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龙类研究论文
鱼龙类研究论文
独角龙顾名思义,独角龙就是头上长有一只角的恐龙。它们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大陆上。个体比原角龙大,身长6。5米,也有像鹦鹉一样的嘴,更大的颈盾向后上方伸展,颈盾边缘的褶边是齐整的,没有骨刺。它原角龙最大的区别在于鼻部有一根长长的角伸向前上方,独角龙的生活习性与原角龙相似。
(古代恐龙图片收集)
翼龙
中生代三叠纪出现在地球上的翼龙是最早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但有人怀疑它只是徒有虚名,充其量只能在天空滑翔。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因其大脑中处理平衡信息的神经组织相当发达,翼龙不仅能像鸟类一样飞翔,而且很可能是飞行能手。
美国俄亥俄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使用计算机分层造影扫描技术,依据化石建立了翼龙大脑的三维图像。图像显示,翼龙的小脑叶片相当发达,其质量占脑质量的7.5%,是目前已知的脊椎动物中比例最高的。与之相比,擅长飞行的鸟类的小脑叶片也只占其脑质量的1%到2%。
世界上第一枚翼龙胚胎化石,近期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被古生物学家汪筱林、周忠和博士发现。今年6月10日,相关研究论文刊登在世界最著名的学术刊物———英国的《自然》杂志上。由于这次重大的发现,《自然》杂志还在其网站首页“今日新闻”栏目中同时配发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图片。在6月11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也报道了这一重要。
最大的翼龙是披羽蛇翼龙。展开双翼有12米长。
发现。由于这样一块无比珍贵化石的发现,今天的人们已获得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翼龙这类与恐龙同时出现又同时绝灭,比鸟类早约7000万年飞向蓝天的中生代空中霸主不是胎生,而是像其他爬行动物和鸟类一样卵生。
早在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汪筱林就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一项重大发现。据说那是一个尚未出壳的翼龙的化石,发育中的翼龙胚胎,骨骼了了,清晰可辨。
它是汪筱林和同事周忠和两位研究员在辽西热河生物群中考察时发现的。化石产自辽西锦州义县一个湖泊沉积的地层中,距今约1.21亿年。这一地点曾经发现大量保存精美的狼鳍鱼、满洲鳄以及一些翼龙和鸟类化石。
然而,它的重要意义似乎远不止于此,在科学探索的路上,它更像一个神奇的时空穿梭机,从1.21亿年后的今天,人们依旧能够管窥史前翼龙生息的许多细节。
胚胎化石传达了最明确的信号:翼龙,与鸟类和其他爬行动物一样是卵生而非胎生。
“相信它解开了一个谜团。”汪筱林说,“它所传递的最大信息,就是翼龙是卵生,而非胎生。”一直以来,翼龙是胎生还是卵生,是个充满争论的话题。
虽然自18世纪翼龙被发现以来曾经有报道发现了一些被认为是翼龙蛋的碎片,但是没有科学的证据证明这些蛋壳碎片就是翼龙的,因此这次发现的第一枚翼龙蛋,也是第一个翼龙胚胎化石,意义非常重大。
据汪筱林介绍,翼龙是恐龙的近亲,二者生活在同一时代,是第一个飞向蓝天的爬行动物,人们经常将翼龙误认为是“会飞的恐龙”。翼龙起源于约2.2亿年前的晚三叠世,绝灭于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当恐龙占据着陆地时,翼龙却一直控制着天空。
翼龙具有与今天的鸟类相似的复杂行为。科学家有理由相信,它们以卵生的方式繁殖后代,把卵产在湖泊或者海滩的沙地上,也许还会孵卵,照顾幼仔。
翼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爬行动物,具有独特的骨骼构造特征。
