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毕业论文
评弹毕业论文
从审美风格看古筝音乐鉴赏
艺术作品(审美对象)在其体貌、风采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类型,我们将这种体貌、风采类型视为“审美风格”。鉴赏者可以从这种风格中可以看出其创作主体的品格和气质。本文通过对典雅、悲情、壮美等不同风格的梳理,反观和阐述了不同风格的古筝音乐作品在艺术形式、结构铺排、内容题材、意蕴内涵以及效果等方面的特点。
一、古筝音乐中的典雅美
典雅是优美这一美学风格的重要形态之一,以独具一格的情调赢得人们的青睐。典雅与粗俗相对,指的是斯文优雅。杨廷芝在《诗品浅解》中讲道:“典则不枯,雅则不俗。”典雅的音乐作品一般“端庄中杂流丽”,文词雅致,犹如新出芙蓉,格调清新而脱俗;节奏柔和缓慢,不以刚劲、粗重取胜,而是娓娓道来,犹如春风化雨,细水淙淙,平静而缓缓地感染人。
在音乐语言运用或乐句“行文”方面,典雅之作多平实典重,旋律一般体现出舒缓、闲适的特点。这决定了在乐风上,作品多具有轻盈、秀雅、舒展、自由、匀缓等品格,有些则格调高古,雄深雅健,意境浓厚。乐曲“动中有静”的柔和的安排和表达方式带给人们以和谐、静谧的审美感受。
在题材方面则多摹写山水,吟咏花鸟自然之趣,从中寄托人们钟情于自然的情感。一般的描绘山水的作品在风格上都较为典雅,无论作品中所寄寓的情感如何,都讲究适中,娓娓道来。这些作品展现的是大自然无限的生机和生趣,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安详、闲适与平和的审美感受。在这里,人们可以在旋律中涤荡心胸,闻声而近自然。
在意蕴上,可谓“闳约深美”,多追求以“和”为美,在意旨的表露和情感的表达中追求适中、平正和匀称,由此也多蕴藉绵密,余韵悠长,意境多宏大乃至超然,为人们呈现出的是一种超然世外的境界,其中融入着人们追求悠闲适意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典雅包括如和雅、古雅、清雅、儒雅等多个子范畴,具有不同的美学意境:
和雅即和平雅淡。作品一般体现出平和闲适、温润和雅的境况;古雅则意趣贵高,追求一种高远的意境;清雅则是一种最高“雅”静的体现,它是对浊的升华,对俗的超越,作品里浸着一股股不染尘俗的清气,给人以超尘弃俗、冲淡质朴的审美感受。
山东筝曲《琴韵》是一首温润和雅的小曲。虽是北派筝曲,但乐曲整体旋律走向平稳,起伏不大,乐风中正而平和。潮州筝曲《平沙落雁》则更多体现出古雅的格调。乐曲营造出“秋水共长天一色,孤鹜与落霞齐飞”的美妙意境。又如《铁马吟》,乐曲中独特的演奏技法、泛音的效果以及对古琴音色的模拟,营造出一种古朴、优雅的氛围,让人忘记尘世,身临肃穆的禅院。客家筝曲《出水莲》则是清雅的典型之作。筝曲由著名客家筝大师罗九香先生从民间乐曲《出水莲》发展变化而来,经过削删、加花润色的加工而成为目前广为传奏的曲目。乐调因与中原古调的历史渊源而具有古朴之风,更因为民间的加工而呈现出清雅之貌。《梅花三弄》也是清雅的一首乐曲。格调清新雅致,尤其是其中的泛音,将梅花舞羽翻银、亭亭玉立于风雪中的形象和高洁的品格巧妙泻于指下。此曲可谓“以最清之音写最清之物”的写照。潮州筝曲《寒鸦戏水》是潮州弦诗乐十大套中最富诗意的一首。整体上,乐曲格调娴雅清新,又不失谐谑。乐曲从慢板到拷拍再到三板的铺排结构,以及在节奏上的跌宕变化,巧妙地刻画出寒鸦(即鱼鹰)悠闲自得的步态以及追逐嬉戏于江湖中的情景。“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粤乐筝曲《平湖秋月》一曲犹如清风从人面拂过,清新的旋律令人联想到美不胜收的深秋月夜。
典雅的古筝音乐作品注重声韵互补,重视意境的拿捏和营造,通过颗粒性的弹拨乐声织就的音串、形象的音响模拟效果和起伏错落有致的旋律让听众展开联想和想象,每位听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和修养来描绘自己心里的诗情画卷。《渔舟唱晚》、《高山流水》、《月儿高》等古筝乐曲无不如此。
二、古筝音乐中的悲情美
悲剧性是审美风格中的又一重要类型或形态,在中外很多艺术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占有一定的比重。就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性而言,它讲究对主体深刻的情感体验,与现实生活中所常见到的悲剧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意义。进入审美领域的悲剧一般都通过主体个人生命的摧残、毁灭乃至不幸遭遇,彰显出主体在精神上的不屈不挠和坚强。
中国与西方在悲剧精神方面具有不同的传统。同是悲剧性,中西方对它的性质界定、对它的主观感受和认识是个不相同的。这源于双方不同的文化根源。抛开导致这种不同属性和不同感受认识的缘由,但就美感表现、美的性质而言,西方作品多“悲怆”,中国作品则多“悲伤”或者“伤感”。西方的悲剧美是要给人当头一棒,悲的尤其彻底和淋漓。而中国音乐作品在悲剧的感受方面是以一种“哀怨”、“哀惋”方式体现出来,也恰如此,“哀怨”成为中国悲剧性音乐作品中最普遍的情感基调和陈述方式。藉此,笔者将这种在音乐作品里所寄寓和渲染的“感伤”、“哀怨”等情感基调称为悲情。之所以这种作品能打动人,抛开形式,单看内涵或内容,完全是因为它的悲情美。
与典雅的作品娓娓道来的形式相比,悲情的音乐作品则要大起大落,极具情感冲击力和爆发力。音乐作品在结构上多宏大,形式铺排巧妙复杂,节奏快慢起伏搭配,时而似佳人悲泣,凄楚悱恻;时而象暴雨将临,情感挥洒淋漓尽致。尤其是刻画古代女子心境与情绪的作品,充分把古筝在表现腔韵方面的优势给发挥了出来。《和番》、《落院》中陈杏元的愤懑独白、《汉宫秋月》中宫女的凄凉心境俨然是古筝左手技法的诉说和吟唱功能的范例。
从乐曲的旋律走向来看,悲情的作品多曲折。在调式运用方面,多采用苦音调式,对于“4”、“7”两个音尤其讲究。在技法的运用和音效的追求方面,尤其重视左手的技法和由此产生出的多种腔化音。陕西筝派中的一些作品在悲情的展现方面独具一格。陕西筝曲《姜女泪》、《秦桑曲》都是悲情作品的典型,乐曲中左手游移的变化产生出一种仿佛人的哭诉、哀叹的腔调。筝曲《长相思》就运用了古代歌曲以及陕北信天游风格的音乐为素材,调式的独特将一位怀才不遇的相思人刻画地惟妙惟肖。
在意蕴方面,丰富而深刻。乐曲多借文学故事、诗词作品等为情境进行创作,或“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抑或“塞客衣单,霜闺泪尽”。欣赏者在接连不断、张弛有度的乐音串中与艺术主题共命运,同命运。乐曲作品在“声文”方面重视主体的情感体验,那么相应地在题材方面,自然多以反映艺术主题或对象的情感为主。一些表达情感母题的乐曲也很容易将人们打动,如《陈杏元和番》、《昭君怨》、《汉宫秋月》、《文姬思汉》等。如《陈杏元和番》,乐曲通过大指掌关节发力而来的托劈结实清脆,左手的迅疾按滑以及边游摇边按颤的音响将主人公悲愤、抑郁的情绪表达出来。
