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李白的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10 20:35

李白的毕业论文

李白山水诗研究 李康永 摘要 “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地方,在祖国广阔天地里培养了他对大自然的爱慕和对前途的美好憧憬,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山水诗。李白并不是以山水诗闻名,但是,李白的山水诗以雄奇、豪迈、大气、苍凉见长,突破了中国传统山水诗的借山水以自娱的窠臼。李白山水诗的突出特点是大自然山水形象的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李白对自然山水的审美,充满了一种人文、历史、地理和强烈的自我文化意识,使人文美与自然美相互交融,浑然一体。李白山水诗选择了“感物”的路线,摆脱了玄言,回归情感,情景交融,把人们对于自然山水的美感提升到一个空前的文化高度,对山水诗变体的成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 李白 山水诗 “盛唐风骚绝往昔,更添风华一谪仙”,李白的诗歌无论是在唐代以及唐以后,都有着特殊的内涵和特殊的魅力。提及其山水诗,则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占有着很大的比重。李白嗜爱山水,竟至于沉醉,乐极,“一生好入名山游”,甚至达到“爱此肠欲断,不能归人间”的痴迷程度。李白的山水诗,约莫有百余首,有继承庄子散文意境宏阔、浩渺奔放的浪漫主义传统的放浪诗作;有借鉴陶元亮融情入景的园田诗作;有袭二谢余风,而意境结构日渐佳境的山林诗作。李白很敬佩、赞慕二谢,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谢公宿处今尚在”和“脚著谢公屐”以及“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中可以看出。另外还有与王孟等初唐山水诗人风格相似的意画诗作,还有游仙缥缈入天地山海的意念诗作等等。由此可见,李白山水诗的丰富多彩与绮丽。 李白一生的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他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他 “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地方,四川、山东、山西、河南、浙江、江苏等,黄河、长江流域。李白20岁前后游历了蜀中的不少名胜古迹,山水诗描绘了蜀中的雄伟壮丽的山川,培育了他壮阔的胸怀,豪迈的性格和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李白25岁后,出蜀漫游,在祖国广阔天地里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爱慕和对前途的美好憧憬。李白被玄宗“赐金还山”后,又再度漫游,游踪遍及齐鲁,江浙、燕赵,歌咏祖国大好河山是李白此时期山水诗的主要内容。李白长流夜郎,中途遇赦,流浪于宣城、历阳,此时山水诗将游仙、山水和现实联系起来,反映李白深刻内心矛盾。所以他创作了许多山水诗,并把山水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 一、李白与山水诗的关系 李白是中国山水诗人中的另类,他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气势和极富张力的生命力,非常的飘逸和洒脱,这种个性的因素使得李白的山水诗在表现手法上似乎没有了固定的形式和规律,这就造成把握李白山水诗的风格和意境很难。但就像看梵高的画一看就是梵高的画,李白的山水一看便是李白的山水。实际上,李白才是真正主宰着山水诗的形式和规律的。李白写的不是山水的细节,而是山水的气势,用他的话来讲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气势,这也是写他本人的气势,正是他本人的气势推动着他写山水的气势,只有他桀骜放纵的个性才能把山水固有的气势从山水中张扬出来,张扬山水的气势就是张扬李白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即是把他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扩张到山水中,他的生命力是无限扩张的,给人的感觉不是山水感染了他,而是他感染了大唐的山水。 二、李白写山水诗的原因 李白写山水诗首先是体现在他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上。李白热爱祖国河山,所以他可以忘记忧愁,以极大的热情去写祖国河山。 其次,是因为李白受到道家的影响。道家的自然思想使他对人生抱有一种朴素的唯物观念。人的生死荣衰如同万物,“兴歇皆自然”,无须感恩,不必抱怨,因为都是元气的构成,同属大自然,同有大自然。所以他要拥抱大自然,与之化为一体。在《山中问答》中,他诡秘地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世俗不会理解他,他也不属于世俗的人间。他的神秘的桃花源,就是从碧山通往梦想的神仙世界,生活在“大块”中,与大自然元气混沌一片。这种道家、道教的思想观念随他的社会生活、政治遭际而日益加深,使他日益爱好大自然山水,也使他的山水诗里的山水形象不仅表现自我形象,而且融化为自我形象,使山水形象理想化、狂想化、个性化了。 再次,是因为受到二谢的影响。李白深为感佩谢朓:“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呤》)可见李白山水诗接受了谢灵运、谢朓的艺术滋养,承继发展了大、小谢山水诗歌艺术传统。 还有就是受孟浩然的影响。开元年间的山水诗人孟浩然便是这类盛世隐士而名士的一个代表。他虽曾归隐鹿门山,而青年李白深深景慕的就是这位声闻天下的孟夫子:“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赠孟浩然》)赞美他不慕荣禄、不事君王的清德风流。 最主要的还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影响了。到了唐代,人们在宦游中开阔眼界,在山水里抒发激情。李白也不例外,而且他还写出了许多千古名篇。 三、李白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杜甫称赞他的诗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 第一,宏放高远。其一是指李白的山水诗描写的题材广泛,山水草木,虫鱼鸟兽,人文景致等都是其写作题材;其二是指时间宽度大,年代久远,空间高远,即所谓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李白写山水常追溯及远古历史发端。具体如《蜀道难》一诗,诗人从秦蜀远古的隔绝之状起笔:“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接着写蜀王派五丁开山,壮士们牺牲生命,才建成一条钩连秦蜀两地的天梯栈道:“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远别离》写洞庭、潇湘、九疑、苍梧等山水也是与远古的娥皇、女英、尧、舜、禹等人物相连。