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研究生论文海草

发布时间:2023-03-11 04:12

研究生论文海草

转自:

2021年11月3日, Nature 杂志在线发表了来自 德国马普研究所Wiebke Mohr课题组 题为“ Terrestrial-type nitrogen-fixing symbiosis between seagrass and a marine bacterium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鉴定到生活在贫营养地中海中最高产量的海草 P. oceanica 的根组织内具有能固氮的海洋细菌,其可以向海草提供氨和氨基酸以换取糖与海草形成共生,其发现让人联想到陆生植物固氮共生的特征。

海草在全球沿海环境中形成广阔的草地,为鱼类提供繁殖地和食物。此外,海草草甸在减少二氧化碳 (CO2 )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它们的生物质产量大。这种生物质生产所需的氮 (N) 通常被认为是海草通过周围环境中的叶子和根吸收,然而也有许多海草在贫营养,N低含量的环境中发现。是否能 固氮 可能是它们持续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在缺氮水域,一直是许多海洋微生物学研究的焦点。事实上,已经在海草叶、根和周围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固氮的迹象。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海草与固氮细菌之间的直接关联。

该研究选取了生活在贫营养地中海中最高产量的海草 P. oceanica ,并使用遗传分析以及16S rRNA 偶联荧光原位杂交的技术,以视觉识别海草组织样本中的固氮细菌。研究发现这种细菌以高密度存在于P. Oceanica 根组织中,相当于根中所有细菌的 80%,并将其命名为 “ Candidatus Celerinatantimonas neptuna” 。此外,该研究还发现该细菌的16S rRNA序列与先前从盐沼草样本中分离的固氮细菌具有 95% 的相似性。同时对该细菌mRNA转录本的分析得到与固氮系统相关的蛋白质(例如结构蛋白和电子转移所需的蛋白质)的表达,以及作为有助于所需氧气管理的相关系统。同时,海草中的几个高度转录的基因表明该系统对固氮后产生的氨基酸合成的潜在贡献。

之后,该研究在该系统中添加了含有氮15同位素 ( 15N 2 ) 的氮气,结果显示细菌介导的固氮与海草的直接相关性,并且可以满足植物在生长季节的大部分氮需求。此外,在实验过程中,几种氨基酸(预计会通过固氮产生的氨迅速产生)中示踪氮的水平增加,这一发现与细菌和植物之间分子的活跃交换一致。

综述所说,该研究结果暗示了一个类似于 陆生豆科植物-微生物固氮系统 的系统,即 植物为微生物提供碳水化合物,这些碳水化合物使用最近固定的氮转化为氨基酸,然后将氨基酸转移到植物 。后续的研究将会关注到海草如何调控固氮细菌的生长,及如何分离出固氮细菌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论文链接:

海草场或可帮助清除海洋垃圾,这是利用了什么原理?

中新网北京1月15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开放获取学术期刊《科学报告》最新发表的一项环境研究论文指出,水下海草场可以捕获并提取海洋塑料废弃物,将其带到岸边,从而帮助清除海洋里的塑料垃圾。

该论文指,此前研究显示,大部分塑料最后都沉到了海底,但有一些塑料被冲回岸边,不过,尚不清楚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海草场广泛分布在浅海水域,能帮助捕获并缠住来自海床的沉积物颗粒。

马略卡岛岸边缠着塑料的海草纤维球。(图片来自Marta Veny,自然科研 供图) 供图 摄

携带外来物种作为外来物种入侵的运输载体。随着波浪的涌动将搭载垃圾碎片的生物带到很远的地方,生物在适合其生长且没有天敌的新环境内大量繁殖,对当地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造成损害。

为评估海草在捕获和清除海洋塑料中的可能作用,论文通讯作者、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安娜·桑切斯-维达尔(Anna Sanchez-Vidal)和同事,对2018年至2019年在西班牙马略卡岛四个海滩的海草垃圾中收集的塑料废弃物进行了测量。马略卡岛有大面积的海草场,近岸处有大量塑料。在42个松散的海草叶样本中,50%的样本发现了塑料废弃物;在198个海草纤维球(也称球藻或Neptune球)中,17%的海草纤维球上缠绕着这些塑料废弃物。每公斤散叶和海草纤维球中发现的塑料制品分别最多达到613个和1470个。

利用这一数据以及对地中海海草纤维产量的估计,论文作者认为,地中海海草场的Neptune球每年或能捕获多达8.67亿个塑料制品,不过,能被带到岸边的塑料制品数量以及冲上岸的塑料制品命运尚不知晓。