自古以来,“叹悲苦,悲离别”就成为人类一种珍惜自身生命意识的集中体现。悲苦与离别产生了人类诸如忧思、愤懑、伤感、凄苦、惆怅等多种情绪,在艺术作品中则留下了很多有名的感伤之作。如刻写闺阁之怨的,它往往描写在封建礼教压抑女子的苦闷、压抑之心境,正值风华的女子悲叹独守空闺、韶华尽逝;代表性作品很多。反映了古时女子听命家长安排,不能自主人生大事而造成精神痛苦和折磨的《闺中怨》(河南筝曲);反映出于无奈背负历史使命而出国和番的《昭君怨》、《陈杏元和番》、《陈杏元落院》、《妆台秋思》;反映宫中女子凄凄冷秋夜,思念远方亲人,唯有寄月伤情的《汉宫秋月》;反映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对弟子颜回的逝去而惋惜感叹的《叹颜回》;反映“追思盛德,泪染湘竹”而寄托娥皇、女英二妃对舜帝思念之情的《湘妃泪》等,无不饱含着艺术形象主体的忧郁、愤懑却无可奈何的感伤情绪。创作筝曲《陌上桑》(阎明、刘巧君曲)、《雪梅祭》(王中山曲)、《嫦娥奔月》(杨娜妮曲)等,都在延续着对人类悲苦、哀怨之情感的摹写和创作。这些都是因个人遭遇不平的个中哀愁悲怨,仅仅是悲情题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另外的包括忠义爱国之士忧国忧民、感伤时事、感叹故国家园的正义弹唱。筝曲《哀江头》、《临安遗恨》是典型的代表作。《哀江头》表达了诗人对国难家难的悲叹。唐代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巨大创伤,战乱致使民不聊生,哀鸿遍布,百业俱废,诗人杜甫面对此情此景,悲痛、悲愤、悲伤,心系苍生而百感交集。《临安遗恨》则描绘了忠义之士身陷囹圄,仍系家园社稷的难以平静的心绪和悲情。
中国人不仅仅悲叹个我的命运,也容易因时节、环境的变化而伤感难耐,如“悲秋”便是中国人文化心理长期积淀下来的一种“时间”悲情。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深秋时节,秋风飒飒,草木摇落,群鸟移徙,万物归寂,人们深陷一种不可自拔的悲情情境,唯千百种思绪涌上心头,自感自叹,自怜自伤。代表乐曲如《秋思》、《秋夜思》、《秋夜筝》等。暮夜沉昏也是人们容易动心的时辰,傍晚或者深夜时分,人们或思念故国家园,或思念亲朋好友,或思情思凡,筝曲《鸿雁夜啼》、《蕉窗夜雨》、《夜深沉》、《枫桥夜泊》、《秋夜思》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之主体的思念感伤,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在乐曲中被刻画得形象生动。
三、古筝音乐中的壮美
在审美风格中,壮美和优美是一对对立的范畴或者形态。作为一个独立的形态,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很多的艺术作品中,壮美品格的作品就占有了很大比重。壮美与其他美相比,若将优雅之作比作手按南琶娇声评弹的女子,那壮美的作品无疑是手持铜板高声讴歌的大汉了。它没有“小家碧玉”似的羞赧,没有那么多“儿女情长”的缠绵悱恻,而整体上充盈着大气和有力的震撼。
壮美的作品往往体现出一种史诗的美学特点。它以气势取胜,多宏伟、壮观之貌,在乐曲篇幅、乐曲形式、结构铺排、声响效果、演奏技法、旋律动态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壮美的音乐作品往往采用叙事的方式,极具情感张力,旋律具有极为明显的动势,这些作品可以模拟狂风暴雨,可以刻画人们欢快热烈的劳动场面,包含着对生命的一种歌颂和肯定。
在音乐语言的运用或者形式铺排方面,壮美的作品作讲究丰厚的织体,讲究乐音的饱满,由此多采用和弦、大段的点奏、重勾托劈、扫摇等指法,声响效果震撼人心。
从乐曲的速度来看,壮美的乐曲作品多比较急促,乐曲结构多宏大,音乐的情节性非常典型,比如反映码头工人欢快劳动、为拯救国家才站而与风雨搏斗的《战台风》,就通过劳动、台风、搏斗、雨过天晴等段落构成,情节典型。乐曲共分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饱满沉实的和弦开始,形象地描绘了码头工人们热烈欢腾的劳动场面;第二部分特殊的演奏技法比如左右手分别在筝柱两侧刮奏、大指快速摇指等,模拟出台风呼啸而来的气势;第三部分以主题音乐几次变奏,逐渐将音乐推向高潮,形成紧张而强烈的音乐效果,生动地描绘了工人们与台风搏斗的场面;第四部分的旋律宽广舒展,抒发了工人们战胜台风后的喜悦心情,演奏这一部分时,需要把握好度,使雨过天晴,工人们欢欣喜悦的寓意得以完美表达;最后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乐曲磅礴壮阔的气势和生动鲜明的形象给听众以深刻的印象。
在演奏技法上也十分讲究。除了左右手演奏大和弦之外,右手方面多运用一些扫摇、重勾托劈等特色技法。纵观一些壮美的作品,都强调对特殊技法的运用,比如扫摇,摇指在加上扫弦之后,气势和力度明显加大了。在左手,则经常是在右手弹奏的同时加以固定的伴奏音型,多以低音组伴奏为主,从而将音乐的声部丰富起来;另外演奏技法也讲究快速,比如对点奏(轮抹)的运用。这些在《战台风》中都有体现。
近来,壮美的古筝音乐作品也多采用钢琴伴奏,典型代表就是《临安遗恨》。乐曲开始,钢琴悲壮的前奏、古筝强有力的和弦与左手大幅度刮奏,奠定了音乐的情绪和基调。乐曲刻画了爱国英雄岳飞忧国忧民的焦虑、战场上英勇战斗的豪迈气概、对自己不能精忠报国的伤感和对奸臣当道的愤恨之情。此外如《英雄们战胜了大黄河》、《霸王卸甲》等作品都是壮美的,作品里寄寓着对象的豪迈气概和悲壮品格。
壮美的文艺作品在每个时代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粮。人们在这些作品的审美中,找到了力量的所在,也由此成为人们蓬勃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食粮和源泉。
周良的生平简介
“我这30年基本可以分为三段,一段是在文化局工作,一段到文联,一段就是离休回家了。”80多岁、头发雪白的周良精神矍铄、思路敏捷,对往事的回忆也有条有理。“上世纪70年代,评弹事业复苏,80年代到90年代,包括评弹在内的地方戏曲遭遇困境,甚至出现了听任‘自生自灭’的声音,而现在,30年过去了,评弹等地方戏曲不仅存在且生命力旺盛。”当工作成为最大爱好“虽然我是海门人,可同属吴语区,我听得懂评弹,只是之前听得不多。”谈起最初与评弹的接触,周良这样说。1957年来到苏州市文化局工作,不久后周良开始分管戏曲和评弹,“文革”后重返文化局领导岗位的他更是专注于评弹事业。1983年,调到文联工作,他还是主要和评弹打交道,而在1989年离休之后,对评弹的研究也没有停止。为什么会如此专情于评弹?“关心评弹是从工作需要开始的。”周良说。“因为分管评弹工作,自然要和评弹艺人打交道,要听书。而且上世纪50年代末,陈云经常来上海、杭州和苏州,来听书,来了解评弹情况,也就逼着我们了解本地的评弹情况,不然首长问起来一问三不知怎么办?”就这样,周良不仅开始走进书场听书,还开始了评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文革”期间,这样的积累也在悄悄进行着,周良在自己的第一部评弹专著《苏州评弹旧闻钞》的初版后记曾对相关资料的失而复得有这样一段生动的记录:“在‘十年浩劫’中,这些资料能保存下来,有很大的偶然性。