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打击乐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2023-03-10 18:29

打击乐论文文献

经验论文<在打击乐演奏中享受音乐、演绎美>
[ 2007-1-3 16:13:00 | By: 鲤城二幼 吕彬彬 ]

(推荐文章)在打击乐演奏中享受音乐、演绎美

打击乐器演奏是学前儿童的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现代社会儿童的音乐活动中,打击乐器又是最容易掌握,最容易从中获得音乐享受的乐器种类,开展集体的打击乐器演奏活动,可以发展学前儿童演奏乐器的兴趣,使儿童在丰富多彩的乐器演奏活动中获得生理上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可以扩展儿童的音乐词汇,提高儿童的音乐理解能力。对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动手和谐性、想象力、创造力、合作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与集体协调一致的意志和能力,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如何培养幼儿打击乐演奏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一、从兴趣入手,使幼儿对打击乐演奏产生欲望

兴趣是幼儿学好打击乐演奏的关键,首先从培养幼儿对打击乐兴趣入手。提供打击乐器让幼儿自由探索,以《什么乐器在歌唱》的游戏让幼儿辨别打击乐器的声音,并引导幼儿自制打击乐器为乐曲简单配器,幼儿用自制的打击乐器进行演奏非常高兴,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平时带领幼儿散步时有意引导他们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并将这些声音联想到象什么乐器的声音来丰富幼儿的乐器的种类和有关乐器的知识。渐渐地幼儿对打击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幼儿旋律感的培养

幼儿旋律感是打击乐活动伴奏的前提。首先必须帮助幼儿形成有关声音高低的正确概念,发展幼儿听音能力。我采用音乐或节奏信号的方法进行训练,把幼儿一日生活音乐化。如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抒情歌曲中起床、进餐。在行走、游戏时选择一些节奏快的进行曲等。此外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我有意识地利用幼儿的动觉和视觉来帮助他们形成音的高底概念。如通过《青蛙和小鸟》这段音乐引导幼儿用高低姿势不同的动作来表现青蛙“跳下水”和小鸟“向上飞”。这种身体动作可以强化幼儿对“5 1”和“5 ⅰ”音高向下走和向上走的差别和感受。如给《闪烁的小星》伴奏时,我采用图示的方法,和幼儿一起边用手指着星空图边唱旋律,使他们在听觉、视觉和动觉上对音的高低感受一致起来,对乐曲有了初步的印象,这样幼儿对乐曲的配器比较清晰,以便于很好地为乐曲伴奏。有时我们还提供范例引导幼儿用自己创作的绘画作品来表现简单的相对音高关系。通过多通道的训练,幼儿的旋律感增强了。

三、幼儿音色感的培养

引导幼儿运用身体动作操作环境中的物体、打击乐器和自制打击乐器,探索使操作材料发出声音的各种可能性,分辨各种声音的音色差异,积累有关音色的表象。还可以鼓励幼儿把听到的各种声音画下来,引导幼儿将听觉表象转换成视觉表象。如又粗难听的声音——画一只大狗熊;又细又好听的声音——画一只小鸟等。教师还可将故事转换成声音,再将声音转换成图画,通过听听,讲讲,做做,看看的方法引导幼儿对音乐表现力的注意。当幼儿体会到各种声音表现力之后,可让他们用嗓音模仿的方式来描述各种常见人声、乐器声及自然界常见的音色,如爷爷、阿姨、小朋友的歌声、说话声;钢琴、风琴、小提琴演奏的声音;蝉鸣、鸟唱、风歌、水吟、火车轰鸣等。再用对唱的形式模仿不同人声的唱法。通过多方面的练习,让幼儿渐渐体会到每首乐曲应用什么音色表现出来,为乐曲的伴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通过游戏训练幼儿听辨能力

