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杂陈论文范文
五味杂陈论文范文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些都是生活。五味杂陈的生活,给我们的生活点燃了一盏又一盏的灯。在学校,你学到了很多,然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让你学到更多,因为它是人一生中最好的老师。 一、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一个出自《庄子秋水》的故事。燕国寿陵地方有个小伙子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相当优美,就跋山涉水前去学习。小伙子风尘仆仆来到赵国首都邯郸。果然,只见繁华大街上,人人走路的姿式十分优雅,一抬手一举足,都显示着高贵的风度。小伙子自惭形秽,连忙跟着行人模仿起来。学了几天,越走越别扭。小伙子想,一定是因为自已的恶习太深了,不彻底抛弃自已的老步法,肯定学不好新姿式。于是,这位小伙子从头学起,每迈出一步都要仔细推敲下一步的动作,一摆手、一扭腰都要认真计算尺寸。他虽然废寝忘食地学,还是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姿式,倒反而把自已原来的走路样子也忘了个精光。当他要回燕国的时候,手足无措,只好在地上爬着回去。故事中的小伙子给自己上了很好的一课。不要总看着人家的东西好,更不要总是认为外国的月亮圆,其实自己身边的生活,也是不错的。为什么要一味地模仿别人呢?齐白石说不是也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吗?因此,我们要“学习入家”,而不是“摹仿人家”,我们要“学的是笔墨精神”,而不是“外形像不像”。为什么不能走自己的路呢?我们国家不是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了吗?那么依次类推,班级管理不也有自己的特色吗?魏书生老师有他的班级管理特色,李镇西老师有他的管理方式,那么我有我的特点。从自己当上班主任的那一天起,我可以学习别人,可以借鉴别人的优秀做法,但是我绝对不会失去自己的的特点。这种想法,支撑着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走到今天。几年来的实践,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班级管理仅靠一己之力是很难实现的,这还需要更多的其他因素:学生的参与,家长的支持,其他教师的合力,总之,班级管理给了自己更多的感悟。然而,现实的生活,更给了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我越来越发现,生活是做好的老师!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他相信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作用,他认为:“生活与生活一磨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磨擦者与被磨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班级管理,同生活一样,生活的规律,同样也适合班级管理。老话常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任何群体中,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另类的不合群的人。但现在想想,正是因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才使整个林子里充满了生机。我的班级里也是一个“林子”,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鸟”的存在,才使整个班级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正如同兔斯基漫画中表现的那样。进入学校之前的孩子是充满的童真、童趣,充满好奇心的孩子,而经过学校加工过的商品,却是千人一面,千品一面。因此在我的班级里,我也遵循自然界都规律,只要在允许的范围内,给他们自由驰骋的空间和时间,因此我的班级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总是一派春天的盎然生机。既然生活给了自己管理班级都不竭动力,那么班级管理更要尊重生活的规律。生活法则也好,生活常识也罢,总是能够为我所用的,我都积极吸取。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只要我们能够留意身边的小规律,小规则,细细地琢磨品位这些“道儿”,你就能够很淡定地去面对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能够静下心来,很淡然地生活,工作。只要遵循一定的道去办事,总是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二、在我班,有那么几个孩子,总是与别人不同,别人不做的事,他们会跃跃欲试;别人不肯说的话,他们总是津津乐道;别人都不肯穿的衣服,他们却是屡教不改……这曾经让自己颇费了一些气力去处理他们,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为此,自己不止一次地找他们谈,找他们的朋友帮忙,找他们的家长配合工作,效果也是不甚明显。一天,自己一边走在回家的路上,一边思索着这几个挠头的问题。自己只顾着思索这几个老大难问题了,却忽视了“逆行”的问题。正当自己门头沉思的时候,忽然一阵急促的铃声响起来:“怎么走路的,你?!右侧通行,你知道不?”等自己抬起头,看见一张怒不可遏的脸。自己马上意识到,自己在逆向走路。心平气和地道了歉,人家骂骂咧咧地走了,却给自己一个启示:我的方向是毋庸置疑的,但自己走的路并非正确。等自己抬起头,忽然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和自己一样逆行的人真不乏其人啊!自己忽然意识到黑格尔说的“存在就是合理的”这句话的意思了!既然逆行是存在的,那就有存在的理由。自己又何必为了这个天然存在的不可避免的规律而生气呢?于是自己找到他们,心平气和地谈了自己的经历。