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卡盐湖论文研究
茶卡盐湖论文研究
西藏盐湖矿产资源的调查程度较低,主要围绕公路沿线(交通方便的地区)开展工作,多局限于硼砂、芒硝等少数矿种或少数矿床的调查评价和综合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工作。
新中国成立前,仅有少数外国探险家和学者在路线地质调查过程中涉及少数湖泊或盐湖,其中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于1889~1902年、1906~1907年和1907~1908年三次入藏进行路线地质调查,对色林错以北、阿里地区及色林错—班公错一线的湖泊、盐湖面积、海拔高程、水系、湖水的相对密度、含盐情况及湖岸线等作过考察记载。另有波格丹诺维奇于1888年进入阿里;维斯(Wyss.R)于1929~1930年到达革吉县以北地区;德拉特()于1927~1928年、诺林()于1931~1935年到过高原的西北部,对沿途的湖泊或盐湖进行过调查。上述资料极为有限,涉及盐湖方面的内容更是贫乏,限于当时条件,能获取这些资料,对认识和研究高原盐湖的形成及演变历史,是难能可贵的。
新中国成立后,区内地质工作方得以正规开始。1951~1953年,中国科学院西藏工作队首次在藏东地区进行了盐湖矿产资源调查,对一些湖泊成因、水化学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了申错、乃日平错等液相碱矿床,著有《西藏东部地质及矿产调查资料》,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提交的西藏考察报告,为全面认识该区地质及矿产资源提供了重要资料。
1956年,西藏821地质队在班戈错开展了硼矿检查工作;841队在查拉卡硼矿区进行踏勘工作,但未做深部揭露,所收集的资料较为简单。
1957年,新疆地质局喀什大队在噶尔昆沙一带开展地质调查时,对察来卡硼矿做过简单工作,未进行评价。
1958年,西藏地质局开始在藏北开展了以硼砂为主的盐湖矿产地质调查工作。至1961年底,调查湖泊95个,肯定了郭家林错、班戈错、扎布耶茶卡等10余个盐湖为固体硼酸盐矿产基地,并对郭加林错、班戈错进行了初步勘探,提交了《西藏北部盐湖硼矿普查总结报告》和《西藏杜加里湖、班戈错硼石矿区初步勘探报告》。
1958~1961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先后组成盐湖科学调查队、西藏综合考察队,对藏北主要盐湖进行了考察,取得了首批盐湖卤水化学分析数据。调查湖泊40余个,发现了世界上独特的扎仓茶卡(夏布错)硼酸盐矿床,对西藏湖区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矿床地质进行了综合研究。1974年提交了《西藏盐湖硼矿研究报告》,1980年提交了《西藏盐湖》及其他矿产地质考察实录。这些报告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西藏盐湖的基本概况,对西藏湖区的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钻孔等实际资料,作了综合性报道,为进一步研究该区盐湖提供了宝贵经验。
1974年,西藏区调队为配合食盐出口任务对扎布耶茶卡南湖部分作了详细普查,圈定了石盐工业矿体,首次估算了卤水和石盐中KCl,LiCl,B2O3,Na2SO4等有益组分储量,确认该湖为一综合性盐类矿床。
1976年和1978年,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再次开展了两次规模较大的综合科学考察工作,调查盐湖50多个,首次取得盐湖14C年龄数据,并首次在扎仓茶卡发现了水钙芒硝、泻利盐矿物。对湖相碎屑沉积物进行了分析鉴定,进行了沉积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对西藏高原湖泊的成因、第四纪地质、湖泊和河流等作了较详细的研究;出版了包括《西藏盐湖》在内的一系列科学考察丛书。为探讨高原盐湖形成演化、成盐规律及合理开发与利用盐湖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20世纪70~80年代,西藏区调队开展1∶10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时,对各图幅内湖泊的水化学类型及盐湖矿产进行了调查,取得了一批宝贵成果。
1980~1984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研究所与青海地质矿产局合作完成了“青藏高原盐湖沉积环境及寻找K,B,Li远景”课题,对西藏部分盐湖作了进一步研究,在扎布耶茶卡新发现了钯、铷、嗜盐菌藻等有益组分,再次确认该湖为一个具有硼酸盐、锂盐、钾盐等矿种的大型综合性矿产基地。
1991年,西藏地质矿产局第五地质大队开展了西藏北部盐湖调查,获得了黑-阿公路两侧较为详细的盐湖水化学分析资料。
1994年,西藏地质矿产局开展了全区区域矿产总结,对区内116个湖泊做了矿产评价,分析水化学资料100个,并对与盐湖有关的硼、锂、钾、芒硝、石盐、碱矿、水菱镁矿做了较为详细的总结,提交成果有《西藏自治区区域矿产总结》。
1994年,西藏地质矿产局开展了全区矿产资源论证,对与盐湖有关的矿产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经济价值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与评价,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查和开发利用的规划建议,提交有《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对2010年国民经济建设保证程度论证报告》。
1995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与热水资源研究发展中心(地质矿产部矿床地质研究所),开展了扎布耶茶卡盐湖综合调查。对湖区第四纪地质、古气候、沉积环境及矿床地质均做了详细研究。该项目属国家科委、西藏科委重点科研项目(K89-01-32),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070123),提交有《扎布耶茶卡盐湖综合调查与长观研究报告》。
