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培育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12 06:55

培育策略研究论文

好写。
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策略,主要论述了语言能力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
国内外幼教专家经过研究提出了人类语言发展关键期理论,关键期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论文中培养策略怎么写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多数学生往往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熟视无睹。如夏天吃棒冰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很少有学生会去关注棒冰拿出冰箱后外包装上会出现很多水珠甚至是白色的霜,也不会注意吃棒冰时周围还会有“白气”飘动。当上课老师讲到这些现象时,他们只是觉得好象有,但不甚清楚。这时可叫学生课外买支棒冰好好地去研究一番,他们会饶有兴趣地去观察老师讲过的这些现象,同时观察到吃棒冰时对着风就化得快,还会思索:如果在冬天是否会有相同的现象呢?有同学就通过他们的所见所想整理成《吃棒冰的科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有目的地注意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把生活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养成积极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们谈学《科学》的感受时说:“老师,您讲给我们听,我们都忘了;您做给我们看,我们都知道了;您让我们自己去做,我们都掌握了。”写科学小论文同样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验获得第一手资料,虽然课外实验没有像课内实验那么完备,但更具灵活性和自主性,学生很乐意利用家中的瓶瓶罐罐、油盐酱醋等简便材料,自己动手设计一个个小实验。如用废塑料瓶研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告诉学生所需的材料,让他们自己设计方法和步骤,自己动手做,并把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然后写一篇自己命题的小作文。有同学写出题为《废塑料瓶的妙用》的小论文,为了说明“妙”,他还把普里斯特利实验改装了一下,设计一组对照实验,用水草和鱼在光下研究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当然实验有时不可能一次成功,也不一定十分精确,所以要鼓励学生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探讨,要经得起挫折和失败,让他们在克服困难中体验学习的欢乐,训练操作的技能。
(3)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中,通过写调查报告、观察日记等小论文既增加了他们的社会阅历,又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使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也使他们获得许多在课本上、老师那里学不到的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的习惯。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气象站和消防队的救火演习等。而且这样的实践给学生很大的空间,自主性强,学生可自由发挥,提出不同的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容易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使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虽然写小论文不一定要有很精巧的构思、很华丽的词藻,但也要求学生语言表达的通顺、准确,思维要有条理性和逻辑性,注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经常练笔学生会形成一定的写作技巧,写作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5)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能力。初中科学本身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写小论文还需联系语文、数学、社会等学科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学科间的知识渗透,使他们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自然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多角度、多层面的描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㳀谈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的论文

发布时间:2016-09-06

摘要:本文在分析中小企业和核心竞争力特点及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策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

我国中小企业的数目已达3980万户,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提供了75%就业位置,对GDP的贡献率达51%,税收占到全国的43.2%。中小企业在保证我国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方便群众生活、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增长、推动未来经济腾飞的一支举足轻重的气力。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直接标志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与活力。如何利用加进WTO的机遇,积极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如何进步其竞争上风、打造长寿型中小企业是当务之急。

一、核心竞争力与中小企业

1. 核心竞争力及其特征。

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早由两位美国战略治理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贸易评论》上提出来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在特定行业的竞争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它代表一个企业的集体智能。

核心竞争能力具有以下特征:(1)价值性。能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利益,核心竞争能力有利于企业效率的进步,能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竞争主动权,能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均匀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2)独特性。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积累形成的,它不仅包含了企业独特的技术、技能、操纵技巧和诀窍等,还包含了企业独特的治理文化等特征。因此,它是企业不易仿制、难以买卖、能持久拥有的稀缺性的战略性资源。(3)一体性。核心竞争能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而生,与企业的初始要素投进、追加要素投进以及企业的发展经历密切相关,它存在于员工的身心、企业的战略规划、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之中,因而它难以从企业主体中分离出来,更无法完全进行市场交易。一旦拥有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同竞争对手形成质的差别。(4)延伸性。核心竞争能力具有很强的产品延伸性,能为企业进进广阔的市场提供多种核心产品等潜伏机会,企业一旦建立起自己的核心能力,便可将其组合到不同的相关创新之中,构筑起新的创造与发展基础,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势头。(5)发展性。核心竞争能力固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它又总是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竞争战略、治理模式及企业资源等变量高度相关的,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核心竞争能力的动态发展与演变也是必然的,以前的核心竞争能力可能演变为一般的企业能力。

