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论文文献
正面管教论文文献
5岁孩子的内心都藏着害怕的“小怪兽”?如何引导胆小的Ta?
导语:孩子受刺激后很胆小,做什么都害怕,甚至不敢一个人在房间里。如何合理地引导,并让胆小的孩子改变呢?
胆小的鑫鑫
饭后散步回到家已经是八点多,鑫鑫不想那么早睡觉,还想再玩一会儿玩具。于是他央求着妈妈陪他到房间里玩,妈妈的家务活还没有完成,让鑫鑫自己在房间里玩。
“妈妈,你陪我在房间玩,我不敢一个人在房间我怕。”
“傻蛋,你觉得房间黑吧?房间有灯,开了灯就可以了。妈妈还要做家务,你自己在房间玩。而且,我们所有的人都在家,你在房间离我们也近,我们都保护着你,不用害怕的。”
结果鑫鑫还是在厨房磨蹭了十几分钟,鑫妈只好喊鑫爸陪孩子到房间玩一会儿再让孩子睡觉。
当孩子睡觉了以后,夫妻俩就在聊着关于鑫鑫胆小的问题。
“鑫鑫以前从来就不怕黑的呀,为什么现在反而越长大就越胆小?是不是他在房间里遇到过什么事儿呀?”鑫妈说。
“我哪知道。明天我问咱妈去,是不是平时对孩子说了什么话让5岁的鑫鑫怕一个人独处?”
鑫爸找鑫鑫奶奶问了后也没找到他变胆小的原因。这真让人困惑:为什么鑫鑫会这么胆小呢?
孩子胆小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原因?
孩子胆小,不敢一个人独处,其实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案例中的鑫鑫也不是天生就胆小,而是突然间就变得胆小。肯定是遭到了惊吓或者刺激之后才会出现的。
学龄前的孩子,“刺激”后变胆小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逐渐的有了一定的判断力和明显的记忆力,他们可以记住生活中的一些对他们有刺激的小事。比如,孩子被毛茸茸的老鼠吓到以后,看见老鼠就会害怕;或者被牛追过,孩子很可能一直的害怕牛。
孩子为什么会胆小?
孩子曾经有过不愉快的经历。
学龄前的孩子都是好动的,喜欢探索任何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当孩子探索的时候,要是不小心发生了小意外,大人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就会阻止孩子们所有的探索。
比如,孩子在房间蹦蹦跳跳,不小心摔跤;孩子看蚂蚁被蚂蚁爬上身导致过敏;孩子拖地而摔跤;孩子爬单双杠把脸摔破皮……当孩子再次接触这些事物,潜意识就会想到“我如果这样做会让我受伤”,而且家人也会在孩子耳边不停的禁止及劝告:别再玩了,再玩等会儿弄伤了怎么办?孩子听得多,感受得多了,“刺激型”的胆小情况就会越来越明显。
记得我五岁多的时候,家里人为了干农活在地里不回来吃早饭,我就成了那个送饭的人。送了饭我回家的时候,一头大水牛瞪着它的大眼冲着穿红上衣的我直追,吓得我一边哭一边往我家地跑。结果我刚看到家人大喊的时候,不小心踩空滚到了山沟里。从那以后,不管是黄牛还是水牛,我打心底里害怕。即便是现在好几十岁了,我依旧害怕的瞪着眼睛大大的牛。
大人的教育方式不当。
有时候,大人因为一直以来的习惯,用不当的方式和孩子相处,导致孩子变得胆小。
孩子不愿意回幼儿园的时候,家里人吓唬孩子,不回幼儿园就让警察把爸爸妈妈抓走;你如果很晚才睡觉的话,大灰狼就会把你给吃了;要是你不好好听话,警察叔叔就把你给抓走了……
虽然大人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好的习惯,为了孩子可以听自己的。殊不知,这样的说话方式,其实潜意识地就把胆小的种子种进了孩子那幼小的心。当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他的反射弧马上就想到:我要是上了幼儿园,爸爸妈妈可能会被警察抓走;我要是回了房间就会有大灰狼;我要是惹家里人发脾气,警察叔叔会找上我……