1999年,地质矿产部矿床研究所与西藏地质矿产厅地热地质大队合作,开展了西藏羌塘地区盐湖资源调查,着重进行了盐湖地质、第四纪地质、生物、综合找矿等项工作。
2001年,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对西藏全区开展了全面、系统的资源与环境遥感综合调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内容涉及多领域、多学科。提交有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等13个子课题调查报告,为本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2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盐湖与热水资源研究发展中心)对扎仓茶卡Ⅱ盐湖进行了详查工作。探明扎仓茶卡为一个大型新型镁硼矿床,并对矿床做了详细评价,提交有《西藏自治区革吉县扎仓茶卡Ⅱ湖东缘镁硼矿区详查报告》。
此外,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还发表了大量与此相关的论文及专著。
以上成果均为本次盐湖矿产资源调查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区内前人调查研究主要成果见表1-1。
表1-1 前人调查、研究成果一览表
续表
青海旅游资源的论文
引言:业界对青海旅游发展状况的评价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开发小省,旅游经济弱省”。此言是否得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在下文中,笔者便试图从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应对措施几方面来对青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做一简单分析。
关键字:旅游资源 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措施
一 青海旅游资源
青海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美,民族众多,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地处世界第三极,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1.1自然资源
青海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名山大川的发源地,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发源于青海,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等著名山脉纵横于青海南北,自然景观可开发利用之处颇多。目前,青海省已定级的国家风景名胜区有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有三江源、可可西里、青海省鸟岛、玉树隆宝滩、孟达天池等五处。此外,诸如昆仑山,日月山,坎布拉风景区,李家峡水库,麦秀林场,茶卡盐湖,金银滩大草原,阿尼玛卿和年保玉则雪山等都可开发成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而且,青海的自然旅游资源大都保留了未经雕饰的原始风貌,景观独特,充满着新奇感、神秘感、粗犷感和原始感。恢弘博大、高旷险雄,历史悠久,丰富深邃。
1.2人文资源
(1)民族方面:青海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3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2.8%。诸如藏,回,蒙古,土,撒拉等少数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保持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如汉族社火,藏族藏戏,土族安昭都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可以吸引游人的民族节庆有六月六(农历)互助土族花儿会,七月二十五——八月一日的玉树赛马会等。
(2)宗教方面:青海藏传佛教影响最大。中国最奇特的藏传佛教景区--莱巴沟就在青海。西宁塔尔寺是我国六大喇嘛寺之一,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玉树结古寺有“世间第一大嘛呢堆”。此外,化隆夏琼寺,互助佑宁寺,乐都瞿昙寺,西宁北禅寺等都是在青海当地的名刹。除藏传佛教外,回族和撒拉族世代信奉伊斯兰教。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是青海省伊斯兰教的最高学术活动中心,在国内外伊斯兰教界享有较高声誉。蒙古族中有部分信奉萨满教,土族则十分崇拜祖先神。青海还是道教的传说中的重要一笔,西王母的瑶池即坐落在青海。
(3)历史方面:昆仑文化在华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图腾。千水之源,万山之祖,昭示着百川归海,华夏同根。青海有原始墓葬群柳湾墓地,有青铜器时期当地土著文化代表的诺木洪文化遗址。有丝绸之路遗址。有唐代早期的都兰热水吐蕃大型墓葬群,有唐藩古道遗址,有文成公主进藏时所修建的文成公主庙。还有红军西路军与青海军阀马步芳作战的红色旅游项目。
二 青海旅游开发
2.1青海旅游发展现状
虽然青海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旅游发展状况相比并不乐观。青海总体而言面临两个问题:
(1)旅游经济在全国而言处于下游,
下图图1为1995——1999年青海省国内旅游人数及收入:
年份 人数(万人次) 停留天数 收入(亿元) 比上年±%
人数 收入
1995 150 2.12 4.77 0 \
1996 150 2.00 4.5 0 -0.57
1997 150 1.74 3.9 0 -13.3
