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图片马原
论文范文图片马原
中国近代史学科,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才成为科学的。它的酝酿、问世过程,大致经历了前奏、孕育、胚胎成型和诞生四个阶段。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关于马克思和近代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马克思和近代史的论文 范文 一:马克思看侵华——读《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马克思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世人将其分为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三段。古老的华夏农耕文明到现代科技智能化时代,绝非一日之寒,承上启下的近代史,与其说是中华文明褪去浮色改头换面的日光浴,不如说是中华儿女硬把锄头当长枪的血泪史。
工业革命的兴起像阳光下的气泡一样,将西方人七彩斑斓的财富之梦送往地广人稠的东方,西方资本主义与中国农耕封建思想的格格不入引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自此,一部长达百年之久的近代史篇拉开帷幕。然而,长矛如何抵挡得住洋枪,战败的中国在政治、军事、外交和人民生活上都受到了英国等西方列强的打压。
马克思在文中提到亚罗号划艇的“侮辱事件”。亚罗号划艇是一只中国小船,曾被用来偷运私盐,船上有几名歹徒——中国的海盗和走私贩子。缉私水师得知这些罪犯就在船上,便逮捕了他们。可是因为这次逮捕妨碍了货主的商务,船长就向英国领事控告。他急忙返回领事馆,用命令式的口吻向两广总督提出书面要求:放回被捕者并道歉,同时致书香港的约翰·包令爵士和海军将军西马糜各厘,说什么他和英国国旗遭到了不可容忍的侮辱,并且相当明显地暗示说,期待已久的向广州来一次示威的良机到来了。 西马糜各厘将军率领英国舰队抵达,旋即开始了另一轮公函往来:海军将军态度蛮横,大肆恫吓,中国总督则心平气和、冷静沉着、彬彬有礼。西马糜各厘将军要求在广州城内当面会商。叶总督说,这违反先例,而且乔治·文翰爵士曾答应不提这种要求。如果有必要,他愿意按照常例在城外会晤,或者采取其他不违反中国习惯与相沿已久的礼节的方式来满足海军将军的愿望。但是这一切都未能使这位英国强权在东方的好战的代表称心如意。一场极端不义的战争就由这样一个荒谬的理由开始,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这一切都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我们泱泱大国,就这样被英国的一个将军、领事踩在脚下,为了他们野蛮的私利而挑起殃及百姓的无义战争,实在令人心寒心痛。
我们不否认英国民主制度的优秀,也不但光为本国人牟利而不惜别国人的安
危为代价的民主是虚伪的,不过是贪心的幌子罢了。“我国根据条约应享有的权利已遭到破坏,而在当地负责保护我国在世界那个地区利益的人员,不仅有理由而且有义务尽量利用他们所能采取的手段来表示对这些暴行的义愤。” 这是英国首相帕麦斯顿勋爵当年发表的演说,他们大肆攻击中国人违背条约的义务、侮辱英国的国旗、羞辱旅居中国的外国人,却根本举不出一个合理的原因来解释是非对错。实情也被议会中的花言巧语歪曲得面目全非,以致使那些真正想弄清这个问题真相的人深受其误。
当然,究其原因,是什么导致了中国的任人宰割?马克思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中国,压抑着的鸦片战争时燃起的仇英火种,爆发成了任何和平和友好的表示都未必能扑灭的愤怒烈火。”鸦片战争的失败,霸王条款的签订,给了英国为所欲为的通行证。说到底是中国的国力衰弱,人心惶惶,内忧外患!而且,当时的中国并不全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正义傲然。就如上文“侮辱事件”中提到的亚罗号划艇,船上坐的是中国的海盗和走私贩子,他们为英国人卖命牟利!英国人为了一群中国人来攻打中国人,这是多么可笑的逻辑。所以,在指责英国人的同时,中国人也应检讨自己。
近代史的长河中,中国可谓是一路摸爬滚打,曲曲折折地到了现代。没有实力的国家终究会被沦为别国的殖民地,这一点已在许多土地上得到见证。于国于人都是如此。马克思看到了英国的残酷侵华这是一种同情,我们作为当事人,不能只有愤青式的宣泄,更应该是跌倒后的 反思 。
关于马克思和近代史的论文范文二:从改革开放三十年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内容提要: 中国在1979年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此之后,中国踏入改革开放的进程。在经历了一段动荡时期,国家的经济及政治建设受到破坏以后,中国于此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到现在,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十分显著的,人们在了解改革开放的巨大的作用的时候,也要看到这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那么,改革开放到底是如何反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何意义?本文将重点描述这些。
一、 改革开放的背景
(一)、.国内背景:
中国从1956年选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党的八大对于如何以苏联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很好的思路。但是,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从1957年开始,我们用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开始了‘长达二十年左的错误’。到1976年后,“”结束后中国面临这样的图景:
政治上,““””严重混淆敌我,严重践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造成冤假错案堆积如山。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组织,长期陷于瘫痪和不正常状态。公安、检察、司法等专政机关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都被搞乱了。
经济上,““””造成我国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1977年12月,据李先念在全国计划会议上估计,““””十年在经济上仅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
文化 上,这场由文化领域肇始的“大革命”,对教科文的摧残尤其严重。无数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遭受浩劫,一大批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受到残酷迫害。
思想上,““””还造成全民族空前的思想混乱,党的建设和社会风气受到严重破坏。
(二)、国际背景:
中外经济科技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使中国面临沉重压力,美国、欧洲、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一直持续到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这个时期也被称作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1976历时十年的““””结束了,中国获得了重新出发的重大转机。面对这样的转机,中国再也不能失却也不容失却了。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确立了“实践”至上的权威,不点名地批判了“两个凡是”。
从1978年11月10日到12月15日,先行召开了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后第三天召开的。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二、 改革开放的意义
经过改革开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看,早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已经由过去的“一大二公三纯”、公有制一统天下,改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从经济体制看,已经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状态看,已经由封闭和墨守陈规的社会转变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和全面进行改革、越来越活跃的社会;从出发点看,过去建设社会主义,强调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现在强调改善人民生活,以民为本。
正是在与时俱进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党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同时,拓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我们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也会出现前进中的曲折、发展中的挑战。改革, 不可能一帆风顺, 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更加巨大的成就。