空间的高远则又是指李白善于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对山水进行整体的观察和描绘。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西上太白峰,夕阳穷攀登,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登太白峰》),“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 邈尔与世绝。”(《古风》其五) ,“水从天汉落”(《赠崔秋浦三首》),“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这些诗句山高水远,如同一幅幅远景山水画,具有构图宏大,视野开阔,境界邈远的特征。这既是大自然恢宏博大的写照,又是诗人心胸开阔的反映。 第二,意象飞动浩荡。这是指李白笔下的山水虽也有幽静、秀丽的一面,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离乱后……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但这并非主流,由于他思想奇逸浪漫,个性自由奔放,犹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所以,意象之景外化后常使其山水形象具有飘逸飞动之势,如“巴水疾如箭,巴船去若飞”(《巴女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炎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望庐山瀑布》二首)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 第三,虚实相生与浓重的画意。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说的就是意境。近人王国维先生也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他认为这就是“有意境”。这些用来评说李白的诗可谓恰如其分。就其山水诗而言,李白眼前之景象与胸中想象大多相融而莫分,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心物合一的地步。结合上文,我们可以认为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如在目前”与“见于言外”的统一。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讲,意境也就可分为实境和虚境,进而我们再来看李白的山水诗,他将虚的“见于言外”与实的“如在目前”发挥到了极致。如其《行路难》便是最好的说明,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垂钓碧溪以及直挂云帆破浪济海等,看似实境,却均由心中抽象的情感和意念而来,是虚境的自然表现。实境与虚境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构成无比美好的世界。再谈谈画意,李白在此与王孟的造诣大约相当,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李白却把浓重的画意借助于其出神入化的意境抒发而加以表现,也就使得他的一些山水诗正如一幅幅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写意画,并且这些画的技巧炉火纯青,返璞归真,千态万状皆不离自然之道,而雕琢之迹全无,这正是中国诗画的最高境界。李白诗的山水名篇《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及《行路难》可作例证。《蜀道难》可谓一幅峥嵘嵯峨的蜀国山水图。览毕此诗,无不感到他在穷形尽相地描写蜀道艰难的实境时那种充满了激情,寄寓着许多慷慨悲壮的感受。同时作者驰骋想象,写景抒情,创造出蜀山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使其 虚境蕴含十分丰厚,以至众说纷纭,历代“解此诗者,几如聚讼”(《唐宋诗醇》) 。再者在此意境的基础之上,那种悲凉、愤懑的画意又随即映入眼前,或云感慨仕途坎坷;或言揭露时弊、讽玄宗幸蜀;或以为是劝告入蜀友人等等不一而足。 四、李白山水诗的语言特点 自然明朗是李白山水诗语言的基本特色,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朴素清丽、单纯自然的语言,受乐府民歌沾溉,而更多来自新鲜活泼的生活语言。“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脱胎于南朝乐府《西洲曲》:“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欲倒非人推”,随意挥洒口语,更见性情的放旷。他多样化的语言又总归于率真自然、清新明丽,体现为自然之美。 李白山水诗的语言是完全个性化的。李白写不同风格的山水,就用不同风格的语言。他有许多著名的山水绝句,就是用清新流畅的语言写成的,如:“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洞庭湖五首》)这类诗所以能如实绘出秀丽山川的本色,正是得力于诗人清丽自然的语言。李白珍视语言的天然之美,反对过于雕饰的绮丽之风。 “李白的山水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他以描绘中国大好河山,表现大自然无穷景物之美为主旨,并于容情入景中兼以抒发主观情怀。李白把祖国雄伟壮丽的河山视为主体,作为审美对象加以审视,而且要以新的视角、新的色彩、新的声音、新的气势写出前人和同时代人巅峰之作。李白的山水诗是李白诗歌成就的代表之作,它不仅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反映了诗人的本体意识,而且其中也涉及到不少关于时代,社会,以及民生疾苦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总之,一句话,李白写山水诗不单纯写山水,李白的山水诗是难以脱离社会生活的窠臼的。 参考文献 1、《全唐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张家骐《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简论李白山水诗》 齐鲁学刊 , 1992年 第05期 。 3、詹锳《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4、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巴蜀书社1990年版。 5、杨海波《李白思想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6、松浦友久《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7、裴斐等《李白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4年版。