研究发现海草可以逆转海洋酸化时钟

据外媒报道,广泛的研究表明海草可以缓冲海洋酸化。今日,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发表了一篇关于海草如何缓冲海洋酸化的论文,该研究覆盖了加州海岸7片海草草地,时间跨度6年,这是迄今为止展开的最广泛研究。

研究指出,这些默默无闻的生态系统可以在较长时间内缓解强酸环境--即使是在没有光合作用的夜晚。研究发现,草类可以减少当地30%的酸度。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地球与行星科学系教授、博迪加海洋实验室教授Tessa Hill说道:“这种缓冲作用暂时将海草环境带回了工业革命前的pH值状况,就像1750年左右海洋可能经历的那样。”

海洋森林

当提到海草,大家可能会想到的是场景是当沿着海岸线走时黏糊糊的草触碰到自己的脚。但仔细观察这些水下草地就会发现一个令人惊喜的、活跃的、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

海龟、蝙蝠魟、豹鲨、鱼类、斑海豹、海马、五颜六色的海蛞蝓,这些生物都来到海草生态系统中寻找食物和栖息地。它们是珍宝蟹和大螯虾等物种的温床,许多鸟类也来到海草草地以吃到其摇曳草叶下的东西。

“这是一片没有树木的海洋森林,”该项研究的论文首席作者Aurora M. Ricart--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博迪加海洋实验室博士后学者,目前在缅因州的毕格罗海洋科学实验室工作--指出,“这片(海洋)森林的规模虽然较小,但里边的所有生物多样性和生命都可以跟陆地森林中的生物相媲美。”

日夜研究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在2014年至2019年期间部署了传感器,从加州北部到南部的七片鳗草海草草地收集了数百万个数据点。

在这些地方,从近乎原始的保护区到工作的港口、码头和城市地区平均有65%的时间发生了缓冲。

虽然是同一物种,但大叶藻的行为和模式由北向南发生变化,一些地点的pH值增加效果较好。一年中的时间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草类高产的春季有更多的缓冲。

海草在有太阳的情况下进行光合作用进而自然地吸收碳,这就产生了缓冲能力。然而研究人员想知道,海草会不会在太阳下山时重新释放这些碳,抵消了当天的缓冲作用?为此他们测试了这个问题并发现了一个受欢迎的独特发现:

“让每个看到这个结果的人都感到震惊的是,即使在没有光合作用的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改善效果在夜间和在白天一样,”Ricart说道,“我们还看到高pH值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有时甚至超过几周,这非常令人兴奋。”

北加州的博迪加港和托马雷斯湾内的汤姆角港在缓冲海洋酸化方面表现突出。至于在什么条件下以及为什么会在不同的海景下发生这种情况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气候变化、贝类和海洋酸化

这项研究对水产养殖管理、减缓气候变化以及保护和恢复工作具有意义。

在全球范围内,海洋酸化正在加剧,而海草生态系统正在衰退。随着地球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约1/3被海洋吸收。这改变了水的pH值平衡,可以直接阻碍牡蛎、鲍鱼和螃蟹等物种贝壳的形成。