三、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这一理论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具有显著的科学系统性、开拓进取性、继承发扬性、时代先进性、务实开放性等重要特征。把握这些重要特征和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和更加证明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指导思想的正确性。而这些,无不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相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在时间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即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是解决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面临的中心课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其本意而言,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一个重大问题。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找到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建立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回答的主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使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社会成功地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不断创新体制与完善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二个重大问题,也是其先进性的体现。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中国特色的体制变革道路,建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回答的主题。要让马克思主义传承下去,保持其先进性和与现在社会相结合尤为重要。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作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进步要求和人民群众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概括,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从而更好地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立足我国实际,规划了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体制外到体制内的渐进式改革路线,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保持社会稳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过去以江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所提出的“三个代表”精神,永保党的先进性和传承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使其与中国现在的发展情况相结合,与时俱进,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先进性。
科学的理论需要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理论创新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又需要经过实践检验。我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因而,这一理论体系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是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科学理论。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一项伟大的事业,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离开马克思主义,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改革开放就会以失败而告终。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应当而且必须向前发展,必须跟上改革开放的发展步伐,不断创新、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只有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才能充分发挥对改革开放的指导作用。
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拓展而向前推进,改革开放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正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不断推动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从抽象到具体、由感性到理性,并不断推进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迈向新的理论境界。改革开放战略目标的制定、发展道路的选择、发展举措的实施等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以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并根据改革开放实践的新鲜 经验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
四、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要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必须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 措施 的协调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紧紧围绕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不失时机地努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只有不断的创新,不断的促其发展,它才能永葆活力,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前进的道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要实现干部“说教”与“身教”相结合,以“身教”为主。在当今情况下,能否有效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党员干部如何“说教”马克思主义、是否进行方式 方法 创新的问题,而是领导干部自身如何作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感召力从来不是说出来的,而是靠先进分子的行为做出来的。
五、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过程。既需要进行理论创新,同时还要付诸实践,并在实践的检验中来不断的促进理论向着正确的方向来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健康发展一定要与中国的历史相结合,与中国的 传统文化 相结合,与中国各方面的实际相结合,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让人民群众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所带来的真正的实惠,这样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能发展的更好,更快。而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取得就在于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它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智慧和心血,也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分不开。改革开放不断开拓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促进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新时期不断探索、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和新的实践中不断推进,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中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
董德刚2019-10-10版权声明举报文章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共产程》所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同于狭义马克思主义和广义马克思主义,可称为第三种含义的马克思主义。其科学内涵是马列学说中的普遍真理,其外延包括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由此展开而来的基本原理。此即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之“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一直在与时俱进,其原因在于:实践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个别论断存在错误,人们的认识在深化。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科学性、人民性和开放性的理论品格,需要全面而辩证地把握它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途径包括依靠群众实践、遵循分工规律等。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重要表现,是在它指导下实践的进展――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8-0006-04
