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三项毕业论文
铁人三项毕业论文
「跨界培养、跨项选材」:成就新生代优秀运动员——由北京冬奥想到的点滴。
专栏作者:有的谈
2022年2月20日,北京冬奥会圆满落幕。短短17天的赛程,中国代表团不仅完成了全项目参赛的目标,同时在获取的金牌与奖牌数上创造了崭新的 历史 记录。
参加北京冬奥会的177名中国运动员来自全国20个省(区、市),其中约1/5并非从运动生涯之初就专业从事冰雪项目训练;雪上项目更是有近一半为跨界跨项选材运动员。 来自天津的闫文港,最初是一名跳远运动员,通过近6年的钢架雪车专业训练,成为我国唯一一位通过跨界跨项选拔获得奖牌的选手。 而闫文港在2016年转型练冬季项目时已经19岁。
受到全民追捧的两位00后冬奥小英雄——谷爱凌与苏翊鸣,通过两金一银和一金一银的辉煌战绩,以及在公共/社交媒体上出众的综合素质表现,无疑已经成为目前碾压文体两界的顶流明星。
严格说来,时年只有14岁的苏翊鸣,在2018年加入到「国家队培养体系」前,只是一名热衷演艺事业的滑雪爱好者;天才少女谷爱凌的专长与爱好更加广泛,田径、篮球、芭蕾、钢琴、歌唱、模特表演和数学等等,每项都能驾轻就熟、手到擒来。与谷爱凌获得的奥运奖牌同样耀眼的,还有斯坦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众所周知,两位天才选手各自在北京参赛过程中都遇到了不小的「挫折」。然而面临失利,他们的信心并没有被击溃,反而勇于挑战——通过升高技术难度系数,后续项目动作完美呈现,并成功逆袭。尽管都是首次参加奥运,但两位天才小将在世界大赛中表现出的自信心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与他们的实际年龄形成了鲜明反差。更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夺取奥运金牌在他俩身上似乎又显得如此轻松、自如。
那么,在世界竞技 体育 的巅峰舞台上,获取胜利真的这么容易吗?
2004年8月,享誉世界的澳大利亚 体育 学院(AIS)科学家,把所有筹码都压在了与具体项目本身无关的整体运动能力上。 他们计划用一年半的时间,通过体能训练,为国家培养出一位有资格参加2006年意大利都灵冬奥会冰上雪橇项目的女运动员。然而,当时他们却把目光投向了参加过田径、体操、水橇或者冲浪运动的女选手。整个雪橇雪车界的同仁都说:「你们永远不会成功,这个项目是门艺术,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理解这门艺术。」
的确,澳大利亚 体育 学院招募来的运动员之前对冰上运动确实没有任何经验,但他们是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全面的顶尖运动员。 梅丽莎·霍尔(MELISSA HOAR)曾是世界冲浪救生运动会世界冠军,艾玛·谢尔(EMMA SHEERS)曾是世界水橇锦标赛冠军,她们被带到了加拿大卡尔加里进行冰上试训。
事实证明,对冰的「感觉」似乎不那么重要。在第一次踏上冰面后过了10周,梅丽莎·霍尔在第23届冰橇世界锦标赛上打败了一半选手,并在接下来的大赛中拿到了冠军。原沙滩短跑运动员米歇尔·斯蒂尔(MICHELLE STEELE)也一路晋级,拿到了意大利都灵冬奥会的参赛资格。澳大利亚 体育 学院的科学家们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14个月,「冰面菜鸟」走向冬奥会》,该训练项目也因此被载入 体育 史册。
澳大利亚在「跨项选材和跨界培养」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1994年开始, 为准备2000年悉尼奥运会,他们就开始了「全国搜星计划」——集中在对14-16岁的少年进行身体素质和体型测试 。是年的悉尼奥运会上,仅拥有1900万人口的澳大利亚 体育 代表团共获得了58枚奖牌,也就是说,每100万公民中就产生了3.03枚奖牌,这几乎是当年美国奖牌比例的10倍。
英国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也效仿澳大利亚系统性重新规划了其奥运选材战略:突出跨界选材,由此也获得了成功。其中,一位传奇运动员的故事令人深思,她就是—— 克里希·威灵顿(CHRISSIE WELLINTON),一名英国铁人三项传奇选手,也是一位知名的作家与慈善家。
威灵顿的童年时光在英格兰东部小村庄度过,从小她对激烈的 体育 运动并不感兴趣,但也确实参加过众多 体育 项目,譬如跑步、曲棍球、五人篮球和游泳等。15岁时为了准备学校的考试,威灵顿拒绝了父母为她安排的专业游泳俱乐部训练。后来,威灵顿以优异的成绩从伯明翰大学毕业,又在曼彻斯特大学国际发展中心攻读硕士学位。之后她入职英国政府部门,并参与起草了英国协助伊拉克战后重建政策。但在推进政策改革的过程中,威灵顿愈来愈厌倦政府部门内的种种官僚作风。
2004年,她只身来到被战火蹂躏过的尼泊尔,开始帮助当地推进污水清洁项目。但就在喜马拉雅山区,她渐渐萌发了从事职业铁人三项运动的想法。当时她完全没有公路自行车的经验,而第一次坐上自行车座竟然是在27岁! 她骑着自行车穿行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区,进行着天然高强度的训练,同时开始发现自己在耐力运动中的天赋,并决定向该项目的巅峰发起冲击。
2007年2月,威灵顿在30岁时成为一名职业铁人三项运动员。经过短期专业训练后,她在同年10月13日的世界大赛中获得冠军,甩开身后最近的运动员接近2分钟,英国铁人三项协会盛赞了这场胜利。