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想法,让他们从生活中去感悟,让他们在生活的情境中去接受教育。当然经过推心置腹的谈话,他们终于向我举起了双手投降了!我从生活的细节中,捕捉到了鲜活的经历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去感悟,这正是践行着陶行知先生的“用生活来教育”的原则。三、作为班主任,日常工作中最闹心的,应该是纪律和卫生了!班级里的卫生方面最让人头疼的地方,就是卫生角那点事情了!在以往的生活中,卫生角总是 “脏乱不堪”的代名词。怎么样能够让这个让卫生死角变成另一番天地呢?做过很多的尝试均不见效果。开班会,讨论,想办法,效果不是很好;值日生自己抓,也是无济于事;自己亲自过问过,因为事情过多,也是不了了之……有一天,看到一本杂志上讲到了一个“破洞理论”: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进行一项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混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他用锤子把剩下的那辆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洞理论”。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这一理论给我的教育工作许多启示。看来班级的卫生角就是因为刚开始被破坏的时候,没有阻止,时间久了,就给了学生们暗示,终于将“卫生角”变成了“垃圾站”了!既然“破洞理论”强调的是“有序”的生活,如果将卫生角变得有序起来。结果会是什么样呢?刚保持了两天的卫生角,忽然有死灰复燃的蛛丝马迹后,自己立刻让人卫生角打扫干净,并将其撤并,那又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接下来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第一天,卫生角里没有出现纸片。第二天,也没有出现任何纸屑。第三天,依然如此!我想,这就是“破洞”理论给自己带来的意外惊喜吧!现在,原来的卫生角已经不复存在,那里已经变成了同学们观光赏景的去处了!课余与同学们聊天,才知道,看到卫生角干干净净,谁也不好意思去破坏,这不正是自己需要的吗?这也告诉我们,在班级管理中的一些细小的现象要引起注意,只要发现苗头,就立刻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如果不及时处理,那里就会像《生化危机》中的病毒一样,扩散开来,那时候的局面将难以收拾。因此,管理班级,要防止出现“破洞”现象,也防止发生连锁式的化学反应的发生。四、作为班主任,终于与学生打拼,自然免不了和学生的接触,和学生如何相处,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和学生走得太近了,学生就会对老师失去兴趣,在教师心目中,学生也就成了“儿女”,不是被包容,就是被“溺爱”,学生也不会怕你,有的时候会导致上课的纪律很差,严重影响教学秩序的进行。和学生走得太远,就很难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自然也很难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更让人为难的是,学生对你拒而远之,不愿意和你交流。甚至会在师生之间产生严重的隔阂。自己就曾经在这个问题上吃了不少的亏。怎么样和学生相处,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这也曾是让自己绞尽脑汁去解决的问题。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在打理博客时,看到一个博友的文章,提到了法国总统戴高乐的一句名言:“保持一定的距离!”文章里还提到了一个名字为“刺猬效应”的词来,说的是在寒冷的冬天里,两只刺猬要相依取暖,一开始由于距离太近,各自的刺将对方刺得鲜血淋漓,后来它们调整了姿势,相互之间拉开了适当的距离,不但互相之间能够取暖,而且很好地保护了对方。自己上网查阅,发现这样的解释:“刺猬效应”:指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日常相处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此理论在多方面都有所应用。这一效应的原理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日常相处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在实践中,不少老师将这一“效应”误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太大,学生失去了温暖感,产生了陌生感,因此,教师的教育效果不可能好。看到这段文字后,自己紧锁的眉头豁然开朗,这不就是自己要做的事情吗!自己和学生不要走得太近,也不要离得太远,若即若离,断而不断,连而不连。因此自己寻求和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距离产生美。”只要和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都掌握好“距离”,掌握好分寸,随时调节距离,才会让人觉得舒服,安全,这才是长久之道。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兵法里说,山无常势,水无常形,兵无常法。强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其实教育也一样,上海的程红兵老师不就是用兵法管理班级吗!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这些生活中的教育智慧,并且适当地运用这些生活给我们的启示,我们的班级管理,就会获得很大的收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只要你用心,只要你用心观察生活,就能够从生活中汲取有用的养料,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班级。
汉字学学术论文范文
