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论文题目
醉翁亭记论文题目
《醉翁亭记》赏析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新政,而反对保守的吕夷简、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亲戚中有人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睛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醉翁亭记》写得格调清丽,富有诗情画意。这篇散文写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是写亭;第二部分,重点是写游。而贯穿全篇的却是一个“乐”字。为了领悟这醉翁之意,就让我们来共同观赏一下醉翁亭的山水之美吧。
文章一开头是“环滁皆山也”这一句经过千锤百炼的句子,笔墨少而含量大,一下子把群山环抱的滁州的壮丽山景展示在你的眼前,联绵不断,巍峨壮观。当你正为宏伟的群山陶醉时,作者又提醒你注意“西南诸峰”,那里树林和山谷尤其美好。当你正被“西南诸峰”吸引时,他又告诉你,再往远看,那树木繁茂,幽深而秀丽的,就是琅琊山。这样,从群山到诸峰到琅琊,由远而近,尽收眼底。再进山走六七里路,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一条山泉从两座山峰之间奔泻而出,这就是酿泉。这里作者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糅合在一起,静的山景和动的酿泉,相映成趣。当你还来不及饮一口甘冽的清泉水,又峰回路转,忽见有一亭子,紧靠在泉边,四角翘起,犹如鸟儿展翅欲飞,这就是醉翁亭。于是,一幅群山巍巍,山泉潺潺,飞亭展翅,山、泉、亭相互辉映的秀丽山水图,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接着,作者探根寻源,指明建亭的就是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就是太守。太守自称“醉翁”,所以也就叫此亭为醉翁亭。为什么身为太守的欧阳修常同客人来这里喝酒呢?为什么喝得不多就醉了呢?为什么欧阳修到滁州当地方官的时候正是壮年,却自称是“翁”呢?不言而喻,这里面蕴含着他遭受贬谪,才能不得施展,理想不得实现,不得已而只好借酒浇愁的郁闷和悲苦!“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欣赏山水之乐,虽乐中寓悲,但毕竟可以谴愁,这就为第二部分写游之乐奠定了基础。
醉翁亭的山水是美的,醉翁亭的山间景物,由于朝暮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幻,显得更加美丽可爱。清晨旭日东升,霞光璀璨,雾消露散,青山苍翠,清新宁静;傍晚夕阳西下,暮霭云集,山岩洞穴,昏暗幽静,令人陶醉。春天,野花竞开,幽香扑鼻;夏天,秀木繁茂,浓荫蔽日;秋天,风霜高洁;冬天,水落石出。四季变幻,奇景叠山。欣赏醉翁亭的山景,乐趣是无穷无尽的。
观赏醉翁亭变幻的山景,固然其乐无穷,但在醉翁亭观看人们行游,并在那里宴饮,更是别有一番乐趣。背着东西的,边走边唱;走累了的,在树下休息,怡然自得。人们前呼后应,老人小孩,往来不绝。这里有静有动,有声有态,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滁人游乐图。接着又写到肥鱼泉酒、山肴野蔬的太守宴,以及夹杂在众人一片欢乐之中的“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的太守醉态。在极写欢乐中,把太守复杂的心境,也微妙地表达出来了。
最后作者从禽鸟之乐,宾客之乐及太守之乐的不同内容和感情的对比中,推论出“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了,能与民同乐;醒了,能写《醉翁亭记》一文的,就是太守欧阳修。笔墨简练含蓄,寓意深远。
《醉翁亭记》确是一篇风格清新、摇曳生姿、优美动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对滁州优美山水风景的讴歌,对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向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闷,这对宋仁宗时代的昏暗政治,无疑在客观上是一种揭露,这些自然都闪烁着思想光芒。尤其是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优美,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全文重复运用“……者……也”的句式,并且连用二十一个“也”字,增强文章特有的韵律。这些方面,都是可资借鉴的
欧阳修散文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欧阳修是我国十一世纪中期的重要作家,他的散文、诗、词在北宋文坛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公认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尤其是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他一方面在继承唐代著名散文作家韩愈、柳宗元、李翱等人的创作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特有风格,同时对于当时以及其后明、清两代的一些著名散文作家的创作,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散文,自周、秦以来,曾经放射过灿烂的光芒,出现过象左丘明、孟轲、庄周、贾谊、司马迁、刘向、班固等杰出的作家。但自两晋、南北朝一直到唐代中期,绮丽淫靡的骈俪文盛行,使文风受到重大的破坏。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唐代古文运动,可以说是一场重大的文艺改革。所谓古文运动,就是恢复古代的散文创作,以区别于当时的骈文。韩愈、柳宗元在这次运动中著有很大的功绩。
欧阳修在北宋中期所领导的新古文运动,可以说是唐代韩柳古文运动的继续。在宋初西昆体作者杨亿、刘大年等继续提倡晚唐、五代浮华轻靡文风的影响下,宋初文坛一度极端崇尚“穷妍极态”的文风,韩愈的文集早已束之高阁,连名字都很少有人提到。欧阳修和他的同志尹诛、梅尧臣、苏舜钦等人,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担负起文艺改革的重任。
欧阳修在《记旧本韩文后》一文中,记述他少年时从废书麓中得到韩愈的文集后,如何补缀校订,广为宣传,终于改革文风,达到“学者非韩不学”的盛况。欧阳修平生以韩愈的继承人自命,当时人也以此评价他。苏轼就说过:“欧阳子,今之韩愈也。”(《居士集序》)欧阳修学习韩愈,主要的成就不是在道统上继承“文以载道”的那一套,而是在散文的创作方面,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统一起来,强调作品必须有作者个人的特色,艺术风格必须有独创性,反对因袭模仿。因此他虽然标榜学习韩愈,但能戛戛独造,自成一家,创造出一种与韩文不同的散文风格。总的说来,韩文以气势雄壮见长,欧文则以情韵优美见长。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有这样一段话:“欧公文学韩而颇不似韩,此公文之所以能于八家中自树一帜也。”这种看法是很中肯的。
韩愈领导唐代古文运动,提倡写作要“文从字顺”,但事实上他有一些作品如《曹成王碑》、《平淮西碑》等,有意识地摹仿尚书等古代经典著作,生吞活剥,读起来觉得诘屈聱牙。柳宗元有一些作品如《晋问》、《起废答》也还存在较浓厚的六朝骈俪气息。欧阳修的作品就不同,可以说是完全做到平易自然的地步。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韩柳犹用奇重字,欧苏惟用平常轻虚字,而妙丽古雅,自不可及”。自唐代以来的文艺改革运动,在欧阳修的散文里,可以说是完成任务了。
