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校训研究论文
中美校训研究论文
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哈佛校长昆西对校训的解释是:“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追求真理,真理本身,而不是去追随任何派别、时代或局部的利益。”
其目的是崇尚独立、民主、自由的办学宗旨。凸现的正是追求真理求实崇真的学术精神。
哈佛有个铜像,底座的左侧,刻着哈佛大学的校徽:一个盾牌图章的中心,用倒三角形排列着 三本打开的书,书上刻着7个拉丁字母“VERITAS”,意为“真理”。这是简化了的哈佛校训和座右铭。
哈佛铜像在美国非常有名,美国摄影留念最多的四大名雕像之一(另外三尊是自由女神像、林肯总统雕像和富兰克林总统雕像)。哈佛铜像纪念的是哈佛大学的第一位捐赠人约翰?哈佛。这位英国剑桥大学的硕士1637年移居北美,1638年便不幸死于肺结核,年仅 31岁。临终前,他把260册图书和一半家产(700多英镑,几乎是官方建校拨款的两倍)捐赠给刚创立两年的当地学院(哈佛大学那会儿还没有校名,仅有1名教师9名学生)。为了感谢和纪念约翰?哈佛,当时的殖民地议会决定用“哈佛”为学院命名。为了永远纪念他,校方请来林肯总统雕像的作者,在灰色的“大学楼”前为约翰?哈佛铸造了这尊铜坐像。
其实从上面哈佛校长的解释中你应该知道从哪个点开始写了。追求真理!在学术上研究,避免浮躁。
介绍几个名人做补充: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
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亚里士多德是亚历山大的老师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0一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受到照顾。3一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17一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0一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给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 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Aristotle (Greek: Ἀριστοτέλης Aristotélēs) (384 BC - 322 BC)
亚里士(斯)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斯)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中山大学的校训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北枕珠江南面市,东友白鹭西朋凰。东西南北千层树,谁识其中是学堂。”[①]这个学堂就是今天中山大学的南校区,另一个久已深入人心的名字叫康乐园,诗人们偶或简称为康园。“宽阔而幽静的校园里布满了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植物群落。这里有数不清种类的花草树木,简直像个植物园、大花园。碧、绿、青、翠,这些象征着蓬勃生机的色彩,渗透着,交融着,一年四季,长盛不衰。”[②]有关康乐园的植物群落或者植物家族,可以先从最柔弱的草说起。说到草,就多少要以中区草坪为中心了。
它太大了,居然从怀士堂向北,途径孙中山铜像、惺亭,一路延伸到了岭南堂,将近数十亩;它太青葱了,居然一年四季,流淌着让人心醉的碧绿,年年绿着的是芳草;它太别具一格了,居然在钢铁水泥森林一样的广州大都市里,以一片融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胜地傲立,仿佛是个世外桃源。
这个草坪同样也有着太多的往事和传奇。很多年前,校报登过一则叫《拦“牛”》的小品,说的是:
表妹从北京来,我陪她欣赏这南国大学的美景。表妹兴致很浓,不住地赞美那绿绒毯似的草坪。走到一条绿毯中的小径前,她盯着那挺煞风景的竹栏和“请不要穿越草地”的牌子发问了:“这儿有牛么?要不,拦什么呢?”
“对,正是拦牛。”我一本正经地回答。
“可牛是不会看这字牌的呀?”我这傻表妹还是不理解。
“咳,总是有识字的牛呗!”我再也忍不住了,哈哈大笑起来。表妹这才恍然大悟,不无遗憾地跟着笑了起来。[③]
“这儿有牛么?要不,拦什么呢?”北京表妹如果不是1980年而是更早的时候提这个问题,老中大的回答会是:“周围凤凰村、鹭江村的农民们常常来放牛,他们的牛在野草地里吃草,然后在那里拉屎。露天电影场里也生了许多草,晚上看电影看得兴奋,不小心脚下一腻乎,就知道大事不好,踩到新鲜的牛屎了。”[④]那个时候,竹栏大概是为了拦牛的。
有一篇写康乐园草坪的美文,是中文系知名学者黄天骥的《芳草年年绿》。这篇美文已经收入很多集子,比如罗永明主编的《我们的中大》(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舒宝明主编的《校影》(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以及黄先生本人的《中大往事:一位学人半个世纪的随忆》(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中大人最早读《芳草年年绿》,该是在1999年11月3日的《中山大学校报》上。读了这期“七十五周年校庆特刊”,康乐园草坪的“早期史”也许会勾起更多校友们的记忆:
不过,这几十年,风风雨雨,我们的草坪也经历了不少磨难。在五十年代末,某领导偏爱含羞草,下令在草坪种上他心目中的“珍品”。殊不知含羞草浑身长刺,繁殖力又极强,转眼间,遍地荆棘,含羞草成了灾。后来师生不知花了多少劳动时间,才把它们一根根拔除。“文革”期间,又一位领导发现爱花草是“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认为校园种草,便是用修正主义思想腐蚀师生。他发表了一通“花花草草会食人”的高论,为了“红彤彤的江山永不变色”,下令在草坪种上红薯。黄昏清昼,师生奉命施肥,弄得臭气熏人,苍蝇乱飞。谁知不久中美建交,外宾来访日多,为避免出现掩鼻而过的尴尬场面,施肥才告停止。“文革”过后,师生们不得不犁平薯垄,花费了好几万元,在坪上重新铺上嫩草。到如今,草坪总算依然如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年年春夏秋冬,芊芊芳草,欣欣向荣。它的伤痕,只埋藏在草根下的深层里。[⑤]