马克思主义一直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然而,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却存在许多偏差。时至今日,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讨论。在这方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有巨大推进。以此为指导,进一步从总体上研究一下,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应当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我们端正指导思想、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多种含义
现在,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马克思主义,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西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东欧和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等。仅就中国而言,至少也有三种不同含义的马克思主义。
1.三种不同含义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种含义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1]这是列宁所下的定义,并为世人所公认。这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同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狭义上也可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马克思主义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按照列宁的权威解释,它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
第二种含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而且包括后人对它们的丰富和发展。这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属于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现在需要着重研究的,是作为我们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共产程》所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这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显然有别于广义的马克思主义。问题是,它同狭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否完全等同?如果认为它们是完全等同的,那么,就要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每一个论断甚至每一句话都当作我们的指导思想。这恰恰是必须反对的教条主义。我认为,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同狭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也有重要区别:前者只是后者中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前者称为第三种含义的马克思主义。
由于这是专指作为我们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简称也是马克思主义),意义十分重大,搞清楚这个问题,是我们真正弄清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的重点所在。所以,下面着重研究这个问题。
2.第三种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我们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显然不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所有论述为指导,而应当是以他们思想中那些经过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并且具有普遍意义(即对中国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为指导。这个概括包括两层意思:其一,它是“经过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因为只有这样的理论才具有可靠的真理性,才有资格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而未被实践证明的那些思想理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不能当作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其二,它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这是在前一层意思基础上的进一步限定。原因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一些思想理论,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是正确的,但是,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对于中国并不适用,所以,也不能当作我们的指导思想。简言之,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学说中的“普遍真理”。
上述理解也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根据。过去,多次说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3]他特别强调过,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4]邓小平进一步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5]这些论述都强调,我们要学习和坚持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所谓普遍真理,也就是经过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并且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
3.第三种含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外延
由于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狭义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从狭义马克思主义谈起。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包括众多组成部分。但是,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不可能同等重要,而是像其他一切系统一样,也是分层次的。可以把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列宁的观点和学说分为三个层次:层次――具体结论以及个别论断,中间层次――基本原理,核心层次――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递进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在具体结论之中,而世界观和方法论则是贯穿和统率这些基本原理以及具体结论的精髓和灵魂。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包括哪些内容呢?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精华,用中国语言概括,就是实事求是。它无疑属于“经过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并且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所以,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首先和主要地是指其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我国新时期,我们党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根本点或基本点(即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强调着重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达了这个基本思想。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般地说,这些基本原理都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都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因此,在总体上要坚持。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些原理的适用范围较宽,有些原理的适用范围则较窄,所以,对它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不能简单套用到我国现实中来。
毋庸多言,马克思、恩格斯的那些具体结论和个别论断,通常都是对当时条件下特殊问题的回答,不具有普遍意义,因而不能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称为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因为它们之间有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东西,亦即共同本质。现在需要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脉”的内容和必须坚持它的理由。