这一袋资料,开始也遭到受审查的命运,进了‘集中营’。一次,我奉命打扫,清理‘战场’。在地上发现了这些资料,就偷偷藏起来了。那是1967年的事。”1975年,生病休息的周良开始了这些资料的整理,按年代先后,分类编排,还加了点按语,而当时只是希望相关资料能够保存下来。1983年,《苏州评弹旧闻钞》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主要是辑录的苏州评弹史料,虽然这些资料来源于几百本地方史料、笔记小说等,但我前后看过的相关书籍少说也要几千本。”“文革”后,评弹演出队伍减少,书场减少,书目荒也十分严重。1980年,江苏、浙江、上海联合成立了评弹研究会,呼吁重视评弹艺术,发动评弹演员演出,积极进行书目的整理、创作和改编。1984年,江浙沪评弹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三地文化部门领导、曲协领导都参与其中,领导小组办公室就设在苏州,周良是这个办公室的主任。“这个办公室现在还存在着,基本每年要开一次会,做些评弹界的交流协调工作。”评弹的生命线在书场里“苏州评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弹保护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从评弹保护和发展的现状看还是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在周良看来,重视长篇书目、重视书场艺术的建设是保护好评弹的关键之一。“苏州评弹的演出以在书场演出长篇书目为主要形式,长篇书目及其演出是评弹艺术的生命线。”周良说,一方面,长篇书目通过足够的篇幅和容量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复杂的历史过程以及社会、人文心态,塑造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充分体现自己艺术特色;另一方面,书场演出可以深入群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盛的艺术生命力。重视长篇书目建设、重视书场艺术提高从根本上说是对评弹艺术规律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评弹。”“现在不少的评弹演出是唱开篇,把评弹当作了歌曲,其实离开了说表,评弹怎么唱得过流行歌曲?”周良说,一部评弹长篇要在书场里演上10天、20天,要让听客今天听了,明天还能再来,对演员是个考验,但同时也有利于艺术积累。“评弹以说为主,唱为说服务,如果只是唱就会显得单调,作为曲艺的一种,一曲百唱很重要,而不是像歌曲那样一曲一唱的。”周良说,评弹的叙事与众不同,叙事中有第一、第二、第三三种人称,视角变化很多,与一般小说等只有第一、第三两种人称有很大不同,说书人的语言、角色的语言自由变化。此外,评弹叙事中还存在着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空,与一般戏曲只有一个时空也很不同。“如此的叙事特色在开篇演唱中是没法体现的。”周良感慨颇深。研究评弹的人太少太少采访中,陈云的点滴往事,周良常常提及,其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首长对于评弹的研究态度,“一部书群众喜欢不等于好,要对人有益才是好”,“评弹要像评弹”等至理名言让周良一直铭记着。打开收藏在书柜深处的一个牛皮纸信封,周良向我们展示了他细心收藏着的一些首长来信,其中一张白纸上用铅笔写着“苏州评弹学校”六字,那是陈云1979年为苏州评弹学校复校题写的校名。“苏州评弹发展的历史很长,但作为曲种的研究还在起始阶段,后续队伍有待培养。”风趣的周良告诉记者,如今曲艺界搞研究的大多是像他一样的“老头子”,苏州评弹研究也一直希望有年轻的大学生、研究生加入。上世纪60年代,为加速评弹资料的收集并开展研究工作,周良牵头成立了市曲联艺术组资料室,开始了资料、史料收集和长篇书目的记录整理,也陆续形成了一些评弹史料和老艺人回忆录等。在他去年2月出版的《苏州评弹艺术论》中,记者看到了这样两张附表:一张是建国后出版的评弹研究资料和工具书目录,一张是建国后出版的评弹研究著作目录,两张附表共列出评弹专著41部,其中由周良编、写的有17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50年评弹研究的成果。“搞评弹研究比搞评弹还要难。”周良告诉记者,这些年专门上门拜访他,寻求指点的人有不少,一些研究生围绕评弹来写论文,有的甚至来自国外。但这些研究者最终并没有像周良这样坐下来,成为评弹研究者。周良告诉记者,评弹的研究工作包括史料收集和整理,脚本的收集和整理,评弹的工具书的编写,评弹史的撰写,评弹艺术的研究等。像去年他担当主编的《苏州评弹书目库》就属于评弹脚本的收集和整理,目前,第一辑进入了校对阶段,收入了《西厢记》等4部共9本传统书目。“今年准备编好第二辑,工程很大,书编好了可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文本资料。”2006年,周良以曲艺理论家的身份获得了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的终身成就奖,这个代表业界肯定的奖项并没有让周良放慢评弹研究的前行步伐,除了主编《苏州评弹书目库》外,担当的《中国曲艺志》审稿工作也已基本结束,《苏州评话弹词史》等新作也在赶写中。有人说,苏州评弹这门艺术,因为有了周良,才有了在学术层面的分析、总结和提升。2012年10月著名评弹理论家、文化部江浙沪评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周良近日做客上海师范大学,在该校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评弹研究室“评弹与江南社会”系列讲座上主讲《陈云文艺观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并纵论苏州评弹经验教训。87岁高龄的周良1957年后先后任苏州市文化局局长、苏州市文联主席、江苏省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曲艺志》副主编,是苏州乃至江苏省曲艺界的老领导,曾与陈云有过多次交往。这次讲座上,周良系统概括了陈云的文艺思想,尤其是对评弹艺术的具体指导思想,如认为文艺要有市场观念,接受市场检阅,但又不能唯市场的论述;长篇是苏州评弹的承载,中、短篇作为百花齐放可以同时存在; 强调对传统书目的保存和发展;等等。在报告的第二部分,周根据自己的体会谈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评弹工作经验教训的看法。他认为,过去所片面强调的艺术为政治服务、经济上平均主义等等,是导致评弹危机的重要因素;又高屋建瓴地谈了苏州评弹的现状与未来。上师大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唐力行教授总结时指出,周良的讲座具有很强烈的指导意义。据悉,该中心评弹研究室今后还将邀请其他评弹理论工作者和老艺术家前往授课,以加深工作人员对苏州评弹的认识与理解。