欧阳修在散文写作方面的成就,是在学习司马迁、韩愈等前代作家创作的基础上,将议论、叙事、写景和抒情融合而成为情文并茂,无所不可的创作方法,充分发挥不受对偶声调束缚的散文写作的优越性。以作品的内容而言,欧阳修的散文善于叙事,善于写景,善于抒情,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就写作的技巧而言,欧阳修的散文善于用宕笔,善于用疏笔,善于吞吐夷犹,善于抑扬顿挫。读起来感到层次曲折,气势流畅,音节铿锵,情韵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苏轼说他的散文“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居士集序》)。十分概括地说明欧阳修在继承前代作家写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欧阳修的写作态度是极其认真严肃的。他自己说“予平生文章,多得之三上,谓马上、枕上、厕上也,惟此可以稍构思耳”(《归田录》)。可见他对于写作态度的认真,虽行路休息时也不肯放过。对于已经写好的作品,一感到不惬意,便立即改正。著名的《醉翁亭记》,开始写环滁山名,有好几百字,最后改定时,只剩下“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到了晚年自定文集时,寒冬天气还工作到夜深,可见他写作态度的严肃。
欧阳修文集中的一部分墓志铭、诗文集序和园亭杂记最能代表他的散文风格,也是艺术性最突出的部分,以下试就这几方面略加论述。
(一)关于墓志一类的作品,在欧阳修的文集中,分量几乎占到一半以上。本来在韩愈柳宗元的作品中,有关墓志一类的文章,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替死人说好话,在当时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韩愈因此而受到谀墓之讥。在欧阳修所作的墓志中,谀墓之处当然也在所难免,但主要的是在作者为一些好友如石曼卿、苏子美、梅圣俞、江邻几、尹师鲁等人所作的墓志中,却创造出作者特有的情文并茂的风格,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北宋是一个积弱的王朝,从建国开始,就采取对内镇压对外屈辱的政策。到了中期,阶级矛盾已经发展到非常尖锐的程度,不但广大农民备受官僚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即是一般没落的中小地主阶级也受到当权派的压制,感到政治上没有出路。这个阶层中的一些人物,曾经希望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但结果都归于失败,因此往往宦途失意,潦倒终身。欧阳修本人也出身于没落的下层官僚家庭,早年宦途也备历坎坷。因此既与他们有深厚的友谊,又深切同情他们的遭遇,为他们所作的墓志中,大多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作品。下面是《黄梦升墓志铭》中间的一部分:
予少家随州,梦升从其兄茂宗官于随。予为童子,立诸兄侧,见梦升年十七八,眉目明秀,善饮酒谈笑,予虽幼,心已独奇梦升。后七年,予与梦升皆举进士于京师,梦升得丙科。初任兴国军永兴主簿,怏怏不得志,以疾去。久之复调江陵府公安主簿,时予谪夷陵令,遇之于江陵。梦升颜色憔悴,初不可识,久而握手嘘嚱饮以酒,夜醉起舞,歌呼大噱。予益悲梦升志虽衰而少时意气尚在也。后二年,予徙乾德令,梦升复调南阳主簿,又遇之于邓。间尝问其平生所为文章几何,梦升慨然叹曰:“吾已讳之矣,穷达有命,非世之人不知我,我羞道于世人也”。求之不肯出,遂饮之酒,复大醉起舞歌呼,因笑曰:“子知我者”。乃肯出其文,读之博辩雄伟,意气奔放,若不可御。予又益悲梦升志虽困,而文章未衰也。
描写一个下层官僚知识分子的僚倒形象,真是栩栩欲生。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二)关于序跋一类的作品,最突出的是欧阳修所作的《五代史》,在二十四史中有很高的地位,为历来史学家和散文家一致公认。二十四史中素以《四史》为最善,以文章而言,《史记》豪宕、《汉书》整饬、《后汉书》简炼、《三国志》疏淡,各有特色。此外就要算《五代史》了。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对《五代史》的评价是:“不惟文笔洁净,直追史记,而以春秋笔法,寓褒贬于纪传之中,则虽史记亦不及也”。这种评论,虽然站在传统的史学家立场上,但《五代史》方笔洁净老练,的确是很突出的。尤其是那几篇序文如《伶官传序》、《宦者传奇》、《一行传序》,既是沉痛的史论,又是优美的散文。近千年来,早已脍炙人口,被公认为是《史记》以后最杰出的史论。下面是《伶官传序》的后半部分: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感慨淋漓、抑扬顿挫,兼而有之。无怪明人茅坤评为“千年绝调”。
欧阳修为一些好友所写的诗文集序,也摆脱前人创作的规律,创造出自己的风格。《释秘演诗集序》和《释惟俨文集序》通篇以作者好友石曼卿和这两个和尚的交谊为骨干,极力摹写石曼卿的怀才不遇和这两个和尚的不合时宜,至于诗文集序的主题,只轻轻一笔带过。通篇章法变化,笔势腾挪,波澜壮阔,可以说是两篇有代表性的作品。
(三)关于杂记一类的作品,唐宋以前,可以郦道元的《水经注》为代表,描写山水极其出色。柳宗元的山水杂记,在继承《水经注》的基础上,字锻句炼,穷态极妍,使读者加入深山空谷,有一种冷寂幽峭之感。欧阳修的园景杂记,则完全不同,可以说是兼有幽雅和富丽两种特点,使读者如身入景色秀美的园林,极赏心娱目的能事。《醉翁亭记》和《真州东园记》是欧阳修的两篇独创一格的杂记,他的儿子欧阳发说是前未有其体。《醉翁亭记》连用二十个也字,将醉翁亭的动态、静态、风景、人物全部包括在内,为历来读者所传诵。著名词人秦观评论说:“《醉翁亭记》用赋体”。《真州东园记》通过园主许子春之口,将东园的今昔兴废,作具体的对比,一座繁华富丽的园林,便跃然纸上。下面是文中的一段:
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台,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虚之阁;水,吾泛以画舫之舟。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芙渠芰荷之的历,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荫,此前日之苍烟白露而荆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其宽闲深靓,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此前日之颓垣断堑而荒墟也。嘉时令节,州人士女,啸歌而管弦,此前日之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也。
《丰乐亭记》也以善用宕笔著名,下面是其中的一段: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间,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商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上面先说“故老皆无在者”,下面又说“而遗老尽矣”,似重复而实非重复,行文极腾挪跌宕之能事,这就是后来散文家所艳称的“六一风神”。(欧阳修别号“六一居士”)
此外,《岘山亭记》抚今思昔,神韵缥缈。《有美堂记》笔势夭矫层层深入,突出有美堂,均属杂记中的杰作。
清人姚鼐归纳前人散文风格为“阳刚”与“阴柔”两大类。所谓“阳刚”的文章,气势雄伟,是壮美。“阴柔”的文章,情韵幽雅,是优美。欧文可说是“阴柔”一类的代表作。同时的著名散文家曾巩和苏辙,风格也很相近,尤其是曾巩,受欧阳修的影响最深,文章雍容醇雅,因此后人并称为欧曾。
明代是一个八股文乌烟瘴气的时代,文风极其颓靡卑下。高一点的以摹拟古人为能事,所谓“文必汉魏、诗必盛唐”。当时文坛上有名的前后七子,如李攀龙、王世贞等都制造出大量的假古董。这些作品,只有躯壳,没有灵魂,只有摹拟,没有创造,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文学价值。到中叶以后,茅坤、归有光提倡学习唐宋,提倡“文从字顺”,这就是拟唐宋派对拟汉魏派的斗争。归有光以抒情小品文见长,写出了一些文学价值较高的作品,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情感真挚,描写真切,文字平易流畅,很能感动读者,可以说是欧阳修以后最能得其神似的了,只不过是规模较小而已。
