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物摄影毕业论文
静物摄影毕业论文
this test mainly aims to the job objects and its requirements of the photography in commercial business(stated things).Primarily the first part is concerned with introduction of the survey about the photography of commerence,prodominatantly surrounding the three aspects ,that is, the definition and the distiction of it ,the importance and the catergories ,to make illustration
浅谈视觉艺术研究论文
当代艺术其实就是要研究特定 文化 背景下的文化现象,而当代艺术本身就是一种需要深究的文化艺术现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视觉艺术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符号学(semiotics)在其中主要涉及到将人们在视觉感官和心理体验上感知到的对象以点、线、面、体、光、色的方式进行拟造、组合加以运用,然后再在对象视觉中通过转换再生的思维过程。在广义上,我们可以将艺术作品中的象征图象,以及艺术作品本身都理解为符号。
【关键词】视觉艺术;符号;转换;再生
著名符号学家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说:“人是符号(sign)的动物。”1人类籍由符号来表达内心世界,传递信息。将日常所思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包括声音、视觉、肢体行为将一个整合的概念传达给对方。符号学(Semiotics)是一种关于符号和运用符号,包括观看符号的理论。符号学并不是一种历史性的学科,而是一种阐释性的学科,但它能够在历史的探索中被加以有效地整合。符号学集中关注构成和表征的问题,将“文本”看作是产生意义的符号的特定合成。这是一种不带霸权和强制要求的有限度的视角。2
艺术的起源不论从模仿说、巫术说、劳动说的角度出发我们都可以看作是人类符号化的开始。原始人用肢体捕捉动物的动作,用声音模仿动物的鸣叫,用矿物质将动物的形态描绘在崖壁上,手舞足蹈用简单的语言交流,于是就有了最初的舞蹈符号、音乐符号、美术符号、语言符号。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复杂化,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符号内容也就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微妙化,同时也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不同的领域得到了广泛深入的运用。
视觉艺术作为一门研究经由肉眼产生联想的人文科学,符号学(semiotics)在其中主要涉及到将人们在视觉感官和心理体验上感知到的对象以点、线、面、体、光、色的方式进行拟造、组合加以运用,然后再在对象视觉中通过转换再生的思维过程。在广义上,我们可以将艺术作品中的象征图象,以及艺术作品本身都理解为符号。作为一套工具,符号学提供一系列我发现可以深入细致分析艺术作品的有用思想和观念。当这些思想和观念可能由心理分析、叙述和修饰理论引发产生时,它们就产生与传统艺术史并不发生矛盾的洞察力。事实上,这些思想和观念常常能够使学生在运用主体间的可使用的 方法 上更为精确,并使阐释更具有系统性。3
一、视觉艺术符号的分类
在符号与其所指涉的对象(即其指向与涉及的事物和领域)的关联上,目前在符号理论研究领域普遍认为可以将符号区分出以下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是符号的三个层次:4
1、图象符号(ICON):图象符号是通过模拟图形与对象之间的相似而构成的,图象符号是一个直接感知的过程,在图象学中属于写实的范畴。如肖像画、照片等,当我们面对这样的作品的时候通常都能够得到比较直观的感受,比如说“画面上有什么内容。”
2、指示符号(INDEX):指示符号与所指涉的对象之间具有的因果或是时空上的关联。如“指示牌、路标”。从广泛的角度来说,设计艺术中的视觉流程法则也属于指示性符号的范畴,由于生理的特点,眼睛在浏览的时候会表现出一种时间性、方向性与选择性,也就是说视线会沿着画面重心,即最佳视域,向某一个方向有选择性的移动,体现出视觉的流动性特征。
3、象征符号(SYMBOL):象征符号与所指涉对象之间无必然的或是内在的联系,通常是指约定束成的结果,它所指涉的对象以及有关意义的获得,是由长时间多个人的感受所产生的联想集合而来。同时符号的象征性也是是符号学里最深层次的特性,是符号产生与对象思维过程中相关内涵的延伸以及联想。比如线条的曲折、色彩的冷暖、材质的软硬都会给人以相应的情感体验。
二、视觉艺术符号的理解
人类的意识过程,其实是一个将世界符号化的过程,思维无非是对符号的一种挑选、组合、转换、再生的操作过程。因此可以说,人是用符号来思维的,符号是思维的主体。那么我们又如何从符号学的视角和运用符号学的工具去解读图像,符号如何能够使我们从我们已经认知的事物中疏离出来,以便理解某些新的事物?在这里,我想就当代油画家张小刚的作品《男青年》按照符号学的原理进行分析。
张晓刚《男青年》布面油画
1、生成图象意识
要对视觉符号进行阐释有时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结合上心理学的以及历史学的概念进行理解。
当我们在欣赏一件视觉艺术作品时,我们首先会在思维中形成一个表象,即作品中有什么内容,是具象符号还是抽象的符号。如,当我们在接触到当代油画家张小刚的作品《男青年》时,首先意识到的是一个男青年,带着眼镜,脸上一块红色的疤,灰蓝色的调子,一块红色的疤痕这些图象性的符号。 2、探询图象的象征性意义
得到以上信息后我们接下来会想知道隐藏在艺术家(即符号创作者)创作意图中的“更深层次的”,或派生出的意义。如果我们说一件作品具有一种更深层的意义,我们通常指的是作品传达了一种我们在最初观察中还无法确定的潜在的观念,以即是符号的象征意义。当然需要找到艺术家的意图我们必须对艺术家本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一个基本了解。
