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文包诗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3-03-12 03:17

文包诗论文题目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赏析】

  这首诗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像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你看:一股泉水缓缓地、小心翼翼悄无声息地流出泉眼,在斜阳的照射下,清晰可见。阳光透过池畔的绿树,将树阴投入水面,阴阳交错明暗斑驳。好像是泉水很爱惜风和日丽的美好景色。泉水的细流汇成了小池,昨日还平静的水面上,今天就长出了尖尖的、还包卷着的嫩荷叶,并吸引着可爱的蜻蜓飞来嬉戏。《小池》是一首描写初夏池塘美丽景色的、清新的小品,朴实的语言展示了初夏的明媚风光,一切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行行是诗,句句如画,自然朴实,真切感人。

  一个“惜”和一个“爱”,给了泉水和绿树以生命,拟人化的手法分别写出了泉眼是因为珍惜涓涓细流,生怕动作大了把水滴溅出才轻轻地流淌;树阴更是喜爱泼洒在水面上斑驳陆离的阳光。一个“露”和一个“立”生灵活现地刻画了小池的勃勃生机,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已经立在它的上头了,生动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交融情景。这首诗细腻地描绘了诗人对景物观察的细致入微,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有生命感和动态感的清新景象

  作者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吉水南溪(今吉水县黄桥乡湴塘村)人。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南宋四大家”。

  杨万里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清醒的政治家,他曾直率批评朝廷的腐败无有,提出了一整套振兴国家的方针策略;他一生力主抗战,始终反对屈膝议和。他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谪时弊,无所顾忌,因而始终不得大用。杨万里晚年与宰相韩侘胄政见不同,隐居吉水十五年,最后忧愤而死,享年80岁,赐谥文节,追赠光禄大夫。

  杨万里的诗意境鲜明,通俗清新,流畅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他的诗歌创作按照广学博取、面向现实、师法自然的道路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一个新、奇、活、快、风趣、幽默的“诚斋体”特色诗风,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溪回路转愁无路,忽有梅花一两枝”(《晚归遇雨》),“绿萍池沼垂杨里,初见芙蕖第一花”(《将至建昌》)等,都表现了“诚斋体”在创作方式上的特点,从而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他所写的诗,多以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所以他的好朋友曾经幽默地跟他开玩笑说“处处山川怕见君”。

  杨万里著作甚丰,相传有诗2万余首,现存诗4200余首。是我国古代写诗最多的作家之一。

〖附杨万里另诗二首〗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之一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舟过谢潭三首》之三

碧酒时倾一两杯,

船门才闭又还开。

好山万皱无人见,

都被斜阳拈出来。

 

   

文包诗 《渔歌子》急!!!急!!!急!!!