到了清代,桐城派古文盛行。其领袖人物方苞、姚鼐等论文,俱以雅洁为宗,也以神韵为努力的方向。在学习前代作家方面,则标傍近宗归有光而远溯欧曾。在他们的作品中,如刘大櫆的《游浮山记》、姚鼐的《登泰山记》等,受欧阳修的影响很深。林纾就说过:“惜抱(指姚鼐)慕韩而近欧”。总的说来,桐城派的散文风格偏重于“阴柔”一面,因此,以欧阳修为主要的学习对象,就势所必然了。
《醉翁亭记》中“而”字的妙用
《醉翁亭记》是散文中别出一格特具风采的名篇,也是体现欧阳修散文风格的代表作。历来人们称赞文中多用陈述句,并以二十一个“也”字作句尾,形成一种别致的咏哦句调。我认为除了这个特点之外,还奇妙地用了二十五个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娓娓动听。
文中除“已而”一处作表时间词用外,其余的“而”都作连词用。有的连接状语和谓语,帮助描述动作的情状,如“杂然而前陈者”、“起坐而喧哗者”。有的连接两个前后有因果关系的主谓词组,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有的用于连接两个谓语,如“往来而不绝者”,把来往的人多与延续时间长两方面紧连。有的连接前后有因果关系的两个谓语,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前句使人恍如既看到漫山遍地的野花竞相开放,又闻到鲜花的幽香,后句则使人象在酷暑烈日当空时置身于横柯上蔽的浓荫之中,顿觉凉爽。有的“而”是连接两个句子的,如“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把酿泉的潺潺水声和水从两峰间飞泻直下的气势由“而”紧连,则水之声势并现。反之,若不用“而”,就会使人觉得潺潺水声与水之气势互不相关似的,影响了表达的准确和描述的效果。
文中绝大部分“而”用于顺接,少部分用于逆连。如“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三个加黑的“而”是用于逆连的,把禽鸟之乐、宾客之乐、太守之乐这三种乐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了。
文中用二十四个连词“而”,用法随内容之异而多变,作为连词“而”的几种用法基本上有了。
《醉翁亭记》里有许多是骈偶句,“而”字则使这些句子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都是六字一句,但“而”字的位置不同,句子结构节奏也随之产生变化,不显得呆板。文中第三、四小节是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不同的景色和人们游山之乐的,共分六层(“朝而往,……而乐亦无穷也”,作为过渡句,不列入层次内。)除第一层和第六层用“……者,……也”句式作结束句外,中间四层都用“……而……者,……也”句式作结束句。每一层最后一句的句式基本一致,但句子长短参差不一,结束句中都用了“而”字,显得整齐中有错落,节奏略有变化。
第四小节中有一处似乎可能用“而”却用了“为”。原句为“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为酒冽。”加黑的“为”若作动词解,则“酿泉为酒”与“临溪而渔”就对不起来了。其实这个“为”该作“而”字解。《古书虚词集释》:“‘为’犹‘而’也”。这两句中的“为”“而”为互文。这样,就与“临溪而渔”对得很工整了。此处“为”作“而”解,则全文实际用了二十六个“而”字。
《醉翁亭记》读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这与25个“而”字的运用也是分不开的。“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如“朝而往,暮而归”,若去掉“而”,成“朝往,暮归”,就显得紧迫短促,有早上匆匆而去傍晚急急而归之感,插入两个“而”字,就把游玩者欣赏山水之乐的从容之态、欢乐之情、悠雅之兴全表现出来了。文中不少句子由于用了“而”字,语气轻重分明,诵读时极富抑扬顿挫之致。如“临溪而渔”句,重音在谓语“渔”上,读重些,长些,作为状语的“临溪”则读轻些,短些。若不用“而”,成“临溪渔”,不仅别扭滞涩,而且语气轻重不分明。“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读来真使人感到有内在的类似诗歌的那种韵律美。
求新闻传播学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
您的查询字词都已标明如下:新闻传播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题目 (点击查询词,可以跳到它在文中首次出现的位置)
如果打开速度慢,您可以尝试打开无图片的快照; 如果您想保存该页面,可以添加到搜藏
(百度和网页的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百度快照谨为网络故障时之索引,不代表被搜索网站的即时页面。)
--------------------------------------------------------------------------------
·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简报(第92期)
·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简报(第91期)
·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简报(第90期)
·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简报(第89期)
·日语学院以评促改狠抓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我校积极部署本科教学评估整改工作
·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简报(第88期)
·上外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总结表彰大会召开
·上外后勤人在迎评中展现风采
·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简报(第87期)
新闻传播学院迎评参考实施方案
一、迎评工作小组组织机构
组 长: 张祖忻
副组长: 姚富民,张荣根,张红玲
成 员: 郭可,张健,姜智彬,李美
二、迎评工作分解方案及具体负责人
所有统计资料皆分三个年度分别或综合统计
1.目标定位及办学指导思想
1.1学院目标定位(总负责:张祖忻)
1.1.1新闻传播学院“十五”学科发展规划张祖忻
1.1.2定位与发展思路的会议记录张祖忻李美郭可姜智彬
1.1.3新闻传播学院本科专业建设、调整有关材料(分项负责:张祖忻,李美,郭可,姜智彬)
调整方案:专业调整、开设专业会议记录、报告、批件等资料
(分项负责:)
1.1.4重点学科、专业近三年的申报资料、报告及发展建设情况(分项负责:)
重点(优秀)课程建设情况(分项负责:)
国家级重点(优秀)课程一览表
市级重点(优秀)课程一览表
校级重点(优秀)课程一览表
国家级、市级、校级重点(优秀)课程批文及相关配套文件
国家级、市级、校级重点(优秀)课程经费投入情况一览表
1.1.5近三年新增专业及建设情况材料(分项负责:李美)
1.1.6新闻传播学院与国外联合办学及国际交流情况(分项负责:张祖忻,郭可,姜智彬)
1.2办学思路(总负责: 张祖忻)
1.2.1学院开展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讨论的材料(分项负责: 张祖忻)
1.2.2学院工作要点及工作总结(分项负责: 张祖忻)
1.2.3学院教学工作例会会议记录(分项负责: 张祖忻)
1.2.4设主讲教师有关讨论材料(办公会议,教研室、系主任联席会议等)(分项负责:)
1.2.5教学大纲有关讨论材料(办公会议,教研室、系主任联席会议等)(分项负责: 张祖忻,李美,郭可,姜智彬)
1.2.6党政部门及管理人员参与教学、主动为教学服务的情况(分项负责:张荣根)
(1)近三年来党政管理人员参加监考、巡考名册
(2)近三年来党政管理人员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情况
(3)近三年来党政管理人员为学生开设课堂内外讲座的情况
(4)近三年来党政管理人员参加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情况
(5)近三年来党政管理人员参加教学情况
1.2.7有关实验室向学生开放的情况(分项负责:杨忠雄)
2.师资队伍 (总负责: 张红玲)
2.1 队伍结构