威灵顿在她整个职业运动生涯中,一共参加了13次正式比赛,包括4次该项目世界锦标赛,从未落败。在德国世锦赛,她以8小时18分钟13秒的成绩完成了比赛,打破当时的世界纪录,比2007年自己开始参加铁三职业赛事之前的世界纪录快了整整半小时,而她的成绩仅仅排在世界上四位最优秀的男子运动员之后。
威灵顿后来提到,接受良好的教育对自我发掘、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起到了关键作用,她依靠自身的天赋与自觉能动性给世人展现了一个「大器晚成」的典型案例。
另一位家喻户晓的世界体坛明星,网球传奇巨星费德勒的成长故事也堪称经典。
费德勒的南非籍母亲是一名网球教练,但有趣的是她从未教过自己的儿子。当费德勒还在蹒跚学步时,围着母亲踢足球;孩童时期开始同父亲一起打壁球,后来尝试过滑雪、摔跤、游泳和滑板,也打过篮球、手球、网球和乒乓球。直到步入青少年时期,费德勒才决定放弃自己一直钟爱的项目——足球,专项练习网球……日后他能拥有优异的运动天赋和高超的手眼协调能力,都要归功于曾经涉猎过众多 体育 项目的经历。
同时,事实也证明,费德勒虽然较晚明确自己的专项目标,却丝毫没有影响到他后来的发展。很多网球巨星通常在三十岁左右就退役了,而费德勒在四十岁(2021年)的时候依旧活跃网坛且位居世界排名前十。
目前,国际 体育 科学领域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运动员过早进行针对性或者专项化的训练,要么没有意义,要么对职业生涯有害。
科学家特别在CGS运动,即可以用距离、重量和时间测量的运动项目(譬如自行车、田径、帆船、游泳、滑雪和举重等)中发现,如果以15岁年龄作为分界线,像费德勒这样接受过广泛 体育 项目训练的,与分界线年龄之前就接受专一项目训练的孩子相比,比赛成绩在成年之后更为优秀。
当然, 体育 界那些优秀的教练员们亦深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融会贯通之道。 苏联早期的足坛传奇教练阿卡季耶夫,年轻时不仅球踢得好,而且在伏龙芝军事学院教击剑。他深刻理解击剑中的「挡避回刺」战术与足球中防守反击的异曲同工之妙,并将这段类比法描述放在了1946年出版的专著《足球战术》中,多年来被全东欧的教练们奉为圭臬。
在现代足坛这样的案例同样不在少数。 2003年,英超查尔顿俱乐部主帅艾伦·科比什利 (ALAN CURBISHLEY)任命南非籍运动医疗专家怀恩·迪赛尔(WAYNE DIESEL)为俱乐部医疗主管,之前怀恩一直在知名的职业英式橄榄球俱乐部工作。怀恩为球队迅速带来了各种变化,譬如训练之后的冰浴。在当时缺乏优良的硬件设施条件的情况下,竟然找来大号垃圾桶临时替代,即便俱乐部最大牌球星意大利籍的帕罗·迪卡尼奥(PAOLO DI CANIO)满脸疑惑、毫不情愿,也不得不「被迫跳进冰浴桶」里——其实,这样的康复手段在橄榄球界早已司空见惯。
怀恩的跨界革新还没有止步,他又将 体育 科研部与 体育 医疗部整合起来……同样地,这些思路后来又被他成功地带到了托特纳姆热刺俱乐部,这也是穆里尼奥加盟热刺时,只带了少量的助教的原因 —— 所有专业支撑团队早已就绪!
怀恩在英超俱乐部令人叹服的工作成效,让他在2015年有机会转战到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NFL)迈阿密海豚俱乐部去组建强大的运动表现部——事实上,这比前德国足球国家队主教练克林斯曼从美国为德国国家队引入康复师与专项教练晚了11年。克林斯曼还曾力邀德国功勋曲棍球教练佩特斯加盟教练组,不仅引起德国足球界轩然大波,本人也受到质疑,直到德国国家队在2006年欧洲杯获得优异成绩后,质疑声才逐渐消退。
又如,2003年之前的英国自行车队可以说是一无是处。在过往110年的 历史 中,没有在「环法」赛事或世界大赛上获得一块奖牌。但在短短5年后的2008北京奥运会上,英国车队卷走了60%的金牌;2012年「环法」赛,英国人夺得首个冠军;2014年伦敦奥运会,该车队打破了9项奥运纪录和7个世界纪录……自此,英国队更是在该项目全领域一发不可收,包括公路、场地、山地和BMX。
这一切辉煌战绩,归功于英国自行车协会在2003年任命的运动表现总监戴夫·布雷斯福德( DAVE BRAISFORD )。
戴夫之前从来没有从事过专业教练工作,他是天空自行车俱乐部的总经理,再之前是销售员,也就是说他的本行是一个 体育 经理人和商人。但正是他宽广的视野,将经济学中的「边际增益理论(MARGINAL GAINS)」带到了车队的整体训练策略中。戴夫将能为车队取得竞赛优异表现的要素有序分解成硬件与软件上的无数个模块,每个模块要求每天进步1%。虽然每天只有细微的进步,但在「时间的复利效应」作用下,就会变得卓越,这就是产生成与败的天壤之别,正所谓「跬步千里」。
更为重要的是,戴夫主推了与诸多领域专家的跨界合作,譬如心理学、医学、环境色彩学、材料学和动力学等。他致力于推进将技术训练、器材研发、科研数据,甚至商业模式与F1车队的合作。 戴夫在自行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他在2008和2012年,两度获得BBC年度最佳教练员殊荣。 而他倡导的「1%理论」受到 体育 界内外一致的高度评价并广为传播,英国教育部将其视为政策制定的原则之一,哈佛大学更是把「1%理论」写入商业管理教科书。
通过这些世界顶级运动员、教练员生动的案例,我们是否可以进一步深度思考:自史前时代,早期的人类生活中开始出现以争取胜利为目的,原始、古朴的 体育 比赛以来,再到古希腊以摔跤作为竞技 体育 发展的起点,直到现当代名目众多的各类各项 体育 「竞技运动」比赛……除了不断挑战人类自身身体运动极限外,在近120年来我们一直追求的「更快、更高、更强」的基础上,各项竞技比赛的制胜之道中还有哪些领域是可以深度挖掘的?