渔歌子,词牌名,词也叫“长短句”,“小令”。可以唱,分为上下两段,两段之间有空格。
渔歌子①•【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②
桃花流水鳜鱼肥。③
青箬笠,④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全唐诗》卷三百零八
[size=4]扬州诗局本[/size]
卷308_1 【太寥歌】张志和
化元灵哉,碧虚清哉,红霞明哉。冥哉茫哉, 惟化之工无疆哉。
卷308_2 【空洞歌】张志和
无自而然,自然之元;无造而化,造化之端。廓然悫然,其形团圞。反尔之视,绝尔之思,可以观。
卷308_3 【渔父歌】五首·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乾,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卷308_4 【上巳日忆江南禊事】张志和
黄河西绕郡城流,上巳应无祓禊游。
为忆渌江春水色,更随宵梦向吴洲。
卷308_5 【渔父】张志和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溪老人重钓归。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释词】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境内。
鳜(guī)鱼:即民间所说桂鱼,细鳞,淡黄带褐色斑纹,味道鲜美。
箬:斗笠。用竹片和竹叶编制的帽子,用来挡雨。
蓑衣:用茅草和棕麻编制的防雨衣服。
不须:不需要.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②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山名。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③鳜(音贵)鱼:俗称“花鱼”、“桂鱼”。
④箬笠:用竹篾、竹叶编成的斗笠。
⑤蓑衣:用草或棕编成的雨衣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桃花盛开,水流急湍,水中的鳜鱼很肥美,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
【韵译】
西塞山前的白鹭自在地高飞,
桃花开江水涨鳜鱼长得正肥。
渔夫带着青箬笠穿着绿蓑衣,
在斜风细雨中捕鱼乐而忘归。
【品评】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夫,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张志和的《渔歌子》到日本
中日友好,早在唐代就形成高潮。日本先后派往中国的“遣唐使”有十三次,历尽艰辛险阻的中国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更属美谈,鉴真与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对中日邦交的贡献,铭刻史册,人所周知。
然而,为奠定中日友谊丰碑,立过“特殊”功劳的,尚有位不出国的使者,他便是唐代文学家,自称“烟波钓徒”的张志和。张志和的名词《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清人刘熙戴的《艺概》曾将它誉为[风流千古]的佳作。它不仅是中国唐词的宗祖,而且也是日本词学的开山。
张志和的《渔歌子》宛如架于中日之间的一座彩虹之桥。《日本填词史学》中有所记载:大约在张志和写成《渔歌子》四十九年后(公元八百二十三年,即日本平安朝弘仁十四年)词传到日本。当时的嵯峨天皇读后备加赞赏,亲自在贺茂神社开宴赋诗,其时皇亲国戚、学者名流,皆随嵯峨天皇和唱张志和的《渔歌子》。诚然,张志和未曾赴宴咏和,实为憾事,但和者争相仿效《渔歌子》而作,《渔歌子》拨响了中日人民的心弦。近代老词学家夏承焘,在咏嵯峨天皇绝句中曾云:“一脉嵯峨孕霸才……桃花泛飘上蓬莱。”正是对此极好的赞颂。
日本嵯峨天皇对汉诗造诣很深,在宴会上亲作五首,其中第三首曰:
青春林下渡江桥,湖水翩翻入云霄。
闲钓醉,独棹歌,往来无定带落潮。
席间天皇年仅十七岁的女儿内亲王智子,聪颖过人,她吟和的两首,更为神社开宴生色不少:
春水洋洋沧浪清,渔翁从此独濯缨。
何乡里?何姓名?潭里闲歌送太平。
。近代日本学者浦松友久,在《关于越调诗的二、三问题——唐代新声在日本的遗留》论文指出《越调诗》的体裁特点很容易使人联想起《经国集》卷十四保存的《渔歌》组诗,关于这一组以嵯峨天皇的五首诗为中心的十三首诗,是一些与《渔歌子》谱系,即以张志和和《渔父》为原作的称为[词]的 诗歌新形式有关的作品。 可见,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日本词学的血缘关系,是不同寻常的。
点评: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风流千古。东坡尝以成句用入鹧鸪天,又用于浣溪沙。然其所足成之句,尤未如原词之妙通造化也。太白菩萨蛮、忆秦娥,张志和渔歌子,两家一忧一乐,归趣难名。
现在渔歌子一词已被录入小学苏教版6年级下学期第9课,小学人教版4年级下期第23课。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第9课 词两首

《清平乐 村居》文包诗

平乐·村居①
辛弃疾
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⑤溪东,中儿正织⑥鸡笼。最喜小儿无赖⑦,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①村居:选自《稼轩长短句》。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
②茅檐:指茅屋。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④相媚好:互相说喜爱要好的话。
⑤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⑥织:编织。
⑦无赖:这里是顽皮的意思。
古词大意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不知是谁家的两位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

苏教版语文教材特色是什么?