2.1.1本学院机构设置及人员详表(按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专任教师分列)(分项负责:张祖忻,童素英)
交复印件:身份证、教师资格证、学历学位证书、职称证书
2.1.2教师名册与结构(分项负责:童素英)
(1)2000—2003年新闻传播学院专任教师名册
(2)2000-2003年专任教师补充人员名册
(3)2000-2003年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名册
(4)2000-2003年专任教师分类名册(按性别、年龄、学历、学位、职称等指标)。
2.2 队伍建设
2.2.1人才队伍建设5或10年发展规划(分项负责:张祖忻,李美,郭可,姜智彬)
2.2.2新闻传播学院国家级或市级重点课程师资情况(分项负责:)
2.2.3新闻传播学院骨干教师培养情况(分项负责:张祖忻)
2.2.4新闻传播学院年轻教师(35岁以下)自我发展计划材料(分项负责: 张红玲)
2.2.5新闻传播学院年轻教师培养总结(分项负责:张红玲)
2.2.6教师研究方向情况调查表(长期稳定的研究课题及当前的研究课题)(分2.2.7项负责: 张红玲)
2.2.8岗前及在岗师资培训情况(分项负责:张祖忻,童素英)
(1)自筹经费培养在岗教师情况一览表
(2)新教师岗前培训情况
(3)在岗教师培训
2.2.9各专业教师参加各类研讨会情况(姚富民)
2.2.10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出国情况一览表(分项负责: 童素英)
2.2.11近三年新闻传播学院教师离开学院情况及原因(分项负责:童素英)
2.3 队伍水平
2.3.1近三年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参加科研课题与科技成果获奖情况(分项负责:张健)
交立项通知、结项报告,复印,装定成册
2.3.2近三年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参加教学研究与教学成果获奖情况(分项负责:张健)
交获奖证书,复印,装订成册原件放陈列室
2.3.3近三年科研论文和教学论文(分项负责:张健)
交原件,复印,装订成册
2.3.4近三年发表的教材、专著等(分项负责:张健)
交原件放陈列室
2.4 主讲教师
2.4.1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副教授及55岁以下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分三个年度分别统计(分项负责: 教学秘书)
2.4.2新闻传播学院35岁以下教师授课情况汇总表(分项负责:教学秘书)
2.4.3新闻传播学院领导授课情况汇总表(分项负责:教学秘书)
2.4.4优秀教学评选标准(分项负责: 张祖忻)
3.教学条件与利用 (总负责:姚富民)
3.1教学基础设施
3.1.1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增减变动情况表(分项负责: 杨忠雄)
3.1.2学院贵重仪器设备清单(分项负责:杨忠雄)
3.1.3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与生均值(制表)杨忠雄
3.1.4教室:新闻传播学院教室面积、生均面积、及教室分布情况;分三个年度分别统计(分项负责:姚富民)
3.1.5有关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材料(语言实验室的建设、包括电视、录像、计算机等向本科生开放)(分项负责:姚富民)
3.1.6新闻传播学院有特色的实验室建设情况;分三个年度分别统计(分项负责:姚富民)
3.1.7新闻传播学院主题网页管理的有关文件及规定;网页的应用情况(分项负责:姚富民)
3.1.8新闻传播学院实习基地的有关文件、协议、投入及使用情况(分项负责: 张荣根)
3.1.9新闻传播学院图书资料情况(藏书目录);图书资料管理规定(分项负责: 王萍,张惠娟)
3.2教学经费
3.2.1每年学校划拨的办公经费、事业经费、教研经费(分项负责:姚富民)
3.2.2学院自筹的教学经费(分项负责:姚富民)
4.教学建设与改革 (总负责:张红玲)
4.1专业
4.1.1新闻传播学院‘十五’学科建设规划(张祖忻)
4.1.2 2000年以来新闻传播学院新开专业一览表及经费投入情况(分项负责: 李美)
4.1.3新开专业的有关材料(申报材料、人员状况、教材、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等文件、资料,会议记录)(分项负责:李美)
4.1.4专业教学计划(分项负责:张祖忻,李美,郭可,姜智彬)
4.1.5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校历、各学期课程表、教学进度表含实践时间)(分项负责:张祖忻,李美,郭可,姜智彬)
4.1.6近三年全校性选修课、辅修课(文件、通知、报名及开班等情况)(分项负责:)
4.1.7素质教育有关文件与实施情况(分项负责: 张荣根)
4.1.8对在校学生进行一次“专业满意调查”情况汇总表(分项负责:张荣根)
4.1.9各专业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分项负责:张祖忻,李美,郭可,姜智彬,张健)
4.2课程
4.2.1课程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的有关文件(分项负责:张祖忻,李美,郭可,姜智彬,张健)
4.2.2课程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有关材料(经费投入、增添设备、建实习基地等)(分项负责:姚富民,张荣根)
4.2.3重点课程有关文件及材料(分项负责:)
(1)国家级课程一览表
(2)市级重点课程简介(有关课程主讲教师等)
4.2.4新闻传播学院教学奖励有关规定(分项负责:张祖忻)
4.2.5各级教育教学研究立项(结项)情况一览表(分项负责:张祖忻)
4.2.6各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交获奖证书,复印,装订成册)(分项负责: 张祖忻)
4.2.7教材建设近中期整体规划(分项负责:张祖忻,李美,郭可,姜智彬)
4.2.8教材管理制度(收集学校有关文件并补充新闻传播学院自己的管理条例)(分项负责:教学秘书)
4.2.9教材选用制度;专业教材使用情况调查一览表(分项负责:张祖忻,李美,郭可,姜智彬,张健)
4.2.10新闻传播学院自行编写、出版教材情况一览表(分项负责:张祖忻,李美,郭可,姜智彬,张健)
4.2.11新闻传播学院省部级以上教材立项一览表(分项负责:郭可)
4.2.12原版教材引进情况一览表(分项负责:张祖忻,李美,郭可,姜智彬,张健)
4.2.13教师公开课、示范课或讲课大赛有关材料(分项负责:张健)
4.2.14教学改革经验论文交流会有关材料(分项负责:张祖忻)
4.2.15专业教师公开发表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论文一览表(分项负责:张祖忻)
交原件,复印,装订成册
4.2.16新闻传播学院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有关材料(张祖忻,李美,郭可,姜智彬,张健)
4.2.17双语教师师资及培训情况(张祖忻,李美,郭可,姜智彬)
4.2.18双语教学课程有关材料(教学计划等)(张祖忻,李美,郭可,姜智彬)
4.2.19双语教学占课程比例一览表(张祖忻,李美,郭可,姜智彬)
4.2.20教育技术课题立项情况一览表(分项负责: (张祖忻,李美,郭可,姜智彬,张健)
4.2.21新闻传播学院自行开发多媒体课件一览表(分项负责:张祖忻,李美,郭可,姜智彬,张健)
4.2.22教育技术应用经费投入及多媒体课室建设情况(分项负责: 杨忠雄)
4.2.23多媒体辅助教学近期及中长期整体规划(分项负责:张祖忻,李美,郭可,姜智彬,张健)
4.2.24近三年各类课程应用多媒体授课的时数比例一览表(分项负责:张祖忻,李美,郭可,姜智彬,张健)
4.3实践教学
4.3.1新闻传播学院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分项负责:张荣根,赵韬)
4.3.2新闻传播学院实践教学材料(分项负责:张荣根,赵韬)
4.3.3新闻传播学院教学基地概况及基本教学状态(分项负责:张荣根,赵韬)
4.3.4圆满完成实习要求的学生占毕业时系学生总数的比例(分项负责:张荣根,赵韬)
4.3.5第二课堂(提供主办单位、时间、通知、节目单等)(分项负责:张荣根,赵韬)