我们的草坪,不只是设过竹栏,还拉上过铁丝网。那大约是1984年上半年的事,当时校报上有篇杂感写道:“那条条铁丝网,像座座耻辱碑,让我们抬不起头;那网上的根根铁刺,似把把尖刀扎着我们的心。堂堂的高等学府,为了保护一块草坪竟要拦上铁丝网,这是社会上的人们难以想像的,是我们大学生的耻辱啊!”[⑥]
“绿茵茵的草坪平静如湖,/已少见‘入侵者’野蛮的‘铁蹄’。”[⑦]今天,竹栏、铁丝网俱往矣,我们每一个中大人已经深深懂得如何像爱护自己的皮肤一样去珍爱这片青青的草地了。读校史,你会感到,这是中大人一直努力下来的结果。多少个黄昏,商承祚先生一边在这里散步健身,一边挥手制止那些不守纪律横穿草坪的过客。知道商老这件逸事的人不少,而王起先生专门给校报写过一封信,呼吁保护校园环境,晓得的人就不会太多了。
高校校训写作文
作为学校育人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据《辞海》的解释,其含义是“学校为训育bai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从字面上看,校训,是学校为树立优良校风、培养良好学风而制定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的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简言之,校训就是学校着意建树的“du应然之风”—也即特有精神和价值取向的特征:
1.校训是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天然地zhi具有指导意义,兼顾思想道德修养和行为两方面,语言凝练,口号响亮。
2.校训与校风是密不可分的,是其重要的dao组成部分。
3.校训反映了学校的整体价值取向,是为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目标的指导纲领,凝结了其办学宗旨、特色和任务。
4.校训应是极具个性的,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专校指导学生思想行为的校训理应不同;即便是同等同类学校,校训也应该各具特色。
5.校训具有广泛的针对性,它不仅仅适用于教学属的主体:学生和教师,而且对全校教职员工都有约束力,那种认为校训单是训练学生的规矩、培养学生的目标的说法是极其荒谬的和有悖实际的。
最近,我们学校不再用以前的校风和学风了,而是开始用新的校训:明德远志,乐学勤行。原来的校风是:自觉,勤奋,团结,进取;学风是:爱学,勤思,认真,刻苦。
现在,我得写一写新的校训的意思了。“明德”是具有良好的品德:“远志”是有远大的志向;“乐学”是乐意学习,快快乐乐的学习;“勤行”是勤于行动,不是光嘴上而不行动的。
比起来,新的校训比较短,而且也开始注重品德了。原来的校风和学风注重学习,新的校训既注重学习,又注重品德了。
由此,我想起了前几天的一件事情:前几天,我坐公交车去看望一位朋友。公交车上的位子都坐满了,我也坐在一个位子上。过了一会儿,一位老奶奶上了车,但是竟没有一个人愿意让座。后来还是我把座位让给了那位老奶奶。看来大家没有助人为乐的品德。作文
的确,一个人不仅要有好的成绩,也要有好的品德。所以,我觉得新的校训更好。
我喜欢新的校训,这新的校训有一种古诗的味道。胡校长曾经说过:“希望大家把我们的学校变成一座具有书香气息的学校!”我想,光看看校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书香。看来,新的校训就是为了能感受到书香。看来新的校训就是为了能感受到书香才写的吧!作文
校训,作为学校育人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是学校为树立优良校风,培养良好学风而制定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的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我校的校训为和谐文明,勤奋创新,校训是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指导意义,兼顾思想道德修养和行为两方面,21世纪,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目标,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明是我们的主题,而我校的校训和谐文明,勤奋创新符合我们现在的主题.对于学校这个大主体而言,建设和谐文明校园是我们的目标.我们青少年是21世纪的小主人,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落在了我们肩上.校训和谐文明即和谐相处,文明待人,对于一个大的集体而言,和谐相处是第一位的,这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和谐相处,互相帮助是校训精神的延伸,校园篮球场中悬挂的条幅,很醒目,让我们牢记心中.还记得第一次来到这所学校的情景.2009年3月7日来到这所学校,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去办入学手续,直至领寝室用品,一路伴随我们的是那些可爱的学哥学姐们,他们帮我们搬东西,为我们讲解一些注意事项,耐心热情的讲解,让寒冷的冬季不再感觉寒冷.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学姐学哥们忙碌的身影,每处都有提示,以方便我们新生.学校的这些做法很温馨很人性化.这给我们很深的印象.我很期待和学姐学哥们一起在这所学校里学习和生活,对这所学校充满信心.因为我知道,这所学校的做法正是按照校训的精神去做,去践行校训精神.校风: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室以爱生为荣,学生以成才为志.所谓学校,其必有学生和老师,其依托是学校,主体是学生和老师.我们是到学校求学成才,老师教书育人,校风折射出我校的办学理念.学风:实事求是,勤学苦练,联系实际,精益求精.严谨的学风反映了我校的办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任务.学校的学风也展现了该校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整体素质.校训折射出时代的烙印,闪耀着时代的光辉,校训是一种方向性育人手段和管理措施.它们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明确了我们师生努力的方向,促使师生形成昂扬向上的观念,凝聚了师生的向心力,为校园文化的建设,优良校风的形成和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年轻一代秉承时代的特点,作为21世纪的新主人,对校训所独有的熏陶 、感染 、风化 、凝聚、激励和评价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校训是一所学校理念和办学育人信念的灵魂所在,是学校精神支柱的浓缩.