1.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1)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精品教材。

(2)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着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3)坚持“民族化、现代化、简约化”的教材建设方向。“民族化”———教材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讴歌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现代化”———教材要体现时代特点,宣传现代文明和现代科技成果,渗透现代意识,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环境,关注人类,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要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培养作为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各种语文能力和素养。“简约化”———教材内容的安排要避免烦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使教学目标集中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给教师留有余地,给学生留有空间,要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4)注意从我国丰富的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中汲取精华,从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中吸取营养,并且注意研究、学习国内外其他版本的母语教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5)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以原“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基础,同时用《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去统一编写者的思想,提高其认识,充分彰显教材特色,使新编教材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6)坚持选文的高品位、典范性。其标准是:①选文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富有童心童趣;②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认识为儿童喜闻乐见;③广开“材”路,多编少搬;④选文力求文质实兼美。

(7)坚持“集思广益,开门编书”。精心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精诚合作、乐于奉献的编写队伍。在此基础上,发动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和有志于语文教材建设的各界人士参与编写工作,争取知名专家的指导,走编写人员、专家、第一线教师“三结合”的教材编写路子,真正使教材能够凝聚起集体的智慧。

2.教材编排的框架体例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材每册开头都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内容,以图片方式呈现,将小学生应该养成的“听说读写”习惯生动而又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如一年级上册安排了“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爱惜学习用品”,一年级下册安排了“认真写字”,“专心听讲,积极发言”,二年级上册安排了“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等。中高年级安排了“勤查字典”、“读报”、“写日记”、“收集信息”、“整理资料”以及“多种渠道学语文”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做,意在有计划、分层次地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的功能被定位在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上,而不是帮助阅读,也不再提直呼音节了。汉语拼音的功能定位发生了新的变化,但它依然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汉语 拼音教学的内容仍然安排在首册,但内容编排和呈现方式与众不同。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汉语拼音的教学重点是:“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声母、韵母、音节只要求正确书写,不要求默写。小学生一入学就要学习抽象的、对他们来说完全陌生的汉语拼音,这显然是有困难的,也是枯燥乏味的。多数孩子入学以后很想学习汉字,而前一两个月却要面对繁而难的拼音。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呢?《语文课程标准》说得很明确:“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为落实这一要求,教材创设了帮助学习声母、韵母的情境图和语境歌。“情境图”侧重于视觉形象,用一幅幅形象的画面再现了儿童现实生活中富有童趣的情境,并将要学的汉语拼音字母嵌在其中。“语境歌”侧重于听觉感受,是在学生学了字母以后,再用儿歌的形式对“情境图”中的情境进行描述,从而达到巩固字母的目的。把学习拼音字母寓于情境之中,并辅以琅琅上口的语境歌,化难为易,寓学于玩,既增加了学习的情趣,又渗透了文化素质的教育。

例如,b、p、m、f》一课安排了四部分内容:一幅情境图,一组表音表形图,书写示例和拼读练习。情境图表现的是这样一个场景:一群人爬上山坡(po)去看大佛(fo)。这时,一个小朋友想上去摸(mo)大佛,爸爸制止住她,并且对她说:“你听,大喇叭里正在广播(bo):大佛是文物,大家要爱护!”与之相配的“语境歌”是:“爸爸带我爬山坡(p),爬上山坡看大佛(f)。大喇叭里正广播(b),爱护大佛不要摸(m)”这样,字母由一个充满生活色彩的小故事导入,之后又由一首合辙押韵、琅琅上口的语境歌加以巩固,从而化难为易,寓教于乐,既降低了难度,又增添了情趣,既学习了拼音,又渗透了文化教育,从而实现了让学生在情境中享受拼音的教学境界。

为有效解决学拼音与学汉字相脱节的矛盾,该教科书在学习程序上采取了学拼音、识字“双线并进”的编排方法,将最常用的80个汉字(大多是独体字)分五组分别安排在五个拼音单元中,每组16个字,4字一顿,合辙押韵,每字均配有精美图示。例如: “人口手足,舌牙耳目;金木水火,山石田土”这样编排,意在让学生学会并掌握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识字和借助拼音识字两种方法,尽量做到先认字,多认字,同时,通过拼读字音又巩固了拼音,从而产生拼、识相互促进的协同效应。学生开始时认识了这些认识部首字,为他们今后进一步识字、查字典打下了基础。

