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草原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11 20:36

草原学术论文

略说风景旅游中的建筑景观,《社会科学家》1993年5期心灵感悟宇宙自然:宗白华文艺美学思想的一个特点,《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2期烛隐探幽 察微知著:读林方直先生《红楼梦符号解读》,《内蒙古大学学报》1996年5期(署笔名“介心”)文明进化之渊源,《森林与人类》1996年5期尚“清”与魏晋人物品鉴,《内蒙古社会科学》1997年3期山水审美的“天人合一”境界,《内蒙古大学学报》1997年6期陶渊明生死观剖探,《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年3期“红学”研究新成果:《红楼梦符号解读》,《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年5期陶钓文理 杼轴中西:记林方直教授的学术研究,《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2期南北朝乐府民歌比较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年2期谢脁:山水诗发展中的转折,《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5期中国古代文人与酒之关系略论,《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年1期诗人、作家自杀的文化观照,《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2期陶渊明人格价值再认识,《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2期王绩: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先声,《内蒙古大学学报》2001年3期陶渊明思想及其隐居再评价,《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5期22.关于陶诗“自然”“平淡”的美学评价,《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2期摘要)论柳宗元山水诗中的悲情,《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年3期略谈“瘦”字的审美意蕴,《汉字文化》2002年3期“以文为诗”始于陶渊明,《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11期全文转载)陶渊明在唐代的地位及其与王、孟之关系,《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4期“清”与“女儿是水作的骨肉”,《汉字文化》2003年1期从陶诗看陶渊明与酒之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年2期(CSSCI来源期刊)陶渊明在元明清及近代的地位影响,《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3期从《世说新语》看魏晋进步的妇女观,《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年4期陶诗用字之妙,《汉字文化》2004年2期论文艺创作与大自然的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4期阮籍:暗夜里痛苦挣扎的独行者,《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年2期“山水惊知己”命题的美学意义,《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2期杜甫“颜色字”略谈,《汉字文化》2005年3期山水风景游及其文化意蕴,《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3期再论“以文为诗”始于陶渊明,《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年6期试论“韩孟”“元白”的山水诗,《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2期论《水经注》对中国山水文学的独特贡献,《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3期论初盛唐山水诗的特点,《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4期何逊山水诗略论,《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6期说“酒”,《汉字文化》2007年3期阴铿山水诗略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2期(CSSCI来源期刊)杜甫“诗史”略论,《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年4期(CSSCI来源期刊)柳宗元山水游记略论,《柳宗元研究》总第十期,2007年12月陶渊明的现代意义刍议,《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年2期(CSSCI来源期刊)“对酒不能言,凄怆怀酸辛”——阮籍与酒,《文史知识》2008年3期“返回到本源近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解读,《名作欣赏》2008年4期“胡地”与岑参边塞诗之奇峭美,《内蒙古大学学报》2009年1期(CSSCI来源期刊)“胡气”与盛唐诗,《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4期摘要)内蒙古散文六十年,《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年6期“三杯通大道 