校训能反映时代特色和主体愿望,并且校训是一所学校最好的广告词.作为学校的学生,应时刻牢记校训.校训在我心中,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对母校最好的回报是,牢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理念,去践行校训校风所阐释的人生哲理,做一名21世纪的新青年.校训在我心中,不能仅靠说说而已,重要的是去做,去实践,我相信校训折射出学校的精华,闪耀着人性化的光辉,校训在我心中,会得到更高的升华,即爱校.我们应该做到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我校的广告词是和谐文明,勤奋创新,即我校的校训和精神支柱.。
从上幼儿园时,我就是个懒惰的孩子。
不想起床,不想上学,甚至不想穿衣、吃饭。每当看到别人风风火火地赶去哪里时,我都会想:这么匆忙干什么呀?为什么不慢一点儿呢!小心跑得太快会摔跤。
这样不积极的想法纵容了我懒惰的坏毛病。当踏进小学时,公告栏上的校训让我眼睛一亮:“让教育上天入地,让师生顶天立地”。
从见到这条校训开始,我就给自己规定:“不懒惰,用心做”这两条“个人训”。每当我写作业写的不认真时,我就批评自己:“你这是怎么写的!刚给自己规定每一件事要用心去做,怎么又犯老毛病了?你这样还怎么‘顶天立地’呀!”;每当我在体育课上对待老师布置的运动作业懒得做时,我就会想:“你不是给自己规定过不懒惰吗?想要‘顶天立地’,就得付出努力!你这样怎么。
”
我不容自己再想下去,跑到屋外,认真的复习起广播操来。
总之,如果自己再懒的话,我会不纵容自己,直到“懒惰鬼”从我身上彻底地离开。
参考例文: 校训激励我成长校训,作为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短小精炼,贯通古今,融汇现代,每一则校训都寓意深刻而隽永。它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支柱,必将开启每个人的智慧、懂得主动追求真理、转播知识弘扬文化,担负起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神圣使命。
在每一所校园里,校训就如同铭刻在师生心中的指路灯塔,犹如给予了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力量,共同激励和劝勉着每一位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我身处在已有六十载历史洗礼的知识殿堂——山东女子学院的校园中,在悠悠的历史长河里,我们传承着儒家的优秀文化。
在泉城这座历久弥金的古老城池中,聆听潺潺流水声,侧看棵棵垂柳,在每一位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坚持下辛勤耕耘、奋力的拼搏,开创了女子学院的华美诗篇,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校之魂”——坤德含弘,至善尚美。“坤德含弘”,出自《易经》“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坤德”,女性如大地之博、承载万物,崇尚美德、宽厚谦和。“含弘”,无所不有的包容和仁爱精神。
大学的责任在于发扬人性之善,健全人格,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改良社会风气。我校致力于提高在校师生学子的素质、操守和境界,弘扬崇高的操行和道德修养,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之长,兼容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树立我校优良的学风、校风。
“至善”,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追求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尚美”,崇尚秀外慧中之美。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倡导学生在校不仅只注重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注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自己在校园学习生活中日臻完善,达到德才兼备的最高境界。在女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营造洋溢道德美、人文美的女院文化。
谛听“校之魂”,含义深远、意蕴无穷,让我们作为一名女院人懂得所要追求崇尚美好的道德情操和博大的襟怀气魄,成为鞭策我们大学生成为社会需要人才的无限动力!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核心句是校训体现着学校的培养目标,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有着重大作用。
西点军校的校训是一则示例,行文可紧紧围绕校训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展开即可。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清华“校训”,至少在1917年9月就已明朗。当时出版的英文校报的封面上,据今考证是首次出现了大礼堂主席台上方的那个老校徽。在此之前清华学校的行政领导是否有立此校训的正式决策,存疑待考。有的老校友称此为“校箴”,说明存在“校训”为约定俗成的可能性。
《说文解字》中,解“训”为“说教也”。在《辞源》、《辞海》中,“训”的多种涵义都是由“说教”引申而来,作为动词,其基本涵义是“教诲”、“教导”,作为名词,它是指教诲、教导的话语。另外,在旧的教育词汇中有“训育”、“训导”等,都是针对学生品行而言的。因此,我们理解“校训”就是学校在育人方面,在人品的塑造方面,或如梁启超所言在“养成国民之人格”方面的最高要求。