话题很大,但至少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作为现代智人,我们最大的优势其实是高度纵深专业化的对立面 —— 广泛融合各类知识和经验的能力。 在各行各业中,许多取得某些成就的所谓「成功人士」大多可以从多种渠道汲取知识,然后找到各领域中的潜在「连接点」,用类比的方式再极富创造性地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同时善于打破「认知壁垒」。
毋庸置疑,现代 社会 需要通识人才,能把看似相距甚远、毫不相干的领域联系起来。 例如,具体回到竞技 体育 领域,这就意味着运动员「训练」的广度极有可能预示着转型的广度。也就是说,训练者/学习者掌握的知识或背景内容越多,其创造的抽象模型就越丰富,他们对特定具体例子的依赖就越少。
谷爱凌在北京冬奥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第三跳以完成1620的超高难度获得94.5的全场最高分。赛后她说,「这个(动作)是我上个礼拜训练时想的,从来没有在雪上做过。第二跳之后,我只排到第二名,所以我选择这个动作作为三跳」,她成功了。这种以无意识模拟现象,在 体育 心理学中叫做「默想」。是的,尽管谷爱凌从未在训练中练习过这个特定动作,但她用以往掌握的广泛丰富的知识技能(如前文所述,田径、芭蕾、数学等),并通过激发某些肌肉记忆,将意识概念中形成的抽象模型,完美地具体呈现出来。
同样,我们并不知道影视表演对苏翊鸣在奥运赛场上有哪些具体促进作用,但显而易见的是,表演首先要求演员具备肢体和语言的模仿能力,以及在舞台上或镜头前的角色代入感,甚至进入「无我」和「忘我」的状态;同时作为业余爱好的吉他弹奏和歌唱才艺的表演训练,都对他单板项目的动作技巧,心理素质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遗憾的是,在我国传统运动员体系中,类似谷爱凌、苏翊鸣背景的天才确实凤毛麟角。 然而令人可喜的是,在冬奥期间出现的另一位同样获得广大民众喜爱的 体育 英雄:中国女足主教练水庆霞。
2022虎年伊始,水庆霞率领中国女足重新捧回阔别多年的亚洲冠军奖杯,为深陷泥潭的中国足球带来一丝曙光和一份尊严。如果翻看她辉煌的运动员成长史,你会惊奇地发现水指导直到17岁时才转型练足球,而在此之前她是专业田径运动员,主攻跳远与五项全能。
伴随北京冬奥会的空前成功,全国上下又掀起新一轮全民健身、热爱 体育 的浪潮。尤其在00后年轻一代中,由谷爱凌、苏翊鸣树立的新生代 体育 偶像影响力的带动下,只要秉承科学的精神,保持开放的态度,我们一定会在更广阔的领域探寻到更多具备优秀潜质的运动员苗子。 也许他们现在正「不务正业」,或许有些还「朝三暮四」,有的甚至「为时已晚」…… 但是谁又能断言上帝给他们打开通往成功之门的时候一定要先关掉那扇窗呢?!
再大胆设想一下,未来我们或许可以期待无论在主导运动员选材、训练的主教练岗位,抑或 体育 管理部门的领导岗位,是否可以启用更多具有跨界思维、具备通识转化能力的复合型「伯乐」们,以及无惧「奇思妙想」、能够「出奇制胜」的行业领军人物?
我们拭目以待。
博士日常(2)——跟学术大牛一起投稿的一波三折
大家好,我是一个研究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学博士,这是我在土澳的日常
我们系有个学术大牛老师叫Margret L. Kern,不过大家都叫她Peggy(这里是她的网站: )。她不仅论文发的牛,还是个超级爱运动的人,各种马拉松拿奖,有一次还跟我们说要去参加铁人三项……不过今天主要谈学术!
Peggy学术牛到什么程度呢?她2010年拿到博士学位,到现在7年,Google学术h指数26。26什么概念?引用 知乎一个回答 :
当然每个学科都有区别,但博士毕业7年h指数刷到26也绝对是牛人中的牛人。而神奇的是,可能因为资历问题(因为毕业时间太短?),她在墨大暂时还只是高级讲师,还不能带博士。
(这里插一句,与国内不同,澳洲的正教授很难评,副教授已经很牛了,高级讲师也很厉害,有些高级讲师也是可以带博士的,对照国内高级讲师应该至少相当于副教授)
今天主要想说一下跟Peggy合作写论文的经历,这次经历真的太愉快了!差一点就让我爱上写论文了!(恩……还差一点……囧)
这次写论文的过程有三次让我感动:
第一回:连论文大纲都写好了,怎么好意思再拖延?
我和以前清华的一个同事准备修订Peggy编的一个叫做 EPOCH的青少年幸福感量表 。我们收完数据以后,发给Peggy看。当时Peggy正在度假,隔了两个星期没有回复。写过论文的同学应该都知道,这种情况太正常了。所以我们又发了一封邮件,准备催她一下。
这一发不要紧,过了几天Peggy自己把数据跑了一遍,然后把所有的结果贴在一个excel表格里,并且回邮件说结果还不错,可以按照她给的大纲来写。同时, 在邮件中附上了文章的大纲!大纲包括三级标题,以及每一段可能要写的重点内容!
我当时真的完全震惊了!很多人写论文都会有拖延症,而拖延的原因就是不知道如何下手。而这样已经把大纲写好了,只要填空就可以完成一篇论文,就没有拖延下去的道理了呀!我和一起写文章的同事都感叹:怪不得Peggy发那么多文章呢!
第二回:本来只是挂名,不用改的这么认真吧!
因为是二作,我们的文章初稿写好以后我就没有太多参与了。一作的同事和Peggy来来回回又改了几次。当我拿到终稿的时候又惊呆了。。。我们当时写的东西估计被改掉了50%……改的真的好认真。
我们本来只是想让Peggy挂个名,结果她改的这么认真!后来我的同事都不好意思了,跟Peggy说要不她来做一作,毕竟改了这么多很辛苦。 Peggy拒绝了,说她还有很多发文章的机会,而且也不缺文章,我们比较年轻,现在正是需要发文章的时候,所以不跟我们抢了。
这让我想到在知乎看到一些国内的导师跟学生抢一作,真是感慨啊。可能这就是大牛吧,自己文章够发,不用跟其他人抢;而且也正是因为不跟其他人抢,而是 靠自己一点点踏踏实实做研究,才成了大牛吧。
第三回:原来跟牛人投稿也会被拒,还是三次!
