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藩镇研究论文
唐代藩镇研究论文
一、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指的是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叛乱,这场动乱几乎摧毁了李唐政权,给社会、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安史之乱成为唐代历史的转折点,乱后的唐朝由鼎盛进入了衰落阶段,并最终走向了灭亡。
二、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集权的虚弱,这点主要体现在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
1、藩镇割据。唐朝后期,由于藩镇自雄,中央政权变得虚弱无力,几次企图削弱藩镇的努力,不仅没有达到目的,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致使国家再没有能力与藩镇较量。与中央力量下降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藩镇的力量却越来越强,藩镇割据更加无法控制。
2、宦官专权。唐朝的宦官掌控禁军,在朝堂上架空皇帝、压制文臣。
三、唐朝灭亡的其它几点原因如下:
1、朋党之争。在南牙北司之争中本就处于弱势的文官系统,内部同时也出现了朋党之争。牛李党争的结果加速了士人阶层的分化,削弱了文臣与宦官斗争的能力,使得文官转向地方藩镇,朝政更加不稳定。
2、掠夺性的赋税政策。安史之乱之后,中央财政紧缺,不得不逐渐加重赋税。由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两税法取代租庸调,以及钱贵物轻,导致农民负担越来越重,赋税名目愈加繁多。
3、农民起义。唐朝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朝廷向百姓增加赋税和徭役,掌权的宦官更加有恃无恐地欺压百姓,强占土地,勒索钱财,引起人民的极大不满,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加上连年发生的天灾,使得粮食产量锐减,人民苦不堪言。于是,以王仙芝与黄巢为代表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读隋唐史小感
最近专题读了隋唐史。
书单
首先上书单:
《东晋门阀政治》 田余庆
《唐代藩镇研究》 张国刚
《隋唐史》 岑仲勉
《隋唐五代史》 王仲荦
《危机与重构》 李碧妍
《唐代基层文官》 赖瑞和
《中国通史》 吕思勉
以上是按照自己读的顺序来的,读完觉得不应该这么读。
下面就按照推荐的阅读顺序,对这些书一一介绍。
《中国通史 》,文字内容简练,阅读的目的在于对中国历史脉络的梳理。吕思勉先生不愧是大家,全书是很宏观的,对历史细节没有多余描述,恰到好处。我读完的评价四个字:兼总条贯。这本书适合反复读。
《隋唐五代史》,可以作为隋唐五代历史的教科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像个百科全书,适合初学者,历史史实基本介绍的比较全面,也有作者的一些分析。但总体感觉是深度不够,比如对“甘露之变”的介绍引用的史料内容不全,造成了我阅读时候理解上有些偏差。
有网友说,“王仲荦先生写《隋唐五代史》的时候正值抗战,他在重庆大后方,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不说,资料都不齐全,只有《资治通鉴》,两《唐书》《唐会要》《五代会要》手头都没有,所以这部书在史料引用上有局限性。这一点王仲荦先生自己也承认。另外这部书相对而言写得很浅显,目前隋唐史研究比较深入的问题都没加以探讨,最多当教科书。”
我基本是认同的,但是瑕不掩瑜,这本书总体还是很不错的。对于不了解隋唐历史的读者来说,这是不错的入门教材,读完对历史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再转读其他书。
另外,提一下吕思勉先生的《隋唐五代史》评价相当高,但是全书是文言,所以我直接放弃了。水平高的朋友可以尝试。
《唐代基层文官》介绍了唐朝一个文人刚步入仕途的官职,对各类官职作了说明,比较近似于现代的科级、处级。作者赖瑞和是台湾人,治学严谨,考证比较全面的,有丰富的例子,史书、唐诗、墓志等等。你会看到许多熟悉的唐朝诗人、宰相都是怎么样步入仕途,都当过什么官。比如白居易很年轻就当上了校书郎,让人羡慕。书中也写了官至宰相的张九龄、元稹的起步。所以读着还比较有趣。
另外,提一下作者还写了《唐代中层文官》,与本书齐名,我还没开始读。
《隋唐史》,岑仲勉先生本来是想作教材才编这本书的,所以文章都是分专题分节编的。观点深刻、引证也全面,适合与对隋唐通识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深度研读。另,文言内容也比较多。
《唐代藩镇研究》,可以作为藩镇的教科书了,对藩镇研究系统而深刻。对于藩镇的梳理、分析客观,见解鲜明独到。启发思考,感觉收获非常大。从中学习了对一个社会现象的研究方法。
《危机与重构》,评价很好,但可能自己水平不够,还没读懂。最大的感受是:“博士论文”水平就是高。到现在还没看完。建议如果对唐朝藩镇问题兴趣不大,就不要去看了。
《东晋门阀政治》,因为不是隋唐史,所以最后单独讲。田余庆经典之作。阅读难度大,里面不少文言,我读的时候速度极慢。但是每读一次,都有不小的收获。写作的思路非常清晰,通过东晋时期几大家族(门阀)的兴衰,展现了东晋朝的权利斗争。根据史料进行推理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是这本书的特色。