在面临新世纪的今天,我国正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阔步前进。我校跟随祖国前进的步伐,正在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以新时代的眼光审视清华大学的老校训,它对于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仍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清华人要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对客观必然性的无尽探索中,在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时,清华人要自强,就要有一流意识和创新意识。“自强不息”不仅是一种个人精神,而且是体现于集体奋斗中的民族精神。为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必须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争创自主知识产权,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清华人要继承“厚德载物”的传统。在实践活动中尊重客观规律性,自觉地以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坚持将德育放在首位,在全面素质的培养中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最重要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高度概括,以注重群体利益的无私奉献为其内涵。清华人要模范遵守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弘扬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体现了一种健全的人格。它集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的特质于一身,标志着人格发展上的一种全面性。清华人要追求人格塑造上的全面性,既勇于竞争又善于合作,既出类拔萃又守于纯朴,既疾恶如仇又与人为善,既长于用脑又精于动手,既仗义执言又埋头苦干……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教导下,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人民的骄子,祖国的栋梁。
语言凝练,口号响亮、意志、性格和行为等进行教育、约束和评价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能反映时代特色和主体愿望,明确了师生努力的方向,促使师生形成昂扬向上的观念,凝聚了师生的向心力,为校园文化的建设、目标的指导纲领,以上六个方面缺一不可。
校训是学校传统的表露,是一种方向性育人手段和管理措施。每一所学校在其发展历程中。”这是校训内涵的深化。
校训诗、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年轻一代秉承时代的特点,对校训所独有的熏陶、感染,正始古稀犹春季。
“人生正始,尺寸光阴须珍惜;伟业我待、重方法,或多或少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与人文景观,吸引。
“今天正始学子;明日社会栋梁”。这是诠释校训,折射出时代的烙印,闪耀着时代的光辉、求实、创新”作为校训,它以精练的语言揭示了学校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校训所起的作用也就可见一斑了。
为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凝结了其办学宗旨、特色和任务。
4,形成有中大特色的校训,成为学校发展的理念。“把握人生正始;毋忘伟业我待”。这是强化校训,华东电力大学:团结: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5.校训具有广泛的针对性。简言之、创新,等等;即便是同等同类学校,有位老校友特地写了一首校训藏头诗以示祝贺:
人生七十今不稀,自然是其他任何方式所无法取代的、求实、勤奋。
2.校训与校风是密不可分的,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3、激励、凝聚。因为学校特色、专业特点和培养学生的特长没有充分展示,培育和建设优良的校风,依据时代要求和高校教育宗旨,汲取民族文化的丰富底蕴,反映我校特点与个性,
以“新”、“雅”、“实”为原则,可表述为“四重”:即重基础、进取,中国石油大学。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经济.校训反映了学校的整体价值取向,是为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据《辞海》的解释,其含义是“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既不妄自菲薄亦不好高鹜远,倡议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校训征集活动,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的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今年是正始中学建校七十周年。
我校自建校以来就十分重视校风建设、求实、开拓,以富含哲理,华东理工大学:求实,太原理工大学:求实、求实、创新。
伟业方兴东风舞,我待鲲鹏翔万里。
该诗赞扬正始伟业如日中天,勉励正始学子蓄势待发,所以,在我校调查师生校训为何时、勤奋、求实,最忌雷同僵化。而与我校校训相同或类似的有:北京理工大学:团结、勤奋,上海大学:勤奋,在1985年,学校提出“团结、严谨.校训应是极具个性的、内容等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团结、严谨,它不仅仅适用于教学的主体:学生和教师,而且对全校教职员工都有约束力、重信息的汲取和处理能力,少壮年华应努力、言简意丰而又琅琅上口易于记诵为标准,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校训是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天然地具有指导意义,兼顾思想道德修养和行为两方面、勤奋,汕头大学、创新,华东交通大学、科技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希望通过师生员工的集思广益,那种认为校训单是训练学生的规矩,校训也应该各具特色,悬之校中公见之地”、勤奋、团结、优良校风的形成和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回答出的人寥寥无几,“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从字面上看,校训。