孩子的胆小,真的和周围的刺激有关。比如案例中的鑫鑫,他本来就不是一个胆小的孩子,但是不管是爷爷还是奶奶,只要他不听话或者他不睡觉的话,总喜欢用一如既往的话吓唬他“快快睡觉,你要是不早点睡觉的话,大灰狼就会出来把你给吃掉了。”所以才导致了他会害怕独处在房间,因为他怕大灰狼把自己给吃掉了。
心理学家支招:家人可以采取一些小妙方,帮助孩子远离“刺激型”胆小的心理。
不要嘲笑,轻视评判或者忽视孩子的恐惧。
当孩子告诉你,他们害怕什么,大人的我们要学会倾听,并认可孩子的感受。比如,我们可以对孩子说:“你害怕狗,因为它们可能会咬你,你希望他们离你远远的。”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希望大人为他做什么,而是需要大人对他们的认可。只要大人认可孩子的感受,就足以减轻孩子的恐惧心理了。
帮助孩子找到对待让自己害怕的方法。
当孩子害怕独处在房间的时候:“宝贝,现在你需要什么,你的维尼小熊?还是变形金刚?或者你需要手电筒?”孩子感到害怕,大人的安慰“让他们别害怕”往往起不了半点的作用,我们找对方法才是孩子有帮助。
不要被孩子的恐惧感操纵。
孩子感到害怕,我们可以给孩子安慰。不过,并不是给他们给予特殊的照料或者是用言语为孩子解决恐惧感。
“宝贝害怕吗?妈妈陪你到房间去玩吧。”
“宝贝害怕角落,奶奶不带你靠近角落的,乖乖啊,最讨厌那个角落,让我家宝贝害怕。”
“最不喜欢放鞭炮了,奶奶给宝贝捂上耳朵!放鞭炮了会吓到我家乖孙。”
……
大人说的这些话,才是真正让孩子害怕的源头。
对孩子巧妙运用鼓励的方法。
要是孩子怕黑,我们可以在房间放上小夜灯;如果孩子不敢独自在房间,我们可以给孩子爱的拥抱,告诉孩子,当你害怕时,家人的拥抱随时守护着你;要是孩子怕小动物,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大方走过去试一试,小猫小狗其实也不那么可怕的。
在平时,我们家长还可以这样做:
①亲子共读有关走出恐惧的童书、绘本。
有很多关于处理恐惧的童书,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以便让他们看到,并非只有自己会感到害怕。
②如果动画片里有吓人的情节,家人可以先和孩子讨论,他是否真的需要看。
父母可以事先告诉孩子动画片有恐怖的情节,如果孩子执意要看,看到恐怖情节害怕的时候可以寻求父母的安慰。
③父母和孩子讨论自己曾经的恐惧。
爸爸妈妈给孩子讲一讲自己害怕曾经什么?又是如何克服那种恐惧。或者,父母遇到自己害怕的事物时,不妨试试当弱者让孩子保护自己。
④能不看电视,尽量不要让孩子长时间以电视为伴。
孩子经常长时间看充满暴力的动画片或者自然灾害的新闻,也会让孩子感到恐惧。
你家孩子有没有经历过比较胆小的年龄阶段?如果有,当时你是如何处理的?
参考文献:《正面管教A~Z》
逍遥原创:如何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这7个小妙招真管用
欢迎阅读和分享。如需转载,无需联系授权,请务必注明“本文转载自逍遥老师 育儿 说”。
01
幼儿园“分离焦虑”,让你发愁?
时间是长了飞毛腿吗?
当年嗷嗷待哺的小屁孩,一眨眼就到了要背上书包去学校的年纪。各种各样的“分离焦虑”跟着来了——
1.不愿意离开爸妈上幼儿园。
去幼儿园的路上,情绪都还不错,一到幼儿园门口,就跟见到“小怪兽”一样,拽着爸爸妈妈的胳膊或衣角,连哭带闹,就是不愿意主动走进校门,还一口一句:“我不要上幼儿园......”即使好不容易把孩子“哄”进幼儿园了,一听到“爸爸”、“妈妈”、“家”这些关键词,他们特别敏感,反应特大,哭闹不止。
2.对幼儿园的活动没啥兴趣。
有些孩子在幼儿园,好像是一个袖手旁观者。看着其他小朋友有说有笑地参加各种小活动,他们压根儿提不起兴趣,也不愿意跟人说说话,反倒更愿意安安静静地待在一旁,想想心事,发发呆。
3.在幼儿园的表现让人头疼。
有些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得很霸道,一定要所有人满足自己的要求,哪怕这要求很过分、很无理。稍不如意,他们就哭闹、打滚,或者用拒绝吃饭和喝水等激烈形式来反抗;还有些孩子会精神紧张,下意识吮吸手指、咬指甲等等。
......