汉字是利用文化学理论方法研究文字,在古代语境之下复原古人当初构形造字的原始意图,并由此探究蕴含在中国文字当中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意义。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汉字学学术论文范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汉字的文化学价值
摘要:通过汉字记录下来的华夏文明因子,一直未能受到合理的关注。在汉语日益受到世界文化价值认同的背景下,汉字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科学合理的阐释。没有英雄的民众是盲目愚蠢的,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毫无生机的。将现代科学知识与古老思维艺术合璧研究,才能是汉字研究继往开来推陈出新。
关键词:社会文化 价值认同 合而不同 文字文化 语言崇拜
地球是太阳系迄今为止已知最为美丽的一颗星球,语言则是人类在这个璀璨星球上最值得称道的神奇发明。汉字的发明和使用,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伴随世界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知度的提高,汉语热以汉语水平等级测试、汉字能力检定,第二语言习得等多种形式在多个国家相继展开。世界各地学习汉语汉字的热潮方兴未艾,形成了当今千载难逢的人文社会氛围。置身于文化开放、科学昌明、学术自由的镀金时代,对中华文化占据着得天独厚话语优势的中国学者,义不容辞地必须利用无可置辩的话语权,去阐释这样一笔丰富厚重的人类文化财富。要利用饱蘸文化资源的言说方式去浸润濡养世人,既不能淡忘自己是拥有数千年文化遗产的炎黄子孙,更不必对文化碰撞表现得焦虑不安。我们亟需找到一种恰当的方法,并通过汉语汉字将民族文化古老真谛昭白天下。它不应该是研究字里行间的政治理论,也不能采用政治学方法研究语言文字。它是利用文化学理论方法研究文字,在古代语境之下复原古人当初构形造字的原始意图,并由此探究蕴含在中国文字当中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意义。它应该是一种社会文化背景当中的语言文字学。
一直以来人们判断一种语言文字发达进步抑或原始落后,往往着眼于这种语言文字是否被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常用载体,而不是关注研究它是否具有丰富深沉的文化内涵。英文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常用载体,就是因此幸运地被中国视为现代文明的价值符号。全民学英语的热潮,扭曲了中国至少四代人的学术风气。造成这种奇特状况有两种原因,一是中国古代帝王夜郎自大固步自封,二是现代学人虚无自卑崇洋媚外。人们羡慕全世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科技文献都采用英文写就,却漠视人类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化典籍采用汉字记录。身处人类多元文化交汇的激流中,误以为五千年文明不能跟三百年的科学技术相融合。惊咤科技大国险行在“财政悬崖”,忽略自己同样正濒临文化深渊。一个民族如果全面地接受了其他民族的外来文化,它的原生民族语言势必会很快融汇到其他民族语言中,或者准确地说是随之失去交际作用而逐渐消失。长此以往曾经灿烂辉煌的瑰丽文化,就可能葬送在博士大国自轻自贱的狂欢盛宴中。世界上有数千种语言,大多数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使用范围有限的地域性语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现代社会中消失。对于这种文化融入现象所带来的社会文明进步,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进行人为干预。曾经有社会组织对那些范围有限而快速消弭的语言进行毫无意义的抢救,历史发展已经证明,那样是一种徒劳无益的无效劳动。在日益频繁的人类社会文化交流活动中,需要借助汉字六书理论并以系统的眼光和联系的方法,构建传统汉字的现代言说体系。
回顾人类历史反观社会现实不难发现,文化是可供全社会共同品鉴欣赏分享的价值存在,而不是社会特定阶层自娱自乐的特供奢侈品。曾经辉煌的中美洲玛雅文明,其消失的症结正是失之繁难。更早从人们视野中消失的亚述文化则是疏于简陋。中华文化凭着深厚博大的文化蕴藉,巧妙地回避了上述两种文化的致命弱点,在后现代技术实力的狂涛巨浪冲击下不见式微反而日臻完善。使用汉字的人口迄今已超过全人类五分之一,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不能漠视这一客观事实。不幸的是近代以来我们耗费百年时光,拼命追寻一种无根无柢的浮萍文化。近年来更有浅薄晦涩莫名其妙的“脑残体、火星文、凡客体、元芳体、甄嬛体”居然得以风行。人们盲目吹捧追随“方鸿渐”而肆意贬低践踏“孔乙己”,飘忽不定诘屈聱牙的欧化语句大行其道,背得些许外文单词就声称代表人类先进文化。某些意识不仅具备踏亵古老文化的愿望和力量,还富含摧毁灿烂文明的潜能与危机。
汉字源远流长数量浩繁,语言崇拜是先民的原始宗教之一。先民生活在浓郁的自然力崇拜氛围中,华夏先民出类拔萃的造字专家仓颉,发明文字的初衷并非出于社会交流之需,更不是为了满足“劳动需要”。商代敬神,对神鬼顶礼膜拜,周朝崇礼,对先人崇敬有加。商周先民要向鬼神祖宗表达某些诉求,语言内容多与祭祀祈祷等原始宗教有关。对文字讲求神奇玄妙,就连使用文字的场合也笼罩在庄重诡秘的宗教氤氲当中。从远古童谣的敬惜字纸,到至今尤甚的许愿诅咒宣誓,都足以让人闻到到这种古老文化遗风,感受到弥漫在先民生活中的语言崇拜情结。秦代尊法,追求立法治世,汉世重人,关注人生价值。秦汉对文字转而追求实用平适,汉字转而用于记录事件而不仅仅“记录语言”表达观念。不过直到现今绝大多数中国人仍然虔诚相信,神灵无所不知无处不在。为了让自身的灵魂皈依时不至于在奈何桥畔被牛头马面打入油锅炼狱,人们尽量自觉检点约束言行以保终生清白,宁肯忍欲弃智而不敢昧己欺神,甘愿自守箪食瓢饮不惜清贫一生。汉字不是一时一地一蹴而就的,数千年封建帝国绵延不绝的文化淫威,在读书人心中的文化阴影根深蒂固。这种源于宗教信仰的群体意识,不仅是中华民族自律行为的精神依据,也成了几千年来至关重要的社会稳定剂。