求关于海洋生物学的论文如:海洋环境恶化与生态修复

  人类从海洋中获得了许多好处,然而,这些好处不是无限的,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它们正处于危急之中。
  在气候变化中,首当其冲的是沿海社区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因此,遏止红树林、盐沼和海草等沿海生态系统的衰退,在有助于减轻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的同时,也为亿万人民提供了大量的社会和经济利益。由于海洋是我们未来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需要保持海洋的生产力以及一切至关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
  海洋和气候变化相互作用
  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海洋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海洋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通过与大气的能量物质交换和水循环等作用,吸收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在调节和稳定气候上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被称为地球气候的“调节器”;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也对海洋产生巨大影响,造成海平面和海水温度上升、海水酸化、珊瑚礁死亡、小岛屿被淹没、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遭破坏等问题。
  去年,总部设在英国剑桥的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发布的一份名为《南极气候变化与环境》的研究报告称,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本世纪末海平面上升1.4米,如果按着个幅度来算,马尔代夫等岛国将被完全淹没,而纽约等全球一些沿海大城市将必须耗费巨资修筑防水设施。
  国家海洋局去年发布的一份中国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报告也显示,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中国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脆弱区,海岸带高脆弱区和中脆弱区占全国岸线总长度的36.5%。从海洋局发布的200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来看,2009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处于近30年来的高位,比2008年高出8毫米,中国海平面上升的速度超过了全球平均速度。去年我国累计发生132次风暴潮、海浪和赤潮过程,其中33次造成灾害,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死亡和失踪人数达到95人。
  “沿海地区是社会和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区域,但同时也是导致海洋环境恶化、生态系统衰退最严重的地区,已影响到人类健康和社会进步。因此,制定综合的政策措施、健全严格的法律法规、开展科学的空间规划、加强合理的环境整治、实施有效的生态修复,对于沿海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过度捕捞对海洋的伤害很大,应停止过度捕捞,大力推广禁渔期的方法。同时,还要尽量减少围填海项目,如果实在有需要,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的论证后,才能实施,将危害尽量减到最低。此外,大气对海洋也是有影响的,应减少化肥用量,尤其是沿海城市。
  针对沿海城市所面临的挑战,《北京宣言》特别呼吁,沿海城市的管理,需要用长期的眼光来看,确保把科学、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因素都纳入进来,这是至关重要的。面对气候变化的风险,沿海地区可以采取风险和脆弱性评估、健全的发展规划、紧急响应计划来减低风险。

  以下资料,仅供参考:
  1 近岸海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1 陆源性污染压力大,海域污染严重
  1.1.1 江浙海域接纳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入海污染负荷
  浙江省近岸海域背靠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浙江沿海7大城市和浙江北部、上海市排入海洋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日益增多。浙江省7大水系和北侧长江流域所携带的内陆污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海洋,成为海域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据调查,这些入海河流携带的污染物其负荷占90%以上。有关资料显示,长江中含有大量污染物的河水和上海市的工业、生活污水如果有一半流入浙江海域,加上浙江本身的入海河水和污水,将达到5千亿方,占全国的近1/3,入海的污染负荷也达近1/3,也就是说,浙江海域接纳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入海水量和入海污染负荷,而其中85%以上的入海水量和近60%的污染负荷来自长江和上海市。
  同时,沿海地区农村生活污水、畜禽饲养排泄物、农田化肥农药流失等形成农村面污染源,经小河小溪排入海洋,其污染物质的数量也甚为可观。而日益发展的海水养殖业所产生的残留饵料和排泄物对近岸局部海域,特别是象山港、三门湾、乐清湾这样的半封闭性港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污染源。

  1.1.2 海水高度富营养化
  由陆地排入海洋的污水中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使近岸海域的海水高度富营养化。浙江近岸海域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的含量严重超标,2003年有91.2%的水样无机氮超过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中44.3%超过四类水质标准,实测最高值超过一类海水标准12.9倍;有91.8%的水样活性磷酸盐超过一类海水标准,其中18.6%水样超过四类海水标准,实测最高浓度超过一类海水标准5.3倍。浙江北部近岸海域的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和超标率明显高于浙江南部。根据1997和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开展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近岸海域环境综合调查结果,浙江省近岸海域的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含量水平居全国沿海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前列。
  据对海水进行富营养化程度评价,2003年浙江近岸海域海水的富营养化指数(E值)为4.1,远大于富营养化标准值(E=1)。“九五”以来的E值变化见图1,由图可见浙江近岸海域海水的富营养化程度1998年以前逐年上升,1998年后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需要说明的是,陆源性入海污染物质的数量随入海径流量的大小而有较大变化,干旱年份入海径流量小,污染物入海量相对较少,故而海水中陆源性污染物质含量水平较低。

  1.1.3 海水存在一定程度的有机污染
  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有机污染物的产生数量增加、种类变多,最终归入海洋。浙江近岸海域海水中化学需氧量(有机污染综合指标)的超标率在“九五”期间有所增加,近几年维持在10%左右,2003年超标区域出现在杭州湾、舟山海区和浙南海区。反映有机污染程度的另一个指标是细菌总数(D值),2003年D值平均为2120,属中等污染水平,从“九五”以来的变化趋势来看,海水有机污染的程度在加重。

  成份复杂的有机物质对海洋生物尤其是幼体所带来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如果一旦生物种群在发育过程中受阻,对整个群落所带来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1.1.4 海水水质不能满足功能需要
  受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等指标的超标影响,2003年浙江省近岸海域水质超四类海水占43.9%,四类海水占26.8%,三类海水占9.8%,19.5%为二类海水。其中杭州湾100%为超四类水质,浙南海区水质相对较好,二类水质占83.3%。而近岸海域绝大部分区域是渔业水域,水质要求为一类海水,经水质达标分析,全省2003年仅2.32%的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到目标要求。
  据对“九五”以来浙江近岸海域水质类别构成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图3),超四类和四类水质所占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而一类和二类水质所占比例则呈下降趋势,总体上水质状况趋于下降。