我们现在就来试着探询阐释艺术家想要传达的观念信息。我们知道张小刚出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他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最动荡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他们那个年代的人身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现在我们回到画面(符号)本身,留着小平头的男青年,干净白皙的肌肤,一幅标准文弱书生的派头。我们知道眼镜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的象征,中山装是那个年代的通用着装。灰兰色的背景衬托阴郁、孤独与冷漠的气氛。面颊上被生生揭开的一块,形状如肩章的伤疤显得尤其冷艳。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将它理解为那个热情火红时代的鲜红烙印。目光被吸引到左下角,略显呆滞,嘴唇微启似在观看一个什么令人震惊的场面,又面无表情,一种孤寂、压抑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现。所有的一切符号都在追忆一个时代的伤痕主题,这除了是一种回忆,同时也折射了现实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视觉艺术符号的创作者在产生一个理念之后,综合自己对象征性符号的理解把握,选择合适恰当的视觉手段,将理念传达出来。然后接收对象即观众再通过自己对象征语言的掌握与理解,把接收到的视觉信息在思维中转换再生。(下转第99页)(上接第98页)当然,鉴于个体情感特质、生活 经验 、知识结构的差异,一件作品最终还原到观众思维中的形态是各有不同的,所以有了“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当一个人看见一幅绘画,表现的是关于一只果盘的荷兰静物画时,这个图像在其他的事物中)就是关于某种别的事物一个符号,或表征。观看者在她或他的脑海中形成有关该事物的一个意象,她或他就会把这个意象与该事物联系起来。心理的意象,而不是形成这个意象的个人,就是解释符。这个解释符指向一个客体。该客体对每一个观看者来说是不同的:对一个人来说它可以是真实的水果,而对另一个人来说也可以是别的静物画,对第三个人来说可以是一笔巨款,而对第四个人来说也可以是“17世纪的荷兰”,等等。而该绘画所表现的客体因此基本上是主观的和由接受者决定的。
视觉艺术本身就是关于符号的表达方式,创作者借由它向观者传达自身的思维过程与结论,达到叙述的目的;换言之,观者也正是通过创作者的作品,与自身经验加以印证,最终了解创作者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感情。显而易见,作为中间媒体的视觉艺术作品,这时就充当着创作者思想感情符号,而这个符号所需表达的信息是否可以被观者准确的、快速的、有效的接受与认知,就成了创作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志。这正是由创作者在创作的思维过程中对符号的挑选、组合、转换、再生把握的准确有效程度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1]李幼燕著《理论符号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版。
[2]米克·巴尔:《观看符号/解读绘画——运用符号学理解视觉艺术》载于《世界美术》2007年第1期。
[3]巴尔·布列逊:《符号学与艺术史》1991年。
[4]常宁生《艺术史的图象学方法及其运用》载于《世界美术》2004年第一期。
内容摘要:一部视觉艺术史的发展史也就是色彩的发展史。从上古的色彩崇拜到古典时期的色彩模仿,从浪漫主义时期对色彩的解放到印象主义对光和色的迷恋,在艺术史上,每一次对色彩的再认识和再阐释,总会引起视觉艺术的巨大变革,从而产生新的视觉艺术现象和理论话语。
关 键 词:色彩 随类赋彩 固有色 民间色彩 光印象
所谓色彩,在普遍意义上讲是人对色彩的感觉。对色彩的 爱好 和对色彩的选择,具有极大的主观性,所以不应把某种色彩标准绝对化,应承认多样的和发展着的色彩标准,从不断变动的色彩观中认识它们各自的特点,研究它们各自的异同之处,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在色彩世界中达到“万物皆备于我”,而不是被束缚在一个狭隘的范围之内。偏爱是容许的,但偏执和偏见却无益于艺术的发展。
固有色——永恒美丽的理想色彩
太古之民把色彩作为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将描画对象从背景中显现出来,即从空间背景中分离出物象,所以他们只认识红和黑,因为红色最引人注目,黑色与亮底色对比最大,因而在他们看来红是美的,黑也是美的,所以红黑搭配是美的。诉诸于艺术表现,他们将自然的一切色彩通归结为红与黑。河姆渡新石器时代的木器即以红、黑为装饰;世界各地的彩陶以红、黑为装饰;原始的洞窟壁画大都采用红黑二色……对黑红配置的喜好沿袭至今,这在一些民族的服饰中表现尤为典型,中国的藏族服装、彝族服装等都以红色为主色。
人在实践中丰富了感觉,增加了对外在事物的认识,并且在早期艺术活动中抓住物象永恒的、持久的固有色,寻求它们在空间的恰当联系。这样,人们发现了色彩的静态美,这样便有了对色彩永恒价值的追求,有了固有色的理念。
艺术离不开模仿,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艺术的力量就是模仿。达·芬奇甚至说:“……假如你在用自己的艺术模仿自然界所产生的形式的全部特质时不是一个万能大师,那么你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画家。”固有色的色彩观正是产生于对自然的永恒和凝固的色彩美的模仿。
固有色观念曾长期主导美术创作,在西方,文艺复兴的作品最具代表性。在中国可以举出唐代人物、宋代花鸟和许多杰出的民间艺术作品。他们在固有色的表现和色块空间安排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运用固有色的经验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色彩配伍。例如文艺复兴大师常采用的玫瑰红、天蓝、银灰,中国民间艺术常采用的朱红、群青、大红、石绿、金黄,这些色彩配伍具有对立统一的美。
二、色彩衔接。中国民间口诀有“工间绿,花簇簇;青问紫,不如死”等等。固有色的不同衔接方式会形成千变万化的色彩观感。
三、纯度对比。这种对比是调整色彩间相对关系的重要手段,其强弱得体,宾主分明,达到色彩在空间中的力度平衡。
四、明度对比。在二维平面上制造三维效果,所用手段就是明暗对比,精到独特的明暗对比不仅使图像具有立体感,还使画面具有了厚重感。