文章写好了,问Peggy要投什么杂志。Peggy说可以试试Social Indicator Research,这是一个在我们领域还算不错的杂志。我当时很天真的想: Peggy发过那么多文章,应该很有经验。我们的文章她都改好了,还亲自选了杂志,应该是一投就中吧!? 结果没想到,这篇我们觉得非常靠谱的文章被这个杂志transfer给了其他杂志,因为主题与他们杂志不符。
这时我想,没关系,只是主题不符,找到一个主题相符的应该很快就可以发了吧~ 没想到,第二家杂志要问我们要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家长的知情同意书。在学校做过心理学问卷的同学可能知道,大多数时候跟学生和老师打好招呼就可以了,老师会在家长群里发一个通知,如果有家长不想让孩子参加调查,可以跟老师说。但几乎不会找家长挨个签知情同意书,尤其是全校普查的情况下。可是那家杂志非说孩子是未成年人,必须监护人的知情同意。Peggy跟出版社argue未果之后,我们只好再换一个杂志。
然后我又找了一家影响因子相对低一些,感觉容易投稿的杂志说:要不我们试试这个。于是我们把文章投给了第三家杂志,以为这次总可以了吧!这么普通的杂志,发我们这么好一篇文章,应该很容易吧!
结果并没有……我们的文章字数超了要求,被编辑退回来修改了。我跟出版社argue了一下并没有成功,于是只好问Peggy是再投另一个还是修改一下。Peggy说等我看看。 结果一星期以后,就在我正想要发邮件催她的时候,Peggy发了邮件,说她已经把论文修改到要求的字数以内了,可以投了。
当时我惊呆×666!Peggy并没有因为我们被退了3次而有任何的犹豫或不满,而是不断地改进和尝试,而且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出了回复。此前在我的概念中,退修都需要一个月左右……
现在我们第三次把文章投出去了,并不再想以前一样抱着天真的一次就中的期待,而是做好了修改的准备。
我一开始以为Peggy牛,是因为她写的文章好,一投就中。可是经过这次我意识到,牛人也不是什么稿子投出去就能中的,她也一样会遇到拒稿、退修、以及各种编辑或者审稿人的问题。不同的是,牛人可以迅速根据反馈做出调整和修改,而不是被这些东西绊住了手脚,不会因为一两次被拒稿就放弃。
这次跟Peggy一起写论文的经历是我读博士过程中很重要的一课。我正在修改一篇以前的研究论文,也已经改了4版了,已经有点疲惫了,不过显然还是要继续的。
不记得是谁说过得了,不过肯定也是另一个牛人说的:
我才被拒了两次,看来还差很远。
大学四年里哪一年最重要?
假如你在我高中的时候,问我大学四年里哪一年最重要。我可能会回答你,大一的时候最重要。可是在我经历了大学生活之后,你再问我这个相同的问题,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大学四年的生活,每一天都要认真对待。
第一、大一做好高中与大学的过渡
许多人在高考结束后,就会有一种这样的心态,苦日子终于熬到头了,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即将来临。每天很少的课,早上可以想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可以做很多事情,终于可以肆无忌惮的玩自己的爱好。可是当你踏入校园那一刻起,你会发现所有的幻想都会破灭。
所以这时候你的内心会存在极大的抗拒感。抗拒你所期待的大学生活与高中其实没有什么不同,就会拒绝吸收大学知识,然后慢慢颓废下去。这时候做好高中心理与大学心理之间的一个过渡差是很重要的。在这个阶段中,心理落差是难免的,可是你更要克服过去,才能更好地度过你的大学时光。
第二、大二可以适当的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经过大一一年的过渡,相信你已经很好的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当你慢慢调整好大学的节奏时,你就会发现其实大学空余时间也会很多。这时候除了专业课的学习,你也可以扩展一些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多结交朋友。
在专业课完成度良好的情况下,适当的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才算是五彩斑斓的大学校园。而且发展自己的兴趣也算是有了自己的一技之长,也会在大学里各种活动中结交更多的朋友。
第三、大三大四巩固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实习
大三大四将心收一下,大三这一年里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牢固掌握,积极参加各种实验学习数据统计之类的方法,或者是有想考研的同学在大三这一年就可以开始着手准备。如果没有考研的打算,同学们在大三这一年里就可以在暑期接触一些实习工作。
大四这一年是做好大学与 社会 的过渡。大四下学期学校会给你半年的时间出去实习,以来完善自己的毕业论文内容。所以这次实习并不仅仅是来锻炼自己个人能力,也是给大学四年生活打上完美答卷的机会。
所以大学四年里,哪一年最重要,相信看到这里的你已经有了答案。大学四年每一年每一天都需要认真的度过,这样才不会辜负你苦学十二年,才收获的果实。
大学四年里哪一年最重要?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楼主所说的,那一年都重要。但是,细细想来,非要说个一二三四,还是有说道的,下面就以我个人的观点,来尝试解答这一问题。
就我所理解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大学,每个经历过的都会不同,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追求,从而过不同的大学。而究竟哪一年重要,应该和选择怎么的大学生活有关系。
如果你有志于成为一名学霸,那么最重要的莫过于大一。大一刚经历从高中生活节奏向大学生活节奏的转换,很多人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自由生活,从而丧失了对成绩、对知识的渴求,那一种绷得很紧的努力的弦终于松懈了,从而在学业上开始掉队。如果你能克服这一种思维,尽快的融入陌生的环境,适应宽松的学习氛围,刻苦钻研,在学业上立志超越,这应该是最好的时机,也是最关键的一段时光。
如果你有志于在专业方向上走的更远,那么大二、大三的专业课就非常关键了,大一即使有所懈怠,大二、大三还是有机会赶上来的。同时,如果你对学业没有什么追求,在保持不挂科的前提下,希望沿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参加 社会 活动、班级管理,那么大二、大三的锻炼也必不可少,多尝试,多努力,多实践,你的大学时光依旧会很精彩。
到了大四,大学的生活机会进入尾声。如果你在这时候跟不上趟,那么你仍有可能会后悔。大三下学期,有想法的同学对于自己的将来基本上都有了比较清晰的勾勒。比如考研、考公务员、公招、进大型国企、民企或是自主创业等,在此目标之下,就有了奋斗的方向,如考研,你就该以自习室为伴,制定对应的复习计划,对自己严格要求,坚持下去,肯定会学有所获。
综上所述, 大学四年的确每一个时间段都很重要,都不可分割,但是对于不同的同学,或许重要的时段又不同。过好自己的大学,走自己的路,并坚持走下去。
大学的每一年都很重要,但要说 最重要的一年,非大三莫属。
读大学的目的主要在于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和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你在大学锻炼的能力越高,将来出 社会 后,才能有更多的选择。
一、大一是大学的适应阶段。