2.中小企业竞争力现状分析及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是一个在上有国际跨国企业、国内大型企业,下有多如牛毛的个体工贸易者挤压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企业群体。在经济中独特的位置决定了中小企业在夹缝中生存、发展的艰难。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中小企业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产品的买方市场已逐步形成。“进世”后,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关系发展进进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小企业更直接面临与发达国家企业的竞争。廉价的人力资源没有了,人才自由活动了,并且按市场价值计付报酬。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工人不愿意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劳动力的本钱也将随之进步。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多数中小企业还存在着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题目。改革开放多年来,老一套经营思想、旧的生产治理方式仍然束缚着企业的发展。

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题目就是缺乏竞争力,特别是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在:

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养成了重战术、轻战略,依靠经验决策的思维定式,很多中小企业既没有核心经营理念,也无明确的战略意图,导致经营方向迷失,经营领域模糊。

很多中小企业在主营业务尚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的情况下,就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资源分散在多个业务领域,损害了对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甚至有些企业把原有的上风都丧失了。

教师个性化教学的缺失原因及培育策略论文

教师个性化教学的缺失原因及培育策略论文

[摘要] 非个性化教学因其对教师教学个性的压制和弱化,造成教师职业成就感丧失、学生素质单一片面发展以及学校教育生态缺乏活力等危害。个性化教学作为教师教学创造性的标识和体现,则由于学校强制性不当管理措施及教师专业知识固化等原因,使教师的教学难以有根本改观。激励和促进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宜采取外部教育管理与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相结合的培育策略:实施人本化管理,激励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引导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创设教师合作文化,促进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加强教师专业学习,支撑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

[关键词] 非个性化教学;缺失原因;培育策略;教师个性化

教学是与非个性化的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个性化教学具有独特性、创造性与标识性[1],强调对教师个性、经验、情感等的尊重和激发。非个性化教学因其深受传统主智主义教学对“教师中心、书本中心和课堂中心”的影响,导致其从目的、内容、过程、方法到评价都过分追求整齐划一,是一种缺乏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典型的控制式教学。这种教学本质上是科学主义思维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主要表现为教学过程追求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和计划性,对教师个性化的教和学生个性化的学带来了很大危害。

一、非个性化教学的危害

个性化教学是教师本色与教师角色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下的自然结合。非个性化教学是压抑、弱化教师个性的教学,是教师的个性、经验、情感等与教师的教学分离、割裂的情形,是学校强力推行模式化教学的结果,在教学实践中造成了教师职业成就感丧失、学生单一片面发展的后果。

1.教师职业成就感丧失

教师教育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工作母机,教师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但是选择师范类专业的准教师们却对教学职业持有一种偏见:认为教师职业单调乏味,日复一日都在重复性劳动中度过,体会不到职业带给自己的成就感。一些学校为了扭转学校办学局面,提升办学质量,外出观摩并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成为学校管理者的办学理念和策略,在职教师则在步调一致的教学模式化运动中与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尝试渐行渐远。教师在不自主地追随教学潮流中,职业成就感就成为一种奢侈品。