如果你像我一样,通识性的问题都没掌握好,那就找一本教材先阅读(比如王仲荦的《隋唐五代史》),了解隋唐的基础知识,然后再进行专题学习。如果你对隋唐五代史通识性的知识已经有大体了解了,就可以开展专题阅读,比如把隋唐五代史划分为隋代开国与统一的巩固、隋末农民起义、唐代开国与玄武门之变、贞观政治、废王立武与关陇集团、武周革命、开元之治、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等专题,分别阅读。
韩熙载夜宴图
“非虚构类”读物
看历史的目的,一定是要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历史其实是在不停地重复,许多问题和矛盾的背后,本质的、主要的原因就那么两条。我读史书或者非虚构类书籍,一个目的是要通过阅读,启发思考。这个是过程导向。因为你是知道整个的历史发展过程,你就可以分析判断前人做的什么事情,结果怎么样,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个是要从前人的成功和失败中,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扩充知识储备,增加自身积淀。这个是结果导向。如果说要去指导实践,我认为前者更重要。
刚才我提到了非虚构类书籍。这里的“非虚构类”可以理解为“客观”。不过,史书也未必完全真实客观,但是想想除了学术论文、科学著作外,能够更加客观的读物也就历史、传记、哲学之类了。“虚构类”读物相应就是“主观”,许多虚构的小说也非常优秀。
读非虚构类读物确实是会让人思想上更加成熟,更加理性。但是历史有时太过于沧桑、冰冷,常常绕不开战争、权力、政治、杀戮等等,总感觉缺了点温情。虚构类书籍则更加感性,读的时候有喜怒哀乐,能感受到温度和激情。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志》和《三国演义》。
所以读隋唐历史期间,我同时还读了冯唐的《万物生长》,充满了青春荷尔蒙。姑且算作平衡吧
万物生长电影剧照
鉴别力
这段时间,通过专题阅读,一下子读了同一主题的多本读物。对比之下,这些书的水平高下立判。由此引发了我对鉴别力的思考。
记得一个故事,王国维喜欢收藏,有次请溥仪到自己家里面做客,还给溥仪展示了收藏的一些宝贝。溥仪看了一圈之后,委婉地跟王国维说:“东西是假的。”王国维不信,专门去找了专业人士鉴定。结果确实是赝品。为什么溥仪简单看一眼就能辨别真假?溥仪说:“这些宝贝和宫里的有些不一样,感觉上就是假的。”确实,他从小到大看到的宝贝太多了,再看劣质的赝品,自然一眼看出。
收藏品需要鉴别真假,文字信息就更加需要鉴别真假。收藏品假只是亏了些钱,但是虚假、冗余信息影响我们的思维、注意力,也可能引起误判,导致严重后果。Rubbish in,Rubbish out。输入什么样的信息,就会造就什么样的精神。
但是现在问题是,不少人的信息鉴别力不够高。例子太多了,前些天,双黄连口服液的“闹剧”,还有微博、微信上各种热点事件谣言网友的反应等等。
为什么现在人很容易被微博、微信上的谣言带着走?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那些文字有煽动性,作者带有强烈情绪。这类文字大多是有夸张的描述,鼓吹危险,刺激正义情绪、民族情绪等等。这就是我刚才说的“虚构类”文字。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自身原因——鉴别力弱。
这就是为什么人要读经典。只有读过经典,见识过好的,才懂得什么是更好的。这里有个悖论,鉴别力低的人是不知道自己鉴别力不高的。唯有不断尝试和探索更好的,才会突破原有的水平,提升自己的辨别能力。
三个建议:
1、更多地阅读经典。老师从小到大都让我们读经典,老师不会骗我们的。
2、考虑到大多数人读的虚构类读物多(有情绪、情节,比较生动,读起来爽啊),非虚构类读物较少(因为读起来枯燥,费脑),可以更多尝试非虚构的文字、文章、书籍。包括且不限于:知名报纸、杂志,优秀的历史、传记、哲学类书籍等。
3、最后,辨别日常信息的“三看法”。可以让自己避免被微博、微信上的谣言带着走。来自一位新闻专业朋友的分享。
先看真假。 看到的信息,自己先打个问号,不要着急做评论。
再看是非。 即便是对的,自己思考,判断是非。
后看目的。 自己揣摩下作者写这个信息、文章的目的,希望你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书目怎么编写魏亦乐
书目怎么编写魏亦乐?以下是编写魏亦乐的例文。
魏亦乐,1987年11月生,籍贯河北省乐亭县。 2019年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毕业,获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蒙元史、文献学。。为南开历史学的发展作出过很好的贡献,为牢记先生恩泽、教育后代,同时为南开百年校庆奉献一份高质量的学术礼品,特编纂《杨志玖文集》。该文集35万字,收录文章60余篇。主要涵盖了先生关于唐史、元史研究、元代回族研究、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等方面的重要论文与著述,以及历史教学方面的心得与体会。这些文章即使在今天读来,也会给我们很多启发,有重大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文笔也独树一帜,有文学价值。各组文章的次序,大致按照初次出版年代排列。后附学术年谱。全网最热新闻出炉,这些事儿你都知道吗?