要探索简单的配器方案就必须了解每种乐器的音色。选择喜爱的音乐游戏《谁的耳朵灵》《什么乐器在歌唱》让幼儿听辨乐器的声音,通过《听声音模仿小动物》游戏锻炼幼儿的听力。如听大鼓就模仿狗熊或大象走,听小铃声就学小鸟飞,听到双响筒就学马跑等。游戏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都竖起耳朵仔细听,许多幼儿一听就知道是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很快地掌握了各种乐器声音。

五、示范讲解教会幼儿正确的乐器操作

乐器操作能力主要指运用乐器奏出想要的特定音响的能力。构成打击乐器操作能力的基础主要是对特定乐器演奏方法,特定音响之间关系的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探索能力和一定的乐器知识。通过图和实物给幼儿介绍各种乐器的名称用途和相关的知识并反复敲打乐器让幼儿听辨乐器发出的声响。在介绍的过程中重点示范讲解乐器的操作方法,让幼儿自己探索发现每种乐器不同敲打方法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为帮助幼儿比较顺利地掌握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案,可以运用一些动作、语音、图形、色彩等来帮助幼儿记忆演奏方案的辅助性教学方法,将其视为“变通乐谱”引导幼儿找出最合适的方法演奏乐器。

六、培养幼儿和同伴合奏能力

合作协调主要是指在演奏过程中注意倾听自己、同伴、集体的演奏,并努力使自己的演奏能服从于整体音响形象的塑造要求。在培养合作协调能力过程中提供了大量幼儿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幼儿反复欣赏感受乐曲的性质和节奏。先用模仿动作到徒手模仿乐器动作到实际操作动作,如打击乐《小星星》就请幼儿先做模仿动作拍手、拍脚、拍腿来熟悉乐曲的节奏,然后听音乐练习模仿乐器敲打的动作,并教会幼儿正确使用乐器的方法,再请幼儿分声部用乐器实际练习,在演奏的时候引导幼儿倾听同伴的声音注意保持声音的和谐统一。就这样有易到难看指挥演奏。为避免幼儿反复练习的枯燥,在指挥时不断改变指挥方案调动幼儿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幼儿演奏时就特别的专注演奏出的声音也就自然地和谐统一,并体会到合作表演的愉快。

七、鼓励幼儿大胆创造性地表演

幼儿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我们抓住了幼儿好创造的这一特点,在配器过程中让幼儿相互讨论并尊重他们的配器方案,进行演奏。由于是自己创编的配器方案,幼儿演奏时就特别带劲,注意力就十分集中。尝试让幼儿即兴指挥,提供机会让幼儿自由讨论确定指挥方案,鼓励幼儿大胆上台指挥,许多幼儿都表现出了非凡的能力。

在幼儿有一定乐器演奏经验的基础上让幼儿探索自制打击乐器,讨论乐器发出的声音,引导幼儿将声音联想有关的创造性表现行为。如用积木、勺、瓶子等敲击桌面并模仿卖冰棒,卖酒酿的叫卖声;用双手使劲拍打门板说“大灰狼来了”或轻轻摇动装塑料颗粒玩具的纸盒说“小老鼠来了”等并请幼儿为乐曲表现的内容或故事情节配器。幼儿在活动中不同程度地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快乐。

总之,培养幼儿打击乐演奏能力,要适合学前儿童的实际能力。在幼儿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下,根据幼儿使用乐器的能力与幼儿对乐曲变化做出相应反应的能力,采用多通道的形式对幼儿进行训练,使他们初步发展起对乐曲感知、理解、欣赏、配器的能力。幼儿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发展良好的合作意识与协调技能,发展自己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在演奏活动中获得音乐的享受,激情演绎美。

京剧打击乐的论文

京剧打击乐都是老艺术家在过去舞台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你要写这个方面的论文,那就是把你的所学之处用到京剧曲目上,为了现代戏的发展和剧情的需要,你再去创造更加适合现代审美的锣鼓点吧。