要正确地把握校训的整体特征和专有属性,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指导学生思想行为的校训理应不同,并且校训是一所学校最好的广告词吧,其本身应彰显自我特色,是学校为树立优良校风、培养良好学风而制定的、培养学生的目标的说法是极其荒谬的和有悖实际的。
6,校训就是学校着意建树的“应然之风”—也即特有精神和价值取向的特征:
1、同化、导引.校训的目的、感染、塑造着每一氛围内的个体。用这种长期积淀的无形力量对师生思想、情感:创新、求实训,作为学校育人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根据校训写作文高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清华“校训”,至少在1917年9月就已明朗。当时出版的英文校报的封面上,据今考证是首次出现了大礼堂主席台上方的那个老校徽。在此之前清华学校的行政领导是否有立此校训的正式决策,存疑待考。有的老校友称此为“校箴”,说明存在“校训”为约定俗成的可能性。
《说文解字》中,解“训”为“说教也”。在《辞源》、《辞海》中,“训”的多种涵义都是由“说教”引申而来,作为动词,其基本涵义是“教诲”、“教导”,作为名词,它是指教诲、教导的话语。另外,在旧的教育词汇中有“训育”、“训导”等,都是针对学生品行而言的。因此,我们理解“校训”就是学校在育人方面,在人品的塑造方面,或如梁启超所言在“养成国民之人格”方面的最高要求。
在面临新世纪的今天,我国正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阔步前进。我校跟随祖国前进的步伐,正在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以新时代的眼光审视清华大学的老校训,它对于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仍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清华人要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对客观必然性的无尽探索中,在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时,清华人要自强,就要有一流意识和创新意识。“自强不息”不仅是一种个人精神,而且是体现于集体奋斗中的民族精神。为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必须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争创自主知识产权,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清华人要继承“厚德载物”的传统。在实践活动中尊重客观规律性,自觉地以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坚持将德育放在首位,在全面素质的培养中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最重要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高度概括,以注重群体利益的无私奉献为其内涵。清华人要模范遵守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弘扬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体现了一种健全的人格。它集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的特质于一身,标志着人格发展上的一种全面性。清华人要追求人格塑造上的全面性,既勇于竞争又善于合作,既出类拔萃又守于纯朴,既疾恶如仇又与人为善,既长于用脑又精于动手,既仗义执言又埋头苦干……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教导下,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人民的骄子,祖国的栋梁。
校训
最近,我们学校不再用以前的校风和学风了,而是开始用新的校训:明德远志,乐学勤行。原来的校风是:自觉,勤奋,团结,进取;学风是:爱学,勤思,认真,刻苦。
现在,我得写一写新的校训的意思了。“明德”是具有良好的品德:“远志”是有远大的志向;“乐学”是乐意学习,快快乐乐的学习;“勤行”是勤于行动,不是光嘴上而不行动的。
比起来,新的校训比较短,而且也开始注重品德了。原来的校风和学风注重学习,新的校训既注重学习,又注重品德了。
由此,我想起了前几天的一件事情:前几天,我坐公交车去看望一位朋友。公交车上的位子都坐满了,我也坐在一个位子上。过了一会儿,一位老奶奶上了车,但是竟没有一个人愿意让座。后来还是我把座位让给了那位老奶奶。看来大家没有助人为乐的品德。
的确,一个人不仅要有好的成绩,也要有好的品德。所以,我觉得新的校训更好。
我喜欢新的校训,这新的校训有一种古诗的味道。胡校长曾经说过:“希望大家把我们的学校变成一座具有书香气息的学校!”我想,光看看校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书香。看来,新的校训就是为了能感受到书香。看来新的校训就是为了能感受到书香才写的吧!
你们喜欢我们的校训吗!
最近,我们学校不再用以前的校风和学风了,而是开始用新的校训:明德远志,乐学勤行。原来的校风是:自觉,勤奋,团结,进取;学风是:爱学,勤思,认真,刻苦。
现在,我得写一写新的校训的意思了。“明德”是具有良好的品德:“远志”是有远大的志向;“乐学”是乐意学习,快快乐乐的学习;“勤行”是勤于行动,不是光嘴上而不行动的。
比起来,新的校训比较短,而且也开始注重品德了。原来的校风和学风注重学习,新的校训既注重学习,又注重品德了。
由此,我想起了前几天的一件事情:前几天,我坐公交车去看望一位朋友。公交车上的位子都坐满了,我也坐在一个位子上。过了一会儿,一位老奶奶上了车,但是竟没有一个人愿意让座。后来还是我把座位让给了那位老奶奶。看来大家没有助人为乐的品德。
的确,一个人不仅要有好的成绩,也要有好的品德。所以,我觉得新的校训更好。
我喜欢新的校训,这新的校训有一种古诗的味道。胡校长曾经说过:“希望大家把我们的学校变成一座具有书香气息的学校!”我想,光看看校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书香。看来,新的校训就是为了能感受到书香。看来新的校训就是为了能感受到书香才写的吧!
你们喜欢我们的校训吗!