李白的代表诗篇所表达的情感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

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

艺术特色和思想倾向

李白诗歌有两个显著特征:一个是豪放,一个是飘逸。这两个特征许多时候是浑然一体的。我们把它独立开来是为了研究的需要。毫无疑义,《蜀道难》代表了李白诗歌的主体特征——豪放。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说:“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因此,从李白的代表作入手,分析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倾向,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一、李白生平及《蜀道难》创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终年62岁。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附近)。先世隋末时曾因获罪迁居中亚,他诞生在中亚的碎叶(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附近)城。五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彰明县青莲乡。他幼时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经籍外,还有六甲和百家等;二十岁后,开始在蜀中漫游。二十六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游踪所及,几达半个中国。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所荐,被征召入长安。玄宗召见时,“降辇步迎,如见园绮”。实际上,玄宗赏识的是他的文学才华,把他看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这使李白感到政治理想的破灭,加上他那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使他遭到权臣的诽谤。在长安,他感到不可久留,上书请还。天宝三载春,李白离开长安,又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涯。他的心情极端郁闷,写了许多揭露黑暗和抨击现实的诗篇。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暴发。他避地剡中,后隐居庐山。第二年冬,被招募入李璘幕府。李璘被其兄肃宗所灭,李白获罪长流夜郎(今贵州西部)。乾元二年(759年),李白遇赦放还。上元二年(761年),李白61岁,闻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叛军史朝义。他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行至金陵,因病折回。宝应元年(762年),李白病逝于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家中。

李白主要生活在开元天宝年间,这是唐朝社会盛极而衰的转折时期。他的诗歌既有对盛唐社会的歌颂,又反映了社会由盛而衰的各种矛盾和现象。

开元十八年,李白三十岁。由于在地方上找不到出路,他第一次来到长安。他以为朝廷既然“广开才路”,他以凌驾相如之才,到了京师绝不会无路可走,说不定王公大人们还会待他如上宾。他在长安拜访了当朝宰相张说及其子卫尉卿张垍,结果被张垍愚弄了一番。妒才害能的张垍把他安顿在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这是一座久无人居的荒园,离城既远,又值秋雨连绵,李白住在那里,实同幽囚。后来,李白多次奔走于王公大人之门,均无结果。李白干谒不遂,心中苦闷,便与长安市井少年斗鸡走狗,还几乎误入歧途,遭人毒手,幸得友人陆调借宪府之力把他救出来(见此期所写《白马篇》及后来所写《叙旧游赠江夏宰陆调》)。正当他大触霉头的同时,宦官们却“连云开甲宅”,斗鸡小儿们亦“鼻息于虹霓”(《古风》其二十四),权贵家的子孙们借着祖荫青云直上。只有他虽然怀才抱玉,以身许国,却无路可走,终于败兴而归。以上第一次入长安的经历即是《蜀道难》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

二、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开篇已经说过,这首诗代表了李白诗歌的主体特征,这就是豪放。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豪放特征的具体表现:

1、比兴言志,大气磅礴。

李白诗歌中,比兴手法,俯拾皆是。他早年写的《大鹏赋》即是托物寄兴的名篇。“太白古风,其篇富于子昂之感遇,俭于嗣宗之咏怀。其抒发灵性,寄托规讽,实相源流也。”(胡震亨《李诗通》)

那么,我们怎样来看待李白《蜀道难》中的比兴问题呢?“微子悲殷,实寄兴于黍离;屈平哀郢,亦假助于江山。”(黄叔琳《文心雕龙札记》)李白的《蜀道难》肯定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之作。诗中三致其意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前人早已从它那激越的商声和悲沧的旋律,联想到它必有深意在焉。如果我们从李白的人生经历来考察,不难发现这是一篇“比兴言志”的杰作。

我们知道,少年时代的李白就“已将书剑许明时”了。他“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他来到长安,满心希望将他的文才武艺献给“开元盛世”。甚至梦想“济苍生”(《梁园吟》)“安黎元”(《留别于十一逖、裴十三游塞垣》),结果如中唐姚合《送李馀及第归蜀》中所说:“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这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在《蜀道难》中留下了深刻的思想印迹。“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递折之回川”,表面上是写蜀道的艰难万状,实际上是喻指他“遍干诸侯”、“历抵卿相”只落得书剑飘零的人生旅程。“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这“一夫当关”中的“关”仅仅是指剑门关么?“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宋玉《九辩》)古人早已用“关”喻“君之门”,“诗宗风骚”的李白焉能不知?“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梁甫吟》)亦即此意。李白在长安的遭遇告诉我们,正是在长安有那些“连云开甲宅”“鼻息于虹霓”的宦官和斗鸡小儿们把持了一定的权力,才使得诗人“南徙莫从,北游失路”。看来这崔嵬的剑阁实际上正指朝廷要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这虎蛇横行,正是恶势力的猖厥。“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锦城”就是长安。通观全篇,我们发现,这艰险万状的蜀道,原来正是诗人仕进之路的翻版;诗中三致其意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正是诗人报国无门的感慨。姚合另有一道诗《送任畹及第归蜀》写道:“子规啼欲死,君听固无愁,阙下声名出,乡中意气游”则是李白《蜀道难》仕途失意的反衬。看来李白《蜀道难》的喻意在唐人心目中是很清楚的。当然,以蜀道而喻仕途,并把它写得波谲云诡,惊心动魄。这只有李白这样的大手笔才能写得出来。

2、新奇的比喻,奇特的夸张。

李白是以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著称于世的。主观性和抒情性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在艺术手法上喜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以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在《蜀道难》中,李白运喻了许多新奇的比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当然是夸张。在《行路难》(其二)中,诗人写道:“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个比喻与前面的夸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以“天”喻“路”,新奇而独特。在如青天一样宽阔平坦的大道上,“骅骝(骏马)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长相思》)这一连串的比喻,折射出一个怀着高远理想的人,难酬蹈海的艰难人生。“西当太白有鸟道”,那山路,陡峻狭窄得只有鸟儿才能飞过。“飞湍瀑流争喧豗,砰崖转石万壑雷”,那瀑布冲击岩石的声音,如万壑雷鸣。“朝避猛虎,夕避长蛇”,那“猛虎”,那“长蛇”,当然是喻轩臣当道。这些比喻,均代表了李白诗歌的豪放特点。

诗中的夸张更是奇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突击了蜀道的险峻难攀。“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极言蜀国与外界隔绝时间之长。“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则是从感觉方面写蜀道的高险。“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写峰峦之高。“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那更是对唐朝当时的社会矛盾所作的一个夸张预示。清代评论家陈沆在《诗比兴笺》中,称此诗为“失声横涕之什”,说明诗人在蜀道的描绘中,寄寓了人生旅途的唏嘘感慨。

其他篇什中的夸张俯拾即是:“白发三千太,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以白发之长言愁之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写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写出了黄河的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则是豪饮者的一曲赞歌。