一斗合自然”——李白与酒,《博览群书》2009年10期五十年来“盛唐气象”研究述评,《文学遗产》2010年3期一首诗创造世界——张继《枫桥夜泊》的接受与传播,《苏州大学学报》2010年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1期摘要)海德格尔与陶渊明,《九江学院学报》2010年4期唐诗中的金河,《内蒙古大学学报》2010年5期“闲”与山水审美,《美与时代》2010年10期下普罗米修斯盗火神话及其文化意蕴,《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2期“乐天委分,以至百年”——陶渊明《自祭文》解析,《名作欣赏》2011年8期温汝能及其《陶诗汇评》,《九江学院学报》2011年3期王维诗中的西北边塞风情,《内蒙古大学学报》2011年6期火与人类早期文明新论,《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年2期“火”意象与燃烧之诗情,《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4期陶渊明彭泽辞官及其文化史意义——以“归去来兮”为研究对象,《天中学刊》2012年6期铁匠:火光映照下的力量美,《阴山学刊》2012年6期唐诗中的西域民族乐舞——《泼寒胡戏》《剑器浑脱》《西凉乐》《霓裳羽衣舞》,《内蒙古大学学报》2012年6期唐诗中的西域“三大乐舞”——《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6期路上的风景与书中的风景——我的山水文学研究,《名作欣赏》2012年10期散文及山水美学随笔芭蕉得雨便欣然,《草原》1991年2期绿影扶疏意味长——谈叶子的观赏,《园林》1992年3期竹楼品傣味餐,《光明日报》1993年5月10日到西双版纳观光,《光明日报》1993年7月20日曼斗村的“泼水节”——西双版纳“民俗旅游村”纪胜,《光明日报》1993年9月27日柳宗元钟情山水间,《文汇报》1993年9月27日袁中道壮游天下,《文汇报》1993年12月19日有云更觉千山秀,《北京旅游报》1993年5月30日登高壮观天地间,《北京旅游报》1993年8月30日开窗放入大江来,《北京旅游报》 1993年11月30日西双版纳识红豆,《内蒙古日报》(周日扩版)1993年4月11日一字新声一颗珠——浅谈园林的命名,《园林》1993年6期小议中国的民间节日,《中旅之窗》1993年9期不死的龙血树,《森林与人类》1994年2期“貂蝉陵园”的断想,《文汇报》1994年11月6日江山也要伟人扶,《中国地名》1994年2期数声鸟啼百花风——略说“花信风”,《中旅之窗》1994年2期观山观水皆得妙,《旅游纵横》1994年3期宜于松者莫如风,《森林与人类》1994年5期话说“八景”,《内蒙古日报》(周日扩版)1994年5月8日等车,《文化与生活》1996年2期沙漠,美乎,《森林与人类》1996年2期面对风景,《内蒙古日报》1996年7月13日永远的诱惑,《旅游时报》1996年9月29日谢灵运:中国风景区的开创者,《绿化与生活》1997年1期布衣元好问之墓,《中国环境报》1997年5月4日独留青冢向黄昏(与林方直教授合作),《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5期曲中红豆最相思,《旅游导报》1999年7月29日东林寺与陶渊明,《草原》2002年10期细说青城“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5月12日成都杜甫草堂,《内蒙古日报》2009年8月17日大兴安岭秋色,《草原》2012年1期张爱玲与香港大学,《名作欣赏》2012年1期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给萧乾先生的一封信,《文艺报》2012年1月20日第八版大学精神与人才培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7日第七版

侯向阳的学术成果

2014年 Zhang, Xiangyang Hou, Frank Yonghong Li, Jianming Niu, Yanlin Zhou,Yong Ding,Liqing Zhao,Xin Li,Wenjing Ma,Sarula Kang. Alpha, beta and gamma diversity differ in response to precipitation in the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PLOS ONE,2014,9(3): e93518.2.侯向阳,纪磊,王珍.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NPP、碳积累对不同降雨年份和利用方式的响应.生态学报,2014,21:.3.侯向阳.立足中国北方草原、面向欧亚草原的保护和发展的思考和实践.中国草地学报,2014,36(1):1-2.4.侯向阳.李博院士在草原所期间的学术业绩及其影响.中国草地学报,2014,36(1):116-118.5.侯向阳.让草原承载起美丽中国梦.中国畜牧业,2014,4:23.6.丁勇,萨茹拉,刘朋涛,李西良,吴新宏,侯向阳.近40年内蒙古区域温度和降雨量变化的时空格局.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4):96-102.7.李西良,侯向阳,丁勇,尹燕亭,刘志英,运向军,王海.天山北坡家庭牧场尺度气候变化感知与响应策略.干旱区研究,2014,31(2):285-293.2013年 R. Kemp, Han Guodong, Hou Xiangyang, David L. Michalk, Hou Fujiang,Wu Jianping, and Zhang Yingjun. Innovative grassland management systems for environmental and livelihood benefits. 