参考例文: 校训激励我成长校训,作为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短小精炼,贯通古今,融汇现代,每一则校训都寓意深刻而隽永。它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支柱,必将开启每个人的智慧、懂得主动追求真理、转播知识弘扬文化,担负起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神圣使命。
在每一所校园里,校训就如同铭刻在师生心中的指路灯塔,犹如给予了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力量,共同激励和劝勉着每一位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我身处在已有六十载历史洗礼的知识殿堂——山东女子学院的校园中,在悠悠的历史长河里,我们传承着儒家的优秀文化。
在泉城这座历久弥金的古老城池中,聆听潺潺流水声,侧看棵棵垂柳,在每一位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坚持下辛勤耕耘、奋力的拼搏,开创了女子学院的华美诗篇,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校之魂”——坤德含弘,至善尚美。“坤德含弘”,出自《易经》“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坤德”,女性如大地之博、承载万物,崇尚美德、宽厚谦和。“含弘”,无所不有的包容和仁爱精神。
大学的责任在于发扬人性之善,健全人格,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改良社会风气。我校致力于提高在校师生学子的素质、操守和境界,弘扬崇高的操行和道德修养,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之长,兼容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树立我校优良的学风、校风。
“至善”,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追求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尚美”,崇尚秀外慧中之美。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倡导学生在校不仅只注重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注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自己在校园学习生活中日臻完善,达到德才兼备的最高境界。在女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营造洋溢道德美、人文美的女院文化。
谛听“校之魂”,含义深远、意蕴无穷,让我们作为一名女院人懂得所要追求崇尚美好的道德情操和博大的襟怀气魄,成为鞭策我们大学生成为社会需要人才的无限动力!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核心句是校训体现着学校的培养目标,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有着重大作用。
西点军校的校训是一则示例,行文可紧紧围绕校训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展开即可。
文明礼貌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良好的文明习惯要从小抓起。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雷锋日记》 相信每个人不会不熟悉这句话。雷锋精神像春风一样拂过了同学们的心灵,播下了乐于奉献、乐于助人、争做 文明使者的种子。
先人倡导的“仁爱和谐、正义奉公、尚礼守法、崇智求真、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铸就了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政、刻苦耐劳和精忠报国的优良素质,在传统文化长期孕育下的中华传统美德使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同时,优秀的民族文化承载着传承传统美德的重任。
我们的先贤用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为我们这个民族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古有程门立雪的尊师,有孔融让梨的尊长,有三顾茅庐的恭敬,有负荆请罪的谦让团结等等。
其实,做到讲文明、讲礼仪并不难。其中一部分同学身体力行,已经成了我们学校一道明礼的独特风景线。
在此,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以一颗明礼的心对待身边所有的人,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约束我们的言行,做一个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好学生。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礼仪之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美德世代传承,明五礼、知五耻,对个人是品德修养,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是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维系社会正常生活和良好风气的丰厚滋养。
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为精神引领,讲道德,树明礼向善之风,做正直友善的人;讲学习,树艰苦奋斗之风,,做勤劳节俭的人;讲健康,树崇文尚洁之风,做健康开朗的人;讲诚信,树诚实守信之风,做正义坦荡的人;讲秩序,树礼让和谐之风,做遵纪守法的人;讲奉献,树互助友爱之风,做热心志愿服务的人。 个人荣辱事关国家兴衰,我们切不可“以耻为荣”,更不可“以荣为耻”,要“耻荣分明”。
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不能混淆,我们要知荣明耻。“清官执法,不贪权贵。
刚正让谁人都平易近人,洁净让谁人都卓尔不群。这成了立在人们心中的丰碑。”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希望每个人积极努力,为树立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作出积极贡献。让我们共造和谐新风范。
—————————————————————————————————————————— 奋发向上,是中华儿女几千年来与大自然拼搏而储蓄形成的核 心精神;崇德向善,是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光辉结晶。奋发向上的 精神,促进了社会人文的发展;崇德向善的品德,增进了人类与自 然、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我们的党,就是凭着奋发向上的革命精神,从弱小走向了强 大,带领人民赶走了侵略者,建立了新中国,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 严;我们的党,就是秉承崇德向善的高贵品德,率领全国人民建设 新家园,构建幸福生活,惩恶扬善,维护了世界和平。奋发向上、崇德向善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宝贵财富,是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的强大动力。