2.学生素质单一片面发展

在个体层面,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形成人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创造,使自己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2]而“唯分数论”的教学价值追求,将手段作为目的,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人为割裂,在分数的价值与人的价值之间产生严重偏离。当高分数、高排名成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主导价值观时,当教育为之服务的对象只是学生的分数而非具有各种不同个性需要的学生时,教育作为为人以及人为的事业,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非个性化教学是以追求学生获得高分数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是教师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准预设的展开过程;为了高效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而很少运用小组合作的学生参与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也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导形式,师生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正式的工作关系,多是围绕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质疑问难展开的;学生学业评价一般采用传统的纸笔测验,而很少采用能够记录学生学习历程、发现其优势与不足的成长记录袋以及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现实问题的真实性评价等方式。从教学目的的设定到学业成绩的评定,环环相扣,看似科学严谨,结果却令人失望。由于其只关注学生基本一致的共性需要,而漠视学生不同的个性需要,以共性的价值追求来取代多元的个性需要,学生的培养规格只能是缺失独立自主精神、抑制真实个性、中规中矩的集体人。

3.学校教育生态的活力不足

教师职业成就感的丧失和学生素质单一发展,表征着教学流程角色分化的不足和异变、教学生态的恶化与失衡。学校教育生态即一所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状态。[3]课堂教学是教育生态的中心和窗口,理想的教学生态以授课流程和教学模式的角色分化和合理分配为前提。教学生态的建构,应当以独立、自主、平等和尊重师生个性为前提,实现有序交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担当不同角色,承担不同功能,才能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传道授业,以教促学。学生在教学中学思兼顾,自立求知。师生之间在启迪与觉醒、呼吁与回应、教授和学习、提问与解惑、鼓励和奋发的互动中,实现教师的成就感和学生素质的养成。个性化教学是建构良性教育生态的起点,因为它不仅把握了教师和学生的独立与个性是“教”的前提,而且洞察了“育”是要实现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反之,非个性教学导致师生角色分化不足,教师角色强势,学生角色弱化,角色失衡,教学失效。教师的引导、启发、示范、鼓励等功能异化为说教,学生的学习、思考、质疑、回应衰变为服从。

二、个性化教学缺失的原因

个性化教学是教学范式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的必然结果和要求,也是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势所趋,更是科学主义教学价值观转向人本主义教学价值观的应然表现。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模式化的教学使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逐渐被消解殆尽,教师的教学千篇一律、缺乏创新和特色;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动力降低。风格独具、特色鲜明地呈现多样态的教学本该是每个课堂最本真的状态,但由于强制性的不当教育管理措施、终结性的教学评价方式以及学校教师等原因导致了个性化教学的缺失。

1.强制性的不当教育管理措施

教师的工作方式主要是个体性的,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组织形式的组合、教学过程的互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结果的反馈等一般都是由教师个人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本班学生的学情诊断等来进行设计并在课堂上付诸实施的。教学工作的个体性决定了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需要给予教师个体以充分的专业自主权利,使教师可以自主地安排教学,享受教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带给自己的成就需要的满足。然而现实的教学管理中,却存在着很多强制性的不当管理措施。例如:有的学校明确规定所有任课教师,不分专业、不分学科,上课必须带上“教学八大件”,分别是学生花名册、教学日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课件、教材、讲义以及课程表。问题在于:“教学八大件”的教学规定设立的依据是什么?符合教师教学的专业自主权吗?符合教师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吗?目的是为了严格控制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其不敢越雷池一步?还是为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创造性?答案显然是不言自明的。因为“教学八大件”中,教师可以进行个性化设计的只有教案、课件和讲义,但教案是必须要按照学校给定的模板去填充内容的,讲义也是有格式要求的,课件是必须在课堂上使用的。教案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个性化解读与意义建构,教师如何进行教学预设是其工作中最具创造性、最具个性化的部分,理应给予教师充分的自由与空间。课件的运用也需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内容等来合理加以选择和运用,不能为了使用多媒体课件而使用多媒体课件,犯技术至上主义的错误。讲义本不该有什么固定的格式和固定的内容,它只是教师对课堂所讲内容的自编材料和内容扩充,也是因学科、教师而异的。学校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保障教学质量的提升,确实需要设定明确的教学规程,但是学校规定教师上课必须带齐“八大件”,否则算是教学事故。“教学八大件”的具体规定,其出发点虽是为了保障和促进教学的有序进行,但却由于不熟悉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仍在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性思维来对教师进行严格控制,主要从易于进行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对教师的各项教学常规进行把控,导致与教师享有的各项专业自主权背道而驰。