早在1784年意大利的古生物学家科利尼在德国发现第一件翼龙化石时,甚至不能确定它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人认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认为它是鸟和蝙蝠的过渡类型等等。直到1801年,法国著名的比较解剖学家居维叶才鉴定它为翼龙,归于爬行动物。事实上,翼龙化石的发现比恐龙早了半个多世纪,自从翼龙化石被发现,人们对这类非常奇特的最早飞向天空的动物就充满了好奇,一直在苦苦地探求。
翼龙的前肢高度特化,第4指加长变粗成为飞行翼指,它由四节翼指骨组成,前端没有爪,与前肢共同构成飞行翼的坚固前缘,支撑并连结着身体侧面和后肢的膜,形成能够飞行的具有类似鸟类翅膀的翼膜。翼龙的腕部发育一个特有的向肩部前伸的翅骨,对翼膜起支撑作用。第一至三指生长在翼膜外侧,变成钩状的小爪,第五指退化消失。
支撑翼龙飞行的翼膜结构,完全不同于其后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鸟类和蝙蝠类翅膀结构。
胚胎毫无疑问属于翼龙,保存的骨架尽显无疑。
“不但骨骼完整,而且保存有翼膜纤维和皮肤,蛋壳及其乳突状结构也有很好的保存。”汪筱林研究员对记者说。对于化石骨架的保存状况,这位科学家是以“精美”二字形容的。
透过显微镜,记者观察到更为清晰的表达。蛋的边界光滑,蛋内呈褐色,颜色较深,与灰黄色之围岩区别明显。
“胚胎毫无疑问属于翼龙,因为保存的骨架显示具有相当长的第4指和具发达的三角脊的肱骨。”汪筱林说,“另外,在许多区域,有规律地保存大小几乎相等近于圆形的乳突状纹饰结构,这是蛋壳和胚胎的直接证据。”
令人称奇的是,在翼龙胚胎化石的一边,竟还有一条小鱼的化石。
“在自然界中找到一个物种的胚胎化石,实属不易,但这次发现的尤其重要,它不是普通的物种,而是第一个飞向天空,又是三种飞行脊椎动物中惟一绝灭的翼龙的胚胎的首次发现。”汪筱林说。
不过,更具“传奇色彩”的并不止这些,在翼龙胚胎化石的一边,竟还有一块小鱼———与翼龙生活于同一时代的狼鳍鱼的化石,两者相映成趣,极为罕见。
这样一块“珠联璧合”的化石所激发的人的想像力是震撼性的。两具化石形体不大,但保存都很精致,鱼身上的骨骼和鳞片完整无缺。两类动物由于火山爆发导致其同时死亡“终结”时的故事,似乎历历在目。
鸟类的翅膀上长有对飞行和身体保温非常有效的羽毛,蝙蝠类的翼膜虽然没有羽毛,但有对振翼飞翔起重要作用的三个指骨作支架。在翼龙的翼膜内除了分布着纤维外,没有骨骼支撑,因此,传统的观点认为,翼龙并不能像鸟类那样自由的、长距离的翱翔于蓝天,只能在它的生活环境附近如海边、湖边的岩石或树林中滑翔或在水面上盘旋。不过,最新的有关翼龙大脑CT扫描以及肩带等研究表明,翼龙并不仅仅能够进行短距离的滑翔,而且很可能具有强大的飞行能力。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现命名了超过120种的翼龙化石。
翼龙的个体大小和形态差异非常大,大者如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的翼手龙化石,它的两翼展开约12米,宽度相当于F-16战斗机,小者形如麻雀。翼龙有两大类,早期的喙嘴龙类比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罗纪,有一条很长的尾巴;晚期的翼手龙类主要生活在白垩纪,尾巴很短甚至消失。
翼龙类属于爬行动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温血动物。20世纪除,英国古生物学曾认为,翼龙具备快速运动的能力,像蝙蝠一样,体上有毛,并有鸟类相似的生活习性,因此,翼龙应该是体温恒定的温血动物。后来在德国发现的喙嘴龙化石上找到“毛”的印痕。1970年,在哈萨克斯坦发现了一件比较完整的带有“毛”的翼龙化石,英国古生物学家通过对这件标本毛状物和翼膜结构的研究,认为它无疑属于温血动物。翼龙身体上的这些“毛”隔热保温,防止体内热量的散失,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能直接证明翼龙是热血的恒温动物。
此外,在内蒙古宁城发现的全身覆盖“毛”的热河翼龙完整骨架,进一步证明了翼龙为温血动物。最近在巴西掠海翼龙巨大的头部脊状构造上发现具有调节体温的血管的印痕,也是翼龙为温血动物的直接证据。另一个证据来自于翼龙的骨骼像鸟一样有一些具有调节体温的小气囊。
事实上,翼龙为了适应飞行的需要,已经具有内热和体温恒定的生理机制,较高的新陈代谢水平,发达的神经系统以及高效率的循环和呼吸系统,成为一类最不像爬行动物的爬行动物。
(最接近龙的动物 揭开翼龙飞...)