3、寓神话传说于铺叙之中,三者融为一体,增强了诗歌的纵深感。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在对蜀道的描绘中,融进了神话和传说,大大丰富了诗的意境。开篇出语不凡,连用三个感汉,两个惊呼,一个夸张,在十分强烈地抒发了诗人面对高险的蜀道而生发出的喟叹之后,即转入对蜀道的神话和传说铺叙:“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把笔触伸向远古,叙述了蜀国开国、与世隔绝及与秦地沟通的历史。然而,入蜀之路依然艰险:“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诗人以空间为序,铺叙了北段的曲折盘旋,中段的高险及种种愁惨之状。最后集中笔墨于天下雄关——剑阁,描绘了剑阁的峥嵘恐怖。至此,蜀道的艰难万状全部展现在我们面前。神话、传说、铺叙融为一炉,既纵横交错,又经纬分明,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纵深感。这个特点在其他诗篇中也很突出。如《梁甫吟》、《鸣皋歌送岑征君》、《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它们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豪放风格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4、强烈的抒情色彩。

主观性和抒情性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浪漫主义诗人大多具有高远的理想,非凡的想象力。他们总是用理想的尺子来衡量现实生活。因此,他们的悲喜异常强烈鲜明。在《蜀道难》中,你看,“噫吁口 戏 !危手高哉!”开篇发唱,情感犹如火山爆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篇之中,三致其意,强烈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嗟叹。诗人带着追求、向往、愁怨、悲愤的感谢色彩描绘了蜀道的艰难曲折。不管是叙述远古的神话,还是描绘现实的景观,诗人赋予蜀道以高不可攀的雄姿。诗中,一方面是诗人为了理想而“西游”,一方面却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种矛盾冲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明暗交错,寄寓着诗人对前途理想的无限感慨!在蜀道之上,鸟“悲”,猿“愁”,人“畏途”,呈现出蜀道的峥嵘峭拔。从离开长安后的《梁甫吟》中“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我们可以看出,李白是在抒发人生的失意。中唐雍陶《蜀道倦行因有所感》诗末句云:“蹇步不唯伤旅恩,此中兼见宦途情。”可见,“蜀道”是人生宦海失意的见证。

5、和谐的韵律、灵活的句式、一咏三叹的节奏。

这首诗,音韵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在韵脚上,从开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双句押“ian”韵。诗的后半段,出于内容表达的需要,韵脚具有变化,读来依然和谐自然。整首诗的音韵是雄壮的,动人的,极具诗歌的音韵美。在句式上,以七言为基本句。少自“噫吁口 戏 ”三字,多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十一字。“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近于骈体;“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则是散文笔意;“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数句又属赋体。各种句式的灵活运用,很好地起到了为表达主题服务的作用。另外,诗人为了突出蜀道之难,于诗首、诗中、诗末三次赞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言有尽而意无穷,寄寓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无限感慨,读之令人哀婉低回,荡气回肠。

以上我们从五个方面分析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其实我们在分析这些特色的时候,已经感受到李白诗歌的总体特色,这就是豪放飘逸。当然,主要是以豪放为主。飘逸者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其实在豪放中有飘逸,在飘逸中有豪放。这种“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风是李白所独有的。它通过比兴、夸张、强烈的抒情所表现出来。同时,它又是李白式的比兴、夸张、强烈的抒情,代表着李白所独有的特征。

二、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思想倾向

1、“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远大理想。

作为诗人的李白,是非凡的。他以英姿卓伟而从少年时代起,就强烈地向往政治。如日中天的盛唐孕育了他的远大理想。他在许多篇章中反复吟咏的大鹏,就是他远大理想的化身。大鹏精神就是李白精神。

前面已经说过,《蜀道难》是李白一入长安后的作品。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实指望在长安一展羽翼,实现夙愿的;没想到遭遇种种磨难。天宝元年,唐玄宗征召他入京时,那种得意就不同了:“游说万乘苦不早,扬鞭跨马涉远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那么,《蜀道难》的什么地方暗含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呢?