2.终结性的教学评价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采取的是终结性评价方式,该方式侧重的是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教学任务结束之后,教师教学结果的最终达成情况,也即显性的、可测量的学生学业成绩的排名情况。教师富于个性、变动不拘的教学过程却被置于教学评价内容之外,导致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等硬性指标的达成情况,对于教学的改进和提升则缺乏应有的激励作用。终结性评价的评价主体是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以外的教学管理人员,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期中、期末的考试成绩,班与班之间成绩的优劣评比又是通过相对评价的方式来进行的。通过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来评价教师教学情况的优劣是对泰勒目标评价模式的歪曲和误用,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仅仅局限于对学业成绩的唯一追求当中,其结果是造成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窄化,教师和学生都在对工具理性的急功近利的追逐中变成了单向度的.人。另一方面,将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在二者之间建立直接的线性关系,把学生学业成绩等同于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教师的教学结果评定主要由学生单一的学业成绩决定,而学生单一的学业成绩又反过来决定和影响着教师今后的教学方向和教学努力,单一的评价导向只能导致单一的教师发展,教师个性化的教只能是纸上谈兵、水中捞月。教师教学的个性与特色、情感表达与教学机智等并没有在评价机制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往往会消解于学校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之中。

3.个人主义学校教师文化

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和实际实施者,只有学校的文化以及作为学校亚文化的教师文化得到彻底的变革,改革才是名副其实的。由于教师个体性的工作性质以及受教师学习共同体思想的影响,按照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对教师文化进行的四种类型划分(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自然合作文化和人为合作文化),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教师文化类型主要是个人主义文化和人为合作文化。个人主义即是指教师羞于与同事合作和不愿意接受同事的批评,教师之间并没有合作共事的要求与习惯。[4]该教师文化类型是教学的“专业个人主义(professionalindividualism)”原则在教师个体身上的充分展现,具有维护教师个人尊严、进行专业自主判断、封闭孤立教师个体等特征。所谓的人为合作文化就是指通过一系列正规的特定的官方程序来制订教师合作计划,增加教师间相互讨教的机会。[5]由于专业分工导致的职业思维模式、学校内部教师互动的不足以及教师自治团体的缺失,人为合作文化在学校行政力量强制作用的推动下,必然具有典型的人为控制性和强迫性。这两种教师文化都对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提升、学校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以及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带来了不利影响。个人主义文化在形式上表现为教师的形单影只,在内容上表现为教师的孤立应对。这虽然是学校每个教师工作的最基本形式,但长期以这种互相隔离、互不依赖的方式进行工作,会导致教师个体越发感到对教师群体和学校组织的疏离,也会在遇到专业发展瓶颈的情况下,更易于导致职业倦怠。人为合作文化虽在形式上表现为教师间的相互帮助与支持,在内容上表现为教师间的合作应对,但由于是学校行政力量干预的结果,所以教师之间只是貌合神离地在进行虚假合作,结果只会导致对学校资源和教师精力的极大浪费,并没有真正起到变革学校教师文化的作用。