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3, 110(21): Yuejun, Hou Xiangyang, Shi Hongxiao, and Shi Shangli . Effects of grazing and fencing on carbon and nitrogen reserves in plants and soils of alpine meadow in the three headwater resource regions. Russian Journal of Ecology, 2013, 44(1): Xiangyang, Leonid. Ubugunov, S Tserendash, Chen Haijun,Han Wenjun, Yun Xiangjun , Ding Yong, Wang Zhen, and Ji Lei. The changing patterns in grasslands and soil fertility along the Eastern Eurasian Steppe Transect across China-Mongolia-Russia. In:Revita-lising grasslands to sustain our communities: Proceedings 22nd International Grassland Congress. 2013, Yanting, Hou Xiangyang, David Michalk, Yun Xiangjun, Ding Yong, Li Xiliang,and Ren Jizhou. Herder mental stocking rate in the rangeland regions of northern :Revitalising grasslands to sustain our commutities: Proceedings 22nd International Gassland Congress.2013,1833-1836.12.侯向阳,尹燕亭,运向军,李西良,丁勇.北方草原牧户心理载畜率与草畜平衡模式转移研究. 中国草地学报,2013,35(1):1-11.13.侯向阳.艰苦创业攀高峰 增强能力铸辉煌. 中国草地学报. 2013,35(6):1-3.14.李新乐,侯向阳*,穆怀彬.不同降水年型灌溉模式对苜蓿草产量及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中国草地学报, 2013,35(5):46-51.15.丁勇,侯向阳*,吴新宏,Leonid Ubugunov,任卫波,萨茹拉,孙小龙,刘朋涛.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热点探讨.中国草地学报,2013,35(5):124-132.16.李西良,侯向阳*,丁勇,李平,吴新宏,尹燕亭,白海花. 牧户尺度草畜系统的相悖特征及其耦合机制,中国草地学报. 2013,35(5):139-145.17.尹燕亭,侯向阳*,运向军,丁勇,李西良.不同经济水平牧户草场植被特征比较.中国沙漠, 2013,33(4):1041-1047.18.尹燕亭,侯向阳*,运向军,丁勇,李西良. 荒漠草原牧户草场植被群落特征趋同性研究.中国草地学报,2013,35(1):79-84.19.尹燕亭,侯向阳*,运向军,丁勇,李西良. 荒漠草原不同经济水平牧户草场植被和土壤养分特征比较.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8):6-12.20. 李西良,侯向阳*,Leonid Ubugunov,丁勇,丁文强,尹燕亭,运向军,张勇.气候变化对家庭牧场复合系统的影响及其牧民适应. 草业学报,2013,22(1):148-156.21.李西良,侯向阳*,丁勇,尹燕亭,运向军,穆怀彬. 天山北坡家庭牧场复合系统对极端气候的响应过程.生态学报,2013,33(17):5353-5362.22.萨茹拉,侯向阳*,李金祥,丁勇,吴新宏,运向军.不同放牧退化程度典型草原植被—土壤系统的有机碳储量.草业学报, 2013,22(5):18-26.23.张晓庆,穆怀彬,侯向阳*,闫伟红,李平,李鹏,苏佳楼. 我国青贮玉米种植及其产量与品质研究进展.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 34(1):54-57+59.24.萨茹拉,李金祥,侯向阳.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分布特征.中国农业科学 2013,46(17):3604-3614.25.戴雅婷,侯向阳,闫志坚,王慧,高丽. 库布齐沙地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土壤呼吸的变化. 中国草地学报,2013,35(5):92-95.26.萨茹拉,侯向阳,陈海军,王珍,丁勇. 放牧强度对典型草原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2013,35(5):86-91.27.赵青山,侯向阳,赵艳清,夏明,段俊杰,陶雅.混播人工草地不同放牧制度下草畜互作试验研究. 中国草地学报,2013,35(1):67-72.28.赵青山,侯向阳,段俊杰,崔艳伟,那日苏,夏明,包赛很那.不同放牧制度下混播人工草地群落多样性动态. 中国草地学报,2013,35(5):80-85.29.李新乐,侯向阳,穆怀彬. 不同降水年型灌溉模式对苜蓿草产量及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第五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 2013,119-124.30.侯向阳. 中国草原科学,科学出版社.2013.31.侯向阳. 情洒草原谱宏区 创新科技铸辉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dings 22nd International Grassland Congress(Australia), The changing patterns in grasslands and soil fertility along the Eastern Eurasian Steppe Transect across China-Mongolia-Russia”Report.2012年 Xiangyang, Han Ying and Frank Li Yonghong. The perception and adaptation of herdsmen to climate change and climate variability in the desert steppe region of northernChina. The Rangeland Journal, 2012,34: Yunjun, Chang Xiyun, Yang Yuhai, Shi Hongxiao and Hou Xiangyang .The biodiversity and stability of alpine meadow plant communities in relation to altitude gradient in three headwater resource regions.