打开
王晓欣、魏亦乐编《杨志玖文集》出版 | 202003-19(总第1237期)

宋史研究资讯
2020/03/09 20:08致力于汇集国内外宋史研究相关信息,以供学友互相借鉴讨论。 来自河南省
中古史研究资讯 4天前
堂内小编 中古史研究 1周前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出 版 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年09
定 价: 100
页 数: 384
装 帧: 精装
ISBN: 9787310058501
作者简介
杨志玖(1915-2002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人, 著名历史学家。 1934年同时考取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是年9月,入北京大学史学系。 卢沟桥事变后,随校南迁,在西南联合大学继续学习。 1938年8月大学毕业,被推荐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做所外研究生。 1939年9 月,考取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师从姚从吾、向达教授研究蒙元史。 1941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留西南联合大学暨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 1944年3月,应傅斯年先生邀请,借调到四川南溪县李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编写中国边疆史清代部分。 1946年10月,应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冯文潜先生之聘,到南开历史系任教。 新中国建立后,杨先生历任南开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大辞典》主编,《历史教学》编委会主任,中国元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海外交通史学会顾问,中国民族史学会顾问,中国唐史学会顾问等。 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第六、第七、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和常务委员。 著有《隋唐五代史纲要》、《元史三论》、《马可波罗在中国》、《元代回族史稿》、《陋室文存》等专著,发表论文近两百篇,主编《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集)等。
王晓欣,1984年南开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85至今历任历史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 1993—1994年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王宽诚奖学金,以访问学者身份赴联邦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堡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曾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主任。 现任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
魏亦乐,1987年11月生,籍贯河北省乐亭县。 2019年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毕业,获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蒙元史、文献学。
南开百年学术丛书”历史学编丛书之一。为南开历史学的发展作出过很好的贡献,为牢记先生恩泽、教育后代,同时为南开百年校庆奉献一份高质量的学术礼品,特编纂《杨志玖文集》。该文集35万字,收录文章60余篇。主要涵盖了先生关于唐史、元史研究、元代回族研究、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等方面的重要论文与著述,以及历史教学方面的心得与体会。这些文章即使在今天读来,也会给我们很多启发,有重大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文笔也独树一帜,有文学价值。各组文章的次序,大致按照初次出版年代排列。后附学术年谱。
目次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理论和史实问题的一般考察
论均田制的实施及其相关问题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买卖的实质
关于唐代除陌钱的几个问题
释“台参”并论韩愈和李绅的争论
试论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
藩镇研究的新成果——《唐代藩镇研究》序
唐史三题
唐代史馆移置中书省的年代
“考竟”和“结竟
“加役流”解
“六赃”与《福惠全书》
