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许吉如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10 22:21

许吉如毕业论文

  许吉如,南外10届毕业生,当年保送清华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后入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研究生。以下是我整理的许吉如《我是演说家》演讲稿,欢迎阅读!

  我想请现场的男生去设想或者去回忆一个场景:你的女朋友板着脸站在一边,忽然很委屈地哭出来了。你问她什么她都不开口,“宝宝心里苦,但是宝宝不说”。这个时候你心里很慌张,你想:“不对啊,怎么回事呢?上个月看中的包我买了呀,昨天的朋友圈我点赞了的呀,前天前女友发过来的短信我删掉了的呀。”这个时候大小姐终于开口了,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没有安全感了。”

  这个时候你的内心是崩溃的,因为这是她第101次跟你提出“安全感”的概念。鼓掌的那个哥们儿,可能你女朋友跟你提了200次。

  这个时候男生会很沉默,对吧?你女朋友看你不说话她很慌啊,她就跑到网上去发帖子,叫《跟男朋友说没有安全感,男朋友不理我了。姐妹们我该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这种帖子底下,一般回应也不会太多的。但通常会有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司机说一句废话,而这个废话被你的妹子誉为真理。

  这个老司机说:“妹子,安全感不是男朋友给的。安全感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喔!”这个老司机说的其实没有错,生活中的安全感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好好工作,会有物质上的安全感;好好学习,会有期末考试的安全感;“不作死就不会死”,会有爱情的安全感。

  安全感的本质是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和生活进行的一场等价交换。但是今天我想说的,是一份不基于任何条件,不需要努力,我们往往“身在福中而不知福”的安全感。

  今年春天,我们学院组织学生去各个国家实地调研。我选择了去位于中东地区的以色列。这个国家多灾多难,但又是国际强国,所以我对它充满了兴趣。有两个细节奠定了我对于这个国家的看法:第一个细节发生在机场,当时我托运行李。大家都知道托运行李一般只需要5——10分钟,不会问你太多问题,对吗?但是那一天,以色列的安检人员对我进行了足足半个小时的盘问,“你叫什么?姓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念过什么学校?做过什么工作?写过什么论文?去过哪些国家?有过什么梦想?爱过谁?”全部都要问。我觉得很被冒犯,因为我是一个普通游客,你为什么要把我当成恐怖的分子?

  这个时候我身边的以色列同学跟我解释,他说:“这是我们以色列航空多年的常态。自从1984年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受到国际上各种恐怖势力的袭击,阿拉伯国家至今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地位。所以我们只能用这种最保险、也是最笨的方法,去排查危险。”

  “国家太小,袭击太多,我们输不起。”

  第二个细节发生在机舱里。当飞机降落在特拉维夫机场的时候,机舱里响起了一阵掌声。我很纳闷,因为整趟旅行是非常安全的,连气流颠簸都没有。换言之,这是一趟常规到不能再常规的安全着陆。在这种情况下,鼓掌,有意义吗?

  我的以色列同学又跟我解释。他说:“每一趟航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航班,只要安全着陆,我们就一定会鼓掌。因为我们对于‘安全’有一种执念。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展开了种族屠杀,我们的父辈不是在逃难,就是在逃难的途中遇难。从那个时候起,我们成为了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民族。所以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就是——重建安全感。”

  他的话让我意识到,不安全感,对于他的国家和国民来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不安全感其实不影响你综合国力的提升,因为不安全感催人奋进。所以今天的以色列,在国防、军事、科技、农业、商业、金融……你能想到的任何领域,都是世界强国。但是这样一种不安全感,一旦渗透进每一个国民的生活中,一旦蔓延进每一个国民的心里,会让人失去一份心安理得。

  这份心安理得,意味着你不需要向外界去解释你国家存在的正当性,你不需要时刻去提防国土安全,你更不需要因为担心国破家亡,而流落他乡。这份安全感,是一个国家o国民,最根本的安全感。

  生活中的安全感,就像我们开头所说,是一种等价交换。但是国家层面的安全感,是一种抛开个人因素不谈,只因为享有国民身份,就可以免受漂泊、免于恐惧。

  在美国的时候,我的'班上有一个来自叙利亚的同学。当他得知我毕业以后就要回中国时,他跟我说:“我很羡慕你,我的国家常年在内战。虽然在今天,我们俩都是在美国的留学生,但是我们各自还有一个身份——我的身份叫叙利亚难民,而你的身份叫中国国民。”

  难民与国民的最大差别,在与你是否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你是否一定要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的国家;寄托在一纸冰冷的移民法案,还是说,你可以轻飘飘地讲:“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是家里这么好,我随时可以回得来。”

  安全感所带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是一个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

  因为这意味着,你不必非得在别人的国土上,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个体,才能够被尊重。你就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哪怕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也会被善待。因为你背后是一个稳定的国家,而世界对你的国家,充满敬畏。

  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我经常被老师安排,在课堂上向大家解释我们的“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解释我们刚刚出台的二胎政策,又或者是南海冲突。其实我的预言是有很多瑕疵的,我的观点可能也很平凡,但是这样的我能在课堂上永远有一丝话语权,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很重要;中国学生的话,一定要听。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经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中国强。”一百年后的今天,其实道理反过来是一样的。“中国强则少年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强。”

如何评价许吉如?