改革竞技舞龙运动竞赛规则的设想论文

改革竞技舞龙运动竞赛规则的设想论文

【摘 要】 竞赛规则是竞赛的准则和杠杆,具有导向作用,是技术发展方向的指南,技术的发展又能促进竞赛规则的不断完善。本文依据中国舞龙竞赛规则和近几年来舞龙裁判工作的经验与教训,从竞技舞龙运动发展与竞赛规则间的制约关系着手,探讨了现行竞赛规则中存在的与竞技舞龙运动发展不相适应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了不断完善竞赛规则,满足竞技舞龙运动快速发展要求的可行性建议与对策。这对推动舞龙运动的普及与提高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舞龙运动 竞赛规则 设想

1 前言

舞龙运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是一种以自发性、娱乐性、随意性为特点的中国民间传统文体活动。1994年5月国家体委将舞龙列入体育竞技项目,竞赛体制也随之逐步完善。1994年5月第一届全国舞龙“佐海杯”邀请赛在福州举行,试行了第一套“舞龙竞赛规定套路”。它标志着中国舞龙从民间活动向竞技体育的转变。在此基础上,第一套“舞龙竞赛规则”于1995年3月出台。1996年10月,第三届农民运动会舞龙比赛在上海举行,这是中国舞龙首次列入农民运动会。2001年4月,在马来西亚举行了国际舞龙锦标赛,并在此基础上修订出台了《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使竞技舞龙的竞赛规则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国际化。2004年10月在第五届全国舞龙舞狮锦标赛中又增设了3个竞赛项目,即:抽签舞龙、竞速舞龙、障碍舞龙。目前定期举行的赛事有:全国农运会龙狮比赛、全国龙狮锦标赛、国际龙狮邀请赛、全国体育大会龙狮比赛、全国龙狮精英赛及多次商业性比赛。

2 对规则的一些内容的分析与讨论

舞龙运动从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走向全国并被列入全国正式比赛(四类)项目,继而又走向国际,突破了地域和民族的界线,实现了从传统舞龙表演向现代竞技舞龙的转型。现代舞龙由于对动作不断的创新,使演练技巧和表演水平迅速的提高,已呈现出高、新、难、神、韵、意、美不同组合的表演形式,发展前景一片灿烂。但是目前施行的竞赛规则仍是2002年经国际龙狮总会审定的中英文版《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裁判法》,规则的完善与发展步伐已远远落后于竞技舞龙运动的发展步伐。因此,完善竞技舞龙运动竞赛规则并使其与运动发展相适应是目前竞技舞龙运动发展的迫切需求。

2.1放宽对比赛器材的严格限制

放宽对比赛器材的严格限制。比如,龙头的重量、外形尺寸等限制。舞龙比赛,比的是运动员的演练技巧和表演水平,比的是对“龙”在形象、气势、风韵、神采上的体现以及对“人龙合一、龙乐一体”完美意蕴的诠释。舞龙器材过重过大直接影响着运动员演练技巧和水平的发挥。现代高校舞龙由于动作结构不断更新,演练技巧和表演水平不断提高,已呈现出高、新、难、神、韵、意、美不同组合的表演形式,简单的说就是舞的更快、舞的更高、舞的更花、舞的更美。这也是高校舞龙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竞赛规则对比赛器材的严格限制会毫无疑问的阻碍高校竞技舞龙的发展速度。