唐代的景教
“开元通宝”还是“开通元宝
一行发起测量子午线长度的问题
《魏文贞公故事》与《魏郑公谏录》非一书辨
李贤的悲剧——关于李贤非武后所生的传闻
《马嵬坡》诗及其作者
关于渔阳、范阳、蓟县的方位问题——并论《重修蓟县志》的错误
安禄山、史思明生年考辨等等。
关于唐朝发展与衰亡小论文
公元618年—907年)是由唐高祖李渊建立起来的强大王朝,它与汉朝同成为中华民族中兴的两个时代,并以其前所未有的辉煌与繁荣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
隋朝末年,当隋炀帝四处攘乱之际,驻守太原的唐国公李渊率大军进军关中,并于公元618年称帝建国,年号武德,建都长安,开启了李唐王朝统治中国的历史。高祖李渊登基后立即着手消灭其它各部反隋势力,先后击败上邽(天水)的薛举,薛仁杲;洛阳的王世充;河北的窦建德等反对势力,实现了统一大业。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渊次子李世民在大臣尉迟、敬德、段志玄、长孙无忌等人的帮助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诛杀了与自己对立的太子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进而迫使其父李渊退位。同年八月,秦王李世民在大多数朝臣武将的拥护下即皇帝位,改年号贞观,是为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开明的皇帝之一。贞观二年,太宗命兵部尚书大将李靖讨伐突厥,大获全胜。从此消除了西域各族对中原的威胁。与此同时,太宗皇帝启用贤能人士,由魏征、高士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为宰相,辅助处理国家政事。在其统治下,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的改革,使大唐帝国空前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太宗驾崩。第九子李治即位,年号永徽,是为唐高宗。高宗即位后依然执行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故唐永徽年间仍有贞观遗风。高宗于永徽六年(655年)立武则天为皇后。在此之后武则天开始临政。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逝,三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后为武则天废,另立四子李旦,庙号睿宗。天授元年九月,六十七岁的武则天宣告“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正式称帝,成为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武则天在位期间,将唐朝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她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曾亲撰《兆人本业记》农书,为唐代物质财富的积累创造了条件。但持政末期,她宠信佞臣,深为大臣不满;神龙元年,由宰相狄仁杰等发动的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复位,改元神龙。从而结束了唯一女皇统治中国的历史。
中宗李显庸懦无能,致使皇后韦氏与安乐公主弄权,李旦之子李隆基击败了韦后集团而即皇帝位,改元开元,是为唐玄宗。玄宗是唐代继李世民之后又一位开明国君。开元年间,玄宗对政权做了重大调整:分全国为十五道,改革官制和兵制,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兴修水利,使全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至此,中国在世界同时代的国家中已成为鼎盛帝国,史称“开元盛世”。
唐朝前期(自建立至开元年间),出现了包括武则天在内的几代开明君主。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承前启后促进了唐朝的发展。在政治上,唐朝沿袭了隋制,并逐步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代替前朝的“三师”和“三公”,加强了皇帝的统治力量。同时,更加完备了隋朝的科举制度,使它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另外,为了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团结合作,太宗在贞观十五年(641年)将文成公主下嫁给松赞干布,使土蕃与大唐关系进一步密切。此外,在我国历史上闻名遐尔的“丝绸之路”也成为当时中原对外发展的重要通道,对改善对外关系与相互间的经济交流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由于没有内忧外患,唐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自贞观至开元年间,唐朝的人口、土地和粮食产量都大大超过了前朝。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也为之后大力发展手工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唐代手工业水平之高超,甚至可以与现代工艺相媲美。从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唐三彩”等唐代艺术品看来,便可窥之一二。