封建君主政权的残忍严酷,造就了中国文化隐曲晦涩的特定风格。全社会各阶层包括君主帝王,都流露出来一种英雄崇拜情结。人们将实质相同的心理英雄幻化为形式各异的不同模式,使得英雄情结中的“英雄”范式呈现出各别不同,社会各阶层于是产生了神灵崇拜、圣贤崇拜、清官崇拜、帝王崇拜、侠客崇拜等各自的话语形式。这种集体无意识被蕴涵于古往今来的文化叙述模式当中,使汉字文化显示出一种扑朔迷离的文化—文字特征,自然却又隐晦地在汉字构形造字中折射出来。文化—文字特征充斥于封建历史当中,在遭遇一些惊咤文人的过度夸张之后,中国文字学成了一座科学孤岛。置身其间的鲁滨逊们成天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探宝,身边的文化遗产被人们不当地看作是过时的古代货币而不是足以立身问世的宝藏。以探索古代文化宝藏为己任的寻宝客们,则抓住所得一鳞半爪进行文物式的考古研究,其结果是将汉字从古代文化锦囊中抽取出来,割裂成了看似独立却交叉混同的文字、音韵、训诂三种不同学科。意蕴深厚的古老文字体系被玩习成了可以随意拆拼组合的智力魔方。偶尔有人试图融合文字音韵训诂三者进行穿插观察,但往往未及深入就不幸过早夭折于质疑声中。汉字研究的历史长河就是这样,始终充满了以今绳古或以古泥今的研究成果。 甲骨文是一个自我封闭的文化符号系统。这个系统本身所呈现的只是社会族群中某个特定阶层精神生活的一隅,而不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全貌。甲骨文字既不是由劳动人民发明和使用,也不是以劳动人民为服务对象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至今残存的数种少数民族文字,仍然也只是特定人群的专有特殊技能,流传于原土司首领或神婆巫师当中。彝文、苗文、水书莫不皆然。正是由于甲骨文字作为贵族文化而传播运用,才造成了它迄今难以被劳动者后裔完全释读的遗憾境况。云南纳西族地区尚存一种世界极少的象形活文字——东巴文的余绪,被外国语言学家称为摩梭文。那是东巴教传写经文、巫术的书面语。称为摩梭文虽然淡化了它的特殊功用,但同时也使名称显得客观了些。凭借当代社会的文字价值观,去对汉字进行全面系统的现代阐释,同样会感到力不从心。意欲采用形成不过百年的所谓现代理论,去解读历时数千年之久的一种文化体系,本身就有些勉为其难。要以古人独特的思维模式去观察体悟汉字六书理论,将古代的各种社会文化知识融汇贯通,才有可能建构一个系统、完整、真实的汉字构形理论系统。
值得提出的是,大量甲骨文字至今无人识读并不是人们对文字本身的生疏导致不解其意,而是我们对文字所记录的当时社会生活场景陌生所致。其实这类汉字的语言意义跟当初毫无二致,其语音今人读来跟几千年前的古人也相差无几,以至其间的差异不会大于当今汉语南北方言的差别。令人遗憾的是,碍于对所记述的情境、意义不了解,最终还是导致了难以消除的语言隔阂。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因素往往被学界所忽略。那就是甲骨文字即使是在刻写它们的当时,它们就不是人人共识相反是秘而不宣的。碍于对所记述的情境、意义不了解,今人对甲骨文字不能完全理解就不神秘奇怪了。情景一如今天常人采用梵文阅读宗教经文,照本宣科读出来势必也多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更毋庸说甲骨文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甲骨文字的使用具有明显的社会阶层局限性。甲骨文字的发明和使用者,主要是专司卜筮的巫女觋师以及一些具有特殊爱好和天赋的人。自发明伊始,它的目的功用主要是就用于记录祭祀活动而不是直接表达语言。只是因为祭祀活动本身也须借助语言进行表达,甲骨文字才无可奈何地跟语言联系在一起了。甲骨文字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都主要是用于与神灵交流的符咒而不是用来记录民众语言,它是一种显示着贵族的尊严感和宗教的神秘性的自源性文字。用语焉不详的方式去表达实现语言文字的神圣感。使用语言文字被当成一种“精神消遣”或“文化消费”,属于贵族官绅的专利。
所有出土甲骨文字资料中,迄今还未发现账簿书信之类应用性内容,足以说明它本身跟民众的普通生活相去甚远而且也与贵族们的口头语言脱节。内容跟庶民的日常生活无关,这就注定了甲骨文字在民众当中只有极低的认知度。这种充满宗教色彩的文字记录了贵族生活中特殊事件,在特殊的文化仪式中被巫师们故弄玄虚和贵族们借以自炫。由于不能被大众所认识、理解和接受,所以随着盘庚迁殷导致的经济萧条,甲骨文化也就紧随着殷商宫廷文化的式微而迅速衰落了。各民族都曾拥有某种特殊文字,用于各种具有宗教色彩的仪式上书写,比如古埃及圣书文字、中美洲玛雅文字、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秦代的秦书八体、欧洲的罗马花体、以及我国至今流传的桃符、民间的所谓吉祥字等等。那种文字色彩庄重神秘,书写也会不厌其烦。而用于日常交流的文字则必然要以简便快捷为原则。具有宗教色彩的美术字有规则但无风格,琥珀体、彩云体、幼圆体。简明使用的书体则因为无规则也才能写出风格,颜、柳、欧、苏、当代的舒体、姚体。
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说明汉字是甲骨文字的直接继承。作为殷人后裔的赵国从未发现过甲骨文字传人,倒可以当成甲骨文作为语言符号系统业已“休眠”的无言佐证。当年的贵族余孽苟延残喘尚且无暇,焉能虑及民族文化这种千秋大事。这种令人心酸的事实造成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巨大罅裂,形成了难以弥合的历史文化大裂谷。我们这些站在裂谷彼岸的后来者,亟需构建一道文化津梁藉以达到古代文化的秘境,以文化方式实现对甲骨文字那种封闭式语言符号系统的确切阐释,从而真正实现跟古圣先贤的交流对话。比如周人信梦,因而言梦之字颇多。由于字多同义现象就突出。如梦,寐觉也。既寐而有觉,当然就是做梦。寤,寐觉而有言也。也就是糊里糊涂说梦话。但是这两个字在文献中多年来被曲解误读,引发了不少笔墨官司。小篆并非甲骨文字的直接继承,小篆与甲骨文之间,本来就少有联系,更有众多区别。部分小篆与甲骨文写法相同但意义却毫无关联,后世出土的盂鼎中有一个“招”字,构形理据跟小篆相去甚远,字意也根本毫无瓜葛,实际上是两个同义词而不是同一个文字。