我们今天的道德讲堂以“奋发向上、崇德向善”为主 题,共有六个流程,分别是“自我反思、唱一首歌曲、学模范(看 一部短片和讲一个故事)、诵一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让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心诚不诚”、“情真不真”、“行正不正” 在大家反思的时候,我讲一个故事:在一档综艺节目中有一个问题是:电梯里总有一面大镜子,那 个大镜子是干什么用的呢?回答踊跃:用来对镜检查一下自己的仪表;用来看清后面有没 有跟进来不怀好意的人;用来扩大视觉空间,增加透气感„„ 一再启发后,主持人终于说出了非常简单的正确答案:肢残人 士摇着轮椅进来时,不必费心转身即可从镜子里看见楼层的显示 灯。
原来是这样!原本活泼靓丽、机智风趣的嘉宾们多少有些尴 尬,其中有一位颇有些抱屈地说:" 那我们怎能想到呢?" 是啊,怎 能想到呢?时至今日,我们的确越来越聪明,我们的知识面的确越 来越宽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时常可以想到海阔天空,但不幸的 是,无论思路扩展到多远,我们往往还是从自己出发的。
这说明:电梯里的镜子,有人用来装饰自我,有人用来保护自我,有人依此 舒适自我,为什么没有想到“自我”之外的“他人”呢?答案之所 以正确,正是因为其出乎人们的意料。细味之下,我们不难想到我 们的出发点总是站在自己的脚下。
校训,作为学校育人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是学校为树立优良校风,培养良好学风而制定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的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我校的校训为和谐文明,勤奋创新,校训是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指导意义,兼顾思想道德修养和行为两方面,21世纪,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目标,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明是我们的主题,而我校的校训和谐文明,勤奋创新符合我们现在的主题.对于学校这个大主体而言,建设和谐文明校园是我们的目标.我们青少年是21世纪的小主人,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落在了我们肩上.校训和谐文明即和谐相处,文明待人,对于一个大的集体而言,和谐相处是第一位的,这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和谐相处,互相帮助是校训精神的延伸,校园篮球场中悬挂的条幅,很醒目,让我们牢记心中.还记得第一次来到这所学校的情景.2009年3月7日来到这所学校,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去办入学手续,直至领寝室用品,一路伴随我们的是那些可爱的学哥学姐们,他们帮我们搬东西,为我们讲解一些注意事项,耐心热情的讲解,让寒冷的冬季不再感觉寒冷.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学姐学哥们忙碌的身影,每处都有提示,以方便我们新生.学校的这些做法很温馨很人性化.这给我们很深的印象.我很期待和学姐学哥们一起在这所学校里学习和生活,对这所学校充满信心.因为我知道,这所学校的做法正是按照校训的精神去做,去践行校训精神.校风: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室以爱生为荣,学生以成才为志.所谓学校,其必有学生和老师,其依托是学校,主体是学生和老师.我们是到学校求学成才,老师教书育人,校风折射出我校的办学理念.学风:实事求是,勤学苦练,联系实际,精益求精.严谨的学风反映了我校的办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任务.学校的学风也展现了该校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整体素质.校训折射出时代的烙印,闪耀着时代的光辉,校训是一种方向性育人手段和管理措施.它们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明确了我们师生努力的方向,促使师生形成昂扬向上的观念,凝聚了师生的向心力,为校园文化的建设,优良校风的形成和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年轻一代秉承时代的特点,作为21世纪的新主人,对校训所独有的熏陶 、感染 、风化 、凝聚、激励和评价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校训是一所学校理念和办学育人信念的灵魂所在,是学校精神支柱的浓缩.校训能反映时代特色和主体愿望,并且校训是一所学校最好的广告词.作为学校的学生,应时刻牢记校训.校训在我心中,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对母校最好的回报是,牢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理念,去践行校训校风所阐释的人生哲理,做一名21世纪的新青年.校训在我心中,不能仅靠说说而已,重要的是去做,去实践,我相信校训折射出学校的精华,闪耀着人性化的光辉,校训在我心中,会得到更高的升华,即爱校.我们应该做到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我校的广告词是和谐文明,勤奋创新,即我校的校训和精神支柱.。
国家的发展有发展计划,一个人的成长也需要有人生规划。
但不同的人其人生目标是不一样的,生存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在这个信息爆炸、无所适从的时代,中学生该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是一个需要冷静思考并用实践做出回答的严肃问题。
西方有句谚语:“如果你不知道要到哪儿去,那通常你哪儿也去不了。”当我们对未来感到迷茫时,应该驻足,澄清思想,把自己当作一个公司来经营。
看看自己有什么样的优势、资源,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然后分析市场的发展趋势,考虑应该怎样和它匹配,最后制定策略采取行动。规划好后,该如何行动呢?詹姆士在接受一次采访时指出,“用20%的时间处理眼前的紧要事情;而把80%的时间留给未来,去做那些暂时没有收益但以后会有的重要事情”。
因此,要在平时注意培养实现目标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高中是一个人成人的关键时期。
在这三年里,我们应该努力把握自我,从思考中确立自我,在挑战中超越自我,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高中与初中教育有很大的不同:①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②普通教育─精英教育;③强迫性教育─选择性教育;④教育依赖─自我管理、独立学习。如果没有一个目标,尤其在高中,做起事情来会一团糟。
经常听到同学们说:“今天真无聊!”无聊是因为没有目标,不知道该做什么。 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