鱼龙
中生代海洋中生存过的已绝灭的鱼形爬行动物,归类于爬行纲中的调孔亚纲。1821年,柯尼希认为它们是介于鱼类和爬行类之间的动物,创立了鱼龙 (ichthyo-saurus)这个词。 居维叶曾对鱼龙有过较形象的描述:“鱼龙具有海豚的吻,鳄鱼的牙齿,蜥蜴的头和胸骨,鲸一样的四肢,鱼形的脊椎。”指出它们是一类古老的爬行动物。
1835年,h.-布兰维尔把鱼龙作为一个独立的纲(ichthyosauria),列入脊椎动物亚门。四年后,著名的英国古脊椎动物学家r.欧文将鱼龙和鳍龙类合并,作为一类,称enaliasauria,包括两个目:鱼龙目和蛇颈龙目。随着鱼龙化石的增加,鱼龙的分类位置也不断地得到重新认识。1956年,a.s.罗默将它们单独列为一个目,归于上孔类(parapsida),1968年,罗氏研究了北美晚白垩世的一个完整鱼龙的头骨构造。他将鱼龙归入调孔类。
鱼龙的起源,目前尚缺少可靠的线索,已知最早的早三叠世晚期的化石,就已高度地特化。因此它们的祖先应出现在三叠纪以前。由形态构造推测,鱼龙可能起源于杯龙类。
侏罗纪的鱼龙属 (ichthyosaurus)是典型的鱼龙。它们的外形酷似一些大型快速游泳的鱼类,纺锤形的身体,皮肤裸露,三角形的头向前伸出似剑的长吻,嘴内长满锥状的牙齿,牙齿有迷路构造。在德国侏罗系的海相地层中盛产鱼龙化石,保存情况非常好。在粘土板岩上,常从侧方印出清楚的身体软体部分,可清晰见到一个肉质的背鳍和尾部由一串下折的尾椎骨构成的上叶小,下叶大的倒歪形尾。鱼龙的这一体现快速游泳的适应型式从三叠纪延续到白垩纪,仅有量的改变。例如它们的个体变大,歪形的尾鳍加大,前肢鳍脚变长。
鱼龙类的身躯构造说明,它们完全失去了上陆的能力。关于鱼龙的生殖方式,目前多认为属卵胎生。这种推断在德国符腾堡地区出土的鱼龙化石得到证明。在保存完好的鱼龙骨骼的腹腔部位,除了可以识别出它们的一些食饵,如头足类、鱼类外,还有鱼龙的幼体,其中有的已堕落于泄殖腔之外。
鱼龙的分类,目前较一致的意见是根据肢骨鳍脚构造的联接关系分为两大类,宽足类和窄足类,它们共分为五个科。①混鱼龙科mixosauridae,②短头鱼龙科om-phalosauridae,③萨斯特鱼龙科shastasauridae,④鱼龙科ichthyosauridae,⑤块鳍鱼龙科stenopterygiidae。
前三科主要生存于三叠纪,是一些较原始的鱼龙,一般个体较小,形态较原始。后两个科主要包括侏罗纪和白垩纪一些进步的鱼龙。
中国鱼龙化石发现和研究都较晚,第一件鱼龙化石是1964年杨钟健命名的茅台混鱼龙(mixosaurus mao-taiensis)。1964年的希夏邦玛峰科学考察中,在西藏定日地区发现鱼龙化石,1966年,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队在聂拉木县土隆地区采集到一件大型的鱼龙,被命名为西藏喜马拉雅鱼龙 (himalayesaurus tibetensis),1965年,安徽巢县三叠系早期地层中发现了一个小型的鱼龙——龟山巢湖龙 (chaohusaurus guishanensis)是世界上已知最早出现的一个属。
鱼龙作为海洋性的动物,其分布是世界性的。从早三叠世晚期出现到白垩纪末绝灭,一直是一类海洋中生活得非常成功的动物。在中生代末它们与恐龙、翼龙等一起绝灭。
(杯椎龙_百度百科)
( 其他恐 龙 的 种 类):
鱼龙化石被证为新物种:体长17米 头骨尺寸超2米