  1.1.5 部分沿岸海域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和病原菌及病毒的污水排放入海,严重地污染了沿岸水域,使局部潮间带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潮间带系指海水落潮最低点至涨潮最高点之间的区域,陆源的各类入海排污口直接面向潮间带。监测结果显示,浙江北部海域潮间带水质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严重,局部区域化学需氧量、石油类、铅、汞等指标超标,水体条件致病菌及粪大肠菌含量较高;表层沉积物主要受到重金属铜、铅、锌等影响,个别区域还受DDT的污染;潮间带生物种类极度贫乏,部分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残留量较高。总体上,历年来潮间带海水中主要污染指标上升明显,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恶化。

  1.2 海域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脆弱化
  海域生物种类越丰富,种类组成越复杂,其多样性就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好,反之生态系统就越脆弱。监测结果表明,浙江近岸海域海水中异养菌和粪大肠菌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浮游生物及底栖生物的种类数减少。浮游生物种类的优势度和单纯度增加,而丰富度却日益下降;底栖生物种类及群落改变较为明显,主要的经济鱼类及甲壳类种类相当单一,生物量的两极分化现象明显。由此可见,浙江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已相当脆弱。“九五”以来浙江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情况见图4,可以看出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造成生物多样性指数降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连续的超强度的海洋捕捞和海底沉积物的污染是底栖生物种类及群落改变的主要原因。同时,进入海洋的有机污染物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造成生物种群在发育过程中受阻,使生态系统趋于脆弱。

  1.3 赤潮灾害严重,威胁加大
  海水的富营养化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条件,一旦其它条件适宜,就有可能引发赤潮。资料表明,浙江海域是我国赤潮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并且从南到北整个海域均有赤潮发生,而舟山海域发生较为集中。2003年在浙江海域发现赤潮46起,累计面积达7000km2。2000年5月发生在浙江中部海域的一次赤潮,总面积近7000平方千米,持续时间长达1个月,是历年来我国发生的面积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属世界罕见,该次赤潮造成的海水养殖直接经济损失近1800万元。
  从近几年的赤潮发生状况分析,赤潮发生的频率有加快趋势,发生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赤潮生物发生的主要种类由原来的硅藻占绝对主导地位逐渐向原生动物及甲藻转变,同时,由于很多甲藻具毒性,对生物资源和渔业生产及人类健康的威胁也在逐步加大。

  1.4 沿海湿地逐年减少,湿地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浙江省面积在百公顷以上的近海与沿岸湿地总面积达57.43万hm2,其中海岸湿地占近一半。沿海湿地中的庵东沼泽区湿地、灵昆岛东滩湿地、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湿地被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