4.3.6新闻传播学院开展与专业有关的各种知识、社会实践活动 (提供证据,如活动通知,报道,节目单等)(分项负责:张荣根,赵韬)
4.4特色课程
……….
5.教学管理 (总负责:姚富民)
5.1管理队伍
5.1.1近三年新闻传播学院党政管理干部情况及结构分析(分项负责:童素英)
另附干部一览表(按性别、年龄、职务、职称、学历、学位等指标分类)
5.1.2新闻传播学院党政管理人员(包括教学秘书)职责(分项负责:姚富民)
5.1.3新闻传播学院党政管理干部培训制度及情况(分项负责:姚富民)
5.1.4教学管理干部近三年有关教学管理及其改革的论文发表情况(分项负责:姚富民)
5.1.5教学管理干部近三年承担教学、科研课题情况(分项负责:姚富民)
5.1.6党政管理干部近三年授表彰情况(分项负责:姚富民)
5.1.7近三年党政管理人员参加教学情况统计表(分项负责:姚富民)
5.1.8近三年党政人员及其管理人员参加监考、巡考名册(分项负责:张荣根)
5.1.9近三年党政人员及其管理人员开设公共选修课情况、为学生开设课内外讲座情况(分项负责:张荣根)
5.1.10近三年党政人员及其管理人员为教学服务的情况(分项负责:张荣根)
5.1.11新闻传播学院关于从本科生中招聘教学及管理助理的制度(文件、聘书)(分项负责:张荣根)
5.1.12新闻传播学院办公设备一览表(分项负责:杨忠雄)
5.1.13新闻传播学院承办各级会议情况(分项负责:郭可)
5.2质量控制
5.2.1学校及新闻传播学院教学管理文件(分项负责:姚富民)
(1)学校有关文件(《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学管理文件汇编》;《上海外国语大学党政管理文件汇编》;《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管理文件汇编》;《上海外国语大学优秀毕业论文集》
(2)新闻传播学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及有关文件(张祖忻)
5.2.2专业教学计划(分项负责:张祖忻,李美,郭可,姜智彬,张健)
(1)新闻传播学院教学计划
(2)新闻传播学院有关修改教学计划的报告及批示
5.2.3专业教师手册,内容包括学校有关规定、本专业自己的规定,本专业教师联络方式,教学各个环节的操作细节指南(如备课、板书、作业量、作业批改、考试形式及评分标准等)(分项负责:张祖忻)
5.2.4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分项负责:张祖忻,李美,郭可,姜智彬,张健)
5.2.5课程组织与建设管理材料(分项负责:张祖忻,李美,郭可,姜智彬,张健)
(1)《新闻传播学院课程简介》
(2)各课集体备课纪录
(3)每位教师每门课的教案
(4)选修课开课情况一览表及申请报告
(5)停、调课申报手续(教学秘书)
(6)教学事故处理情况一览表(教学秘书)
(7)校、院课程建设基金资助条例及有关管理规定(张祖忻)
(8)优秀(重点)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一览表(张祖忻)
(9)合格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一览表(张祖忻)
5.2.6听课情况统计表(分项负责:教学秘书)
(1)院、系、教研室主任听课统计表
(2)公开课听课纪录
5.2.7教材建设和使用材料(分项负责:张祖忻,李美,郭可,姜智彬,张健)
(1)校、院教材建设基金资助条例
(2)新闻传播学院优秀教材评选与奖励办法
(3)教材建设委员会工作细则
(4)教材使用情况调查表及调查结果分析
5.2.8实践教学有关材料(分项负责:张荣根)
(1)有关学生实习的管理规定
(2)我校历年参加社会实践的人数及专业统计
(3)新闻传播学院实习基地建设的情况
(4)新闻传播学院几大赛事有关材料
5.2.9考试管理有关材料(分项负责:教学秘书)
(1)考试管理规程、监考需知等
(2)考试质量分析表
(3)有关考试、考风建设的办公会议纪录
(4)近三年考试作弊情况一览表
(5)试题库建设有关材料
5.2.10学位授予和毕业生质量标准有关文件及材料(分项负责:张红玲)
(1)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2)毕业论文评分标准
(3)新闻传播学院近三年毕业论文题目一览表(包括论文题目、学生姓名、导师姓名、论文成绩)
(4)毕业论文成绩统计分析表
(5)新闻传播学院近三年毕业论文摘要
(6)毕业论文质量分析
(7)优秀毕业论文集
5.2.11教学评估(分项负责:教学秘书)
同行评教材料
专家如督学等听课材料
教学观摩材料
学生评教材料(辅办:每学期学生座谈会纪要)
班级教学信息员对新闻传播学院教学的意见
5.2.12近三年新闻传播学院教学质量评估分析一览表(分项负责:教学秘书)
将信息反馈给教师,设立检测机制,检查教师的改进情况
5.2.13本科生导师制度及开展情况(张红玲)
6.学风
6.1 教师风范
6.1.1优秀教学评选标准(分项负责:张祖忻)
6.1.2近三年教师(个人、集体)受表彰情况一览表(分项负责:姚富民)
6.1.3教职工党员发展情况统计表(分项负责:姚富民)
6.1.4近三年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分析一览表(同5.2.12)(分项负责:张祖忻)
6.1.5近三年督导组现场听课评估纪录一览(分项负责: 教学秘书)
6.1.6近三年校级以上各类学生竞赛一览(含作者、年级、导师、奖状复印件、获奖时间等)(分项负责: 张荣根)
6.1.7近三年实践教学中学生受表彰(表扬)情况一览(含受表彰者、年级、实习领队教师、表彰单位、事由、时间等)(分项负责:张荣根)
6.1.8行政人员工作评估表(分项负责:张祖忻)
6.1.9学院教师工作量管理规定(分项负责:张祖忻)
6.1.10学院科研成果奖励条例(分项负责:张祖忻)
6.1.11学院年度考核办法(分项负责:张祖忻)
6.2学习风气
6.2.1开展学生素质教育情况(分项负责:张荣根)
6.2.2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措施与方案(分项负责:张荣根)
6.2.3学风建设的效果(分项负责:张荣根)
(1)专英四、八级通过率(学生分数及通过率等的各种横向比较表)(教学秘书)
(2)学生各类获奖情况
(3)学生发表与专业有关的论文、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情况
(4)学生参加各类知识竞赛的情况
(5)各类好人好事先进事迹
(6)三年来学生负责的出版物(全套收集)
6.2.4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分项负责:张荣根)
6.2.5主题网页中学生会栏目的应用情况(分项负责:张荣根)
6.2.6学生工作及举措------学术篇(分项负责: 张荣根)
(各项具体活动,如考风考及建设、院风学风建设、演讲比赛、各类讲座、学生学习经验讨论会等)
6.2.7学生工作及举措------文艺体育篇(分项负责:张荣根)
第二课堂(提供主办单位、时间、通知、节目单等)
6.2.8近三年新闻传播学院学风建设主要成果及图片、音像资料(张荣根)
6.2.9学院文化建设 (教学专栏、教师专栏、学生专栏,各教室、走廊环境统一布置)(张荣根)
6.2.10各种受处分的学生情况一览表(分项负责:张荣根)
7.教学效果
7.1 基本理论知识
7.1.1近三年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各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目录(分项负责:教学秘书)
7.1.2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主要考试情况(分项负责:教学秘书)
(1)近三年新闻传播学院专英四、八级通过率
(2)近三年新闻传播学院学生毕业考试成绩
(3)近三年各科成绩分析
7.1.3近三年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生考上各类研究生的情况(要有录取通知书或学生证等证据)(分项负责: 姚富民)
7.1.4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在各种专业知识竞赛中获奖情况(提供获奖的证书复印件)(分项负责:张荣根)
7.1.5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的各种学术活动情况统计表(分项负责:张荣根)
7.1.6新闻传播学院近年来学生活动获得全国、省、市级各类奖项(提供论文复印件)(分项负责:张荣根)