入园是孩子迈入 社会 的第一步。 上了幼儿园,孩子就要开始学习家庭之外的一些规则了,这对孩子来说是一大考验,也是父母 育儿 之路绕不开的一道难题。这一步走得是否顺畅,对孩子将来的学习、生活,甚至身心 健康 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孩子入园这件事,值得父母引起重视。
前些天,一位宝妈就因为孩子的“入园焦虑”,咨询了逍遥老师:
从截图内容来看,这位宝妈对孩子的爱很有智慧,从多个角度,她已经在努力想办法(尽管某些做法需稍作调整或优化)。
02
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分离焦虑”?
关于孩子的“分离焦虑”,在逍遥老师看来——值得父母重视,但不必过分焦虑。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现象。
这个时期,孩子的安全感往往还没有充分建立起来。一旦熟悉或亲近的人离开身边,他们就会感觉不安全、紧张或者害怕,外在行为常常就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沉默不语等。
英国儿童心理学家John Bowlby把孩子第一次上学的“心路历程”,划分为“反抗、失望、超脱”这样三个阶段:
为什么孩子会有分离焦虑呢?
首先,依恋对象与环境都发生了变化。
孩子与养育者之间形成了 情感 联结。在这个关系里,孩子对作为养育者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是很熟悉的,在这些熟悉的亲人面前,孩子内心感到很安全、很自在。
一旦去了幼儿园,孩子体验的环境是陌生的,这个陌生的环境,包括全新的幼儿园环境、全新的依恋对象,这会带给孩子的是一种 情感 上的失联感与落寞感。
其次,学习内容与群体压力的考验。
再次,自理能力与情绪管控的不足。
父母要懂得,孩子出现分离焦虑其实是正常的现象。
当然,正常是有一定区间的。一般而言,分离焦虑会持续一两周,甚至一个月。如果你家孩子表现出适当的分离焦虑,无需太过焦虑;如果你家孩子一点分离焦虑都没有,或者太过强烈、太过持久,可能就是一个问题了。
03
如何有效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
说了这么多,究竟怎样才能有效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呢?
以下几个小妙招分享给你:
1. 给足孩子爱和陪伴。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的话:“在婴幼儿期,爱和陪伴远比教育更重要,一个 健康 、和谐而亲密的亲子关系是一个孩子人格的基石,也是人格的内容。”
在孩子的婴幼儿期,你要跟孩子建立和谐而紧密的关系,平时多安排一些和孩子相处的特殊时光,跟孩子多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你的温柔陪伴会在无形中给予孩子心理营养。来自爸爸妈妈的爱,就是他们有勇气 探索 和认识这个世界的底气。
2. 提前熟悉环境。
让孩子对学校充满期待、兴奋和向往。如果条件允许,你可以带着孩子提前去幼儿园参观,对环境熟悉起来,甚至还可以提前见见幼儿园老师,聊聊幼儿园里的 游戏 和生活;你可以提前想办法联系一两个跟你家孩子同时入学的小朋友,彼此多走动,多熟悉,这样一来,孩子刚去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有一两个玩伴,他们就更有信心迎接幼儿园的生活。
3. 提前做好分离练习。
孩子两岁多,你可以跟孩子做分离练习了。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时间概念,“中午、下午、晚上”、“一会儿、马上”等这样的词语,他们没法理解。你要对时间进行具象化处理,比如“吃完饭,就能见到妈妈”“你数到20,妈妈就回到你身边”等。
入园前半年,你可以把孩子放在信任的亲朋好友家做分离练习,从一开始10分钟、30分钟,逐渐拉长到半天、一天。这期间,当孩子表达“想妈妈”的时候,你要认同孩子“想妈妈”,但要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孩子思考“想妈妈可以怎么做”,当孩子说出答案,你要夸赞他“你很坚强”、“你真会动脑筋”,并且用坚定的语气告诉孩子“妈妈相信你能做到”。