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12l.11(79): 14422-14427.35.侯向阳.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研究探讨.中国草地学报, 2012, 34(2): 108-112.36.侯向阳.让科技创新成为引领草原保护与牧区发展的力量源泉.中国草地学报,2012,29(1):3-4.37.尹燕亭,侯向阳,丁勇,韩颖.荒漠草原区畜牧业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以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 26(8):153-160.38.李西良,侯向阳,丁勇,运向军,尹燕亭.北方草原牧民对极端干旱感知的季节敏感性研究.农学学报,2012,2(10):26-31.39.范月君,侯向阳,石红霄,师尚礼.气候变暖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草业学报,2012,21(3):294-302.40.李平,侯向阳.草原生态畜牧业与集约型畜牧业辨析.经济研究导刊,2012, 9:173-174.41.李平,任卫波,侯向阳,王育青,李西良,丁勇.沙地草原牧户对气候变化适应性调查分析.草地学报,2012,20(2):280-286.42.丁勇,侯向阳,LeonidUbugunov,吴新宏,尹燕亭,李西良,运向军.温带草原区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影响的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7):310-316.43.戴雅婷,侯向阳,王慧,高丽.鄂尔多斯沙地油蒿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动态.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26(10):103-107.44.张晓庆,侯向阳,张英俊.放牧家畜采食量和采食成分测定技术评述.草业科学,2012,29(2):291-300.45.王庆锁,孙东宝,侯向阳.晋北半干旱区苜蓿灌水次数与磷肥施用水平优化.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4):112-117.46.侯向阳,孙海群.青海主要草地类型及常见植物图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7.内蒙古草学会2012年年会,做“北方草原退化治理与草畜平衡模式转移研究”报告;48.中国水利学会牧区水利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做“北方草原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报告。49.中国草学会青年专业委员会(广西南宁),做“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EEST)研究框架和进展”报告。50.北京草原生产力研讨会,做“北方草原生产力衰减的关键机制及提高途径”报告。51.中俄草原生态样带研讨会(俄罗斯贝加尔湖),做“Frame, Advance and Scheme on the East Eurasian Steppe Transect (EEST)”报告。2011年52.侯向阳,尹燕亭,丁勇.中国草原适应性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草业学报,2011,20(2):262-269.53.侯向阳,韩颖.内蒙古典型地区牧户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的实证研究.地理研究,2011,30(10),1753-1764.54.侯向阳,徐海红. 不同放牧制度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碳平衡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11,44(14):3007-3015.55.侯向阳.充分重视农牧户在苜蓿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利益.草业科学,2011,28(1):4-9.56.侯向阳, 赵青山.白刺.内蒙古草业,2011,23(4):46-47.57.韩颖,侯向阳*.内蒙古荒漠草原牧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适应. 应用生态学报, 2011,22(4):913-922.58.徐海红,侯向阳*,那日苏.不同放牧制度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呼吸动态研究.草业学报,2011,20(2):219-226.59.王海,侯向阳*,秦艳,那日苏.阿拉善荒漠区牧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及应对措施初探——以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为例.草业科学,2011,28(9):1718-1723.60.丁勇,侯向阳*,尹燕亭,秦艳,王海,张庆,李西良.半农半牧区农户生产现状及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基于内蒙古林西县的调查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104-112.61.尹燕亭,侯向阳*,运向军.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草业科学,2011,28(6):1132-1139.62.穆怀彬,侯向阳*,德英.从我国《生乳》标准谈奶业发展.中国畜牧杂志,2011,47(18):15-18.63.章力建,侯向阳,朱立志,赵青山.关于建立亚太地区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合作机制的思考.