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溥仪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11 20:38

溥仪毕业论文

关于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我们还是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或许能够揭开溥仪的文物鉴赏水平之谜:

一日,著名国学大师、考古学大师王国维,邀请溥仪到自己的住宅中做客。一壶清茶,两处闲情,花间香风私雨,满庭的花香、茶香,使人忘却烦恼、梦回天涯。

王国维与溥仪在幽静的庭院中闲聊,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相交甚欢,聊到古董时,王国维突然起身,双手捧着几件淘来的古董,一件一件的放在条案上,又是书画、又是瓷器、又是金石、又是玉雕,逐一摆在溥仪的面前,想让溥仪欣赏、把玩一番。

只见溥仪面含微笑,左手扶颌,右手利落的将几件古董单挑了出了摆在一旁。

王国维瞧见溥仪的举动,不解的问道:“这几件东西有哪里不对吗?”

溥仪说:“只怕是您走了眼,这几件东西是假的。”

王国维的心中有些狐疑,自己鉴定过的古董不下数千,古画、古文、玉器的鉴定、鉴赏也算得上是“精通”,怎么可能会走眼呢?

王国维虽然对溥仪的话有些不服气,但碍于溥仪的身份,王国维也不好出言反驳,这件事情便也就匆匆的过去了。

清辉洒满地,转眼,日落月升。溥仪见时候不早了,便乘着洋车回了故宫。

王国维点起烛灯,在灯火之下又细细地将溥仪挑出的几件“赝品”端详了一遍,但看来看去,还是没有发现这几件古董有什么不妥之处…

数日之后,王国维到古董行去一辩真伪,经过多方求证,果不其然,溥仪挑出的那几件古董都是赝品,王国维这才知道,原来溥仪才是真正的文物鉴赏大师,自己是“关公门前耍大刀——丢人现眼”喽!

一段时间后,王国维再次邀请溥仪到自己的家中的做客,王国维在不经意间聊起此事,想请教溥仪,这几件东西假在哪里。溥仪微笑的说到:“我不懂什么古玩学,更断不出真假,我只是觉得那几件东西,看着、摸着的感觉,和我家里的东西不太一样。”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怀疑,毕竟溥仪十几岁去天津了,也就是说他在北京和王国维吹牛,还是个小孩儿,其能拿出这样的见解,着实令人称奇。

但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去联想一下,溥仪在紫禁城毕竟待了那么久,从小也是名师单独教导,接触的知识绝非普通家庭能比。而故宫内文物繁多,溥仪有着得天独厚的机会。

我认为溥仪的学术水平、论文水平,可能无法同现今的文物专家们相比,毕竟溥仪不是科班出身。

但溥仪把玩古董的经验和眼力,是一般的文物专家们所不能相提并论的,因为溥仪从小便生活在金山银山之中,对古董的敏感程度是自幼培养出来的,并且在乾隆皇帝的书房“三希堂”中,摆放着无数的无价之宝,乾隆、嘉庆这两位“古董痴迷者”还出过《西清古鉴》、《石渠宝集》、《书目后编》等等鉴赏古玩的书籍,溥仪自幼便学习先皇所著的典籍,自然在鉴别古玩方面有着独到的心得。

因此我认为,溥仪在鉴赏古玩的实力,丝毫不弱于那些所谓的教授学者们。当然,这个前提是在他的经验范围内,比如故宫的藏品,或者其他他从小接触熟悉的东西。至于其他更广的范围,可能就无法保证了,毕竟他不是专业学这个,没有系统地而理论支撑。

溥仪的文化水平能有多高,陈宝琛暗示了什么?

溥仪作为清朝末代的皇帝,三岁的时候就登基了,对于我们来说,三岁还是一个孩子,并没有过多的认知和知识储量,但是在清朝当时那个情况下,溥仪成了拯救大清的最后一颗稻草,身边固然有很多人来辅佐她溥仪,当时清朝的进士陈宝琛就曾经说过一句话,“像溥仪这样的孩子,一定能使大清重新昌盛起来!”那么溥仪的文化水平到底有多高呢,下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1、尽管溥仪登基的时候只有三岁,但是溥仪的登基对于当时而言就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所以当时教授溥仪知识的那些大臣,一定会认真地传授知识给溥仪。溥仪作为满族人,肯定得要学会满文,而当时是在汉人的地区,所以还得学习汉语,加上当时早就不是闭关锁国的状态了,而是一个大门常开着的状态,所以还得学习英文,光是语言就要学习三门了,而语言老师的数量至少八个,另外,教授溥仪学习英文的老师是一个英国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外教,这位老师毕业于牛津大学,也是我们熟悉的庄士敦,老师的文化水平这么高,至少溥仪不会是一个文盲的状态了

2、除了学习语言,溥仪还得学习天文地理,庄士敦当时除了教溥仪英语外,还教给溥仪数学、地理等很多科学性的知识,说的通俗点就是什么都学,而且还是一对一地进行学习。或许很多人这个时候会说溥仪其实很贪玩,加上年纪小所以不一定能听的进去知识,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虽然溥仪很是贪玩,但还是有很多大臣来监督他,所以学识多少还是有的。

另外溥仪的英语水平也特别的厉害,可以用英语来翻译四书五经,而且当时溥仪在东京审判的时候,他并不需要人翻译,而是自己就可以听得懂英语并且进行交流,另外溥仪晚年的时候还写了《我的前半生》这本书,如果没有文化或者文化水平不够高,是不可能完成一本书的

故宫史话的书籍作者

单士元,1907年生于北京。1924年底参加溥仪出宫后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任书记员。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被批准赓续在院。1930年供职院内文献馆,不久,又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是我国历史档案事业创建者之一和中国古建筑早期研究者之一。单士元在30年代为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所胡适主任的学生,以《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大臣年表》为研究生毕业论文,以补《清史稿》之缺。解放后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顾问及全国政协委员之职。是故宫建院的最后一位见证人。《故宫史话》是他毕生在故宫辛勤耕耘的心血结晶。新世界出版社  2004年6月出版单士元先生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了70余年。这位中国古建筑专家,著名学者一生致力于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与修缮。就是在他已经离休之后,仍然每天坚持到故宫上班半天,一如既往,一进故宫总要先步行一周,查看古建筑,然后才去办公室。如此忠心耿耿,守土尽责的严谨作风,在故宫内和外面的很多朋友中是尽人皆知的。早在抗战的年月,我尚在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读书时,就开始听说并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看到单老的大名。我和单老的初次晤面是1949年新中国建国前有一次他来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那天。此后,在建研院编写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初稿)》评审会上,在中国建筑学会的几次建筑历史与理论学术研讨会上,随着见面的增多,我们也就越来越熟了。但是接触时间最多最长是在“文革”以后。那时单士元、罗哲文和我在全国政协连年都要参加全国各地文物保护的调查工作。我们对保护文物可谓志同道合,人称“三驾马车”。单、罗二老是终生研究中国建筑史的权威学者,而且都是中国营造学社的元老。我却不同,只是一名中国建筑史的热爱者和古建筑与历史名城的保护者。

上一篇:大学论文封皮模板

下一篇:最新建筑论文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