为了使虔诚膜拜求得的神示、谶语或历经争讼确定下来的契约得以长期保存以便流传,先民们商定将这些内容郑重其事地刻记在易于久存的硬物上,他们首先想到了刻石。把生活经验或谈判结果刻绘到崖壁上,绝不是先民有多少浪漫情调,他们的刻写仅仅是严酷现实生活的一部分而并非艺术追求。先民还没有浪漫到有事一定要书写甚至刻划到崖壁上去的地步。摩崖刻画不能用木棍竹枝而须使用刀,而最早的“刀”又不过是锥形的石针、锋利的石片或尖硬的竹木而已。可是古人很快发现刻石对刀具的磨损相当严重,要找到刻石所需的大量尖硬工具绝非易事。刻石既非常艰难且而且刻石作品还容易圮毁又不能随意携带,书写载体的珍贵难求加上镌刻敲击的易崩易损,使记录的内容和传播的范围受到极大限制。现实迫使先民不得不放弃了漫漶难读的摩崖刻石,最终选择龟甲兽骨这些相对难以寻得的材料作为书写载体。当然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就是龟甲兽骨为先民的崇拜物,本身被认为具有灵性。一如许慎《说文解字》描述的“古者货贝而宝龟……”,龟为龟龙鳞凤四灵之首。于是刻写甲骨就成了人们的最佳选择。在巫师故弄玄虚的宗教场合以及工匠艰难繁复的镌刻工地,造成了文字跟语言的脱节。文白脱节使汉字产生了特殊的“超方言”现象,造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生活中很多口若悬河而竟然目不识丁的文盲。上古曾经流行货贝宝龟的世风民俗,却未及形成体制完善的汉字系统。至于其后究竟是龟甲牛骨帮汉字出了头,还是汉字使牛骨龟甲长了脸,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研究课题。要对汉字历史进行抽丝剥茧般的深入研究,才能最终揭开笼罩其上的神秘面纱。 不妨合理推测,先民早期的“笔”不过是信手拈来临时凑合的竹枝木棍。找些粗细不一的棍子蘸点靛蓝朱砂等颜料,一次至多只能写下一个字。而一旦使用这支笔连续写下一篇文稿,人们看见的就是一篇所谓的“蝌蚪文”。将汉字刻成方块并非圣人的决定或智者的选择,而是诸多自然因素综合使然。用竹木在沙地或树皮上写画非常适宜却不便保存流传,为了将生活中发生的大事告诉大家、警示或教导后人,古人选择了以刻写为主要记事方式。但刻写难以使笔画圆转丰润,他们需要书写更为便利,传递更为快捷以及更加容易收藏的语言和思维载体。从春秋五伯到战国七雄,诸侯各国及各民族之间存在一种“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那时的语言文化交流大多是一种功利性碰撞,一如当年革命家们学习英语是为了师夷之长以制夷最终推翻帝修反,时下全民学英语的目的应该也在于学习人类先进科学技术从而取长补短。只有这样理解,才不会背离社会基本常识不至于有违科学道德。汉字是一种“意符文字”,只要能够传情达意,字形书写往往并不特别重要,至于读音,更是各行其是无关宏旨。基于自身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不同,社会各阶层可以根据自身的是非好恶去创制汉字。不同社会境遇的人对于相同社会事像会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态度,文化价值观通过汉字表达出来也会大相径庭。生老病死的自然现象含有高低贵贱的社会等级之别,日常器用也能够显示身份地位。在使得汉字书写形式大大增加的同时,社会各阶层最终差不多将汉字调制成了五味杂陈不知其可的古玩堆。然而活生生的汉字是我们生活中须臾不离不可或缺的思维工具,决不是用来装点门面可有可无的古董。古老汉字显得驳杂陆离,其中的文化意蕴并未被今人确切理解和恰当接受,时常看到听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研究成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从西周金文时期开始逐渐成熟定型的汉字,已经具有社会普遍性特征,既能记事更注重表达感情、思想、观念。贵族在铜器上刻铸文字,不仅是记录一种事件,更是要表达和宣示一些观点。这些观点不仅需要天喻神知,尤其要令后人明白遵从。就像后来我们追求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不仅规定时人熟记,更欲令后代普识遍知。这种具有强烈表达意识和功能的符号系统,才是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文字。意欲凭借当代社会的文字价值观,对汉字进行全面系统的现代阐释,利用形成不过百年的所谓“现代言说方式”,去解读历时数千年之久的一种文化体系,是难免会有些力不从心的。我们时常为以往甲骨字片的大量流落海外而痛心疾首,但对于尚存手中的数万甲骨,除了早年难以企及的“甲骨四堂”,人们并不能理解和利用多少。现代科技跟传统文化根本不具可比性,岂能将司母戊鼎跟航空母舰相埓。甲骨文字作为一种文化衍生物,对它的语言学价值研究早已成果斐然,但进行文化学考察却是方兴未艾。学术殿堂不应被改造成琳琅满目一应俱全的“文化超市”,它的历史文化学或社会学价值亟待确认。
汉字构形理据研究发轫于春秋时期,仓颉是值得我们纪念和称道的圣人。战国时代为了利用六国文字,逐渐形成了汉字构形理论。完整的六书理论至秦代逐步成熟到后汉臻于完善。不理解古代辩证思维方法,难以接受具有数千年传统的汉字六书理论。所以越往后世六书理论越令学者感慨和迷惑。甚至今天批评周易蕴涵“封建迷信”,明天义批判中医言精义奥不够科学。其实汉字不像欧美文字主要是记录“音素”,蕴藉在汉字里的主要元素是“意素”,也就是社会文化元素。解读这种文化元素需要具备相当的历史文化知识。汉字中的那些文化元素近百年来,不幸被误判为封建糟粕而备受贬斥。汉字活在日常生活当中让人“稍近益狎”,人们对流行了几千年的汉字产生了道是说非的勇气。未采用整体的系统方法去看待六书,在汉字研究中不谙古代思维艺术,就难免出现见仁见智、各执一端,产生类似盲人摸象的研究态势。清末以来有人埋怨六书理论不能解释个别甲金文字,殊不知六书理论自始至终是跟甲骨文金文无涉的。凭借后起的六书去蠡测先世的甲金文字,就像妄评爷爷怎么长得不像孙子一样。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深情说道:“对人类语言文字见解独到的人,必将如日中天。”要避免顾此失彼捉襟见肘,脱离抱残守缺的尴尬境地。研究六书可上溯甲金之源,下寻隶楷之流,参互考察,比较研究,而且必须以篆书为据。只能以六书探求文字,却不可据文字批评六书。既要采用共时性方法进行断代观察,也要借助历时性方法进行历史比较研究,这是汉字研究需要把握的基本方向。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汉字学学术论文范文
以离别为话题的高三议论文范文
我们匆匆地告别,走向各自的远方,没有语言,更没有眼泪,只有永恒的思念和祝福,在彼此的心中发出深沉的共鸣。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以离别为话题的高三 议论文 范文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离别为话题的高三议论文范文1