国内外民俗旅游发展对比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其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在国内,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在广东,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连南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也是目前的关注热点。因此,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2、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
2.1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我国各种民间建筑、民间服饰、民间工艺品,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旅游的开展,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常使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2.2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
我国各地许多的民俗活动,如蒙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三月三歌会、苗族的花山节、芦笙舞等等,都带有浓厚的娱乐性质。在旅游活动中,开展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求娱、求乐的心理需求。
2.3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系着成员的民族情感。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旅游活动,对于国内游客来说,可以深入了解伟大祖国不同的民族、地区所呈现出来的特色各异的民俗风情,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风貌,在游览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海外华人来说,通过体会祖先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形成更紧密的情感联系。
因此,民俗文化融入旅游文化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旅游者旅游愿望的需要。在我国的旅游资源开发中,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较早,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则尚处于起步阶段。尽力发掘、保护和开发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3、国内外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
3.1 集锦荟萃式
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
3.2 复古再现式
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六、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也属此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但也存在着与集锦举苹式共同的缺点。
3.3 原地浓缩式
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如节庆、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令游客不能完全领会当地民俗文化的风韵,故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园,集中呈现其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风情园均属此类,其优点是便利了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或该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点是在真迹旁边造“真迹”,令游客自然形成对比,对有些游客不能构成吸引力。
以上三种形式可以归并为一个大类,即博物馆类,以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为特征,其员工都是专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
3.4 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型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没有加工改造,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其优点是投资很少,让游客有真实感,能自然地与当地居民交流,甚至亲身参与劳作,有很大的活动自由度,缺点是难以将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给村民,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干扰后可能产生抵触或不合作,难以保证村民们在接待游客时保持热情、友好、不唯利是图。
3.5 主题附会式
指将民俗文化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苏州名园“网师”传统上仅白天对外开放,让游人欣赏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夜间不对外开放,但近期网“师园”推出了“古典夜园”活动,利用园内各厅堂分别表现一两段苏州评弹、昆曲等各种类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艺术,游客同时可以领略苏州园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评。