4.教师理论知识的固化

传统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将教师定位为知识的权威与化身,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施教者、监督者与评价者,成为课堂教学中绝对不容置疑的主体。相比较而言,学生就成为教师教学的受教者、受控者与被评价者,成为课堂教学中一成不变的客体。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必然导致教师主体地位的角色僵化,也会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师生间沟通机制的行政化、命令化,使课堂教学活性不足、缺乏感染力。构建学习中心课堂作为我国课堂教学由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变革取向,强调和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能力。学生主体地位的明确,教师角色的相应转换,必然会激发教师的角色自觉,从而引发教师的专业学习和师生间沟通机制的完善,为增加课堂教学活性奠定基础。教师的专业结构一般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三部分构成,专业知识又由学科专业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构成。其中,前两种知识一般是通过专业类课程和教师教育类课程获得的,实践性知识只能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实践来获得。专业技能通过微格教学及教学实践的结合,也能得到有效锻炼。专业情意在教师教育中往往被忽略,甚至被遗忘,而这部分内容恰恰正是教师教学个性化的核心和灵魂。如果没有专业情意的支撑和激发,教师的教学就如波澜不惊的死水一般,令人难以想象。教师专业知识中的实践性知识与Argyris和Schon于1974年提出的倡导和运用的理论颇为契合。倡导的理论指的是人们认为指导他们行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运用的理论指的是反映在人们行为当中,真正推动他们行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6]个体运用的理论是在对自身所倡导的理论形成概念并加以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运用的理论支配着个体的行为,并常常与倡导的理论不相容。[7]教师运用的理论一般是在教学实践中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形成的,并被实践检验为有效的理论,所以一经形成,往往具有很强的牢固性和效用性,会自然而然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倡导的理论一般是由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专家根据当时社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从宏观全局出发所拟就的理论。由于其产生于教师丰富具体的教学实践之外,通过自上而下的路径来贯彻,所以很容易造成教师对该理论的一种疏离感和抵触情绪,当然也就很难得到一线教师的理解和认同。阻碍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没有对其所运用的理论加以条理化,进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正,以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或是教学主张,而是仍停留在教学经验的层面上,对所运用的理论有所理解,有所领悟,但却无法清晰地加以陈述和表达,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缄默知识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理论知识。由于教师本身教学理念或教学主张的模糊性,导致其不断地在倡导的理论和运用的理论之间摇摆不定,难以形成系统化、个性化的教学理念用于指导自己个性化的教学。

三、个性化教学的培育策略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呈现为金字塔型的五个不同层次。其中,属于高层次需求的自我实现需求,是一种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包括成长、发挥自己的潜力和自我实现。[8]教师的自我实现需求正是通过其个性化的教学来体现的。为了鼓励广大教师富于创造性地进行个性化教学,应从外部的教育管理、教学评价、教师文化创设以及教师本身专业成长的角度着手。

1.实施人本化管理,激励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

学校进行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又是以教师的教学为主要手段而得以实现的,所以如何激励教师进行创造性的、个性化的教学就成为学校管理的工作重点。首先,创设宽松融洽的工作环境,给教师工作以一定的弹性。教师享有的专业自主权需要学校管理者给予教师以工作的自由度、独立度和决定工作程序的自主性,使教师能够在工作岗位上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才华和抱负。教师作为学校主要的人力资源,其工作态度和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格局和办学质量。其次,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相结合,提升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教师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就会趋向于追求高层次目标的达成。为了提升教师的需求层次,学校管理者需明确教师目前所处的需求层级,从外部设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教学上大胆创新,勇于尝试。同时,管理者也应鼓励教师设立与自己内在兴趣、个性和教学主张相符合的个人职业目标,以提高教师本身的激励水平。

2.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引导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