7.1.7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提供论文复印件)(分项负责:张荣根)
7.1.8近三年学生计算机等各类资格证书考级获证情况(分项负责:张荣根)
7.1.9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情况及分析(分项负责:张祖忻)
7.1.10学生实习、社会实践活动材料(分项负责:张荣根)
7.2毕业论文
7.2.1学位授予和毕业生质量标准有关文件及材料(分项负责: 张红玲)
(1)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2)毕业论文评分标准
(3)新闻传播学院近三年毕业论文题目一览表(按学年度)
(4)新闻传播学院近三年毕业论文摘要集(按学年度)
(5)毕业论文成绩统计表(按学年度)
(6)毕业论文质量分析(按学年度)
(7)优秀毕业论文集(按学年度)
7.2.2学生毕业论文原文、获奖毕业论文归类并汇编成册,按类排列于陈列室(分项负责: 张红玲)
7.3 思想道德修养
7.3.1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相关材料(分项负责:张荣根)
7.3.2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好人好事材料(分项负责:张荣根)
7.3.3新闻传播学院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材料(分项负责:张荣根)
7.3.4新闻传播学院学生近三年来学生活动获得全国、省、市各类奖(分项负责:张荣根)
7.4社会评价
7.4.1近三年考生高考录取分详情一览表(分项负责: 姚富民)
7.4.2近三年第一志愿上线考生报考率(分项负责:姚富民)
7.4.3近三年实际录取平均分与同批学校录取分的比较(分项负责:姚富民)
7.4.4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去向详情一览表(包括就业单位、考研学校及专业、出国等人数及比例)(分项负责:姚富民)
7.4.5近三年毕业生供需情况分析表(分项负责:姚富民)
7.4.6毕业生中突出的人物(分项负责:姚富民)
7.4.7毕业生对新闻传播学院的评价(分项负责:姚富民)
7.4.8用人单位对新闻传播学院的评价(需有30%的毕业生反馈表)(分项负责:姚富民)
7.4.9社会媒体对新闻传播学院的评价(分项负责:姚富民)
7.4.10三年来学生毕业情况(包括成功完成学业的人数、没有获得学士学位或毕业证书的学生名单及原因以及后续情况)(分项负责:姚富民)
8、特色课程、特色项目
9、综合
9.1开辟学院迎评专栏(姚富民)
9.2提交学院级的三个报告《自评报告》、《自评报告依据》、《特色报告》(朱科)
9.3对学院的文档进行整理、编号、存放。一方面迎接上级的检查,一方面建立起完整、规范的档案。(李雪莲,吴瑛)
三、工作进度表(略)
四、个人工作分解(略)
五、项目负责人通讯录(略)
作者 时间 2004-01-19
急求醉翁亭记的习题,书下注释,答案,
一、整体感知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第1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全文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紧接着,作者将“镜头”从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后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再写酿泉,最后推出醉翁亭。这样层层递进,托出主景,引人入胜。“水声潺潺”“峰回路转”“有亭翼然”数语,写水,写山路,写亭,都神形兼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从大山深处引出一亭,仅用几十个字,可见文笔之简练。醉翁亭既出,写景也暂告结束,转而为叙事抒情。作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作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前一问答,明白无疑;后一问答,隐约其辞,为进一步解释说明留有余地。行文至此,“太守”闪现,却不言明身份,成为全篇的一个悬念。下文讲“醉翁”雅号的由来,也言简意赅。“饮少辄醉”,突出了一个“醉”字;“年又最高”,又暗含了一个“翁”字。两者合璧,遂有“醉翁”之号。“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醉”和“乐”是表象和实质的关系,“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就是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化在宴饮之中。
第2段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先写早晚晴阴烟云变化,后写四时景物的不同。用对偶句描写,用散句收束,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谐美。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一写早,一写晚,各尽其妙而又互为照应。在写景中,又蕴含着事理的逻辑关系:因为“日出”,所以“林霏开”;因为“云归”,所以“岩穴暝”。这样,静态的描写又体现了动感,丰富了表现力。“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是同样的句式,却又同中有异,节奏由二三变成了三二,形成错落之美。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征,以极其精练的语言刻画出来。如“野芳发而幽香”写春,“佳木秀而繁阴”写夏,“风霜高洁”写秋,“水落石出”写冬,句句落实,一字不虚。最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作总结陈述,写朝暮四时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总归为“乐亦无穷”,余韵不绝。
第3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这一段的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拥,往来不绝,十分热闹。这个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就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写宴饮之乐,作者故意宕开一笔,不直入宴席,却从捕鱼酿酒写起,别有情致。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无论是肉还是菜,都就地取材,不用外求。这样写,意在夸耀滁地的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同样,宴饮之乐,也没有王公贵族府第那样高雅,无管弦助兴。但射饮弈棋,猜拳行令,杯盏交错,“起坐而喧哗”的野趣,也是朱门高第的宴饮得不到的欢乐。这里,太守又一次闪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作者以简笔勾勒出“醉翁”的自画像,醉在其中,是因为乐在其中。
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这一段有描写,有叙事,更融入抒情和议论,托出全文的主旨。“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寥寥八个字,写出了醉罢晚归的情景,笔调闲散,淡雅而有情致。接下来写“乐”的几种情境:一是“禽鸟之乐”。大自然是禽鸟的家园,游人的到来,惊扰了它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当人去山空后,它们又和鸣林间,唱出欢乐的歌。“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它们的乐更是一种自然的存在。二是游人之乐。游人之乐怎样,前文已有描述,故此处略而不谈,只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显然,这种“乐”已综合了自然和人事两种“情趣”,有了“自觉”的成分,但还缺少理性的认识。三是太守之乐。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那么太守是谁呢?及至文末,“太守”已出现九次,方才道出姓名,解开全篇悬念。文章也自然而止,且饶有余味。