中国草地学报,2011,33(5):1-6.64.穆怀彬,侯向阳,米福贵.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饲料领域的应用现状.粮食与饲料工业,2011,(11):61-63.65.穆怀彬,侯向阳.近红外光谱法快速分析玉米青贮饲料青贮发酵品质.红外,2011,32(10):35-39.66.韩颖,侯向阳.农牧交错带的变迁、划分及管理机制的探讨.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5):31-35.67.侯向阳. 奶牛优质饲草生产技术研究进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68.草原生态研究所30年所庆和并入兰州大学9周年学术研讨会,做“Research advances on adaptation of climate change in Inner Mongolia”报告.69.新疆中澳会议,做“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Adaptive Management in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报告.70.在草原生态学术前沿研讨会上做“Research advances on adaptation of climate change in Inner Mongolia”报告.71.参加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建立生态草业特区,探索牧区经济发展新模式”学术研讨会,做“牧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原则、模式和路径” 报告.7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71届双清论坛“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能源-经济-环境政策”上,做“应对气候变化的北方草原牧区环境经济政策研究”报告.73.赴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普通生物学和实验研究所,做“Introduction of GRI and Progress of Joint Project of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报告.2010年74.侯向阳.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是解决草原退化困境的有效途径.中国草地学报, 2010,32(4):1-9.75.侯向阳.依靠科技做好草原大文章.中国草地学报,2010,32(1):1-5.76.侯向阳,徐海红.不同放牧制度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碳平衡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2010,(6):50-57.77.文霞,侯向阳*,穆怀彬.灌水量对京南地区紫花苜蓿生产能力的影响.草业科学,2010,27(4):73-77.78.丁勇,牛建明,侯向阳,张庆,王海,尹燕亭.基于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家庭牧场生产经营分异研究.草业科学,2010,27(11):151-158.79.杜建雄,师尚礼,刘金荣,侯向阳.干旱胁迫和复水对草地早熟禾3个品种生理特性的影响.草地学报,2010,18(1):73-77.80.杜建雄,侯向阳,刘金荣.草地早熟禾对干旱及旱后复水的生理响应研究.草业学报,2010,19(2):31-38.81.韩颖,侯向阳.荒漠草原牧户气候变化感知和适应的实证分析.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0,127.82.章力建,侯向阳.草原大文章略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83.在中国草学会成立30 周年庆典大会,做“充分重视农牧户苜蓿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利益”的报告.84.在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组织的草原碳汇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研讨会上做“草原保护利用对碳平衡的影响及草原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的报告.85.在温带草原草原适应性管理国际研讨会上做“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区牧户对气候变化感知和适应的研究”的报告.86.在青海召开的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扶贫国际研讨会上做“青藏高原草原分布与现状”的报告.2009年87.侯向阳.中国草原保护建设技术进展及推广应用效果.中国草地学报,2009,31 (1):4-12.88.侯向阳.我国草地农业体系建设和未来发展方向.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 (2):33-37.89.韩文军,春亮,侯向阳.过度放牧对羊草杂类草群落种的构成和现存生物量的影响.草业科学,2009,26(9):195-199.90.曾亮,袁庆华,侯向阳,姚拓. 植物源药剂混配防治西花蓟马的药效研究.植物保护, 2009,35(6):164-166.91.侯向阳,依靠科技,做好草原大文章,促进草原大发展.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论文集.2009,59-63.92.参加农业部草原发展论坛,做“依靠科技做好草原大文章促进草原大发展”报告.93.参加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土壤固碳减排与气候变化高级学术研讨会”,做“不同放牧方式下荒漠草原生物量和碳平衡比较研究”报告.2008年94.侯向阳,杨理,韩颖.