(3)识字写字

识字教学内容的编排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随课文识字,二是学“识字课文”识字。

“识字课文”的创新特色在“词串识字”。“词串识字”是苏教版教材的首创,是对我国古典诗词曲中所采用的“名动词”手法的借鉴,是对我国古典文化精髓的传承,是编者借鉴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和多种识字方法而精心编写的识字教材。如:

这种识字课文,分开来看,是一个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词语,连起来读,又像一首音韵和谐的写景诗。短短24个字,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弘、景象万千的中华长卷图。学生学习这样的课文,既识了字,认识了事物,又可以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到祖国的辽阔和 壮美。这样的课文在教材中还有一些: 有描写自然风光的,如:

这些课文视野开阔,寓意深远,再配上精美的插图,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很有唐人温庭筠所吟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感觉,颇具几分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神韵。

识字教材形式多样,集多种识字方法于一体,在汲取传统识字教材精华、学习国内识字教学成功经验、遵循儿童识字及汉字构造规律等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教材十分重视写字教学,把写字提到了育人的高度。低年级写铅笔字,中年级开始学写钢笔字和毛笔字,高年级将安排写钢笔行楷字的练习。为方便教学,低年级教科书中不吝篇幅地展示了生字的书写笔顺。在教学策略上,该教科书提出了“识写结合,描仿人体”的学习方式。实践证明,这些编排是行之有效的。

(4)课  文

课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内容,选文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教材的质量。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坚持三个方面的价值取向。

一是文化性,即在简约浅显的文字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一年级上册第二课《江南》就是一首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汉乐府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实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诗歌以轻松的笔调,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幅江南的美景:江南水乡,碧水悠悠,玉立的莲叶,娇艳的荷花,饱胀的莲蓬。几个荷花一样动人的女孩悠然地荡着小船隐映在莲叶、莲蓬、莲花之间,真是人面荷花相映红。她们侧坐船艄,轻舒酥手,戏水采莲,那份惬意,那份美丽连鱼儿都想与之为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初步体会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汉字、汉语不竭的活力和深邃的内涵。

再如,二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陈毅探母》,写的是陈毅元帅回乡探望生病的母亲,为母亲洗衣服的故事。全文仅134个字,语言平白朴实,情感却动人心弦。教材反映领袖人物可以有多种视角。这里没有写陈毅元帅戎马倥偬、惊天动地的传奇故事,也没有写他作为政治家、外交家的丰功伟绩,而是选择了他生活中的一件平凡的小事,来表现他对母亲的拳拳孝心。这样做,不仅使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更加血肉丰满,收到了“于细微处见精神”的效果,而且增强了教材的亲和力,提升了教材的文化品位。

二是时代性。即所选课文力求具有现代意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时代的精神;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反映先进文化;让学生接受新思想, 逐步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教材中,不仅选有像“香港回 归”、“北京申奥”这样的新题材,也选有“神舟号卫星上天”、“东方明珠电视塔”这样的新科技和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是把现代社会人们应有的意识和价值观渗透在选文中。诸如“和平与发展”,“合作与竞争”,“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关注自然,关爱生命”等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和观念有相当的比重。

三是审美性,即追求选文的美育价值。写人的务求真实可信,语文叙事的务求质朴平实,抒情的务求情真意切,描写的务求赏心悦目,使学生在读、看绘图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受到美的熏陶。选文还坚持“多编少搬”,“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原则,选文大多是新面孔,少有传统课文。少用传统课文,并不是因为这些文章不好,而是编者们相信,“在中华文化的典藏中,在世界文明的宝库中,一定还有更好的东西,发掘文化精品、语言精粹奉献给儿童,这是语文教材编写者的天职”。