3.6 短期表现式
以上五种模式均为长期存在、旅游者可随时前往欣赏的旅游开发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于很短时间.激发短暂的旅游人流。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出于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等,其本意并非为了发展生旅游业,故不会长年存在,但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二是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如贵州组织民间表演队到国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滩堂戏、下火海等,展现了民间文化港捷的艺术风采,每到一处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民众远途而来欣赏(这本身即是旅游行为),进而吸引游客前往贵州旅游。
4、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两大原则
4.1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保存原则
旅游开发一方面本身存在着扭曲地反映文化与真实地反映文化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它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
这种现象目前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业已出现,一些民俗旅游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与外界趋同,旅游者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旅游点的市场吸引力日趋下降。我们固然要看到,没有一成不变的民俗文化,联合国把横断山区的一个小村落划定为世界民族人文保护区的做法毕竟不可能推广到各地,也很难保证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我们在旅游开发工作中所应当做的,一方面是尽量真实地反映民俗文化,对于不同时期的民俗尽量予以时间说明;另一方面是向当地居民宣传教育,除了极少数野蛮的、愚昧无知的民治行为外,民俗文化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2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原则
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旅游开发是不可取的投资行为,对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而言,其经济效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二是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前者一般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后者则是决策关键。深圳民俗文化村和云南民族村投资均在1亿元左右,开业时间相近(均在l991年底),199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36亿元和630万元,199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2亿元和691万元,前者很快收回投资,后者则连投资的利息都难以偿还。除了经营管理原因之外,区位是关键,前者处于口岸城市,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众多,且项目内容与现代化城市形成鲜明反差;昆明人口流量小,民族村项目地处少数民族实际分布区,具有原地浓缩式开发模式的弊端,对当地居民吸引力不大,也损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实感和亲身体会、身临其境的外地游客。因此,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应慎选区位,尽量依托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都比较大的城市,且具体位置与依托城市之间不宜超过1小时车程,与主要客源区尽量在一日游可及的范围之内且交通便利。如距离偏远,应尽量与其他较具吸引力的景点组合成二日游旅游线路。在投资规模上宜尽量予以控制。
5、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内容选择
民俗文化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的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传统,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岁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其内容相当庞杂丰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对内容进行精选。精选的原则是什么?是旅游吸引力。吸引力又主要决定于当地与游客产生地之间的文化差异,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差异越大,越有吸引力,所以,在内容精选时应精选其具有特色的部分。
6、结论
民俗文化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此民俗旅游也就显得丰富多彩。民俗旅游的开发虽然有一定的模式,但因其自身的特征,它的内容选择和开发都应讲究一定的原则,那就是坚持民俗的独特性,只有保持各民俗旅游的独特性,所开发的民俗资源才是可游的,其旅游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1948年多大岁数,1956年多大年龄
双手被反捆,却昂首挺胸、含笑赴死!每当看到王孝和24岁那年牺牲前的照片,73岁的王佩民都会潸然落泪。
1948年9月30日,地下王孝和在上海提篮桥英勇就义。一组《大公报》记者拍摄的照片,记录下王孝和慷慨就义的最后时刻。
图①:王孝和临刑前致父母的遗书。
图②:听闻敌人以“连续教唆、意图妨碍戡乱未遂”的所谓罪行判处自己时,王孝和含笑以对。资料图片
是怎样的力量,能够令人以笑容直面死亡?