唐朝前期的人文艺术更是发展迅速。诗、书、画各方面都有大量名家涌现。其中包括“初唐四杰”、“田园山水派”的代表王维(699-759年);“边塞派”诗人岑参(715-770年)以及素有“诗仙”之称的唐代大诗人李白(707-762年)等等。此外,还有今人熟知的“画圣”吴道子,李思训,大音乐家李龟年,都是盛唐气象的代表。
唐朝自太祖李渊建立以来一直蓬勃发展,到开元年间,唐朝已进入了全盛时代。但随着玄宗日益殆于政事,盛唐开始走向衰亡。公元742年,玄宗改元天宝,并先后任命李林甫、杨国忠为相;重用蕃将安禄山等人,兵权旁落,终于导致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发动叛乱,十五年攻占唐都长安。玄宗撤至四川成都,而太子李亨北走灵武。七月李亨到灵武之后,即位称帝,改元至德,尊玄宗为太上皇,是为肃宗。自天宝十四年至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安史之乱"方为平息。前后历经七年零两个月,这次叛乱大大削弱了唐王朝的实力,并直接导致了后世的藩镇割据局面。
唐代后期,长年藩镇割据使唐王朝的统治权力名存实亡。在全国各地,蕃镇节度使掌有地方政权与大部分兵权,也大都成为世袭制,不受唐王朝的统治。故而,晚唐的政权主要以平息叛乱为主,而无暇顾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加之安史之乱的原因,使唐朝的国力每况愈下,一蹶不振。李唐王朝因此再未恢复往日的盛世景象。肃宗(756-762年在位)及其之后的代宗(762-780年在位)、德宗(780-805年)等皆昏庸无能,宠信奸臣,疏远贤良,致使唐帝国的统治更加恶化,吐蕃、回鹘等外族不断对唐帝国构成威胁,此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重重。公元八零六年,宪宗(806-821年在位)刘纯即位,在朝臣的帮助下,夺回了由藩镇割据的淮西等地,暂时使唐朝恢复统一。但宪宗自认有功,专断独行,宠信宦官,最终为宦官所害;之后,宦官的地位甚至与皇帝不相上下,成为了唐帝国的真正掌权者。
唐宪宗死于公元八二八年二月,次年,穆宗即位。自穆宗后,唐皇多信服食长生药,在以后的十代皇帝中,仅因服食丹药而死的就有三人,更加速了李唐王朝的灭亡速度。直至公元八七四年,黄巢、王仙芝等人起兵反对唐朝,其中有些坚持了十数年之久,沉重的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自此,唐朝被封锁在一个以长安为中心的小圈子里,唐帝国的统治已岌岌可危。公元九零七年,曾为黄巢部下后归降唐朝的梁王朱全忠,逼迫唐哀帝退位,自己代唐称帝,建立了梁王朝,至此李唐王朝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结束,中国从此进入了另一个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唐朝后期,由于北方的连年战乱,致使土地荒芜,人口稀少;而相对比较稳定的南方,逐渐成为唐朝的经济中心。与北方不同的是,在南方经济中手工业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中唐以后的手工业,是在前代的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造船、铸造、丝织业而言,在技术上都超越了初唐,并且随着手工业的进步与提高,使商业贸易也得到了蓬勃发展。长江中下游的新兴城市大多以商业为主,如洪州、苏州都是当时的商业贸易中心。晚唐也出现了一批杰出文人,其中以杜甫、白居易最为著名。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三吏"、"三别"等作品不仅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而且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的现实。
唐朝历二十二代,前后共二百八十九年,其与汉朝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两大强盛王朝之一。唐王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开元年间国家一直处于大发展阶段,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空前繁荣。在此期间出现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构成了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盛唐气象。从而,使中国的世界地位显赫一时。一直到现在,一些国外的某些地方仍然称中国为唐山,称华人为唐人。唐玄宗后期出现的安史之乱,使唐王朝逐渐没落。在中晚唐时代,皇帝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已无实权,致使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最后,各方纷纷脱离唐王朝的统治而成为各自独立的政权。
上一篇:如何一元查重论文
下一篇:在星巴克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