近日考古学家在美国内华达州奥古斯塔山脉(Augusta Mountains)中挖出了 2.4 亿年前(三迭纪中期)的巨大鱼龙化石,其中仅头骨的尺寸就超过 2 米,经过详细研究后被归类为新物种。 考古团队将该新物种命名为“Cymbospondylus youngorum”,他们于 2021 年 12 月 23 日在《科学》上报告了这个物种。
该新物种的发现,为海洋爬行动物迅速成长为恐龙海洋的巨兽提供了新的线索,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鲸类(鲸鱼和海豚)成为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动物的历程。当恐龙统治陆地时,鱼龙和其他水生爬行动物(它们显然不是恐龙)统治着海浪,达到类似的巨大尺寸和物种多样性。鱼龙进化出了鱼和鲸的鳍和水动力体形,在恐龙时代的整个过程中,鱼龙几乎一直在古代海洋中游泳。
波恩大学古生物学家、洛杉矶县自然 历史 博物馆(NHM)恐龙研究所的研究助理、该论文的主要作者马丁·桑德博士写道:“鱼龙来自于一个尚不为人知的陆地生活的爬行动物群体,并且本身是呼吸空气的。从 250 多年前在英格兰南部和德国首次发现骨架开始,这些‘鱼龙人’是科学界最早知道的大型爬行动物化石之一,远远早于恐龙,而且它们从那时起就吸引了人们的想象”。
该物种的化石是从内华达州奥古斯塔山脉的一个名为“Fossil Hill Member”的岩石区域中挖掘出来的、保存完好的头骨,以及部分脊柱、肩部和前鳍,可以追溯到中三叠纪(2.47-2.37亿年前),代表了鱼龙达到史诗级规模的最早案例。
新命名的 Cymbospondylus youngorum 与大型抹香鲸一样大,长度超过 17 米(55.78英尺),是迄今为止在那个时期发现的最大的动物,无论是在陆地还是在海洋。事实上,它是我们所知的第一个居住在地球上的巨型生物。
科学家发现1.5亿年前的鱼龙化石被埋在在自己的脂肪当中
发表在PeerJ上的一项新研究使用现代方法来了解独特的鱼龙化石保存情况。 鱼龙是生活在恐龙时代的海洋爬行动物。它们的化石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它们因具有类似于今天的海豚外形而闻名。
德国南部的索尔恩霍芬地区以其晚侏罗纪的化石而闻名,其中包括通常被认为是第一只鸟的Archaeopteryx始祖鸟和许多其他动物,其中许多动物除了骨架和牙齿外还保存有软组织,这在化石记录中是很罕见的。
这篇新的同行评审论文描述了来自索尔恩霍芬地区的两个鱼龙标本,大约有1.5亿年 历史 。它们被收藏在Jura-博物馆当中。其中一个鱼龙是一个完整的标本,有内部骨骼和身体周围的软组织的轮廓。另一个是一个完整的尾鳍。它与尾椎和周围的软组织一起被保存下来,证实了这组鱼龙也像它们的祖先一样,有一个月形的尾巴。
完整的标本是这个项目的真正独特之处,因为它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鱼龙在索尔恩霍芬作为化石并不常见,当时索尔恩霍芬是一个相对较浅的地区,有许多岛屿,而鱼龙是开阔的海洋居民。我们不知道这只鱼龙为什么进入泻湖,但这可能是它死亡的原因。它显然是一个完整的、死去的动物尸体,由于保存得很独特,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形状。