王孝和牺牲21天后,遗腹女王佩民出生。70多年来,她一直在“找寻”。面对临刑前的笑容,她特别想知道,当时有过怎样的心路历程。
王佩民竭尽所能找寻跟有关的事物。留下的珍贵遗产,除了这组照片,就是在狱中写下的家书。展信若晤,见字如面,一封封家书让王佩民跨越时空走近、读懂。
在被捕后5个多月的铁窗斗争中,王孝和写下了50封家书,平均3天一封,最短的53个字。佩民的名字,正是他在遗书中为即将出生的孩子起的。临刑前,他仍不忘在遗书中勉励工友:“前途是光明的!那光明正在向大家招手呢!只待大家努力奋斗!”
王孝和牺牲一年零一天后,新中国宣告成立。王佩民渐渐明白,书为,笑由心生,心中希冀光明,笑容自然流露在脸上,这笑容里有对敌人的轻蔑,有对光明的期盼,有为而牺牲的坦然自若,这是的微笑。
强调,、要经常“重温烈士的家书”。2022 年9月,在第二集体学习时指出,“烈士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
片纸千钧重,家书意万重。近70年来,评弹、戏剧等反映王孝和家书的文艺作品迭出,蕴在笺札中的烈士形象日趋丰富立体,越来越多的人走近王孝和,循着事踪笔迹,从字里行间感悟家国情怀,在薪火相传中汲取奋进力量。
“00后”演员心中的原型王孝和
“走近王孝和,方能演好《王孝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是同龄人”
学艺5年多,登台一年半,21岁的上海评弹团演员季毅洋之一次担纲主演,角色正是王孝和。3月27日,评弹《王孝和》在上海天蟾逸夫剧院复排重演,3名主角中,两名是“90后”“00后”演员。
一双素手轻拨琵琶,五指连弹奏动三弦,柔情的吴侬软语间,多了几分荡气回肠——“好容易养儿到如今,今天完成了我一生。总算是做人目的未违背,未曾轻掷好青春……”季毅洋娓娓道来的这段唱词,出自王孝和致父母的遗书。
评弹《王孝和》始创于1955年,今年初入选上海市“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红色经典剧目展演季”。不久前,上海评弹团青年演员赴龙华烈士陵园为王孝和烈士扫墓,季毅洋逐字逐句研读50封家书,王孝和的形象在他心中愈发清晰。“之前,台词是背下来的,如今脱口而出。”放下一沓写满笔记的台词本,眼眸清澈的季毅洋若有所思:“走近王孝和,方能演好《王孝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是同龄人。”
15岁那年,季毅洋考入苏州评弹学校。这个年纪的王孝和,是上海励志英文专科学校一名在校学生。他选择英语专业与儿时经历密不可分,王孝和的王福定是名轮船火夫,因语言不通,常遭外籍船老板欺辱。王孝和决心学好英语,将来为和工人们争取权益。即便被捕后身陷囹圄,他仍牵挂着海上漂泊的,在11封家书均有提及:“之船可到了吧!他老人家身体可好?”“请勿必为男多虑,还是安心上船去为盼”……
17岁那年,季毅洋之一次从专业必弹唱课上听到王孝和这个名字。正是17岁的年纪,王孝和加入了中国,宣誓这天恰是5月4日。上海杨树浦发电厂的王孝和史料陈列展,至今保存着王孝和亲笔写下的一张泛黄纸条——“守纪律,利益之一。D的秘密不得疏忽轻泄。负责任,规定任务要完成。多计划,养成独立的能力。同志间,勤勉和批评相爱惜。”其中,D是的代称。朴实无华的句子,饱一名年轻员的赤诚。
19岁那年,季毅洋毕业参加工作,成为上海评弹团的一名演员。同样的年龄,王孝和考入上海电力公司杨树浦发电厂,在总控制室当抄表员,自此投身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他参与了1946年的上海电力公司大和声援1948年的申新九厂运动,年纪轻轻就挑起上海电力公司工会党团的担子。王孝和被捕后,家书中附着的一份律师辩诉状这样评价:“被告人王孝和在上海电力公司服务有年,工作勤劳,待人笃诚,深为员工同人所器重,故得被推选为工会常务理事……”
1948年4月21日,因叛徒,王孝和被逮捕。彼时,他的大女儿王佩琴才满周岁,妻子忻玉瑛刚怀上第二个孩子。狱中,他受尽,一度因电刑昏厥,但始终保守了党的秘密。
大义凛然的他,也有难以割舍的牵挂。
作为长兄,王孝和惦念弟弟们的学业。就义前76天,他在家书中关切地问:“二弟这学期考的成绩如何,请告诉我。”
作为,王孝和想念刚断奶的长女佩琴。就义前60天,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我坐了牢,累得小孩子也苦了。(探监时)我只望了她那卷发下的小脸儿您的肩上,要再来看一下时,环境已不许可了。但只听得她在哭,您在哄她说:喏,喏,阿爹喏……”
作为丈夫,王孝和最放心不下怀有身孕的妻子。就义前27天,他仍在信中写道:“您的分娩地点是(父母居住的)三马路,比(租住的)杨树浦来得好……我想这对您在医院里住了一星期或两星期以后是比较好些的,否则您孤苦伶仃独自在杨树浦,我虽在牢也放心不下……”
王孝和牵肠挂肚,也憧憬未来。在给妻子的家书中,他对即将出生的孩子满怀期待:“您自己的身体更应保重,因为不久您要做两个孩子的母亲了,我已经告诉了我的难友们请他们吃红蛋哩!”