五、面积对比。面积对比更使色彩在体量上有轻重之变,在空间上有互补之美,从而产生鲜明的色彩节奏。
从远古起,艺术的移情说就伴随着模仿说,固有色为模仿自然来服务的同时,也还有浪漫主义的表现一路,他们不以模仿为补色目的,却以“画画无正经好看就中”为旨归。他们抽出固有色的单纯性、凝固性,以固有色的空间平衡为手段,驱便于工作色彩率意为之,以求理想的色彩效果,如苗族 刺绣 、民间剪纸、蔚县剪纸、绵竹门神就是以固有色观念而作浪漫派处理的色彩典范。
光印象——瞬息即逝的自然色彩
光学发现了色的物理本性,揭露了色与光的内在联系及色光的分解与混合现象;生理学发现了人类的色觉的本质,从而得以了解色衰与补色的关系,全色要求的基础。这些发现给艺术色彩学以伟大启发,由此而产生了印象派色彩观。于是画家用色追寻光,追寻光的颤动、光的流逝、光的迷离恍惚,从固有色的永恒和凝固中走出来,走向空间和时间的流动,得到的是瞬息即逝的光印象。
可以说,印象主义的色彩观和色彩技法,既是光学成就的产物,也是西方艺术传统的产物。只是这些传统到了印象派画家那里更系统化、理论化了,并且以此确立了它在艺术史中的地位。印象主义认为色即是光,因此:
一、凡视觉可感受的物象都是光照射的结果,凡有光必有色,物的色决定于光源色、环境色(反射色)和色彩间的对比。即色彩随光源和环境而变,并且在画面上是相对而存在的。
二、以日光光谱色代替古典的调色板。
三、追求光谱的金色效果,并往往引用光谱的色彩组合。
四、补色关系对于印象主义画家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例如在大自然中日光与天穹光便是一对天然补色。
五、以光的混合代替颜料混合,因而采取色彩细碎分割和并置的手法,使色彩更加“响亮”。
六、在色彩并置时常施以明度相近的,非准确的冷暖并置。这就是同时对比的手法。此时相同的色各自将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以增强双方的色价,同时各自失去稳定性,而获得光的颤动性,呈现一种有生气的活力,于是达到色的非物质化,成为颤动的光。歌德曾经说过:“同时对比决定了色彩美学的实用价值。”
印象主义使色从其所联结的物体中解放出来,排除物的固有色,由此绘画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印象派是光的崇拜者,光的虔诚宣教者,他们开启了一个灿烂的世界,但是他们追随光的同时却失去了艺术曾经具有的精神力量和阐明世界的象征内容而停留于事物的物质表层。
表现色——回到主观的现代色彩
实践表明,获得光的华丽外衣,是以牺牲质的内在精神为代价的,这个矛盾在技巧上直接表现为 素描 与色彩的矛盾,当表现特别需要素描的时候,色光的变幻不能不退居次要地位。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拉斐尔前派便是这样;当表现特别注重色光的时候,素描不得不退居次要地位,印象派便是如此。毕萨罗教导青 年画 家勒贝尔说:“多注意形体的色彩,而不要太看重于素描刻划,太准确的素描索然无味,而且不能给人以整体印象……”这正是印象主义者在素描和色彩之间的取舍。
雷诺阿在他的印象主义实验取得非凡成功的同时感到印象主义的危机,于是游意大利向前辈大师学习,他拜倒于拉斐尔画前,并高度赞赏安格尔油画的单纯宏伟。他研究了拉斐尔之后终于感到自己忽略了素描,从意大利归来后,他致力于牺牲色彩以使形体单纯化,加强素描,回到古典的作画方法,取消画面偶然的光,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古典时期”。他的作品“伞”和他在那不勒斯所画的裸女就是开始回归古典和固有色观的记录。
印象派之后诸家正是看到了印象主义色彩观局限于表面的光色变化而忽略其不变的内部结构,所以他们走上了与印象主义相反的道路。首先是塞尚,这位现代艺术的开山者力排事物的闪动模糊的外表,致力于表达所谓不变的真实和内在的结构。就色彩而论,塞尚不同于印象主义的是使之色彩秩序化,经过组织,使色彩变得更规则,更简练,但更强烈,因此更具有安定感、明晰感,从而达成视觉形象的非同寻常的强度。他的艺术观和他的艺术实践深刻地影响了其后的画家,如马蒂斯由塞尚得到启发,抛弃印象派画家的“魅力、光亮和明快”,追求绘画的“稳固性”,认为在一切构成画面的色彩中必须建立一个平衡,因此表面的感觉必须加以提炼,正是提炼了的感觉构成画面。康定斯基说:“内在因素,即感情必须存在,否则艺术作品便是赝品。内在因素决定画面的形式。”毕加索概括说:“我不是模仿自然,而是面临自然——并且利用自然。”塞尚之后诸家竞相与印象主义的客观主义反其道而行之,强调主观意志的作用,因此着意于形式美、抽象美的追求,走向表现主观。在色彩上自然同时从客观色彩走向主观色彩了。
但是现代主义是接过印象主义的手中武器而走向其对立面的,印象主义发现了自然的色彩,现代主义将这些发现秩序化、凝固化、强力化。或者说印象主义捕捉感性的色彩,现代主义挖掘理性的色彩,现代艺术将色彩的主观性及其精神价值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且完善于主观的个人感情与客观的色彩规律之结合。
参考文献:
[1]《意大利艺苑名人传》 ,(意大利)乔尔乔·瓦萨里著,刘耀春译 ,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3年版
[2]《现代美学体系》,叶朗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楚艺术史》,皮道坚 著 , 湖北 教育 出版社,1995年版
[4]《境外谈美》,陈望衡 著, 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3年版
[5]《楚史》,张正明 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诗学》,亚里士多德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7]《古画品录》,谢赫 著,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
[8]《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 徐庆平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印象主义》,马凤林 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浅谈视觉艺术研究论文相关 文章 :
1. 浅谈摄影的艺术论文
2. 艺术设计中的视觉形象设计及其重要性研究论文
3. 浅谈平面艺术设计论文
4. 浅谈高校艺术教育论文
5. 浅谈公共艺术毕业论文
摄影心得1500字
一、什么是摄影艺术?