许吉如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研究生,也是南京2014年青奥会形象大使,奥冠体育俱乐部形象大使。许吉如是一名法律从业者,爱好唱歌、演讲。2019年10月参加《奇葩说第六季》,2020年12月参加《奇葩说第七季》。

许吉如一路成长在鲜花与掌声中,获得了许多荣誉,在《奇葩说》中的表现也非常突出,对于辩题的剖析以及自己鲜明的观点坚定的立场。许吉如一上场便给人是美女学霸的感觉,因为经常演讲,许吉如的辩论风格也像是演讲,言辞犀利。许吉如还参加了2016年9月的《我是演说家》,2017年8月的《我们来了第二季》。

通过许吉如参加过的《我是演说家》和《奇葩说》对比来看,许吉如更适合参加演讲类节目。演讲可以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不像辩论那么有竞争性那么激烈,许吉如的状态也更自然舒适一些。但是《奇葩说》也是很重视许吉如,在辩论中紧锣密鼓的一套论点输出,表明自己的观点。

《跑男》学历比《奇葩说》差太多?你知道他们的学历吗?

首先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可比性。《跑男》是一档娱乐真人秀节目,参赛的嘉宾只要负责“貌美如花”就够了,学历对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或者是“锦上添花”的副产品。而《奇葩说》则是一档说话达人秀节目,而且节目基于辩论的形式,要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将思辨进行综艺化呈现 ,这就对选手的知识储备有相当高的门槛,参加的选手基本上都是高学历。

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跑男》的学历跟《奇葩说》的辩手们学历的差距有多大,接下来我将作详细说明。

一、《奇葩说》选手学历大起底

《奇葩说》是一档深受网友喜欢的说话达人秀节目,2015年播出第一季到2021年已经是第七季了,嘉宾由蔡康永和马东组成固定搭档,然后搭配薛兆丰、杨幂等担任战队导师。每一季《奇葩说》的最大亮点是新奇葩辩手们的到来,这些辩手来自各行各业,有饶舌歌手、话剧演员、学生……基本上每个人都有真才实学,有的学历甚至已经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

老奇葩们自然不用多说,马薇薇毕业于中山大学,邱晨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黄执中毕业于台湾世新大学,陈铭更是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担任老师,高学历加上专业优势,这些老奇葩们在《奇葩说》的舞台上叱咤风云让网友为之叹服。《奇葩说》第六季、第七季有不少新鲜血液加入,这些人的学历更是相当了得,号称“最低学历是清华”。

二、《奇葩说》第七季八强选手学历

在《奇葩说》第七季中,新晋女神宋丹丹莅临,现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蔡康永、薛兆丰、刘擎、马东继续坐镇,看新老奇葩为晋级火热开撕。全新晋级赛规则再爆亮点,24强通过内投,选出了最强的8位选手:陈铭、颜如晶、傅首尔、黄执中、冉高鸣、熊浩、小鹿、席瑞。

三、《跑男》嘉宾学历大起底

《跑男》自2014年播出,最开始叫《奔跑吧兄弟》,后中间更名为《奔跑吧》到2020年播出《奔跑吧黄河篇》是共计九季。《跑男》前面几季是由邓超、Angelababy(杨颖)、李晨、陈赫、郑恺、王宝强、王祖蓝常驻嘉宾,后面陆续有迪丽热巴、包贝尔等人替换老队员。由于《跑男》是一档娱乐性极强的综艺节目,这些常驻嘉宾都是人气极高的当红艺人组成,相比之下学历就不那么重要。

当然,在老的跑男当中,队长邓超既是实力担当,也是学历担当,他是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在娱乐圈人比较青睐的“北电、上戏、中戏”三座高校当中,中戏无疑是殿堂级学院,演艺圈人士也以考进中戏为荣。北影和上戏难分伯仲 。坊间流传的“演技鄙视链”:“中戏出演员,北电出明星,上戏出网红”。跑男中的“上戏军团”,也就是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有小猎豹郑恺、陈赫还有曾经替换杨颖的迪丽热巴。

四、《奔跑吧黄河篇》常驻嘉宾学历

《奔跑吧黄河篇》是在2020年12月底播出,该节目以“黄河生态经济带”沿线地区为依托,讲好黄河故事,描绘黄河生态经济带城市“文化之美”,同时围绕“脱贫攻坚,全面小康”,通过游戏设置、直播带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生态扶贫战略。由李晨、Angelababy(杨颖)、郑恺、沙溢、蔡徐坤、郭麒麟担任常驻嘉宾。