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效果最重要的依据,对教师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并据此制订新的教学策略的指导、激励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长效发挥。班级成绩排名对教师教学只有一个笼统模糊的指导:排名低的教师必须继续努力,排名高的教师要再接再厉。评价的这种导向功能并不能具体指导教师今后如何调整和改进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可能会维持在原有状态,无法进一步获得专业上的提升和发展。归根结底,我国的教师评价主要还是奖惩性评价,而不是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不管是谁,只要他把您所教学生的测验成绩作为衡量您教学效果的凭据,他都必须认真考虑您所教学生的特殊性以及您开展教学时所面对的具体的教学背景。[9]实际的情况是:外部的评价主体从不将学生的特殊性及具体的教学背景纳入评价内容中,评价内容只有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教学效果的量化评价一般都是由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来实施,教师教学效果的质性评价则由教师的自评来完成。教师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教学成长记录袋,将自己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视频等内容纳入其中,不断在丰富充实中把握自己的教学特色与优势,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量化的终结性他评与质性的形成性自评相结合,能够实现评价方法间的优势互补,获得学生的学习结果及教师教学的具体信息,促进教师教学的个性化。

3.创设教师合作文化,促进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

个人主义文化作为教师文化的主要类型,学校管理者应积极予以引导,创造条件和机会,使每个教师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都有用武之地,能够在教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释放和展现。但并不是每个教师都对自己的个性特点、优势与不足有清晰准确的认识,需要学校教务部门在开展说课、听课、评课等教学活动时,积极挖掘教师的个性潜能,持续地进行课堂观察,对教师的教学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以后,再对其教学个性进行定位,帮助其将自己的个性特点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自然合作文化与人为合作文化作为学校两种看似相互对立的教师文化类型,如果协调得当,对教师文化建设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作用。自然合作文化由于其自发性易于导致教师合作的盲目性和非连续性,从而使合作的成效大打折扣;人为合作文化由于其行政强制性往往导致教师合作的形式主义和人为排斥,从而使合作的效果也差强人意。但任何文化的创设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逐渐形成并稳定下来,在两种合作文化并存的条件下,需采取合理措施保持二者间的合理张力,将两种文化进行合理适度整合,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自在的自然合作文化过渡到自为的人为合作文化,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

4.加强教师专业学习,支撑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

教师的专业学习作为一种教师自主的专业提升方式,与教师的个性特征、日常教学体悟、生活阅历等相互契合,因而更易于为教师接受和认同,并成为自己教学理念的一部分。教师“专业学习”更加关注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他们真实的、个人化的学习体验。[10]通过专业学习,教师更易于将倡导的理论转化成自己教学中运用的理论,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以指导实践。首先,善于运用形成性评价来发现自己的教学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学习。教师的专业学习与日常教学生活的紧密相关性,决定了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不解与困惑,提升教学胜任力,所以要与优秀的同事、自己学科领域的优秀教师多交流多学习。其次,选择性的学习教育领域专家和学者的理论,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教师深化理论水平的一个巨大障碍就是话语体系的鸿沟难以逾越。教师提升自己理论水平的意愿很强烈,但由于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他们往往望而却步或是浅尝辄止,在理论学习的道路上止步不前。合理运用理论专业术语与教师日常教学用语之间沟通的桥梁———教学案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通过案例使理论得以生动化、具体化,通过案例使教师不再畏惧理论。

作者:李茹 单位: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伟.个性化教学的教师之维与建构[J].教育研究,2013(5):134.

[2]蒙佐德,曾光福.基于潜在个性的教学[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0.

[3]付晓洁.学校优化教育生态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2):61.

[4]LORTIEDC.Schoolteacher:asociologicalstud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75:192-193.

[5]邓涛,鲍传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哈格里夫斯的教师文化观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8):8.

[6]SAVAYAR,GARDNERF.CriticalreflectiontoidentifygapsbetweenespousedtheoryandTheory-in-Use[J].SocialWork,2012,57(2):145.

[7]OHAREMM.Careerdecision-makingmodels:espousedtheoryversusTheory-in-Use[J].JournalofCounselingandDevelopment,1987,65(2):301.

[8]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组织行为学精要[M].郑晓明,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79-80.

[9]詹姆斯.波帕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南[M].王本陆,赵婧,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320.

[10]陈向明.从教师“专业发展”到教师“专业学习”[J].教育发展研究,2013(8):5.

上一篇:软装论文格式

下一篇:知网论文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