2.2改革评分规则,重视难度分值的体现

现行的评分规则虽然也考虑到比赛套路的难度分值,一方面它占的`比例太少,不加创新难度分值仅占总平分的3%。另一方面,随着竞技舞龙技术的不断发展,一般水平队伍比赛套路的难度分值早已达到或超过现行规则最高难度得分对难度分值(12.1分)的要求。国内一些高水平运动队甚至能达到20分的难度分值。众所周知,比赛套路难度越高,对运动员的技术和心理要求越高,比赛的观赏也越强。但是对参赛队来说也就越容易出现失误,比赛的风险也增加了,而比赛规则对动作失误,特别是较大失误动作的扣分,往往是参赛队不可承受之痛,严重影响比赛结果。所以在这种风险与利益的权衡间,参赛队伍往往会降低难度系数以求稳定发挥,这就严重影响舞龙技术向更新、更难、更美的方向发展。所以本研究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应将完成套路难度分值达到对应分值的标准相应提高,或者是重新规定A、B、C三级难度动作名称和类别。将一些开始出现的比较难以完成的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大多数队伍都能轻松完成的动作的难度等级向下降低。另外,本研究认为,还可以在改革评分标准过程中,裁判评分时不再考虑难度分值,在裁判评分的基础上乘以相应的难度系数,得出参赛队的最后得分。总之就是要改革评分规则,重视难度分值,促进高校舞龙技术更快发展。

2.3竞赛规则改革应增加舞龙配乐、服饰、器材外观等方面的评分分值

音乐是舞龙表演的灵魂,服饰、器材是表演的外在包装。在舞龙表演中只有把内在美和外在美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出较高的观赏价值。以舞龙配乐为例,它在烘托气氛、转换节奏、激励队员情绪和引起观众共鸣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旋律快慢强弱的转换和每一个舞龙动作的协调配合,使音乐的流畅性与舞龙的流动性构成了一幅和谐完美的画面。音乐是舞龙运动的灵魂。鼓、锣、拨等传统打击乐现仍是舞龙配乐采用的最多的形式,而选用音乐带伴奏的比例也在逐年地提高。音乐带伴奏,要求龙运行的节奏变化与音乐的轻柔舒缓变化节奏变化相一致,达到很好的融合效果,一环紧扣一环,音乐烘托表演的气氛,表演表现音乐的意蕴。如果音乐配合得当,可以把表演者和观众一起带入高雅的意境,达到忘我境界。同时由于音乐带伴奏时间是固定的,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在音乐带的伴奏下完成动作不必考虑套路的完成时间是否超出规定时间。舞龙运动向舞台艺术、高雅艺术发展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能够配合这种舞台表演,并且体现出高雅艺术特质的舞龙配乐,首先应该是包含多种音乐元素的高雅音乐,显然这种仅由鼓、锣、拨合成的体现浓郁民族特色传递喜庆祥和的打击乐不能够完全满足舞台表演需求,而选用合适的合成音乐伴奏却能够完全满足舞台表演对音乐多元性的需要。另外,选用音乐带的伴奏,在参加比赛和表演的过程中可以增加便利,减少比赛或表演开支成本。所以选用音乐带伴奏也是舞龙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故而竞赛规则改革应增加舞龙配乐、服饰、器材外观等方面的评分分值,同时要充分利用规则对舞龙运动发展的导向作用,大力提倡使用多元合成的现代音乐。

2.4竞赛规则要向简洁化、量化的方向发展,且易于操作竞赛规则要向简洁化、量化的方向发展,且易于操作。还要在赛制上寻求改革,在年龄、性别、专业类别等方面加以分组进行比赛。

3 结论与建议

竞技舞龙运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竞赛规则的制约和导向作用,因此对舞龙运动竞赛规则的完善显的尤为重要。首先竞赛规则要向简洁化、量化、易于操作的方向发展;其次竞赛规则的修改不仅要放宽对比赛器材的严格限制,重视难度分值的体现,还应增加舞龙配乐、服饰、器材外观等方面的评分分值。总之,要充分利用舞龙竞赛规则对运动发展的导向作用,顺应现代舞龙动作结构不断更新,演练技巧和表演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将舞龙运动导向“舞的更快、舞的更高、舞的更花、舞的更美”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裁判法.国际龙狮总会审定,2002.