无计可施的敌人,以“连续教唆、意图妨碍戡乱未遂”的所谓罪行判处王孝和。王孝和毫无惧色,留下3封绝笔遗书,一封给狱中难友,一封给父母,一封给即将分娩的妻子。
“但愿你分娩顺利!未来的孩子就唤他叫佩民!身体切切保重,不久还可为我申冤、!”——一阵急促的三弦连弹将演出推向,家书中这段力透纸背的化作铿锵唱词,余音在剧场上空久久回荡,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座无虚席的剧场里,一位满鬓斑白的老人早已泣如雨下——她便是王佩民,王孝和家书中那个“未来的孩子”,如今已是古稀老人。
谢幕时,王佩民走上舞台,从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手中接过一份特殊的礼物——这是1955年版及2022 年版的评弹《王孝和》珍海报。
1955年,上海评弹团将王孝和事迹搬上舞台,改编为中篇评弹《王孝和》,由安等演员在上海静园书场首演,创下连演3个月、观众7万多人的高票房。
2022 年,89岁的安罹患癌症,在当年11月的告别演出上,这位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抱病登台,与高博文联袂对唱,曲目正是《王孝和》。2022 年10月,安溘然长逝,就在这一年,季毅洋考入上海评弹团,拜入高博文门下,《王孝和》成为三代评弹演员薪火相传的经典曲目。
图③:3月27日,评弹《王孝和》在上海天蟾逸夫剧院复排重演,王孝和的二女儿王佩民(右六)与演员合影留念。上海评弹团供图
图④:上海电力大学编排的舞剧版《王孝和》剧照。上海电力大学供图
女儿心中的王孝和
“爸爸希望我知道他‘是怎样,为什么与世永别的’,如今,我多么渴望爸爸知道,女儿没有辜负他”
曾经,王佩民会莫名羡慕身边的人。她羡慕比自己大1岁7个月的姐姐佩琴,曾倚在厚实的肩膀上玩耍;她羡慕邻居家的小伙伴,能牵着的大手放学回家……成年后,她甚至羡慕自己的两个女儿,只要孩子们愿意,随时能一头扎进怀里撒娇,她却从未有过这样的机会。
之于她,就是一幅肖像。
1949年11月5日,王佩民刚满周岁,长辈抱着她参加上海电力工会为王孝和烈士的公祭大会。会场上,一张画像画着的正是王孝和。画像前,王佩民与素未谋面的留下一张跨越时空的黑白“合影”。
“千千万万有良心有正义人士,还活在世上,他们会为儿算这笔血账的。”临刑前致父母的绝笔信中,王孝和对未来充满信心。在他牺牲的1948年9月,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从远方的隆隆炮火声中,王孝和似乎听到了光明的足音,8个月后上海。
“儿之亡,对儿个人虽是件大事,但对此时此地的说来,那又有什么呢!”王孝和在家书意叮嘱父母:“琴女及未来的孩子佩民,应告诉他们,儿是怎样,为什么与世永别的!”
几十年来,不论学校就读期间,还是毕业参加工作后,王佩民每每说起自己的名字,大家便会围上来关切地问:“你就是王孝和烈士的女儿啊!”王佩民日益有了一种强烈的感觉:并未远去。
“我要好好努力,不能辜负了爸爸。”王佩民考入上海中学,毕业后主动到基层工作,成为原上海电讯器材厂的一名普通工人。24岁时,她加入了中国。24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对女儿来说,则是接续传承的新起点。
“做一名像那样的员。”王佩民兢兢业业,多次被评为单位的先进工 。上世纪80年代,电脑普及伊始,年近半百的她克服困难,自学操作系统。调入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工作后,王佩民长期从事《上海年鉴》编辑工作。面对大量的经济发展数据,她并不觉得枯燥,逐字逐句校核。“我要替爸爸好好看一看,这日新月异的新上海。”
1997年,王佩民当选上海市第七次会代表。作为表,她深入基层听取群众呼声,积极宣讲党的路线方针。王佩民以为榜样,切实履职尽责,得到党和群众认可,后又当选上海市第八次会代表。
“爸爸希望我知道他‘是怎样,为什么与世永别的’,如今,我多么渴望爸爸知道,女儿没有辜负他。”王佩民说。
这些年,王佩民一直在收集、整理的遗物,一点一点走近他。2001年初,在上海市档案馆查阅资料时,王佩民无意中发现在狱中写下的47封家书原件。
“我小时候见过临刑前留下的3封遗书,但从不知道还写过这么多家书,母亲也从未提起过。”王佩民说,给家中寄信时,母亲忻玉瑛尚不识字,只能托邻居代念。
王孝和牺牲后,年仅20岁的忻玉瑛一度精神恍惚。1949年5月,上海这天,忻玉瑛冲上街头,看到战士便问:“见过王孝和吗?进城了,我们家孝和该回来了……”1952年,上安排忻玉瑛进入上海电力专科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后到上海电力公司工作。时隔半个多世纪,展读这47封家书,母女俩相拥而泣。
一封封家书丰富了王佩民对的认识:他的饮食口味偏重,家书中总不忘叮嘱妻子将“咸菜烧得油些”带给他;他个性豪爽、为人慷慨,狱中收到亲友送来的十几个粽子,当即“与难友们一下子吃了”,并高兴地写道“其味道之好没有一个不称赞”;他也会睹物思人,吃到家人送来的栗子时,便在家书中询问,此物大概是爸爸带来的吧。
“以前,我心中的是位大义凛然的英雄,为了党的事业可以牺牲一切。从这些家书中,我看到了一个热爱生活、珍重亲情、乐于分享快乐的,即便身处铁窗监牢,也是那样的乐观豁达。”退休后,王佩民带着对家国情怀的感悟走上荧屏,参加了电视台《朗读者》等节目的录制。越来越多的人同王佩民一起,透过一封封红色家书走近王孝和,追寻这位永远年轻的先烈。