(5)习  作

教材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低年级安排了写话练习,中年级开始进行作文教学。为切实帮助教师搞好作文训练,提高学生作文质量,教材拟将作文部分编成独立的习作课文,使之成为与阅读训练并峙的一根“柱子”。在编写思想上,首先强调“降低定位”。小学生初学作文,要求不能过高。作文教材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重视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放胆作文,写自己的事,写喜欢的事,写自己想说的话。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把话说明白,把句子写通顺,把字写工整。其次,注意“读写结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积累越多,写作的根基才越雄厚。教材在“读写结合”上采取了“长短结合”、“大小结合”的编写策略。所谓“长短结合”,是说一方面要致力于长期积累,“多布云彩”,不急于求成,另一方面也要因“课”制宜,搞一些模仿性的迁移训练。“长线”贯穿始终,“短线”相机渗透。所谓“大小结合”,是指既有专项的习作训练(大作文),也有随课文安排的“小练笔”(小作文)。大作文自成系列,小练笔机动灵活,从而构成整套教材的作文体系。第三,提出“从模仿起步”。儿童作文,须要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虽然学生口头语言已有了相当的积累,但要他们用准确的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毕竟还有较大困难。实践证明,从模仿起步能在理解与表达、学习与运用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从而大大降低起步作文的难度。因此,教材专题中中年级作文大都安排了例文。例文多用的是孩子的语气,写的是孩子的生活,抒发的是孩子的感情,且篇幅短小,格调清新,使学生读了倍感亲切。例文均排印在作文格纸上,这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形式上的规范。到了高年级,学生的习作逐渐由“仿”到“创”,有的作文题目不再安排例文。

(6)单元练习

教材在每个单元后面都安排了一个综合练习,意在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语文知识,懂得运用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全方位地提高语文能力。综合练习的编排自成体系,又与本单元所学课文有一定联系。每个单元练习大体包括“学习字词句”、“写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几个板块。“学习字词句”主要是一些字词句方面的练习,小学阶段的语文基础知识穿插其中,但不再是过去的组词、填空一类的机械练习,而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读读背背”主要安排两项内容:一是熟记成语,将成语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编成“成语歌”,让学生记诵,如“宁折不弯、义正辞严、威武不屈、大义凛然”(二年级上册“练习7);二是积累典范的语言材料,如格言警句、古今诗文、谚语对联、知识小品等。“读读背背”的安排意在丰富学生的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口语交际”则强调交际活动的情境性和互动性,重视交际的文明态度和修养。该教科书选取了大量贴近生活的话题用于口语交际的练习。“综合性学习”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而设的,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 通,书本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二)教材特色
1.简约化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简”。所谓“简”,指的是简明、简洁、简约,即结构简明,内容简约,练习简便。教材编写者认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不是构建语文知识系统,而是通过大量的实践语文活动,练好听说读写基本功,形成技能和习惯。为此,教材编写时削枝强干,集中目标,突出小学语文中最主要的几项基本功:识,扎扎实实识字;写,工工整整写字;读,认认真真读书;背,原原本本背诵;作,快快乐乐习作;说,大大方方进行口语交际;习,反反复复训练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凸显这七个字的语文学习目标,固本培元,夯实基础,编者在每篇课文后面都安排了形式“简单”的作业,突出最重要的内容,反复出现,给教师以强烈的目标暗示,给学生以必要的练习机会。如一年级上册,主要就是两三项作业:第一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是按笔顺描红;少数课文有第三题,主要是实践性作业或带有启发性的题目。再如三年级下册,每篇课文后有四至五项作业:一至三题固定不变,分别是朗读课文、背诵或复述课文,用钢笔描红,读一读再抄写;第四、五题根据具体课文内容或启发研究,或引导拓展,或指引实践。

总之,不搞烦琐的机械练习,突出最重要的基本功。为便利教学,编者注意简化体例和课文类型。全套教材体系并不复杂。如一年级上册只有“习惯篇”、“汉语拼音”、“识字”、“课文”、“单元练习”几个板块;三年级只有“习惯篇”、“课文”、“习作”、“单元练习”几个板块。入选的课文都是要让学生认真阅读的,不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