中国草地学报实施草原生态补偿的意义、趋势和建议.中国草地学报,2008,30(5):1-6.95.张晓庆,侯向阳,孙启忠,赵淑芬.华北农牧交错区奶牛饲养现状调查分析.中国奶牛,2008,(2):4-7.96.穆怀彬,侯向阳,米福贵.苜蓿不同密度种植生长状况及经济效益分析.中国奶牛,2008,(4):16-18.97.穆怀彬,侯向阳,米福贵,张萍.匈牙利青贮玉米在环京南部地区种植适宜性分析.中国草食动物,2008,28(2):51-53.98.孙双印,侯向阳,卢欣石.饲料桑特性研究与加工利用分析.草原与草坪,2008,1:63-69.99.草原监理中心学习大讨论做“草地畜牧业是保障奶业健康的重要基础”报告.100.在内蒙古农牧大学草原专业50年庆典学术报告会上做“我国草地农业体系建设和未来发展方向”报告.101.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草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上做“我国草地农业发展思考和措施”报告.102.在国际草原与草地大会上做“中国草原保护建设技术进展和推广”报告.2001年-2007年103.侯向阳,杨理.我国牧区县和半牧区县划分及发展方向研究.科技导报,2007,25(9):21-25.104.任继周,林惠龙,侯向阳.发展草地农业 确保中国食物安全. 中国农业科学 2007,40(3):614-621105.徐斌,杨秀春,侯向阳,陶伟国,覃志豪.草原植被遥感监测方法研究进展.科技导报,2007,25(9):5-8.106.杨理,侯向阳.完善北方草原家庭承包制与天然草地可持续管理.科技导报,2007,25(9):29-32.107.邹伟,侯向阳,曹致中.水资源紧缺条件下永昌县农户苜蓿灌溉及种植效益调查.草原与草坪,2007,(1):65-68,72.108.孙双印,侯向阳,卢欣石.二十一世纪的绿色神奇功能饲料植物——饲料桑.中国奶牛,2007,(2):53-54.109.侯向阳. 国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的休闲教育价值. 2007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休闲农业论坛文集,2007,257-259.110.侯向阳.发展高效现代草业支撑奶业健康发展.中国乳业,2006,(9):21-22.111.孙双印,侯向阳,卢欣石.饲料植物——饲料桑. 草原与草坪,2006,(6):66-68.112.侯向阳. 草业发展的节约型绿色道路(提纲). 2006中国草业发展论坛论文集,2006,47-49.113.侯向阳,杨理.我国草地生态经济研究的重点任务.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7(3):3-6.114.杨理,侯向阳.以草定畜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5,21(3):346-349.115.杨理,侯向阳.对草畜平衡管理模式的反思.中国农村经济,2005,(9):62-66.116.章力建,侯向阳,杨正礼.当前我国农业立体污染防治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7(1):3-6.117.王艳士,王庆锁,李春和,侯向阳.浅谈退耕还草战略.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7(1):22-25.118.翟虎渠,刘旭,侯向阳,沈贵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7(5):3-7.119.章力建,侯向阳.我国农业立体污染防治研究进展.作物杂志,2005,5:1-4.120.侯向阳,郝志强.生态农业与现代农业若干问题的讨论.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1):16-18.121.侯向阳,万里强,高洪文.我国西部草业科技发展重点的排序研究.中国农业科学, 2004,37(4):558-565.122.徐斌飞,侯向阳,王道龙.沙尘暴的危害及农业防治措施.生态科学, 2004,23(1):60-63.123.万里强,侯向阳,任继周.系统耦合理论在我国草地农业系统应用的研究.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1):162-164.124.章力建,侯向阳.以科技促进质量效益型农业综合开发.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6(2):8-11.125.杨理,侯向阳.弹性与草畜平衡管理关系初探——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 中国草学会第六届二次会议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77-81.126.杨理,侯向阳.以草定畜的理论研究.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2004,383-388.127.侯向阳,刘旭,杨理.草地生态建设战略重点研究.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 2004,30-37.128.侯向阳,杨理.牧区和半牧区县域经济及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初探. 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 2004,122-130.129. 侯向阳.草业科技发展重点问题研究. 中国草学会第六届二次会议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214-220.130.万里强,侯向阳,李向林.层次分析法在西部草业发展中的应用.草业学报,2003,12(5):1-7.131.曹致中,侯向阳,魏臻武.实施奶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提高优质苜蓿生产技术水平. 第二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 2003,195-198.132.侯向阳,万里强.加入WTO与我国草业的发展.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4(1):34-37.133.