我们知道,浪漫主义作家是以内心的感受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不管实际的蜀道如何,事实上,诗人是以象征的手法,把“蜀道”作为“仕途”的形象再现的。尽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他的内心深处,依然是想登上青天的。这个青天当然是政治权力的最高峰。因为他的理想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但是,他看到了“剑阁峥嵘而崔嵬”。如果“所守或非亲”,那么,必将“化为狼与豺”。这即涉及到最高统治者的选贤任能问题。尽管“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但当他不得不离开时,依然“侧身西望”着。他曾问过自己:“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他后悔过吗?没有。即使第二次被征召入长安,玄宗以其“非廊庙器”,赐金放还之后,他在《梁园吟》中依然说:“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应未晚。”看来,崇高的理想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心灵,他每时每刻都想着“东山再起”。

2、对黑暗政治的猛烈抨击。

一个伟大的诗人不可能不干预社会、干预政治。他是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当然应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李白生活在唐帝国盛极而衰的时代,是光明繁盛的社会景象诞生和鼓舞了他的理想。少年时代,就曾在《别匡山》中写道:“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他要把自己的才能献给大唐王朝,甚至梦想辅佐皇帝济苍生,安社稷,建立不朽的功勋。李白为这一理想奋斗了一生,虽然历尽坎坷,然雄心不改。正是在对伟大理想的追求中,李白写下了许多豪情逸兴的和悲歌慷慨的诗篇,而成为伟大的诗人。

第一次来到长安,虽然还不是统治阶级的一员(即使天宝元年征召后,他也充其量只是一个帮闲文人),但是,敏锐的诗人看到了社会的阴影。在繁盛的外表下,一股巨大的暗流汹涌着。你看那“剑阁”显露着狰狞的面目;在重要的“关口”,把持着“非亲”。他们一旦生出外心,就会像豺狼虎豹一样,“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并不是耸人听闻。我们再来看《古风》(其二十四):“大车扬灰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于虹霓,行人皆怵惕。”宦官和斗鸡小儿的气焰如此器张,这个社会还正常吗?在《古风》(其十五)中,诗人在回顾了燕昭王的礼贤下士之后,指斥当今“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鸣皋歌送岑征君》这首诗进一步抨击了社会的是非颠倒:“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这种种丑恶现象,正是黑暗政治的产物。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诗人对李邕、裴敦复的被杀,感到愤激;对屠城邀功的哥舒翰投以嘲讽;对自己的遭谗被逐表示悲愤。这种对于黑暗政治的抨击是与诗人对于光明美好社会的追求紧紧相连的。事实上,繁盛兴旺的唐王朝,这朵艳丽之花只开过二十几个春秋之后,就为深刻的社会矛盾所摧折。诗人的思想,是有着它的现实基础的。并且,他像一个天才的预言家,预示了社会风暴的来临。我们说,李白的诗歌是浪漫的,同时我们又说,李白的思想是现实的。浪漫和现实的矛盾在李白的身上获得了奇妙的统一。

后 记

这是我的一篇毕业论文,写于1993年。我在检视自己的旧作时,意外地发现了它。当然,这还不能算毕业论文的原稿。因为原稿早已存入我的学籍档案中去了。我的这篇文章是根据初稿略微加工而成的。起初,我想对其包装。但是,我失败了。一者,我并不比二十年前更了解李白,因为那时我沉浸在李白诗歌的天地之中(虽然后来因为碰壁而开始了新的人生探索)。二者,历史的东西总有它的完整和不可拆散性。它是一个闭合的整体。但是,我还是在个别地方进行了订正。

我在重读这篇论文的时候,想起了我的指导老师——华师大王欣老师(教授)。我的老师是我所见到的为数极少的一位光艳照人的美男子。在老师的家里,我受到了最人文的招待。老教授(王欣老师的父亲)沏给我一杯茶。那茶的味道纯正清香,给了我记忆中最美的享受。谈到论文时,老师说:“你的文章读着挺舒服的。”我说:“这是老师的褒扬。”“不,”老师说,“我说的是真心话。”老师还问了我今后的一些打算。没作过多的交谈我就告辞出来。

十八年来,因为生活并不太如意,我也没和老师联系——这应当算是我的一个欠缺。

中国的现代诗为何如此沉寂?也曾引起过我的思考。在我们这个伟大而自由的时代,为什么没有产生与之匹敌的歌手?我想不外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理想的丧失。没有人真正献身于我们这个时代,为崇高的理想而上下求索,甚至“九死犹未悔”也!二是缺少熟悉我们现代政治、经济、文化而又献身诗歌创作的巨子。三是现代诗仅仅在形式上都没有完成它的革命。如果真有李白的诞生,那么必须首先诞生陈子昂这样的人物作为基础。我们的诗人还没有真正走出个人的巢穴,还只在幽暗的角落为个人的休戚自恋不已!什么时候,诗歌真正传唱到民间,那才是繁荣的开始!