1998 150 1.59 3.57 0 -0.85
1999 150 1.7 4 0.67 12.05
图2 1995——1999年青海省国内旅游人数及收入
下图图2为1995——1999年青海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和创汇情况:
年份 人数(人次) 收入(万元) 比上年±%(收入)
1995 13332 230.6 -89.4
1996 10352 205 -11.1
1997 12817 272 32.7
1998 16610 276.4 1.6
1999 20500 329.3 109
图2 1995——1999年青海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和创汇情况
从1999年至今,青海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数字在持续增长,到2004年达到509.2万人次,但与其他一些省份相比,人数总量仍然显低。数据显示,2003年青海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3.7%,旅游外汇收入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二。
(2)旅游受季节制约过大
青海的旅游季节一般集中在每年的五月到九月,产出效益的时间太短。经过研究分析我们得知,以青海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可以开展全年四季的旅游的。比如塔尔寺三绝之一的酥油花就是冬季的特产。青海可开发的民俗风情游,宗教朝觐游,历史探古游,登山探险游等都是可以在四季参与的。
2.2滞后原因
交通问题、宣传问题、整合问题等是制约青海旅游资源难以有效释放优势的主导原因。
(1)交通问题:虽然近年来通往青海湖、孟达天池等旅游景点的道路都修建一 新,路难行的问题正在逐渐化解,但是由于青海的旅游景点较为分散,路程 距西宁市区较远,抵达目的地路途行驶的时间都比较长,如从西宁去往孟达天池坐车需要3个多小时,驾车去往青海湖车况好的情况下需要两个半小时,乘坐班车则需要3个多小时,加之沿途兴趣性活动较少,游客常常感到旅途枯燥劳累;再有,在达到景点后活动也欠丰富。因此,游客很容易产生了“看景不如听景”、“到此一游不是特别值”的感觉。
(2)宣传问题:
①宣传力度:青海旅游资源虽较以往增加了宣传力度,青海湖等一些景点的知名度随着“环湖赛”等活动不断提高,但总体而言,青海更多的旅游资源还没有被撩起面纱,在对外推荐方面,虽然一些景点下了一些功夫,但由于不能形成连续性、持久性,难以形成较为强大的社会冲击力。
②宣传全面程度:青海旅游自发展伊始便把精力更多的放在自然资源的宣传上,而很少涉及人文景观。这也是青海旅游“四季分明”的重要原因。
(3)整合问题:青海的旅游景点在对外推介过程中,多是“单兵作战”,很少联手共同对外广而告之。同时,面对丰富而散落在全省多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各相关方面缺乏对这些优势资源的整合,“套餐”式旅游在青海尚未“上桌”。青海还急需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旅游精品线路。
三 应对措施
(1)依托青海独特的旅游资源,科学地制定具有一定操作性和高品位的全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做好重要旅游景区的精品策划。在做好旅游资源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遴选找准主导型旅游开发项目,把握重点,分步实施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和坚持高原特色,尽量保持原汁原味,靠特色把青海的精品打出去。
(2)加快旅游业基础建设。措施包括:
①要加快重要旅游景区的硬件建设。
②要大力加强旅游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水平。
③认真编撰具有青海特色的旅游宣传资料。
④要加大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⑤强化旅游行业管理。首先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法规,逐步做到依法管理 旅游,依法管好旅游。要认真开展旅游市场的检查监督,大力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保持有序竞争,强化安全管理;要建立和完善旅游质量监督体系,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者合法权益。这是青海旅游能否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关键。
茶卡盐湖的构造
热觉茶卡盐湖位于西藏高原腹地,是一个现代盐湖矿床,主要受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及其附近次一级深大断裂的控制形成硫酸盐型盐湖。
热觉茶卡湖盆地区出露地层包括晚二叠系热觉茶卡组、早三叠系康鲁组和康南组,侏罗系布曲组、雀莫错组和索瓦组以及第四系冲洪积物,岩浆岩出露较少,主要岩性为砾岩、砂岩和碳酸盐岩。本区经历过板块碰撞和新构造运动两次重大构造事件,形成了一系列断裂,构造格局复杂。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热觉茶卡盐湖矿床的钾、锂品位较好,已达到小型规模,有实际开采价值。
通过对沉积岩、河水、泉水和湖水的水化学分析表明盐湖成矿物质具有多来源性;两条河流和泉对热觉茶卡盐湖成盐成矿起到重要控制作用;盐湖的蒸发浓缩造成离子在湖中分布不均匀。另外,锶同位素研究表明泉水中的盐类物质可能来源于夏里组和索瓦组。
通过对热觉茶卡地区区域地质,矿床地质,地球化学背景研究,笔者认为:热觉茶卡地区的热液活动使成盐物质活化并运移至地表或近地表赋存,热觉茶卡盐湖形成以后,经热水系统的水-岩相互作用、地表和近地表岩石风化淋滤,由流水携至湖中,经过漫长的汇聚和湖水蒸发浓缩,形成热觉茶卡盐湖矿床。
上一篇:毕业论文学分代替
下一篇:民商法研究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