刘旭,侯向阳.应对入世 加强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管理.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4(5):67-69.134.叶志华,侯向阳.我国草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科技对策.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4(2):69-73.135.郝志强,侯向阳.体制改革条件下非营利农业科研机构运行机制探讨.农业科技管理,2002,5:1-5.136.万里强,侯向阳.对青海草地畜牧业的几点认识.农业科技通讯,2002,3:24.137.李维薇,侯向阳. 我国西部草原保护、建设与管理的重点及对策. 21世纪草业科学展望—国际草业(草地)学术大会论文集,2001,228-232.138.章力建,侯向阳,王庆锁.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问题. 农业经济问题,2001,2:23-26.139.信乃诠,侯向阳,张燕卿. 我国北方旱地农业研究开发进展及对策.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9(4):58-60.140.侯向阳. 农牧交错带变迁的格局与过程及其景观生态意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9(1):71-73.141.侯向阳,万里强. 现代草业的概念、理论及趋势. 中国草地,2001,23(6):45-48+63.142.李维薇,侯向阳. 我国西部草原协调发展的重点及对策. 中国软科学,2001,10:21-24.143.侯向阳.温带-亚热带过渡带的景观变迁及其生态意义.应用生态学报,2001,12(2):315-318.144.侯向阳. 西部农业科技发展需求、思考及建议.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1):8-11.145.王鹰,李维薇,时建忠,侯向阳. 以科技为先导加强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中外科技信息,2001,12:43-45.146.中国草地生态环境建设战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47.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48.中国西部牧草,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49.红黄壤地区综合治理与农业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996年-2000年150.侯向阳,韩进轩,阳含熙. 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冠木竞争生长及林冠空隙动态研究. 生态学报,2000,20(1):68-72.151.章力建,侯向阳. 关于大力发展我国西南山区生态农业的思考与建议.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2(6):41-45.152.侯向阳,陈印军. 红黄壤地区农业区域治理与发展的几个问题.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1):45-47.153.陈印军,侯向阳,高旺盛.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科技发展之战略.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2(4):72-75.154.侯向阳. 红黄壤地区粮食生产持续性分析. 生态农业研究,2000,8(2):78-81.155.侯向阳,肖平.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探讨.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2):77-80.156.侯向阳,高卫东. 作物野生近缘种的保护与利用. 生物多样性,1999,7(4):327-331.157.侯向阳. 中国红黄壤地区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评价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1999,10(6):670-672.158.侯向阳. 红黄壤地区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农业研究,1999,7(4):51-54.159.侯向阳. 红黄壤地区农业区域治理与发展的思考. 农业科技管理,1999,2:14-16.160.侯向阳,肖平.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探讨. 生态科学,1998,17(2):80-85.161.侯向阳,张燕卿.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农户主体经营选择.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19(2):119-122.162.侯向阳,张燕卿.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领域“八五”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1997,2:15-17.163.张燕卿,侯向阳.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加速培养跨世纪农业科技人才. 农业科技管理,1997,12:22-24.164.侯向阳,张燕卿. 农业区域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6,17(5):252-257.165. 南方红黄壤中低产地区治理与发展, 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