1.马克思主义之“脉”的内容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具体是指其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由此展开而来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实践观点、生产观点、群众观点、阶级观点、辩证观点和历史观点等。一方面,这些观点反映了客观规律特别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规律,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是不可违背的普遍真理;另一方面,这些观点又在前者基础上,表达了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具有崇高的人民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是科学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而全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亦即在尊重客观规律特别是社会规律的基础上,为绝大多数人(包括其中的每一个人)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社会意义,就是指导和帮助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破坏旧世界、创造新社会。这个新社会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即生产力发展比较快、人民富裕幸福、每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是科学的、进步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胸怀崇高的社会理想,但更重要的是能够付诸实践。这缘于其世界观的要求。唯物而辩证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的首创,并且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它不仅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实践是一切认识包括理论的基础,而且突出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解决实际问题,主张用革命实践来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一生时,在充分肯定他在理论上的两个伟大发现以后,也着重指出,这些发现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卓有成效地组织和参加了改变资本主义世界的革命实践。[6]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实践的理论、行动的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2.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之“脉”的理由
第一,尊重历史。马克思主义自从产生以来,在世界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它不仅使人类的很大一部分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方向,而且,它对资本主义严重弊端的深刻批判从反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整,使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社会主义因素明显增长,大大提升了整个世界的文明水平。对发挥了如此巨大作用的理论(这在世界史上是罕见的),我们必须给予应有的尊重。尤其是对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的作用更加不可忽视。有了马克思主义,才有中国共产党,才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思想理论基础,这个根本不能丢。
第二,尊重科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理想,为我们指明了奋斗方向。反映一般规律的普遍真理是不可违背的,进步的价值取向是不可偏离的,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是推动我们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第三,现实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学习、宣传和教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深入党心、民心,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一个有着7000多万党员的大党、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必须有一个共同理念和精神支柱,这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它是我们维护党的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而党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人民富裕幸福的基本条件。假如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分裂,我们国家就会陷入混乱,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走向失败,人民利益就要受到严重损害。可见,维护党和国家的统一、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现实政治也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当然,这是指科学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
全部马克思主义都在随着实践、时代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前进。
1.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主要表现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墨守成规绝没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于19世纪中叶欧洲社会实际及其变化,勇于破除前人的错误思想,才创立了全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100多年来,从马克思到列宁,再到,马克思主义一直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现在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心和重点是学习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因为它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又适应了中国的特殊国情,而且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对于我们的实践具有更切实、更直接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的民富国强为主题和根本目标,提出了独创性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出发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主要道路)、社会主义本质论(方向),并对当代世界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新判断。我们党据此制定出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引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贫穷落后的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情、国情和党情的重要变化,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7]作出了多方面的重大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强调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注重创新等)、社会主义的新观念(实现人民富裕幸福是根本目的,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不同社会制度应当长期共存、互相取长补短等)、执政党建设的新觉醒(“两个转变”论,“两个先锋队”统一论等)。它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20多年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我们党又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提出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课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推向前进。
2.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原因所在
首先,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由于历史条件和问题的变化,原有理论不再适用,必须有新的认识。从马克思到列宁,再到和邓小平,直到我们今天,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实现了巨大发展,主要是因为时代在发展和国情在变化。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存在错误,需要矫正。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对革命形势的一些估计,对资本主义生命力的预见,[8]对未来社会“囿于历史条件仍然带有空想因素的个别论断”;[9]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整个社会是一个大工厂”的计划经济观点,[10]对共产主义很快就会到来的预言,[11]等等。