二、问题研讨
1.本文的醉翁之意在何处?
这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但读罢却又让人觉得不仅仅是在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许多的思想情感。作者自己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么,怎样理解这“醉翁之意”呢?它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还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只有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才能准确把握“醉翁之意”。如前所述,“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范仲淹向宋仁宗所陈“十事”,包括改革官制、选贤任能、严肃法纪、强兵富民等,都无法实现。对此,范仲淹以耿介拔俗之质“进亦忧,退亦忧”,而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二人行为模式不同,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相比之下,欧阳修的表现更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乎“乐民之乐”。这样理解才算把握了本文的主旨。
2.本文的层次与脉络怎样?
本文采取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一篇锦绣文章。再如,除第一段,每段一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3.本文在艺术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不过四百多字,却写出了复杂多变的景物和情境。如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及四时景物变化,都言简意深,片语传神。语句凝练,语意精警含蓄,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像“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而石出”等句子,多为后人沿用。苏轼的《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就是在欧阳修的基础上翻新而成为名句的。欧阳修论文,主张“言简而意深”(《论尹师鲁墓志铭》),他特别推崇他的老友梅尧臣论诗的一句话,即“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见《六一诗话》),而这篇游记,可以说完美地体现了他的创作观点。
4.本文的句子是如何骈散结合的?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却大量地运用了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像“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样的句子,完全是骈文的写法。作者控驭自如,出语自然,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的痕迹,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与《岳阳楼记》不同的是,本文运用骈句,除了句中自对、两两相对外,还注重大量运用虚词。全文用了21个“也”字,用了25个“而”字,把诗一样齐整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这样整散结合,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两句,去掉“而”字,就变成了诗句;加上“而”字,就变成了文句。“而”字的使用,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练习说明
二、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设题目的是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语句的理解,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感。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三下面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改写《醉翁亭记》而成的一首词,名为“瑞鹤仙”。你喜欢《醉翁亭记》还是这首词?写一段文字,简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觥筹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第一段,引入:
亭的周边环境: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有亭翼然
亭名的由来: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
第二段,写景: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总归为“乐亦无穷”
第三段,写游写宴: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第四段,写归:
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乐
三种乐:禽鸟→游人→太守
结尾:道出姓名,揭开谜底。
二、结合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参照“课文研讨”,指导学生说说“醉翁之意”以及作者“乐”的内容和实质,进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本文的艺术特点。可以让学生主动发言,自己总结,然后教师参考“课文研讨”和“有关资料”作必要的订正。既要鼓励学生有新意的见解,又要提升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概括能力。
三、本文与《岳阳楼记》作于同一年,都是在相同的社会政治背景和心境下写成的。但这两篇文章在创作动机、所写内容和艺术风格上差异较大,可指导学生做一些比较研讨。教师可参考“课文研讨”部分适当点拨,研讨的结果可以在班上交流,也可以以书面的形式呈现,但不强求成文,只要列出观点即可。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二、六一居士传(节录)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居士传》
三、《醉翁亭记》本事两则
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
——《滁州志》
欧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的《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周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
四、参考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五、《醉翁亭记》的21个“也”字(江枫)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连用21个“也”字煞句,是创造性地使用虚词的一个范例,读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而绝无单调重复之感。奥秘何在呢?