哈斯的学术论文

张萍, 哈斯, 王帅, 张素红.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风蚀坑积沙区的植被分带性, 自然资源学报X Wang, F Chen, E Hasi, J Li, Desertification in China: An assessment. Earth-Science Reviews黄德全, 董玉祥, 哈斯, 马骏. 多站差分RTKGPS技术在海岸风沙观测中的应用.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王帅,哈斯,张军,张萍.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碟形风蚀坑表面气流及其意义. 中国沙漠X. Wang, E. Hasi, Z. Zhou and X. Liu. Significance of variations in the wind energy environment over the past 50 years with respect to dune activity and desertification in arid and semiarid northern phology,王蕾, 哈斯, 刘连友, 高尚玉. 北京市六种针叶树叶面颗粒物附着密度与理化特征,应用生态学报王志,王蕾,刘连友, 哈斯等. 毛乌素沙地南缘沙丘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干旱区研究,哈斯,庄燕美,王蕾,王志. 毛乌素沙地南缘横向沙丘粒度分布及其对风向变化的响应,地理科学进展,2006,25(6):42-51庄燕美, 哈斯. 风成沙纹研究进展,干旱区地理王蕾, 哈斯, 刘连友, 高尚玉. 北京市春季天气状况对针叶树叶面颗粒物附着密度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张德平,王效科, 哈斯等.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风蚀坑研究(1)-形态、分类、研究意义.中国沙漠Feng Xie, Wei Gu, Hasi, Weijia Cui.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one year‐old sea ice in the Bohai Sea,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Hong Cheng, Yongqiu Wu, Xueyong Zou, Hasi et al Study of ephemeral gully erosion in a small upland catchment on the Inner-Mongolian Plateau, Soil & Tillage Research, 2006.王蕾, 王志, 刘连友, 哈斯. 城市园林植物生态功能及其评价与优化研究进展,环境污染与防治, 28(1), 2006(1):51-54.高尚玉, 鲁瑞洁, 强明瑞, 哈斯等. 140年来腾格里沙漠南缘树木年轮记录的降水量变化,科学通报, 2006,王蕾, 高尚玉, 刘连友, 哈斯. 北京市11种园林植物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王蕾,刘连友, 王志, 哈斯等.北京市园林植物吸附PM10与SO2总量及其健康效益,环境科学与技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科研力量怎么样?

近年来,学院学科团队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西北和青藏地区优质牧草丰产栽培及草畜耦合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欧盟地平线2020项目“Breeding forage and grain legumes to increase EU's and China's protein self-sufficiency (2017-2021)”和科技部政府间国家科技合作重点专项“牧草与豆类作物育种以提高欧盟和中国蛋白质自给(2018-2021)”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课题54项,总经费4647万元。获省部级奖5项,发明专利17项,发表学术论文501篇,出版著作7部,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院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历史可上溯到 1942年,我国草业科学的奠基人王栋教授从英国留学回国,在我校开展牧草学教学与研究工作。1978年,卢得仁教授与金公亮教授一起建立饲料科学硕士点并开始培养牧草学方向研究生。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草业科学本科生;2004年开始招收草业科学硕士生; 2007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草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长河回望,我院草学学科的发展筚路蓝缕,经几代人几十年不懈努力为学院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础。展望未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沐浴党的阳光,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美丽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针对新形势、新机遇、新任务,将瞄准研究型、国际化和综合性的目标定位,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精英和行业领军人才,为“美丽中国”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医疗事故论文答辩

下一篇:健康中国论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