2.民族化

首先,表现在对传统母语教学经验的继承上。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并注意根据当今社会的需要对其进行改造,为我所用。

———韵语识字的经验。汉字是单音节的,非常容易构成整齐的词组或短句,非常容易押韵合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传统蒙学识字教材都采用了韵语形式,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记忆,所以广为流传。苏教版小学  语文教材充分吸取了这个经验,“词串识字”、“认一认”、“成语歌”都采用了韵语形式。

———重视写字的经验。过去几十年,小学生字写得不大好,主要原因是丢掉了传统的好经验,既不描红,也不仿影,过早地离开依傍自由发展。苏教版小学语文借鉴前人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提出了“识写结合,描仿入体”的写字教学思路。识写结合,相辅相成,相互巩固。凡要求学生能识会写的字,均安排了描红仿影的练习,而且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描到底,一仿到底。

———重视诵读、背诵的经验。优秀诗文均要求诵读,并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全套教材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在150篇以上。

其次,表现在对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视和对传统美德、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上。

一是重视革命传统教育。教材热情赞扬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顽强斗志(《虎门销烟》、《卢沟桥烽火》、《歌唱二小放牛郎),赞扬不怕困难、勇于斗争的坚忍不拔意志(《军神》、《孙中山破陋习),深情讴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怀(《在大海中永生》、《钱学森》、《吃水不忘挖井人》、《菩萨兵),讴歌一身正气、以身作则的崇高品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我也是普通一兵)。借助这些课文,适时、适度、得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是重视传统美德的传承,如“亲孝”(亲情、孝道、人伦)、“仁爱”(仁慈、爱心、同情)、“利他”(忘我、给予、奉献)、“诚信”(清廉、诚实、守信)等。反映“亲孝”的有《陈毅探母》、 《奶奶的白发》、《沉香救母》、《母亲的恩情》、《每逢佳节倍思亲》、 《花瓣飘香》等;反映“仁爱”的有《放小鸟》、《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等(许多反映“亲孝”的课文兼具“仁爱”特性);反映“利他”的有《大禹治水》、《孔繁森》、《“闪光的金子”》等;反映“诚信”的有《诚实与信任》、《公仪休拒收礼物》等。这些课文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让传统美德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具有特殊的学意义。

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堪称中华文化的瑰宝,以民族化为特色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当然十分注重引领学生步入古典诗词的殿堂寻珍探宝,全套教材共收古典诗词60余首(含“读读背背”所收古典诗词),这在现有小学语文教材中显得很突出,为化难为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领悟诗的丰富内涵,创造了“文包诗”这种新的课文类型。这类课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有时也选入一些“词”或古文名句)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短文大都编成一个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叙述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原诗,并根据古诗的内容和儿童学习的需要,简明生动地介绍与古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以及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对古诗的重点内容、深远意境,配合插图进行形象的再现,对古诗中比较生僻的词语和费解的诗句,也相机作出必要的解说。“诗”是“文”的话题,有开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一批中国古代神话、童话故事、民间传说、成语故事,如劈山救母、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卧薪尝胆等。这些故事和传说表达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反映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是中华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这类作品不仅为儿童所喜闻乐见,而且能为他们的人生打好底色。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还从我国古典名著中节选或改编了一些文章,如《哪吒闹海》、《三顾茅庐》、《林冲棒打洪教头》、《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意在让学生尝“鼎”中之一“脔”,引发阅读古典名著之兴趣,从而扩大课外阅读范围,提高课外阅读品位。另有一些课文,如《梅兰芳学艺》、《学棋》、《怀素写字》等,从文字到课文插图,都有助于儿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粹(京剧、围棋、书法等)。

3.现代化

首先,表现在理念上。该教科书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的新课程思想。在学科属性上,既注重双基,又强调人文,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观念上,倡导“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等新理念,摒弃烦琐分析,提倡引导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