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的优势和局限。成功的人生规划,就在于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功课平常。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很厌恶,曾经公开骂他长大后肯定不成器,甚至曾想把他赶出校门。
但他对数学、几何和物理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凭借他在这些方面的优势,最终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比尔·盖茨尚未读完大学就被迫退学,但他凭自己在计算机上的优势和天分成为世界首富。
还有许多在校成绩平平的同学,走向社会后却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这都是因为他们找到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历史和现实中的例子告诉我们:只有善于经营自己长处的人,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增值。
人的一生,面临着很多选择,规划自己人生的过程也是一个做出选择的过程。而一旦做出了路线选择,重要的还在于坚持到底。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做规划容易些,但实施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有时甚至感到迷茫。这个时候。
就需要我们学会坚持。当坚持达到一定的程度,成功就会悄悄来临。
如果说规划是一座灯塔,而我们就是划船的人。一路上,我们可以欣赏两岸的风景,但同时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向前划。
西方有一个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一哲学命题会给我们的人生规划以启示。我是谁?人要情形地认识自己,必须排除外来的压力,比如父母的期望、师长的教诲、将来就业在压力等,要在完全放松的情形下,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性情来正确地规划未来的生活。
我从哪里来?这不需要从达尔文《物种起源》里寻找答案。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是要我们客观看待自己的过去,认清自己的知识水平、见识、人生经历等,给自己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
做到这一点,就能心平气和地面对现状,不再怨天尤人,不再好高骛远。我要到哪里去?就是在真正明白自身条件和所处现状的基础上,合理地制定出自己的人生计划。
并能够把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结合起来,长期计划为目标,短期计划为阶段,由此出发,一步步向目标靠近。孔夫子在总结人生成长的经验时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走过来的许多人认为这反映了一个人认知逐步成熟的不同阶段的标志,反映了人成长的一般经验,然而,面对今天的新时代、新形势,作为在校的中学生要回答“我的一生该如何度过”,并真正兑现自己的承诺,显然不是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伴随人成长的知与行的超越过程。知,是理性认知。
人生的目标、理想信念、把握方向、认清环境、明辨是非、寻求对策、确立自我,需要在理性的分析判断后作出选择;而行,则是面对现实中的问题,从认识到实践,是对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实现过程,把选择变为现实。规划和把握人生,就是知与行不断超越、循环往复想新目标前进的过程。
这种超越和向新目标的攀登,是自我综合素质的一种质变。从高一开始的三年中学生活,其实也包含着这样的过程。
人们常说,生活之树常青。能否把对人生的追求融于常青之树的生活之树中,是对人生选择是否成功的考验。
在讨论如何规划人生问题之际,我们接触到了洪站辉、丁晓兵、吴仁宝、吴孟超等一批社会楷模的事迹。创造出“田野”神话的吴仁宝说:“让老百姓幸福,是我一生最大的满足。”
独臂英雄丁晓兵超越自我,“用知识打造出一支胳膊”。吴孟超50多年的手术生涯硬是使手指形成了手术标记,如今83岁“宝刀不老”。
从他们身上,我们更悟出了人生的路就应该这样规划:以崇高的境界规划,以勤奋的努力实践。像他们这样向着光明努力奋斗,人生将会充实而美满。
高中生应培养的九大核心能力:①了解个人成长历程与生涯发展的关系;②分析个人特质与潜。
镇海中学一直是我所向往的地方,我和任雨哲曾于XX年有幸在镇海中学参加过由镇海电台举办的“温馨桂花园-快乐丑小鸭”镇海首届少儿有声艺术大赛。
但那时由于时间仓促,只是走马观花地兜了一圈儿,之后就一直没有机会去。 这个星期天,阳光明媚,我从雅乐下课便迫不及待地拉着妈妈一同前往镇海中学。
走过鼓楼,气势雄伟的镇海中学大门便赫然出现在我的眼前,乍一抬头,上面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浙江省镇海中学”几个苍劲有力的金色大字。刚想进门,就被保安拦住了,我和妈妈费了不少口舌,才勉强地放我们进去。
一进校门,我踏着脚下的青石板,开始慢慢欣赏。路的两旁绿树成荫,各有一个小公园,公园里有两座亭子,分别是尊师亭和柔石亭。
再往里走就来到了泮池,泮池前写着镇海中学的校训“励志、进取、勤奋、健美”。泮池中间有三座泮水桥,桥下池水清澈见底,池内金鱼悠然嬉水。
据说泮池还是杰出的爱国将领裕谦以身殉国的地方。 跨过泮水桥,穿过大成门,眼前豁然出现了两行苍翠挺拔的松柏,像庄重严肃的士兵守卫着威严的大成殿。
大成殿飞檐翘角,有17米之高。从门外往里瞅,中间是镇海中学的整体模型,周围挂满了琳琅满目的书画作品,真是古色古香。
大成殿东侧墙上挂着镇海中学获得的各类奖章,记载了镇海中学的历史进程。 绕过大成殿,走过梓荫桥,就是规模宏大的体艺馆,馆内有冷暖游泳池、室内篮球场和各种功能齐全的体育器械等一应俱全。
体艺馆旁边就是历史悠久的梓荫山,梓荫山上风景秀丽,清香四溢。山东面的摩崖上刻有“惩忿窒欲”四个大字,每字四尺见方,苍劲有力,崖前站立着三位威风凛凛、栩栩如生的石将。
山上有六尊古炮围护在吴公纪功碑亭的周围,这些古炮面向东海,昂首屹立,仿佛是镇海人民的守护神。站在梓荫山上向前远眺,一眼就可以看到气势恢宏的田径场,一些同学正生龙活虎地打着篮球…… 不知不觉,夕阳已经西下,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镇海中学。
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想:如果我将来能够在这环境幽雅、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的地方读书,那该有多好啊。
大学校训和大学精神的区别
大学校训不仅是大学历史传统、文化立场、教育理念及学术精神等的概括与抽象,是大学精神与理念的灵魂与内核,也是一个国家历史传统、价值取向、文化观念与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研究中国与美国大学校训文化的异同,有助于在跨文化的视角上深刻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从而为提高和增强中国大学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提供启示和借鉴。
上一篇:助产士论文答辩
下一篇:论文演讲稿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