早在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将他的“▲●银版摄影法”公诸于世,标志着▲摄影技术的正式诞生。当时的摄影主要是用来拍摄静物和人像,还谈不上艺术性;我们所说的摄影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即照相机、胶卷、暗房工艺等),拍摄出具有审美价值的照片,来反映生活、表达情感的艺术。
摄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部队文化工作的开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好,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我们平时常看到的摄影作品有哪几种,通过它们再考察一下摄影相比其他艺术门类的独到之处:
二、摄影艺术的种类和特征
1、摄影的种类
标准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分类方法。
从▲感光材料上可分为●黑白摄影、彩色摄影两大类。
从▲表现方法上看又可分为:●画意摄影(如香港著名画意摄影家郎静山先生)、写实摄影(如美国著名的摄影大师亚当斯先生)、抽象摄影和特技摄影等等。(因为表现方法的不同摄影才分为各种流派。)
从▲题材内容上,可分为▲●人物摄影、风景摄影、静物摄影、舞台摄影、体育摄影、新闻摄影等等(这是日常最普遍的分类法)。
通过以上这些照片的观察和比较,可以明显看出其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突出特征。
2、摄影艺术的特征
我们所拍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现实场景的逼真再现,这就是摄影的第一个特征。
(1) ▲真实性
真实性是摄影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它可以将现实世界的每一个场景即时“留影”,镜头在一定程度上有“镜子”的功能,可将现实世界摄入其中,逼真再现。因此照片可作为流金岁月的“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可作为“呈布公堂”的证据,这都源于它本身固有的真实的特性。(●1963年周恩来与邓小平在颐和园 吕厚民)(震区一角 ●1976年唐山 李耀东)虽然摄影艺术中,会有叠放、变形、甚至其它种种“超现实”的特技手法,但照片中的每一个对象都应是真实存在(而非虚构)的。摄影中特别崇尚抓拍,就是为了突出其真实性的特征。
我们又注意到,照片所截取的不是生活中的某一个过程,而只是一个瞬间,这就是摄影的第二个特点:
(2) ▲瞬间性
我们如果想用摄影表现一个“过程”,也只能截取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瞬间来完成。这就是摄影与影视、摄像的区别。所以摄影被称为“瞬间的艺术”。艺术中的绘画和雕塑也是表现瞬间的,但它们的瞬间可以是画家根据他对生活的理解而虚构的。摄影的瞬间带有极强的“纪实性”。(●抗洪题材的绘画和摄影的比较)
(3)▲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一开始,摄影的发明就起源于“●针孔成像”的科学发现。摄影还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器材”,如照相机、胶卷、放大机、冲洗药液等等●。摄影的发展与照相器材的发展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用于拍照的照相机,从最初形式的“暗箱”,到简单的●全手动照相机,再到现代全自动电子照相机、数码相机。一百多年的摄影历史是踏着科技进步的节拍器走过来的。摄影是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型范例。
那么,当我们用越来越先进的照相机拍摄风景、拍摄人像、拍摄生活时,却越来越应该讲究“艺术性”了。看一幅照片的“艺术性”应从些方面入手呢?下面我们说一说:
三、摄影艺术欣赏要素
艺术是要塑造形象的,摄影也不例外。▲文学是用语言来塑造形象,音乐是用旋律与节奏塑造形象。▲摄影塑造形象用什么呢?是通过构图、用光、影调、色彩等因素而完成。这些就是摄影艺术的造型因素。
1、▲造型因素
(1)▲构图
▲摄影构图是摄影画面的总体布局安排。构图是要把多个摄影对象有机地安排在一幅画面中,构成一定的造型形式。构图的成与败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主题思想的表现。要做到着一点,必须▲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取与舍的关系:美术是“加法”的艺术、摄影则是“减法的艺术”,摄影者随时都要考虑将现实场景中的哪些人与物排除在曲景框之外。▲根据主题的需要取舍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效果。●(《阅兵村镜头》之一、之二)前者是通常的构图方法,它主要表现了军人的整齐合一;后者大胆地舍弃的人物的大半部分,而特别突出了刺刀的形象,表现了军人威武不屈,勇往直前的气概,“减法”的运用也使构图比较新颖。我们再来看一幅熟悉的照片:●《课堂上》。这幅被称为“大眼睛女孩”的照片是解海龙《希望工程》系列作品中最著名的作品。作品中孩子的渴求知识的眼神是作者要传达的主旨,所以在构图时,人物的半个脑袋也被“狠心”地裁去,人物的表情却更突出了;此外,作者又利用光影的作用,将次要的东西隐弱在暗影中。由此可见,摄影的构图应该是:▲突出主要的东西,保留次要的东西,剔除无用的东西。
摄影构图还要处理好:
▲主体与陪体的关系。
所谓▲主体,是表达作品主题思想和情感的主要对象,它是构图的中心。▲陪体是画面中衬托主体,与主体构成一定情节,帮助表达主体的内涵和特征的对象。请看作品●《斗争地主》。
对▲主体的处理要使之“突出”。突出主体的方法有很多,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将主体置于“黄金分割点”上●:如果将一个长方形的画框九等分,这里四个交叉点大约就是黄金分割点。这四条线就是黄金分割线,处于这四个点或四条线上的对象,不仅显得均衡和美观,而且特别吸引观者的视线。
对于陪体的处理,只有一句话:▲要有效地衬托主体而又不至于喧宾夺主。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两幅照片中的主体和陪体,以及主体和陪体的处置方法。●《国事、家事……》、《五分钟情话》。
摄影构图还要处理好▲前景和背景的关系。
▲处于主体前面的景物叫前景。举例说明:●《欧江船曲》:在画面上部加一些树枝,使二维照片▲增加了有远有近的空间感,观众的视线很容易顺着前景滑向主体,同时在构图上填补了天空的空白。●《收获时节》前景的设置形成“框式构图”,处在画框中的主体得以突出。●《诀别抗洪烈士》:前景交代了主体人物悲痛的原因。由此可见前景可以起到以下作用:一是▲增加画面的纵深感、空间感。二是突出主体。三是表达与主体有关的内容。
▲处于主体后面的景物叫背景。举例:●《威武之师》、《探亲》。▲背景的作用:烘托、深化主题。表达与主题有关的内容。
以上是摄影构图的常识。摄影的第二个重要造型因素是用光。
(2) 用光
我们知道,没有光照明就无法使胶片感光,也谈不上摄影。但是,摄影中的“用光”不仅是指把光作为照明的方式,而更是指用“光”这种造型因素,更完美地表现主体,表达主题。