刚从高中升到大学,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发生转变,需要学生有个适应过程。很多学生认为,大一是大学的开始,无关紧要,专业知识学习也没进入正轨,到了大二再开始努力,所以大一就比较放松,把时间放在玩乐上。
但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大一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习惯。 读高中的时候,由于作息时间是固定的,所以高中学习和生活会比较有规律的,会感到充实;而到了大学,就变成“放羊式”的生活,你会感觉很自由,但是又会觉得自己像无头苍蝇,感到茫然。
如果大一长期把重心放在玩乐,那么久而久之,你就会习惯于玩乐,到了大二大三,就很难调整过来,而且也会失去生活的目标。
二、大二是大学专业知识学习阶段和实践能力培养阶段。
到了大二,专业知识的学习逐渐成为重点,这时应努力学习,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学习优秀,还有奖学金,在校会留下良好记录,也会对今后出 社会 工作有帮助。
大学相当于一个小 社会 ,光有知识是不够的,出 社会 后还要应付各种社交关系,所以在大学阶段必须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大二就是这么一个阶段。 在大学你可以参加各种社团去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大一的时候,你参加社团,可能就是个“打杂”的团员,但是到了大二,经过一年的时间,也许你就升到社团的“小干部”,然后各种活动就需要你来组织,这无疑就是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了。
三、大三是最重要的一年。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大四毕业后,就要面临自己未来工作去向,而你的能力决定你的去向,所以大三无疑是你思考未来去向以及磨炼以及能力的重要阶段,如果大四才思考这些,就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在大三,最好要想好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明确自己的目标,做一些和目标一致的 社会 实践,比如你今后想创业做服装设计,那么大三这个阶段,你就可以去相关的设计公司实习,亲身体验服装设计的相关知识以及公司运营方式,为今后的创业累积经验。
四、大四已经是大学尾声,更多的是做好“收尾工作”。
比如毕业论文,毕业证,学位证等等,如果你是社团干部,还要承接好下一届的交接工作。
总之,大学四年好好规划,你的大学生活才会感到充实,在以后也会有个美好的回忆。
本人大三在读,985兼双一流高校,大学快过完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点,希望有益于大家。
大学每一年都很重要,我聊说说每一年重要在哪些方面!如果非要在四年中选择一年的话,我会选择大一!
大一,对大学的态度、对学习的态度
大一这一年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尽管还没学到专业课,但是学的都是公公基础课,比如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工程制图等,这些课程几乎是理工科必学,是基础中的基础,而且学分很高,如果学不好,直接影响以后的学习和评奖,况且,考研要考。
另外我们会参与社团活动,认识很多新同学。基本上,大一会形成对于大学和学习的整体感觉,以后大二大三会慢慢见证这种分化。
大二,承上启下的一年
为什么大二是承上启下呢?因为:
所以大二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的一年。
大三,考研?工作?人生抉择!
毫无疑问,以上都是大的方面,涉及我们的人生了,大家都很清楚,就不多赘言其重要性了吧!不过还想多说一句,大三学习专业课很忙很难学,同时还要准备考研,忙碌程度、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而如果你有对象了,是留在本校读研还是去外校?还是出国?这就不仅涉及我们自己了!
大四,考研面试,毕业设计,工作,结婚
大四我们要准备考研的面试,现在也是越来越激烈了,过了初试不代表你就被录取了。而且还要忙毕业设计。
如果考研没考上,要准备工作春招,考选调生,还是考研二战?而且去哪工作也是个大问题,涉及家庭和以后发展,也涉及你的男/女朋友。
作为研究生毕业的老学长,结合大学四年的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哪一年最重要
很多人觉得大四最重要,大四考研、考公务员事业编等决定未来的发展,但是没有前几年的积淀,大四一年是很难“爆发”的。
说真的 每年都非常重要 ,很多事情经历了才真正懂得什么是“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的含义。
如果非要说哪一年最重要,我认为是你找到自己兴趣的那一年,清楚自己发展方向的那一年最重要,可能是大一,也可能是大二甚至大三。
有了目标,明白自己擅长什么,该做什么,喜欢什么,有了动力,发展轨迹可能就会发生改变。
有了动力,才愿意为学习或者爱情去努力,去无怨无悔的付出。
我的经历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一年”或许是大二,因为从这一年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学习有了方向。这一年和喜欢的女生恋爱了,她成为我生活的一个焦点(都是初恋,在一起五六年了,马上要结婚了),让我生活更有动力。
本科英语专业,读一个二本大学,大一参加各种社团学生会,到处跑腿,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也没想过太多。
大二买笔记本后发现自己喜欢编程,尤其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非常欣喜,对此非常痴迷。
选修Java,后来认识一个计算机老师指导我编程,并帮他做项目。
学习编程几乎废寝忘食,逃选修课,第一时间冲回宿舍学看视频敲代码,暑假寒假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学校里学编程。
本科阶段也通过了英语专业八级,通过了软件水平考试中级软件设计师,也拿过省级软件一等奖,也参与我们市房管局单证防伪系统的设计。最后跨专业考研到软件工程专业。
我的建议和体会
有些事情没有经历就没有那种体会,但是经历过就再也无法回到过去。
很多人认为大四一年最重要,其实从大一到大三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
学习成绩、专业证书、专业比赛等无不是从大一到大三积累得来,不管对找工作还是考研都有极大帮助。
回首大学时光,如果没几个证书,学习也不好,也没有啥获奖,或许某种程度上会觉得大学荒废了。
“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欠下的总是要还的”这两句话一点都不错。 希望各位学弟学妹能够珍惜大学时光,能够早点发现自己的兴趣,能够学好自己的专业,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能够有自己的规划,毕业的时候,甚至许多年后有勇气说“我的大学没有荒废”。
大学四年,时光飞逝,好多学生反馈就是,快毕业才意识到该读的书没有读,喜欢的事情还没有完成.在匆匆忙忙已到毕业季,我就在老师的角度描述大学四年.