在死亡过程中或死亡后,鱼龙的背部和侧面落在海底,并被细小的沉积物覆盖。很少的氧气和相当多的运气将它保存下来,直到2009年被发现并挖掘出来。在论文中,科学家们对该标本进行了首次描述,并开始了解其软组织的过程。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从尾巴的软组织中提取了小样本,并通过X射线晶体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由于这些骨骼和它们保存的岩石具有几乎相同的颜色,因此用紫外线来研究骨骼的形状,以了解这些是哪种类型的鱼龙。他们发现,在鱼龙组织中发现的磷酸盐很可能促成了鱼龙的保存。目前还不可能确定鱼龙的所有化石组织类型,但新的研究自信地证实了皮肤和可能的结缔组织的保存。然而,围绕和覆盖标本的主要部分物质可能是分解的鲸脂。
我们从早期的研究中知道,鱼龙可能有脂肪,就像今天的鲸鱼一样。这项研究证实了这一点,鲸鱼和鱼龙之间除了身体形状之外,脂肪是另一个强烈的相似之处。
鱼龙 的 生活年代 外形特点 吃什么 住哪里 有什么本领
鱼龙(ichthyosaurus)
身长:12米;体重:3吨;时代:侏罗纪; 地区:各地海洋;食物:肉食;种类:鱼龙目。
生活在海中的爬行动物。鱼龙并非陆生动物。它的体型适合游泳,具有鳍状构造与流线型的头。它以鱼为食,而非食植物。可能体内孵化幼体,因为它无法离开水域产卵,鱼龙体长四点五到九公尺。依严格定义来分,鱼龙、蛇颈龙、翼手龙都不属于恐龙类,但由于它们生存的年代属于中生代且和恐龙一样属于爬虫纲,因此大部分人也将它们当作恐龙,鱼龙外形和海豚极为相似,游泳速度非常快。
鱼龙 ichthyosaurus- -
鱼龙 ichthyosaurus
鱼龙欢快地游泳在中生代的大海里......就在那个时候,恐龙正行走在陆地上。精确的说,鱼龙们比恐龙出现得稍微早些。
一头典型的鱼龙就是这个样子的(上图)。不错,它看起来是一条鱼,但实际上并不是鱼。它们与蛇、蜥蜴一样属于爬行动物。很容易看到,鱼龙的头骨和鳍与哺乳动物中的海豚和鲸相似。
早期的鱼龙像蜥蜴一样有着下肢
早期的鱼龙出在三叠纪(2~2.5 亿年前)的中国、日本、加拿大等地区,在泰国也可能有它们的踪迹。从开始出现到灭绝,鱼龙这个种群生存了 1.4 亿年,其中有2000万年的时间里进行着迅速的进化,从类似蜥蜴的形状变成鱼形。已知的鱼龙有 27 种。
在鱼龙的种种奇怪特征中,最惊人的是它们巨大的眼睛。在测量过的鱼龙眼睛中,最大的直径达到 264 毫米,属于temnodontosaurus platyadon。据我们目前所知,这是地球上有过的最大的眼睛,超过蓝鲸和巨型深海鱿鱼。
鱼龙有多大呢?据我们所知,shonisaurus popularis 和西藏喜玛拉雅鱼龙(均属晚三叠纪)身体长约 15 米,是文字记载中最大的鱼龙,但是应该还有未记载的更大型的。最小的鱼龙是龟山巢湖龙(早三叠纪)大概长 70 厘米。不同鱼龙的重量可能从几公斤到几十吨不等,由于保存完整轮廓的鱼龙非常少,要精确地计算它们的重量实在很难。
从残存在鱼龙化石胃部的物质来看,鱼龙是肉食动物,主要以乌贼为食,也吃鱼和一些其它海洋动物,与现在的鲸相似。
有许多理由让人相信,一些鱼龙尤其是大眼鱼龙是潜水专家。鱼形鱼龙的眼睛,象猫眼一样有非常低的光孔值,即采光性能很好。根据计算,如果把一只猫放在水下,关掉所有的灯,它可以在深达 500 米的海域猎取食物。大眼鱼龙眼睛的光孔值接近猫,但是它的眼睛比猫眼睛还大。也就是说,它可以接纳更多的影像,因而具有更强的视力。所以,大眼鱼龙在同样的深度可能比猫看得更清楚。