身微贱而唏嘘兮,倩白日照吾之精诚!

论李白的政治思想活动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李白,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很独特的一位人物。这“独特”二字,不单是说他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被誉为“诗仙”,也是说李白这位人物,除去文学上的成就之外,在思想上也是位很独特的人物:他可以说是古往今来一身融合了儒、道、释三家思想,将儒家的“仕”,道家的“隐”,佛家的“禅”溶于一体,甚至还将纵横家的纵横术和当时盛行的游侠精神都集于一身的有着极其复杂的思想的诗人,更确切地说是一位文人。为什么么说他不仅仅是一位思想复杂的诗人呢?我的观点就是,他所接受的思想如此复杂,这其中很多就决定了他不仅仅是一名诗人,一名纯粹的诗人,虽然他以诗歌闻名于世。比如说,他受到的儒家思想,使他痴心于政治,就算我们可以以他报雄心壮志只为天下百姓而并不是单纯的自己的政治欲望,但是我们无可否认他一生是痴于政治、一心在“仕”途的。那么,仅仅从这点我们就可以说他已经不仅仅是一名单纯的诗人,而是一名文人了,甚至可以说是一名政客,一名因为在政治上不成功,所以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名气,但是在文学上颇有成就,所以闻名的政客文人。
  整体来说,固然道、佛、纵横、游侠思想都或多或少,甚至有的在某个时候在他心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有的思想也是一生影响着他的行为、思想和作品的,但是,毫无疑问,对李白来说,他一生中,影响他最大、最深、最久的思想,肯定是儒家的思想。我这么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李白政治上的“出”、文学上的“起”主要是因为儒家思想的影响,另一个是李白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也是得利于儒家思想。下面就就这两个方面探讨:

  一、李白走出深山,走向长安,文学上的“起”与政治上“出”是因为儒家的影响
  李白,生于偏远巴蜀的偏远小镇青莲镇,学书于山上的一个小道观。试想生长于一个偏远小镇的李白,在当时道教盛行的风气下,在一个道教氛围很浓的地方(四川是个道教盛行的地方,有道教圣地峨嵋山青城山、紫云山,还有个当时名盛一时、因为学道而招朝廷重视和重用的道士司马承祯在那修炼)长大的山娃子,他凭什么在中国文坛上留下千古名声?如果没有儒家思想的影响,他李白无非长成个有点家财、有点名气的土财主,最多也就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修道的道士。至于其他,想他李白是下辈子也沾不到边的了。
  好在,李白是个爱学之人,也是个博学之人,恰恰他的家里家境不错,家教也挺开明,当时太平盛世,整个文化氛围也是比较开明和开放的,所以,李白就有得机会在学道的同时,阅读了大量的儒家经典。(儒家思想虽然自汉代以来就慢慢在中国思想界以及文学届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唐朝这个比较特别的朝代,毕竟道家、道教是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的,尤其在道教兴盛的偏远南蛮巴蜀之地。)
  “中国知识分子,一开始便是政治的寄生虫”①正是因为李白苦读了儒家经典,为儒家出世的思想所影响,自小就想在政治上一展抱负,有很强的功名事业心,“以当世之务自负”,这强烈的济事观念,显然是来自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所以,李白才会在这种强烈的政治理想之下,走出大山,走向京都。同时,也是这种儒家经典的熏陶,使得李白具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和文学素质。这两者都为李白打下了基础,而这两者都是源于儒家文化。