其次,表现在课文上。一是意识新。即注意注入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观念和意识,如珍爱自然(《小河和青草》、《这儿真好》、《世界多美呀》、《鸟岛》、《云雀的心愿)、尊重人才(《三顾茅庐)、抓住机遇(《争论的故事)、热情鼓励(《掌声)、学会合作(《三个小伙伴》、《学会合作)、勇于创新(《鲁班和橹板》、《晚上的“太阳”》、《有趣的发现)、勤学好问(《好学的爸爸》、《问银河》、《黑板跑了》、《动手试一试》、《苹果里的五角星),等等。二是选材新。教材选取许多反映当代生活的课文。有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东方明珠》、《飞驰在高速公路上》、《水乡歌》等,有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2008,北京!》等,有反映科技发展新成就的《我叫“神舟号”》、《航天飞机》、《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等,有展现当代人物精神风貌的《孔繁森》、《闪光的金子》等。三是体例新。从拼音设计到识字课文编写,再到课文选择,一切都立足于走自己的路,不搞“拿来主义”,努力跳出“繁、难、偏、旧”的阴影。于是,过去教师们司空见惯的重点训练项目没有了,烦琐的课后练习不见了,几十年一成不变的传统课文换上了崭新的面孔。

第三,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构建了 “口语交际”训练系列。如一年级上册便安排了同学之间相互自我 介绍、借铅笔、打电话、讨论、讲故事等口语交际的训练内容。在训练方法上,注意设置交际环境,以强化交际双方的互动性。如“借铅笔”就设计了小猴向熊猫借铅笔、还铅笔的情境,并要求说一说再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

第四,在课后练习和综合练习部分,安排了不少探究性和实践学性的活动。有的要求学生自己确定研究专题,围绕专题去图书馆、资料室、网上收集资料,整理、筛选资料,在教师、家长帮助下研究问题,并撰写成论文;有的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和大自然去观察,去调查,并撰写小说明、小报告。

4.审美化

所谓“审美化”,是指教材的审美品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出发,高度重视绘图和装帧设计,力求让尺幅之地尽现美育价值。绘图作者和版式设计者钻研文字教材,领会编写意图,精心创作每一幅图、每一个标识,使该教科书图文并茂,显示出整体和谐的美感。重视对课文语言的打磨锤炼,注意突显文章内容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文章形态的格式美和韵律美,文章风格的质朴美和规范美,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陶冶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让小学语文教学展现生态之美方式论文

让小学语文教学展现生态之美方式论文

摘 要: 《病梅馆记》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龚自珍所著的一篇寓言体散文,揭示了江浙之梅皆病的不堪现实,描摹病梅之态,诊断夭梅之由,拟想疗梅之术。文章借助对梅的品评,隐喻封建思想对人才培养的禁锢。抛开作者的个人政治歧见,笔者站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者的视角重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发表,发表有关小学教育的论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论文投稿

《病梅馆记》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龚自珍所著的一篇寓言体散文,揭示了“江浙之梅皆病”的不堪现实,描摹“病梅”之态,诊断“夭梅”之由,拟想“疗梅”之术。文章借助对梅的品评,隐喻封建思想对人才培养的禁锢。抛开作者的个人政治歧见,笔者站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者的视角重读此文,深感先人的“疗梅方案”与当下课堂教学的改革观念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本文以古为鉴,将教学中发生的一些典型问题,尝试以“疗梅之术”作为治疗课堂教学顽症的良方。

一、察色望诊,观语文课堂“病梅”之态

《病梅馆记》一文,作者指出梅的健康生长姿态应为“直、正、密”,但梅的天然之姿却遭世人所弃,病梅的“曲、欹、疏”被广为推崇,显然这是一种病态的审美观,以扭曲本真为美,以丧失生机为美。静观当前小语课堂,虽经过十多年的课改的洗礼,在理念构建层面,语文学科确已彰显革故鼎新之态,但常态下的课堂教学效益仍不够理想,依然显现着“病梅之态”:教师在课堂中的“独裁地位”没有改变;教师习惯依照惯有套路,施行“揭示课题—识字学词—分析课文—巩固练习”的旧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回答问题,漠视了学生个体成长的多样性……

二、把脉会诊,悉语文课堂“夭梅”之由

龚自珍认为,梅的病态是由于代表社会文化主流的“文人画士”特殊的审美取舍所致,其实隐喻的则是封建制度下病态的选用人才的标准,这才使得“文人画士”趋之如骛。那么,当下语文课堂呈现的“病梅”之态又有何因呢?