大一,五湖四海,天南海北的同学都聚在一起,大家很好奇的适应着大学里发生的一切,同学之间相互认识,每个人都表现出学习的态度,按时上下课,迟到早退,旷课率是整个大学阶段对低的,每个学生保持着高中时期的清纯,刻苦学习的学生本色,大一开设的课程相对简单,基本上以公共课程为主,部分同学忙于各种社团组织,在享受和陌生感的充斥下,大一很快就完了.
大二对环境基本熟悉,认识了一些同学,老师.开始有种这个地盘我做主的飘飘然.课程基本以专业课为主,每个也有了自己的小天地和生活方式.各种报班考证,乐此不疲,有点人云亦云的意思,女生开始化妆,男生也开始装成熟.交男女朋友已经不是新奇的事物了,其实你如果仔细观察,大一和大二学生穿着打扮有明显差异的.
大三,已经名正言顺的成为校园里的主人,各种社团的负责人,校园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还有不慎者开始创业,开始和大学生活说拜拜.考试也是临阵磨刀.部分学生考证和沉迷在自己的小圈子,开始 旅游 ,聚会,购物,去图书馆等,享受着自我规划的时光中.
大四 课程已经很少了,周围的同学都在议论找工作,实习,毕业论文的事情.也有考研的,他们那股学习的氛围,突然感觉和自己目前毕业的身份显的格格不入.毕业季分手季,没错,就在大四.恍然间校园生活已经不属于他们.他们又一次因为迎接新的生活感到恐惧和新鲜.
大学留下了很多回忆,时光如梭,不管你有没有收获,怎么度过的,确实,那一段就是你的大学生活.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祝大家有酒有肉有朋友,我们江湖见!
大三! 有人曾经说过:四年的大学时光,你只要付出50%的时间用来学习,就足够你拿好成绩,得奖学金,剩下的50%培养自己的兴趣,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在50%的学习时间里,大三约占60%! 那么为什么大三最重要呢?
1、大三是大学专业知识培养最重要的一年! 大一主要是对你思想道德、政治导向的培养,大二可能开始为专业学习开设一些基础课程,大三便紧俏的展开专业培养计划。所以,把握好大三,就基本能够对自己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
2、大三确定未来发展方向! 上了大学后,发现的不是轻松,是迷茫,永无止境的迷茫,大一懵懂,大二迷茫不知所措,但是大三便到了你必须得选择的地步!是考研还是找工作?在迷茫之中慢慢的你发现了自己的道路!
3、炼狱般的暑假,让你迅速成长! 考研帮,一个暑假,早出晚归,在这种试题公式单词中挣扎徘徊;工作党大三都各显神通,找实习磨练自己增强实践经验。大三的暑假可以说是大学四年里最重要的暑假,决定你未来的发展导向!
所以好好珍惜大三!切不可虚度年华!
您好! 确实,如果你要问我大学四年哪一年最重要,我肯定跟你说每一年都重要;但是如果非要四选一的话,我会选择大三这一年。原因如下:
第一、大三这一年是承上启下关键的一年。
这里的 承上启下是指承接大一大二、启程大四 的意思。经历过大学的朋友们,可以一起回顾一下, 大一的你,刚刚踏入大学校园,那时候的你可能是懵懵懂懂、青涩无知的,或许还沉浸在高考过后的轻松之中,或许也压根不会去想自己的大学该如何去度过,每天的生活可能就是上上课、参加一些社团活动、跟新认识的舍友或同学逛逛街什么的,而这个时候所开设的课程也往往都是一些公共课,专业课甚少,所以, 你的整个大一可能就是在无比轻松中度过了 。
到了大二 ,专业课稍微多了一些,但这个时候的你,也许会意识到自己大一的基础没有打好,但依然可能还是像大一那样的状况,继续懵懂着、青涩着, 对专业课的学习也许重视了一些,但似乎仍然没有足够的力量让自己重视起来 。
所以,不知不觉,就 到达了大三 ,这个时候的你,有可能突然醒悟了,认识到自己 已经到了大学的高年级,前两年一晃就过去了, 大三都来了,大四还会远吗?毕业还会远吗? 所以很多同学在这一年里, 心理上会有新的认识,行动上也有新的改变 ,因为这一切都是为了一年后的大四做准备,也是为了毕业的时候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所以这一年,承上启下,实属关键。
第二、大三这一年是专业课最多也最重要的一年。
大多数的学科设置可能都差不多, 大一开设公共课、少数的专业基础课;’大二开设部分专业课;而大三则基本都是专业课,而且都是重要的专业课 ,这些专业课程与低年级(即大一、大二)的专业课程不同的是,它们的 综合性更强,不仅以以往的课程为基础,更多的是集中了以往的多门课程,对学生的专业要求也更多 。
所以学生学起来会更吃力,但如果这个能够在学习这些专业课的同时,利用课外时间将大一大二的基础知识弥补起来,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当然这里 并不是说大一大二就不用花时间学习了,如果你在大一大二的学习中,专业基础打的比较牢,那大三当然就会更轻松 )。
所以, 专业课最多也最重要的大三这一年里,你务必好好把握 。
第三、大三这一年基本可以决定你未来的就业方向。
为什么说大三这一年基本可以决定你未来的就业方向呢?因为在这一年里:
1、你可以通过以前的积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然后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弄懂弄通,为自己日后的就业打基础 ;
2、很多同学会在这一年开始准备考研,而考研的时候会选择自己心仪的学校和感兴趣的专业,为继续深造做准备 ;
3、还有的同学会选择自己创业,特别在现在国家大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氛围之下,而这个时候的你,思想上会更成熟,更知道自己所想要的未来发展方向 。
所以,为了能够更加轻松一点面对大四, 为了让自己不至于到快毕业的时候说后悔,大三这一年,真的请好好把握 !