这是常见光的光位图●。
摄影中的“光”按照光的投射方向不同分为以下几种:正面光●、侧面光、逆光、顶光、脚光等。。这几种光都有明显的方向性,没有方向性的光叫散射光;阴天时的太阳光就是散射光。
这几种用光的方法各有特点。其中最常用的是正面光、侧面光、逆光。(光位图) 下面我们结合实例分析一下这几种光位的造型特点和拍摄方法。
▲●正面光:也叫顺光,光的方向和照相机摄轴的方向基本一致。适合表现明亮、纯净、细腻、平滑等情调。(女兵照片)
▲●侧光:光的方向和照相机摄轴的方向成90度角。可加强被摄对象本身的质感和立体感。(《中华男儿》等照片)
▲●逆光:能清晰地勾勒出物体轮廓,展现被摄物细节,空间感强烈。
摄影的其他造型因素还有:
(3)▲影调
摄影中常说的“影调”一般是指黑白摄影中的黑、白、灰、明暗层次的变化。摄影大师亚当斯曾把自然界所有密度变化分成0—10个等级●,摄影家通过拍照和冲洗两个过程可以比较准确地控制影调等级。
摄影很难把自然界中▲从0密度到10密度的十一个等级完全展示常常只是还原了其中一部分密度等级。如果照片整体密度偏重于白和浅灰,深灰和黑的分量少,这样的照片称之为“▲●高调”。如果照片的整体密度偏重于黑和深灰,浅灰和白的成份很少,这样的照片称为“▲●低调”。也就是说,整体密度小叫“高调”照片,整体密度大叫“低调”照片,介于二者之间的成为“▲●中间调”照片。
另外如果一张照片灰的成分多,黑白两极成分少,叫做“▲●软调”或“柔调”照片。灰的成分很少,黑白过渡剧烈,很少中间层次,我们称之为“▲●硬调”照片。
对于黑白摄影来讲,主要讲究影调,而对于彩色摄影来讲主要讲究色彩:
(4)▲色彩
不同的色彩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如红色给人以暖和、热烈、紧张;蓝色带给人清凉、冷静、平和。摄影家为表达主题的需要,往往为自己的作品确定一个整体统一的色调,即色彩的基调。色彩的基调有▲●冷、▲●暖和中间色之分。
以上所讲的是摄影的基本造型因素。在摄影中,善于利用一些技术、技巧,也是成功的关键。
(4)▲技术技巧
自然和社会是不断流动和变化的,摄影只能从中截取某一时刻的画面呈现于读者,给人以美感。要使画面变得精彩,还要讲究以下拍摄技巧:
(5)▲瞬间
●《赶鸭回家》。有一次,美国摄影家麦克马洪看到一个男孩赶着几只白鸭子走过一座木桥,乡间的田园情趣吸引了他,于是他顺手拍了几个镜头。冲洗出来一看,发现所拍的照片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相比之下,只有第三幅比较理想,于是摄影家就选中了这个镜头。这一段胶片给我们一个启示:▲在某一个正在发展和进行着的事件里,最好的镜头(即最佳瞬间)只有一个。把握瞬间就是把握按动快门的最佳时机。
生活中有哪些瞬间最值得按下快门呢?让我们结合实例看一看:
●《无名小站》。在某个冬天,一个战士的背影,一辆远去的汽车,特别是从残破的车窗玻璃中露出一张孩子的脸……不用任何语言,照片仿佛在讲述一个故事,引发我们的联想。也许每一个观者的想象不能完全一样,但不管怎样,小站惜别的场景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瞬间的内涵是靠观众的想象来完成的。▲这种传达了对象间相互关系的“情节瞬间”是值得我们把握的。
●《飞车》。这种▲以被拍摄对象姿态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动态瞬间”,是值得我们把握第三种瞬间。
●《在结婚登记处》。照片反映的是我国刚解放不久,妇女终于可以婚姻自主,这位少数民族的女青年来到结婚登记处办理结婚登记的情景。▲人物既甜蜜又羞涩的神态,非常典型,是这张照片取胜的关键。这种典型的有意义的表情瞬间也是值得我们把握的。
要更好地抓住各种瞬间,要依照拍摄者高度的修养,敏捷的思维,细致的观察,以及熟练的技巧、正确的方法和先进的器材。
(6)▲角度
对于同一被摄体,由于相机拍摄角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变我们的审美感受,所以角度也是我们丰富影像表现力的重要技巧。角度可分为
▲●正视角度
反视角度 水平角度
侧视角度
平视角度
仰视角度 垂直视角
俯视角度
很多时候,水平角度和垂直角度相互结合,又可产生更为丰富的角度变化。
(7)▲气氛
▲所谓气氛是指摄影作品特定环境中所洋溢的情调和气息。它是使摄影作品产生“意境”的重要手段。这种气氛的营造,有时是▲靠事物本身的态势:如万马奔腾、暴雨滂沱、斜阳晚照、静谧幽雅等,(●《驰骋原野》 李晓宁 摄)▲有时又要靠形与色、光与影等视觉元素来表达:如水面的反光形成五彩斑斓的意境(●《戏水》 边疆 摄);侧光、逆光的拖影造成的深邃、幽远的意境,等等。
分析摄影作品的气氛,一是要看它是否抓住了人物形象所表露的真情实感或事物所处的真实状态;二是分析画面所造成的环境与背景是否能够很好地陪衬和烘托主体;三是看光线的运用和拍摄的角度是否得当,是否使人物和环境得到和谐统一。
i. 摄影的其它技术技巧
▲动感:
是指表现运动物体的姿态、速度和力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用高速快门拍摄的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最佳瞬间,画面影响清晰●;二是快门速度适当,画面出现虚实结合的动感效果●。前者重要表现动体的姿态,后者主要表现动体的速度。
▲●朦胧:有时“虚”比“实”更具有艺术魅力。使影像产生如梦似幻的朦胧效果则更具有表现力。朦胧绝不是焦点不实。它是在正常对焦的情况下,在镜头上加用柔焦镜、魔幻镜,或虚实两次对焦以及在镜头上抹上凡士林等方法完成的。《秋风》这幅作品就是在镜头上抹凡士林油创作的。
▲●质感:摄影可以通过特写或近景表现物体细腻的质地:木头表面的纹理、钢铁表面的反光、皮肤表面的汗毛孔,这些都可以在镜头下得以最逼真地表现,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出被摄体原始的质料。这就是摄影中对质感的表现。《魂系大海》中钢铁的质感也是一种力量的象征。
▲4、表现方法
由于摄影家的生活阅历和世界观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创作思想,在他们的整个作品中,往往会有不同的创作方法●。如在艺术领域中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分。在摄影中则有许多摄影流派。如:写实摄影、抽象摄影、画意摄影等。不同的流派可能遵从着不同的表现手法●。抽象摄影《马可宾的自画像》是用四重曝光的方法拍摄的。《渔光曲》(陈复礼 摄)则带有浓重的中国画风格●。
▲5、主题思想
创作的最终目的是摄影家通过审美创造表达自己的主题思想,如果一幅画面没有表达出任何思想倾向或思想感情,那末大约就不能算是一幅艺术作品。
苏联评论家瓦尔坦诺夫说过:
▲“如果一幅照片只是反映了相机的作用,而没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的活动,那它也是没有什么好看的。
我们认为,摄影应当是一种应当是一种艺术创造的形式,这就意味着,照片上不仅可以看到记录的现实生活片断,而且还可以看到摄影者对现实生活的理解。”
这种“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就是一幅摄影作品的主题。
《稻子和稗子》●:作者借用自然中的两种植物,表达对生活中的两种人的看法:赞扬了脚踏实地、谦虚稳重的人;批评了那些趾高气扬,又腹中空空的人。