最后,人们的认识深化了,也会对原有理论作出发展。随着实践的反复和经验的积累,即使历史条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人们也有可能从新的角度和更深层次认识问题,它也会促进理论的发展。
因此,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源于马克思,但又不限于马克思,总体上高于马克思,前者对后者存在着继承、矫正、发展三重关系。
四、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验和根本原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推动我们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此,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全面而辩证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
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12]现在,这一观点已经深入人心。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把它们统一起来。综合以往的认识成果,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品格,是实践性、科学性、人民性(与无产阶级阶级性一致)、开放性(即与时俱进)。我们需要全面而辩证地把握它们。
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它特别强调,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来自于实践,受实践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并且最终是为实践服务的。实际情况处于经常变化之中,而理论则是相对稳定的,并且常常落后于实践。如果把实际情况比作“地形”或“地貌”,理论就是“地图”,当社会生活发生很大变化的时候,我们不要企望按照“地图”来修正“地形”,而只能是根据“地形”来矫正“地图”。坚持这样的实践观点,摆正理论(含马克思主义)同实践的关系,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之点。我们必须用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科学解释并正确指导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科学真理。不过,我们也不要把这一点绝对化。恩格斯说过:真理和谬误等“对立只有相对的意义,今天被认为是合乎真理的认识都有它隐蔽着的、以后会显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同样,今天已经被认为是错误的认识也有它合乎真理的方面,因而它从前才能被认为是合乎真理的”。“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13]认识总是要不断发展的。像一切科学一样,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通常都包含着对前人某些重要观点的突破。
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但它和人民性是一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强调无产阶级阶级性,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当时生活的英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无产阶级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这个意义的无产阶级,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基本是一回事。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时说:“人民大众即无产阶级”。[14]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关系会日益简明化(实际并非如此),人类的绝大多数行将进入无产阶级队伍,无产阶级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以上无论哪种情况,无产阶级阶级性都不是同人民性对立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
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我们要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而普遍真理既不能停滞,也不能被任何人所垄断。它必然要随着实践、时代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10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其他基本原理有很大发展。这种发展不单包括我们党的领袖人物的有关思想,而且包括其他人乃至外国人所概括的普遍真理。这些普遍真理,本质上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相容的。马克思主义没有国界,也不限于领袖人物的思想。只要是正确的东西,即使“老祖宗”没有讲过,我们也要照着去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说了多少马列没有讲过但却对实践发挥了巨大指导作用的新话啊!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15]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视野看,马克思主义整体上是真理,但不是真理的“大全”,而只是人类真理长河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其他不少国家虽然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总体上也在发展和进步,他们的思想理论中也包含许多科学的成分。特别是那些实践水平较高即经济文化发达国家的思想理论,更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必须注意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
这是不是把马克思主义“泛化”了?“泛化”一词带有贬义,正确的说法是“丰富和发展”。之所以要“丰富和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实践在不断变化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单靠“老祖宗”原有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作为我们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因为人民需要科学,而越是科学的东西越符合人民的利益,正如恩格斯所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16]由于理论所反映的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具有科学性和人民性的理论也必须与时俱进,体现开放性。而这一切,都是以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及其不断变化发展为基础的。
2.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转化为方法和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功能,是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为了发挥这一作用,需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转化为方法和价值取向。
不少同志很真诚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但并不会运用。他们在分析具体历史问题的时候,常常违背马克思主义。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包含丰富的方法论思想,这主要是由实践观点而来的辩证决定论方法和实践标准,由生产观点而来的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特别是生产力标准,由群众观点而来的群众路线特别是人民利益标准,由阶级观点而来的阶级阶层分析方法,由辩证观点而来的矛盾(系统)分析方法,由历史观点而来的历史主义方法,等等。它们的总和就是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认真研究和自觉运用这些方法。
还有一些人,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招牌”或“护身符”,甚至当作排斥异己的“棍子”,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实际上的个人主义、、封建专制主义。事实上,就居于核心地位的价值取向而言,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就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包括合理的个人利益,亦即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内在地包含着伦理的导向,不能把个人利益摆到适当位置上,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如果我们真正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品格,身体力行,又何患马克思主义不会在我国乃至世界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呢!