所以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 大三相对其他三年来说更重要一些 ,当然, 也不是说其他三年我们就不要给予重视了 。
任何一位大学生朋友,都应该把握好自己大年四年里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件事、每一位真心的朋友,珍惜时光,珍惜生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一些的帮助,并祝好!谢谢!
谢谢悟空邀请。 我的答案是大一。
有不少讨论过大学和高中的区别?
我举过一个例子,人生就是铁人三项(天然水域游泳、公路自行车、公路长跑),大学已经是度过了天然水域游泳,进入公路自行车阶段。
这个阶段你会发现许多人已经掉队,也有人经过一阶段的游泳,累了,会停下来休息。
所以,当你问我大学四年,哪一年最重要的时候?
我给你的答案是大一。
在大一你要做的事情很多,不管是学习打基础(推荐研究生),还是报考英语四六级,甚至是参选各种社团活动还有学生会、班干部一类的,都可以。
因为许多人停下来休息,这个时候的你弯道超车很轻松。
大一阶段的结束的时候,优秀的你会获得奖学金和其他各种奖励和赞扬。
相信我,携着这样的优势,只要你自己不放弃,大四四年你会领先同学很多很多。
相反,大一就凉啦的同学,沉沦下去的太多,大四考研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真的难。
最后,我的建议是大一很关键,很关键,别停下里休息。
作为一个大二狗来说,我觉得大学四年中大三是最重要的。
大一的时候,我们刚刚入学,才刚刚体验到大学的多姿多彩,所以个人感觉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去更多的接触外面的世界,就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说一样,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多出去了解一下世界,多出去旅 旅游 ,交交朋友,并且大一的课程一般都不会很多,就像很多外国大学有间隔年一样,我们恰好可以通过这个阶段来增加自己的阅历,从而很好地实现高中与大学的过渡。
而大二的时候,一般学校专业课都是比较多的,所以平时作业和课程都会比大一的要多,所以呢,我们不需要刻意的去读书或者额外的学习,只要在课堂上认真一点,课下作业按时完成也就基本掌握了。而且如果学有余力的话,还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优势,在网上或者其他正规渠道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兼职来锻炼一下自己,这样下来,你就会发现自己度过了一个很充实的大二了。
大三呢,我觉得是最关键的时期了,因为在这一年,你要决定自己要干什么了,如果你要找工作,那么你就要将自己学过的专业知识再回顾一遍,为自己增加就业的筹码,在平时多看看一些就业网站都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假如你决定考研的话,那么就要开始了解各方面的考研信息了,英语单词也要着手背起来了,开始联系自己心仪的学校,找到考过的学长学姐取取经,和导师搞好关系,购买资料或者是说报考研辅导班。考公务员的话也要开始准备了,看看一些申论等文章积累经验。除此以外,还有正常的专业学习,可以说大三应该是大学四年里最繁忙的阶段了。
大四呢,基本就定型了,找工作的已经联系好了实习单位,考研的已经定好学校了,而且一般大四都不会开课了,所以相对来说不用那么忙。
如果有疑问,欢迎互相讨论。
“我没时间”通常意味着“这事不重要”
当你们发现我在写有关于时间管理的内容时,通常会有两个想当然的想法,一个就是我肯定总是很守时,但并不是。
在秋冬季节,我很依赖我的床,室友都走了我才会起床,但有时候并不是他们的责任。
第二件会被人们想当然的事,就是我有很多技巧和小窍门,来节省各种零散时间。
我曾在一篇杂志上看到,他们正在根据这样的思路写文字,是关于如何帮助读者在一天中抽出一个小时时间。
这个想法是说,我们从日常活动中省出零散的时间,加起来,就有足够时间来做有意义的事了。
我对这个概念的整个前提保持怀疑,但我总是很感兴趣,他们在书中提出了几个方法,有几个是我很喜欢的:出去办事选择一路全是右转弯的地方;极其谨慎地使用微波炉,包装上说叮三到三分半钟,那就绝对只叮三分钟。我个人最喜欢的,从某种程度来说还算有道理,就是把喜欢的节目录下来,这样就能快进广告。通过这个办法,每半小时能节约八分钟,那么在看两小时电视的过程中,就有三十二分钟来锻炼,这倒是真的。可你们知道找三十二分钟锻炼的另一种方法吗?就是一天不要看两小时电视。
总之,这个理论就是我们节省零散的时间,加起来最终就能做到我们想做的所有事情。但是在研究了成功人士如何使用时间之后,并且逐个小时审视了他们的日程表,我认为这个理论已然彻底落后了,并不是通过节省时间创造想要的生活,而是先创造想要的生活,然后时间就自动节约下来了。
住在我对门的邻居,有个星期三晚上,她出门办了点事,回家时发现家里的热水器坏了,客厅已经被水淹了。如果你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你就会知道,这可怕的事会造成很大破坏,淹的一塌糊涂,那天晚上她就面临了这场突发灾难,第二天她找来水管工,又隔一天,她找来专业清理团队处理损毁的地毯,当她向我们讲述这次遭遇时,她说处理这些占用了她那一周七小时。
七小时,那就是每天多出了一小时。但我相信如果那一周开始时问她,“你能挤出七小时进行铁人三项运动训练吗?”“你能挤出七小时辅导七个值得辅导的人吗?”我相信她会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说“不行,你看不出来我多忙吗?”。可是当家里淹着水,她不得不因此挤出七个小时。她挤出了这七个小时,这向我们证明了,时间的弹性是很强的。