我们当然还可以通过分析许多优秀的作品,理解摄影家的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希望大家多看作品,多作分析●。
成招能考中国传媒大学摄影专业吗?
可以报考
与中国传媒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联系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摄影专业(专科、独立本科段)考试计划
一、指导思想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摄影专业课程设置总体上与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相应层次专业的要求一致;同时结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特点,着重培养应考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历层次和规格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摄影专业分专科、独立本科段两个层次。
凡取得本专业专科考试计划规定的15门课程的合格成绩,学分总数不少于72学分,并通过相应课程的实践环节考核,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者,发给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科毕业证书;在专科毕业的基础上取得本专业独立本科段考试计划规定的12门课程的合格成绩,学分总数达到70学分以上,并通过相应课程的实践环节考核,毕业论文达到规定要求,思想品德经鉴定合格者,发给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证书。
按照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的暂行规定》,由有学位授予权的主考院校,根据本院校学位授予的有关规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三、专业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摄影专业培养能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或其它部门从事影视摄影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在政治思想方面,要求自学者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掌握党和国家的宣传政策和相关法规,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在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专科要求具备美术、摄影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基本专业技能,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掌握摄影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影视摄影、纪录片采访、MTV拍摄、广告制作等基本训练,具备电影、电视摄影和图片摄影创作等方面基本能力,能胜任影视摄影工作的需要。独立本科段要求具备文学、艺术、美学、新闻、影视艺术与技术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创造力;熟练掌握摄影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影视摄影、纪录片采访、MTV拍摄、广告制作等基本训练,具备电影、电视摄影和图片摄影创作等方面基本能力;熟悉党和国家新闻及文艺宣传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广播电视的理论前沿和技术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运用能力,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
四、考试课程和学分
1、专科
专业代码:01A0507
序号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1
0000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
2
00002
邓小平理论概论
3
3
00003
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
2
4
04729
大学语文
4
5
1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4
6
01188
影视色彩学
6
7
01169
影视摄影技术
6
8
01189
摄影构图
6
9
04586
数字图像处理
6
10
01190
艺术摄影创作
6
11
01191
视觉心理学
5
12
01192
静物摄影
6
13
01193
广告影像制作
5
五选三
14
01194
摄影作品赏析
5
15
01195
图片专题摄影
5
16
01196
中外摄影史
5
17
00653
中国新闻事业史
6
总学分
72/73
2、独立本科段
专业代码:01B0507
序号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1
00004
毛泽东思想概论
2
2
0000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3
3
00015
英语二
14
任选一门
00016
日语二
00017
俄语二
4
01197
视听元素
6
5
01171
电视摄影造型基础
6
6
01199
电视新闻报道取材
5
7
01170
电视画面编辑基础
6
8
01172
数字制作技术基础
6
9
01200
影视剧摄影创作
6
10
01201
摄影感光材料应用原理
6
11
01202
影视摄影
5
12
01178
电视艺术概论
5
四选一
13
01179
非线性编辑
6
14
01203
影视精品解读
5
15
01204
电视纪录片创作
6
10150
毕业论文
不计学分
总学分
70/71
五、考试方式
1、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非笔试课程外,均采用闭卷笔试的办法,按百分制计分,60分为及格。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上机考核的方法,由北京市自学考试办公室统一组织。按百分制计分,60分为及格。
3专科的静物摄影为非笔试课程,考生须自备数码相机,按主考学校要求进行现场拍摄作品,作品按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级制记分。
4、专科的摄影作品赏析为非笔试课程,考生就主考学校指定的摄影作品进行评析,考试按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级制记分。