新时代大学生心中的榜样王孝和
“像王孝和那样,到更需要我、更能磨练我的地方去”
一束光柱,透过微尘,投射进青瓦红砖的厂房车间,为斑驳墙壁添上一抹亮色。
一群青年,身着工装,穿梭于纵横交错的管线走廊,灵动舞姿洋溢着青春活力。
黄浦江畔,王孝和70多年前工作过的杨树浦发电厂已被改造成工业遗迹公园,沉浸式情景剧《王孝和》正在这里排演。
循着烈士生前的足迹,观众能够在移步换景中行进式观演:全长500米的演出长廊,综合运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全景式还原了王孝和发动工潮、铁窗斗争、法庭抗辩、英勇就义等10幕场景。
实地实景,立体呈现——这场1小时的沉浸式情景剧由上海电力大学和杨树浦发电厂联合,历时3个多月精心编排,目前已进排试演阶段,将于今年“七一”前面向公演。60多名演员全部 上海电力大学话剧团和舞蹈团。
“每当我试着走近王孝和时,内心都会深受触动。”已饰演王孝和近3年的刘松林,是上海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回忆起最早听闻王孝和故事时的情景,刘松林记忆犹新。
2022 年6月,学校学生到杨树浦发电厂参观,一组《大公报》记者拍下的照片深深震撼了刘松林。画面中的王孝和被反手捆绑着,正由法警押解至刑场,他昂首挺胸,面露微笑,目光坚定,毫无惧色。“王孝和的笑容感染着今天的我们,却震撼着在场的敌人。”刘松林颇为感慨:照片中的角色似乎颠倒了过来,全副武装的法警紧张不安,被审判者从容自若。
“前途是光明的!那光明正在向大家招手呢!”刘松林从王孝和的遗书中深刻感悟到了烈士坚定的信念、大无畏的精神。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理应用实际行动来缅怀这位对光明孜孜以求的先烈。”刘松林说,参观杨树浦发电厂的同学中有不少校话剧团成员,大家提议以王孝和的英雄事迹排演一出戏剧。得到上海电力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的支持,编排筹演工作随即展开,刘松林被确定为王孝和的饰演者。他与伙伴们认真研读烈士家书,感悟笔端流淌的热血与。
2022 年10月,戏剧《王孝和——我以我血荐轩辕》在上海电力大学迎新晚会上首演,并在互联 上同步直播,广受好评。一个月后,音画诗版《王孝和——我以我血荐轩辕》入选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示范党课,在全市高校推广展示。近3年来,剧目历经5次改编重排。得益于对人物形象的出色塑造,刘松林被选为校话剧团团长。
今年1月,上海电力大学党建服务中心与杨树浦发电厂签署《王孝和烈士史料挖掘项目合作协议》,提出杨树浦发电厂遗迹公园的部分场地,以艺术形式再现烈士事迹。沉浸式情景剧应运而生,即将毕业的刘松林再度饰演王孝和。
“这是毕业前最后一次饰演王孝和,我希望为自己的大学时光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尽管要忙着求职、写毕业论文,刘松林仍一场不落地参加排练。
近3年来的耳濡目染,也改变了刘松林的择业观。作为一名从外省考入上海的大学生,留沪工作一度是刘松林的首选。但今年毕业找工作时,他婉拒了上海市区一家国企的,选择签约安徽中煤新集利辛发电公司。这家公司距县城近30公里,难与大都市的繁华媲美,却是安徽省首个百万千瓦级煤电一体化电厂。“像王孝和那样,到更需要我、更能磨练我的地方去。”刘松林语气坚定。
1942年底,王孝和结束了励志英文专科学校的学业,报考了海关、邮电局和上海电力公司,被3家单位同时录取。王孝和原本属意海关,父母则认为邮电局更稳当。作为,王孝和主动请示了党。考虑到上海电力公司的工会相对薄弱,需进一步加强力量,上在尊重王孝和自主意愿的前提下提出了建议。
到党最需要的地方去!王孝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上海电力公司,被分配至当时全国发电量更大的杨树浦发电厂。在杨树浦发电厂工作的5年多时间,王孝和从一名年轻抄表员成长为代表2800多名工人的工会常务理事。
“电力工人是光明的守护者,心怀光明的王孝和是电力学子更好的榜样。”刘松林说,《王孝和》剧组中多名演员今年即将毕业,不少同学选择到电力一线和艰苦地区就业,王孝和的择业观正影响着新时代电力学子的就业选择。
1952年,上安排王孝和遗孀忻玉瑛到上海电力专科学校脱产学习4年,这所学校正是上海电力大学的前身。上海电力大学的统计数据显示,近5年进入电力系统就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到中西部地区的占38.2%,比例逐年提高。
“沉浸式情景剧《王孝和》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需要持续创新形式、激活红色、教育引导学生,更好地赓续人精神血脉。”上海电力大学李明福由衷感慨,“红色家书是跨越时空的对话、直抵心灵的教育。”
( :)
以上就是与1948年多大岁数相关内容,是关于上海电力大学的分享。看完1956年多大年龄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一篇:文博论文期刊
下一篇:网络营销论文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