1.视应试至上

在应试至上、分数第一的背景下,语文课成为字、词、句、篇章的训练课,精彩的课文被解读成无情无味的“文字零件”。教学流程的设计看似环环相扣,词句训练得扎实到位,实则忽视了学生在自然常态下的正常的心理、行为反应,忽略了阅读的主体是学生。这样的课堂培养的是片面发展的人。

2.唯经验是从

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喜欢将一篇课文分解成课时教学,扫清障碍、整体感知、部分深究,最后回到整体。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丧失了学习主体的.地位,个性差异被抹杀,以共性代替个性。

三、对症施诊,行语文课堂“疗梅”之术

龚自珍心生疗梅之念,并将愿望付诸于行动,“辟病梅之馆”“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我们的语文教学亦应如此,要顺应孩童天性和成长规律,实现语文学习过程与生命成长过程的和谐统一,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然提升。

(一)“解其棕缚”,让学习空间天高地阔

1.构建语文学习的“生态园”

教室是一个物化的环境,我们应努力将教室建设成“语文生态园区”,激活学生的参与欲望。我们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美化教室环境。如设立植物一角,让教室绿意盈动,花草飘香;建设图书角,让教室汇聚好书,充满书香味;扮靓墙壁,让墙报“会说话”……(2)变化座位排法。根据学习内容和方式所需,座位形式应改一层不变的“秧田式”为灵活机动的马蹄形,或环形,或“U”形……方便学生的交流与合作。(3)发挥多媒体效应,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辟语文学习“大视界”观

正如美国教育家华特所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标也提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语文学习应从现实世界的多彩生活中去寻根溯源,让生活之源为语文学习引入清流,提供滋养。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做的:(1)拓展学习内容,用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体验来充实课堂,真正体现“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如教《云房子》时,让学生观察记录云的变化多姿,阅读有关云的科普小短文。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它能为课堂学习提质增效。(2)开展语文活动,让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成为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催化剂。如结合年级特征开展“查字典接力赛”“故事时光屋”“美文诵读展示台”“情景剧演播厅”“读书交流会”等活动,为学生打开更多认识世界的窗户,拓展他们施展语文才能的天地。

3.创设自由对话的“心理场”

这儿所指的“对话”,不是狭义的语言范畴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包含师生、生生、师生对文本及编者的自由对话。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多重对话的平等参与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应该自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对话。教师要实现角色转变,蹲下身子,平视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使学生在充满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心理状态中,读得投入、思得专注、学得主动而愉悦,在读、思、学过程中找到对话的切合处,实现学生与教师、文本的沟通,进而产生个性化的理解。

(二)“纵之顺之”,让个性发展轻舞飞扬

1.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

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在知识储备、经验积累等方面存有差异,兴趣爱好和阅读习惯也迥然不同,这就要求教者在教学的各种环节中,提供“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菜单式服务。

(1)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整个学习活动的方向指南,更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学习目标的确定应遵循学习主体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得学生都能达成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标,学有所获,学有所乐。结合日常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第一种是教师提供目标菜单,由学生自行选择。如在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笔者就设计了三种学习目标供学生自选: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用口头语言描述诗中的景致。②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用画笔描绘诗中的景致,并将诗句题于画中。③模仿学过的文包诗的课文,将《宿新市徐公店》编写为一个故事

上一篇:论文答辩渠道

下一篇:给学弟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