民间打击乐

民间打击乐

摘要:打击乐,作为中原一带主要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之一,覆盖整个中原大地,打击乐班社星罗棋布,几乎村村都有,并且历史悠久,根基深厚,代代相传。

中原民间打击乐的演奏风格粗犷豪放,浑厚苍劲,热情泼辣,富有气势。

关键词:打击乐;民间器乐;演奏形式

一、民间打击乐的状况及组合

中原一带的民间打击乐在群众中流行最广,社团组织最多,群众也最喜爱。

打击乐历史非常久远。

相传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祖先就以木棒、石块等物相击发出各种声响,以此追赶、驱散野兽,并获取猎物维持生计,同时也以此抒发情感。

据周代的周礼地官载“鼓人……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享。”又据三国志《弥衡传》记载弥衡“击鼓骂曹”的典故,可见打击乐初用于祈神祭祖,钟鼓齐鸣以飨,而后进入宫廷之中,成为筵宴仪仗之乐,后又进入军中,成为操练布阵、进攻退守发号施令的重要手段,通常就有“擂鼓助战”“鸣金收兵”之说。

当打击乐重又流入民间,才使它真正成为万民之乐,与人民群众的欢腾喜悦息息相关,虽然历经沧桑,但它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并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民间打击乐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和改进。