曾经自己很恐惧离别这一个词,总觉得世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离别呢?总是纳闷为什么人们不能永远不分离呢?自己曾很天真地想,自己爱的人,爱自己的人,自己永远会跟他们在一起的。
也可以说是因为害怕离别,逃避现实才会这么说。那时的自己虽没有经历过离别,但亲眼目睹过,在电视上看到过,也同样听说过“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句话。但始终不愿接受要离开不想离开的人的现实,沉溺在自己渺小而不切实际的幻想里。
直到我亲爱的外婆逝世,我才第一次真正品尝到离别的滋味。那时我五年级,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心里猛地沉了一下,但没有太多悲痛。然而当我回到家,看到爸爸安慰着痛哭失声的妈妈,我才朦胧间意识到,我的外婆走了,从此她再也不能买给我好看的凉鞋了,从此她再也不能做好吃的甜点给我吃了,从此我再也不能帮她捶背,看她欣慰地微笑了。我还没来得及好好爱她,我还没来得及懂事去回报她,我甚至没有跟她说过“我爱你”,她便不在了。
每当我想起这些,眼泪便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来,泪水会打湿我的衣裳。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明白,我不可能不经历离别,我不想离开的人也总有一天会离开,这由不得我,而是一种规律。人生下来就注定要经历诸多离别,谁也避免不了。
关于离别,在我印象中有一个男同学我记得最清楚,他是我第一个英语班的一个很捣蛋的男孩子。自从那一个英语班结课之后,我们班的同学便再也没有见过一次面。但他还和我见过一面,那时我才三年级,一次放学回家,看见他坐在我们小学门口,不知在干什么。看到他,我颇为兴奋地挥了挥手,为能在这看见他而感新鲜。他看见我,笑着挥了挥手,说了一句什么,现在我已不太记得,只记得那句话是嘲笑我的,以至于我愤愤然离开了。
后来,我们再也没有遇见过。我和他算不上什么朋友,连话都很少说。当日子过去很久之后,我在偶然一天发呆时,竟想到了那位男同学,想到了那次遇见。那时的我早就忘了他的名字,连他的样子都淡忘了。但让我唯一记得的就是他穿着 篮球 服,坐在小学大门前的花圃旁,朝我笑的那个样子——不知道为什么,每当我想到那个场景时,心里便会五味杂陈。
直到现在,当很多以前的朋友从我生命中走出后,我才终于明白为什么。是那个场景教会我离别,告诉我离别的寻常性。我永远不会忘掉那个场景,它象征着我与朋友间的第一次离别,代表着我人生里的又一种离别。每当我想起它,我便会轻轻地叹息。
有一句话很哲理:“相遇便是离别的开始。”。是的,没有人会不经历离别,每当我们开始一段相遇,便宣告着这段相遇注定会有离别的时候。有相遇,自然就会有离别,不可避免,也无法逃避,不管是否愿意,都要接受。我们的人生便是在无数个离别中度过的,与玩伴的离别,与初恋的离别,与中学的离别,与学习的离别,与父母的离别,直到有一天,与世界的离别。
所以,当我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对于离别,我便尽力地释怀。我明白了离别有多频繁和正常,也同样不会再因为它而伤感悲痛。对于离别,我只当是一次人生 经验 ,经过之后人生则会更芬芳。
所以,在离别的那一刻,请不要哭泣,只用微笑,然后勇敢地再去寻找下一个相遇。
以离别为话题的高三议论文范文2
回想往昔,岁月如梭,十载光阴,转眼已逝;寒窗苦读之时。又是一年 毕业 季,几人欢喜几人愁。成就了多少美梦又荒了谁的青春?
刚踏进校园的时候总是想快点迈进社会,拜托学习束缚之苦。当真正离开的时候,却又感慨万千,倍感举步维艰。
在生活的压力下,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终将游走四海,告别喧哗的校园,进入繁杂的红尘俗世。恍惚间,我来到北方也半年多了,用身体感受了北方凌厉的寒冬和同样烂漫却少了些绵绵细雨的春天;同样,也经历了很多人、很多事,内心慢慢地开始学会了承载,学会了坚强。
话说:“现实和理想总是存在很大的差距”,正式开始驻外生活之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会。人员少、活动范围小、交际圈窄,这就是必须要面对的实际情况,每天面对的就是十来个同事,工作之余就是吃饭或是睡觉,而这三者基本上是在同一层楼里面就可以完成。时间越久,心理就越觉得枯燥无味,但无论怎么样,这一切都是我们必须要承受的,也是当初无悔的选择。只要能保持一颗乐观、积极向学的心,敢与寂寞、浮躁抗争,我相信我们就能放下包袱,从容地轻装前行。
在北方工作,难以割舍的依然是对家的那份牵挂,当一个人静静的时候,就会想起奶奶慈祥的面容和父母那双双充满无限期待却又饱含着一丝淡淡不舍的眼神。脑海里时常会想起这么一首歌:“无论我们走的有多远,也走不出你的心;无论外面有多么复杂,想起你我就不再害怕……”我们承载着父母的`期待、亲人的嘱咐、好友的祝愿,还有自己内心深处那一份渴望翱翔苍穹的心,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年华终会蹉跎,那种“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成名誓不还。”的豪言壮志也将被现实冲淡。人生旅途,难免坎坎坷坷,外面的世界永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但即便是惊涛骇浪或是万丈深渊,开弓就没有回头箭。举步维艰之时,仍需勇敢地走自己的路,这就是我们对自己的承诺。
只身一人的他乡路,难免会有些迷茫和困惑,经常会问自己,是自己的生活出了问题,还是心态出了问题?我们是要改变环境,还是最终被环境改变?……种.种内心的躁动,最终还是归于了平静。每天的工作还是必须得认真做完、每天要面对的人还是必须得真诚地面对、每天的生活仍需倾心地过。事情总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只要我们能坚定内心的自我,用心去体会,用勇气去面对,用真情去感动,认认真真的、虚心坦诚地为人处事,相信结果是不会令人失望。
曾经纯真的你我,离开了校园,踏上了真正的人生路,无论这条路是充满鲜花、掌声还是荆棘密布、泥泞不堪,既然选择了,我们就得坚持,只要怀着一颗阳光和永不放弃的心,相信明天会是一个成长和收获的明天。
以离别为话题的高三议论文范文3