我们无法创造出更多的时间,但时间会得到充分的利用,这取决于我们选择用时间来做什么。所以时间管理的关键,就是对待重要的事,像对待坏掉的热水器一样。为了说明这一点,我想借用我师姐的话,她很忙,因为她同时在做着一个实验,一个项目,还有准备毕业论文,以及照顾自己的小孩。我跟她联系想预约一次谈话的时间,问一些学术上的问题,时间定在周二早上,但没有确定具体时间。
我记得那天早上8点到了约定的地点,她根本没空跟我谈话,当然了,对吧。可是她没空跟我谈话的原因,是因为她去徒步了,因为那是一个美好的春日清晨,她就想去徒步,所以当然这给了我更大的触动。
当我终于见到她时,她是这么解释的,她说“我做的每件事,花的每一分钟,都是我的选择”。她没有说,“我没时间做甲乙丙丁”,她说的是“我没做甲乙丙丁,是因为那不是最重要的事”。
“我没时间”通常意味着“这事不重要”各位想想,这其实才是更准确的说法。
我可以跟你说,我没时间给百叶窗除尘,可那并不是真的,如果你付我十万元给百叶窗除尘,我立马就去做了。由于这只是异想天开,因此我可以承认这不是时间不够的问题,而是我不想去做。使用这种说法能提醒我们,时间是选择。诚然,做出不同的选择有可能导致恶劣的后果,我承认。但大家都是聪明人,而且从长远来看,我们一定有能力,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有价值的事物。
那么要怎么做呢?我们如何对待重要的事物,像对待坏掉的热水器一样呢?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哪些是重要的事。我想给你们两个思考的策略。
第一从工作角度来说,我相信很多人在年末前,会给别人或收到自己的年度绩效评估,你们会回顾这一年的成绩,你们的“发展机会”,这当然很有用,但我发现做未来的展望更加有效。
所以我想请大家假想现在是明年年底,你要给自己做绩效评估,而这一年里你的工作表现非常好,你做的哪三到五件事让你表现优异?所以你们现在就可以写下明年的绩效评估,这一招也可以用于私人生活。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到了过年家庭团聚的时候,长辈们会夸赞晚辈们工作多么出色优秀,学习多么刻苦认真,而晚辈们则夸赞长辈们越来越年轻,精气神好,享子孙福。这些夸赞,可是说是种拙劣的文学体裁,都是家里所有人都是多么出色,甚至更多的是,说家里所有人都有多忙,不过这些话语有个作用,就是告诉你的亲朋好友,这一年来你在个人生活中,做了哪些对你来说重要的事。今年差不多要结束了,但我希望你们假设现在是在明年年底,而这一年过得十分精彩,对你和你关心的人都是。你做的哪三到五件事让今年如此精彩?你们可以现在就想好怎么说出来,但不要真的说出来。
现在有了绩效评估卡和家庭夸赞词,我们就有了明年要努力的六到十个目标,现在就需要把这些目标分解为可行的步骤。或许你想编一份家谱,首先,你可以查阅一些别人家的家谱,对家谱的形式有所了解。然后想一想你要问亲戚们的问题,跟他们约面谈的时间。或许,也许你想跑五公里比赛,那么你就要找个赛事报名,做好训练计划,把跑鞋从衣柜深处找出来,然后,这就是关键,我们要对待重要的事像对待那台坏掉的热水器一样,把它们写到日程表的第一栏,要在一周开始前就想好这一周的计划。
我发现星期五下午是做计划的好时间,周五下午可能会被经济学家称为,“低机会成本”时间。我们大多数人是不会在周五下午坐下来说,“此时此刻,我很期待朝着我的个人和工作的首要目标努力”。但我们都愿意思考什么事应该成为首要目标。所以用一点周五下午的世界,给自己列一张三栏优先顺序表,工作,感情,个人。列出一张三栏表能提醒我们,应该有些事是三种类型都包含的,我们会思考工作方面的事,但感情和个人就不会想这么多。
不过总之,只是列一个简单的表格,每一栏里写两到三项,然后纵览接下来的整个星期,看看可以把这些事安排在什么时候。怎么安排是你的决定,我知道,这对部分人来说会比较复杂,有些人的生活就是比别人辛苦。比如说如果有好几个小孩的话,就很难找到时间去上诗歌学习班,我明白。我也不想小看任何人的努力,不过我认为,接下来我要告诉各位的数字是很有说服力的。一周有168个小时,这是很多时间。如果你是全职工作者,那么每周工作四十小时,每晚睡8小时,一周就是56小时,还剩72小时做别的事。你说你一周要工作50个小时,或许除了正职以外还有副业,那么还有62小时做别的事。你说你要工作60小时,那么还有52小时做别的事。你说你工作时长超过60小时,你确定吗?曾经有一项研究,把人们估算的一周工作时间和时间日志做了对比,发现人们声称一周工作超过七十五小时,实际上误差大约为25小时,大家可以猜想误差是多了还是少了是吧。
总之,每周168小时,我想大家可以找到时间来做对你重要的事。如果你想花更多时间陪伴孩子,你想花更多时间学习备考,你想做三小时运动,两小时志愿者,都能做到,就算你工作时长远远超过八小时。
所以说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这是好事,因为大家猜怎么着,要做精彩的事,我们甚至不需要那么多的时间,不过大多数人有了一点时间时会做什么,拿出手机,对吗?开始刷热搜,翻朋友圈,不然就是打一局游戏,或者刷一集剧。
然而少量的时间也能起到大大的作用。你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得到小小的乐趣。或许是在上班的公交车上看本好书。我以前有个工作需要每天早上搭乘两趟公交车,在加上一段地铁,我常在周末去图书馆借书看,这让整个通勤的过程变得几乎是种享受。
工作中的休息时间可以用来冥想或祈祷。如果因为繁忙的工作不能跟家人共进晚餐,或许改成和家人一起吃早餐是个不错的选择,重点是留意一个人的整段时间,看看有意义的事能安排到什么时候。我真心相信这一点,时间总是有的。就算我们再忙,还是有时间做重要的事,而当我们关注重要的事情时,我们就能用我们拥有的时间,打造我们想要的生活。
上一篇:科博会论文题目
下一篇:柱模板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