技术打造,技术培养靠队伍支撑。医学检验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一支结构合理、理念先进、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技术团队,学校的发展培养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4.团队发展的需要。团队教师多来自医学院校,大学毕业后直接来校任教,普遍缺乏行业工作背景,学历结构、能力结构还没有达到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技术的高标准要求,因此急需完善医学检验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技术技能。
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的措施
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1)国外教学模式的学习。国外先进的卫生职业教育的理念、课程实施的模式、职业技能培训的方法与考核、实训基地培养的特点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对实施团队培养项目起到了借鉴和促进作用。
(2)国内职业教育专家培训。医学检验人员参加了由国内关于职业学校技术培养和课程开发的培训,使人员对医学检验课程开发和改革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以就业为导向、工作过程为引领、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和校本教材开发有了深刻的认识。
2.完善医学检验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技能
(1)研究生学历进修。医学检验人员参加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使团队具有研究生学历水平的教师比例明显上升,知识结构和学历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对新的教学理念的领悟和教学模式的探索能力也得到提高。
(2)技术岗位实践。医学检验人员保定期到专业化的医院进行岗位实践,通过在行业的顶岗实践,了解行业中的需求动向,以及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发展变化,明确了行业需要的人才培养要求,并运用来自行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和案例,总结和推广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法和模式。
(3)“双师型”教师培养。鼓励医学检验人员参加全国卫生技术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卫生职业资格证书,技术教师考取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一方面是对行业要求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一次检验,另一方面是为日后指导学生考取技术资格证书打下基础。
(4)技术知识的拓展。医学检验人员定期参加了有关的技术知识讲座和技术技能培训,学习本行业的最新技术和进展。并审视自我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确定自我进修、提高方面的具体计划。
3.加强医学检验人员意识的培养
(1)团队培养知识的学习。医学检验人员参加了由知识管理中心田志刚关于《基于知识管理的团队培养与实践》的讲座,对团队培养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和提高,认识到一个团队的发展,不仅要重视个人的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强调医学检验人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强化医学检验人员彼此理解支持、协调合作,有效利用医学检验人员所拥有的各项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人员的潜力。
(2)互相学习和促进。教师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各自独立工作的职业,但作为一个团队,人员之间经常集中在一起进行学习,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思维碰撞和思想交流,通过人员间的密切交流、相互影响和感染,拓展了教学教研的思路,达到相互学习、促进的目的。
三、医学检验人员培养的体会
1.明确团队培养目标。医学检验人员应花费充分的时间、精力来讨论、制定共同的培养目标,并在这一过程中使每个医学检验人员都能够深刻地理解团队的目标。并将团队共同的目标分解为具体的行动目标。这一行动目标既能使个人不断开拓自己,又能促进整个团队的发展,并能督促团队始终为实现最终目标而努力。
2.坚持教学与教研相结合。团队培养坚持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坚持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成长”。教学与教研工作并须紧密结合,认识到教研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必须到将所研究内容应用于教学实践。
3.坚持与课程培养、技术培养相结合。医学检验人才培养应当紧密结合学校的课程培养和技术培养来开展,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围绕特色技术培养、精品课程培养进行。
4.注重团队整体水平的提升。医学检验人员培养更多的关注是人员间共同的发展和提高,团队发展的瓶颈不仅包括短板效应,也体现在“新木桶理论”的“缝隙效应”中,必须通过团队共同目标的确立、人员间的角色互补、团结协作和每个人员特长的最大程度的发挥,才能实现团队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取得1+1>2的高绩效。
参考文献:
[1]徐元俊.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构成及培养途径[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5):6-8.
[2]龙艳,石青峰,全角,蒋冬香,杨峻,海华.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18期.
[3]李海侠,郑磊,杨佳,蔡贞,张继瑜,童晓文,裘宇容.医学检验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年3期.
上一篇:报纸文章哪里查重
下一篇:营销论文答辩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