草长莺飞,花红柳绿,本属于灿烂的季节,我们却面露难色。非常时期,谁也不愿意去触碰那一抹玄色。离别,难受得像鱼刺穿插进喉结。班驳的梦,变的苍白。日复一日地无言,日复一日地自我催眠。我们总是仰望,听花和黑夜唱尽梦魇唱尽繁华,唱断所有记忆的来路。倘若记忆真有来路,世人便不会痛苦,愁闷。记忆就像发疯的蔓藤,无边无际地蔓延;记忆又像开闸的潮水,潮起潮落的澎湃。离别在即,我就像凌晨三点的海棠花无眠,断断续续的记忆串成一片。
离别是痛苦,记忆是幸福。痛苦感染着神经不停地痉挛,和着泪滑进心田,牵扯出记忆的碎片。曾经,我们在雪中疯跑,跑到停止心跳,跑到地老天荒;曾经,我们在落英缤纷的季节乱谈理想,谈得七荤八素,谈得白沫飞舞;曾经,我们在昏暗的教室角落吹着漫无边际的牛。幸福得忘记时间的破碎,忘记离别的青色。那些落雪,承载着我们的梦,班驳的畸形的无法实现的梦;那些花儿,承载着隐忍下的独白,寂寞的单纯的无可消受的独白。
横亘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无法泅渡的河,关于青春,关于离别,永远到达不了彼岸。双手紧握无法忘却的记忆,还有淡淡的物伤。欢笑定格在曾经栖息的城市。永恒。老板总是肆无忌惮明目张胆地逃课,成绩却出奇地优秀,优秀得让人大跌眼镜,俏皮的笑脸恰如其分地化解各方面的忧烦。恋上网络,创造童话般的王国。乐此不疲。施主热爱音乐。执着。美国乡村音乐到萨克斯风,圆舞曲到钢琴协奏曲。最喜欢的中国歌手--郑钧,总是给我模仿他的声音,低沉,沙哑,略带忧伤。深情的表演让我们感动,忧郁的眼神闪过一丝欢悦。独行侠在绿茵场上挥霍生命,挥洒青春,指点脚法,激扬 足球 ,身影闪动,热情洋溢。每一次都会带来震撼,抢断,盘带,过人,突破,射门,流畅的动作让场外沸腾,眼花缭乱快意恩仇。我总是看小四,安妮的作品,沉浸在易遥,薇安的阴暗的世界,痛彻心扉。写些蹩脚,名不见经传的书评,还洋洋自得。我们总是任性,漫无目的地透支生命。想起我们围坐客厅,谈金钱,谈未来;想起我们为一片烤鱼大打出手,笑成一团;想起我们骑单车爬西山,鼻青脸肿。
告别晚会,大家引吭高歌,似乎一切与己无关。高高在上。老板挺直腰板,慷慨激昂地说;“我们HAPPY通宵,今夜没有眼泪。”半夜,老板因故回老家,我们送他到火车站,彼此拥抱,与他告别。他眼噙泪花,故作镇静地说;“今夜没有眼泪。”列车呼啸,老板走了,很决绝。回到KTV,大家缄默了,包厢内活跃着渐次闪现的七彩霓虹和电视聒噪的声音。我们喝酒,欢乐,抑或痛苦都沉浸在泡沫中。
抹却伤,刻成殇。别了,我的青春;别了,我的兄弟姐妹。或许今生今世,我们很难再想交,彼此铭记,曾经的悲伤,曾经的欢笑。
烟花之所以灿烂,不在于生命的长久,而在于发出光焰的瞬间,已经留住了永恒。
但是,离别终须要离别,记忆注定要重演。新的正在突起,旧的已经消亡。
望着行色匆匆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一阵失落,曾经的兄弟如今散落天涯,就像一颗颗尘埃,湮灭在尘土。为梦而生的一代就走到尽头。离别是归期还是尽头?
离别只是暂时,情谊才是永恒。但愿人长久,千里心相连。
面对离别,惟有用天马行空的文字来祭奠花开的记忆;面对离别,惟有用灵动如飞的字符来悼念逝去的年华。
以离别为话题的高三议论文范文4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潮涨潮落的一瞬间,许多事情已化为虚无。从此永远消失。生命里太多的事情总是让人憔悴,让人感伤。而你的容颜犹如是藏在那岁月的背后,虽然美丽我却不能拥有。你已渐渐地远我而去,而我梦里无法与你牵手。
岁月的年轮拂平那两颗受伤的心。蓦然回首我们走过的曾经,虽有遗憾,但心中已然多了一份坦然。
在我人生低谷的时候,是你,悄悄的走进来我的世界。此后,我的世界充满了欢笑与阳光,不再是愁云惨淡,乌云密布。在我失意时,你给我以鼓舞;在我高兴时,我们彼此共同分享这份美好。我们从相见到相知,从相知到知心。后来,我发现我的世界里不能没有你,希望与你牵手到永远。在我的眼里,你低调却不失风度。一双清澈的眸子里总让人看到希望。而我,正处于一种无言的幸福中。
在阳光明媚的春日,我牵着你的手漫步于林荫小道上。这只属于我们两个人的世界。春风拂过,柳絮飘飞。你那飘飘的长发,在空中散发出一种茉莉的花香。而这时的你,也是最为动人美丽的。我们来到一座花坛面前,你欣喜若狂。跑到花丛中用鼻轻嗅那特有的花香。花丛中蝴蝶飞舞,而在我看来,你就犹如那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自由自在的飞翔。夕阳西下,到处呈现一片祥和的气氛。晚霞染红了天边。你依偎在我的怀里,说喜欢这样的感觉。这时,你突然看见一对共同抬水的'蝴蝶,我看见你眼角已经湿润。你对我说:“但愿我们就像这一对蝴蝶,朝朝暮暮,看日落日出,相伴到永远。”听到你这句话,我眼前的事物也变得模糊起来。就这样,夕阳下,我们共同守护这片美好。
然而,后来,你离去了,就在我的微笑中。只一挥手间,就不见了你,不见了你的一切。留在眸子里的是人生路上分别刻下的辛酸。
那个夜晚突然好冷好冷。听见你语无伦次的话语,我已知道这将是我们最后的分别。我就这样静静地站着,仿佛时间已经停滞。你强笑着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在昏暗的灯光下,我分明看见两颗晶莹的泪珠从你的眼角滑落,被你偷偷的抹掉。昏暗的街灯下,一个背影朝左,一个背影向右,双双被街灯拉的好长好长,最后消失在朦胧的夜色中。徒洒落一地的遗憾,空留下那一树的相思。
说离别,离别近在眼前;说再见,再见已然成永远。一经分别,转眼间便已过万水千山,幻化作漂流他乡的异客。
今天,我又走在那我们曾经走过无数次的小径上。只是风中没有了你的阳光般的微笑。我想,它已藏在了岁月的背后。回想我们走过的点滴,一切还是那么真实。来到这挂满风铃的枫树下,风铃在微风中叮铛作响。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来这的晚上吗?当你看见天际划过一颗流星时,你拉着我的手说:“赶紧许个愿吧,很灵的。”望着紧闭双眼后的你,一副虔诚的模样,在月光下,是那样的迷人,犹如雾中的水仙花。
今夜,月光很美,夜很静。只是没有了你的身影。望着这挂满风铃的枫树,我总是相信在人世凄凉的荒地会开出一朵馨香的花。刚硬无比的铁轨,尚且有交汇的时候,何况两颗温润的心呢?然而花已凋零,心已变得冰凉。
没有你的世界,我独自走在冬季的边缘。独自走过坎坷,走过挫折,走过风雨。我相信,再泥泞的路上,除了爱情,还会有那真挚的友情和那温暖的亲情。
在这个夕阳落幕时,我忘不了你。那么请允许我,在下一个夕阳落幕时,再把你忘记。
如今,再回首,已是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惟有往事如歌。而我,梦里无法与你牵手。
如有缘,再相逢,请不要形同陌路。我相信相逢是首歌,分别亦是首歌。只是,如今,没有人陪伴的路,现在的你还是否一切安好?