化石表明鱼龙是胎生动物,尽管人们很难相信海生爬行动物在那么早的时候就进化出了胎生的繁殖方式。每年的六月中旬,怀孕的雌性大眼鱼龙会成群结队地游到有大片珊瑚礁和海藻丛的陆表海,尽快生产。这种环境不仅为小鱼龙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也是他们的避难所。但是,这里并不适合成年的大眼鱼龙捕食。习惯了在广阔而黑暗的深海里捕食,她们很难适应陆表海水域的明亮阳光和狭小空间,所以她们产下小鱼龙后不久就会离开。
小鱼龙离开母体后第一件事就是赶快浮到水面上去吸一口气。他们生下来就很活泼,能够自由游泳。像所有动物的婴儿一样,他们头和眼睛的比例都比成年个体的大。新生的小鱼龙成长初期,珊瑚礁中的洞穴和通道成了他们躲避肉食动物的理想场所。在几个月内,小鱼龙就会长大,进入开阔海域生活。
1991年,在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一条河中,古生物学家伊丽莎白·尼科丝和她的同事们发现了一具这种海洋动物的化石,他们将化石整理拼接后发现,这头巨兽有23米长,仅头骨就接近6米,鳍为5.3米,科学家由此推测,这种动物也许是我们这颗星球上曾经生活过的最大的食肉动物,他们称它为鱼龙。
鱼龙在史前的大海里游弋了1.5亿年,而与此同时,它们的近亲恐龙家族则在陆地上称王称霸。在这段时间里,一些鱼龙一直保留着它们祖先类似蜥蜴的特性,而另一些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它们的身体进化得像海豚一样呈流线的形状,而生活习性也同这些哺乳动物差不多了。
通过对鱼龙鳍的研究,科学家知道了这种动物是如何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它们原来的腿变得短而偏平,而脚趾则连在了一起,变成柔软光滑的鳍;它们的皮肤相当光滑,还长出了一个新月形状的尾巴。当这些变化完成以后,它们便可以在水中游动自如,而在陆地上,它们的鳍则根本无法支撑沉重的身体了。
科学家认为,至少有一部分鱼龙的生活同今天的爬行动物是不相同的,例如今天的海鬣蜥依然离不开陆地,它们必须爬上岸晒太阳以保持体温,维持身体中正常的生物化学活动。但许多鱼龙已经不需要如此了。它们的体内可以产生一部分热量,它们巨大的身躯也有利于维持体温,因此,这部分鱼龙便永远告别了陆地,像鱼一样离不开水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湖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罗斯克·摩他尼认为,有些鱼龙具有非常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的流线体形,它们新月形的尾十分有力,可以灵活地左右摆动。在2002年春季的《古生物学》杂志上,摩他尼发表了他对一种名为stenopterygius的鱼龙的研究结果,他说,这种鱼龙的游弋速度可以达到每秒1米,和今天海洋上的蓝鳍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不相上下了。
但另外一些鱼龙,特别是早期的种类却依然部分保留着蜥蜴的形体,有长长的尾,柔软的脊,它们游动的速度没有前一种快。生物学家理查德·考尔文甚至认为,这种鱼龙的波浪似游动还会影响到它们的呼吸,因为用那种方式高速游动并同时呼吸是很困难的。所以科学家推测,这些鱼龙也许会采取跳跃的方式,它们游动时会不时跃出水面,就像今天的海豚一样,鱼龙通过这种方式在捕食的追逐中吸取足够的氧,并得以游弋很长的距离。