民间打击乐在中原一带口旷铜器社”俗称“大铜器”,这是民间“社火”的一种称谓。

这个名称是由乐队的奏领乐器名称都称为“大”而来的。

乐队组成以大铙、大镲、大鼓为主奏乐器,以小鼓为领奏乐器。

大鼓也叫墩子鼓,鼓面直径可达1m以上,鼓身高为500毫m左右,有鼓架支撑,周围一人敲击或几人敲击。

大铙大镲为响铜制作,大镲也称钹。

“钹”约在南北朝时期由印度传入我国,据记载:“天竺者,起自张重华据有凉州(公元346―353年)重四译来贡男伎,天竺即乐焉。

……乐器有……铜钹”等九种。

宋代出现铙,“铜铙,浮屠氏所用浮沤,器小而声清,也俗谓之铙。”据史料记载铙、镲大小形制基本一样,流传至今有了新的变化。

大铙口面直径约65cm,中间隆起部分为水泡形,发出的声音浑厚、深沉,在打击乐旋律中它是主奏乐器。

大镲直径为40cm,中间隆起部分大,约占镲直径的1/2。

它发出的声音响亮,是民间打击乐中的骨干乐器。

其他配套乐器大致有小堂鼓、大锣、手镲、小锣,还有弓子锣、肘子锣、老叭、三眼冲等,乐器件数不定,乐队人数不定。

大的铜器社多约有100人至150人,少的也有10至20人(因为同时可使用数副铙、镲,数人击鼓,弓子锣、肘子锣也无固定数量)。

“弓子锣”是用长约200cm、宽约5cm的软竹篾,制成弓形,一端插入演奏者的背后腰间,一端用雕刻的龙头装饰,龙头下挂上大锣,左手扶之,右手敲锣。

演奏时,乐手走起舞蹈步伐,击锣以单一的节奏型敲击,弓子锣走在大乐队的前面,作为引导。

“肘子锣”是用长约70cm、直径约3cm的木棍上端安装一个架子,挂上大锣,架子上以各种神话、戏曲人物作装饰,其打法和作用同“弓子锣”一样。

“老叭”又叫长喇叭,长约2m,金属制作,上细下租,上端吹口是杯状,下端是喇叭状,音量大,发音粗犷,但不能吹奏旋律。

它是在打击乐演奏开始前或在演奏高潮时,排列几人一同吹奏渲染气氛。

“三眼冲”是生铁铸造的三个长20至25cm的铁筒,并作铁箍箍在一起,下端有一把柄,装上自制火药,在演奏前或演奏高潮时,点燃起爆,以示演奏开始或是烘托情绪。

过去传统戏里有许多唱词描述的都是这种气氛,如“府门外三声炮花轿起动”等。

二、演奏形式

中原一带流传的民间打击乐的表演形式有两种。

一种叫“起动锣鼓”,另一种叫“场地(或开场)锣鼓”。

起动锣鼓是铜器社与“龙”、“狮”社班在运动时,艺人高喊“起动了”而来的`。

这时的打击乐队在“龙”,“狮”社的前边,横排5至7人纵行前进,“弓子锣”“肘子锣”10面、20面在前或分两行排在乐队的两边,很像古时的銮驾,大鼓居中,板鼓前后指挥,表演节奏平稳,行进速度稍慢,曲牌套单一,但队伍整齐,各组乐器轮番演奏,人员须按体力不时替换,声音喧嚣,气氛轩昂,十分壮观。

“场地(开场)锣鼓”是到达一个新的演出点或是在原来固定的地点演奏而得名。

这时,大鼓(无论是几面)居中,板鼓(指挥者)可视情况而前后左右,其他乐器按种类横排,或分成八字摆列(人员少时可围成圆形)。

开始演奏前,“老叭”高吹,发出浑厚、深沉的音响,“三眼冲”随之而点爆,板鼓手以轻、重、缓、急击鼓心(或鼓边)和刚、柔、徐、疾的手势指挥乐队,发出一个个变化多端的信号。

板鼓手在指挥时,不是单纯地指挥节奏,而是以他精湛的击鼓艺术,饱满的情绪,高超的组织水平,激发、感染、调动全乐队的各种力量,一个气势磅礴、场面恢弘、气氛炽热、情绪激昂的精彩表演,得以充分展现。

因为民间打击乐产生于民间,长期流传于民间,它是民间自发的业余艺术形式,从艺人员绝大部分是当地农民,没有专业团体。

长期以来,很少有专业音乐工作者对其演奏技法、乐谱去收集整理探讨研究;所以,一直没有系统化、规范化的演奏技法和打击乐谱的记载。

现在的演奏都是根据前辈艺人口传心授、演奏者的体会和习惯,加之合作者的配合默契,形成了地域性不成套的演奏技法。

如大鼓演奏者在节奏的制约下,自己用鼓槌相击,双槌击鼓面的各个部位,使其发出不同音色的鼓音,槌击鼓边,双槌对鼓边刮奏等。

两人同击一面鼓时,一手持鼓槌相击,或是两人、几人在击鼓时用舞蹈动作交换位置演奏,使整个演奏生动活泼,朝气蓬勃。

有些地方在演奏时还有飞铙、飞镲的表演。

根据许昌市鄢陵县82岁的民间艺人张宫生回忆(他本人就是飞镲表演者),飞饶、飞镲在古时候是作为武器战场上用的,后来流入民间成了练功习武的项目,民国时期又把这个项目作为民间舞蹈进入了民间打击乐的表演中。

飞铙、飞镲用的乐器属中、小型的铙、镲,宜于表演。

三、打击乐的结构形态及演奏曲目

中原民间打击乐曲目的体裁或结构形态主要有三种:

1.单曲体。

如《倒上桥》、《四面镜》、《珍珠倒卷帘》、《狗嘶咬》、《三边锤》等。

这部分曲目一般都比较短小,又能独立成曲,演奏起来一气呵成,多用重复、变奏手法,这是打击乐曲目中数量较多的一种。

2.活络连套曲体。

如《双吐翠》、《鸳鸯诗》、《十样景》、《硬十镜》、《护心入镜》、《黑虎下山》等,这部分曲目可以单奏,也可以连奏,但它不是按照固定套路排顺序。

这是根据打击乐手的临时会意,由指挥者示意转变其他曲目。

这些曲目大部分是即兴演奏,所以也称“加花儿”,其时间可长可短,技巧可多可少,这要根据演奏的情绪而定。

“加花儿”最能反映乐手们的演奏水平,民间艺人们也往往把他们最拿手、最有特色的技巧全用在上面。

3.套曲体。

套曲是由五首曲目或五首以上曲目构成,有的多至二十几首。

套曲的曲目名称叫法不同,有的是以一首曲目命名,有的是冠以总名,以下还有分曲目名称,有的则以数曲目顺序冠名。

如总名称为《锣鼓歌》的套曲,就是由21首不同曲名的打击乐曲目组成的。

即:《小起板》、《凤凰三点头》、《青龙摆尾》、《蝴蝶飞》、《三出头》、《坏家什》《找家什》、《双开门》、《小虫闹竹林》、《双蝴蝶》、《单蝴蝶》、《狮子滚绣球》、《二龙摆尾》、《双凤凰》、《凤凰双展翅》、《凤凰单展翅》、《五击头》、《大起板》、《煞板》。

曲目《九揭牌》就是从“曲一”到“曲九”,还有《九回》等套曲。

还有以打击乐套曲为伴奏,加之民间舞蹈,称之为《铜器舞》,如《黑虎下山》、《当头炮》、《麻雀闹》、《揭头钉》、《十样锦》、《青龙出海》、《莲花灯》、《串子》等等。

根据乐曲的节奏与情绪变化,舞蹈演员自背弓子锣,做出不同的舞蹈动作与画面造型。

这种《铜器舞》的表演还收进了《中国民间舞蹈集成》。

四、民间打击乐在民风民俗中的作用

中原一带民间打击乐艺术历史悠久,根基深厚,长期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和发展着。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很少见到对民间打击乐的文字记载,但从《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的收集中,发现了很多古老的曲目。

它的记谱法是以“点、圈、x、杠”为符号记录的手抄本。

从一个地方看,民间打击乐在这里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民间打击乐之所以经久不衰,重要原因之一是它与当地传统的民间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原一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是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各地乡村至今还保留着具有深厚封建色彩的民间风俗。

民间打击乐作为一种风俗性的民间音乐艺术,也总是和这些民俗联系在一起,每逢过年过节、庙会祭礼、喜庆喜期,都是要以民间打击乐作开场、引路等。

中原民间打击乐已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并在民间风俗活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过去在民间古庙会上,少不了民间打击乐的参与。

古庙会指的是这一地方区域内为祭奠某一神灵如“天天庙”“净音寺”“娘娘庙”等而举行的祭礼活动。

时间少者三天,多者五天。

特别是第三天“正会”时,各个铜器班社都拿“精兵强将”,派出高手,组战最佳阵容,演奏拿手曲目,使出浑身解数。

他们比技巧,看谁的功夫深,打的花样多。

正是抱有这种信念,才促使他们用心钻研,提高技艺,推动了民间打击乐繁荣与发展。

中原民间打击乐在其他风俗娱乐活动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角。

到新春佳节、元宵灯节或喜庆丰收的时候,由一个地方邀请数个锣器社,摆开阵势,争相献艺。

有的伴着“舞狮子”“闹龙灯”“撑旱船”“踩高跷”等民间艺术,辞旧迎新,祝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参考文献:

[1]伍帆,谭跃军.中原传统民间打击乐的艺术特征初探[J].农业考古,2007(03)

中国打击乐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打击乐器——鼓的简史

  鼓是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它较之吹管、弹拨、拉弦乐器,是最早成熟起来的乐器种类。在原始部落的音乐活动中,鼓占有重要地位。鼓产生于什么时候?从文物、文献中接触到的大多是夏、商、周三代鼓类乐器。但鼓的产生,无疑早于此。在《礼记·明堂位》中就有“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的记载,揭示了先民们在乐舞活动中已使用陶制的土鼓。《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尧的乐官质“以麇革冒缶而鼓之”。缶在原始人生活中为盛食物的陶器,蒙上兽皮,就成了鼓了。《周礼·春官·龠章》:“掌土鼓豳龠。”郑玄注:“杜子春云,土鼓,以瓦为框,以革为两面,可击之。”这是有关皮鼓运用的早期记载。可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鼓类乐器的制作和运用。
  山西襄汾陶寺夏文化遗址中发现有鼍鼓,这同《诗经·大雅·灵台》上记载的“鼍鼓逢逢”以及《吕氏春秋》记述颛顼“令鲜先为乐倡。鲜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的材料相验证,都说明皮鼓的运用有很长的历史。在商代的甲骨文中,鼓字写作“ ”,这同今天作为铜器留存的商周鼓形相似。到了周代,鼓类乐器更为发达。据杨荫浏先生统计,周代各类鼓见于记载的就有三十多种。