以离别为话题的高三议论文范文5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或许只有到了这冷若冰霜、“草绿湖南万里情”的离别之时,才越发觉得“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奶奶离别的弥足珍贵。回想起平日里在不经意间对奶奶“吆五喝六、说长道短”着实让我自惭形秽、无地自容。“鸿雁不堪愁里听”啊,分别前的这段时光我一直在神不守舍地长吁短叹,但这份刻骨铭心的舔犊之情却每每让我语无伦次、“欲语泪先流”。我不知该怎样表达这份“海誓山盟总是赊”的情谊,更愧对自己在过去的六年里只懂得“韦编屡绝铁砚穿”地吟风弄月、闭门造车,却从未想过能为疼我爱的奶奶做些什么。我是一个不善言谈、多愁善感的人,在外面要与别人交谈都觉得是在班门弄斧,江郎才尽、黔驴技穷,要面红耳赤地挤出一句话更是抱薪救火、雪上加霜,在家里同父母说话当然是信手拈来、侃侃而谈的,但印象里我却很少与奶奶促膝长谈,或许我是有些“梅雪争春未肯降”地狂妄自诩了吧,我甚至都不知道能与奶奶把酒言欢地谈些什么,哪怕是一起“我言秋日胜春朝”地嘲风弄月我都是一言不发、“不肯过江东”,不是我有什么难言之隐,而是面对奶奶我没有丝毫的勇气。我知道这样做,一定让奶奶“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地伤透了心,恐怕以后的几年里,都不能见到奶奶的身影了,“绿牖凉霏紫麝尘,宝猊晴暖瑞香云”,我不甘心说这一声痛彻心扉的“再见”啊。
奶奶识字很少,认几个我手到擒来的字都是难上加难。在她们那个时代,有多少人因家庭贫困而放弃了学业,又有多少人的父母每月节衣缩食、餐风露宿挣来的工资对于整个家庭的生活都是“沧海一栗、杯水车薪”。纵然奶奶才疏学浅,但与别人的爷爷、奶奶相比绝不会甘拜下风。在我眼里,奶奶同样十分伟大,她同样“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功名”地热爱着生活,热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小时候,我眼中的奶奶就是一个的巨人,在奶奶的怀抱里我似乎看到了流光溢彩的世界,似乎看到了我同样美不胜收的未来。至于奶奶的童年,我一无所知,她也从未跟我讲过,每次问到这些,奶奶总会笑靥如花地说:“奶奶的童年很好,不用孙子关心了。”纵然如此,但我也同样能从奶奶“老来闲坐说沧桑,常北望,念淮扬”的惆怅的眼神中读出奶奶童年的苦涩与酸楚,也同样感悟到了奶奶的良苦用心,他是不愿让儿孙们为自己而担忧啊。“一曲清琴松月晓,儿女肝肠容了”,奶奶的爱像一缕午后的清风,携来“百般红紫斗芳菲”的诗情画意,挽住悄然飞逝的曼妙的芳华。不知为何,教师、军人、革命先烈能随着一首首壮丽的诗篇而千古流芳,但默默无闻、辛苦劳作的爷爷、奶奶却很少在诗中出现,也很少被儿女挂在嘴边。难道普通百姓的爷爷、奶奶就不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得到别人的赞美吗?难道在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小学生眼里,爷爷奶奶就这样一文不值,就这样令人嗤之以鼻,连我们爱不释手、夙兴夜寐的游戏的九牛一毛都比不上,爷爷奶奶注定要操劳一生,“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说法也只是痴人说梦、天方夜谭吗?现代社会,人们宁愿花钱供养一只与她非亲非故的小狗,也不愿为自己的长辈掏一分钱,你们难道没有想过,如果小时候不是爷爷奶奶将你视为他们的生命,将你抚养大,你现在怎能“嬴得生前身后名”?
奶奶固然要离去,她一定能过上她所向往着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我不会再像以往那样以泪洗面、泣不成声,我也要学会用自己的努力让奶奶过上幸福的生活。
以离别为话题的高三议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 以告别为话题的高三作文800字
★ 以离别为话题的作文的高中作文1000字
★ 以离别为话题的优秀作文10篇
★ 以离别为话题的作文的高中作文
★ 以离别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 毕业离别感悟高三话题作文
★ 以离别为话题的优秀作文10篇(2)
★ 以告别为话题的高中作文
★ 以离别再见为话题的作文10篇
★ 关于离别为话题作文优秀范文
上一篇:园林公司毕业论文
下一篇:茶园艺的研究论文