这要从虚词的作用说起。现在讲虚词,一般只讲它的语法作用,例如“也”是个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解释或判断,有时也表示感叹、祈使、疑问和反诘等语气;用在句中则表示提示。这是把虚词放在句子范围内来进行研究,因此通常只要了解整句话的意思,就不难看出其中某个(或某些)虚词的语法作用。但古人写文章用虚词,却更加看重它表情达意的作用,因为虚词用得好,确实有“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这就要从全篇来看了。清末古文家林纾说:“须知有用一语助之辞,足使全神灵活者,消息极微,读者隅反可也。”“全神”,其实就是全篇的思想感情。着眼于全篇,才能更好地领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再回到《醉翁亭记》上来。作者连用21个“也”字,大约有两个原因:第一、文章采用了直接诉诸读者形象思维的写法,总是先将实际的景物描绘出来,而后加以解说,如此层层展开,有如画卷平舒,每一层又都用一个“也”字结住,使人感到不疾不徐,自然合拍。第二、作者的纵情山水,决非隐逸之士的超然物外,而是在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前提下,跟老百姓一同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感情既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与之互为表里,又表现在某些内心独白式的话语里,这就使全文洋溢着一种平和、愉悦的情调,而“也”字的连用则恰好成为这一情调的最合适的表现形式。对此,细心的读者通过反复吟诵是不难达到心领神会的。
我们无妨来做一点比较。例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如果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或“山之僧智仙作亭,而太守名之”,上述的意味就消失殆尽了。又如最后一段的前三句,从“太守归”“禽鸟乐”一直写到“太守之乐其乐”,层层加高,最后点明全文中心,其中的三个“也”字都显示了作者“与民同乐”的胸襟,值得玩味再三;如果把“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的“也”改为“之”,把“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也”改为“焉”,意境就会变得平淡得多,毫无咀嚼之味了。
(《语文报》总第98期)
六、诗情画意,秀丽多姿——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徐应佩、周溶泉、吴功正)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他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
优美的意境。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方面的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赏心。《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犹如设了张本,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作者是从这样几方面濡笔,描绘散文境界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含另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其二,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笔触如丝,根据不同的景象写了相异的境界。
其三,四季变幻之美。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下了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现了四幅扇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同时,四幅扇面又是互相映衬的,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其四,动静对比之美。散文写景绘境最忌呆板单调,一样景物,一种笔致,一式情态,又有何意趣?!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相映成趣。“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再说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最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有唱有憩,有动有静。“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由于作者多方面进行对比,使散文的意境绘形绘声,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情致。
精巧的结构。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乱。《醉翁亭记》结构上的精巧之处,值得我们努力学习。
金线串珠。《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正因为如此,文章的起、承、转、合,就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这样,行文走笔,一路写出,围绕个“乐”而展开,就不是断片的杂碎,而是统一的整体,犹如穿千颗珠玉缀在金线之中,收万道阳光凝于聚光镜上。也正因为有聚光点,有主骨架,文笔的散反而会转化成一种特色,显得运笔从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丰满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机,增强了散文的内容。
曲径通幽。《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借用这句话来形容这篇散文的结构特色是很恰当的。作者写四时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琅风貌,可谓匠心默运,苦意经营。作者为写出醉翁亭的位置,颇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径直言之,而是曲折写来。文章一开始敷设了五层笔墨,“环滁皆山”,一层;“西南诸峰”,一层;深秀“琅”,一层;潺潺泉水,一层;“有亭翼然”,一层。五层笔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层层烘染,步步进逼。先用大镜头、长镜头,然后推成小镜头、短镜头,最后跳成特写,不平不直,九曲回肠。先用概描,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下一“尤”字,文章迭进,带出“西南诸峰”。再着一“望”字,视线集中琅。用毕视觉,跟后就用听觉,“水声潺潺”,于是酿泉入画。尔后,用一“回”字,着一“转”字,醉翁亭才赫然在目,进入卷面。作者在用笔时,好像围野狩猎,逐渐圈小区域。这样不仅让人们了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它的美。如此描写,便使“亭”非比寻常;如此用笔,便使“文”不同凡响。再如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也是用的层层烘托的笔法。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这样,太守之乐就在众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巅,显示出主观感受和体验的高人一筹。
呼应有方。前有伏笔,后必照应;藏墨于首,显豁于尾,是《醉翁亭记》结构安排的第三个特点。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奏到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乐”呼应了“山水之乐”,乐从山水来,太守乐就有了根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着落。又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纷纷离去,是因为时令已晚,这便跟前文的“暮而归”又恰成照应,把这句话具体化了。处处注意呼应照应,就使文章的内在结构经纬分明,严谨周密,无懈可击。
出色的语言。《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例如苏轼在著名的《后赤壁赋》中写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词。又由于作者用词精当,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
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例如写晨昏景象之异,只用两句就概括殆尽:“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林、岩、晨气、暮霭,均是山间习见之物,以此下笔,切景切境。同时,“出”“开”联属,“开”是“出”的后果。“归”“暝”联属,“归”是“暝”的前提。动词的出神入化,互为因果,使变化着的山景逼真欲现,恍若在即。又如写四季景物,作者独到地捕捉了富有季节特点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到,精确熨帖。再如“树木阴翳,鸣声上下”,前句写色,后句传声,兼声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现无遗。还如“有亭翼然”,仅譬一喻,亭的形状、风貌便画出来活像鸟儿展翅,凌空欲飞。
《醉翁亭记》还留下了推敲文句的文苑佳话,为人们所传诵。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写道:“欧公(按:指欧阳修)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的《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周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朱子语类大全》卷一百三十九)滤沏文词水分,浓缩语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只字足敌万语,达到妙造精工的地步。
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抗坠,铿锵悦耳。全文几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他安排了不少对句,使句式整饬工稳。
单句成对的有“日出而林霏开”对“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
双句成对的,有“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对“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作者虽受骈文影响,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创造,融化到笔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矫饰。这样,读来顿觉舌端润畅;听来,倍感声声清朗,具有音乐的节奏感和回环美。
欧阳修在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艰涩的流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醉翁亭记》就是他的文学主张的最好的艺术实践。
醉翁亭记的问答题
1、本文的醉翁之意在何处?
这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但读罢却又让人觉得不仅仅是在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许多的思想情感。作者自己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么,怎样理解这“醉翁之意”呢?它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还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只有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才能准确把握“醉翁之意”。如前所述,“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范仲淹向宋仁宗所陈“十事”,包括改革官制、选贤任能、严肃法纪、强兵富民等,都无法实现。对此,范仲淹以耿介拔俗之质“进亦忧,退亦忧”,而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二人行为模式不同,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相比之下,欧阳修的表现更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乎“乐民之乐”。这样理解才算把握了本文的主旨。
2、本文的层次与脉络怎样?
本文采取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一篇锦绣文章。再如,除第一段,每段一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3、本文在艺术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不过四百多字,却写出了复杂多变的景物和情境。如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及四时景物变化,都言简意深,片语传神。语句凝练,语意精警含蓄,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像“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而石出”等句子,多为后人沿用。苏轼的《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就是在欧阳修的基础上翻新而成为名句的。欧阳修论文,主张“言简而意深”(《论尹师鲁墓志铭》),他特别推崇他的老友梅尧臣论诗的一句话,即“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见《六一诗话》),而这篇游记,可以说完美地体现了他的创作观点。
4、本文的句子是如何骈散结合的?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却大量地运用了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像“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样的句子,完全是骈文的写法。作者控驭自如,出语自然,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的痕迹,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与《岳阳楼记》不同的是,本文运用骈句,除了句中自对、两两相对外,还注重大量运用虚词。全文用了21个“也”字,用了25个“而”字,把诗一样齐整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这样整散结合,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两句,去掉“而”字,就变成了诗句;加上“而”字,就变成了文句。“而”字的使用,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上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多少
下一篇:大专有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