  二、李白政治上的失落,进而导致文学上的大成无疑是源于儒家文化的影响,直接或间接的
  虽然,李白有着崇高的政治理想和很高的儒家政治文化修养。但是李白思想的复杂性,让李白不仅仅具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与抱负,接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还具有道家的“出世”精神与个人的人文独立,接受了道家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同时,释家的与世无争与空灵也影响着他;甚至还深受游侠思想影,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等等。这众多的思想在他头脑中都有着很大的分量。虽然,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是至始至终的,而且一直是相当重要的,但有些时候,某段时期,道家或者别家的思想成为他的主导思想,或者在儒家思想主导的时候,其他的思想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严重地制约着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
  数家孑然不同,有的甚至是难以相容的思想在一个人的头脑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都影响着他的行为与思想。那么,显然,这已经注定了他的失败,至少,在政治上是如此。儒家积极的政治理想在面对道家的独立、自由,还有游侠的藐视正统、藐视封建秩序等等与儒家正统的政治理想与儒家认同的封建秩序相背的思想的冲击时,李白在政治上的失败已是毫无疑问。
  恰恰是这种政治生活上的无限追求与渴望,所以,政治上的失败与得不到满足更加显得特别的突出。李白的政治生活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政治悲剧,也是他一生的悲剧。但是,正如同几乎所有的政治悲剧者一样,他将满腔的失落发泄到自己所擅长的文学诗歌上:或者是直接抒发自己政治上的失落与不满,“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或者是寄情于山水之乐,“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或者隐身于求道修禅之中,“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
  我们可以认为,正是由于政治上的失落才导致了李白在文学上的成就,而这种成就归根结底来说,也都是源于儒家的政治理想与儒家文化的熏陶。
  所以,我们可以说,正是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与儒家文化的熏陶,才使得李白可以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政治理想,这促使他走出深山,走向全国,并且,由于这种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使得他在政治上与自己所信仰的道家、纵横家等等之间有了差距与对立,进而导致了他在政治上的必然失败。而他政治上的失败,才使得文学上的天才可以尽情的发挥出来,造就了一代“诗仙”,成就了李白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古代文学不仅成就了一代代文人雅士,也缔造了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史;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历代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乃至普通人还源源不断地从中吸取营养,提高社会文明的步伐,提高个人的修养。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一)
  1. 浅论《史记》的游侠精神

  2. 论乌江流域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3. 论乌江流域竹枝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4. 论乌江流域古代贬谪文人的诗歌创作

  5. 论乌江流域民间故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6. 乌江流域历代碑刻文学艺术价值略论

  7. 论王维山水诗田园的诗情与画意的交融

  8. 论李白诗歌与道家精神的关系

  9. 杜甫夔州行迹及诗歌创作考论

  10. 负重生活下的自我寻求——从杜甫诗歌看其性格

  11. 杜甫成都诗与夔州诗的差异比较

  12. 试论李清照的词学观及其创作

  13. 浅谈苏辛词风之异同

  14. 论苏轼的出世和入世

  15. 论高适诗歌深沉悲凉的风格特色及其成因

  16. 试论杜诗中的“哭”字诗

  17. 试探陆游的“梅”情结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二)
  1. 论李商隐爱情诗中的缺失性体验

  2. 杜牧、李商隐咏史诗比较

  3. 论李商隐诗歌创作中的内转倾向

  4. 论宋元时期的李商隐研究

  5. 论李贺诗歌的神秘美及其成因

  6. 论禅修队苏轼词境的影响

  7. 论宋元明清时期黄庭坚诗歌的传播

  8. 苏轼、黄庭坚诗歌艺术特征比较

  9. 论黄庭坚诗歌对杜甫诗歌的继承与创新

  10. 论通俗小说的历史发展轨迹

  11. 论《金瓶梅》中的民俗描写

  12. 论李贽对明后期文学创作的影响

  13. 元代少数民族作家研究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三)
  1. 从乌台诗案探苏轼政治悲剧的根源

  2. 论李商隐爱情诗中的朦胧意境

  3. 李白、王昌龄七言绝句比较

  4. 论李白诗歌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5. 李白、李贺浪漫主义诗歌比较研究

  6. 论李白诗歌的现实主义因素

  7. 论李白的咏侠诗

  8. 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和诗风比较

  9. 李白和杜甫对诗歌创作的贡献与影响比较研究

  10. 李白诗歌中的自我形象及其演变

  11. 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探源

  12. 论尚侠思想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13. 杜甫夔州时期的诗歌创作及其审美观照

  14. 论杜甫咏怀咏史诗的超前意识和批判精神

  15. 论杜甫人文精神的构成要素

  16. 论杜甫的律师成就

  17. 论白居易的闲适精神及其思想根源

  18. 论李商隐咏史诗对杜甫咏史诗的突破创新
猜你喜欢:
1.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2.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

3.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4.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

5.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上一篇:财经论文答辩模板

下一篇:毕业论文个人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