3.明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和途径
如何把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标准,是一个尚未解决但又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多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不能把是否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词句、具体结论直至个别基本原理(例如阶级斗争原理),当作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标准。他们关于所有制、分配方式、具体体制以及革命形式等许多论述,都是“历史的科学”,[17]必须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而且都属于途径、手段、方法之列,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硬核”即根本。坚持还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标准,是遵循还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即是否在尊重客观规律特别是社会规律的基础上,为绝大多数人(包括其中每一个人)谋利益。其中,“尊重客观规律特别是社会规律”是前提和基础,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而“为绝大多数人(包括其中的每一个人)谋利益”,则是核心和目的,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只要坚持了这个基本精神,就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由此也可看出,一切反映客观规律、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要求的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或者是同马克思主义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保持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如果问马克思主义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有什么区别的话,可以说,在对待客观规律和人民利益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者在认识上,应当更自觉、更全面、更深刻;在行动上,应当更坚决、更完全、更彻底。
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途径或具体机制是:依靠群众实践,遵循分工规律,汇聚集体智慧(包含个人创造),广汲文化营养。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要表现,是根据实践的发展概括出新的科学理论特别是在它指导下实践的进展。思想之所以被公认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因为它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被公认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它们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功。我们的事业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就,我们的国家日益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日益富裕幸福,我们的基本理论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就会具有越来越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参考文献:
[1][2][15]列宁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8.309.309.
[3]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6.
[4]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41-742.
[5]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6][13][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7.426.489.
[7]:在学习《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日报.2006.8.15.
[8][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0-513.258.
[9]参见党的十三大报告
[10]列宁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2-203.
[11]列宁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6.
[12]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2.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举报文章
上一篇: 我国政治和谐问题研究综述
下一篇: 执政党培育民心资源能力问题新探
热门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马克思主义概论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
热门推荐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与条件分析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十大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研究论文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随想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逻辑论文
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内在逻辑
文档上传者
gaoyuan58938查看
文档数: 36
复制数:0
精品范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范文 马克思心得体会范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范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范文 马克吐温的故事范文 马克思博士论文范文
近期评论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电脑版 触屏版
免责声明:本站是免费知识分享网站,所有文章均为网友上传,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工信部备案:辽ICP备18014953号-9
首页
栏目
电话
一键复制全文
免费复制
微信关注,免费获得验证码
1、打开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zazhizj”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
请在这里输入验证码
确认
立即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限时特价:4.99元/篇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联系客服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写一篇学习心得,不少于1500字
文章的主要写作思路是一定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写出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心得。
范文: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能够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对于我个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并非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形成了理论体系,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只有形成了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并非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
在掌握哲学这个概念时,既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又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不要把哲学与世界观相混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与大学生确立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矛盾的观点,联系的、发展的理论以及实事求是的相关方法论在现实学习、生活中给予指导,有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
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建设者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及理论水平,从而更好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社会主义本质,更加坚定了为社会主义奋斗的信念!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目地全在于运用。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理论联系实际,关键是:一要联系社会实际,二要联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今国际、国内形式变换迅速,我们跟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知识,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
没有理想与追求,人生便会碌碌无为,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思想越来越成熟,我们要对我们的所作所为负责任。我们必须保证自己的思想是正确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正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指导了我们正确的人生航线。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人才,作为今后几十年社会各行业的骨干,更加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强大。
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蓝图,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要在实现这一伟大蓝图的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刻苦努力,打下扎实的理论和专业基础,不断提高和拓展自身的创新能力,为将来在祖国各个岗位上发挥骨干作用做好准备。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能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它,我们要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争取最大限度的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上一篇:论文查重看
下一篇:社科院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