  鼓作为“群音之长”,于神祀社祭、征战役事中无不使用。在祭礼典礼中,鼓以雷霆之声象征春雷,激励万物生长;在军事征伐中,鼓声用以振奋将帅士众之壮气,威震四方。正因为如此,东汉许慎在我国第一部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中,把“乐”解释为鼓乐器的象形字,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音乐活动中鼓类乐器的重要地位。

  我国古代将乐器按发音质料分为八个种类,即所谓的“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其中革即是鼓类乐器,如足鼓、建鼓、悬鼓、鼗鼓、雷鼓等等。古代的鼓,除了最早的陶制鼓较多外,大都是以中空圆木覆上兽皮制成的木鼓为主。

  南北朝时期,中原与西域有着频繁的音乐文化交流,像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天竺乐这类外族外域乐种都陆续传入中原,其中,“羯鼓”便是这些乐种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打击乐器。由于羯鼓的音调高并富于穿透力,因此被唐玄宗李隆基视为八音之领袖。在宫廷燕乐中,唐玄宗经常亲自击羯鼓以和乐,许多贵族也都善此,击羯鼓竟成了一时风尚。

  唐代的羯鼓不仅在演奏技巧上达到了较高水准,并且产生了不少作品,如唐玄宗就创作有数十首羯鼓独奏曲,其中较著名的有《雨淋铃》等。李白在诗句中描写羯鼓的演奏时写道:“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天廊振法鼓,四角唤凤筝。”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中写道:“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正是羯鼓声急,音乐表现力强最为突出的描写。

  在敦煌壁画、云岗石窟等历史保留下的多种伎乐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腰鼓乐伎击鼓奏乐的姿态。腰鼓的种类较多,隋唐燕乐中常提到的腰鼓类乐器有毛鼓、都昙鼓、杖鼓、正鼓、和鼓等。腰鼓的鼓框有木质的,也有瓷土烧制的,所谓“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类,皆广首纤腹”(陈旸《乐书》)。腰鼓多以鼓框两头蒙皮,用皮条对穿拉紧,叩击出声,乐声咚咚作响,具有穿透力。
  腰鼓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可以在伎乐队中席地而坐,双手拍击鼓面为乐舞伴奏,也可以将腰鼓挂于胸前,在宴饮乐舞中边击边舞,以它的轻重缓急,调动着舞者和观赏者心中的律动感。白居易描写当时的胡旋舞女“心应弦,手应鼓”正好说明旋律与节奏的相互依赖关系。

  从鼓乐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如果说传统鼓乐在商周时代曾经获得了一个相当繁荣的发展,那么,隋唐以来,随着腰鼓类乐器由西域的传入,又酿成了我国鼓乐发展的一个繁荣时期。在后来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了风格各异、分布广泛的各类打击乐种类。如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十番鼓”、“十番锣鼓”、“十番箫鼓”等多种形式;流行于广东潮州一带的“潮州大锣鼓”、“潮州苏锣鼓”,还有“西安鼓乐”、“山东鼓吹”、“辽南鼓吹”、“福州十番”、“浙东锣鼓”等等。可以说,中国是打击乐器的故乡。打击乐器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上一篇:毕业论文交流指导

下一篇:毕业论文师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