5本科的影视摄影为非笔试课程,考生须按主考学校要求提交一部本人独立创作的5分钟电视短片,并按要求回答有关问题。考试按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级制记分。
6、本科的影视精品解读为非笔试课程,考生须在观看一部影视作品片断后,按主考学校要求进行解读分析。考试按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级制记分。
7、考生可不考外语,但须在独立本科段选考课程中加考3门,总学分不低于14学分的课程。不考外语的考生,不得申请学士学位。
8、按照独立本科段要求通过全部课程后,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主考学校提出撰写毕业论文申请,经审核同意后,由主考院校根据考生的论文选题方向为其指定指导老师。考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写作并进行答辩,答辩小组按优、良、及格、不及格评定论文成绩。毕业论文经答辩未通过的,必须补作,不补作者不予毕业,补作通过的可以获得本科毕业证书,但不授予学位。
六、专接本的规定
1、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专科及以上毕业生可直接报考独立本科段。
2、其他专业专科及以上毕业生报考独立本科段须加考:“影视摄影技术”“摄影构图”两门课程。
七、部分课程说明及使用教材
一专科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说明略,教材同其它专业)
2、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说明略,教材同其它专业)
3、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说明略,教材同其它专业)
4、大学语文(课程说明略,教材同其它专业)
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说明略,教材同其它专业)
6、影视色彩学
课程说明:本课程将理论和实践结合,把色彩当作一门艺术语言,从色彩基本理论出发,结合绘画色彩与影视色彩,介绍了色彩在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化学上的根据,并通过对大量影视作品色彩特性、结构、造型手段、表现形式的分析,使考生系统掌握影视色彩规律,形成敏感、良好的影视色彩感受力,掌握色彩的艺术属性和本质特征,包括色彩的文化和历史以及美学意义等,领会色彩在电影、电视里的作用和功能,从而对影视色彩具有全面、系统而深入的认识。
教材:《影视色彩学》梁 明主编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7、影视摄影技术
课程说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掌握摄影及摄像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恰当的运用技术手段为创作意图服务,理解摄影作品、影视作品创作的一般方法,懂得如何运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服务于创作意图,掌握基本的摄影摄像技术,为今后在摄影及影视创作方面打下基础。
教材:《影视摄影技术》毕根辉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8、摄影构图
课程说明:本课程强调影视摄影构图特点,使考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学会摄影画面创作的基本规律,了解基本的摄影理论、摄影流派及各种摄影风格,能较好地运用画面构成、拍摄角度、画面造型、色彩、影调、用光等方面的摄影技巧与技法,更好地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为下一步影视摄影造型、影视画面编辑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摄影构图》郭艳民主编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9、数字图像处理
课程说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在掌握基本的数字摄影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数字图像的拍摄、处理以及运用数字图像完成新闻报道的方法,理解运用数字摄影进行报道的方法和技巧,懂得如何运用不同的数字图像处理手段服务于
创作意图,掌握基本的数字图像处理方法,为运用数字摄影手段完成新闻报道打下基础。
教材:待定
10、艺术摄影创作
课程说明:本课程包括相关摄影基础知识的回顾、摄影艺术发展简史、分类摄影创作技巧等部分,通过世界著名艺术摄影流派的介绍和分析,提高考生的鉴赏能力和理论研究水平,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实际动手拍摄能力,使考生全面掌握相关的艺术摄影创作技巧,为从事艺术摄影创作及理论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教材:待定
11、视觉心理学
课程说明:本课程是一门交叉学科,从人类视觉基本生理机制和视觉基本规律出发,介绍了视觉心理的基本概念、不同的研究角度、理论学派、研究方法以及应用视觉心理学的范畴,研究摄影作品的视觉规律,包括基本的视觉生理系统知识、人类知觉系统及基本知觉规律、影像与完形的研究等三个方面。要求考生在进行作品赏析的同时,了解视觉的基本规律,并能够结合相关的实践训练掌握和熟练使用这些视觉规律和法则。
教材:待定
12、静物摄影
课程说明:本课程系统全面介绍了图片摄影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摄影创作实践的技巧理论,通过大量的实例操作经验总结,结合分析摄影作品,使考生全面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具备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以理论指导实践,所学与所用有机结合。
教材:待定
13、广告影像制作
课程说明:本课程使考生掌握广告摄影图片及影像制作的基础知识、基本理绿和基本技能,能恰当的运用基本技术手段为广告影像的创作服务,掌握基本的广告影像制作方法,包括广告影像的制作设备、拍摄及制作的基本条件、拍摄的后期加工制作手段等,以及音乐及文字的有效搭配和整体制作效果。
教材:《广告摄影教程》张亚杰主编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摄影作品赏析
课程说明:本课程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各个时期主要摄影流派的摄影作品,并且根据摄影的不同门类,展示了中外摄影大师的著名作品。通过深入探索和研究各种流派题材的构思、各种造型手段的运用、创作个性风格以及时代特点等,使考生在提高摄影图片艺术鉴赏能力的同时,掌握赏析摄影作品必备的基本知识。
教材:待定
15、图片专题摄影
课程说明:本课程包括纪实摄影、专题报道、图片编辑等部分,通过对专题的发展简史、相关摄影基础知识、技巧的介绍,使考生全面认识相关知识,并通过实践训练掌握专题摄影的拍摄和编辑技巧。