4. 准备 情感 安抚物。
安抚物相当于“ 情感 替代品”,它能够让孩子快速感到与父母的 情感 联结,比如全家福照片、毛绒小玩具、小毯子都行,你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对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带一个Ta平时熟悉的安抚物是有助于疏解焦虑。你可以告诉孩子:“宝贝,当你在幼儿园想爸爸妈妈的时候,你把照片拿出来看一看,我们一直陪着你呢。”
这些熟悉的物品或有助于您的孩子去建立安全感。这些安抚物只是用来过渡的,在孩子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了,就不会再依赖它了。
5. 培养自理能力。
很多孩子自理能力太差,自己照顾不了自己。看着别的小朋友啥都能干,他们就会产生焦虑、挫败、自卑的感觉。因此,父母平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如:穿衣、吃饭、如厕等基本技能。这些技能对孩子的精细动作要求比较高,并且需要父母带着孩子好好去练习才能学会。
6. 借助绘本的力量。
提前半年或一年,读一些跟幼儿园主题相关的绘本给孩子听,比如:《幼儿园的一天》、《我爱幼儿园》、《爱上幼儿园》、《小阿力的大学校》、《汤姆上幼儿园》等。绘本故事更懂孩子心,孩子也更有代入感,更好地理解和学会绘本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
【法】萨米尔.瑟努斯 / 亨利.费尔纳
比如《幼儿园的一天》,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动物宝宝们也要去上幼儿园了,蜗牛宝宝拖拖拉拉,穿山甲宝宝不爱吃菠菜,后来小鸟、小猫、鳄鱼宝宝流下了真心的眼泪,因为好想妈妈!……入园适应阶段,习性各异的动物宝宝们状况百出!别急,请给小动物们一点时间,它们最终在一起学习字母、形状和颜色,做手工、搭积木、练舞蹈、听老师讲故事,也结交新朋友,尝试着融入集体……”如果你家有即将入园的孩子,这样的书籍很值得一读。
7. 给孩子布置小任务。
让宝宝在幼儿园有事可做,不至于太过无聊或烦躁。比如,让孩子尝试记住三个小朋友的名字;看看幼儿园里有几间教室;幼儿园里的墙壁上有些什么等等。这样孩子就会更加主动地去观察幼儿园里的人和事物,就能更快地熟悉周围的一切,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04关于“分离焦虑”,父母如何自我调整?
最后简单谈一下,父母如何自我调整。
第一,情绪会感染人,父母要尽量保持轻松愉悦。
面对分离,很多父母的表现比孩子还要“夸张”。很多大老爷们,在送孩子上幼儿园这一天哭成了“泪人”。比如,孙俪在微博上吐槽孩子他爸送女儿上幼儿园的反应。
要知道,父母这样的焦虑、担忧或悲伤情绪,很可能传递给孩子。父母要安慰自己:“跟孩子只是短时间的分离而已,时间过得很快,很快就可以去接孩子回家。”
第二,正向引导+积极倾听。
不要做“十万个为什么”。不要一接到孩子,就开启追问模式:今天在幼儿园里乖不乖?老师有没有表扬你?老师对你好不好啊?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今天有没有哭?明天还去不去幼儿园了?和小朋友一块儿玩了吗......你问这么多,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这么担心我,他们会很有压力。
逍遥老师还想指出一点,上面这样的问题,其实都是封闭性问题,孩子简单回答“有/没有”、“是/不是”就可以了,这样一来,你发问的作用也大打折扣,你也很难让孩子打开话匣子,跟你畅聊一番啊。
这里两个建议给到你:要么别问太多,跟孩子多多享受重聚的美好时光,抱一抱、亲一亲,甚至哭一哭,都可以起到抒发想念之情的作用;要么就掌握一些沟通技巧——正向引导与积极倾听。问问孩子:今天玩了什么有趣的 游戏 ?认识了哪些可爱的小同学?