  浙江海岸湿地虽然总体上是淤涨的,但建国后围涂建设发展较快,至1999年底,全省共围涂16.28万hm2,一些现有滩涂已围涂2~3次,而岸滩的自然淤涨速度跟不上围涂建设发展速度,使现有滩涂的地面高程大都较低。围涂可以增加陆地面积,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围涂速度过快,岸滩的自然淤涨速度跟不上围涂建设发展的速度,势必使得海岸湿地面积特别是滩涂面积连年减少,湿地植被、自然景观遭到破坏,湿地生物失去家园,湿地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同时也造成了可围面积正逐年减少,围垦成本增大。优良的沿海滩涂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将会彻底改变这些滩涂的自然生态结构,一些在生态学上、遗传基因上及生物进化史上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珍贵物种将会消失,自然的沿岸生态景观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1.5 油品储运量日增,溢油事故威胁加大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原油和成品油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浙江近岸海域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资源,为油品储运业提供了条件。目前,我省沿海散装油品吞吐量达到8000万吨,全国5个原油战略储备库中我省占2个。主要的油码头和储运基地集中在宁波、舟山港,仅舟山港每年进出港的油船达4000多艘次。油品储运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溢油事故给海域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上石油泄漏事故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1987~2002年,船舶和码头共发生大小溢油事故1984起,共溢油14188吨,其中溢油不足10吨的1918起,溢油量10~50吨的26起,溢油量50吨以上的大事故有40起,其中4起发生在浙江海域。2000年10月,东海平湖天然气海底输油管道在位于我省的岱山登陆点KP2.46公里处断裂,造成约300立方米(约230吨)的原油泄漏;2002年7月,浙普渔油98号在舟山港沉没,造成200多吨柴油泄漏。这些溢油事故给当地海域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
  2 对策建议
  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人类最为稀缺的资源之一。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浙江省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科学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样需要各方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2.1 加强领导,深化管理,全民参与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复杂而特殊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必须加强领导,协调行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保护和改善本行政区域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是沿海地方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因此,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必须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实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将其工作任务作为考核内容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浙江省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的规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环保部门的“指导、协调、监督”下,由环保、海洋、海事、渔业和军队等五大部门分工负责。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多部门管海的必然性,但这种管理体制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对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将其落到实处,显得尤为重要。
  环境保护行为涉及每个人,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组织机构宣传海洋生态环境知识,深入开展海洋环境的国情、国策和省情教育,切实提高社会各界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人人参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2.2 加强区域合作,开展流域(尤其是长江流域)综合整治
  浙江近岸海域的污染物质主要来自陆源径流,尤以长江为甚,上海市的污染物入海也有相当影响。因此要改善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状况,一方面要加强对陆源直排污染源和各类海上污染源的管理;另一方面须开展沿海各大流域,特别是长江的综合治理;同时应联合上海和江苏,共同开展长三角近岸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开展流域的综合整治,要在加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提高城市生活污水的氮、磷处理程度的同时,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控制农村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污水的无组织排放,以逐步减轻进入海域的污染负荷。对于长江流域的综合整治,必须由国家牵头,建立切实有效的区域性共同防治污染的合作机制。
  开展长三角近海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国家协调、地方政府组织的长江三角洲近岸海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行动机构,联合协作,统一调控。要建立健全海岸带管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制度;建立区域性海上统一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多职能海上监察执法队伍,实施统一监督与执法;联合建立长三角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现场监测网络体系、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系统和海洋灾害防治预测预报系统。

  2.3 完善投资保障机制,增加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投入
  保护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是沿海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各级政府应将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建设所需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确保投入与增长比例。把海洋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项目优先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扩大开放公共服务领域和延长项目经营期限等政策,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开发治理海岸滩涂、浅海和岛屿。要在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实行机制创新,对海洋旅游、码头运输、油气开发等建设工程建立海洋生态环境建设补偿资金制度。

  2.4 启动《浙江省碧海行动计划》,全面开展海域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
  《浙江省碧海行动计划》是一项未来十多年我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综合性分阶段实施计划。该行动计划以恢复、改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和加强污染事故应急防备为立足点,以调整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基本途径,陆海兼顾、河海统筹,以控制入海污染物和海洋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为重点,遏制海域环境的恶化,促进海域环境质量的改善,增强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从而保障浙江省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碧海行动计划》结合《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确定了2020年前分阶段行动目标,明确了针对我省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行动策略,列出了各行动阶段对沿海和流域内各类污染源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具体措施任务以及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项目,提出了各阶段海域重大污染事故应急行动计划。《浙江省碧海行动计划》批准实施后,各涉海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监管,沿海各地人民政府应认真组织落实。

  2.5 进行优势整合,提高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能力
  环境监测是是环境管理的技术保障,也是环境管理执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性强,投入要求高,不宜遍地开花建立专业监测站。目前,我省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力量在全国来说是比较强的,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规模较大,技术力量雄厚,是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的中心。根据浙江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特点,以该站为主,辅以其它部门和沿海环境保护部门的监测力量,完全可以实施对全省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监测。因此,应充分利用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这支监测力量,并在现有基础上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其监测能力。同时,还应加强沿海环境保护监测部门的业务指导,使其能承担起本行政区内沿岸海域的环境监测任务。
  对于赤潮灾害和溢油等海域污损事故的监视监测,应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监视监测网络和预警预报监测体系,提高其准确性和及时性,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2.6 深入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技术研究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涉及的社会、自然学科门类众多,很多领域在技术上还不成熟,因此必须加强基础技术的研究工作。
  这些技术包括:海洋生态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应用技术;重点海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典型海域污染防治和海岸带生态修复应用技术;赤潮和海域污损灾害监测预测及防治技术等。同时还应积极探索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机制,研究制订地方性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上一篇:论文查重盗文知乎

下一篇:论文参赛怎么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