教材:待定
16、中外摄影史
课程说明:本课程主要介绍历史上中外著名摄影家及其作品、著名摄影组织(团体)及其创作理念、著名大摄影流派及其美学风格,使考生对中外摄影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不同创作流派和风格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对著名摄影家的成长及著名摄影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有深刻的理解,开阔眼界、开拓思路,有效地借鉴和学习,为下一步摄影构图、影视摄影造型、画面编辑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当代中国摄影艺术史》 中国摄影出版社1996年版
《世界摄影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7、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说明略,教材同其它专业)
二本科部分
1、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说明略,教材同其它专业)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说明略,教材同其它专业)
3、英语二(课程说明略,教材同其它专业)
4、视听元素
课程说明:本课程内容包括对电影和电视的画面构成元素、镜头的设计和运用、剪辑的技巧和风格的介绍,使考生建立起视听思维习惯,了解视听语言的特性,学会解读影视作品,培养视听感悟能力、表达能力、创作能力。
教材:待定
5、电视摄影造型基础
课程说明: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教材:《电视摄影造型基础》任金州、陈刚主编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6、电视新闻报道取材
课程说明:本课程介绍了电视新闻摄影的历史沿革、电视新闻摄影的性质、作用,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分析了电视新闻画面的功能与作用及其构成元素,阐述了电视新闻摄影的美学观念,提出电视新闻画面报道形态的概念,并从客体报道形态、主题报道形态和主客体报道形态三方面做了全面分析和解读,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特征与取材进行了初步梳理,就当前电视新闻做作最具特色的现场直播做了类型解构,并对现场直播的特点及直播时摄像工作的特点作了深入分析,从政治意识、综合素质和工作作风三个方面论述了电视新闻摄影创作最基本的问题——摄影记者的专业素质问题。
教材:《电视摄像》任金州 高波主编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电视新闻摄影》任金州 马莉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电视画面编辑基础
课程说明: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教材:《电视画面编辑》王晓红主编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8、数字制作技术基础
课程说明: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教材:《电视数字制作技术》孟群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9、影视剧摄影创作
课程说明:本课程结合影视剧创作中遇到的各种课题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使考生了解影视剧创作中摄影的基本运作过程及其创作中牵涉到的各种摄影设备、各种摄影试验,以及创作中的摄影基调和风格的确立、摄影阐述的写作及摄影手段的具体运用,了解和懂得影视剧摄影创作的基本规律,并通过对经典影片进行逐一分析、解剖的基础上对摄影创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积累。
教材:待定
10、摄影感光材料应用原理
课程说明:通过本课程使考生掌握摄影技术手段中的感光材料(包括传统的胶片材料和现代的电子材料CCD、CMOS等)的感光和成像原理、感光材料对影像质量(影调、色彩、细部)如何起作用、曝光控制与感光材料感光性能的结合等基本的摄影原理,为摄影及影视创作打下基础。
教材:《感光材料应用基础》马松年主编 辽宁美术出版社
11、影视摄影
课程说明:本课程培养考生对影视摄影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的实践及应用能力,分为静态摄影基础和运动摄影两个部分的讲解和创作训练。通过对影像构成要素的分析和讲解,进而建立用影像语言表述的意识,并在摄影构图课程基础上了解动态影像表现手段的特点,从单一画面的造型表现过渡到连续画面的造型表现。要求考生在掌握电视影像表达的技术和操作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运用影像语言进行传播和沟通,能够运用所学的影像表现手段解读电视或电影作品,能够创造性地完成电视节目的前提拍摄工作。
教材:《电视摄影造型基础》任金州、陈刚主编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摄影构图》孔祥竺主编 辽宁美术出版社
12、电视艺术概论
课程说明: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教材:《电视艺术思维》吴秋雅主编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13、非线性编辑
课程说明: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教材:待定
14、影视精品解读
课程说明:通过本课程学习,使考生了解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提高影视作品的鉴赏水平、拓宽影视创作思路,了解从审美理念、拍摄视角、技术技巧、意境追求、艺术独创等方面进行影视作品解读的方法。
教材:《经典影片读解教程》田卉群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影片分析光盘》远程教学光盘
15、电视纪录片创作
课程说明:本课程通过对中外优秀影视纪录片作品的观摩、介绍和评析,了解纪录片的艺术特征、表现手段、创作过程,以提高考生对于纪录片的分析和鉴赏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并具有一定的研究视野和批评方法,为纪录片的创作准备相关的感性知识。
教材:待定
注:课程教材以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信息为准(每年公布一次,刊登在《北京考试报》和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上
上一篇:又改了论文题目
下一篇:论文查重是查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