六位常驻嘉宾,真正上过大学的只有2位,可以说第九季《跑男》跟第七季《奇葩说》选手学历比拼完败。但是学历上的差距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两档节目的喜欢,毕竟节目的定位不同,受众也不同,喜欢他们的人并不在意学历的高低,最重要的是“开心就好”。

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随着录取通知书的陆续发放,众多考生因为各种原因被录取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新洲一中两名复读生分别以705分和701的高分双双被北京大学录取,而他们之前已经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就读,因专业不合适,选择退学回炉重考。

一言不合就退学?我们大多数人既没有放手一搏的勇气,也没有重来一次的自信。难道录到了不喜欢的专业,就代表没有未来吗?先别急着否定自己。

对于喜欢的专业,到底了解多少?

在懊恼着自己没进喜欢的专业时,你是否问过自己:你了解你喜欢的专业吗?很多人嘴里的喜欢可能仅是“叶公好龙”。

有的同学换了专业,却发现这个专业没有想象中那么有趣,甚至并不适合自己。

就像认为自己读不好理科的同学选择去读文科,结果也不尽如人意。所有的努力付出之前都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

谨慎申请转专业

2005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其第十八条指出:“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

绝大部分高校都可以转专业。在各校的规定中,转专业的时机多在大一结束后大二开始前。

同时,名额一般限定在本届本专业人数5%到10%之间。一些热门专业,由于报名人数多,也存在竞争,学院会根据学生的情况,包括他在原专业在大学一年的学习成绩、相关科目的学习情况,面试表现来统筹进行选拔。

经转入学院考核确认候选人名单后报学校教务处审核,审核通过、学校批准后公示,并正式录取至学生申请转入的专业学习。

放下执念,试着理解这个专业

实际操作中,成功转专业的学生仍在少数。

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试着去所适应这个专业,唤醒自己对专业的兴趣。

大量事实证明,不是大学学什么专业,以后就一定会做什么工作。

有时候学习能力本身更加重要。

另外,很多工作需要交叉学科知识,需要复合型人才,看似无关的专业,反而能曲线救国。

例如,学术出版社招聘编辑,有学科背景的人才反而比中文系的学生更受欢迎,他们看重理科培养出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专业知识,而不只是单纯的文笔。

在刚得知自己被调剂到一个陌生的专业后,不少考生容易产生排斥心理,这是因为这个专业当初并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内,对这个专业并不了解或理解有偏差。

根据以往经验和高校反馈,也有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了专业内涵、发展现状、就业领域及将来的前景后,发现自己很适合这方面的工作。

要知道,很多事情不是因为喜欢才做的好,而是因为做的好才喜欢。有时候,你不喜欢这门专业并不妨碍你从事这项事业。

把喜欢的东西当做业余爱好,反而能保持兴趣。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一般来说大一下学期就可以选课了,学校其他学科的资源将为你所用,课余时间多去参加公共课甚至在允许的情况下旁听专业课;积极参加校级社团,认识其他专业的同学,将使你对原本感兴趣的专业有更为深刻的了解,方便你以后选择双学位或者跨专业考研。

选择一门辅修专业

目前大学教育比较开放,很多学校支持学生在本校或者其他高校辅修第二专业或读双学位。

学生完成辅修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毕业论文和其他教学环节,修满规定的学分,考核成绩合格,在获得主修专业的学位和毕业证书的前提下,可获得辅修专业的学位或辅修专业证书。

各高校辅修政策大体相同,一般来说,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学有余力的学生,即可申请修读自己喜欢的专业。学生通过选修课程,明确了考研目标,还有机会继续深造,进入心仪的专业学习。

大学对你意味着什么?

大学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能力培养的场所。最近,一个关于“国家给年轻人最好的礼物是什么?”的演讲爆红网络。

这位演讲者名叫许吉如,就读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国际政治学,这大概是大多数人觉得无用的专业吧。在这段十多分钟的演讲中,许同学没有涉及任何国际政治学的专业术语,而是展现了这个专业所给予她与众不同的视角,让她能更深刻地认识这个世界。

最后小编不得不说,大学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你在自暴自弃中,放弃了对学业的追求,混了个大学文凭毕业。

有时候走的太远,会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当抱怨自己专业不合口味时,请想想高考前你付出的辛苦和汗水。人生不尽然事事如意,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却没能进入心仪的专业。

但是只要你不轻言放弃,你的未来仍然掌握在自己手中。

文章首发:高考圈()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高考圈子”(id:vtstudy)

上一篇:青岛理工论文查重

下一篇:毕业论文终审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