鱼龙的食物是科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在研究中,人们在鱼龙的腹中发现了大量箭石,它们是一种古生物化石,由已经灭绝的、与乌贼有血亲关系的头足纲动物内壳形成。在另一具鱼龙化石中,人们又找到了一些尚未消化的鱼和海龟的遗迹,那些海龟有6厘米大小,它们被整个地吞进鱼龙的肚里,有些被鱼龙的牙碾碎了。在一只尚未成年的鱼龙嘴里,人们发现了200颗牙,它们是圆锥形的,每颗牙有4厘米长,1厘米~2厘米突出在牙龈的外面,鱼龙用这些牙碾压食物,然后再将它们咽进肚里。
最令科学家感觉惊讶的是鱼龙的眼睛。一般说来,鱼龙游得快,它们才有可能潜得深,因为只有游得快,它们才能在屏息的有限时间内游到更深的地方,这是它们获取丰厚食物的重要本领。一些生物学家认为,鱼龙是可以潜得很深的,这其中的一个重要证据就是它们有一对极大的眼睛。
人们发现,一种身长只有9米的鱼龙拥有一对直径超过26厘米的大眼睛,它们看上去像一对盛食物的大盘子。这是人们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眼睛。另一种鱼龙很小,只有4米,但它们的眼睛却超过了22厘米,相对于它们的身体而言,这也是一对大得出奇的眼睛,科学家迄今尚未发现眼睛和身体的比例如此超常的动物。不过在今天的海洋里,也有一些眼睛大得出奇的家伙,例如一种巨大的乌贼,它们眼睛的直径可以达到25厘米,蓝鲸的眼睛也可达到15厘米。
大眼睛有什么作用呢?两位苏格兰学者,格拉斯哥大学的斯蒂尔特·汉菲尔斯和格姆·d·布莱克斯顿发表文章说,在阴暗的海洋里,大眼睛可以收集更多的光线,有利于发现隐藏在深水中的小动物,而灵敏的视力还使鱼龙可以在阴暗的深水中合作追逐猎物。
对于这种观点,有人提出了质疑,在现代的哺乳动物中,例如海豹,并没有那样大的眼睛,但它们同样可以在深水中灵活地捕食。但布莱克斯顿反驳说,海豹虽然没有大眼睛,但它们拥有其他灵敏的感觉器,例如触须等,触须可以侦测到由动物们的活动搅起的水流变化,而一些鲸类则依靠声呐追逐食物。
那么鱼龙是否也有类似的侦测系统呢?澳大利亚古生物学家本杰明·p·凯尔和另外一位放射线摄影师乔治·考利斯希望通过cd扫描技术揭开这个秘密,他们扫描的对像是一具未成年鱼龙的化石。
凯尔他们发现,鱼龙的头骨顶部和上腭之间的确有一道内鼻似的结构,很像一种负责嗅觉的器官。在头骨内还有一些奇特的印迹,在现代动物的大脑中,那里是专门控制视觉和嗅觉的区域。在头骨中,他们还找到了一些很深的凹槽。他们认为,那些凹槽是神经和血管的通道,那些神经网络可传输来自鱼龙前方的信息,而那些凹槽里甚至还可能隐藏一些复杂的感觉系统,例如电场感受器等。在现代海洋动物中,如一些鱼和鲨鱼就拥有这样的器官,它们的传感神经元可以侦测到来自猎物的电场。科学家说,很可能有部分种类的鱼龙也拥有类似的侦测系统,因为尽管它们有很大的眼睛,但它们的正前方则是一块不小的盲区,鱼龙也许不得不依靠某种感觉器来探测它们眼睛看不到的地方。
科学家发现鱼龙种类的多少和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是密切相关的。从化石发现的情况看,当气候温暖适宜时,它们便相当繁盛,种类很多,而在气候寒冷恶劣的地质年代,它们的种类就减少了。研究表明,尽管鱼龙和恐龙几乎在同一个时候出现在地球上,但它们灭绝的时间却是不一样的,鱼龙逐渐消失于9000万年前,而恐龙则是在鱼龙灭绝了2500万年以后,才突然地从地球上消失的。
上一篇:嘉应大学毕业论文
下一篇:系列论文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