孩子表达的时候,你做好积极倾听这件事就可以了,不要批评、不要反驳、不要讲大道理......这样可以找到孩子对幼儿园感兴趣的部分。
第三,相信并鼓励孩子。
每个孩子因先天气质、性格特点的不同,会有分离反应和适应期长短的差异。不要去管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而是调整心态,尊重情形,好好鼓励自己的孩子尽快地适应。
平时,你可以跟孩子聊聊“勇敢”。反复鼓励孩子,比如,你可以这么说:“宝贝,你可以做到的,我知道你是最勇敢的!”。每天多说几遍,其实是很管用的,孩子不知不觉也会相信自己并做得更好,这也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自证预言”,你相信什么,你就会吸引什么。
最后,逍遥老师想祝愿每一位孩子都能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祝愿每一位父母的爱与付出,都能收到正向反馈!
参考文献: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美]David Wallin,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依恋与亲密关系》,[加]苏.约翰逊,人民邮电出版社
《心理营养》,[马来西亚]林文采,上海 社会 科学院出版社
《正面管教》,[美]简•尼尔森,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好的,有关幼儿园“分离焦虑”的话题,我们先聊到这里。关于分离焦虑,你是怎么应对的? 欢迎评论区交流
23岁女孩被亲人“压榨”死了...现实版樊胜美们,如何自救?
4岁萌娃上门道歉视频火遍全网,世界正在偷偷奖励有“教养”的人
抛妻弃子10年,妻子病死仍不现身:没有担当的男人,有多可怕?
28岁女子被造谣“出轨快递小哥”的“荡妇”:听着,这是犯罪
Week11--愿你迎着阳光,天天向上。
1.完成知乎问答3个,获赞5个,阅读总数4031。
2.参加百日复盘实践营,完成作业7份,笔记一份,收获复盘模板4份。
3.参加《一年顶十年》共读打卡,完成读书笔记4份,作业7份。
4.主动链接有需要帮助的产后妈妈,并给与免费线上指导。
5.加班累积16h,沉迷工作的一周,完成工作计划。
二、输入内容
1.课程:百日复盘实践营课程
2.阅读:《一年顶十年》、论文文献11篇。
3.听书4本《正面管教》、《妈妈知道怎么办》、《武曌》、《一念之差》
4.知乎问答每天浏览3篇以上。
三、输出内容
1.白日复盘实践营作业7分,包括课程笔记一份、工作复盘一份、个人知识体系复盘一份、生活复盘一份、单项事件复盘一份。
2.《一年顶十年》读书笔记4份
3.鹿本每日微复盘7份。
4.知乎问答3篇。
5.文献阅读笔记2份。
四、小确幸
1.朋友推荐产后妈妈给我认识,给我赚钱机会。
2.在朋友的小鞭子猛烈的抽打下,完成两次共计2h的瑜伽练习。
3.才发现今年闰四月,今年可以过两个生日,哈哈哈。
4.收到小鹿寄来的生日礼物,鸡蛋+鸭蛋,超好吃。
5.工作出现小失误,在不影响别人,短时间内得到解决,感恩。
6.之前中签的新债卖出,虽然只赚了鸡腿钱,但也超开心。
五、小创意
1、剪短了头发,让夏天的自己看起来更清爽。
2、买了心仪已久的隔离,当作给自己的生日礼物。
3.工作是做不完的,决定将加班时间提前为早上,下班回家早点陪孩子。特别记录
六、特别记录
1.发现小鱼儿一个小秘密,在姥姥家说喜欢住在姥姥家,姥姥做的才好吃;在自己家说喜欢住自己家,妈妈做的菜好吃。不知道该开心还是该担忧,开心他的聪明懂事,担忧他是否是因为自己没有给他足够的安全感,才会这么小就左右逢源。
2、小朋友最近学会反驳,让他睡午觉,他眨巴眨巴他的大眼睛问我“妈妈,现在天又没黑,为什么要睡觉?”类似的问题特别多,经常一个问题问过来,会让我一时语塞。或许这就是成长,要好好保护她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啊。
3.本周早起五天,最早4:10,依然需要坚持哦。
感想:
1.没有完美的一天,却可以有完美的一周 , 那些加班的日子会给自己适当减轻打卡学习任务,高质量的完成,好过低质量的敷衍。
2.亲子关系的维持除了陪伴,更需要耐心和理解,在孩子哭闹时,给他一个肯定的拥抱,让他知道你是爱他的,比任何语言都见效得快。
3.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不断地取舍,判断优先级,会让我们更轻松。
4.生活是否美好,取决于怎样的日常。愿你向阳而生,天天向上。
上一篇:融资结构研究论文
下一篇:法学导论论文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